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丹道證悟:“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隨著任督二脈的周流,在持續修煉中,煉滿小丹,小周天通了,內氣越來越多,像一條河,水本來少,可慢慢多了,便有決堤的時候,決堤了,就是闖開一條道,這為關竅開。

竅即是能量交流的通道,呼吸飲食的口鼻、聞聽聲音之耳等為外竅;體內經絡中氣血生化流運的集結點為穴竅;身中烹煉精氣的區域為內竅,也為丹田;而關竅則是指真氣生髮氤氳的特殊竅位。

與天地自然互為溝通能量的為外關竅,一般均在經脈的穴竅上;而在身內起生髮生命真元之樞機作用的又名內關竅,在此小周天階段所聞開的關竅屬外關竅,通之而為玄關竅開。

在具體修煉任督二脈方法的人,實際上最先開與最容易開的是會陰,但是會陰穴被認為是陰下之處,屬地陰之氣,所以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並不是沒開。

玄關竅開的位置因人而異,但一般人的印堂穴也最易開通,因為意念所用是在頭中,藏神之所在印堂之內,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

無論氣怎麼去運行周天,受平常感覺影響,在印堂處運行最慢,這便增加了氣的衍化,衍化即為虛實能量的交參,一交參,後天有形實質之氣就被先天無形虛質之氣所衍化,參了幾次之後,就化通而竅開。

玄關竅開了以後,氣與外面就有了通道,而這地方比較敏感,容易觀看東西,如果去看,則是修持界所說的執著,被欲望所執著,而走“天目”之途,如果一旦把能量用到印堂,看別人這個,看別人那個,那麼就不容易結中丹,不容易往以後走。

因為,雖然所煉的經絡之氣能溫養下丹田,能通這條經、通那條絡,但在實際上能真正感知外界東西的,所用的絕不是所煉的氣,它消耗的還是人本身的元炁。

這好比是吃飯,人能吃穀糧、吃蔬菜,這些也能營養身體,但眼睛看東西不是靠所吃的東西,它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而天目所用也不是所煉出的渾元氣,如果渾元氣往這一湧的話,人就變得糊裡糊塗了;用的是元炁,用一點就消耗一點,並且元炁在小周天或者大周天階段煉不出來,怎麼煉都是後天之氣或者先天之炁。

先天之炁還沒有達到元炁的質變純度,華夏文化講究人天合一,天人合一,所以不論人怎麼修煉,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人不可能不去思考、去真正理解一下華夏的本土文化到底強調的是什麼,這就是根源。

圖文源於互聯網

自家水: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能量是現代熱門詞彙,拋開名稱的皮相,能量可以理解為中醫裡所謂的正氣、氣血運行,也可以說是西醫的免疫力。

我之所以班門弄斧來和大家探討下能量的問題,是因為古中醫的治病理念的確是偏向於能量層面的,這題目有點大,我先簡要講講古中醫是什麼,然後再講能量層面的問題。

古中醫的概念,我的習慣是以漢代來劃分,漢代以前的為古中醫,漢代的代表性醫學著作,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代湯液學醫家都很推崇,但都認為《傷寒論》很難懂,參不透,所謂後人莫測端倪難知究竟。

歷代醫家都說,如果能從《傷寒論》中學到一招半招,則能達到覆杯而癒的效果,就是說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上,病就好了。

這個病是指急性的病症,從臨床上來看,幾個小時之內,該退燒退燒,該止瀉止瀉是做得到的。這對於今天,普遍認為中醫治病慢的情況來說,可能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對於《傷寒論》而言,不可思議的還有很多,我略舉幾條。比如,後世的中醫著作基本都有病名,如、咳嗽、風濕、腫瘤、脾虛腎虛都是病名。

但是《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

《傷寒論》中除了不提『具體的病名』,方子也很特殊,一般的藥方只有幾味藥,三五味為常見,六味七味就比較多了,而且常用藥也就二三十味,二三十味常用藥來回組合。

現代的中醫開方子,十幾味藥是少的,還有開幾十味藥的。今天我們去藥店會看到三面牆的藥櫃子,通常有幾百味藥,拿個方子去抓藥,還有藥配不到。

這麼多藥,現在的中醫進步了嗎?沒有,反而退步了,現在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中醫只能調理。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對上古經方醫學的總結,上古經方醫學理論上可以上溯到『神農嚐百草』時代,我們熟知的『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四逆湯』等都是『上古經方』,今天的人想組出這樣的方子是組不出來了。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方子後面的組方『原理和想法』,那這些上古經方到底是怎樣的組方原理呢?

我試著在今天這麼短時間裡,簡單的和大家說一個大概。

漢代之前,華夏文化主體是『道』文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變為儒家文化,道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核心就在講要『順天』而行,不妄自作為。

所以那時候的醫學也體現了這個精神,幫人體排病,順勢而為,而不是講『治病』。這些哲學觀念反映在《傷寒論》的治病理念中,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體系,治六經,而非治病。

六經是什麼?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抗病排病的六種模式,或六個渠道。所以在《傷寒論》的體系中,方藥是『順勢』而為,是『順應』人體自己排病的勢來治病的,而非直接談治病。

舉一些例子,全世界現在最恐慌的,比如埃博拉病毒,發病後沒有藥能治,國外發現之後只能隔離,但是死亡率只是一部分,目前的數據是百分之七十,這就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了。

這意味著免疫強的人是能夠自癒的,再說所謂的大病重症,比如癌症,癌症自癒的很多,我們經常聽說,醫院判了死刑的卻沒有死,或者去旅遊回來結果癌症沒有了。

我經常說,癌症是能自癒的病,一個可以自癒的病有那麼可怕嗎?是病可怕,還是西方醫學不得法? 再說更極端的例子,狂犬病,都說狂犬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疫苗可以防止。

疫苗是什麼?疫苗不是藥,疫苗的作用只是把人體自身對狂犬病的免疫力『激發』出來,也就是,即便是狂犬病,人體也有免疫功能可以抵抗它,所以老天造我們的時候給予我們的免疫力可以抵抗已知的一切病,基於這個理念,我們只要引導人體的能量,或者說激發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治癒一切病。

老祖宗的古中醫早就參透了這一點,道家所謂的引“自家水”,就是引導『自身的能量』去治病,而非方藥直接治病。

上古經方之所以簡單,寥寥幾味藥,就是因為裡面的藥只有兩種:恢復能量的藥和引導能量的藥,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引自家之水,用這個思維去理解經方的組方就很好理解。

現代人用方藥的思維是針對『病症的』,百症百藥,千病千藥,所以方子越組越大,用藥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不好。

試圖跳過人『自身的能量』場直接去對付病,去針對病灶,這就是今天的醫學思維,在道家看來這叫妄自作為,是不合天道的。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去思考的問題。

古中醫是一個激發和引導自身能量去治病的醫學。具體說就是,人體自己往哪個層面排病,我們就幫助它往哪個層面排病,先講人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吹一下冷風,寒氣進入人體,其實我們已經受寒了。我們有九十九次吹冷風都沒有生病,因為人體幫我們排出去了。但是如果有一次沒弄好,我們就發燒了。

其實病是人體在『排邪的』過程中和邪氣僵持住了,才會產生病。這個病不單是感冒,比方說哪裡淤堵了發炎了,哪裡長東西了,都是邪氣沒有排出去的後果,

如果說我們知道在哪個層面『僵持』住了,我們助它一把力,幫它排出去,那就很容易了,比如一條船卡在河灘裡,只要找到水流方向,『順著水流』方向就很容易把它推走,但如果想按自己的意志把船搬走是很難搬走的,船很重,有時候拆碎了也搬不走。

如果用一句話證明你讀過《傷寒論》,我的答案是“此為表,此為裡,此為津液虛”,這幾句是《傷寒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話。

這就意味著,人體排病的渠道主要是兩個,也是上天給我們設計好的通道,要麼從體表周身『毛孔』排,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要麼從裡,從消化道排。

《傷寒論》之所以講表裡辨證,就是辨人體從哪個渠道排病,表裡好理解,什麼叫“此為津液虛”?

津液其實是人體能量的一種說法而已,津液也可以叫津血,如同汽車裡的油,如果自身能量不缺乏,且能量的運行渠道通暢,人怎麼可能病?能幫助建立能量的藥,比如甘草大棗,補充脾胃能量,幫助脾胃吸收,即所謂的『建中』。

建立能量的藥有什麼?

寒則用乾薑附子,讓身體回到『正常的溫度』,也是建立能量;石膏黃芩之類的寒涼藥也能建立能量,人太熱了也不行,如同天太熱樹木會死一樣;『滋陰』也是建立能量,滋潤的陰性能量,溫度濕度適宜,能量自然就會生化,其實就是讓身體能量回到中道。

那『引導』能量的藥有什麼?比如把能量往『體表』引的麻黃桂枝;往裡引的大黃芒硝;疏通中間層面的柴胡。

治病精確的醫學,精確就在和人體的免疫力是合力,而非各行其是,而現在醫學的誤區是沒有找到人體自身能量的勢能,只是去找病灶。

所以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這世上唯一能治病的力量。

作者:劉希彥, 致力於古中醫的研究
著有《至簡古醫——道鑒傷寒論》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也是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工作壓力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女性愛美虛榮、露背露臍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

◎陽氣:升降出入

人身心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

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

我觀察不少『痰濕偏盛』之人,多易昏沈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陽氣能固攝陰津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單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養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食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異常汗出,必是陽擾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洩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於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於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於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二、陽氣與治病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養得陽氣,才足以保命。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的生命,這不是可供依賴、可信任的醫學,而是盜賊,是惡魔。

有人問,後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麼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濕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

針刺能通陽,因此,凡陽氣不到之處,都可針刺局部以引動陽氣到達此處。況且,還可用灸法以扶陽。針灸合用,陽氣宣暢,陰霾自散。

有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腫、肌瘤、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陽氣不能宣通』。

因此說,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濕』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

◎陽化氣,陰成形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麻黃、細辛、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或用針灸,特別灸法,能養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

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多三陰病證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無力;另一方面陰寒痰飲濕濁等既蒙蔽又傷損陽氣,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體質持續下降。

動能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緩和運動鍛鍊,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艾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頭位於身體最高處,得陽氣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平時養生當重視『頭部』避風保暖,天冷或風大則需戴帽子。

『頭髮』不僅能散去頭部的鬱熱,亦是保護『頭部陽氣』的天然屏障。若已經外感風寒,則不建議馬上理成短髮,因為驟然理成短髮則頭部屏障減弱,風寒邪氣更容易侵襲,反而會加重感冒。

◎經常感冒-灸法扶陽最好

有網友問: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怎麼調理?從中醫來看,所謂的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邪氣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陽氣衛外無力,外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即易『反復感冒』。扶陽氣用灸法最好。可經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脈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大人小兒都可用灸。

◎陽氣的旺盛程度決定著體質的強弱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分析其原因,一則或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摘自《選擇中醫》

道教中的超度為何又稱鐵罐施食

道教中的超度為何又稱鐵罐施食?

在道教豐富的科儀體系中,超度法事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承載著人們對亡者的追思與祝願,希冀通過特定的儀式幫助亡魂超脫苦難,往生善處。而在諸多超度法事裡,有一種較為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形式,被稱為 “鐵罐施食”。這一稱謂乍聽之下頗具神秘色彩,究竟為何道教中的超度會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名字呢?

鐵罐施食的起源與發展

鐵罐施食全稱為 “青玄濟煉・薩祖鐵罐施食・放焰口超度科儀” ,其起源與宋代高道薩守堅祖師(薩天師)密切相關。薩祖以雷法通神,心懷慈悲,一次偶然的機緣,他感知到餓鬼在地獄中飽受饑苦,那淒厲的哀嚎仿若重錘,敲打著他的惻隱之心。為解救這些苦難的靈魂,薩祖潛心編撰了《鐵罐施食焰》科儀。這一科儀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融攝了清微雷法與靈寶煉度之精髓,尤其強調 “水火煉形、破獄拔罪”,從此開啟了以鐵罐施食超度亡魂的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高道不斷完善和傳承這一科儀,使其在道教超度體系中愈發完備,成為道教度亡濟幽的重要法門。

鐵罐:溝通陰陽的神秘容器

“鐵罐” 在這一科儀中絕非普通器具,它象徵著溝通陰陽兩界的特殊通道。從外形上看,鐵罐堅固且有一定的封閉性,恰似陰陽之間那道雖無形卻有隔閡的界限。在法事過程中,鐵罐被置於特定位置,高功法師通過念咒、掐訣等一系列科儀動作,賦予鐵罐特殊的靈力,使其成為能容納法食並將其傳送到冥界的載體。同時,鐵罐也寓意著對亡魂的一種保護,仿佛為其提供了一個暫時的 “庇護所”,讓它們在接受施食和超度的過程中免受其他干擾。在道教的觀念裡,陰陽有別,而鐵罐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打破了這種隔閡,建立起了一座連接陰陽的橋樑,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關懷與超度的願力。

施食:慈悲普度的核心行為

“施食” 乃是這一儀式的核心行為。在道教認知中,幽冥地獄中的餓鬼,因往昔業報深重,身形枯瘦如柴,咽喉細若針孔,且口中噴吐火焰,長期遭受饑餓與烈火的雙重煎熬,苦不堪言,這些餓鬼被稱為 “焰口”。而施食,就是通過高功法師的 “變食真言” 等科儀手段,將供品轉化為能讓餓鬼受用的甘露法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物給予,更蘊含著道教的慈悲精神。法師在施食過程中,還會引導餓鬼們皈依道、經、師三寶,勸誡它們斷惡修善,以此幫助它們擺脫餓鬼道的痛苦,走上解脫之路。施食行為體現了道教對眾生平等的尊重,無論亡魂生前善惡,皆有機會在這一慈悲之舉中獲得救贖。

鐵罐施食科儀的具體流程與內涵

水火濟煉:重塑亡魂

科儀開始後,首先進行的水火濟煉環節意義重大。高功法師以自身為天地,心為火,腎為水。心火熾熱,用以燒掉亡魂的業障;腎水純淨,用來蕩滌亡魂的罪垢。同時,法師采北斗、南斗之炁,使二者交融,化身為慈悲的太乙救苦天尊。南斗六星的陽氣助力亡魂將陰氣轉化為陽剛之氣,在救苦天尊的引導下,亡魂步步生蓮,實現從陰質到陽質的轉變,為超脫奠定基礎。此過程模擬天地陰陽運轉,通過法師身中造化來煉化亡魂,使其具備超脫的條件。

變食施食:滿足需求

當亡魂經過水火濟煉後,便進入變食施食環節。高功法師存想救苦天尊出現在萬道金光之內,自己代替天尊,左手執楊柳,右手端水盂,遍灑甘露,將陽世的飯食變化為法食,這些法食皆是雲廚甘靈、異品珍肴,如交梨火棗、丹李蟠桃之類。天下九州分野的十類孤魂,如同細雨密霧般紛紛前來,沾濡法食,各得飽暖,滿足了它們長久以來的饑餓之苦,同時也為下一步的超脫創造了身心條件。

破獄拔攝:拯救沉淪

在地獄中的亡魂被各種業力束縛,難以解脫。鐵罐施食科儀中的破獄拔攝環節,高功法師通過宣說《九真妙戒》,焚化 “破地獄真符”,持天蓬尺劈開象徵業障的 “黑紙地獄城” 等方式,打破地獄的禁錮,將沉淪在地獄深處的亡魂拯救出來,使其能夠來到法會現場,接受後續的施食與超度。這一環節體現了道教超度對苦難亡魂的深度關懷與拯救力度。

鐵罐施食的意義與影響

對亡魂而言:解脫苦難,往生善處

對於沉淪在幽冥地獄的亡魂,尤其是餓鬼和戴罪之鬼,鐵罐施食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通過這一超度科儀,它們得以開喉進食,解除了長久以來的饑餓痛苦。在接受法食的同時,它們聽聞道法,皈依三寶,受持戒律,消除罪業,最終超出苦海,有機會脫化人天,前往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實現了從苦難到解脫、從沉淪到超升的轉變。

對生者而言:積累功德,福澤自身

參與鐵罐施食法事的生者,也是在積累無量功德。他們通過發心舉辦或參與法事,表達對祖先、親人的追思之情,體現了孝道。而且,每次施食救拔無量餓鬼,可培植生者無量的慈悲心。在道教理念中,這種慈悲心的增長會帶來諸多福報,施食之人會蒙受護法善神的保佑,天人鬼神都會主動擁護,從而使生者在現世消災解厄、福壽康寧。同時,也希望通過超度祖先等亡魂,使家族的運勢得到改善,所謂 “陰超陽泰”,先人離苦得樂,能為現世者增上順緣、減少違緣 。

對道教文化傳承而言:延續信仰,弘揚精神

鐵罐施食作為道教超度體系中的重要科儀,承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內涵。它的傳承與發展,使得道教的慈悲精神、生死觀念、科儀制度等得以代代相傳。從古代到現代,無數高功法師研習、實踐這一科儀,將其中的奧秘與智慧傳遞下去。每一次鐵罐施食法事的舉行,都是對道教文化的一次展示與弘揚,讓更多的人瞭解道教對生死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眾生的慈悲關懷,對於延續道教信仰、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寶庫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綜上所述,道教中的超度被稱為鐵罐施食,源於其獨特的起源、蘊含著特殊的象徵意義,通過一系列嚴謹且內涵豐富的科儀流程,實現了對亡魂的超度和對生者的福佑,在道教文化傳承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成為道教慈悲濟世精神的生動體現。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