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煉之玄關妙竅

 

丹道修煉之玄關妙竅,修道的秘密,全在其中!

1不識陰陽道未明,雙修性命水源清,時能透得陽生處,色裡虛空任我行。

修道的根本秘密及關鍵全在此中,若能會得此意,方不落頑空之境,進一步則可探心源性海造化之機,直顯出神入化之妙。

大道根源明白後,則又需瞭解實際修煉中的關鍵處和根源處,丹法的關鍵在何處?根源在什麼地方呢?根源者,玄關一竅;關鍵者,陽生之道。

對於玄關,黃氏所論極為詳盡,如黃元吉先生雲:“……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學人下手之初……惟一心端坐,萬念悉捐,垂簾觀照……神神相照,息息常歸,任其一往一來……”此由心息神氣結成之玄竅也。其所論又雲:“……放下又收回,收回又放下……一身內外,氣欲沖天”此氣動之玄關也。

《道德經精義》中有雲:“欲識此玄關,須于大塵勞大休息後,方能了得這個玄機……紛紛擾擾時,從中一覺而出,即是玄關,所謂回頭是岸也”,此性玄關也。

黃氏雲,有精生之玄關,有生之玄關,此等等之玄關論述,看似繁雜,實統一於內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關中。

如,心與息交感於虛空之中可結成玄關;神與氣和合於虛無中亦成玄關,身內和身外感合於虛空亦是玄關,人與天地日月交感亦可入玄關,性與命感合於虛無則更可入玄關矣。

2玄竅中自有藥物,玄關一開,即是藥物,玄竅中自有周天,世之所謂得藥,即是玄關常開也;世之所謂采藥,即是在“玄竅中立定腳跟”也;世之所謂河車運轉、大小周天,實即玄竅中機之運化也。

而陽生之道,即玄關一竅之妙用也,由陽生才能見玄關一竅,玄關開時,方是真正陽生,玄竅未開之時為“玄”為“關”,一開,即是陽生,一開即一竅也,陽生之道即玄關開發之道。

故陽生亦有不同之層次,有性陽之生,有精陽之生,涉及人世天地間的方方面面,如《樂育堂語錄》中說:“即如貞女烈婦,矢志……寧捨生取義,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願捐軀以殉難,此真正陽生也”,正若三豐師雲:“自古忠貞節烈,殺身成仁之時,便有七返還丹景象”,如黃氏又雲:“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憐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道,此亦陽生之一端”。

人自虛無不動之時忽發一念,此為真念,如轉一念,則稱之為魂,此念還算是善念,若再轉一念,已是屬魄,全為一腔本能私欲,陽生之道在於保持初機之陽不變,不落後天色相之中,且使其交感於陰陽日用之中而還於至虛,將此初機養至純粹而通天徹地。

故黃氏又雲:“又或朋友聚談,相契開懷,忽然陽氣飛騰,此亦陽生”,此即日用平常中陰陽交感後的陽生之一端也。閉門造車,不與人交,不在人群中行修,怎能有新解和新生之機?怎能做到“同類相須”而真正補足人元之虧損,故古有以萬千人說法聽法之壇場為爐鼎的修煉之道。

所以古仙有雲:“人道不盡,仙道遠矣”,又有雲:“未煉還丹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否則,為磨磚作境,一團孤陰,可不慎哉!因只有陰陽交戰,一戰而平,才有陽氣飛騰,陰陽交感方能招攝先天也。有陰陽處即有新生、即有生機陽氣。

3學人果能仔細體認,而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一覺即收,保持初機之真,則何處不是修煉?何時不是修煉?

還丹亦極易也。三豐祖師稱此為“積鉛於世”、“積外法財”,又稱積德,清閔一得所謂“混俗妙用”,非單只含煉性一端妙用!

《參同契》稱之為“同類相須”,亦可謂雙修之道,亦可謂人與人交感而成之玄關,亦可謂人與事交感而自見玄關,外界人眾及天地的“運動和作為”,可稱為兩家同類陰與陽之運用;丹士本人的回光而入虛無,可稱為中央黃庭一家。

共為三家,此丹道千古不變奧義,若違反此理此法,則不落於頑空,即落于後天有為。

如黃氏又總結說:“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亙古曆今之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之示之”,陽生之道遍滿虛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亦清閔一得所雲:“人元遍大千”,“大地生人龍虎無量”之真意。

與閔氏所論身世混化、世身並煉之法理無異,亦如清閔一得先生所說:“此玄竅前包億億萬年,後包億億萬年,天地萬物皆在玄竅之中”。

 

圖文源於互聯網

純陽祖師八方良藥

純陽祖師開出的八味良藥,能解世間所有病災!

《呂祖三世因果經》中記載,呂祖召集眾人,告訴他們說:“我伏察人間,看到很多人都會遭受病殃之苦,須知,有些病用湯藥、針灸可治療的,而有些不行,耗損陽氣、會促使短命,若到了這步田地,就算是神醫不可治不了!”祖師悲憫眾生,為世人開出良方八副,以求根治此類頑疾,只要對症立方、按病下藥,勤而行之,則必能扭轉乾坤。

一者,孝也
其味甘,性溫和,能填骨髓,固本培元,適合事業不順者,且可延年益壽。

二者,悌也
其味甘鹹,性帶溫,能調血氣,滋補心神,適合兄弟不和者,上能濟火、下可滋陰。

三者,忠信
其味微辛,能通肺腑,強壯精神,可止咳消痰、生津益氣,更能治療虛證。

四者,仁義
其味甘,性溫和,可寬胸益氣,治療虛症,可化腹內毒蟲,強筋健骨,生精益壽。

五者,讀書
其味苦,性微溫,能通心竅,可治眼昏之症,若感腹中空虛,宜早服用,可消鄙氣,健腦益智。

六者,家教
其味苦辛,性微寒,久服則馨香悠久,可祛風邪,除外感,四肢血脈暢通,氣息調勻,滿面紅光。

七者,積善
其味甘,性緩溫,可寬中益氣,亦可通神明,老少皆宜,無禁忌,可延年益壽,強筋健骨,固本培元。

八者,知命
其為淡,能定心,可祛除燥氣,消除煩憂,平定心火,虛熱難眠者其效甚佳,可安魂魄,令人氣定神閑。

此八味神藥源於自身,可順手拈來,持而行之,各種病災俱除。這些藥物無需成本,但以誠字為先,不僅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之仙方,亦可調理身體陰陽,雖大病亦可解。何不試試?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讀《老》短文三篇

《老子》“道可道章”,河上公標目“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老子在這一章交代了立言旨趣,他為什麼要著五千文,以及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

縱觀先秦學術思想史,由商至周為一大轉變,“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在周初開始流行,殷人“有命在天”的觀念開始動搖,這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由重神道到重人道的轉變。由西周至東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即老子和孔子的時代為又一大轉變,“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社會急劇變化,使重建精神價值和信仰成為那個時代的迫切要求,“道”由此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問題。“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這三句話,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反映。但“道”作為本體論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涵蓋和貫通天地人大系統的根本法則。

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有三個“道”字,第一、三是名詞,即討論的對象;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言說、討論的意思,如“《詩》以道志,《書》以道事”(《莊子·天下》)中的“道”。“可道”的“可”,意思是“值得”,如可歌可泣,可圈可點,而不是可以不可以。“道可道”,說的是“道”的問題的重要性。老子肯定“道”是值得言說和討論的。

接下來,老子指出,眾人所言說的“道”和自己所要說的“道”不一樣——“非常道”。“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認為只有他自己才得到了“道”。甚至也因此一種莫可名狀的孤獨感常常糾纏著他:“眾人熙熙,我獨泊兮” (《老子·二十章》)。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在老子哲學中,“常”是一個重要概念,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定含義。“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常,即常理,本質,也即自然,天道。

常、恒互訓。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常”作“恒”,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為“常”。但“常”在這裡不是指永恆;不變不易。“常道”不是指永恆的道,不變不易之道,而是指自然天道。“聖人無常心”(《老子·四十九章》),“上善若水,……動善時。”(《老子·八章》)認為一切都處於變化和運動中,才符合不主故常的老子的思想實際。在這方面,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前530年—前470年)同調。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流,萬物皆變”。他與老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老子最後選擇了歸隱,他比老子年輕,也是一位隱士。他們都使用了一個相似的著名的比喻:一個是水,一個是河流。他們二人分別是東、西方辨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人皆曰之,但另一方面則是各道其道。因此,老子接著說:“名可名”。

名的作用,是標識,識辨,顯異。《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漢語言系統裡,“名”,既指名字、名稱;又指命名,稱名,如“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離騷》)。“名”,是用語言描述的行為,還是行動的依據。為道命名,是命名者對所稱名的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洞察和獨特體悟。名,通過概念和概念體系的建構,形成思想、學說、學派的個性、獨特性的識別標誌。

老子在對為道命名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進行肯定之後,緊接著指出,眾人的“名”非“常名”。

也許正是由於“道”的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眾人的“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成為“獨異於人”而又堅守這份“獨異”的老子著五千文,並專言道德之意的主要動機。

2、無有:哲學洞見的工具

無有,是老子自然本體論的基礎概念。它們從屬於道,是對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描述。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首先,老子指出,無有是天地萬物元始根源的稱謂,具有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有,名萬物之母。”河上注:“本也。”老子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比喻,道就像微妙的母體一樣,生殖萬物。天地萬物,即自然本身,它無限多樣而又變動不居、運行不息。道則是世界本體,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道”不是淩駕于自然之上——否則成了神和上帝,而是在自然之中,在物之中;同時,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是道的根本屬性,這是老子的道的基本觀點,是老子的道的第一層意思。

歷來注家多以“無名”、“有名”斷句,如河上本、王弼本。至宋,王安石、司馬光始於“無”、“有”字斷句。這樣斷句,似更合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莊子·天下》:“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常無、常有,是老子的重要觀點。常無、常有,或無形、有形,是基於自然與道本身特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妙”,馬王堆本作“眇”。“眇”,通“妙”、“秒 ”,是隱微、細小的意思。“徼”,指邊界。馬王堆本作“噭”,喊叫的意思,疑為傳寫錯訛,應為“曒”。“曒”,同“皎”,是顯露、明亮的意思。“眇”與“曒”相對。

有形與無形的關係,是隱與顯的關係。道隱謂之眇,道顯謂之曒。本質是普遍的,無形的;事物的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有形的。從無形處,我們把握宇宙萬物的本質;從有形處,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表現形式,它的無限多樣性和生生不息盛衰存亡的運動變化。有形和無形則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兩種形態。二者相反相生,且無由有顯,“有生於無”(《四十章》)。比如,一棵枝繁葉茂、冠蓋如傘的大樹,我們看見的是樹幹、樹枝、樹葉,但其初始卻只是一顆種子。種子不是樹,但由種子到樹,是由無形進化到有形的過程。其間起決定作用的是種子所具有的不斷成長的自性,即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在種子的階段,這種生命力亦即它的本質尚處於隱而未顯的狀態。因此,有生於無,是宇宙萬物發生學的一般進程和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生命是生命力的表現和確證。生命力的問題,事實上是作為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或生命哲學的最高範疇的“道”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它對於人,對於組織、國家、民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老子的道的第二層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強調,這兩者(無和有)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一樣,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一方面,無由有顯,無形的、普遍的本質寓於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的表現形式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並不會直接合二而一,比如看似柔弱的東西,往往潛藏強大的生命力。無有不僅同源,同出於自然,都是認識道的工具。而且,無有同體,並且只有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才有意義。儘管在對道的把握上,在對世界本質和根源的描述上,無有各自的作用不一樣。在老子看來,無更具有本質性的意義,但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是理解微妙無形的道的關鍵和門徑。對現實世界的性質、結構,運動和發展趨勢的哲學考察,只有在無形與有形、隱在與顯在對立統一的張力結構中才能真正揭示出來。無有在老子哲學架構中的重要性,有如乾坤之于《易》的體系建構。《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以乾代表一切事物的原始根源,以坤代表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 “乾坤其《易》之門耶?”(《易·繫辭下》)孔穎達疏:“《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乾坤表示陰陽兩種勢力,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學結構和特徵。老子的無有,其內涵則更為豐富。

3、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以此二句作為全篇結語。意思是,“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啊,你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本原。

“玄之又玄”中的第一個“玄”字,應指“無有”——“同謂之玄”;第二個“玄”字,指“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它是世界的本質,宇宙萬物的總根源。

“玄”,是老子和道家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玄玄”之外,老子的獨創性用語還有“玄牝”、“玄覽”、“玄德”,等等。“玄”,奧妙,微妙的意思,引申為深沉、靜寂;原義指高空的深青色。老子用“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無形。

“眾妙”,指無限多樣而又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是複雜奇妙的現實世界圖景。

老子以“門”喻“道”,以此說明“道“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眾妙之門”與“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六章》),兩處“門”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圖文源於互聯網

雷齋月需要注意什麼

如何持“雷齋”,雷齋月需要注意什麼
農曆六月初一至六月二十四,對眾多道教信眾而言,是一段至為重要的齋戒修行期。在此期間,需茹素清心,虔誠持誦《玉樞寶經》,部分地區還並行禮拜《玉樞寶懺》的儀軌。這便是道教特有的“雷齋月”。

道門傳統認為,自六月初一起,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將顯化神力,廣布福澤祥瑞於人間。這一信仰淵源深厚,《明史·禮志》便有記載:“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為天尊現示之日,故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

因此,不僅是修習雷法的道眾,許多普通百姓也會在此期間持守“雷齋”,通過身心清淨的修行,祈願天尊賜福納祥。更有道士視此月為道法突破、精進修持的良機。

普化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關於持雷齋的規範,在《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中有明確闡述:

雷會日: 一年十二月中,凡遇“六丙日”(即甲子曆中的丙子、丙寅、丙辰、丙午、丙申、丙戌),乃五方雷神考校世人善惡功過,並齊聚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所掌玉樞府彙報之日。道眾需提前三日齋戒,並於六丙日當天啟請雷部諸神降臨,祈求護佑道法靈驗,此日特稱“雷會日”。

雷神下降日:每月農曆初三、十三、廿三、初九、十九、廿九日,神霄玉府雷神吏員會下降人間。修持神霄雷法者,須於這些日子備辦供養,誠心奉祀,方能感通靈驗,同時須嚴格忌食葷腥酒物。

天尊監察日:另一部重要經典《玉樞寶經》則指出,每月初六及月中的“辛日”(一年有六辛日:辛巳、辛醜、辛酉、辛卯、辛未、辛亥,每月約有三日),乃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親察眾生之日。信眾若於此日誦持《玉樞寶經》,所求如學道升仙、消災解厄等,皆易獲天尊感應賜福。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尊稱“雷祖”,為道教雷部最高神祇,統禦著結構嚴密的雷部神系。其治所位於神霄玉清府,下設三省九司、三十六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司各曹局。

麾下神將如雲,包括九天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等。其中三十六名雷公,專職代天行雷,均聽命於天尊號令。

天尊執掌權能廣大,涵蓋萬物生殺枯榮、人間善惡賞罰、行雲布雨、斬妖除魔、號令雷霆等。其神威上可洞徹天心大道,下能救濟幽冥眾生之苦,是道教信仰中至關重要、法力無邊的尊神。

圖文源於互聯網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上清真境大羅靈寶天尊,道教至高尊神,全稱“太上真文寶籙龍章鳳篆上清真境禹餘天宮接經教主靈寶天尊”,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居玄都七寶紫微宮、禹餘天宮,與玉清聖境大羅元始天尊、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合稱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主宰和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道教稱洪元時期,故以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為誕辰。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大多手捧如意或太極圖。

靈寶天尊聖誕為一陰初生的夏至日,天尊為道教無上經寶象徵。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天尊聖壽!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