「身中六神」與「家中六神」

「身中六神」與「家中六神」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六神不安”、“六神無主”這兩個成語,那麼究竟這六神是哪六神呢?

也許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借著這個成語來談談我們身邊的神——身中六神與家宅六神。

成語中的六神無主與六神不安,意義相近。宋代高道張君房所編著的《雲笈七簽》中就有記載:“凡人臥,頭邊勿安放火爐,令人六神不安。”

元代劉唐卿的雜劇《降桑椹》也有寫到“今有蔡順的母親,病枕在床,俺家宅六神不安”。

那麼這六神到底是哪裡六神呢?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這六神其實分為內外六神,內六神指的是我們人身中的六種神靈,外六神則是指家宅六神。

一、身中六神

道教講人體內各部位都有神居住,身中六神分別是“心、肺、肝、腎、脾、膽”之神,對於這些神的名諱與形狀,道經中有都有明確的記載,道經曰,“心神名丹元,字守靈,形長九寸。肺神名皓華,字虛成,形長八寸。肝神名龍煙,字舍明,形長七寸。腎神名玄冥,字育嬰,形長三寸六分。脾神名常在,字魂庭,形長七寸三分。膽神名龍曜,字威明,形長三寸六分。”

人體周身各有所鎮之神,內至精血筋骨,外至肢百節都有所司之神鎮守其間。
大致為:精血三真,名無生君,字黃凝子玄,鎮我兩乳之下源。骨節二真,名堅玉君,字凝羽珠,鎮我太倉之府,五腸之口。

如果神在身體就健康,神不在就會生病。要使身體健康,就要通過存想,以意念引導神按照一定的路徑運行,使身體各部的神安居其處所。而在道教的一些法事中,也都有相應的咒語與存想呼喚身中諸神使之傳言達信或護衛真身。

談起家宅六神,則必須先從中國先秦時期的“五祀”說起,《禮記》載“祭五祀”,東漢鄭玄注釋為“門、井、戶、灶、中溜”五種。

兩相參照,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也有此記載:“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溜。”
此五祀,為後代門神戶尉、井神、灶神、土神的濫觴,再加上廁神,合起來就是道教中的家宅六神。此六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怠慢不得。

二、家宅六神

1. 門神、戶神
在古代最早的門神信仰,起源於《山海經》記載的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
據傳說,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千年古桃樹,枝幹蜿蜒數千里。桃樹枝幹的東北方是傳說中的鬼門所在,經常有鬼怪出來傷人,而神荼和鬱壘便把守著洞口捉鬼。後來,人們用桃木雕刻成神荼和鬱壘的模樣掛在大門上,用來驅邪辟禍,這便是早期門神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根據不同地區的習俗,又將很多神明加入門神的行列。最為著名的是唐代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他們曾為李世民在殿門站崗守夜,擋住外來的鬼魅。後來,皇室畫匠將兩人的畫像立于宮門,這一傳統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道教的門神有很多位,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還有鍾馗、文武財神、靈官馬元帥等。
戶神與門神區別不大。因為在古代,“門戶”僅僅是根據門的數量定義的,《說文》記載:“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即單扇為戶,雙扇為門。由於民間百姓的大門一般都是雙扇,所以都稱門神,對於門戶的祭祀,也成為了對門神的祭祀。

2. 井神
現代社會中,自來水已十分普及,但在古代,水井卻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用水來源。
人們對這一生命之源心懷敬畏,關於水井也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
《西遊記》中就有相關情節:烏雞國國王被青毛獅子精陷害,投入花園的八角井中淹死,而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竟能通向龍宮,水晶宮裡還有井龍王坐鎮。雖為神話,卻也反映出古人對水井的神聖敬畏之情。
在民間有祭祀井神的習俗,通常在農曆春節時,人們會在水井邊燒香祭拜,部分地區還會獻上糕點、茶酒等祭品。
井神一般沒有專門的神像或廟宇供奉,北方地區多將水母娘娘當作井神供奉,南方地區則供奉井泉童子。
古人祭祀井神,也體現了他們對獲得水源的感恩之心。

3. 灶神
俗話說“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就是大家熟知的灶王爺,又被道教尊為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其在道教的全稱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是每一戶的“一家之主”。
相傳每年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灶王爺要離開家宅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奏職,詳細稟報這一年這家人的善惡之事。為了能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許多糖瓜、麥芽糖等糕點作為祭品供奉給灶神。
關於灶神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版本。道教的灶神有多位,其中包括五帝灶君,分別是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

民間則將灶神形象化為一位和藹的老爺爺,並有一位灶母在旁邊為伴。

4. 土地神
《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除了道教,民間也有祭祀土地神的傳統,土地神是民間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

土地神的形象大多衣著樸素,非常貼近常人,常被塑造成一位慈眉善目、鬚髮皆白的老者。

在土地神的塑像旁邊,還會塑有一位同樣慈祥的土地奶奶,二者一同受到世人的香火供奉。

道教中的土地神有很多位,道教認為,土地神掌管疆土,鎮守一方,同時還兼司幽冥之事。

5. 廁神
最後一位是廁神,雖然聽起來“另類”,但在道教中確實有一位司廁之神,這位廁神又叫紫姑。

廁神並非僅僅掌管茅廁,還主司占卜諸事的吉凶,能知曉禍福。

關於廁神紫姑的傳說有很多版本,相傳紫姑原本是富家的一位侍妾,因被正妻嫉恨,在正月十五日晚上被設計毒害於廁所。

紫姑含冤而死,魂靈不散,每當有人上廁所時,都會聽到她的啼哭之聲,還伴有兵刀聲。上天有感于紫姑的忠貞,將她封為廁神。後來,世人會在正月十五日舉行“迎紫姑”的活動來祭祀這位神仙。

家宅六神作為家居保護神,一直在我們身邊。雖然他們職位很小,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時,認為他們“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而是“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

其具體主管事務為:“司命主督察三命,中雷主堂室居處,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主殺罰,灶主飲食之事。”而每年將他們祭祀一遍,正好完成了一年四季的輪換。

班固《白虎通義》中說“祭五祀所以歲一遍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 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備自守也。”

圖文源於互聯網

男女修丹不同

男女修煉有何區別,女子修煉丹法要領淺說!

丹經萬卷,罕言女子丹法,實則歷代女真成道者不少,而女修較男修為易,傅子謂:“女修三載,男必九年。”非虛語也!坤道功夫次第,與乾道同以道德倫理為基,以修身做人為首。即所謂:“人學為仙學之根本,人道為仙道之樞機”者是。

至其修煉下手,女功與男功有異,此則不可不知者。男功下手,先守下田;女功則宜先守中田,即兩乳中間心窩上之空竅也。男以精為本,故其功重先降白虎;女以血為本,故其功重斬赤龍;此為初功之分別處。男以精元為命,故中老年精氣已衰之體,先須行補精補氣之功,以使其返于純陽之童體。
女以血元為命,故中老年血枯機絕之體,先須行補血補氣之功,以使月經重至,養其生機而返於處子之童體。月信複至,再行斬之,即是斬龍以化命續命接命也。

男離女坎,坎者,內陽而外陰,純陽存其中,赤龍一斬,即可全其體,而複為乾矣。王宗三謂:“男重取坎填離,女重采離補坎。男重抽添翕聚,女重開闢含育。”

此實言南宗功法,悟元子修真辨難參證有曰:“男子下手以煉氣為要,女子下手以煉形為要。煉氣者,伏其氣也;伏氣務期其氣回,氣回則虛極靜篤,歸根覆命,而白虎降。煉形者,隱其形也。隱形務期其滅形。形滅則四大全空,剝爛肢體,而赤脈斬。男子白虎降,則變為童體,而後天之精自不洩漏。可以結丹,可以延年。女子赤脈斬,則變為男體,而陰濁之血,自不下行。可以出死,可以入生。故男子修煉曰太陽煉氣,女子修煉曰太陰煉形。”

又曰:“赤脈為本身後天之陰氣所化,陰氣動而濁血流。欲化其血,先煆其氣,氣化而血返於上,以赤變白,周流一身,自無欲火炎燥之患。欲火消而真火出,從此穩穩當當,平平順順,保命全形,自不難耳。”此為女宗清淨修之正功。

女功下手,先須靜坐,垂簾塞兌,凝神入炁穴(上述之中田),以收心養氣,止念調心,務期息定神清,然後興工斬龍。
將兩手交捧上胸,並念注乳溪;自右而左,自下而上,輕輕揉摩一百八十遍,再反形自左而右,自下而上,又輕輕揉摩一百八十遍。圓轉揉摩之,如陰陽相抱之太極然。揉在於斯,神在於斯;俾使氣機洋溢,氤氳迥旋,斯為訣要。
複將氣微微自下丹田提吸三十六口,手仍交叉捧乳,惟不揉摩,而僅用凝神寂照,調息入定之功。凡息停則真息自然往來,一闔一辟,而養成鄞鄂矣。
久久自然真炁充沛,心清液湧,微弛真意,自爾油然下降,循臍輪,穿尾閭,上夾脊、玉枕而入泥丸。稍存注之,即複下重樓,降華池,絳闕,仍入下田;而三田返還,此則又與男工無異矣。
迄乎神氣充和,前後三關貫通,則不呼自呼,不吸自吸,不提自提,不咽自咽,而真陽自旺,經水自絕矣。赤龍一斬,吸氣上提之功;只是冥心寂念,凝神入炁,迴光返照,忘境忘情,惟入虛極靜篤之無人無我境地,一任河車運行,返複迴圈。久久行持,自可金光萬道,皓月當空,而至陽神出現,亦全與男功同也。

女修與男修同,有清淨單修派,亦有陰陽雙修派,而雙修派中亦有上乘中乘下乘之分,下乘則墮入左道旁門中矣。惟女修之雙修,傅中下乘之法者,千不得一,男修用鼎,已非上途;女修用鼎,則不堪聞問矣。

昔泥凡翁有曰:“男子雙修不用鼎,用鼎終非得道人;添油小術非真訣,真訣三才為一身。女子雙修總一般,無含三有育成丹;個中真一如倉粟,造化為爐熟任餐。”

又曰:“可知世有無遮會,種子原來遍大千;假個壇場作爐鼎,盧能去後失真傳。”

總之,女功內丹,旨在易血益氣,煉氣為神;與男功之易精益氣,煉氣為神,並無二致也。若斬赤龍之功,在化血為氣耳。(此即玉液還丹,又謂為赤龍化白鳳之功)降白虎之功,在化精為氣耳,至若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則男女全無二致,丹經中之所以罕言女子丹法者,以不同者,只在初關一著耳。

女修丹經,上乘者有:孫不二元君法語坤道功夫次第詩,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則,泥凡翁女宗雙修寶筏女功指南九則。坤寧經,仙佛合宗女金丹法要(內包括坤寧經注釋,斡運清淨元君坤元經,女丹詩訣,群真詩訣,及女功正法等)。
女丹隱訣,孫教鸞法語秘鈔,坤修玄指,女丹捷要等諸書。均為可參可修之要典,而不致誤入歧途者也。

圖文源於互聯網

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腎,神藏於心

~『夢到自己身體好重,被重的東西壓住,動彈不了,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鬼壓床”,其實這是脾臟在傳訊息給你,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虛濕氣就重,身體就老覺得四肢沈重。』

西方心理學在近代才發展出夢境解析,但上古高等文明崎黃醫書就已紀錄了五臟透過夢境傳導訊息、透過『夢境』打電報給主人,利用拍電影的方式『顯象』五臟健康訊息,提醒主人五臟六腑朝野目前遇到的陰陽失調的『病兆』。

夢的解讀有時比把脈更準,預兆人體病變的夢,中醫稱之為“夢證”,是由於人體的陰陽五行失調而造成。根據夢境,來推斷出人體哪一部位的不和,並加以辨證施治,即為夢診,這是中醫非常傳統的一種診法。

內經是天地人共振的自然醫學,人和天地自然是一體,環境的變化會引起人體內在臟腑的感應,晚上通過夢象反映出來,夢象雖然是『心神』活動,但『神魂的變化』與『五臟六腑形體』密不可分,由此可以瞭解『臟腑陰陽氣血』的變化,進而是全身各個組織的變化。

《黃帝內經》是人類醫學歷史第一部從夢象中探尋疾病的醫書,它指出由於五臟、五聲、五音、五色、五行相合,由此可以推導出產生夢境的生理以及病理原因,它闡述了夢的本質和特徵。

倪海廈中醫師在課堂中如是說:

《黃帝內經》:“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腎,神藏於心”,意思是,我們不僅僅有身體,精神體還有魂魄、志氣、意志、情緒等各種能量它們分別存在於五臟中。

晚上,當心神休息時,肝魂肺魄便會出來活動,而它們在夜間的活動,就形成了我們所做的夢,夢境就是我們五臟的“健康報告”,一個精通內經的中醫生,根本不需要你告訴他哪裡不舒服,只要聽你說最近做了什麼夢,就能大致知道你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一、肝與夢境

肝藏魂,主怒,綠色,五行是木

要是人的肝氣太盛,火氣大,晚上做夢就會是吵架,發脾氣,在夢裡跟人氣得臉紅脖子粗,醒過來心裡還堵著,這是肝在抗議受到太大壓力了,吃的東西也上火,該給它清清肝火了。

要是肝氣不足,肝血不夠,《黃帝內經》說則夢見菌香生草,就是森林,樹木,花草蘑菇之類,因為肝屬木,當它能量不夠虛了的時候,人就會常夢到大片的綠森林,自己在樹林裡漫遊;或者看到滿眼的綠色植物,別以為這是親近大自然,其實這是『肝血虛弱』的信號,說明你的肝氣和肝血不足,需要好好補充。

二、心與夢境

心藏神,情緒主喜,紅色,五行是火

心藏神主喜,有一種病人對周圍事物沒有認知,臉上卻總是帶著一種笑意,那不是高興的笑,那是神靈出竅的表現,

要是心氣太盛,心火旺,就會夢到派對喜宴,跟一群人說說笑笑,醒過來還記得夢裡的高興勁,雖然白天沒有什麼特別開心的事,可晚上一睡覺就在夢裡開派對狂歡,這是心火太旺,神收不住了,有點亢奮了。

如果心氣虛,就會夢到救火,哪裡起火了,自己急著去救火,或者看到消防員在救火。因為心五行屬火,當心臟感覺能量不夠,神就會緊張,在夢裡給你打報告,護住這團火,不要讓它滅了,所以常常夢到煙霧火災場景,可能是心陽不足了,可得多留意自己的心臟,說不定已經有了心悸,胸悶氣短的跡象了。

三、脾與夢境

脾藏意,情緒主思慮,黃色,五行是土

脾氣太盛會夢到自己在夢裡唱歌或者聽到好聽的音樂,有時還會夢到自己身體好重,被重的東西壓住,動彈不了,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鬼壓床”。 為什麼呢?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虛濕氣就重,身體自覺好沈重。

脾氣如果虛呢?脾氣虛則夢飲食飢餓,在夢裡找東西吃,或者看到很多美食,可怎麼吃都吃不飽,或者有阻礙讓你吃不到。這是因為脾虛了,後天之本儲量不足,所以你的『意』給你的報告就是要補吃的了,或者還會夢到自己在高處,或者看到一片荒郊野外到處殘垣斷壁,因為脾屬土,土地虛了就撐不起好房子,所以才會夢到一些破敗的建築。

四、肺與夢境

肺藏魄,情緒主悲,白色,五行是金

肺氣太盛,人就會夢到哭泣,夢裡哭到不能自已,這就是肺氣太實了,有時候還會夢到打仗,刀光劍影,因為肺屬金,主肅殺,跟兵器的屬性是一樣的。

如果肺氣虛,肺氣虛則夢飛揚,會夢到自己輕飄飄地飛起來了,特別自在,因為肺主氣,當氣虛了,衛氣不固就收不住了,所以就會夢到自己飄了,別以為自己是成仙了,或老是夢到在天上飛,這是肺氣虛導致的氣血不暢。

五、腎與夢境

腎藏志,情志主恐懼,主骨,黑色,五行是水

腎氣太盛,則夢腰背分離,這種夢太恐怖,應該不常夢。因為水氣太盛,常會夢見自己溺水或者掉水裡,被水追著跑。

腎氣虛則夢舟船覆人,就是夢到自己坐的船翻了,或者看到別人掉水裡了,要去救。

腎主骨,腎虛的人還會夢到骨頭墳墓這些陰沈鬼魂的東西,因為腎藏志,腎虛了,意志力就薄弱,膽子小,所以夢就會跟害怕恐懼有關。

✤ 常見夢境解析

1. 夢裡找廁所

夢裡尿急,到處找廁所,可是找到了不是沒門就是很髒,要不就是有人看著,怎麼都尿不出來,醒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要上廁所了。

這個夢表面是憋尿,但根本原因是腎和膀胱氣化不利,腎就像個鍋爐,膀胱就像個水庫,鍋爐火候不旺,水庫的水無法蒸騰,越積越多,才會尿頻,晚上睡不安穩。這個夢就是身體在打報告說鍋爐該添柴火了,是『腎與膀胱』氣化不暢的信號,腎氣不足時,水分代謝異常,所以夢中總是找廁所。

2. 夢裡被追趕

夢裡被追趕,被壞人,野獸或者鬼追趕著,在夢裡拼命地跑,嚇到不行,被追趕意味你在逃避、恐懼和焦慮,反映你『不敢』面對,當下承當的心態,也是腎虛和心膽氣虛的表現。

腎主恐,腎氣不足就會做害怕的夢。心膽氣虛,說明你沒有勇氣面對恐懼,站住腳,回頭反擊。

所以常常做這樣夢的人現實生活中也多半是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這個時候可不是去求神拜佛,而是要趕快把自己的腎氣和心膽之氣補起來。

3. 從高處墜落

常常夢到自己高處墜落,或者被絆摔了一個跟頭,這種夢裡的恐懼感很真實。這也是心氣虛,腎氣不固。

心是君主之官,像個皇帝,心氣虛了,皇帝龍椅也坐不安穩了,搖搖晃晃,夢裡感覺就是要摔跤,要掉落。

腎主封藏,腎虛了,封藏的力量就會不夠,氣往上衝,所以人就會夢到高處,因為腎氣不夠托不住,就會夢到往下掉。

心氣虛和腎虛的標誌,心氣虛導致的『氣機』不穩,加上腎虛,造成夢中失去控制感。

若『看聽』懂五臟所拍的影片,從今天開始,拿個本子記錄每天的夢境關鍵詞:火、水、飛、吃東西等,結合平時感知身體狀態(如是否易累、胃口差等),對照分析夢境和身體的關聯。

連續記錄一個月,你會發現夢境早已為你揭示了身體的秘密,你會發現夢境比醫院的儀器檢查還準。

講講我自己真實的故事,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總是做一個奇怪的夢———

夢裡我不停地跑去廁所,覺得肚子憋得很難受,然而每次坐在馬桶上,始終就是便不出來,焦急又無助,

每次醒來,心情都很煩躁,感覺身體好像出了什麼問題,後來,我開始通過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自己身體的狀態。

慢慢地,我意識到這個夢並非只是腦袋裡無聊的幻想,而是我身體的信號,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夢境與五臟密切相關,而這個總是『排便困難』的夢,正好告訴我腎臟和脾胃出了問題,

腎臟掌管身體的水液代謝,腎氣不足就會導致水液運化不暢,出現便秘或者排便不順,而脾胃的功能也直接影響消化和排泄,如果脾胃虛弱,濕氣就容易積聚,導致大便乾結或者便不出來,這個夢,實際上就是腎脾氣不和的警報。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丹道愛好者通常都聽到過“采小藥”這個名詞,能在丹道修煉中煉出小藥也算是小有所成,初入煉精化氣之門徑了。

有許多實修者也說自己煉出了小藥,那麼我們看一看前輩的親身體驗。

小藥是什麼

柳華陽說:“仙道元精喻藥物,藥物喻金丹,金丹喻大道,何喻之多也?”《道藏經》曰:“精者,妙物也,真人長生根。”聖聖真真,莫不以此元精以闡明藥物也,夫藥物既根於元精,而又曰元氣者何也?

且此氣從稟受,隱藏於氣穴,及其年壯氣動,欲有向外拱關變化之機者,即取此變化之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則氣亦隨神還矣。調外藥,及至調到藥產神知,斯之謂小藥,又謂之真種子。

又說:“行大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大藥。此處行小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子。古人末言小藥,及曹、伍二真人,始發小藥之名。”

又說:“夫藥有小藥大藥,道分先天後天,後天則結小藥,結丹用之。先天則產大藥,還丹用之,後天無形無而實有,先天則有物有用而實無。”

又說:“藥有三層,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外藥,終則食外藥以合內藥。取外藥以制內藥者,築基煉已之事也,此般外藥,乃是煉小藥,煉精化氣時也。”

又說:“元神、元氣交媾,而築丹基,生小藥也。”

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以上各種有關小藥的名論,現在再加一番分析,就可以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了。

茲將小藥的特徵略述如此:

1、小藥又名真種子,即是玉液丹頭。

2、小藥產生于臍下丹田。

3、小藥是行小周天時,有了陽氣後初次采得的藥物,也就是說:小藥是在築基,即展竅開關之後,才能采得。

4、小藥是後天中的先天藥,作用是在促使結丹,從小藥生起,如完成三百次以上玄妙周天,就須丹熟止火,有發生大藥的現象。

5、小藥是無形無質而實有,是小周天煉精化氣的中期結果。

6、小藥是元神,陽氣的交媾造成。

7、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生出白光。白光的出現,有漸現與頓現兩種情形,漸現是由於藥力末足,所以光明只能慢慢放出,頓現是由於藥力充沛,所以光明能夠立刻放出。

8、小藥是生而後采。

9、小藥產生時,有極高度的快感,快感發生的時候,開始是在臍下丹田,最後散播於全身。

10、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附近又暖又熱,熱力會慢慢流布全身,尤其陰蹺一帶,熱度最高,收心有問題時,也會引起遺漏。

11、小藥產生時,兩耳會有風雷的聲音,可以聽到的這些都是修煉時發生的景象,不可有追逐之心。

12、小藥必須是在真息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真息是由內在生機所致,其中有許多內景,各人由於功法、體質、勤惰的不同,卻有許多差別。

13、小藥采得以後,平時下體的體積,都會自動收縮,開始如兒童的模樣收斂,遺漏之患,從此可免。

14、小藥采得以後,食欲漸滅,食量漸少,尤其厭惡葷腥,而喜歡素食。

15、小藥采得以後,體力充沛,行動輕快,不易疲勞。

16、小藥采得以後,身體排泄量及次數會減少,流汗量也會減少。

17、小藥采得以後,心理上會起部分變化,由俗而雅,由華而實,心境較前爽朗、豁達、不喜言笑,但愛清靜,仙經所謂“調藥”,就包括煉小藥這部分。

18、小藥采得運轉周天以後,生理上亦漸漸開始發生變化。

19、小藥之名,是曹、伍二位真人出來提倡的,這個名詞,以前沒有,但這並不是說以前修煉就沒有小藥這段成果,是曹、伍二位真人為了使人不致誤認,才將這個成果,賦予這麼一個確切的名詞。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在古時候,一個真正的中醫大夫,是要研究天象的,
他會『提前』研究下一年的五運六氣的運行,
預知在下一年的氣候條件下,

哪個方位會發生什麼樣的疾病,
機緣到了,就背著藥匣子就去了,這才叫『行醫』。
所以做一個真正的中醫是不容易的,

中醫是天人之學,要對整個社會有深入的瞭解,
掌握天時地氣,才能探出疾病的來路和去路,才能治病。

真正的醫生,一定是身心靈三個層面上的導師,
古代的醫家,修佛修道的很多,再不濟也是個儒生。

醫療真正的精神應該是“從關注人生的病,到關注生病的『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筆者請ai 小智綜合整理了“易經”與黃帝內經“兩部
將”中醫“調和陰陽的核心智慧提供給大家參考。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與《易經》的陰陽辨證思想,
雖同源於古代陰陽哲學,但在理論框架、應用領域
和具體內涵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下從核心概念、辯證邏輯、應用取向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

一、哲學基礎的異同

1. 共同源頭

兩者均以”陰陽消長”為宇宙根本規律,
承認陰陽的互根(相互依存)、對立、轉化關係。

如《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易·繫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

2. 體系差異

A  《易經》→    以符號系統(爻象、卦象)構建抽象模型,
陰陽表現為”⚊(陽爻)”與”⚋(陰爻)”的數學組合,
通過64卦演繹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的程式。

B  《內經》→  將陰陽具象化為『生理-病理』現象,
如”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陰陽應象大論〉),
強調陰陽在人體中的物質載體(氣血、臟腑等)。

二、辯證邏輯的側重點

1  維度:    《易經》重視陰陽辨證
《內經》闡釋陰陽相互依存關係

2  運動形式: 《易經》易經強調”變易”(卦變、爻變) ,
《內經》側重”平衡”(陰陽勻平)

3  變化尺度:   《易經》 六爻位階的漸進轉化(如乾卦六龍)
《內經》量變到質變的病理閾值(重陰必陽)

3  互動模式:《易經》  交易(乾坤交泰)與對待(坎離相濟)

《內經》  互根(”陰在內,陽之守”)與制約(”陽勝則陰病”)

三、應用領域的分化

1. 《易經》的實踐取向

通過占筮系統推演人事吉凶,如泰卦(乾下坤上)喻示”天地交而萬物通”的政治哲學, 陰陽作為變化符號,服務於”趨時應變”的決策智慧(”與時偕行”)

2. 《內經》的醫學轉化

A  建立診斷模型:陽證(發熱、亢奮)與陰證(畏寒、抑制)的症候群分類

B  治療原則:”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應象大論〉),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C  生理關聯:將陰陽對應到解剖結構(”背為陽,腹為陰”)、功能活動(”陽化氣,陰成形”)

四、理論創新的分野

1. 《易經》的貢獻

A  提出”陰陽不測之謂神”的不可知論維度

B  發展出”中和”思想(如艮卦”時止則止”的陰陽平衡觀)

2. 《內經》的發展

A  創構”三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等)的醫學特殊分類

B   提出陰陽的層級結構:”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陰陽離合論〉)

五、思維方式的特質

1   《易經》:   象徵性思維(卦象作為抽象原型),
如離卦(☲)既代表火,又隱喻”明察”的德性

2   《內經》:具象化思維(陰陽與解剖生理綁定),
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的消化生理描述

結語

二者共同塑造了華夏文明傳統思維的陰陽範式,但《易經》更側重宇宙變化的普遍法則,而《內經》專注生命活動的特殊規律。

這種分化恰體現先秦哲學從”天道”到”人道”的認知遷移,醫學陰陽理論可視為易學思想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創造性轉化,理解兩者的互補性,對把握中醫理論的本體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