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金剛經》的心靈世界

一共有四個層次:

(一)淨化人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

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現代的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把我們的心清淨,必須將煩惱心淨化,成為智慧心,這就是心靈的環保。

心靈的世界包括心理的活動和精神的活動。如果我們的心理環境或精神環境常常困擾我們,心靈就不健康了。為了保護我們的心靈環境,變得有智慧、清淨、自在,就必須從人心的淨化做起。

(二)發菩提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故當如《金剛經》所鼓勵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這是《金剛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要發成佛的無上菩提心。

要發成佛的心,必須先學菩薩的精神,菩薩的精神就是「以利他為利己」,菩薩發願並不是急著想要自己先成佛,而是希望先度眾生。諸位一定聽過地藏菩薩發的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這就是菩薩精神,是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也就是不為自私自利,只為利他。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以及永遠的人間社會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為私利,而致力於利他,這世界當然就不會有什麼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濫好人。必須智慧與慈悲兼顧,方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的淨化。

(三)保護初發心

發了無上菩提心,應當知道如何時時保護此一「初發心」,是故《金剛經》說:「云何應住?」
這個「住」和前面的「住」不同。前面提過的「住」是「在乎」,這裡的「住」是不要離開、不要退心、不要忘掉。要住於無上菩提心,不要忘記自己最初所發成佛的願心。要時時提醒自己,不可忘記自己是一個發願成佛的人,如果能夠這樣,便能時時以利他為利己。

(四)降伏煩惱心
住於無上菩提心者,必須知道如何處理心猿意馬的虛妄煩惱心。《金剛經》說:「云何降伏其心」,如何使我們心猿意馬的煩惱心、妄想心、自我執著心平伏下來、化解開來呢?這就是《金剛經》的內容,也是最重要的主旨。

聖嚴法師:六祖壇經精選 — 全集

六祖壇經精選之一: 無相三皈依(一) 1/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一: 無相三皈依(二) 2/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一: 無相三皈依(三) 3/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一: 無相三皈依(四) 4/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二: 一體三身自性佛(一) 5/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二: 一體三身自性佛(二) 6/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二: 一體三身自性佛(三) 7/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清淨法身佛之(一) 8/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清淨法身佛之(二) 9/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清淨法身佛之(三) 10/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千百億化身佛 11/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圓滿報身佛之(一) 12/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三: 圓滿報身佛之(二) 13/25

六祖壇經精選之四:無相頌之 (一)-14/25

六祖壇經精選之四:無相頌之(二)-15/25

六祖壇經精選之四:無相頌之(三)-16/25

六祖壇經精選之四:無相頌之(四)-17/25

六祖壇經精選之四:無相頌之(五)-18/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一)-19/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二)-20/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三)-21/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四)-22/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五)-23/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六)-24/25

六祖壇經精選之五:參請機緣之(七)-25/25

先師虛老開示淨業心要~~黃念祖老居士

先師虛老開示淨業心要~~黃念祖老居士

一九三一年福建功德林居士念佛七,中國近代三大高僧(諦老印老虛老)中的虛老(虛老是接我入佛門的第一位恩師),正好有事在當地,聽說有念佛七,他就去了。功德林居士們正在念佛,聽說虛老來了,很多人出去迎接禮拜。誰知虛老大加呵斥,責怪他們說:「你們都是居士,參加念佛七,學佛好多年了。今天是佛七道場,你們怎麼倒插法幢呀!倒著插呀!為什麼跑出來給我磕頭。」這樣大家就都回來了,坐好聽講。這樣虛老就接著講:「念佛打七貴在一心。」(虛老之意:身在道場就是要一心一意地修,如果不是一心一意,東看西聽,有人還要聊點天,這麼參加念佛七,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障纏身,不但現在不成就,念到彌勒菩薩再來的時候,你還是業障纏身。應當從頭到尾的綿綿密密,一句緊跟著一句,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要亂。不是說證到一心不亂,就是你念這一句別亂,一會兒想吃餅,一會兒又想去看電視,一會兒又想家裏爐子上還有水壺,這心就亂了。在道場裏這些都放下,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來也這麼念,不用說虛老來了,佛現前,還是這麼念,魔來也這麼念。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不受外頭的干擾,才有成功的日子。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佛者覺也。魔是什麼?魔是魔惱。魔者惱也。魔是惱亂,讓你煩惱。佛就叫你覺悟,佛是覺者。所以你覺的時候就是見佛的時候。覺心朗照清清楚楚就是見佛。生了煩惱,你在惱害人,或者被人惱害,那樣的時候就是著了魔了。)虛老又開示:「剛才佛七道場有很多人就坐著不動。不管誰來還是念佛,這些人都見佛了。」「那幾位來磕頭接我的你們接到了什麼?虛耗時光,白白地浪費了時間。」(所以我們大家都儘量珍惜時間,時間就是生命。)「那豈不是因為我而惱亂了你們的大事呀,你們在念佛,我來,你們就不安心,出來接我。是我干擾了你們,也就是你們把我推到魔的旁邊去了。」這真是極殊勝的開示,許多學佛的人都顛倒了,怎樣才是尊敬三寶,怎樣才是如法修持,怎樣才能免於自欺欺人。再有幾句談到神通方面的事情,「一般不明佛法,未忘名利求通求變,存此妄想非邪即魔。」一般人不明白佛法是什麼?名利之心根本未忘,念念之間所盤算的是如何爭奪佛教中的名位與權利。學法之後就想得神通,就想能變化,存在著這種妄想不是邪徒就是魔的眷屬,非邪即魔。須知心外無法,一切法是在自己心內。剛才說自信,要信自心本來有如來智慧德相,不可心外求法。剛才說我們念阿彌陀佛,那不是在心外求,你要信自,都在你自心之內,你的心跟佛的心一樣遍滿一切處,不但阿彌陀佛在你心內,沒有一個佛不在你心內。虛老又說:神通豈可起心希求,有此用心,豈能證無住真理。《金剛經》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先有一個要求得通的心,就有所住,怎麼能夠相契無住的真實道理。「此類人們」,佛就稱他們為「可憐憫者」!

虛老的開示妙意無窮,其中殊勝之處是呵責離座迎接頂禮之人為「倒插法幢」,而站在原座不動之人是「念佛見佛」。這同當年釋尊升天為母說法後回到人間,呵責來迎的比丘尼,而不來迎接的須菩提,如同一轍。這位比丘尼有神通,化現為轉輪聖王,於是排在迎佛隊伍前首第一位,果然她第一個看見佛,佛一見便責備她為什麼站到大僧的前面,她說「想早見佛」。佛說「你沒有看見我,倒是須菩提第一個看見我」,這天須菩提在林間靜坐,動了一念,今日世尊回來是否去接?繼而想到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無來去,何須迎送。就繼續靜坐。可見禪門是傳心之法。世尊的心就傳到現代的虛老。心心相印,一味無差。從此公案的啟示,什麼叫做見佛,如何才能見佛,都不必再問了。

同時對於淨宗也是極寶貴的開示,大力宣示,「念佛貴在一心」。佛來魔來一切不管,只要老實專念,前後相繼。呵斥迎接者是「倒插法幢」(顛倒,毀法)。讚歎繼續持念不動之人為「念佛見佛」。淨宗警語「念佛時即見佛時」,可見虛老的話,正是當代禪宗第一大德對淨宗的寶貴印證。或有人說:你錯會了,虛老的重點在「不動」而不在念佛。我說:念佛的重點正在「不動」。淨念相繼,正是「如如不動」

末後補足所引淨宗妙句「念佛時即見佛時,見佛時即成佛時」,作為本文結語。

大勢至菩薩應化人間

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應化人間

無論在家出家 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 閒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 從朝至暮 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 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 或默念 除念佛外 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 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 總覺我工夫很淺 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 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 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 印光大師開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