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

~『中醫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說明五臟功能,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天地人完整系統。』

< 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命理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

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臟系統』的關係,而不是西醫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古人特別喜歡使用比喻的手法,從《易經》的爻辭到中醫的藏象學、五行學,經常是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十分複雜、深奧的事務或理論。

中醫在使用五行來說明人體五藏功能時,用的就是這種比喻方法。因為藏象天地人生命系統是無形的,我們不能像描述一件器物一樣向大家講述它的形狀、特點、功能。那怎麼辦呢?

老祖宗想到了『比喻』的方法,取大家熟悉的五種事物為比喻對象,借此向大家說明被比喻對象的形狀、功能、特點。於是古人找到了金木水火土五種東西,借以比喻藏象五藏,肝為木、火為心、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

 

一棵大樹枝葉繁茂,有的筆直,有的彎曲,有的向上生長,有的向外生長。人體五藏中的肝,它的稟性喜『條達疏通』,不喜歡被『抑鬱』,也不喜歡『被限制』,表現出疏通開洩的功能特點,故肝為木。

一堆篝火很溫暖,火焰永遠是『向上升騰』,上面燒壺水,水氣蒸騰四溢,篝火的周圍有某種熱烈的氣氛。人體五藏中,心為陽,陽為熱,溫暖著全身各部位,它推行血液循行全身,故心為火。

一片大地黃土稟性敦厚,樸實無華,它默默『承載著』萬物,『生化』出各種食物供養著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可以說天下萬物『依土』以存,賴土以活。人體五藏中,『脾』的作用是『運化水谷』,並提取營養物質,供養全身,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為土。

一塊金屬稟性莊重,外表冰冷,有『肅降』的特性,金屬堅硬沈重,說明它分子結構很緊密,所以有收斂的特性。人體五藏中的肺,有『清肅』之性,以『降』為順,故肺屬金。

一條溪流『順勢而下』,滋養著周圍土地上的萬物,水性冰冷,故水為寒;投一塊石子沒入水中,再看不見了,故水主『閉藏』。人體五行中的腎藏,就如同水利工程樞紐,藏精、主水,腎精對機體有著『滋養、濡潤』的作用,故腎屬水。

由此可見,中醫是在用金、木、水、火、土的具體屬性來描述藏象五藏的功能是斷章取義。比如說,水潤萬物,主收藏,僅僅是水屬性的兩種,其中水的流動性、無形體的特性等就沒有涉及。

而文學家在描述水時,會發現水更多的屬性。所以,中醫在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功能時,我們只能將其視為比喻,而不能視為完整、精確的論述。

中醫不但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來說明五臟功能。

當用一個比喻無法說明時,只好再用一個比喻,比喻多了,自然就構成了一個系統。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完整系統。

我們以心為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幾樣食物都屬『苦味』,因為“苦生心”。

中醫將人體五藏比喻成五行,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借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進一步說明五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part1

< Part 1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

中醫的陰陽與五行,這是一對雙生子。如果明白了陰陽的具體含義,那麼五行就很好理解了,五行專門研究藏象的五藏關係。

何為五行?簡單地說金、木、水、火、土,此五者是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生、剋、乘、侮、勝復等關係:

一、五行相生

所謂的相生就是互相滋生,互相促進,其規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乃是取象比類,泛指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相生關係中,生的一方稱為“父母“,而被生的一方稱為“子“,

例如,金生水,金為父母,水為子代。中醫裡常用此原理,比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滋水含木法——以『腎陰』養『肝陰』(水生木);益火補土法(火生土)——以心陽助脾陽;培土生金法(土生金)——以脾氣益肺氣……

二、五行相剋

所謂的相剋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克制,也有人將相克稱為“相勝”,意即互相戰勝,其順序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為什麼五行可以相剋呢?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相剋是指事物普遍的一種矛盾現象。

三、五行相乘

“乘”有以強凌弱、乘虛而入的意思,簡單地理解就是剋過了頭。陰陽五行講平衡,相剋本來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方太強,對另一方克制過了頭,就有點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了。

同時,如果被剋的一方比正常狀態虛弱,那麼剋制的一方即使是正常剋制也會造成“相乘”。例如,火能剋金,在正常的情況下,火能熔金,但如果火太大溫度太高,那麼金就被汽化了,此時的金就脫離了五行範圍了。所以這裡主要講“度”的問題,超過了正常的“度”,事物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五行相乘的順序是: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四、五行相侮

相侮就是『反剋』,例如,夏季防洪時築了一條大堤,使用的就是土剋水之理。但有兩種情況土無法剋水:一是土本身有問題,如大堤本身質量不高,到處都是隱患,這種堤怎能防住水?二是水過大,本來築一條大堤準備擋住10米高的水,可水來太大,水頭超過了15米,此時的大堤肯定不行。這就是反相克。

五行相侮的順序是: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

 

五、五行勝復

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相勝相制、克制復救、先勝後復的關係。怎麼理解呢?一支部隊堅守據點,遭到強大敵人的進攻,眼看就要頂不住了,突然援兵從天而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據點。

前一個階段稱為勝,後一個階段卻為復。大家應該明白,五行關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平衡,所以平衡是至高無上的。五行中如果一方太弱或太強,那麼這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另外一方就會出來克制它或補救它,使其重新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水氣太過,水對火就會過分克制,火氣必然受損,甚至有息滅的可能,此時火之子土氣就會出來制止水氣,使水氣恢復正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藏的關係,而不是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很多人問我,中醫這麼複雜,要怎麼學才不會亂?

其實中醫再怎麼深,我簡單舉例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我們先撇開陰陽、經絡、五臟六腑,先來理解,為什麼氣血到不了就會生病。

這像什麼?
就像水灌不到田,田會乾;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植物長不好;
快遞送不到的家,東西永遠收不到。
人體也是一樣。

哪裡的氣血沒有被送到,那裡就會出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有時是痛、有時是腫、有時是麻、有時是掉髮、變黑、發癢、發炎、長東西、長不出來。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
有時是痛,像是頭痛、胃痛、關節痛、經痛、胸口悶痛;

有時是麻,多見手麻腳麻、半邊麻木、走久了腳底發麻;

有時是掉髮,髮為血之餘,氣血不到頭皮,頭髮自然易斷、易落;

有時是變黑,像黑眼圈、唇色發暗、眼眶或手指關節發黑;

有時是發癢,皮膚局部癢、搔抓不癒、濕疹反覆;

有時是發炎,氣血運行不暢,局部鬱熱上升,紅腫熱痛;

有時是長東西,像痘痘、囊腫、瘤塊、肌瘤、乳頭分泌物;

有時是長不出來,該排的不排、月經來不順、汗出不出、毒素積在體內。

那為什麼氣血會到不了?
其實原因只有兩種,真的只有兩種。

一、送不出來──身體沒力氣送
這種情況不是堵住,是根本沒有力氣,或沒東西可以送。

氣虛——推不動,快遞車沒油了。
血虛——沒內容物,倉庫空了。
會讓人覺得:累、懶、手腳冰、頭暈、心悸、健忘、月經量少,甚至傷口不好、皮膚乾癢。

像這種情況的處理原則是補氣養血,把系統重新開起來。
不只是給它吃的,還要讓它動得起來。
但注意:這種情況如果同時又有「堵住」,那補進去也沒用,會更壓、會更堵。

二、送不過去──路被擋住了
有些人不是沒力氣,是路上太多障礙物。
你有氣有血,但送不出去,一樣沒用。
這種「堵住」,這就涉及很多層面的問題了:
因為氣滯:
情緒壓著、悶著、撐著,氣走不動,身體就悶、脹、痛。
常見在胸悶、肋痛、脹氣、經前不舒服、乳房脹痛。
那就需要:疏肝理氣,打開氣機的開關。

因為血瘀:
氣推不動,血就堵。或者你原本就有瘀傷、瘤、血塊卡在裡面。
常見症狀:刺痛、有定點的痛、暗紅、瘀青、經血有血塊。
那就需要:活血化瘀,慢慢把淤堵清掉。

因為痰濕:
吃太好、動太少、脾太弱,水濕留在體內變成濁氣、痰飲、濕毒。
你會覺得重、脹、脹得不明顯、咳痰、舌苔厚膩、頭昏。
那就需要:健脾化濕、化痰導滯,把路上的爛泥清掉。

因為寒邪:
怕冷、吹風、吃冰,寒氣進來讓整個經絡「凍住」。
會痛得很緊、很深、怕碰,手腳冰冷,關節僵硬。
那需要:溫陽散寒,讓身體回暖、讓路打開。

因為熱邪:
火氣太大、虛火上升、熬夜、壓力爆炸,氣血亂竄、方向錯了。
常見:口破、痘痘、失眠、便祕、心煩、兩頰熱。
必須:清熱疏導,把火氣引下來,讓氣血歸位。

你看,其實不複雜。
不管是虛(送不出),還是實(送不過),
只要氣血沒送到,身體就會出狀況。

這就是中醫在看病的重點——不是哪個臟腑有問題,而是哪裡沒顧到,生病了。

我們做的事也不是「塞更多東西進去」,而是去思考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的問題:「氣血要怎麼回得來?」

必須這樣子去思考,也代表你正走在中醫的路上了。

夏天吃熱吃涼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中醫的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

近年來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熱。氣溫高容易中暑,嚴重的中暑若處理不及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為什麼中暑這麼凶險?這就要從人體的循環模式說起。

夏季人體的氣血大量匯聚於『體表』,用來排汗『降溫』,相對而言,體內是比較空虛的,脾胃功能也弱,經常沒食慾和乏力。

正如老中醫所說的:伏天無病三分虛。

同時,夏季也是一年當中濕氣最重的時候,濕氣也會阻滯脾胃,這就會讓脾胃功能更加受限,有時候不僅不想吃飯,甚至連喝水下去都發脹。

此時人體已經陷入兩難的局面:

於外汗多,消耗了大量的津液;
於內脾胃弱,難以吸收到水分和營養。
一旦生病,病也會消耗能量。

三方面牽制,就很有可能發生急性脫水或閉阻,嚴重的甚至會器官損傷和衰竭。這就是夏天中暑容易發生危險的原因。

夏天頂著烈日挑擔進城的農民,忽然倒在地上就起不來了,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好幾回。我們老家那邊管這個叫“發痧”。

老輩人的急救辦法是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然後刮痧。用經方醫學的理論來解釋,這是強行啓動人體的循環,汗出來了,熱能夠排出來,津液能夠運化,人就救回來了。

《金匱要略》裡將中暑稱為暍病。( ㄏㄜˋ )

關於暍病的治法,主要講了兩個方案:一是白虎加人參湯,二是催吐之法。這兩個方案所對治的是虛和實兩個方向。

如果中暑是以脫水為主因,且是熱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加補津益氣。當下沒有條件煎藥的,有個簡單的辦法,西瓜就是白虎湯。西瓜大寒能清熱,汁液豐富能補津液,只是不能補氣。

中成藥裡的生脈飲,裡面有黨參、麥冬和五味子,能補氣,還能斂補津液,只是不能清熱。配合西瓜一起用,就接近於完整的白虎湯了。

需要注意的是,西瓜用來治病,要用熱水泡過,不要吃涼的,怕胃受到涼的刺激會結住。很多熱症的病人,胃裡面未必就熱,也有可能吃不了寒涼。夏天喜歡吃西瓜的,也可以用這個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寒涼的傷害。

西瓜泡熱水看似平常,用對了也能起大作用。有個朋友感冒了,發燒起不了床。經電話詢問是熱症兼傷津,頭天晚上喝了酒熬了夜。叫他買藥來煎,他說沒時間,說晚上還有重要的客戶要陪。

此時已經是下午了,我只得叫他先買個西瓜泡熱水吃。第二天打電話告訴我,說晚上到了餐桌上就退燒了,精神也恢復了,又喝了一頓酒,還把喝醉的客戶送回了家。

如果以脫水為主因,且是寒症,那就要用薑附類的扶陽藥,再加人參、地黃類益氣補津即可。

如果中暑是以閉阻為主因,除了刮痧之外,還可以用催吐的辦法。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手摳嗓子。汗和吐只要得了一樣,人就有可能醒過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只能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供應急之用,沒有經驗的也不要貿然上手。最好是將患者及時送往醫院,交給專業的醫生來處理。

如果是常規的暑濕感冒如何處理?

暑濕感冒,顧名思義,無論症候是寒是熱,都兼有濕阻中焦,濕阻中焦的常見症狀有:胃區嘈雜痞悶;不想喝水;飲不解渴;惡心;反酸。

暑濕感冒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水。其主要成分有:藿香、白芷、蒼術、陳皮、厚朴、大腹皮、紫蘇葉。

這些藥物的作用都是辛溫化濕,能讓脾胃迅速啓動,同時還能透表,與夏天常見的病機非常契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暑濕感冒都適用,這裡面有辛熱的藥,熱症是不適用的。

用藿香正氣水還要注意,它不能和某些西藥合用,正在服用西藥的,一定要跟專業醫生咨詢清楚。

如果是熱症的暑濕感冒,就要用清熱加祛濕的方案。
清熱解表的常用藥有生石膏、金銀花、菊花、薄荷;
祛濕熱的常用藥有黃連、黃芩、茵陳、大黃。

如果是買中成藥的話,大家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通過說明書裡的配方表來做選擇。

有一次,天氣很熱,老人不讓開空調。家裡的小孩下午練了武術回來,吃完晚飯又吃了個冰淇淋,就說肚子痛。屋裡那麼熱,他趴在沙發上還說冷。我搭了一下脈,脈上的寒熱不明顯。

這個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清晰,其實只要依據人體的運行規律,客觀的去觀察和分析,也不難做出判斷。

這麼熱的天,脾胃本來就弱,剛吃完飯就去吃冰淇淋,胃裡面就結住了。此時人體就會調集氣血去化胃里的結滯,體表的氣血相對變少,所以會感覺怕冷。

吃了不合適的食物,人體的第一反應是排出體外,於是肚子開始痛。

脈上沒有明顯的熱象,說明不是熱證,藿香正氣水是可以用的。
於是我用半支藿香正氣水衝了開水,加了點蜂蜜,給他喝了下去。
喝了之後,杯子還在手裡,就說肚子不痛了,也不冷了,然後就說要大便。大便後就完全沒事了。

藿香正氣水溫化腸胃之結,這個好理解,為什麼要加蜂蜜?

練了一下午的武術,津液損耗是很大的;肚子痛也是腸道在緊急調集津液排瘀。蜂蜜能補津液且潤腸,在這裡是有必要加的。同時也是為了口感,怕小孩子不肯喝。

從這個醫案可以看出,只要能夠準確的分辨寒熱,真實的觀察人體的運行,治病是不難的。

下面說說夏季養生裡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說夏天要納涼,飲食要以清熱降火為主;又有人說,夏天脾胃寒,要禁寒涼,要多吃溫熱的東西,比如喝薑棗茶。

這兩種矛盾的說法,到底哪個有道理?

常規來講,夏季相對於其它季節,是容易脾胃寒的,所以生冷寒涼一定要節制,我們在臨床上碰到的陰寒的病人,很多都有夏天愛吃西瓜的習慣,尤其是冰西瓜。這一類人是適合喝薑棗茶的。

如果是體質熱的,因為夏天溫度高,內外夾攻,更容易發生大熱大渴之症,這就要用寒涼藥,喝薑棗茶是很危險的,西瓜反而很適合。

有一次,一位中醫老師在飯店用早餐,很多學員都盯著他看,原來他盛了一大盤西瓜在吃。大家都紛紛議論,說學中醫的怎麼能吃生冷寒涼,而且還是早上空腹吃西瓜。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提,養生也一樣,如果當下他有溫熱之偏,吃西瓜反而是好的。熱沒有了,就不吃了,沒準下次見到他,他在喝薑棗茶也有可能。

關鍵是要能判斷自己當下是寒是熱,人體的寒熱不明,治病和養生都是空談。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

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
其實這些說法也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

出汗少的,當然要多運動多出汗;汗太多的,就需要收斂和靜養。

至於空調要不要吹?常態下最好少用,吹多了,排汗功能會減弱,就會越發的依賴空調;

如果天氣太熱,高溫也是傷人的,發生中暑就更不好了,這時候空調又是個好東西。空調只是個工具,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是看你如何用它。

總之要八方辨證的看問題,治病要有辨證思維,養生也要有辨證思維。

中醫的特色就是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如果是夏天,用錯了尤其危險。

大醫至簡—劉希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