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眼中的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法師與弘一法師

虛雲老和尚眼中的弘一法師

在《弘一大師全集序》中,虛雲大師表達了他對弘一大師的崇敬:「弘一大師,未出家前,固世所稱為翩翩俗世佳公子者也;及既受具,諸緣頓息,靈頂赤足,動止循律,以身作則,追導師之芳蹤,振墜緒於末造,影衾無愧,明德在躬,令聞四溢,海宇從風。於是世之知大師者,無不知有戒法;敬大師者,無不知敬佛法。荷擔如來家務,師非其人歟!」

弘一大師去世將近十年(筆者注:此序作於1948年),然而不管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只要聽到弘一大師的名字,無不仰慕贊嘆。因此虛雲大師寫到「今其為世重如是,豈偶然哉?」

在《弘一大師事略序》中,虛雲大師提到,弘一大師的弟子僧睿等要將《弘一大師事略》刊行囑託虛老寫序,虛雲大師回答說:「予非能文者也,何能記?因仰大師律行,述其行願以勸世。若能體大師之心,如律行持,則大師在世,無法可施;如或不然,雖建恆沙寶塔,以紀念之,於事何補!縱使律師再來,恐亦對面不相識也。」

這段話意思十分明白,因為仰慕弘一大師嚴於持戒,所以寫了這篇序文。如果世人不能體會弘一大師的用心,即使建造無數寶塔來紀念,乃至弘一大師再來人間,那也是於事無補的。因此重在紀念弘一律師的戒行。

虛雲大師所作《弘一大師傳》約一千餘字,簡要地概述了弘一大師的一生。講到出家後的弘一大師欲圖輓救當時衰頹的佛教,認為除了非嚴整佛戒以外別無良策,「於白湖法界寺,佛前發誓願,弘南山律宗。夏應朱子橋將軍之請,在慈溪五磊山,辦南山律學院。無何因魔事輟,後即隨處講律,循機說法,但有益於世者,靡不倡導。」

唐朝道宣律師開創中國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稱「南山律師」,到了宋朝靈芝元照律師重振律宗以後,雖然700多年,每一代都有僧人提倡,然而「其中尚有未盡南山精微」,因為南山三大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四分律隨機羯磨疏》早已失傳。

直到清朝末年由浙江海鹽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回,然後在天津刻經處刻印刊行,然而遺漏錯謬之處很多。弘一大師不辭辛勞,取《大正藏》、《續藏》,遍考中外律叢,「編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本》、《羯磨隨講別錄》、《彌陀義疏擷錄》、《律鈔宗要隨講別錄》、《南山宣祖略譜》、《晚晴集》等書」。「又嘗訂正《科文》、點閱《行事鈔》等書」,使得後學晚輩受益無窮,其功德不可思量。

最後,虛雲大師提到:「雲因僻處西南,未親師座,故對師之道德、密行幽深之事,誠難盡識。……但久仰師高行,恨未能見。」聽到弘一大師在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謝世的消息,虛雲大師深感悲慟。希望看到這篇《弘一大師傳》的讀者,能夠學習弘一大師嚴格自律的精神。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生活極其嚴肅,一改昔日貴公子的面貌。他起初修淨土宗,後修律宗。律宗是很嚴格的,一舉一動都要嚴守戒律。弘一每次坐藤椅時,都要把藤椅搖一下,怕一下子坐下去會壓死藤椅縫中的小蟲。

他曾親侍當時名播中外的印光大師,親眼目睹大師儉樸的生活,這對弘一影響很大。他的生活也極盡儉樸,他常把別人對他的供養移作佛教事業經費,自奉很薄,他行游各地時,錫杖芒鞋,三衣一鉢,有時自己還挑行李,完全是一個苦行頭陀。他嚴守「過午不食」的戒條,有時缺醫少藥,生活清苦,以致於體質都變得非常贏弱。

弘一法師到浙江、福建一帶由寺院掛單或閉關,每到一處都要用大量的時間整理佛經,以振興南山律宗。他把修道參佛的功夫融於日常的意理機趣。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舊日的朋友學生常去看他,還有慕他在俗的聲名的人,想一睹他的風采。但法師清癯消瘦,淡泊篤定,全無當日的風流意氣之態,且常微笑默然,並無高談闊論,致使慕名前去的不少人非常失望。這恐怕是悟道之人的心態,明白以後不願也不能更多的表達。

很多向他求字求教的人,弘一法師也只是寫一些最為常見普通的如「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持贈,言談之處總是讓人潛心修律,嚴守戒規。而且他對人的教誨也是從日常的生活著手,全無故弄玄虛之處,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萬事萬物。

拜他為師的寬願法師一直跟隨在弘一法師的身邊,弘一教他學文化,教育他怎樣處世接物,認真做人,並教他許多格言。如「放寬肚皮容物,立定腳跟做人」,「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立志要苦,意趣要樂,氣度要宏,言動要謹。」所以,出家後的法師對人對事淡然處之,不掠不怒,從容應對,真正做到了他教誨於人的「人到無求品自高」。他對寬願法師說過:「人生在世,有三大難得。一是中國難得,二是佛法難聞,三是良師難遇。」

弘一法師對此還逐條加以解釋,言中國是世界上人口眾多、地大物博、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能做中國人是何等幸福。佛法難聞,則是做一個和尚並非穿袈裟就算是皈依佛門了,必須排除一切雜念,堅持戒律,勤學苦修,才能得道,才能超度眾生。學佛得道,必先求得知識學問,深透理解佛經的精義。要達到這一步,又需借助一定的方法,這就需要良師的誘導教誨,指引道路。

這是弘一法師究其平生所悟,言詞雖平實樸素,然卻是為身處世的中道,是法師的自覺覺人,自度度人,雖是對出家弟子而言,而對於聲聞之人,亦有本限的義理。

他不僅這樣教誨後生弟子,在出家修行的過程中那種認真嚴肅,首重器識的高尚品德,較之在俗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體現在他的一言一行中。弘一法師既從繁華的世間遁入空門,早已把浮名看淡,因此在他修行期間對於世俗的應酬,盡量回避,尤其不結交官場中人。

1937年,弘一法師應青島湛山寺之請,前往講律。行前約法三章:一、不為人師;二、不開歡迎會;三、不登報吹名。而且為了防人接船,他特地臨時改搭他船。到了青島之後,除講律外,閉門謝客。有一天,青島市市長來訪,法師拒絕會面。市長設齋邀請,也請不到他。弘一法師特寫「為僧只合居山谷,國士筵中甚不宜」的偈句來婉謝市長的盛情。

1937年抗戰爆發,法師不顧炮火連天,依舊按預定日程行事。這年冬天,廈門時局緊張,大家勸弘一法師赴內地避難,他卻堅決不願離開廈門,自己給所住的房室題名為「殉教堂」,誓為諸寺院護法,與共存亡,如逢變亂,願以身殉,並以詩「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來言志。這種高標傲世的節操亦可在他1941年冬的紅菊花題偈的詩中看出:「亭亭菊一枝,高標矗勁節,雲何色殷紅,殉教應流血。」

他自稱「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並對此解釋「佛者,覺也,覺了真理,乃能誓捨身命犧牲一切,勇勐精進,救護國家,是故救國必須念佛」。他把身、家、國三者的認識統一起來,真正做到了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不從自我的立場看世間,從而真正地理解了世間,救護世間。也從此語中亦可以看出,他早年對祖國的滿腔熱血,這時已融化到虔誠的弘法中去,並且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了。

1942年,弘一法師自感將不久於人世,提前將自己的死期寫信告知幾位如夏丐尊一樣的知交,然後寫下「悲欣交集」的絕筆,此時,他眼中盈滿了點點淚水。

弘一法師的一生,無論是做人、為僧,都將生命的熱情傾注到自己所熱愛獻身的事業中,以過人的智慧對生之方式進行自覺的選擇,從而使他的生命在生死流變的過程中超越了生死,作了永久的解脫,實現了無限清淨。

弘一大師於1942年圓寂,世壽63歲。謝世之前留有二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虛雲大師於1959年圓寂,世壽120歲。大師早年曾因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而開悟,因述偈曰:「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又偈:「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一個是律宗高僧,一個是禪宗大德。但是我們不能以世間壽命的長短來衡量高僧的行持。

在虛雲大師的眼裡,弘一大師嚴於持律的形象展現了佛教的真精神。弘一大師振興了南山律宗,被後人推崇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註: 2008年10月由河北禪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虛雲和尚全集》第四冊《文記》收錄了虛雲大師所作的三篇紀念弘一大師的文章《弘一大師全集序》、《弘一大師事略序》、《弘一大師傳》,這些文字十分珍貴,從中我們可以一睹禪宗大德眼中的律宗高僧的形象。

 

諸天鬼神 ‧ 二十四天

 

諸天鬼神 ‧ 二十四天

✍二十四諸天指的是佛教的護法諸神,又可稱為「諸天鬼神」。自古列十六天像,各有所主,以其有呵護佛法之功。後增日神、月神、娑竭龍王及閻摩羅王,因日可破暗,月可照夜,龍則秘藏法寶,閻摩掌管幽冥,故加此四為二十天。後來將「天龍八部」之緊那羅王,及道教神祇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增入其中,最終形成二十四天。

★佛教中的諸天鬼神大多源自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民間神。佛教是與婆羅門教相對抗的宗教派別。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至上、祭祀至上和天神至上。但佛教並不否認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當作一切有情(眾生)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些吠陀神祇、婆羅門教神祇也被佛教吸收,成了佛教的護法神。如大梵天、帝釋天原是婆羅門教信奉的大神,日天、月天是印度神話中的太陽神、月亮神,大自在天原是古印度外道崇拜的大神,夜叉和鬼子母是古印度民間傳說中的吃人鬼和女魔鬼,焰摩羅王(閻羅王)本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地獄之主等。

★佛教在中國流傳後,諸天鬼神又與中國的民間鬼神結合。如關公變成了佛門的護法伽藍,包青天和韓擒虎等做了閻羅王,這使得護法神的隊伍更加壯大。各大廟宇大雄寶殿中的二十諸天被裝扮成中國古代帝王將相和後妃貴婦的樣子,已被在地化了。

★至今,佛教寺院每年農曆元月九日都要舉行供佛齋天法會。所謂『供佛齋天』,略稱齋天,民間俗稱拜天公。清代《弘讚所集供諸天科儀》雲:「供天一法本出《金光明經》,修告三寶、諸天。」佛教徒雖不歸依諸天,然禮敬諸天,這是因為諸天歸命佛,且奉行正法,修諸善業、不作惡業之原故。

據《金光明經》記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敕,常佑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世人乃營建此供佛齋天之法會,誦經禮懺悔,施設淨食,以供養十方三寶、護世諸天及其隨從。為求表示最高之誠心與敬意,壇場應設三寶、諸天及其侍從之座席,設施當極盡莊嚴、清淨,法會之禮讚唱誦當力求如儀;茶水、果物、菜蔬亦應淨潔新鮮。而取年初舉行供佛齋天等佛事,乃模仿印度而來。

二十四諸天通常供奉於大雄寶殿東西兩側,他們的供奉次序是:功德天、辯才天、大梵天王、帝釋天、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日天、月天、金剛密跡力士、摩酰首羅天、散脂大將、韋馱天、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利支天、娑竭羅龍王、閻魔羅王(以上二十天來自《金光明經·鬼神品》)、緊那羅王、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二十四天原來是佛寺祭天時供奉之神,明朝開始設位奉置。

★一、功德天

又名吉祥天,是一位仁慈的女神。她原是婆羅門教天神,是德叉迦和鬼子母夫婦的女兒。她又是北方毗沙門天的姊姊(有說為後妃)。由於與財神有如此親密的關係,她又被奉為財富女神。 《金光明經·功德天》說,若信徒能夠誦持此經,供養諸佛,並用香花、美味供養吉祥天,持念她的名號,就會得到資財寶物等福報。 《大吉祥天女十二名號經》還記載,她有十二個名號,信徒若能夠受持讀誦這十二個名號,並如法修習供養,就能夠消除貧窮業障,得到富貴。據《陀羅尼集經》記載,她身體呈現銀色,頭戴花冠,身披天衣,項掛瓔珞,珠光寶氣、雍容華貴。左手拿如意寶珠,右手結施無畏印。左右兩邊分別立有梵天和帝釋天;二天神背後各有一座七寶山。她頭頂現五色祥雲,雲端有六牙白象,象鼻絞動一個瑪瑙瓶,瓶中不斷傾洩種種寶物,澆灌在她頂上一個千葉寶蓋內。這些都與吉祥天掌理財富和賜福眾生的功德有關。中國佛寺所造的功德天的形像大概受了這段記載的影響。佛教專門以她為本尊作禳災招福的法會,這種法會被稱為「吉祥懺悔法」。

★《吉祥天女咒》,又稱《大吉祥天女神咒》、《財寶天女神咒》、《善女天咒》等,出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八·大吉祥天女增長財物品》,是佛教徒重視的咒語,也是佛教徒日課中,時常念誦的「十小咒」之一。由於吉祥天女最主要是代表財富,能消除貧窮,對於僧侶來說,能夠克服經濟困難,堅持修行,速獲身心豐樂,終得金光明三昧。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

南無室利。摩訶提鼻耶。怛地也他。

波利富樓那。遮利三曼陀。達舍尼。

摩訶毗訶羅伽帝。三曼陀。毘尼伽帝。

摩訶迦利野。波祢。波囉。波祢。

薩利嚩栗他。三曼陀。

修缽犂帝。富隸那。阿利那。達摩帝。

摩訶毗鼓畢帝。摩訶彌勒帝。

婁簸僧祗帝。醯帝簁。僧祗醯帝。

三曼陀。阿努婆羅尼。娑婆訶。

一誠老和尚|經常夢見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災難,這意味著什麼?

一誠老和尚|經常夢見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災難,這意味著什麼?
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心經》里有一句「心無罣礙」,意思是內心沒有任何的牽掛和負擔,這個境界很不容易達到。人來到這世上,總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裡就一定會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時,所思所想就容易變成執著。

一旦有了執著心,內心就有了罣礙,沒辦法獲得自在。所以說要做到心無罣礙很難,尤其在現實,人的牽掛和負擔很重,工作、家庭、生存的競爭,生活的壓力,環境的壓抑,都讓人的身心時刻處於緊張狀態,很難放鬆下來。

歸根結底,心裡的負擔重、牽掛重,是因為我們向外的攀求太多了。期求事業成功,生意興旺;希望父母、伴侶、孩子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夢想財富加身,越多越好;或者總想從別人那裡得到更多——整天計算著這些,當然不可能有放鬆的空間。

更何況世事又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求的東西越多,失望和痛苦也就越大,如此這般,該上哪兒去找自在?

一個人白天工作時心神不寧,吃飯味同嚼蠟,晚上睡不好覺,噩夢連連,人際上也處得很緊張,那就說明他心裡有很多的思慮,很多的慾望,這樣的人往往心眼小,看不開,不能通達,身心也難以安住。反過來,內心通達的人,遇到什麼事都不會慌張,好事也好,壞事也罷,都不會念念不忘,沒有什麼能夠真正地動搖他,束縛他。

這樣的境界就好比《心經》里另一句話所描述的那樣:「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裡頭沒有罣礙,所以沒有恐怖,不會用「顛倒」的觀念去看待世事人生,任何時候都活得坦然、自在。

當年四祖禪師到南京的時候,看到山上的氣與其他地方不同,就知道有高人在那裡。山中住的是一位叫懶融的禪師。他住的地方,竟然有老虎替他看門。平日他也不用自己做飯,因為有天人給他送飯。

兩個人見了面,就互相參禪,參到很晚。四祖睡覺時打鼾。懶融禪師聽到呼嚕聲,睡不著。他醒著時,發現身上有蝨子,就把蝨子抖到地上。天亮之後,他對四祖說:「咳,什麼祖師,一晚上打鼾,打我的閒岔。」四祖道:「打閒岔?你把蝨子抖到地上,害它摔斷了腿,叫了一夜,還打我的閒岔呢!」

呼嚕響著,還聽到蝨子叫,這就是功夫。四祖之所以有這種「功夫」,是因為他的修為已經精深到「心無一物」的境界。一定是人的心裡有什麼不好的東西存在,然後生活、情緒、人際才會出現問題。如果內心乾乾淨淨,不留一物,那麼任何事都不會成為你的障礙。

現在有很多人,心裡頭很怕啊,有很多的恐懼,害怕權力不能長久,金錢不能長留,生命無法永恆。其實,這些「怕」都怕得沒有道理。任有多少能耐,誰又能永遠地留住權力、金錢和生命?誰都留不住。

既然無論如何也留不住,那又何必害怕失去這些東西。明知道這世間的一切都無法永恆,偏要死死攥在手心裡,不肯放手,這不是自尋苦惱麼。可是偏有許多人被貪欲蒙蔽了心智,不能夠明瞭這個很簡單的道理,以至於時刻在恐怖和顛倒之中,活得沈重,煩惱多多。

古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我們白天有很多的貪欲、追求不得實現,心裡頭累積了很多的害怕、恐懼,晚上睡覺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做噩夢。我不會解夢,但是偶爾聽人提及自己的夢境,多少也能從夢中的情形推斷出這個人當時的心境。

比如,一個人總是夢見自己身陷迷宮,怎麼也找不到出口,這很可能就代表著這個人內心的迷惘和無路可走;若有人經常夢見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災難,這就意味著在他的意識里,隱藏著很多不好的念頭,他的內心不夠淨化。

假如說,我們真的有全然的善心,用全然的善念去對待一切人事,不苛責,不抱怨,不貪求,讓心中三分田地,平平坦坦,不負人,不負己,少些計較,歡喜度日,那我們心念深處的噩夢就會消失不見,生活能少一點焦躁恐懼。

八公圖

『八公圖』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藏
✍《八公圖》是盛唐時期著名畫家陳閔繪製的重要人物畫作品,是以北魏南平公長孫嵩、山陽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馬侯崔宏、壽光侯叔孫建、武元侯元屈、任城侯嵇拔等8人為對象創作的群體畫像,為唐代存世歷史人物畫的重要遺物之一。
★陳閔約活躍於唐玄宗、肅宗時期,與吳道子、張萱、韓幹同時。曾任永王府長史,唐玄宗開元中為禦前供奉。善寫人物肖像、仕女,並工鞍馬,每令寫禦容,冠絕當時。鞍馬師法曹霸,筆法細潤。與吳道子、韋無忝合作《金橋圖》,圖中玄宗肖像及其坐騎照夜白,皆為陳閔所畫。
《八公圖》描繪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時「八公決政」故事,圖繪各人多作拱手直立、穩重謙恭神態。此捲到明萬歷年間文嘉題跋時已有殘損,但所畫8人尚全,其中所繪安同為遼東胡人,崔宏、王建為漢人,其餘皆為鮮卑人。後來此圖僅存奚斤、崔宏、拓跋屈等6人圖像,卷首佚失2人,成為《八公圖》目前的存世現況。
★此《八公圖》是陳閔根據北魏所傳《八公圖》或功臣畫像稿本而創作的繪畫作品,這與陳閔本人或家庭的愛好收藏有重要的關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陳閔具有條件認識一些重要的收藏家,他本人也“家蓄圖畫絕多”,這使他能有條件接觸到前代的繪畫藏品。根據所見稿本而進行《八公圖》的創作,因而《八公圖》具有再創作的成分。從而使此件作品不可避免具有南北朝以來繪畫特色的因襲,也具有陳閔所處時代的繪畫美學因素和他個人繪畫特色的流露。
★此外關於這幅畫是否為唐代陳閔所創作,一直以來都很有爭議。有一個點是,這畫像中出現了不少錯誤,例如卷上每個人物頭的上部原題姓名,有考證其中五人為長孫嵩、奚斤、安同、崔宏、拓跋屈的,也有考證出王建、羅結在其中的,而清代有學者考證書卷中榜題的羅結並不是「八公」之一。這樣,榜題文字中出現的錯誤就很容易引起大家對此畫的爭議了,也有人認為這是後來人的妄加添寫所致。
還有一個服飾的問題,北魏前期的鮮卑人著朝服,是在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1)白平城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之後,而且當時還很少有官員穿權裝。畫中八公是前期人物,不應穿漢裝。如此疑點較多,但儘管如此,《八公圖》的用色、筆觸等都是上等,色彩絢爛華麗,錦袍上的團花圖案還帶有濃厚的盛唐氣息。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可能是北魏壁畫或畫像捲軸的遺稿,在盛唐的時候進行了一次二次創作。而上面的題字,因為畫像流傳甚廣,四處輾轉的緣故,所以有了一些改變。
★此卷上有「政和」、「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長方、圓各一)、「寶笈續編」、「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無逸齋精鑒璽」、「衷德堂」、「宣統」等印,雖有「政和」印,但不見《宣和畫譜)、《宋中興館閣儲藏名畫記》等書著錄,此卷首見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吳其貞《書畫記》著錄,繼見於《石渠寶笈續編》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成書) 、《故宮已佚書畫目》著錄。約在乾隆時,陳閎《八公圖》被收入內廷,清末則由末代皇帝溥儀盜出皇宮,時間約在1922—1924年之間,後帶到長春。日本投降後散落民間, 20世紀四五十年代經由北京琉璃廠古董商岳彬、法國盧芹齋之手,約在1945年為美國納爾遜美術館館長席克門搜購,最終帶往美國。
◆此圖是否為陳閔真跡,尚存爭議。由於年代久遠,此卷也呈現出重新裝裱、修補的痕跡,稍有宋代以來的一些繪畫因素,《八公圖》亦不排除為宋摹本的可能。在唐畫存世非常稀少的情況下,《八公圖》的存世對於美術史相關專題研究無疑仍具有相當重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絹本設色,251 X 822 mm /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