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397919_584263598265091_2057022151_n

主持人:能談談您為什麼學佛嗎?
李連傑:其實是對生命的一種瞭解吧,我1997年的時候,34歲,因為我一路以來對宗教都有一些親切感,但是什麼原因自己找不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在考慮,突然之間自己對生命、對物質方面都有一定基本的保障了,可以不為這些一日三餐急於工作去發愁,你會看到生命說,周圍很多人有幾十億的身家,或者甚至於上百億的身家,他們都在那裡痛苦和著急,那他們在著急什麼呢?”

我也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為幾千塊錢在著急,幾萬、幾十萬、幾十億、幾百億,不同的人同樣在著急,那大家都在著急什麼?那我就去思考生命。我發現人們都希望,第一個,人類一開始的是什麼?是有‘情’。就是說,我們想開心,所有的人類都要開心。第二個,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要開心,但卻沒有安全感。

所以,人在一個小孩子時開始的就是情,他來了沒有安全感,他就哭。一哭他父母就來抱他,他覺得原來哭是有用的,原來叫爸爸媽媽就有人來保護我,原來情就是這麼產生的。可是到了我們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以前還到了七八歲,現在的年齡可能到了三四歲,就開始,情完了就是名了。

你要上出名的幼稚園,你要考第一名,你要什麼都要第一名。所以小孩子也是,彈鋼琴要第一名,這個小提琴要第一名,所有東西都是名,原來心目中被大人灌輸的名是如此之重要了。而這個名的重要,一直跟著你到你的成長。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大公司、有名的職務、有名的東西。

那到了一定年齡,我們走向社會了,有了名還不夠了,因為有了名沒有利。名完了最實惠的就是利,就希望有點實惠,那就追求利。那追求利了以後,創造了一段,人生中段的時候,就是30多歲的時候有利,他發現還不夠,原來要有權。有了權才更容易有利。更多的名更多的利,我要有權力。 ”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渴望這種增長,用外在的力量去保證我們內心的快樂的話,可能增長到最後人生結束,你仍然不覺得最有名、最有權、最有利。所以那時候我就思考,誰有這種答案呢?我就發現2500年前有一位人,有一位王子,他具備了我們人類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況,四樣東西。他有權力,他是王子,未來的國王,一定有權力,對吧?國家的財富都是他的,利也有,名就不用說了,國王、王子,這個名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情也不用說了。不光自己有,可能要多少個都可以,什麼都可以滿足,這個在今天的社會裡,應當是人類最滿意的狀況吧!那他還是痛苦,為什麼痛苦?原來生老病死他解決不了。他解決不了好多東西,所以他離開了,放棄了。

我們認為名、利、權、色可以保證我們的幸福、快樂、安全,他卻離開了。他苦行了六年,找到了一個真正快樂的方法。在2000多年人類歷史上,影響了很多的人。而這些人裡不一定是我們大家,簡單理解地說都不是迷信者,因為這裡頭有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包括很多物理學家、化學家。在西方我接觸過很多一起打坐的人,有醫生,有學物理的、學化學的人,他們不可能都迷信,他們一定在尋找著一個東西。”

主持人:“對。”

李連傑:那麼我就說,既然你有一個方法能夠真正快樂起來,那我就去瞭解你,我去學習。

主持人:所以從1997年開始?

李連傑:1997年以這樣的方法我開始追隨,但我越追隨越發現,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快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所以就一路走一路走。其實到了2004年我已經很快樂了,我已經見過很多的老師,聽過不同的教誨,比如小乘、大乘、密乘,有過很多的老師,我已經很快樂了。

主持人:那時候是不是你計畫好像要放棄了?

李連傑:其實我已經策劃要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因為我又不缺名,我也不缺錢,一旦要做這個事情,還要一點點勇氣。但是我很開心,我一直希望把這種開心跟別人分享。

我很開心,其實你也可以,我也從不開心走到開心的,我怎麼跟你分享。我看到很多人臉上都寫著緊張、疲累、疲憊各種思想,我說我可不可以分享呢?其實就在那一年,2004年,你也知道我遇見海嘯。

主持人:是。

李連傑:後來我去西藏,一年當中有三次接近死亡。

主持人:“生死的邊緣是嗎?”

李連傑:“就是與死亡擦身而過,擦身而過。我覺得不要再等了,因為無常的事情,說明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

主持人:“對。”

李連傑:雖然你會武功,雖然你力量很大,但是在大自然當中生命不結束,就要呼吸。我一直說這樣,就是有一個生命,不再有這個吸的這個動作,生命就結束。沒有保證說一定80歲,一定70歲,一定30歲,其實沒有,真的有可能,所以我就覺得無所謂了。既然我死亡都已經體驗過了,我也體驗了,有急促的死亡,就到這兒了就不走了,那再過就死了,有一種慢慢的體驗死亡,在高山上缺氧。

所以我經歷了這些以後,我覺得沒有什麼再恐懼了。我就要做,想一些方法回饋社會,分享這種經驗。我不想教你任何東西,我沒有權力教什麼。就像我從來不教武術,生命我也不教,因為我不懂,不是一個好的老師,但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 ”

小孩子聽也可以,家長聽也可以,聽了您覺得有用免費拿去。如果您覺得沒用就說‘唉,你胡說八道。’你就扔掉也可以,沒問題,我只希望大家快樂。

主持人:“大家快樂。”

李連傑:大家身體要好,身體好了,快樂了,一點點、一點點放大的時候,我們就有希望擁有一個更和諧、更快樂的人類大家庭。

發布者:Tan Lun Tek

自我勉勵箴言

自我勉勵箴言:

549733_434537086596998_1017938291_n

諸葛亮觀人七法:

①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志在何方;

②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談判能力;

③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眼界學識;

④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勇謀可見;

⑤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能否自制;

⑥送之以利而觀其廉:是否廉正;

⑦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信用幾何。

 

1.別人持才自傲,你卻虛懷若谷;

2.別人賣弄口才,你卻多思慎言;

3.別人拼命外顯,你卻韜光養晦;

4.別人你鬥我爭,你卻遠離是非;

5.別人直來直去,你卻融方於圓;

6.別人爭破頭顱,你卻以退為進;

7.別人拿放不起,你卻能屈能伸;

8.別人趾高氣揚,你卻不顯不炫。

低調:是態度,也是智慧! <–南懷瑾

 

【七條企業家容易避免的錯誤】

1. 順利進入某領域不等於存在大量機會;

2. 打破常規時無完備計劃;

3.忽略社交;

4. 主觀認定自己一定成功,忽略客觀分析;

5. 混淆朋友建議與真知灼見;

6. 過度重視點子而非執行力;

7. 創業目的是為了炫耀自己。

 

【智者與愚者】1.智者滿臉微笑,愚者冷若冰霜。2.智者記住別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記住。3.智者瞭解別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4.智者善於傾聽,愚者沒有耐心。5.智者先贊同,愚者先否定。6.智者讓別人逐步說“是”,愚者會引起更多的爭論。7.智者知過就改,愚者固執已見。

周瑜為什麼不快樂?值得一看

60616_499335773424157_2135668535_n

在三國裡面,周瑜算是能夠觀照全局的聰明人物了。

可是不曉得為什麼,這種聰明一碰到諸葛亮就統統失效了。

諸葛亮到底比周瑜多出來了什麼?
諸葛亮比周瑜多出來的,是人生一種更高層次的聰明。
真正要形容,應該叫做智慧。

智慧不是機智,不是知識,更不是對外在環境全面性的觀點。
智慧所呈現的,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他讓人往內在去看到自己內在的心靈,看到別人內在的心靈。
這幾乎是諸葛亮和周瑜最大的差別了。

諸葛亮看得到別人,也看得到自己,但周瑜卻只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己。

這是為什麼我們一天到晚看到周瑜面對諸葛亮時老是在抓狂,老是被諸葛亮操縱,這是他不自知的部份。
聰明的周瑜 遇到了諸葛亮為什麼竟顯得如此愚蠢?

這是因為他少了一種內在的觀照,無法在面對事情的時候看到自己的內在。

周瑜向來是個表演者,他一切的努力,都是要從別人身上獲得掌聲。
對於必須靠這麼多掌聲與讚美才能滿足的人。

周瑜自己沒有看出這點,當然很容易就落入了諸葛亮的操控之中。

既生瑜,何生亮?
周瑜的人生算是十分美滿的,不僅長得帥,懂音樂又會打仗,還娶到絕世美女小喬。
以他的條件應該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才對,可是為什麼他會被諸葛亮整得那麼痛苦,老是大嘆:『既生瑜,何生亮』?

也許周瑜的人生是一種完美的比賽。

很多人的人生都是這樣,然而這很可能也就是痛苦的開始。
人往往習慣先去注意優點,而忽略了缺點。

假如你懂得從整體去觀照人生,也許就不會只注意優點而疏忽了缺點。

若從周瑜真要跟諸葛亮比較,諸葛亮老婆那麼醜,家裡又窮,也不懂音樂,薪水又領那麼少,還和劉備簽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約,這樣的人生實在沒什麼好羨慕的。

偏偏周瑜要鑽牛角尖,固執地要往自己不如別人的缺點裡面鑽,讓它來妨礙自己的幸福、一輩子痛苦。

人的優點是否就代表了他生命的成就或者幸福,這其實是很難說的。
優點就像水一樣,是可以載舟,也能覆舟的。

美國有個學術研究,把學生分兩班,一班是很漂亮的女生,另外一班是很醜的女生,十幾年後統計這些人的成就,漂亮的女生畢業後多半當秘書或情婦,只有少數幾個有傲人的成就,反觀醜的女生多半當了主管,事業非常成功,婚姻幸福美滿的也占了多數。

為什麼優點,反而造成了人生限制呢?
可見集很多優點不見得都是好事,端視你怎麼對待那個優點才是關鍵所在。
反過來看,缺點也未必都是不好的,端看怎麼去面對自己的缺點。
所以人生的優缺點與人生的幸福狀態不是成正比的,我們需要更多的智慧去處理那些優缺點。

在三國裡面就充滿這樣的智慧,大家如果多聽《歡樂三國志》,多想想,也許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快樂、更幸福。

人的一生有甚麼好比的:
十歲看智力,二十看學歷。三十看能力, 四十看經歷。
五十看財力,六十看體力。七十看病歷,八十看黃曆。

把豆漿灑翻的女孩 — 網路轉載

把豆漿灑翻的女孩


那天早上10點鐘左右,我搭上公車。車上的乘客互不相識,無人交談,有人閉目養神,有人欣賞窗外街景。

忽然,一記聲響,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一位乘客,不小心將豆漿整杯灑落在地板上,豆漿沿著地板,慢慢流向前門。

之後,凡是要下車的乘客,只能改用腳尖踩著地面,小心翼翼地刷悠遊卡,再左移右挪地下車。

這杯豆漿的主人,是一位年約20歲的女孩。從她不安的肢體動作,可看出她內心的焦急。

只見這女孩連忙扶著欄杆,彎下身,拿著面紙一張張地想要吸乾地上的豆漿。

這時,一位女乘客從皮包中拿出塑膠袋,她伸手接下女孩手中那堆濕黏的面紙。

女孩認真地向她道謝,並撿起豆漿杯丟入塑膠袋裡。

眼見女孩手中的面紙即將用罄,一位母親突然起身往前,在行車搖晃中遞上衛生紙,途中,繼續有其他乘客捐出面紙包,送給這位女孩。

她感激地接下所有的面紙,並一再向這些熱心的乘客說謝謝。

司機先生終於說話了:「妳趕快坐好,不要再擦了。」司機注意著路況,表情有點緊張。

女孩低著頭,仍努力的擦著地上未乾的豆漿。司機先生又重複了一遍,但女孩的動作依舊。

終於,司機把車子暫時停下來了。

面帶愧疚的女孩,對著司機先生深深鞠了一個躬:「對不起,司機先生,我把你的車子弄髒了,真的很抱歉。」

司機先生看著她:「東西灑了,等下我用水沖一沖就乾淨了,你剛剛那樣子太危險了,車子搖搖晃晃的怎麼擦呢?如果妳沒抓好扶手,為了一杯豆漿跌倒又受傷的話,那太划不來了。」

司機先生繼續說:「妳在那裡搖來搖去的擦,會讓我分心的。如果發生意外,那就不只妳一個人會有危險的。所以,我就一直叫妳不要再擦了,妳都不聽。」

女孩低著頭說道:「對不起,我只是怕有人踩到豆漿滑倒,所以才一直想趕快把它擦乾的。真的很對不起。」

這樣的生活片段,你感受到什麼了呢?一段沒什麼大不了的生活瑣事?但我看到的是:

(一)、勇於面對自己失誤、盡力彌補改進的年輕新新人類。

(二)、處處為乘客安全著想、克盡職守的公車司機先生。

(三)、一群”自然流露”樂於助人本性的乘客。

這些人的表現,正顯示出一項我們總以為在現今社會中少見的真情--為他人著想。

《女孩》害怕別人踩到豆漿滑倒。

《司機先生》將乘客的安全與福祉顧慮在心。

《其餘乘客》則以將心比心的「同理心」付出關懷,立即伸出援手來幫助女孩。

不到15分鐘的生活插曲,燃起人性互助的真情,並帶給旁觀者無盡的省思,這是多麼可遇不可求啊!

至今,一直深深感謝這一群”陌生人”帶給我對人性良善的高度信心,提醒自己『自私冷漠固然讓人憂心,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真情互助與互諒,卻比社會中的負面問題更多,只是我們經常忽略了。』

如果你我願意在忙碌的生活中,靜下心來細心觀察,一定會發現我們的社會充滿良善與希望。

~~轉載

老闆只能給你機會,不能給你榮華富貴

老闆只能給你機會,不能給你榮華富貴 網友分享


從前,有一個賣水果的攤子,老闆因為年歲大了,無法久站招呼客人,於是就貼條子徵店員。

過了幾天,來了一個年輕男子,問老闆一個月要用多少錢請他來幫忙,老闆笑著說:「我們這小攤子生意,哪裡付得出月薪,當然是看你的努力,一天能賣多少水果,收到的錢就給你十分之一,每天領現。

年輕人聽了,上下打量眼前這個破舊攤子,就臭著臉說不行,這太沒保障了,說完掉頭就走。

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小伙子,問老闆薪水怎麼算,老闆又把領日薪的話說了一遍,這位小伙子聽了也想了一下,又問:「日領月領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這水果攤一個月收入大概多少啊?」

老闆說水果有分季節,生意也有淡旺季,好的話可收五萬元,不好的話可能只有一萬元。

小伙子聽了破口大罵,說這種生意做一輩子也得不到榮華富貴,只有笨蛋才會來賣水果。

同樣的,說完就走了。

又過了幾天,又來了一位小男孩,問老闆薪水怎麼算,老闆同樣是說領日薪。

小男孩聽了就笑了笑,對老闆說,可不可以在節日和周末時,把日薪的抽成比例調高,領當日收入的十分之二,如果當天收入超過一萬元,就領十分之三,如何?

老闆哈哈大笑摸著小男孩的頭說:

「你真聰明,還知道節日和周末的生意比較好,就按照你所說的去做吧!不過,就算是節日或周末,營業收入要超過一萬元,可不容易啊!」

就這樣,小男孩開始用清水把水果都洗一遍,然後每天不停地變換水果的位置,節日或周末時,就貼出幾張海報,寫著消費滿一千元就送一百元的水果,任憑顧客挑選。

想不到第一個月,小男孩就領到了三萬元以上的薪水,等於平均日薪一千元以上。

水果攤老闆雖然付出了不少薪水給小男孩,但他也樂得每天坐在搖椅上,看小男孩跑進跑出的,為他賺進比以前更多的鈔票。

幾年後,小男孩賺了不少錢,就把老闆的水果攤買下來,經過他的巧思,設計出更多促銷方案,生意比以前又更好,利潤當然也更高,於是他立刻開了第二家店,過幾個月又開第三家店,等到小男孩長大成人時,他已經成為億萬富翁,不到三十歲就擁有了榮華富貴。

根據調查,全世界的上班族,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不滿意老闆給的薪水,即使知道老闆的生意下滑,收入減少,這些人仍然主張老闆要付更多的薪水。

很顯然的,這百分之七十的人,就是第一個來應徵水果店的年輕人。

他們要的只是一份保障,不管他們是否有全力去工作,或者他們的上班是否真的有幫到老闆,他們就是要老闆給自己一個穩定且不能打折扣的死薪水。

此外,我們相信,在這百分之七十的上班族中,也有不少是第二個來水果店找工作的小伙子,這類的上班族,都以為天底下的老闆,一生下來口袋裡就塞著一堆榮華富貴,住豪宅開好車吃美食,如果老闆不多分點好處給你,就是小氣吝慳,或心胸狹隘的守財奴,因此,只要工作一段時間,發現老闆不是很大方,或者感覺自己從事的產業沒有發展前景,就立刻跳船走人,結果就是不停換工作,然後,不停地在新老闆面前咒罵舊老闆的小氣和不是,直到老邁,還是找不到榮華富貴。

天底下沒有一個老闆,會送你榮華富貴的,老闆能給你的只有「機會」,你只有掌握手上的「機會」,為老闆增加收入,為公司賺到更多利潤,你才能反過來借用公司和老闆的資源,讓自己的船,因為公司的水漲而跟著高升。

不管你是賣水果或賣電腦,是做熱門或冷門產業,只要你能想通這個道理,你就能像小男孩一樣,從老闆手中接下更多的榮華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