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很多人問我,中醫這麼複雜,要怎麼學才不會亂?

其實中醫再怎麼深,我簡單舉例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我們先撇開陰陽、經絡、五臟六腑,先來理解,為什麼氣血到不了就會生病。

這像什麼?
就像水灌不到田,田會乾;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植物長不好;
快遞送不到的家,東西永遠收不到。
人體也是一樣。

哪裡的氣血沒有被送到,那裡就會出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有時是痛、有時是腫、有時是麻、有時是掉髮、變黑、發癢、發炎、長東西、長不出來。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
有時是痛,像是頭痛、胃痛、關節痛、經痛、胸口悶痛;

有時是麻,多見手麻腳麻、半邊麻木、走久了腳底發麻;

有時是掉髮,髮為血之餘,氣血不到頭皮,頭髮自然易斷、易落;

有時是變黑,像黑眼圈、唇色發暗、眼眶或手指關節發黑;

有時是發癢,皮膚局部癢、搔抓不癒、濕疹反覆;

有時是發炎,氣血運行不暢,局部鬱熱上升,紅腫熱痛;

有時是長東西,像痘痘、囊腫、瘤塊、肌瘤、乳頭分泌物;

有時是長不出來,該排的不排、月經來不順、汗出不出、毒素積在體內。

那為什麼氣血會到不了?
其實原因只有兩種,真的只有兩種。

一、送不出來──身體沒力氣送
這種情況不是堵住,是根本沒有力氣,或沒東西可以送。

氣虛——推不動,快遞車沒油了。
血虛——沒內容物,倉庫空了。
會讓人覺得:累、懶、手腳冰、頭暈、心悸、健忘、月經量少,甚至傷口不好、皮膚乾癢。

像這種情況的處理原則是補氣養血,把系統重新開起來。
不只是給它吃的,還要讓它動得起來。
但注意:這種情況如果同時又有「堵住」,那補進去也沒用,會更壓、會更堵。

二、送不過去──路被擋住了
有些人不是沒力氣,是路上太多障礙物。
你有氣有血,但送不出去,一樣沒用。
這種「堵住」,這就涉及很多層面的問題了:
因為氣滯:
情緒壓著、悶著、撐著,氣走不動,身體就悶、脹、痛。
常見在胸悶、肋痛、脹氣、經前不舒服、乳房脹痛。
那就需要:疏肝理氣,打開氣機的開關。

因為血瘀:
氣推不動,血就堵。或者你原本就有瘀傷、瘤、血塊卡在裡面。
常見症狀:刺痛、有定點的痛、暗紅、瘀青、經血有血塊。
那就需要:活血化瘀,慢慢把淤堵清掉。

因為痰濕:
吃太好、動太少、脾太弱,水濕留在體內變成濁氣、痰飲、濕毒。
你會覺得重、脹、脹得不明顯、咳痰、舌苔厚膩、頭昏。
那就需要:健脾化濕、化痰導滯,把路上的爛泥清掉。

因為寒邪:
怕冷、吹風、吃冰,寒氣進來讓整個經絡「凍住」。
會痛得很緊、很深、怕碰,手腳冰冷,關節僵硬。
那需要:溫陽散寒,讓身體回暖、讓路打開。

因為熱邪:
火氣太大、虛火上升、熬夜、壓力爆炸,氣血亂竄、方向錯了。
常見:口破、痘痘、失眠、便祕、心煩、兩頰熱。
必須:清熱疏導,把火氣引下來,讓氣血歸位。

你看,其實不複雜。
不管是虛(送不出),還是實(送不過),
只要氣血沒送到,身體就會出狀況。

這就是中醫在看病的重點——不是哪個臟腑有問題,而是哪裡沒顧到,生病了。

我們做的事也不是「塞更多東西進去」,而是去思考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的問題:「氣血要怎麼回得來?」

必須這樣子去思考,也代表你正走在中醫的路上了。

丹道修煉之玄關妙竅

 

丹道修煉之玄關妙竅,修道的秘密,全在其中!

1不識陰陽道未明,雙修性命水源清,時能透得陽生處,色裡虛空任我行。

修道的根本秘密及關鍵全在此中,若能會得此意,方不落頑空之境,進一步則可探心源性海造化之機,直顯出神入化之妙。

大道根源明白後,則又需瞭解實際修煉中的關鍵處和根源處,丹法的關鍵在何處?根源在什麼地方呢?根源者,玄關一竅;關鍵者,陽生之道。

對於玄關,黃氏所論極為詳盡,如黃元吉先生雲:“……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學人下手之初……惟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此由心息神氣結成之玄竅也。其所論又雲:“……放下又收回,收回又放下……一身內外,氣欲沖天”此氣動之玄關也。

《道德經精義》中有雲:“欲識此玄關,須于大塵勞大休息後,方能了得這個玄機……紛紛擾擾時,從中一覺而出,即是玄關,所謂回頭是岸也”,此性玄關也。

黃氏雲,有精生之玄關,有生之玄關,此等等之玄關論述,看似繁雜,實統一於內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關中。

如,心與息交感於虛空之中可結成玄關;神與氣和合於虛無中亦成玄關,身內和身外感合於虛空亦是玄關,人與天地日月交感亦可入玄關,性與命感合於虛無則更可入玄關矣。

2玄竅中自有藥物,玄關一開,即是藥物,玄竅中自有周天,世之所謂得藥,即是玄關常開也;世之所謂采藥,即是在“玄竅中立定腳跟”也;世之所謂河車運轉、大小周天,實即玄竅中機之運化也。

而陽生之道,即玄關一竅之妙用也,由陽生才能見玄關一竅,玄關開時,方是真正陽生,玄竅未開之時為“玄”為“關”,一開,即是陽生,一開即一竅也,陽生之道即玄關開發之道。

故陽生亦有不同之層次,有性陽之生,有精陽之生,涉及人世天地間的方方面面,如《樂育堂語錄》中說:“即如貞女烈婦,矢志……寧捨生取義,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願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正若三豐師雲:“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如黃氏又雲:“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憐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道,此亦陽生之一端”。

人自虛無不動之時忽發一念,此為真念,如轉一念,則稱之為魂,此念還算是善念,若再轉一念,已是屬魄,全為一腔本能私欲,陽生之道在於保持初機之陽不變,不落後天色相之中,且使其交感於陰陽日用之中而還於至虛,將此初機養至純粹而通天徹地。

故黃氏又雲:“又或朋友聚談,相契開懷,忽然陽氣飛騰,此亦陽生”,此即日用平常中陰陽交感後的陽生之一端也。閉門造車,不與人交,不在人群中行修,怎能有新解和新生之機?怎能做到“同類相須”而真正補足人元之虧損,故古有以萬千人說法聽法之壇場為爐鼎的修煉之道。

所以古仙有雲:“人道不盡,仙道遠矣”,又有雲:“未煉還丹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否則,為磨磚作境,一團孤陰,可不慎哉!因只有陰陽交戰,一戰而平,才有陽氣飛騰,陰陽交感方能招攝先天也。有陰陽處即有新生、即有生機陽氣。

3學人果能仔細體認,而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一覺即收,保持初機之真,則何處不是修煉?何時不是修煉?

還丹亦極易也。三豐祖師稱此為“積鉛於世”、“積外法財”,又稱積德,清閔一得所謂“混俗妙用”,非單只含煉性一端妙用!

《參同契》稱之為“同類相須”,亦可謂雙修之道,亦可謂人與人交感而成之玄關,亦可謂人與事交感而自見玄關,外界人眾及天地的“運動和作為”,可稱為兩家同類陰與陽之運用;丹士本人的回光而入虛無,可稱為中央黃庭一家。

共為三家,此丹道千古不變奧義,若違反此理此法,則不落於頑空,即落于後天有為。

如黃氏又總結說:“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亙古曆今之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之示之”,陽生之道遍滿虛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亦清閔一得所雲:“人元遍大千”,“大地生人龍虎無量”之真意。

與閔氏所論身世混化、世身並煉之法理無異,亦如清閔一得先生所說:“此玄竅前包億億萬年,後包億億萬年,天地萬物皆在玄竅之中”。

 

圖文源於互聯網

純陽祖師八方良藥

純陽祖師開出的八味良藥,能解世間所有病災!

《呂祖三世因果經》中記載,呂祖召集眾人,告訴他們說:“我伏察人間,看到很多人都會遭受病殃之苦,須知,有些病用湯藥、針灸可治療的,而有些不行,耗損陽氣、會促使短命,若到了這步田地,就算是神醫不可治不了!”祖師悲憫眾生,為世人開出良方八副,以求根治此類頑疾,只要對症立方、按病下藥,勤而行之,則必能扭轉乾坤。

一者,孝也
其味甘,性溫和,能填骨髓,固本培元,適合事業不順者,且可延年益壽。

二者,悌也
其味甘鹹,性帶溫,能調血氣,滋補心神,適合兄弟不和者,上能濟火、下可滋陰。

三者,忠信
其味微辛,能通肺腑,強壯精神,可止咳消痰、生津益氣,更能治療虛證。

四者,仁義
其味甘,性溫和,可寬胸益氣,治療虛症,可化腹內毒蟲,強筋健骨,生精益壽。

五者,讀書
其味苦,性微溫,能通心竅,可治眼昏之症,若感腹中空虛,宜早服用,可消鄙氣,健腦益智。

六者,家教
其味苦辛,性微寒,久服則馨香悠久,可祛風邪,除外感,四肢血脈暢通,氣息調勻,滿面紅光。

七者,積善
其味甘,性緩溫,可寬中益氣,亦可通神明,老少皆宜,無禁忌,可延年益壽,強筋健骨,固本培元。

八者,知命
其為淡,能定心,可祛除燥氣,消除煩憂,平定心火,虛熱難眠者其效甚佳,可安魂魄,令人氣定神閑。

此八味神藥源於自身,可順手拈來,持而行之,各種病災俱除。這些藥物無需成本,但以誠字為先,不僅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仙方,亦可調理身體陰陽,雖大病亦可解。何不試試?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讀《老》短文三篇

《老子》“道可道章”,河上公標目“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老子在這一章交代了立言旨趣,他為什麼要著五千文,以及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

縱觀先秦學術思想史,由商至周為一大轉變,“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在周初開始流行,殷人“有命在天”的觀念開始動搖,這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由重神道到重人道的轉變。由西周至東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即老子和孔子的時代為又一大轉變,“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社會急劇變化,使重建精神價值和信仰成為那個時代的迫切要求,“道”由此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問題。“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這三句話,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反映。但“道”作為本體論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涵蓋和貫通天地人大系統的根本法則。

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有三個“道”字,第一、三是名詞,即討論的對象;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言說、討論的意思,如“《詩》以道志,《書》以道事”(《莊子·天下》)中的“道”。“可道”的“可”,意思是“值得”,如可歌可泣,可圈可點,而不是可以不可以。“道可道”,說的是“道”的問題的重要性。老子肯定“道”是值得言說和討論的。

接下來,老子指出,眾人所言說的“道”和自己所要說的“道”不一樣——“非常道”。“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認為只有他自己才得到了“道”。甚至也因此一種莫可名狀的孤獨感常常糾纏著他:“眾人熙熙,我獨泊兮” (《老子·二十章》)。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在老子哲學中,“常”是一個重要概念,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定含義。“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常,即常理,本質,也即自然,天道。

常、恒互訓。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常”作“恒”,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為“常”。但“常”在這裡不是指永恆;不變不易。“常道”不是指永恆的道,不變不易之道,而是指自然天道。“聖人無常心”(《老子·四十九章》),“上善若水,……動善時。”(《老子·八章》)認為一切都處於變化和運動中,才符合不主故常的老子的思想實際。在這方面,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前530年—前470年)同調。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流,萬物皆變”。他與老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老子最後選擇了歸隱,他比老子年輕,也是一位隱士。他們都使用了一個相似的著名的比喻:一個是水,一個是河流。他們二人分別是東、西方辨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人皆曰之,但另一方面則是各道其道。因此,老子接著說:“名可名”。

名的作用,是標識,識辨,顯異。《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漢語言系統裡,“名”,既指名字、名稱;又指命名,稱名,如“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離騷》)。“名”,是用語言描述的行為,還是行動的依據。為道命名,是命名者對所稱名的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洞察和獨特體悟。名,通過概念和概念體系的建構,形成思想、學說、學派的個性、獨特性的識別標誌。

老子在對為道命名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進行肯定之後,緊接著指出,眾人的“名”非“常名”。

也許正是由於“道”的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眾人的“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成為“獨異於人”而又堅守這份“獨異”的老子著五千文,並專言道德之意的主要動機。

2、無有:哲學洞見的工具

無有,是老子自然本體論的基礎概念。它們從屬於道,是對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描述。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首先,老子指出,無有是天地萬物元始根源的稱謂,具有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有,名萬物之母。”河上注:“本也。”老子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比喻,道就像微妙的母體一樣,生殖萬物。天地萬物,即自然本身,它無限多樣而又變動不居、運行不息。道則是世界本體,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道”不是淩駕于自然之上——否則成了神和上帝,而是在自然之中,在物之中;同時,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是道的根本屬性,這是老子的道的基本觀點,是老子的道的第一層意思。

歷來注家多以“無名”、“有名”斷句,如河上本、王弼本。至宋,王安石、司馬光始於“無”、“有”字斷句。這樣斷句,似更合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莊子·天下》:“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常無、常有,是老子的重要觀點。常無、常有,或無形、有形,是基於自然與道本身特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妙”,馬王堆本作“眇”。“眇”,通“妙”、“秒 ”,是隱微、細小的意思。“徼”,指邊界。馬王堆本作“噭”,喊叫的意思,疑為傳寫錯訛,應為“曒”。“曒”,同“皎”,是顯露、明亮的意思。“眇”與“曒”相對。

有形與無形的關係,是隱與顯的關係。道隱謂之眇,道顯謂之曒。本質是普遍的,無形的;事物的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有形的。從無形處,我們把握宇宙萬物的本質;從有形處,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表現形式,它的無限多樣性和生生不息盛衰存亡的運動變化。有形和無形則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兩種形態。二者相反相生,且無由有顯,“有生於無”(《四十章》)。比如,一棵枝繁葉茂、冠蓋如傘的大樹,我們看見的是樹幹、樹枝、樹葉,但其初始卻只是一顆種子。種子不是樹,但由種子到樹,是由無形進化到有形的過程。其間起決定作用的是種子所具有的不斷成長的自性,即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在種子的階段,這種生命力亦即它的本質尚處於隱而未顯的狀態。因此,有生於無,是宇宙萬物發生學的一般進程和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生命是生命力的表現和確證。生命力的問題,事實上是作為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或生命哲學的最高範疇的“道”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它對於人,對於組織、國家、民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老子的道的第二層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強調,這兩者(無和有)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一樣,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一方面,無由有顯,無形的、普遍的本質寓於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的表現形式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並不會直接合二而一,比如看似柔弱的東西,往往潛藏強大的生命力。無有不僅同源,同出於自然,都是認識道的工具。而且,無有同體,並且只有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才有意義。儘管在對道的把握上,在對世界本質和根源的描述上,無有各自的作用不一樣。在老子看來,無更具有本質性的意義,但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是理解微妙無形的道的關鍵和門徑。對現實世界的性質、結構,運動和發展趨勢的哲學考察,只有在無形與有形、隱在與顯在對立統一的張力結構中才能真正揭示出來。無有在老子哲學架構中的重要性,有如乾坤之于《易》的體系建構。《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以乾代表一切事物的原始根源,以坤代表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 “乾坤其《易》之門耶?”(《易·繫辭下》)孔穎達疏:“《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乾坤表示陰陽兩種勢力,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學結構和特徵。老子的無有,其內涵則更為豐富。

3、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以此二句作為全篇結語。意思是,“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啊,你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本原。

“玄之又玄”中的第一個“玄”字,應指“無有”——“同謂之玄”;第二個“玄”字,指“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它是世界的本質,宇宙萬物的總根源。

“玄”,是老子和道家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玄玄”之外,老子的獨創性用語還有“玄牝”、“玄覽”、“玄德”,等等。“玄”,奧妙,微妙的意思,引申為深沉、靜寂;原義指高空的深青色。老子用“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無形。

“眾妙”,指無限多樣而又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是複雜奇妙的現實世界圖景。

老子以“門”喻“道”,以此說明“道“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眾妙之門”與“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六章》),兩處“門”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圖文源於互聯網

夏天吃熱吃涼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中醫的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

近年來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熱。氣溫高容易中暑,嚴重的中暑若處理不及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為什麼中暑這麼凶險?這就要從人體的循環模式說起。

夏季人體的氣血大量匯聚於『體表』,用來排汗『降溫』,相對而言,體內是比較空虛的,脾胃功能也弱,經常沒食慾和乏力。

正如老中醫所說的:伏天無病三分虛。

同時,夏季也是一年當中濕氣最重的時候,濕氣也會阻滯脾胃,這就會讓脾胃功能更加受限,有時候不僅不想吃飯,甚至連喝水下去都發脹。

此時人體已經陷入兩難的局面:

於外汗多,消耗了大量的津液;
於內脾胃弱,難以吸收到水分和營養。
一旦生病,病也會消耗能量。

三方面牽制,就很有可能發生急性脫水或閉阻,嚴重的甚至會器官損傷和衰竭。這就是夏天中暑容易發生危險的原因。

夏天頂著烈日挑擔進城的農民,忽然倒在地上就起不來了,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好幾回。我們老家那邊管這個叫“發痧”。

老輩人的急救辦法是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然後刮痧。用經方醫學的理論來解釋,這是強行啓動人體的循環,汗出來了,熱能夠排出來,津液能夠運化,人就救回來了。

《金匱要略》裡將中暑稱為暍病。( ㄏㄜˋ )

關於暍病的治法,主要講了兩個方案:一是白虎加人參湯,二是催吐之法。這兩個方案所對治的是虛和實兩個方向。

如果中暑是以脫水為主因,且是熱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加補津益氣。當下沒有條件煎藥的,有個簡單的辦法,西瓜就是白虎湯。西瓜大寒能清熱,汁液豐富能補津液,只是不能補氣。

中成藥裡的生脈飲,裡面有黨參、麥冬和五味子,能補氣,還能斂補津液,只是不能清熱。配合西瓜一起用,就接近於完整的白虎湯了。

需要注意的是,西瓜用來治病,要用熱水泡過,不要吃涼的,怕胃受到涼的刺激會結住。很多熱症的病人,胃裡面未必就熱,也有可能吃不了寒涼。夏天喜歡吃西瓜的,也可以用這個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寒涼的傷害。

西瓜泡熱水看似平常,用對了也能起大作用。有個朋友感冒了,發燒起不了床。經電話詢問是熱症兼傷津,頭天晚上喝了酒熬了夜。叫他買藥來煎,他說沒時間,說晚上還有重要的客戶要陪。

此時已經是下午了,我只得叫他先買個西瓜泡熱水吃。第二天打電話告訴我,說晚上到了餐桌上就退燒了,精神也恢復了,又喝了一頓酒,還把喝醉的客戶送回了家。

如果以脫水為主因,且是寒症,那就要用薑附類的扶陽藥,再加人參、地黃類益氣補津即可。

如果中暑是以閉阻為主因,除了刮痧之外,還可以用催吐的辦法。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手摳嗓子。汗和吐只要得了一樣,人就有可能醒過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只能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供應急之用,沒有經驗的也不要貿然上手。最好是將患者及時送往醫院,交給專業的醫生來處理。

如果是常規的暑濕感冒如何處理?

暑濕感冒,顧名思義,無論症候是寒是熱,都兼有濕阻中焦,濕阻中焦的常見症狀有:胃區嘈雜痞悶;不想喝水;飲不解渴;惡心;反酸。

暑濕感冒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水。其主要成分有:藿香、白芷、蒼術、陳皮、厚朴、大腹皮、紫蘇葉。

這些藥物的作用都是辛溫化濕,能讓脾胃迅速啓動,同時還能透表,與夏天常見的病機非常契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暑濕感冒都適用,這裡面有辛熱的藥,熱症是不適用的。

用藿香正氣水還要注意,它不能和某些西藥合用,正在服用西藥的,一定要跟專業醫生咨詢清楚。

如果是熱症的暑濕感冒,就要用清熱加祛濕的方案。
清熱解表的常用藥有生石膏、金銀花、菊花、薄荷;
祛濕熱的常用藥有黃連、黃芩、茵陳、大黃。

如果是買中成藥的話,大家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通過說明書裡的配方表來做選擇。

有一次,天氣很熱,老人不讓開空調。家裡的小孩下午練了武術回來,吃完晚飯又吃了個冰淇淋,就說肚子痛。屋裡那麼熱,他趴在沙發上還說冷。我搭了一下脈,脈上的寒熱不明顯。

這個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清晰,其實只要依據人體的運行規律,客觀的去觀察和分析,也不難做出判斷。

這麼熱的天,脾胃本來就弱,剛吃完飯就去吃冰淇淋,胃裡面就結住了。此時人體就會調集氣血去化胃里的結滯,體表的氣血相對變少,所以會感覺怕冷。

吃了不合適的食物,人體的第一反應是排出體外,於是肚子開始痛。

脈上沒有明顯的熱象,說明不是熱證,藿香正氣水是可以用的。
於是我用半支藿香正氣水衝了開水,加了點蜂蜜,給他喝了下去。
喝了之後,杯子還在手裡,就說肚子不痛了,也不冷了,然後就說要大便。大便後就完全沒事了。

藿香正氣水溫化腸胃之結,這個好理解,為什麼要加蜂蜜?

練了一下午的武術,津液損耗是很大的;肚子痛也是腸道在緊急調集津液排瘀。蜂蜜能補津液且潤腸,在這裡是有必要加的。同時也是為了口感,怕小孩子不肯喝。

從這個醫案可以看出,只要能夠準確的分辨寒熱,真實的觀察人體的運行,治病是不難的。

下面說說夏季養生裡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說夏天要納涼,飲食要以清熱降火為主;又有人說,夏天脾胃寒,要禁寒涼,要多吃溫熱的東西,比如喝薑棗茶。

這兩種矛盾的說法,到底哪個有道理?

常規來講,夏季相對於其它季節,是容易脾胃寒的,所以生冷寒涼一定要節制,我們在臨床上碰到的陰寒的病人,很多都有夏天愛吃西瓜的習慣,尤其是冰西瓜。這一類人是適合喝薑棗茶的。

如果是體質熱的,因為夏天溫度高,內外夾攻,更容易發生大熱大渴之症,這就要用寒涼藥,喝薑棗茶是很危險的,西瓜反而很適合。

有一次,一位中醫老師在飯店用早餐,很多學員都盯著他看,原來他盛了一大盤西瓜在吃。大家都紛紛議論,說學中醫的怎麼能吃生冷寒涼,而且還是早上空腹吃西瓜。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提,養生也一樣,如果當下他有溫熱之偏,吃西瓜反而是好的。熱沒有了,就不吃了,沒準下次見到他,他在喝薑棗茶也有可能。

關鍵是要能判斷自己當下是寒是熱,人體的寒熱不明,治病和養生都是空談。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

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
其實這些說法也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

出汗少的,當然要多運動多出汗;汗太多的,就需要收斂和靜養。

至於空調要不要吹?常態下最好少用,吹多了,排汗功能會減弱,就會越發的依賴空調;

如果天氣太熱,高溫也是傷人的,發生中暑就更不好了,這時候空調又是個好東西。空調只是個工具,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是看你如何用它。

總之要八方辨證的看問題,治病要有辨證思維,養生也要有辨證思維。

中醫的特色就是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如果是夏天,用錯了尤其危險。

大醫至簡—劉希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