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真人與四子真經

道教的“四大真人”和《四子真經》

道教的“四大真人”,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也稱作道教“四子”。《四子真經》指的是他們四位分別對“道”的闡述的著作。即莊子的《南華真經》,文子的《通玄真經》,列子的《沖虛真經》和亢倉子的《洞靈真經》。

南華真人——莊子
莊子,即南華真人。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據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以明《老子》之術。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互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他提出的萬物齊同,物我為一的“齊物論”、“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後世的哲學影響極大。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到宋徽宗時,又追封莊周為“微妙無通真君”。所撰著的《莊子》一書,也被尊為《南華真經》。《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唐代的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的 陳景元、褚秀,都曾注釋過《南華真經》,這些注本,現存於明代《正統道藏》中。《莊子》思想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對道教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通玄真人——文子
通玄真人,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計然,號龍拯,葵丘濮上人。曾受業于老子,范蠡之師。辛銒博采眾家之長,著《文子》一書,繼續闡揚道家思想。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詔封其著為《通玄真經》。

《通玄真經》認為”道”即”氣”。如《文子·九守》說”道”:”窈窈冥冥,渾而為一……重濁之氣為地,精微之氣為天,精氣為人,清氣為蟲。”《文子·下德》:”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其次認為老子的無為”並非坐著不動,而是排除主觀臆斷,按客觀規律辦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並主張依靠眾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辦事,如《下篇》曰:”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自然篇》曰:”用眾人之智力,烏獲不足持也;乘眾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他這種思想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

洞靈真人——亢倉子
洞玄真人亢倉子為古代仙人,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稱亢桑子、庚桑子,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莊子·庚桑楚》稱庚桑子,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謂: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游吳,隱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

《亢倉子》唐玄宗詔封其著為《洞靈真經》,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唐天寶中尊為道教四子真經之一。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于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沖虛真人——列子
列子 ,名禦寇,鄭國圃田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列子》一書為早期黃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張清靜無為、獨立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列子》全書按章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其中有我們較為熟悉的,如《竊斧者也》、《夸父追日》、《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丹道愛好者通常都聽到過“采小藥”這個名詞,能在丹道修煉中煉出小藥也算是小有所成,初入煉精化氣之門徑了。

有許多實修者也說自己煉出了小藥,那麼我們看一看前輩的親身體驗。

小藥是什麼

柳華陽說:“仙道元精喻藥物,藥物喻金丹,金丹喻大道,何喻之多也?”《道藏經》曰:“精者,妙物也,真人長生根。”聖聖真真,莫不以此元精以闡明藥物也,夫藥物既根於元精,而又曰元氣者何也?

且此氣從稟受,隱藏於氣穴,及其年壯氣動,欲有向外拱關變化之機者,即取此變化之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則氣亦隨神還矣。調外藥,及至調到藥產神知,斯之謂小藥,又謂之真種子。

又說:“行大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大藥。此處行小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子。古人末言小藥,及曹、伍二真人,始發小藥之名。”

又說:“夫藥有小藥大藥,道分先天後天,後天則結小藥,結丹用之。先天則產大藥,還丹用之,後天無形無而實有,先天則有物有用而實無。”

又說:“藥有三層,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外藥,終則食外藥以合內藥。取外藥以制內藥者,築基煉已之事也,此般外藥,乃是煉小藥,煉精化氣時也。”

又說:“元神、元氣交媾,而築丹基,生小藥也。”

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以上各種有關小藥的名論,現在再加一番分析,就可以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了。

茲將小藥的特徵略述如此:

1、小藥又名真種子,即是玉液丹頭。

2、小藥產生于臍下丹田。

3、小藥是行小周天時,有了陽氣後初次采得的藥物,也就是說:小藥是在築基,即展竅開關之後,才能采得。

4、小藥是後天中的先天藥,作用是在促使結丹,從小藥生起,如完成三百次以上玄妙周天,就須丹熟止火,有發生大藥的現象。

5、小藥是無形無質而實有,是小周天煉精化氣的中期結果。

6、小藥是元神,陽氣的交媾造成。

7、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生出白光。白光的出現,有漸現與頓現兩種情形,漸現是由於藥力末足,所以光明只能慢慢放出,頓現是由於藥力充沛,所以光明能夠立刻放出。

8、小藥是生而後采。

9、小藥產生時,有極高度的快感,快感發生的時候,開始是在臍下丹田,最後散播於全身。

10、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附近又暖又熱,熱力會慢慢流布全身,尤其陰蹺一帶,熱度最高,收心有問題時,也會引起遺漏。

11、小藥產生時,兩耳會有風雷的聲音,可以聽到的這些都是修煉時發生的景象,不可有追逐之心。

12、小藥必須是在真息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真息是由內在生機所致,其中有許多內景,各人由於功法、體質、勤惰的不同,卻有許多差別。

13、小藥采得以後,平時下體的體積,都會自動收縮,開始如兒童的模樣收斂,遺漏之患,從此可免。

14、小藥采得以後,食欲漸滅,食量漸少,尤其厭惡葷腥,而喜歡素食。

15、小藥采得以後,體力充沛,行動輕快,不易疲勞。

16、小藥采得以後,身體排泄量及次數會減少,流汗量也會減少。

17、小藥采得以後,心理上會起部分變化,由俗而雅,由華而實,心境較前爽朗、豁達、不喜言笑,但愛清靜,仙經所謂“調藥”,就包括煉小藥這部分。

18、小藥采得運轉周天以後,生理上亦漸漸開始發生變化。

19、小藥之名,是曹、伍二位真人出來提倡的,這個名詞,以前沒有,但這並不是說以前修煉就沒有小藥這段成果,是曹、伍二位真人為了使人不致誤認,才將這個成果,賦予這麼一個確切的名詞。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在古時候,一個真正的中醫大夫,是要研究天象的,
他會『提前』研究下一年的五運六氣的運行,
預知在下一年的氣候條件下,

哪個方位會發生什麼樣的疾病,
機緣到了,就背著藥匣子就去了,這才叫『行醫』。
所以做一個真正的中醫是不容易的,

中醫是天人之學,要對整個社會有深入的瞭解,
掌握天時地氣,才能探出疾病的來路和去路,才能治病。

真正的醫生,一定是身心靈三個層面上的導師,
古代的醫家,修佛修道的很多,再不濟也是個儒生。

醫療真正的精神應該是“從關注人生的病,到關注生病的『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筆者請ai 小智綜合整理了“易經”與黃帝內經“兩部
將”中醫“調和陰陽的核心智慧提供給大家參考。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與《易經》的陰陽辨證思想,
雖同源於古代陰陽哲學,但在理論框架、應用領域
和具體內涵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下從核心概念、辯證邏輯、應用取向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

一、哲學基礎的異同

1. 共同源頭

兩者均以”陰陽消長”為宇宙根本規律,
承認陰陽的互根(相互依存)、對立、轉化關係。

如《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易·繫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

2. 體系差異

A  《易經》→    以符號系統(爻象、卦象)構建抽象模型,
陰陽表現為”⚊(陽爻)”與”⚋(陰爻)”的數學組合,
通過64卦演繹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的程式。

B  《內經》→  將陰陽具象化為『生理-病理』現象,
如”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陰陽應象大論〉),
強調陰陽在人體中的物質載體(氣血、臟腑等)。

二、辯證邏輯的側重點

1  維度:    《易經》重視陰陽辨證
《內經》闡釋陰陽相互依存關係

2  運動形式: 《易經》易經強調”變易”(卦變、爻變) ,
《內經》側重”平衡”(陰陽勻平)

3  變化尺度:   《易經》 六爻位階的漸進轉化(如乾卦六龍)
《內經》量變到質變的病理閾值(重陰必陽)

3  互動模式:《易經》  交易(乾坤交泰)與對待(坎離相濟)

《內經》  互根(”陰在內,陽之守”)與制約(”陽勝則陰病”)

三、應用領域的分化

1. 《易經》的實踐取向

通過占筮系統推演人事吉凶,如泰卦(乾下坤上)喻示”天地交而萬物通”的政治哲學, 陰陽作為變化符號,服務於”趨時應變”的決策智慧(”與時偕行”)

2. 《內經》的醫學轉化

A  建立診斷模型:陽證(發熱、亢奮)與陰證(畏寒、抑制)的症候群分類

B  治療原則:”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應象大論〉),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C  生理關聯:將陰陽對應到解剖結構(”背為陽,腹為陰”)、功能活動(”陽化氣,陰成形”)

四、理論創新的分野

1. 《易經》的貢獻

A  提出”陰陽不測之謂神”的不可知論維度

B  發展出”中和”思想(如艮卦”時止則止”的陰陽平衡觀)

2. 《內經》的發展

A  創構”三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等)的醫學特殊分類

B   提出陰陽的層級結構:”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陰陽離合論〉)

五、思維方式的特質

1   《易經》:   象徵性思維(卦象作為抽象原型),
如離卦(☲)既代表火,又隱喻”明察”的德性

2   《內經》:具象化思維(陰陽與解剖生理綁定),
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的消化生理描述

結語

二者共同塑造了華夏文明傳統思維的陰陽範式,但《易經》更側重宇宙變化的普遍法則,而《內經》專注生命活動的特殊規律。

這種分化恰體現先秦哲學從”天道”到”人道”的認知遷移,醫學陰陽理論可視為易學思想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創造性轉化,理解兩者的互補性,對把握中醫理論的本體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什麼,其修煉核心不外乎內氣凝聚,那內氣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小周天的內氣也不複雜,這樣說吧,小周天修煉內氣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修煉者生命活動必須的能量。

小周天之內氣,凝聚時猶如春天的嫩芽萌動,生機日漸顯現。

待到夏天時,必然枝繁葉茂、花蕾初現;再到秋天,碩果累累、滿藤金黃。

然而,造成如此景象的基礎,無不就是“內氣”的作用,以內氣凝聚形成這股能量。

正確修煉小周天,堅持練習,就能內氣長存、取之不竭。

反之,則如枯枝敗葉,這股“內氣”亂竄不聚,嚴重時就沒有了生機。

其實,修煉小周天,修煉內氣有很多種方式,可謂門派眾多、各師各教。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和看待各種練習方法,秉承虛心求教的心態,秉持“感恩分享,參考學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肚量,必然有所收穫。

但是,學百家之長是好事,前提是有正統的修煉為系統加持,否則,沒有基礎的修煉,猶如一葉飄落的浮萍,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要掌握內氣,要想在小周天方面得到一定的造詣,就得瞭解內氣是什麼?

不僅於此,還得瞭解內氣的表現形態是什麼?以及練習內氣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其實,關於內氣之說,我已發佈過太多文章,甚至對修煉過程中不慎走火該如何扶正都分享過,以供大家修煉參考之用。

在小周天修煉初期,其內氣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氣感,也可以說是內氣的一種形態。

瞭解到了什麼是內氣,那就得認識內氣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分為內在的表現,即氣感呈現方式,比如熱、脹、暖流、蟻行等。

還有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比如太陽穴飽滿、肌膚細膩、眼神清澈深邃、靜氣外溢、聽勁靈敏等外在表現。

在小周天的修煉中,內氣的表現形態有很多種,其表現形式也會因人而異。

修煉小周天,在日常的練習當中,氣感是眾多表現形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常態,只要方法正確,這種常態在小周天習練者當中也是最容易體會和得到的。

其實,氣感(內氣)的表現形式較多,一般可以分為八觸十六景,即冷、暖、痛、癢、輕、重、滑、澀(滑澀指肌膚感覺)、掉(動搖)、猗(修長)、飄、熱、浮、沉、軟、堅等。

在初期的修煉中,不少學員在第一天就能得到這種氣感,最初的表現形式為熱感和暖流,另外還有發脹感。

換句話說,修煉小周天,出現氣感是第一步,這就表示方法對了,“內氣”開始凝聚,通過采氣的方法頤養了“內氣”。

堅持練習,這些感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隱至顯,從弱至強,其表現程度和深淺不一,主要以修煉者的悟性和體質差異決定。

在修煉中,尤其是有氣感表現時,我們更多要做的是專注於自我身心的放鬆和安靜,讓內氣與整個身體融為一體。

此刻,要儘量用意識(自我提醒)去放鬆自己,放空自己,切勿妄想、求功心切。

修煉小周天,有心法曰:腹內松靜氣騰然,即是如此。

作為修煉者,只有在不斷的自我提醒下,或者通過自我暗示的形式讓自己放鬆,讓自己安靜坦然,此時,在心靜意導之下則內氣萌動、冉冉升發。

那麼,什麼才是松呢?

簡單講,不用力就是松,不緊繃就是松,不僵緊就是松,不努氣不憋勁就是松!

一旦形成松態,就得保持這一狀態,既不能懈也不能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可見的松:逗逗兩三歲的小孩、攙扶喝得爛醉如泥的人、抱抱睡著的人……

慢慢體會一下,找找其中的感受,那種不用力但特別松沉,不用勁卻特別放鬆的感覺。

一般情況下,練習小周天的核心就是修煉內氣,這是一套系統的養生功法。

當然,要得到這一套系統的修煉方法,一般靠機緣,可以說也是修煉者平時積攢的福報。

我們修煉小周天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內氣練出來,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養生佳境。

修煉小周天,要想快速得氣,或者說快速找到氣感,修煉出內氣,那就得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安靜、自然、松柔”的身心狀態下,內氣才會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練功方法的指導。

堅持練習小周天,只要找對了方法,按照傳承人的輔導要求,保持“體松神凝”,得“氣”是必然!

一旦“氣感”出現,我們就要固定這種感覺,可能是某個姿勢出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發熱發脹發暖,那就得多練習這個姿勢動作,讓內氣更加地明顯和強大起來。

修煉小周天,內氣是可以體會和體察出來的,但一定不要執著於此,就當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風景即可,切記不可太過刻意為之。

圖文源於互聯網

觀心入定化陰陽

葛洪祖師道出丹道精髓,就藏在「觀心入定化陰陽」這七個字之中。

《抱樸子》記載,葛洪祖師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一生致力於丹道研究。

臨終前,他對弟子說出七個字,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這七個字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天機?為什麼能讓葛洪祖師用畢生智慧來總結?這要從一個年輕修道者的求教說起。

東晉永和年間,葛洪祖師在羅浮山修道。一日,有個年輕道士叫張玄清前來求教。

弟子拜讀過先生的《抱樸子》,對丹道心生嚮往。只是書中所說過於深奧,望先生指點。張玄清恭敬地說。

葛洪祖師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你修道多久了?”
“三年了。”
“都讀過哪些道經?”
“《道德經》、《南華經》,還有先生的《抱樸子》。”
葛洪祖師點點頭:“那你覺得丹道是什麼?”
張玄清想了想:“是煉製金丹的方法。”
“那你知道什麼是金丹嗎?”
“是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
葛洪祖師搖搖頭:“你錯了。這就是世人對丹道最大的誤解。”
“請先生指教。”
葛洪祖師說:“你看過《道德經》中的’谷神不死’這句話嗎?”
“看過。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好像是說宇宙的本源…”
葛洪祖師說:“丹道的真正含義就藏在這裡面。你以為丹道是煉丹,其實是煉心。”
“煉心?”
“你修道三年,可曾靜下心來觀察過自己的心?”
張玄清搖頭:“心不是看不見嗎?”
葛洪祖師說:“心雖看不見,但能感覺到。就像風,看不見卻能感受到。”
“那該如何觀心?”
“你平時打坐時,是不是總想著要得到什麼?”
“是的。我想要得道成仙。”

葛洪臨終秘傳七字真言揭開丹道修心真諦

葛洪祖師歎了口氣:“這就是你的心結所在。我活了這麼多年,看透了許多事。臨終前,我要告訴你七個字,這七個字是丹道的真正精髓。你要聽嗎?”

這時,一陣山風吹過,帶來淡淡的檀香,張玄清的心突然安靜下來。

張玄清起身拱手,目光懇切:“請先生詳解其中更深的玄機。”虔誠的等待著葛洪祖師的開示。接下來的開示令他豁然開朗!

“觀心入定化陰陽。”葛洪祖師緩緩說出這七個字。

“第一步是觀心。《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修道先要觀察自己的心,看清妄念的生滅。”

張玄清問:“怎麼觀?”

“就像看雲彩一樣,不去抓住,也不去推開。雲來雲去,天空不動。念起念滅,心體常寂。”

“第二步是入定。不是刻意求定,而是讓心安住在本位上。《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心若不安,就像魚離開了水。”

“那該如何入定?”

“不是要你什麼都不想,而是不被念頭所轉。就像明鏡照物,物來物去,鏡體不動。”

“第三步是化陰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體,只因心有分別才見兩面。”

張玄清問:“這和煉丹有什麼關係?”

葛洪祖師說:“真正的丹道不在外煉,而在內修。外丹是借物明理,內丹才是真修實煉。”

《黃庭經》說:“’心神合一煉真人。’心神合一,就是金丹大道。不在丹爐裡煉藥,而在心田裡煉己。”

《參同契》雲:“’水火既濟,神氣合真。’水火不是實物,是心法。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這才是真正的丹道。”

葛洪祖師又說:“你修道三年,一直在外求。可道在何處?老子說:’道在屎溺。’莊子說:’道在螻蟻。’道無處不在,關鍵是你用什麼心去體會。”

《抱樸子》中我寫道:“’神仙可致而不可見,至道可得而不可受。’神仙不是外在的形象,道不是別人給的東西。都在自己心中。”

張玄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在外面找道,卻忽略了自己的心。”

葛洪祖師欣慰地說:“《悟真篇》有雲:’要得長生須閉口,休尋草木與丹砂。’長生不在丹藥,而在修心。”

丹道的真諦,不在爐火,而在心火。不在藥物,而在法物。不在外相,而在內證。
從此以後,張玄清改變了修道方向,不再執著於外在的丹藥,而是專注於內心的修煉。他漸漸明白了葛洪祖師臨終所說的七字真言。

《道德經》說:“大道至簡。”丹道的真諦,原來如此簡單。不在繁複的煉丹術中,而在返朴歸真的修心上。

這七個字,揭示了丹道千古以來最大的秘密:道在心中,不在外求。觀心而入定,化陰陽而合道,這才是長生之道、修真之路。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