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在道教內丹學興起後,鐘離權祖師和呂洞賓祖師提出仙有五等之說,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王重陽祖師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劍仙、鬼仙的說法。
還有最高的大羅金仙。
《鐘呂傳道集》:“鐘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一、散仙
散仙是一個道教專有名詞,指天界中未被授予仙職的神仙。或者指一些散修無師門、無弟子的仙人。道術仙法都是依靠自修自學,散仙逍遙快活,清閒沒拘束,無職無名無地位,且不受其他神靈管制。
“散”意為大度開朗,言語幽默,自由自在,安閒舒適。喜游於塵世間卻不為凡塵所擾,清淨自然。
晉葛洪祖師《神仙傳劉安傳》:“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
《雲笈七簽齋戒》:“建齋請諸道士,燒香誦經,三月謝過。此人即得飛行升人雲中,于景霄之七,受書為散仙人。”
二、人仙
人仙形體堅固、長壽住世之人,稱為人仙。丹道修煉中指煉精化悉的築基階
《鐘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金丹真傳序》:“補完氣血,複成乾體,複得外藥,結成內丹,此人仙也。”
《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于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人而不死。謂之人仙。”
人仙雖能肉體長生,但有形之體終久必壞,故為下乘。
三、鬼仙
鬼仙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是清靈的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稱為鬼仙。
《警世通言》:“所謂鬼仙者,少年不修,恣情縱欲,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陰靈不散,成精作怪,故曰“鬼仙”。
《鐘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舍而已。”
又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入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鬼仙多是今生肉體修成無望,乃出陰神,死後聚而不散,靈而不慧,故為最下乘。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三界的主宰者

道家神話中,“三界”的主宰者是誰?

人們常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來形容那些不受世俗約束、超然世外的人,道家認為在“三界”之外可以讓人超脫生死,遠離輪回,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那麼什麼是“三界”呢?

“三界”在道家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宇宙空間的劃分可分為天、地、人三界或天、地、水三界。

早在道家誕生之前,古代人們就對天、地、水產生了自然崇拜,它們生育萬物,一切眾生離開它們將無法生存。道家創立以后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

道家《太上三官經》有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統禦天、地、水三界的神明分別為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

天、地、人三界即神祇居住的天界、亡靈所在的冥府地界和人類生活的人界。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神仙體系,並且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禦”為主神。其中玉皇大帝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眾生的一切陰陽禍福。

根據道家典籍《上清靈寶大法》的記載:“昊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大梵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

雖然玉皇大帝地位在三清天尊之下,但是他卻是三界的實際主宰者。

玉皇大帝作為眾神之主,三界分別有不同的神祇輔佐具體事務。

在三界中的天界有“四禦”協助玉皇:

紫微大帝協助玉皇大帝掌管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同時也役使雷電鬼神;

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人間的壽命禍福;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並主管人世間的兵革戰爭之事;

后土皇地祗的神職是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

人界是人類和自然界萬物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凡間”。凡間的實際統治者則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凡人沒有脫離“三界”,因此人界的統治者在眾神面前顯得十分渺小。

“地界”指的是鬼怪、亡靈所居的幽冥界,道家神話傳說中的冥界入口一個位於酆都,一個位於泰山,統治冥界的神祇為酆都大帝和東嶽大帝。

酆都大帝,也叫酆都北陰大帝、九幽拔罪天尊等,他被道家奉為陰間鬼魂之宗,酆都大帝乃是“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東嶽大帝由東嶽泰山神格化而來,泰山位於東方,是日出之地,也是萬物發祥之地,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萬物的生死。

道經《雲笈七簽》雲:“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東嶽大帝也是三界中“地界”的主神。

所以在天、地、人三界之中,玉皇大帝為三界主宰,而人界的帝王及地界的酆都大帝等分別輔佐玉皇執掌各自不同的空。

圖文源於互聯網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天后娘娘,又稱「天后聖母 」、「媽祖 」、「娘媽」等,是守護漁民 和航海者的神 祇。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相傳天后保佑他們海上平安,所以天后是香港及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祇。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廟慶祝。

天后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出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父親林惟慤 , 是負責沿海治安的官員。據說天后出生時,天空布滿彩雲,紅光滿室,香氣四溢;自出生到滿月,不哭不啼,因此取名默,後來人稱為林默娘。
相傳天后小時候天資聰穎,長大後,有預測天氣變化的異能,救了不少出海的漁民。二十九歲時登上福建湄州一個山峰,自此便不見蹤影,有說是羽化登仙 。 鄉民以為神象,因此立祠奉祀。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間,路允迪受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大風暴,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飄流了二千多裡,停靠在一小島上。路允迪平安歸朝後,稟告朝廷,皇帝十分高興,御賜“順濟”廟額,封媽祖為“崇福靈惠昭應夫人”。

又據《莆田縣誌》記載,紹興已某,江口海寇猖獗,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數尺許,掘飲湧泉,飲者輒愈。再據明代學者洪邁著《夷堅支志》曰:“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境內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祈陰護,乃敢行。”元代因要將大批糧食從南方運往北方,故而開闢了海運和漕運。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須到媽祖廟中占卜吉祥後才能啟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

明朝時,天妃信仰更為盛行,據《莆田縣誌》記載。據說鄭和下西洋,涉淪溟十萬餘裡,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都曾得到天妃廟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傳入臺灣,並在臺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莊烈帝(崇禎)特封之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為“靜賢昔化慈應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顯聖助舟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在香港,天后誕一般慶祝程序由天后誕的前夕開始,在傍晚開始還神、還花炮;子時過後各村村代表會在天后廟上頭注香、拜神,然後有一些儀式如『喊禮』、『讀祝文』等。在天后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與表演團體於天后廟前集合。當慶祝表演完畢後,龍獅隊會繼續前往天后廟參神。最後,舉行隆重的抽炮儀式。

香港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廟,當中最古老的就是建於公元1266年的天后廟有西貢佛堂門的佛堂門大廟。每年的天后誕會有多至5萬名信眾參拜,有的賀誕者會於帆船和駁船上掛滿色彩繽紛的旗幟。元朗的大樹下天后廟也是很著名的,每年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天后廟。

在天后誕慶典眾多的傳統活動中,「抽花炮」可算是最有特色。香港掌故家蕭國健博士表示,一般花炮共設三十座,當中「第三炮」除了象徵「丁財兩旺」,還據說是最靈驗的一個,故有「炮王」稱號。另外,據說以往曾有兩名村代表同時搶到「第一炮」,後來為了平息風波,特設「第一壹炮」作為抽用,而「第一炮」則為鎮壇副炮。

天后誕時,村民除了舞龍舞獅、朝拜天后、出會、巡遊外,還舉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獨特的傳統菜式。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為了能吃到熱騰騰的盆菜,現今盛載的器皿都以銅盆及梓盆代替笨重的木盆。

媽祖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志心皈命禮
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志心皈命禮。
坤輿合撰。嵩嶽鐘靈。降生於兜率仙宮。正位乃泉源水府。噓風吸雨。統制江海淮河。風平浪靜。護國庇民。消災度劫。治疾救苦。修證妙果。湄嶼生輝。大悲大願。大孝大仁。勒封。護國保民。天上聖母。明著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太極元君。

天上聖母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莆田福主 昭烈上宮 飄飄玉體 閃閃金袍 慈蓮開賢於九州 祥雲布澤于四海 護國君王 庇民黎庶 救難除病 滅災消劫 德配天地 蔭貫乾坤 無極聖眾 孚感慧光 護國庇民 大慈大悲 天后元君 救苦救難天尊

志心皈命禮
聖德參天 國家忠孝無雙女 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 通賢靈體 默靜仙真 傳古聖之道統 學先祖之慈仁 救苦救難 愛國愛民 大慈大悲 至節至貞 敕封天上聖母玉封天后尊神

志心皈命禮
浦沱勝境 興化湄州 靈應威德 非常孝感 神通廣大 救厄而平波息浪 扶危而起死回生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敕封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水與健康

 

~『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

( Part 2 飲食滋味“水”篇)

接下來聊“水毒”,你知道為什麽北方人到了江南為什麼容易鬧病?

那是因為,北方人喝的水相對來說比較乾淨,因為北方地勢高,不論是井水還是泉水,都是經過地層多次過濾了的;而江南地區卑濕(地勢低下、潮濕),很容易就出水。

這樣的水沒有經過那麼多次的過濾,因此不是特別潔淨,一般都含有水毒。這就是為什麼北方人到了江南之後就容易鬧病的原因。

江南的地勢給那些細菌、病毒提供了一個相對不錯的生存環境,因此,江南很多地方,『不喝』當地挖的水或者是河裡流的水。

那裡河裡流的水講的是“水出十步為淨”——上游的人在河裡洗衣服,十步之外的人卻還喝著河裡的水,能不生病嗎?

所以,平時喝水,一定要注意水是否乾淨,但是這還不是水毒的全部概念。

水喝多了會“中毒”,水喝猛了,會“中毒”,喝的水太涼了也會“中毒”。因此,如果你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喝水,是不會“中毒”的,但是你直接一瓶水灌進肚子裡就會“中毒”。

水毒是日本的一個叫吉益東洞的漢方醫提出來的概念,中醫管這種病叫水氣病,意思就是患者的肚子裡面有水氣了,已經中了水毒了,如果再給他喝飲、湯、液,不僅沒有用,還可能會有副作用。

水氣病,也即水毒的症狀都有哪些呢?水氣病最明顯的一個症狀就是舌頭水汪汪,伸久了甚至會滴水,另一個症狀是“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意思就是當患者坐臥、行走的時候,他們的腸道裡面會發出腸鳴音,咕嚕咕嚕地響。

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還有一個症狀就是,如果摸患者的肚子,會感到他的肚子裡就像有水在流動一樣,而且患者的臉上會長黑斑,中醫管它叫水斑。這些都是陰寒過盛的症狀。

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治療水氣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散劑,散就是把藥打成粗粉末直接服用。效果就好比桌上灑了水,拿乾抹布擦一下。

除了吃散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服用酊劑。酊劑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藥就是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治療的往往都是肚子裡面陰寒、凝滯的氣,以及痰飲太多的人。

對於這類患者,給他喝湯,他可能不想喝,但是把藥濃縮一下,用酒精提取後,給他喝上一瓶藿香正氣水,味道又辛辣又走竄,就能把他陰寒、凝滯的氣機打開了。

4.水勢

什麼是水勢?水庫蓄水形成的蓄勢待發的壓力和傾向就是水勢。但此時水勢還沒有形成氣,因為它還沒動,只是蓄積了能量。

現在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水勢是醫院點滴輸液。我們都知道點滴輸液掛的吊瓶比人的身體要高,靠的完全是壓強,以勢壓人。

人在將要死亡的時候,血管收縮,瘀血形成,這個時候吊點滴,輸液是輸不進去的,很多護士給病人扎針,扎了很多次都找不到血管,那說明患者的病比較嚴重,因為人健康的時候,靜脈是鼓起來的;而人一旦生病了,靜脈就癟了或者塌下去了,裡面就沒有氣了。

另外,建議大家輕易不要常吊點滴,寧可肌肉注射也不要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的區別是:肌肉注射入三焦、心包;靜脈注射入心、血。

所以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用服氣法就不口服,能非藥物療法就不吃藥。

5.水溫

水本身就是陰性的,所以就算把水煮開了,它還是陰的東西。如果胃能夠熱化,把它蒸出來的話,它就會跟體液慢慢地融合,形成精和氣,被脾吸收到身體裡面。

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條件的,需要小腸夠熱,也就是溫度,還需要小腸『泌別清濁』,以及『脾』能夠吸收。否則的話,喝進去水,撒出來尿,僅僅就是穿腸而過。

不少人喜歡喝冰水,但是,喝冰水會降低胃腸的溫度,抑制消化腺的分泌,這和冰敷(為了阻止局部體液和血液循環,阻止滲出和分泌,冰敷後就不會腫了)的原理是一樣的。

因此,總喝冰水、吃冰的人,胃很容易被寒所傷,最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到周圍的其他器官,最終影響到膈肌、胸腔。

可以想像一下在肚子裡,放個熱水袋是什麼感覺,再對比一下,吃一肚子冰(相當於放一個冰水袋)又是什麼感覺。

也有人愛喝燙的水,西方醫學研究表明,總吃滾燙的飯、喝滾燙水的人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其實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不是總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飯之人更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而是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他們內心是“冰涼的”(內心寒氣很重)。

還有另外一個和溫度相關的問題,也特別需要注意,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物理課中都學過,『汽化會吸熱』,當液體變成氣體的時候,會帶走大量的熱量。而當氣體變成液體(也就是液化)的時候,會放出很多的熱量。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

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如果進入體內的二氧化碳以打嗝的形式出來了還好,如果沒出來,在肚子裡,就會導致腹脹。

而且這種氣體和我們吃飯吞進體內的冷空氣是不一樣的,吃飯吞進的冷空氣,放個屁就沒事了,而這種氣體還會滲到三焦裡面。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將身體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的部分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的部分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的部分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因此,對待水溫,不可不慎。

6.水膜(黏膜)

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黏膜(包括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黏膜,最重要的是小腸黏膜,最後是大腸黏膜)是非常重要的,飲進身體內的水,只有通過了這些黏膜,才能變成體內的津液,而津液才是中醫認為可以被人體利用的水。

黏膜相當於我們身體的“邊防”,讓誰進,不讓誰進呢?讓易於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進,不讓沒有消化好的進。

黏膜也是自我和邪氣的一個分界線,能進入這個膜的營養成分就是“自己人”了。膜有兩個作用:

1.不讓不好的東西進來,比如“恐怖分子”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物質。

2.防止身體寶貴的東西流失。

所以,一旦這個黏膜出問題,人就會不停地出汗、漏精或者腹瀉嘔吐。

大家要知道“消化”和“吸收”是不同的步驟,把吃喝進體內的東西研磨細了、分解了,這是消的功能,其中,胃管的是消,化是在小腸裡完成,

另外,三焦——胰腺分泌了胰液,肝分泌了膽汁,胃腸道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酶,它們都在做『化』的事。

吸收是由誰管的?由背後的脾,也就是說,如果“胃”把食物分解、消得很好,“脾”吸收進來的也就都是好的東西;

但如果“胃”沒把消這事做的乾淨俐落,很多大的分子團或者蛋白質沒有分解好,脾就會把大量沒有分解好的東西吸收了進來,吸收進來的東西就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污濁的痰濕或者過敏源。

換句話說,如果胃、小腸、三焦和膽沒有充分把這些吃喝進來的東西消化好,那脾是不會管的,反正脾就只管吸收,胃沒做好工作,

因為脾是不管什麼都會吸收的,所以,想讓黏膜的“邊檢”做得好,那就應該不讓“壞人”進來,也不讓“好人”出去。但是該分泌液體還要分泌,該出汗還要出。

其實,人體的黏膜有好幾道,比如體液裡還有細胞,每個細胞還有膜,那細胞跟細胞之間流動的這個體液由誰控制呢?就是三焦。

所以中醫理論認為,三焦第一是『元氣的』通道;第二是『水液的』通道,這個水液不是汗、尿,而是在身體裡循環的體液。

7.衛氣

血管裡的血是靠心臟的跳動傳輸的,但我們的體液平常就是細胞液或者細胞之間的液體。那體液是怎麼流動的?由誰來負責分配哪兒多、哪兒少?

就是三焦裡運行的氣,中醫給這個氣起了個名兒——衛氣。中醫說調和營衛,營氣在哪兒?衛氣在哪?營氣在血液裡,衛氣在血脈外。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所以就明白了,和水有關係的,是衛氣,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那衛氣推動水液經過的路線是什麼?是經絡。

經絡就是衛氣推動體液經過的道路,它跟血管有關,但是相對獨立。

為什麼?體液循環肯定會受到動脈搏動的影響,但是體液循環有一套自主的系統,有它自主的規律,它背後的推動力就是肺,

古代以橐龠(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以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喻之。

所以中醫的十二正經從肺起。道家最高級的修行方式之一——吐納,就是通過肺實現的。

如果我們平時有意識地調節自己呼吸的節奏,調節完後會發現,身體裡開始有“咕咕”的響聲了,這說明體液開始循環了。

摘自:飲食滋味

你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或是陰陽兩虛,腎精虧虛?

你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或是陰陽兩虛,腎精虧虛?

本文為純粹為中醫學術探討。

幾乎每一個剛開始學中醫的人,早晚都會問到這句話:
「老師,我這樣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有些人怕冷,覺得自己一定陽虛;
有些人睡不好、盜汗、口乾,就說自己陰虛;
甚至還有人兩邊症狀都有,乾脆陰陽一起補──結果越補越亂。

但說真的,很多時候問題根本不是陰虛或陽虛。

而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還有沒有腎氣?你的腎精夠不夠?

陰虛陽虛怎麼分?我先講你最想知道的
我知道你還是很想搞懂,到底怎麼分陰虛、陽虛。

簡單來說,如果你:
• 口乾、咽燥、睡不好、晚上容易流汗(盜汗)
• 手心熱、腳底熱、腰痠腿軟、煩躁易怒
• 大便偏乾、小便黃,常覺得「火氣大」
這些,大多是腎陰虛的表現。

但如果你:
• 怕冷、手腳冰、臉色蒼白、精神不濟
• 小便清長、尿頻、夜尿多,尤其晚上老是起來上廁所
• 腰痠膝軟、大便偏稀、性功能下降
這就比較偏腎陽虛。

你會發現,陽虛的人不只怕冷,還常常「尿多、尿急、夜尿不止」,這是因為腎陽虛不能固攝,水液代謝出問題了。

那「怕冷又上火」的人呢?可能是陰陽兩虛
很多人說:「老師我很奇怪,我怕冷,可是又常口乾上火。」

對,這不是你想太多,這很有可能就是陰陽兩虛。
陽虛,讓你怕冷、沒力;
陰虛,讓你內熱上擾、咽乾心煩。
兩邊都虛,身體就開始錯亂。你會:
• 又冷又熱
• 又虛又火
• 一邊乾、一邊濕
• 睡不好、排便不順、情緒亂
這種情況,你不只是陰虛或陽虛,很可能是根本的「腎精虧損」。

腎氣是什麼?──你真正的動力來源
腎氣,是腎的功能表現,是整個身體生命活動的推動力。

它決定你能不能:
• 排便順不順
• 排尿有沒有力
• 月經來得正不正常
• 有沒有精神、體力、
• 生殖功能、骨骼、聽力、記憶力好不好

很多人不知道,腎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幫你「收」得住水液。
如果腎氣虛,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就可能出現:
• 尿頻,尿急、憋不住,一有尿意就得馬上找廁所,有些人甚至小便滴滴答答、收不乾淨

這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膀胱無力,
而是腎氣不夠、固攝無權,該收的收不住,該推的也推不動。

腎氣足的人,不一定要吃什麼補品,但身體就是「穩」。

腎氣虛的人,再補陰補陽都沒感覺,甚至補錯還更糟。

如果你還是光靠症狀,還是不清楚,我再教你如何看舌苔:

腎陰虛舌象:舌色紅,舌體偏瘦,舌苔少苔或無苔,舌質偏乾、光滑有時光剝
若舌質紅挾帶微黃苔,一般為陰虛火旺。

腎陽虛舌象:舌色淡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苔苔潤,舌質:濕潤偏嫩。

再來說到腎精,是更深層的根本
如果腎氣是身體的動力,腎精就是燃料本身。

它來自先天父母給你的本錢,也靠後天累積──你怎麼吃、怎麼睡、怎麼活。

當你長期過勞、久病、失眠、情緒耗損,其實就是在耗腎精。

你可能年紀不大,但已經出現:補什麼都沒效,反而越補越不舒服的情況。

那很可能,不是陰虛或陽虛的問題,而是腎精已空。

腎精 → 陰陽 → 腎氣 ,這才是順序
很多人學中醫從陰陽學起,但真正的順序應該是:
腎精是根本,先分陰陽為結構,再由腎氣去推動與執行。

腎精像是身體的根基,是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
這些精氣化為陰與陽的兩極,一邊滋養、一邊溫煦;
但這些結構要能運作,就還需要一股動力,那就是腎氣。

• 腎精生陰陽,是你先天的底子;
• 腎氣推動陰陽,是你後天的功能。
沒有腎精,就沒有陰陽可言;
沒有腎氣,陰陽再分也只是空架構,推不動、調不開、平衡不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補陰補陽都沒用,
因為你跳過了「精」與「氣」這兩層根基,所以,與其急著貼標籤,不如回頭看根本
你可以這樣理解:
• 陰陽是外在表現
• 腎氣是功能根本
• 腎精是結構本源

中醫不是要你分類自己,而是要你看懂身體的結構是怎麼變虛的。

你分清楚什麼之前,先問自己:
我氣足嗎?我有精虧嗎?

另外,補錯,比不補更傷,很多人亂補,結果:
• 補陽越補越躁,火上加火
• 補陰越補越冷,腸胃虛寒更嚴重
• 補腎反而脹氣、便秘、冒痘、失眠
• 花很多錢吃保健品,卻從來沒搞懂自己缺的是什麼

中醫從來都不是「這樣虛吃這個」那麼簡單,它是一種邏輯、一種順序、一種對身體的深入理解。

如果你想從根本學懂怎麼分陰陽、補腎、看氣血、辨體質,

不再靠猜、靠運氣,那你該做的第一步,是學會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