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將《道德經》與“唯物主義”聯繫起來是一個富有思想張力的嘗試,但需要非常謹慎地辨析兩者之間的異同。嚴格來說,《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唯物主義,但它確實包含了一些與某些唯物主義觀點(尤其是樸素唯物主義)產生共鳴的元素,同時又有根本性的差異。以下是對兩者關係的分析:

表面上的相似性或共鳴點:

強調“道”的自然性與客觀性: 《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被描述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獨立於人的意志而存在、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這一點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有相似之處。

重視物質基礎(“有”): 雖然《道德經》推崇“無”的妙用(“無,名天地之始”),但也明確承認“有”的重要性(“有,名萬物之母”)。它強調萬物生於“有”(即具體的、可感知的存在),並且關注現實世界的運作(如治國、用兵、養生)。這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第一性的觀點,在關注現實物質世界方面有某種程度的呼應(儘管對“第一性”的理解不同)。

反對過度精神化或神秘化: 《道德經》對鬼神、超自然力量持一種非常理性甚至近乎否定的態度(“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它更傾向於從事物本身的規律(道)去解釋世界,而非訴諸神靈。這種務實、理性的傾向與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有神論的立場有相通之處。

辯證思維: 《道德經》蘊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福禍相依等),這與唯物辯證法強調矛盾對立統一、事物運動發展的觀點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根本性的差異:

“道”的本質: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 這是最核心的差異。唯物主義明確將物質定義為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物質(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精神現象是物質派生的。

“道”在《道德經》中卻是一個超越“物”與“心”、“有”與“無”二元對立的終極實在。 它既是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又具有某種難以言說的、形而上的、甚至近乎“精神性”的維度(“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不能被簡單地等同于現代科學所研究的物質或能量。老子的“道”更像是一個玄妙的、本體論層面的哲學概念,而非具體的物質實體。

“無”的優先性與生成性: 《道德經》特別強調“無”的作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裡的“無”並非絕對的虛空,而是指未分化的、潛在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本源狀態,是“道”的一種體現形式。這種對“無”的重視和其生成萬物的能力,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實體及其運動作為本源的觀點有顯著區別。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有”(物質存在),而老子哲學在終極意義上賦予了“無”(作為道的狀態)更根本的地位。

認識論差異: 唯物主義強調通過實踐和理性(感官觀察、邏輯推理、科學實驗)認識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道德經》則更強調通過直覺體悟、靜觀玄覽、滌除玄鑒(“致虛極,守靜篤”)的方式去把握“道”。它甚至對感官和理性知識(“為學日益”)持有一定的警惕,推崇一種更直接、更整體的體認(“為道日損”)。這是一種內省式的、超越感官經驗的認識論。

價值取向: 唯物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往往與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改造世界相聯繫。《道德經》則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反智主義、退守、無為的傾向,主張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反對人為的干預和過度發展(“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小國寡民”)。其價值目標更側重於個體的精神自由(無為、逍遙)和社會的自然和諧,而非物質層面的進步或征服自然。

結論:

《道德經》不是唯物主義哲學。它的核心概念“道”超越了物質/精神的二元劃分,其認識論和價值取向也與現代唯物主義有本質區別。

然而,《道德經》包含了一些樸素的、與早期(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產生共鳴的元素:對客觀規律(道)的強調、對現實物質世界(“有”)的承認、對鬼神迷信的理性態度、以及豐富的辯證思維。

將《道德經》解讀為唯物主義,通常是後世(尤其是近代以來)學者試圖用西方哲學框架(包括唯物主義)來理解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嘗試。這種解讀可以部分地揭示《道德經》的某些面向(特別是其反對神學目的論、強調自然規律的方面),但不可避免地會簡化、甚至曲解其核心的形而上學意涵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更準確的理解: 《道德經》是一種獨特的、深刻的本體論和宇宙論哲學。它探討的是超越具體物質形態的終極實在(道)及其運行法則,以及人在此宇宙中的生存智慧。它既不完全符合唯心主義,也不符合唯物主義,而是代表了一種強調本源統一性、自然無為、辯證轉化的東方智慧。

簡單來說: 《道德經》的“道”不是“物質”,其思想體系也不是“唯物主義”。但它對客觀規律和自然本源的重視,確實讓它在某些方面顯得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在與有神論或極端唯心主義對比時。理解這種表面相似下的深層差異,是把握《道德經》獨特思想的關鍵。

圖文源於互聯網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常言道: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錢、權力、聲望這些福報。否則,必定要承受災禍。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菜根譚》裡也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迂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德不配位,則富貴難長久,畢竟人的德行,決定著人的命運。
要享受福報,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修德就是改命的最佳良方。

1.功名富貴,源于道德,會長久
范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只有心懷天下的人,富貴名譽才會留得長久。

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是位有名的文學家,然而一生都在為民走。

在泰州為官時,他見當地的海堤常年失修,常有海水倒灌事故發生,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范仲淹心生不忍,於是上書皇帝修建堤堰,以保百姓安寧。奏准後,范仲淹親自上陣,率當地民眾,日夜修堤。

然而,施工到一半,就遇上了海嘯,死傷上百人。這下,讓朝廷反對分子,抓住了把柄,紛紛表示,這是海神的警示,不能再修堤了。

關於“修與不修”這個問題,朝廷內部正在激烈的討論,可老百姓等不起呀,心急的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看著海水慢慢地沒過自己的身體,他卻沒有一絲後退。

為了還百姓一個安寧的家,他捨生忘死的堅持,終於等來了修的決定。海堤完成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一次水災。後來,當地百姓為感激范仲淹,更是將海堤取名為“範公堤”。

為此,范仲淹得了一筆賞賜,便在蘇州買了一座宅子,請個風水先生一看,原來是塊風水寶地,范仲淹一聽,二話不說,立馬捐出去建立學堂,讓好運造福黎民百姓。

這位時刻心系百姓的范仲淹,卻是家徒四壁,為官的俸祿,全都捐給了範家家族,他死的時候,就連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

自此留下了“忠義傳世”的風尚,成為範家家訓,讓子子孫孫簡記,家族才得以承運800年!

正是范仲淹心懷天下的精神,流傳於世,讓我等後輩,以此態度求學,做事,做人。

《周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那些靠提升自己修養道德的人,得到的榮華富貴,才會像大山中的野花一樣,山花爛漫,繁衍不斷,不僅自己有福報,也會福蔭後代,余慶子孫。

2. 功名富貴,源于功業,會失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就很好地詮釋了韓信的一生。

眾所周知,韓信,是西漢著名的開國功臣,擁有獨特的領軍才能,一生從無敗績。可以說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大漢王朝。

他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人,在項羽身邊呆了兩年,還只是一個侍衛,因得不到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極力推薦給劉邦,從此他征戰沙場,憑功封王,一步登天。

就連劉邦都嘆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在韓信上任大將軍之後,第一炮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旗開得勝的韓信,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短短幾年之內,便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一切來得太過順利,韓信成了劉邦手下的能將,無人不服,他開始洋洋得意,自以為是。

就在滅齊國時,韓信為貪功,對已經勸降的齊國,仍出其不意地攻佔,以脅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無可奈何地劉邦只能照做。

此時的韓信,如日中天。更是在劉邦與項羽對戰焦灼中,需要韓信支援時,他卻只動嘴不動身,明擺著向劉邦討要封地。

前途似錦的韓信,屢屢做出這種不義之舉,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權威,劉邦心裡早已恨透了他,可又忌憚著他的能力,最後還是蕭何獻計,將韓信斬殺。

本就功高震主的韓信,可謂名譽地位財富應有盡有。可作為臣子,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回避利益,最終落得一個身處異首,三族皆滅的下場。

《左傳》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個人就算你本事再大,如果心無敬畏德行不行,最終都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古往今來,誰人不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享受富貴名譽,可這種富貴名譽在無德的人身上,也不是一成不變,永不可破的。

那些功高蓋主被斬殺的已不在少數,或是居心叵測想謀權篡位的,到頭來,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也會變得一無所有。

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在意個人的成敗榮辱,而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百姓做實事,最終才會獲得富貴名譽。

3.功名富貴,源於權力,會滅亡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不到民心的擁護,哪怕站得再高,擁有得再多,最終都會失去。

東漢末年,權閥大臣董卓,掌握天下權力,可謂是風光無限,最終被義子呂布斬殺

他沒有祖輩蔭庇,不得貴人相助,完全靠個人努力,一路殺伐果斷,建立了西涼軍,成為獨當一面的將軍。

然而當時的朝廷,後宮干政,外戚專權,閹人朋黨,引致朝堂生變,為救聖駕,董卓率軍入京,在解決叛黨之後,董卓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就不再想受制於人。

於是董卓逼迫小皇帝劉辯下位,改立劉協為漢獻帝,真正的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之手上又有軍隊,董卓更是有恃無恐,為所欲為,肆意濫殺,可謂是隻手遮天。

目空一切的董卓,不僅荒淫無度,還允許自己的手下強搶民女,但凡有反對者出現,皆被其認定是亂臣賊子,施以酷刑,令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最終逼得民眾忍無可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結果死于義子呂布之手。當董卓的死訊傳出,全國民眾歡聲慶祝,可見大夥對董卓這人,簡直就是人神共憤。

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去民心的董卓,遭到了萬夫所指。他生前可謂是風光無限,可這種靠暴力得來的富貴名譽,始終是德行有虧。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並不在於他取得的成就有多大,也不在於他的能力有多強,而看他為人處世的德行有多厚。

人生在世,你的德行,也就決定了你的命運,你可以無才,但不能缺德。人無德必招災,你以權力得來的東西,最後也會憑德行而失去。

生而為人,貴就貴在有德,只有為人正直,與人為善,才能德行天下。

寫在最後

《素書》有言:“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地薄者,大物不產”。

意思是如果水不深,又怎麼能吸引大魚呢,如果樹木不茂盛,又怎麼會有大的飛禽在這裡棲息呢,如果我們的大地不豐厚,又怎麼會有大的產量呢?

反觀我們自己,如果德行不厚重,又怎麼能載物呢。要知道付出才會有收穫,知足才會有快樂,懂感恩人生才會越來越順。

相反,如果德不配位,對於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經常去妒忌,去攀比,沒事就去議論,評價,必有災殃。

請記住,人在做,天在看,誰也逃不過。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上藥三品”究竟是什麼?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裡的“上藥三品”究竟是什麼?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在道教早晚壇功課經中是必修經典,道眾日日念誦、可謂倒背如流。

雖經文簡短,但句句都是修身延年的要訣,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經文以“上藥三品”為基礎,要想通達經文,則必須先瞭解這“上藥三品”是怎麼回事。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我們就來詳細說說上藥三品。

一、什麼是精、氣、神:
精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是一身能量的物質儲備。又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

其中先天之精最為關鍵,又稱為“元精”,是生命最初那一點物質能量,由父母精血所化生,人靠著這一點元精生長發育、生兒育女。

後天之精則來源於飲食水穀,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人體將攝入的飲食水穀中的精微物質吸收、轉化、營養自身,相當於現代所說的“人體營養”。

精是整個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會消耗,同樣也可以增補。一般而言,一切生命活動都會消耗精,尤其是房事生育、多思用腦等。

腎主藏精,是人體“藏精”最重要的倉庫,腦力、思考能力、反應力等都消耗它,因此性生活、大量腦力勞動,這些最耗腎精。

沒有修煉的人,基本上只能靠後天的這些營養攝入,來補充後天之精,有修煉者則需要通過導引吐納,可以慢慢培補先天。

和精的物質性相對比,氣可以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動力。人活一口氣,各種臟腑、形體功能能正常發揮,靠的就是生命能量的正常運行,這個能量就是氣。

跟精一樣,人體之氣根據其各自特點、作用、分佈的部位細分起來,也有各種不同。比如隨先天之精一起產生的、生命最初的能量,稱之為元氣。

元氣同樣為腎所主,人由此元氣逐漸萌發出勃勃生機;同樣的,元氣耗盡則生命結束。

後天通過進食、鍛煉所培養出來的稱為後天之氣。後天之氣由脾胃生成,為肺所主。諸氣之中,固護體表的稱為“衛氣”,灌注胸中的稱為“宗氣”,營養臟腑者是為“營氣”。

如果說,精最主要的功能是組成人體這個形體組織,那麼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這些形體組織能動起來、發揮各項功能。

同樣的,氣也會消耗,也可以增補。過度勞累最是耗氣,中醫講“勞則氣耗”,這個勞累包括整體的體力活動過大,也包括單獨臟腑的過勞(比如饑飽不定,暴飲暴食容易消耗脾胃之氣)。

沒有修煉的人,只能靠飲食、體育鍛煉來蹭強體魄,在一定程度上充養自己的氣;而善於導引、內丹、吐納功法修煉之人則可通過打坐導引練氣。

精氣神三者中,神最為重要。中醫裡把神稱為“一切生命現象的總稱”,這個概念可能不好理解。

我們簡單來說,精是形體,氣是功能,那什麼讓這些形體發揮這些功能且發揮合適的功能呢?這就是神。

中醫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沒有神,就算有個軀體,各個器官、軀體功能也存在,但也只是一具屍體。可以說,神是人體的生命力——這可以算是廣義的神。

狹義的神,則是指我們常說的“心神”,包括思考能力、心理、情緒等。情緒不好,心理狀態不好,我們說這個人心神不寧,說的就是這個狹義的神。

道醫對此的認識更神,認為神是人修真的關鍵,通過對形神的修養可以實現成仙入聖。

二、精、氣、神有什麼特點:
無數精氣的聚合形成了人體,但單個的精氣則是極其細微,杳不可見的。因此《心印妙經》開篇即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即表示

精氣神是不可見的,是一種氤氳狀態。精氣神三者之間,又存在互相濡養、統帥的作用。一方面,與神相比精氣屬於物質基礎,精、氣可以養神。
一個人精神飽滿、炯炯有神,首先來源於自身的精氣充盈,而形銷骨立的病人自然也看著兩眼無神。

而精、氣之中,精又是氣的物質基礎。精足,氣才充盈;而氣也當依附於精,才不致渙散氣脫。

故《心印妙經》裡說“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另一方面,神能統攝精、氣、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整個生命的最關鍵部分。

都在神的統攝下,整個生命過程才能實現下去,才能運用精氣進行創造行為。明代醫家張景嶽特別強調。

“雖神由精氣而生,而神則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

反過來說,當心神不寧、亢奮不止,神也可能會出現統攝失司,耗散精氣的情況,比如現代人的熬夜玩樂。可以說,養生的目標在於養神,養精氣是為了實現養神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精氣神三者之間除了這種相互滋生關係外,還有一個細節之處是容易被忽略的,即精氣神三者當相聚相固,不可離散。

誠如《心印妙經》所載“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其聚則有,其散則零”,當長使三者“綿綿若存,固蒂深根“。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全文: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