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健康

 

~『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

( Part 2 飲食滋味“水”篇)

接下來聊“水毒”,你知道為什麽北方人到了江南為什麼容易鬧病?

那是因為,北方人喝的水相對來說比較乾淨,因為北方地勢高,不論是井水還是泉水,都是經過地層多次過濾了的;而江南地區卑濕(地勢低下、潮濕),很容易就出水。

這樣的水沒有經過那麼多次的過濾,因此不是特別潔淨,一般都含有水毒。這就是為什麼北方人到了江南之後就容易鬧病的原因。

江南的地勢給那些細菌、病毒提供了一個相對不錯的生存環境,因此,江南很多地方,『不喝』當地挖的水或者是河裡流的水。

那裡河裡流的水講的是“水出十步為淨”——上游的人在河裡洗衣服,十步之外的人卻還喝著河裡的水,能不生病嗎?

所以,平時喝水,一定要注意水是否乾淨,但是這還不是水毒的全部概念。

水喝多了會“中毒”,水喝猛了,會“中毒”,喝的水太涼了也會“中毒”。因此,如果你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喝水,是不會“中毒”的,但是你直接一瓶水灌進肚子裡就會“中毒”。

水毒是日本的一個叫吉益東洞的漢方醫提出來的概念,中醫管這種病叫水氣病,意思就是患者的肚子裡面有水氣了,已經中了水毒了,如果再給他喝飲、湯、液,不僅沒有用,還可能會有副作用。

水氣病,也即水毒的症狀都有哪些呢?水氣病最明顯的一個症狀就是舌頭水汪汪,伸久了甚至會滴水,另一個症狀是“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意思就是當患者坐臥、行走的時候,他們的腸道裡面會發出腸鳴音,咕嚕咕嚕地響。

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還有一個症狀就是,如果摸患者的肚子,會感到他的肚子裡就像有水在流動一樣,而且患者的臉上會長黑斑,中醫管它叫水斑。這些都是陰寒過盛的症狀。

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治療水氣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散劑,散就是把藥打成粗粉末直接服用。效果就好比桌上灑了水,拿乾抹布擦一下。

除了吃散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服用酊劑。酊劑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藥就是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治療的往往都是肚子裡面陰寒、凝滯的氣,以及痰飲太多的人。

對於這類患者,給他喝湯,他可能不想喝,但是把藥濃縮一下,用酒精提取後,給他喝上一瓶藿香正氣水,味道又辛辣又走竄,就能把他陰寒、凝滯的氣機打開了。

4.水勢

什麼是水勢?水庫蓄水形成的蓄勢待發的壓力和傾向就是水勢。但此時水勢還沒有形成氣,因為它還沒動,只是蓄積了能量。

現在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水勢是醫院點滴輸液。我們都知道點滴輸液掛的吊瓶比人的身體要高,靠的完全是壓強,以勢壓人。

人在將要死亡的時候,血管收縮,瘀血形成,這個時候吊點滴,輸液是輸不進去的,很多護士給病人扎針,扎了很多次都找不到血管,那說明患者的病比較嚴重,因為人健康的時候,靜脈是鼓起來的;而人一旦生病了,靜脈就癟了或者塌下去了,裡面就沒有氣了。

另外,建議大家輕易不要常吊點滴,寧可肌肉注射也不要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的區別是:肌肉注射入三焦、心包;靜脈注射入心、血。

所以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用服氣法就不口服,能非藥物療法就不吃藥。

5.水溫

水本身就是陰性的,所以就算把水煮開了,它還是陰的東西。如果胃能夠熱化,把它蒸出來的話,它就會跟體液慢慢地融合,形成精和氣,被脾吸收到身體裡面。

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條件的,需要小腸夠熱,也就是溫度,還需要小腸『泌別清濁』,以及『脾』能夠吸收。否則的話,喝進去水,撒出來尿,僅僅就是穿腸而過。

不少人喜歡喝冰水,但是,喝冰水會降低胃腸的溫度,抑制消化腺的分泌,這和冰敷(為了阻止局部體液和血液循環,阻止滲出和分泌,冰敷後就不會腫了)的原理是一樣的。

因此,總喝冰水、吃冰的人,胃很容易被寒所傷,最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到周圍的其他器官,最終影響到膈肌、胸腔。

可以想像一下在肚子裡,放個熱水袋是什麼感覺,再對比一下,吃一肚子冰(相當於放一個冰水袋)又是什麼感覺。

也有人愛喝燙的水,西方醫學研究表明,總吃滾燙的飯、喝滾燙水的人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其實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不是總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飯之人更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而是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他們內心是“冰涼的”(內心寒氣很重)。

還有另外一個和溫度相關的問題,也特別需要注意,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物理課中都學過,『汽化會吸熱』,當液體變成氣體的時候,會帶走大量的熱量。而當氣體變成液體(也就是液化)的時候,會放出很多的熱量。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

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如果進入體內的二氧化碳以打嗝的形式出來了還好,如果沒出來,在肚子裡,就會導致腹脹。

而且這種氣體和我們吃飯吞進體內的冷空氣是不一樣的,吃飯吞進的冷空氣,放個屁就沒事了,而這種氣體還會滲到三焦裡面。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將身體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的部分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的部分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的部分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因此,對待水溫,不可不慎。

6.水膜(黏膜)

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黏膜(包括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黏膜,最重要的是小腸黏膜,最後是大腸黏膜)是非常重要的,飲進身體內的水,只有通過了這些黏膜,才能變成體內的津液,而津液才是中醫認為可以被人體利用的水。

黏膜相當於我們身體的“邊防”,讓誰進,不讓誰進呢?讓易於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進,不讓沒有消化好的進。

黏膜也是自我和邪氣的一個分界線,能進入這個膜的營養成分就是“自己人”了。膜有兩個作用:

1.不讓不好的東西進來,比如“恐怖分子”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物質。

2.防止身體寶貴的東西流失。

所以,一旦這個黏膜出問題,人就會不停地出汗、漏精或者腹瀉嘔吐。

大家要知道“消化”和“吸收”是不同的步驟,把吃喝進體內的東西研磨細了、分解了,這是消的功能,其中,胃管的是消,化是在小腸裡完成,

另外,三焦——胰腺分泌了胰液,肝分泌了膽汁,胃腸道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酶,它們都在做『化』的事。

吸收是由誰管的?由背後的脾,也就是說,如果“胃”把食物分解、消得很好,“脾”吸收進來的也就都是好的東西;

但如果“胃”沒把消這事做的乾淨俐落,很多大的分子團或者蛋白質沒有分解好,脾就會把大量沒有分解好的東西吸收了進來,吸收進來的東西就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污濁的痰濕或者過敏源。

換句話說,如果胃、小腸、三焦和膽沒有充分把這些吃喝進來的東西消化好,那脾是不會管的,反正脾就只管吸收,胃沒做好工作,

因為脾是不管什麼都會吸收的,所以,想讓黏膜的“邊檢”做得好,那就應該不讓“壞人”進來,也不讓“好人”出去。但是該分泌液體還要分泌,該出汗還要出。

其實,人體的黏膜有好幾道,比如體液裡還有細胞,每個細胞還有膜,那細胞跟細胞之間流動的這個體液由誰控制呢?就是三焦。

所以中醫理論認為,三焦第一是『元氣的』通道;第二是『水液的』通道,這個水液不是汗、尿,而是在身體裡循環的體液。

7.衛氣

血管裡的血是靠心臟的跳動傳輸的,但我們的體液平常就是細胞液或者細胞之間的液體。那體液是怎麼流動的?由誰來負責分配哪兒多、哪兒少?

就是三焦裡運行的氣,中醫給這個氣起了個名兒——衛氣。中醫說調和營衛,營氣在哪兒?衛氣在哪?營氣在血液裡,衛氣在血脈外。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所以就明白了,和水有關係的,是衛氣,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那衛氣推動水液經過的路線是什麼?是經絡。

經絡就是衛氣推動體液經過的道路,它跟血管有關,但是相對獨立。

為什麼?體液循環肯定會受到動脈搏動的影響,但是體液循環有一套自主的系統,有它自主的規律,它背後的推動力就是肺,

古代以橐龠(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以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喻之。

所以中醫的十二正經從肺起。道家最高級的修行方式之一——吐納,就是通過肺實現的。

如果我們平時有意識地調節自己呼吸的節奏,調節完後會發現,身體裡開始有“咕咕”的響聲了,這說明體液開始循環了。

摘自:飲食滋味

你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或是陰陽兩虛,腎精虧虛?

你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或是陰陽兩虛,腎精虧虛?

本文為純粹為中醫學術探討。

幾乎每一個剛開始學中醫的人,早晚都會問到這句話:
「老師,我這樣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有些人怕冷,覺得自己一定陽虛;
有些人睡不好、盜汗、口乾,就說自己陰虛;
甚至還有人兩邊症狀都有,乾脆陰陽一起補──結果越補越亂。

但說真的,很多時候問題根本不是陰虛或陽虛。

而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還有沒有腎氣?你的腎精夠不夠?

陰虛陽虛怎麼分?我先講你最想知道的
我知道你還是很想搞懂,到底怎麼分陰虛、陽虛。

簡單來說,如果你:
• 口乾、咽燥、睡不好、晚上容易流汗(盜汗)
• 手心熱、腳底熱、腰痠腿軟、煩躁易怒
• 大便偏乾、小便黃,常覺得「火氣大」
這些,大多是腎陰虛的表現。

但如果你:
• 怕冷、手腳冰、臉色蒼白、精神不濟
• 小便清長、尿頻、夜尿多,尤其晚上老是起來上廁所
• 腰痠膝軟、大便偏稀、性功能下降
這就比較偏腎陽虛。

你會發現,陽虛的人不只怕冷,還常常「尿多、尿急、夜尿不止」,這是因為腎陽虛不能固攝,水液代謝出問題了。

那「怕冷又上火」的人呢?可能是陰陽兩虛
很多人說:「老師我很奇怪,我怕冷,可是又常口乾上火。」

對,這不是你想太多,這很有可能就是陰陽兩虛。
陽虛,讓你怕冷、沒力;
陰虛,讓你內熱上擾、咽乾心煩。
兩邊都虛,身體就開始錯亂。你會:
• 又冷又熱
• 又虛又火
• 一邊乾、一邊濕
• 睡不好、排便不順、情緒亂
這種情況,你不只是陰虛或陽虛,很可能是根本的「腎精虧損」。

腎氣是什麼?──你真正的動力來源
腎氣,是腎的功能表現,是整個身體生命活動的推動力。

它決定你能不能:
• 排便順不順
• 排尿有沒有力
• 月經來得正不正常
• 有沒有精神、體力、
• 生殖功能、骨骼、聽力、記憶力好不好

很多人不知道,腎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幫你「收」得住水液。
如果腎氣虛,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就可能出現:
• 尿頻,尿急、憋不住,一有尿意就得馬上找廁所,有些人甚至小便滴滴答答、收不乾淨

這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膀胱無力,
而是腎氣不夠、固攝無權,該收的收不住,該推的也推不動。

腎氣足的人,不一定要吃什麼補品,但身體就是「穩」。

腎氣虛的人,再補陰補陽都沒感覺,甚至補錯還更糟。

如果你還是光靠症狀,還是不清楚,我再教你如何看舌苔:

腎陰虛舌象:舌色紅,舌體偏瘦,舌苔少苔或無苔,舌質偏乾、光滑有時光剝
若舌質紅挾帶微黃苔,一般為陰虛火旺。

腎陽虛舌象:舌色淡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苔苔潤,舌質:濕潤偏嫩。

再來說到腎精,是更深層的根本
如果腎氣是身體的動力,腎精就是燃料本身。

它來自先天父母給你的本錢,也靠後天累積──你怎麼吃、怎麼睡、怎麼活。

當你長期過勞、久病、失眠、情緒耗損,其實就是在耗腎精。

你可能年紀不大,但已經出現:補什麼都沒效,反而越補越不舒服的情況。

那很可能,不是陰虛或陽虛的問題,而是腎精已空。

腎精 → 陰陽 → 腎氣 ,這才是順序
很多人學中醫從陰陽學起,但真正的順序應該是:
腎精是根本,先分陰陽為結構,再由腎氣去推動與執行。

腎精像是身體的根基,是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
這些精氣化為陰與陽的兩極,一邊滋養、一邊溫煦;
但這些結構要能運作,就還需要一股動力,那就是腎氣。

• 腎精生陰陽,是你先天的底子;
• 腎氣推動陰陽,是你後天的功能。
沒有腎精,就沒有陰陽可言;
沒有腎氣,陰陽再分也只是空架構,推不動、調不開、平衡不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補陰補陽都沒用,
因為你跳過了「精」與「氣」這兩層根基,所以,與其急著貼標籤,不如回頭看根本
你可以這樣理解:
• 陰陽是外在表現
• 腎氣是功能根本
• 腎精是結構本源

中醫不是要你分類自己,而是要你看懂身體的結構是怎麼變虛的。

你分清楚什麼之前,先問自己:
我氣足嗎?我有精虧嗎?

另外,補錯,比不補更傷,很多人亂補,結果:
• 補陽越補越躁,火上加火
• 補陰越補越冷,腸胃虛寒更嚴重
• 補腎反而脹氣、便秘、冒痘、失眠
• 花很多錢吃保健品,卻從來沒搞懂自己缺的是什麼

中醫從來都不是「這樣虛吃這個」那麼簡單,它是一種邏輯、一種順序、一種對身體的深入理解。

如果你想從根本學懂怎麼分陰陽、補腎、看氣血、辨體質,

不再靠猜、靠運氣,那你該做的第一步,是學會辨證。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有學者解釋“道”,認為道是虛無的。

道如果空幻無實,虛無飄渺,我們就會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虛無的呢?我們活在世界上是不是虛無的呢?

道家本來要解決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樣理解道,似乎不僅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使人更覺得生命的毫無意義,因為一切都是虛無,都不存在嘛。

其實,說道是虛無並不是這個意思。道是真實的存在。《道德經》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是什麼狀態?《道德經》說“湛兮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裡面有物質,有形象,有精氣,而且是可以驗證的。如何驗證呢?老子沒有說,對於哲學界討論的最高本源,本來就不適用經驗界的方法去探求,只能通過直覺去想像它,把握它。所以強調悟,你覺悟了就沒問題,你悟不到別人也幫不上忙。

萬物的本源就是這樣的狀態,恍恍惚惚之中有真實的存在,它是亙古長存的,它永恆不變。它似一個整全的東西,萬物皆在其中,所以,假如你能覺悟到與道同體的話,人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寧靜,這樣的狀態就如滴水回歸大海。
那麼,道是虛無該如何理解?

說道是虛無的時候,

一是講它的形態。道的形態是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觸之不可及,故曰虛無。你是不可能通過經驗界的方式、方法去瞭解它。

二是說它的包容性,它能包容一切,故虛無。萬物無限,道如果是“有”的話,“有”的東西一定有邊界,有範圍,如此,道如何包容萬物?

道外無物,因此,道一定是虛無。不是說道不存在,而這只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似整全,不可能整全之外還有別的東西,所以,道一定是虛無。

三是說它的自足性。
道似整全,自無不足,所以是虛。如果是實的話,說明不能全有。比如一個杯子,再怎麼裝,水滿了就會溢出來。但假如這個杯子是無形的話,怎麼裝也裝不滿,怎麼裝也容得下。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經驗界的知識,是越積累越多,但是,再多又怎樣呢?圖書館的書籍汗牛充棟,你一眼就掃過去了。

但為道不一樣,為道是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沒有的程度,就是虛無。你沒有了自私、自我的意念,當然就無為,無為反而無不為。因為你並沒有刻意的目的,自私的目的,只是以“百姓心為心”而己,只是隨緣應時而已,就如不系之舟,所到皆岸,到哪裡都是目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四是講道的絕對性,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萬有、全有、所有。

當你講到虛就有實相對,但道家概念的虛,不是通常意義“沒有”的概念,恰恰是“全有”的概念,既然是全有,就沒辦法以實相對。但道雖然全有,但不把執,不佔有,好像一無所有。所以,道不是有,不是無,是有又是無,是無又是有,佛家講空中生妙有,可以參考。

道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所以學道家,沒有一點悟性,實在不容易領悟它的最高境界。

五是說道的永恆性。

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處在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道無形,所以不會變化,道無實體,所以不會消亡,它的形是無形之形,它的體是無體之體,它超出了經驗界的範疇,自古就有,萬世長存。

莊子說,“惟道極虛”,“精神生於道”,“虛室生白”,由此看來,“道”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虛”。虛的妙用在於開啟生命智慧,從繁複萬象中解脫出來,從欲望掙扎中解脫出來,從人我分別中解脫出來,直透生命的真實,翱翔於江河大地,萬水千山。

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圖文源於互聯網

太陽星君

太陽這麼重要,為何在道家神譜中只是位星君?

 

道家以神仙崇拜作為信仰基礎,在道家的神仙體系裡有一位太陽神名曰太陽星君。

據《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記載:“日者,太陽之精……有遇者,必得仙術耳。”

太陽星君居於郁儀扶桑宮,道家尊其為“日宮太陽鬱儀帝君”、“真光普照天尊”、“大明之神”等。

作為眾陽之宗,太陽星君的神職為“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祿壽之司,常以三元日萬靈天官皆詣日宮,檢校世人罪福之目,進呈上帝,謂之陽宮生籍。”

雖然太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也將象徵著太陽的神靈尊奉至極高的地位,但並不意味著太陽崇拜在我國表現得如此突出。

在談論太陽崇拜之前,首先正確認識太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鄭玄在對《禮記》的注疏中談到“以日為百神之王”,孔穎達的注書中也有“天之諸神,莫大於日”這樣的說法。

我國上古神話中存在不少與太陽有關的神話故事,首先要說的是被後人視為“日月神”、“日母”的羲和。

羲和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直接說明太陽是由羲和所創造,故先民以“日母”來稱呼羲和。

中國神話中的上古天帝帝俊便是一個代表,帝俊作為“日母”羲和的丈夫,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太陽之父,也就是我國上古神話中真正的太陽神,在封建父權制思想影響下,帝俊作為太陽之父的身份地位理應比羲和更高,然而我們在神話中看到的卻是帝俊的後人們在遭受西方部族打擊後紛紛解體,分崩離析。

後羿射日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淮南子》中有著“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的記載。在這個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裡能看出,先民雖然對太陽存在一定的崇拜,但並非將其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已經發現太陽在帶來光熱的同時也會給人間帶來不好的影響。

“射日”這一行為本身便可看做是對太陽的神聖性、權威性的否認,太陽本身是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一種象徵,先民們對“後羿射日”這一行為的尊崇可看出雖然存在一定的太陽崇拜思想,但更突出的還是想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心態。這也是我國古代神話的獨特之處,雖有太陽崇拜觀念,但更多還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道德經》中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具體描述道作為萬物運動的普遍法則的“道”。

“道”的運行其實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返回自身的運動,這無疑還是在太陽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被稱作宇宙本源的“道”,其中也蘊含一定的太陽崇拜思想。

太陽迴圈運動既然被看做“道”的基型,那麼在道的基型中應當還存在一個充當“陰”的角色,借助對立統一思想能發現那便是與日相對的“水”,先民的宇宙觀中早有“三分世界”的觀念,在殷商民族的象形文字中便有相關記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更是形象記錄了天神、人間和地下三個世界。

其中地下世界出現典型的海洋生物,直接論證了“大地環水”、“地載于水”的神話觀念,水在天地間的運動同樣也呈現出“道”般循環往復的規律。

在“太陽崇拜”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處眾人之所惡 , 故幾於道”兩個對立統一的哲理命題基礎上,我們對“道”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進而對夸父追日的神話有了新的解讀。

在這個流傳幾千年的上古神話中,“道”依舊是借助對立統一的神話原型來體現的。

夸父作為神話中的主體,追逐太陽並不是像後羿一樣為了拯救人間或單純追求光與熱,《列子》記載“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穀之際”,只是為了與太陽進行比賽,他追隨著太陽的運動路徑進行賽跑,《山海經》中“誇父與日逐走,入日”可知他的速度與太陽相差不多,才能夠進入太陽的光芒範圍之中,可見夸父追日的路徑與太陽運行的規律“道”可以說是一致的。

夸父追日彰顯了原始時期先民們企圖征服自然、追求永恆生命的願望,但深層內涵還是對作為宇宙運行規律的“道”的追求。

上文中也提及先民有著樸素的地載于水、大地環水的宇宙觀,這其中的地下世界主要是以陰性力量為主的水世界,太陽在白天東升西落地運行,在夜晚則來到地底的地下世界自西向東返回,整體呈現出符合“道”的循環往復的運動軌跡。

而道教是崇拜“水”、“雌”、“柔”、“陰”的宗教,所以雖然將太陽作為星君吸收進神譜,其影響力卻不如月亮神太陰星君,如中秋祭祀太陰星君是一個很重要的民俗活動,一輪滿月有團圓、美滿的寓意。

而農曆三月十九日是太陽星君的聖誕,拜太陽公以感謝一年四季陽光普照恩惠的習俗,卻不是那麼為人熟知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顧名思義,3月天氣回暖,雨水增加,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這個時候,正是農夫們忙著插秧的時節。農夫常依據「驚蟄」這一天是否打雷來預測收成的好壞,如果打雷,表示這一年的收成會很好;如果沒有雷聲,就表示可能會是個饑饉之年。不過,如果在這個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所以才有「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打」的說法。

在香港,「驚蟄」是打小人的時節。打小人這項習俗源於中國古時的農業社會,後來以廣東一帶(例如東莞、增城)的發展及流傳較為活躍。不同的地方對打小人儀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廣東一帶流傳的說法指打小人儀式是源於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中國務農社會相傳,驚蟄期間(按中國的曆法計算,驚蟄代表春天的來臨)響起的春雷」會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然後牠們便會四出破壞並且影響農民的耕種,而只要在驚蟄當天拜祭百獸之首白虎就能鎮壓該些害蟲,而且驅除百邪千害。打小人的儀式主要有祈求平安、解災解難及趕走小人的作用,是祈福一種。後來,打小人儀式漸漸由廣東一帶流傳到香港,而儀式多年來於香港的發展間呈現了許多不同方面轉變,包括步驟、儀式、內容、形式等。

打小人切忌張揚,最好在陰暗地方進行,如果在殺氣大的地方打小人,據說會更加靈驗。在銅鑼灣的鵝頸橋底,不但陰暗,更在殺氣極大的三岔口之間,所以一直都是打小人的熱點。每逢驚蟄,不少市民及遊客都會到鵝頸橋「打小人」驅除霉運。

一般市民普遍祈求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並以上司、同事、二奶等「小人」對象為主,但他們都不知道「打小人」的程序,所以一些俗稱「小人婆」的檔主就會擺檔,代為效勞。

打小人都有既定的程序,首先要準備好小人衣紙、五鬼紙、用黃紙製成的「紙老虎」、肥豬肉及觀音像。信眾要在小人衣紙上寫低小人資料,之後「小人婆」就會一路唸口訣一路用鞋不斷拍打紙張,直至打到小人「五馬分屍」,再放入掃過肥豬肉的「紙老虎」口中一同燒掉。最後「小人婆」就會幫信眾祈福,整個「打小人」過程完成。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