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對現代生活的價值啟示

修行《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對現代生活的價值啟示

 

在道家經典的璀璨星空中,《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以下簡稱《心印經》)雖篇幅短小,卻如一顆耀眼的明珠,散發著深邃而獨特的智慧光芒。這部經文以簡潔凝練的文字,高度概括了道家性命雙修的理論與方法,是道家修行者的重要指南,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求道者深入研讀、體悟踐行。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

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

默朝上帝,一紀飛升,知者易悟,昧者難行。

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

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

神合其氣,氣合體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

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

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

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

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

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

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

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修行啟示:《心印經》對現代生活的價值

 

在現代社會,人們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物質生活的豐富並沒有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安寧,反而讓許多人陷入了焦慮、迷茫和困惑之中。《心印經》所蘊含的道家修行智慧,對於現代人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長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從身心健康的角度來看,《心印經》強調的神、氣、精的修煉方法,與現代醫學和心理學中的身心調節理念有著相通之處。通過修煉神、氣、精,我們可以調節自己的呼吸、放鬆身心、緩解壓力,提高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預防和治療各種身心疾病。例如,道家的吐納法可以幫助我們攝取更多的氧氣,促進血液迴圈,增強身體的能量代謝;而冥想、靜坐等修行方法,則可以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平靜內心、緩解焦慮和抑鬱等負面情緒。

 

在精神成長方面,《心印經》所宣導的與道合一的修行境界,能夠幫助我們超越物質的追求,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過於關注物質利益的獲取,忽視了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通過學習和實踐《心印經》的修行理念,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內心定力和智慧,學會以一種平和、超脫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從而實現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

 

此外,《心印經》所傳達的對生命本質和宇宙規律的深刻理解,也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和思維方式,讓我們更加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日益頻繁,《心印經》所代表的道家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能夠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雖然篇幅短小,卻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智慧寶藏。它是道家修行者的心靈指南,也是我們現代人探索生命奧秘、追求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長的寶貴財富。通過深入研讀和體悟這部經典,我們能夠汲取其中的智慧精華,將其應用于現代生活之中,讓古老的道家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清代繪本里的【封神人物】

清代繪本里的【封神人物】,包含了元始天尊、周武王姬發、周文王姬昌、值年太歲殷郊、天喜星紂天子殷受、太公姜尚、分水將軍申公豹、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聞仲、二郎神楊戟、善財童子挪吒、雷震子、中天北極紫薇大地伯邑考、九尾狐妲己。

此《封神真形圖》為清代墨繪本,共兩冊。描繪著名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其中五十五名主要人物(周文王、伯邑考、妲己、李靖、哪吒、楊戩、雷震子、姜子牙、紂王、申公豹、含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南極仙等等)。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為明代許仲琳(一說是陳仲琳)所著。

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諸仙斗智斗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

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繹》、《昆侖八仙東游記》。

養生護命的道教寶誥

養生護命的道教寶誥!
什麼是“寶誥”
一句寶誥功德深,五臟六腑具遙聞。寶誥養生真方法,保君健體又安神。《玄門日誦早晚功課經》是每一位玄門弟子除戊日外每日必做的功課。早晚各一壇,早為修真養性,晚為濟幽度亡,在經文後面緊跟著是諸真寶誥,寶誥是玄門弟子稱讚祖師,與祖師溝通的重要橋樑,讚揚祖師之功德,祈求神明之護持。
寶誥中詳細並精煉的記載關於祖師們修道、證道、功德、誓願以及所執掌所具有的職能,時時稱念,刻刻受持,自可得祖師之庇佑,神明之加持。裡面的玄妙逍遙,若不持誥者,難明也。
念誥亦是養生法
寶誥是道眾修行增進的法寶,也是道眾養生的法寶。現在的養生療法很多,有食療,按摩療法,動靜療法等,殊不知念誥,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清初全真道士柳守元稱:“不勤持誦,何以保養元和?若能矢志專誠,二六時中,猛勇精進,永無退轉,在世端能出世,居塵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遙宇宙,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塵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塵根,脫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長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濤,禳災而災消,祈福而福至,無求不應,有感皆通。”
在上文中,柳守元從兩點說明了養生的方法:
1、稱念寶誥
持誦寶誥保養元和,寶誥的念誦可以讓我們放鬆身體,整理內心,心常沒有雜念,專心持誦,自然欲望少,欲望少煩惱少,自然也就氣順神安,可以達到養生的效果。
2、常行道功
二六時中不間斷的持誦,更能讓人的心性穩定,身體安然。並且每一句寶誥都是祖師爺所撰寫,祖師的法力一字一句的滲透到每一句寶誥當中,所以堅持持誦可以起到每時每刻都能澄澈身體,使法力不間斷的流轉於體內。
“一呼一吸之間,五臟六腑隨聲音而震動;一吐一納之後,四肢七竅賴法語而生。”
通過呼吸念誦,將身體中的濁氣排出,將外面的清氣吸入,同時滋養身中正氣,可以使人神清氣爽,精氣神充足,寶誥也是與祖師溝通的密咒。道家認為人身即是小宇宙,身中各處都有神明主宰。通過念誦、默誦、微誦、唱誦,使喉神蠕動,齒神相叩,口神清潔,舌神複正。五臟六腑的神君也在寶誥聲喚醒,各歸本位。跪拜叩首的時候三百六十骨節之神也都澄清自在。寶誥的功力就會通過念誦的方式,調動全身各個機能,遣使全身各處神明,來達到強身健體,養生護命的妙用。

虛雲老和尚眼中的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老和尚眼中的弘一法師

在《弘一大師全集序》中,虛雲大師表達了他對弘一大師的崇敬:「弘一大師,未出家前,固世所稱為翩翩俗世佳公子者也;及既受具,諸緣頓息,靈頂赤足,動止循律,以身作則,追導師之芳蹤,振墜緒於末造,影衾無愧,明德在躬,令聞四溢,海宇從風。於是世之知大師者,無不知有戒法;敬大師者,無不知敬佛法。荷擔如來家務,師非其人歟!」

弘一大師去世將近十年(筆者注:此序作於1948年),然而不管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只要聽到弘一大師的名字,無不仰慕贊嘆。因此虛雲大師寫到「今其為世重如是,豈偶然哉?」

在《弘一大師事略序》中,虛雲大師提到,弘一大師的弟子僧睿等要將《弘一大師事略》刊行囑託虛老寫序,虛雲大師回答說:「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記?因仰大師律行,述其行願以勸世。若能體大師之心,如律行持,則大師在世,無法可施;如或不然,雖建恆沙寶塔,以紀念之,於事何補!縱使律師再來,恐亦對面不相識也。」

這段話意思十分明白,因為仰慕弘一大師嚴於持戒,所以寫了這篇序文。如果世人不能體會弘一大師的用心,即使建造無數寶塔來紀念,乃至弘一大師再來人間,那也是於事無補的。因此重在紀念弘一律師的戒行。

虛雲大師所作《弘一大師傳》約一千餘字,簡要地概述了弘一大師的一生。講到出家後的弘一大師欲圖輓救當時衰頹的佛教,認為除了非嚴整佛戒以外別無良策,「於白湖法界寺,佛前發誓願,弘南山律宗。夏應朱子橋將軍之請,在慈溪五磊山,辦南山律學院。無何因魔事輟,後即隨處講律,循機說法,但有益於世者,靡不倡導。」

唐朝道宣律師開創中國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稱「南山律師」,到了宋朝靈芝元照律師重振律宗以後,雖然700多年,每一代都有僧人提倡,然而「其中尚有未盡南山精微」,因為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早已失傳。

直到清朝末年由浙江海鹽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回,然後在天津刻經處刻印刊行,然而遺漏錯謬之處很多。弘一大師不辭辛勞,取《大正藏》、《續藏》,遍考中外律叢,「編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本》、《羯磨隨講別錄》、《彌陀義疏擷錄》、《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南山宣祖略譜》、《晚晴集》等書」。「又嘗訂正《科文》、點閱《行事鈔》等書」,使得後學晚輩受益無窮,其功德不可思量。

最後,虛雲大師提到:「雲因僻處西南,未親師座,故對師之道德、密行幽深之事,誠難盡識。……但久仰師高行,恨未能見。」聽到弘一大師在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謝世的消息,虛雲大師深感悲慟。希望看到這篇《弘一大師傳》的讀者,能夠學習弘一大師嚴格自律的精神。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生活極其嚴肅,一改昔日貴公子的面貌。他起初修淨土宗,後修律宗。律宗是很嚴格的,一舉一動都要嚴守戒律。弘一每次坐藤椅時,都要把藤椅搖一下,怕一下子坐下去會壓死藤椅縫中的小蟲。

他曾親侍當時名播中外的印光大師,親眼目睹大師儉樸的生活,這對弘一影響很大。他的生活也極盡儉樸,他常把別人對他的供養移作佛教事業經費,自奉很薄,他行游各地時,錫杖芒鞋,三衣一鉢,有時自己還挑行李,完全是一個苦行頭陀。他嚴守「過午不食」的戒條,有時缺醫少藥,生活清苦,以致於體質都變得非常贏弱。

弘一法師到浙江、福建一帶由寺院掛單或閉關,每到一處都要用大量的時間整理佛經,以振興南山律宗。他把修道參佛的功夫融於日常的意理機趣。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舊日的朋友學生常去看他,還有慕他在俗的聲名的人,想一睹他的風采。但法師清癯消瘦,淡泊篤定,全無當日的風流意氣之態,且常微笑默然,並無高談闊論,致使慕名前去的不少人非常失望。這恐怕是悟道之人的心態,明白以後不願也不能更多的表達。

很多向他求字求教的人,弘一法師也只是寫一些最為常見普通的如「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持贈,言談之處總是讓人潛心修律,嚴守戒規。而且他對人的教誨也是從日常的生活著手,全無故弄玄虛之處,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萬事萬物。

拜他為師的寬願法師一直跟隨在弘一法師的身邊,弘一教他學文化,教育他怎樣處世接物,認真做人,並教他許多格言。如「放寬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立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所以,出家後的法師對人對事淡然處之,不掠不怒,從容應對,真正做到了他教誨於人的「人到無求品自高」。他對寬願法師說過:「人生在世,有三大難得。一是中國難得,二是佛法難聞,三是良師難遇。」

弘一法師對此還逐條加以解釋,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眾多、地大物博、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能做中國人是何等幸福。佛法難聞,則是做一個和尚並非穿袈裟就算是皈依佛門了,必須排除一切雜念,堅持戒律,勤學苦修,才能得道,才能超度眾生。學佛得道,必先求得知識學問,深透理解佛經的精義。要達到這一步,又需借助一定的方法,這就需要良師的誘導教誨,指引道路。

這是弘一法師究其平生所悟,言詞雖平實樸素,然卻是為身處世的中道,是法師的自覺覺人,自度度人,雖是對出家弟子而言,而對於聲聞之人,亦有本限的義理。

他不僅這樣教誨後生弟子,在出家修行的過程中那種認真嚴肅,首重器識的高尚品德,較之在俗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師既從繁華的世間遁入空門,早已把浮名看淡,因此在他修行期間對於世俗的應酬,盡量回避,尤其不結交官場中人。

1937年,弘一法師應青島湛山寺之請,前往講律。行前約法三章: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吹名。而且為了防人接船,他特地臨時改搭他船。到了青島之後,除講律外,閉門謝客。有一天,青島市市長來訪,法師拒絕會面。市長設齋邀請,也請不到他。弘一法師特寫「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的偈句來婉謝市長的盛情。

1937年抗戰爆發,法師不顧炮火連天,依舊按預定日程行事。這年冬天,廈門時局緊張,大家勸弘一法師赴內地避難,他卻堅決不願離開廈門,自己給所住的房室題名為「殉教堂」,誓為諸寺院護法,與共存亡,如逢變亂,願以身殉,並以詩「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來言志。這種高標傲世的節操亦可在他1941年冬的紅菊花題偈的詩中看出:「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他自稱「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對此解釋「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勐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他把身、家、國三者的認識統一起來,真正做到了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從而真正地理解了世間,救護世間。也從此語中亦可以看出,他早年對祖國的滿腔熱血,這時已融化到虔誠的弘法中去,並且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了。

1942年,弘一法師自感將不久於人世,提前將自己的死期寫信告知幾位如夏丐尊一樣的知交,然後寫下「悲欣交集」的絕筆,此時,他眼中盈滿了點點淚水。

弘一法師的一生,無論是做人、為僧,都將生命的熱情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獻身的事業中,以過人的智慧對生之方式進行自覺的選擇,從而使他的生命在生死流變的過程中超越了生死,作了永久的解脫,實現了無限清淨。

弘一大師於1942年圓寂,世壽63歲。謝世之前留有二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虛雲大師於1959年圓寂,世壽120歲。大師早年曾因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而開悟,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一個是律宗高僧,一個是禪宗大德。但是我們不能以世間壽命的長短來衡量高僧的行持。

在虛雲大師的眼裡,弘一大師嚴於持律的形象展現了佛教的真精神。弘一大師振興了南山律宗,被後人推崇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註: 2008年10月由河北禪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虛雲和尚全集》第四冊《文記》收錄了虛雲大師所作的三篇紀念弘一大師的文章《弘一大師全集序》、《弘一大師事略序》、《弘一大師傳》,這些文字十分珍貴,從中我們可以一睹禪宗大德眼中的律宗高僧的形象。

 

諸天鬼神 ‧ 二十四天

 

諸天鬼神 ‧ 二十四天

✍二十四諸天指的是佛教的護法諸神,又可稱為「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護佛法之功。後增日神、月神、娑竭龍王及閻摩羅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龍則秘藏法寶,閻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為二十天。後來將「天龍八部」之緊那羅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終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諸天鬼神大多源自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民間神。佛教是與婆羅門教相對抗的宗教派別。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並不否認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當作一切有情(眾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些吠陀神祇、婆羅門教神祇也被佛教吸收,成了佛教的護法神。如大梵天、帝釋天原是婆羅門教信奉的大神,日天、月天是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月亮神,大自在天原是古印度外道崇拜的大神,夜叉和鬼子母是古印度民間傳說中的吃人鬼和女魔鬼,焰摩羅王(閻羅王)本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地獄之主等。

★佛教在中國流傳後,諸天鬼神又與中國的民間鬼神結合。如關公變成了佛門的護法伽藍,包青天和韓擒虎等做了閻羅王,這使得護法神的隊伍更加壯大。各大廟宇大雄寶殿中的二十諸天被裝扮成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和後妃貴婦的樣子,已被在地化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農曆元月九日都要舉行供佛齋天法會。所謂『供佛齋天』,略稱齋天,民間俗稱拜天公。清代《弘讚所集供諸天科儀》雲:「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修告三寶、諸天。」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然禮敬諸天,這是因為諸天歸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諸善業、不作惡業之原故。

據《金光明經》記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敕,常佑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世人乃營建此供佛齋天之法會,誦經禮懺悔,施設淨食,以供養十方三寶、護世諸天及其隨從。為求表示最高之誠心與敬意,壇場應設三寶、諸天及其侍從之座席,設施當極盡莊嚴、清淨,法會之禮讚唱誦當力求如儀;茶水、果物、菜蔬亦應淨潔新鮮。而取年初舉行供佛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來。

二十四諸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東西兩側,他們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辯才天、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酰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羅龍王、閻魔羅王(以上二十天來自《金光明經·鬼神品》)、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來是佛寺祭天時供奉之神,明朝開始設位奉置。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羅門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婦的女兒。她又是北方毗沙門天的姊姊(有說為後妃)。由於與財神有如此親密的關係,她又被奉為財富女神。 《金光明經·功德天》說,若信徒能夠誦持此經,供養諸佛,並用香花、美味供養吉祥天,持念她的名號,就會得到資財寶物等福報。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還記載,她有十二個名號,信徒若能夠受持讀誦這十二個名號,並如法修習供養,就能夠消除貧窮業障,得到富貴。據《陀羅尼集經》記載,她身體呈現銀色,頭戴花冠,身披天衣,項掛瓔珞,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左手拿如意寶珠,右手結施無畏印。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梵天和帝釋天;二天神背後各有一座七寶山。她頭頂現五色祥雲,雲端有六牙白象,象鼻絞動一個瑪瑙瓶,瓶中不斷傾洩種種寶物,澆灌在她頂上一個千葉寶蓋內。這些都與吉祥天掌理財富和賜福眾生的功德有關。中國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像大概受了這段記載的影響。佛教專門以她為本尊作禳災招福的法會,這種法會被稱為「吉祥懺悔法」。

★《吉祥天女咒》,又稱《大吉祥天女神咒》、《財寶天女神咒》、《善女天咒》等,出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是佛教徒重視的咒語,也是佛教徒日課中,時常念誦的「十小咒」之一。由於吉祥天女最主要是代表財富,能消除貧窮,對於僧侶來說,能夠克服經濟困難,堅持修行,速獲身心豐樂,終得金光明三昧。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南無室利。摩訶提鼻耶。怛地也他。

波利富樓那。遮利三曼陀。達舍尼。

摩訶毗訶羅伽帝。三曼陀。毘尼伽帝。

摩訶迦利野。波祢。波囉。波祢。

薩利嚩栗他。三曼陀。

修缽犂帝。富隸那。阿利那。達摩帝。

摩訶毗鼓畢帝。摩訶彌勒帝。

婁簸僧祗帝。醯帝簁。僧祗醯帝。

三曼陀。阿努婆羅尼。娑婆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