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卦傳卦序解構
雜卦傳是易傳十翼最後一篇,也是對周易卦序與卦義的「錯綜解釋」。古人稱:「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韓康伯周易正義這一篇的獨特性在於,它以「錯綜」方式並列六十四卦,使對立或相似之義互相映照;卦序被分為若干組別,潛藏「天地人三才」之道;更保存了歸藏與西周易學的古老信息,展現從殷商至周代的思想演進。孔子所編易傳,本是「述而不作」,旨在闡揚周易之道,使經傳一體、體用相生。雜卦傳則於總結六十四卦之際,凝練出天地人三道的分組排列。

繫辭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京房注「非中爻不備」謂之「互體」。所謂互體,即取卦之中爻(二至五爻)交互構成另一卦象,顯示卦義的深層結構。宋人王應麟謂:「二至四為互體,自三至五為約象。」由此可知,雜卦的排列與互體卦系統存在密切關聯。推演可見,六十四卦中以互體為核心者僅十六卦(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漸、歸妹、解、蹇、睽、家人、既濟、未濟),再提煉則歸於乾、坤、既濟、未濟四卦。乾坤為始,既濟未濟為終,正體現周易「終始循環」之道。換言之,雜卦三組分布,實是依循互體與「三才」規律所形成。

第一組 【地道】 共二十八卦
自乾、坤啟始,至晉、明夷結束,共二十八卦:乾、坤、比、師、臨、觀、屯、蒙、震、艮、損、益、大畜、無妄、萃、升、謙、豫、噬嗑、賁、兌、巽、隨、蠱、剝、復、晉、明夷。節點卦如乾坤、震艮、兌巽、剝復,皆與「地勢」及循環有關。此系列呈現「日月升沉」之象:比、師如月之盈虧;晉、明夷如日之出沒。諸卦中爻多見坤象,顯示「厚德載物」之義,定位於「地道」。

第二組 【人道】 共二十八卦
自井、困開始,至需、訟結束,共二十八卦:井、困、咸、恆、渙、節、解、蹇、睽、家人、否、泰、大壯、遯、大有、同人、革、鼎、小過、中孚、豐、旅、離、坎、小畜、履、需、訟。此組節點卦如否泰、姤夬、頤大過,皆含陰陽消長、剛柔相遇之義。卦名中多有人倫意涵,如家人、同人、履(禮)、咸(夫婦)、恆(長久),顯示「人道」的重心。其始於井、困,象徵村落水源與人間困境;終於需、訟,象徵求水與爭訟,皆屬人世之事,定位於「人道」。

第三組 【天道】 共八卦
此組僅八卦:大過、頤、既濟、歸妹、未濟、姤、漸、夬。節點卦如乾坤、既濟、未濟,統攝天道之始終。此組文字簡練,章句諧韻,疑為古代口傳歌訣。卦象多見乾卦之義,顯示「天行健」之德,定位於「天道」。

由此觀之,雜卦傳不僅以「地、人、天」三組呼應繫辭、說卦、序卦中「三才」思想,亦與「三極」觀念相契。其卦序與歸藏相近,或保存了商周之際的古老卦序體系;亦有學者認為其中隱存二十七宿向二十八宿演進的痕跡。作為十翼最後一篇,雜卦總結六十四卦,彰顯周易自殷周到春秋戰國的演化脈絡。

總結雜卦傳並非僅僅「卦義雜記」,而是以互體中爻為關鍵,將六十四卦分為三組,對應天地人三才。此舉既保存了西周古易筮法與卦序痕跡,又承載了殷商至周公的思想傳統,更彰顯孔子編傳時「以異相明」的智慧。雜卦傳因此成為周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哲理之總結,更是文化史的重要遺產。

來自臉書周易集說

仙道貴生,善待萬物

仙道貴生,善待萬物,是做人與修道之根本!

善待萬物,慈心物命,道門把動植物看作是有靈性的,認為對待自然界的一切生命,都應當懷有對待人的生命所具有的那種惻隱之心。

天道為善,殺害有感知生命的行為違背天意。

早期道門經典《太平經》就認為“夫天道惡殺而好生,蠕動之屬皆有知,無輕殺傷用之也。”

即蠕動的小生命都有知覺,不能輕易殺傷。

不可殺生,不可虐待動物,是道門的重要戒律。

《初真十戒》就告誡道士,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

《老君說一百八十戒》規定:“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漁獵傷煞眾生,不得冬天發掘地中蟄藏蟲物,不得妄上樹探巢破卵,不得驚鳥獸,若人為己殺鳥獸魚等皆不得食。”

為了人們自身的口福而傷生害命,把人的快樂建立在動物痛苦的基礎上,這是道家思想堅決反對的。

《太上靈寶朝天謝罪大懺》卷三中詳細論述了末世惡人們的所作所為:他們或殺羊驢馬豬禽之類,或殺鹿豹野獸之類,或殺鵲鳩燕雀飛禽之類,或殺蟲蜂蠍螻蟻之類,或殺魚蝦水蟲之類,真可謂殺機大發,萬物遭殃。

其手段亦非常毒辣,或飛鷹走犬,張羅布網;或放火燒山,窮林竭澤;或持弓矢刀杖,手揉足踏,坐按臥捺;或穿坑出土,折籬作障;或剖胎破卵,熱湯潑地;或斷其頭足,剝襲皮毛;或猛火煎燒,沸湯烹煮;或生分子母,斷其胎育;或固絕命根,令其永滅。

凡此種種惡行,殺害無數生靈,罪孽深重,“長行殺戮,行諸苦酷,不念慈心,殺害群毛。”如行此類罪惡,皆為逆天叛道,必遭報應,死後墮入九幽地獄,“豐都考罰,萬劫方生。”

道書中記載,鎮江有一位元范姓人士,其妻身患癆病而命危,醫生讓其夫買了上百隻小雀,以合藥治療。

其妻說:“為救我一條命,卻殺一百隻雀兒的命,我不忍心,情願死也不做此事。”

於是開籠放生,不久妻子的病居然好了,並生了兒子,人們說這皆是善心感天的報應。

搭救動物的行為合乎天意,必然受到賞賜。

正如道書所雲:常行慈心,憫濟一切,放生度惡,其功甚重,令人見世居危得安,居疾得康,居貧得福,舉向從心。

道門勸善書中有很多勸導人類愛護動物的內容,尊重動物的生存權利,把對待人的道德推廣到動物界。

《感應篇》短短幾百字中就有二十九條涉及自然界。

如“積功累德、慈心於物”,不能“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無故翦裁,非禮烹宰”,“埋蠱厭人,用藥殺樹”,“無故殺龜打蛇”等禁忌和“昆蟲草木猶不可傷”的規定,觸犯這些規定一定逃不過神靈的懲罰。

《陰騭文》有“救蟻中狀元之選,埋蛇享宰相之榮”等善待動物得好報的故事。

《覺世真經》有“戒殺放生”的信條。

善書不僅宣傳動物保護,它還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實施這些原則。

最早的《太微仙君功過格》規定:救有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十功;救無力報人之畜,一命為八功。蟻飛蛾濕生之類,一命為一功……埋葬自死者、走獸飛禽、六畜等,一命為一功。若埋葬禽獸、六畜骨殖及十六斤為一功。

害一切眾生、禽獸性命為十過;害而不死為五過;舉意欲害為一過……害人、六畜,一命為十過。令病為五過;舉意欲害為一過……

可見,善書對人們對待動物的善、惡行為進行詳細的分類和記錄。

統觀各大宗教,道教對生命價值的肯定是相當高的。

在道門諸經中,每每論及生命,都會提到“貴生”、“重生”等概念。在道門看來,人類財富的多寡,並不是以擁有多少金銀珠寶為標準,而是以自然界的生命興旺與物種多少來評判。

《太平經》中有《分別貧富法》,其中明確指出,所謂“富”,是指萬物備足,生命盡其年,物種延續發展而不絕。

它說,在上皇的時代,有一萬二千多種物品生出,名為富足,中皇的時代物種略減,已不足一萬二千種,故為小貧。

至下皇時物種更少了,為大貧,此後,物種難以足萬,為極下貧,天地為人之父母,此父母貧極,則人子亦大貧,結果天地人皆悉被傷,為虛空貧家,早在兩千年前,道門就提出了尊重生命、強調保護物種的思想,這是道門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的一大思想貢獻。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道門要求人們愛及昆蟲草木鳥獸,愛及山川河流,愛及日月天地,不要無辜傷害任何生命。

《元始天王歡樂經》說:保護萬物,應簡樸自己的居室,廉潔克己,應遠離酒色,保養形神,應常行仁德,安樂眾生,應減少畋漁,放贖生命,應克制飲食。

道書中載述的成千上萬的仙真事蹟,無論其面貌、神跡怎樣神異離奇,但普遍具備符合時代特徵的高尚德行,遂至感通上真下降,度升天界,在這裡,神仙不僅是修道成功的典範,他們的人性亦完善到極點。

重生慈悲的道德取向,必然導致戒殺放生的行動。

《感應篇圖說》指出:“大抵慈是善,放生實養慈術也”,“放生功德浩無邊,安得富人不惜錢,寒士寡財須愛物,先持戒殺貴心堅”。

《太上寶筏圖說》說:“細物宜存保護心,昆蟲也解報藏金,初生草木休伐折,麟趾他年送好音。”

這些道門經典,都異口同聲地肯定了善待萬物的必要性和道德價值,承認宇宙間的生命都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同人的生命一樣,應當得到重視和保護。

在道門看來,尊重生命,善待萬物,正是大道本身擁有的普濟美德的最好體現,亦是做人的根本與修道的必須。

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得到保護的動物,亦會善待人類。

圖文源於互聯網

“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道家丹道修煉:“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丹道修煉中的“調息”

行功修煉有三調:“調身”、“調心”、“調息”。

“調息”偏差,是指在實踐中,修者由於把握不好呼吸的輕重緩急、勻深細長,而形成的偏差。

“調息”就是運用意識和特定的動作,通過調整呼吸使意氣相合,以後天之氣召還先天之氣。呼吸調整得當,神清氣爽,心平氣和。

因此,“調息”也是“調心”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調息”功效巨大,茲舉如下:

1、能提高對呼吸運動的調控能力,在有意識控制的基礎上,促進調身、調心。

2、是實現練功入靜的重要手段。人之呼吸與生俱來,故呼吸吐納乃人體生命之本能,行功時,有意調整呼吸,使之勻深細長,非常有利於入靜。

3、呼吸調整,真氣充沛、順暢;通過呼吸調整,將體內之真氣聚集、儲存於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如丹田),或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或祛邪排濁,利益身心,使功者更易進入修煉的高度入靜狀態。

“調息”之火候較意守容易掌握,常見的“調息”偏差反應和原因有以下幾種:

1、反應:呼吸不暢,胸腹起伏時有壓迫感;原因:衣著過緊,腰帶未松。

2、反應:呼吸不當,胸悶氣短;原因:姿勢不當,過於含胸或挺胸。

3、反應:膈肌、腹肌緊張,阻礙氣機下降,造成憋氣、胸悶、腹脹、心慌、心跳,呼吸急促,長短不勻;原因:盲目追求呼吸的勻深細長,呼吸用力過猛,吸氣過於深長,閉氣不當。

4、反應:腹脹、嗝氣,情緒煩躁,精神緊張;原因:意守呼吸,呼吸太重,太集中。

實踐中,常見一些修煉者參書盲修,看到書上講“調息的標準就是要呼吸勻、深、細、長”,於是一味專注呼吸,不知輕重緩急,功後造成呼吸不順,心律不齊,胸悶氣短,四肢無力等流弊。

關於“調息”,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調整好姿勢(調身),再調整好心態(調心),形正心和,呼吸自然就順暢,自然會漸進到勻、深、細、長的理想境界;簡單而言,“調身”、“調心”做好了,不管呼吸,讓身體自然地呼吸,就是最好的、最安全的“調息”。

丹道修煉中的“意守”

“意守丹田”對修真的意義與重要性,無需多言。然而,實修中,真正將“意守丹田”做到位的修煉者往往並不多。

首先,“意守丹田”並不是“死守丹田”。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意守丹田”一詞,以為就是將注意力一個勁地集中到下丹田,再加上這些人往往心性不好,過於執著,雜念多,於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拼命地死守著丹田,時間一長,就出現頭昏腦脹、胸悶氣短、氣機錯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問題。

不可有意守,也不可無意求。有意守,會造成意念過重,氣機紊亂,內氣渾濁;無意求,實屬頑空、妄空,最後會空無一物、空無所得。

因此,“守丹田”,既要摒棄頑空、妄空,更不能讓意念過重。

具體說來,就是在修煉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一定要放鬆,心態一定要平和,一定要靜下心來,讓身心俱松、身心俱空,要用真意微微去守、微微去照,像春蠶吐絲那樣,似綿綿非綿綿,若有若無,若即若離;這樣才能氣機順暢,身心愉悅,功力漸長。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修煉指迷: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本文要講一講所謂丹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收視返聽,凝神入氣,調息綿綿,心息相依”。

丹道十六字妙語見於清朝濟陽子撰注的《金丹妙訣》。

濟陽子,即黃仙洲,他對丹道十六字妙語曾作過一番研究並作了詳細的注釋。

今筆者擇其要抄錄如下:

“收視返聽”:“收視者,乃將眼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停息靜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歸氣穴之內。眼光下視氣穴,神觀靜定,即觀自在菩薩。所謂返觀內照常心靜,性命雙修出苦輪也”。

“凝神入氣”:“……將元神凝歸祖竅、玄關之中,靜定化成甘露吞下,從膻中送歸臍輪氣穴”。

“調息綿綿”:調息是指“調真息息”,即謂“真胎息”。“綿綿者,即十二時中,時時刻刻不可間斷之旨也”,“……人之真息,後升前降,……要須上至玄關,下至氣穴,靜定氣穴,息息歸根,綿綿不絕。鍛煉純熟,自然常升常降”。

“心息相依”: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息,“乃是氣穴內中之真息”。“心息相依,神氣不可須臾離,離則屬於枯偏矣”。“……其法在於凝神入氣穴,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所謂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

關於丹道,馬濟人先生在《實用中醫學》第五章中說:“丹道淵源於早期的內練功夫,而興起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金元,成熟於明清。”我國早期的內練功夫的敘述比較質樸。

隋.蘇元朗《旨道要篇》說:“行氣導引,稱為丹道。”說明丹道就是行氣導引功夫。

後世經過道家弟子借用外丹名詞術語、五行八卦等包裝,把所謂煉丹全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煉己、調藥、產藥、采藥、煉藥,還有什麼小周天、大周天,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等。

一些丹道學者對此津津樂道,講得玄乎其玄。自唐宋以來出現的一些內丹術著作,讀起來神秘玄奧,使本來簡單易行、明白易懂的行氣導引功夫,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法術。

清.方維甸在《校刊抱樸子內篇序》中指出,這種“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的內丹理論,實質上還是神仙之說,只不過換了一副臉孔,“旁涉禪學,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為一之”而已。

丹道十六字妙語的出現,把這神秘化了的內練功夫,一掃其宗教塵垢,還其本來面目,使普通人能看懂,有修煉下手的可能。

精煉的十六個字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比較實際的修煉過程: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

把“神仙不肯說分明”(唐.呂純陽詩句,見《全唐詩·卷八五八》)的所謂內丹術說得非常明白具體,這就是內丹術十六字妙語的功勞。

明代養生家趙台鼎在《脈望.卷六》中曾生動地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感受:“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綿綿若存,歸於祖竅,內外混合,結成還丹,自覺丹田火熾,暢於四肢,如癡如醉,美在其中”。

丹道理論中常常提到的所謂還精補腦說,是直接從房中術發展而來的。早在晉朝,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釋滯》中就已點破。

他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

後世所謂抽鉛添汞、坎離交媾、心腎相交、取坎填離、水火相濟,還有什麼河車搬運、玉液還丹等等,實際上都是還精補腦的不同表達方式,即內丹學者用宗教術語對行氣導引功夫進行包裝、演義的一種說法。

結合上文所述,我們比較一下道家十六字錠金與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其內容大同小異,講的都是集中意念,氣歸丹田的行氣術式。

不同的是:道家十六字錠金講究方法上“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強調咽津的養生作用;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則講“調息綿綿”、“心息相依”,強調呼吸要細、長,強調意念與呼吸的自然配合。

北京白雲觀有副對聯:“意凝氣凝神凝,爐中煉就長生藥;念住息住脈住,鼎內修成不壞身。”既概括了內丹術對道家丹功的繼承,也融合了佛家禪宗“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的入定方法,使我們感受到了儒佛道在養生中的互相吸收、相互滲透。

關於丹道,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有一段說明很值得我們思考:

“世人論道家丹道之學,多認為它由外丹發展而來,這種說法不為無據,但還不能全面地說明問題。

丹道說,實際上是心性之學在道家理論上的表現,它適應時代思潮而生,不能簡單地認丹道說的興起是由於外丹毒性強烈,服用者多暴死,才轉向內丹的。‘內丹說’在道家,‘佛性說’在佛宗,‘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

圖文源於互聯網

秋序陰陽行

秋序陰陽行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寒澈而泉潤,霜凝而野色青。倚闕望天,察風物於四時;臨溪臨山,得古人之時訓。層雲積霧,蒼天有象;飛鳥驚蟄,下臨地物。蟄蟲伏草,草木黃落,窮物候之序列;雷電潛隱,水泉凝動,示陰陽之消長。古人觀天察地,測時而應事,物候與卦象互為表裡,序天地之理,導人以治世之道。

九、十月建戌、建亥,十二闢卦中分別對應剝卦(九月建戌)與坤卦(十月建亥),秋分至霜降,萬物漸入收藏。逸周書‧時訓解所載雷始收聲、蟄蟲培戶、菊有黃華、草木黃落,皆象徵天地氣機轉入閉藏之態。剝卦象徵陰氣漸盛、陽氣衰微,坤卦象徵陰氣充盈、萬物收藏完成;此時陰陽漸別,陽氣雖微,陰氣初盛,提醒人心應守節制,政令亦需慎重,方能與天地同律,使社稷安定。秋候的物候與卦象互映,不僅反映自然運行的秩序,也暗含政治治理之警示:萬物閉藏,政事宜收束,人心須安撫。

冬月建子至建丑,十二闢卦循復,冬至至大寒,陰陽交替完成一輪循環。逸周書‧時訓解所載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雞始乳、鷙鳥厲疾,象徵萬物潛藏以待來春。冬候的沉潛與卦象的復返相呼應,提醒人們耐心守序,以應天地之氣,並為新一輪陽生與萬物蘇醒作準備。秋冬之候,卦象與物候互映,昭示自然律動與人事治理的同頻共律,教人順天應時、守序待新。

四時輪轉,陰陽相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十二闢卦如歲時之骨,物候細節則為血肉,二者交映,使人得以洞察天地運行之序、感受萬物生息之律。古人觀之,以治國安民;今人覽之,可悟自然與人生之法則:凡事順其時而行,則萬象皆和;逆其序而為,則陰陽失衡,禍福相生。天地不言,而時序自彰;人心若守,則陰陽相應,歲時之音,流轉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