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清修丹法的原理,一氣三化,三化三變

道家清修丹法的原理,一氣三化,三化三變!

關於清修丹法的原理,有兩本書是講得是比較清楚的,一個是伍沖虛先生的《天仙正理道原淺說篇》,另一個則是閔一得先生的《古書隱樓藏書》。真正的人元丹法,三家相見之道,講的是三交三得,三補三還,而清修丹法講的是一氣三化,三化三變。

我們再看看《天仙正理道原淺近說》是怎麼講丹道原理的,是怎麼描述順為凡這個過程的。大略言之,也是先說天地宇宙與人的生成(宇宙觀),然後,再講順為凡的人道,就是一得永得,三變三化。

先說宇宙生成觀,《天仙正理道原淺說篇》:未有人身之先,總屬虛無,如《易》所謂無極而太極時也。無中恍惚若有一炁,是名道炁,亦名先天炁(召按:此即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炁論與龍虎所說相同)。

此炁久靜而一,漸動而分,陽浮而為天,比如人之有性,陰沉而為地,比如人之有命也(召按:此言混沌到盤古而開天闢地),陽動極而靜,陰靜極而動,陰陽相交之炁,而遂生人(召按:此即先天一炁而化天元、地元、人元之理,所謂生天、生地、生人)。

然後再說一得永得,三變三化。《天仙正理道原淺說篇》:“人道者,生身成人之道也。一次變化,是父母初交,二炁合為一炁而成胎也;二次變化者,是胎完十月有炁為命、有神為性者;三次變化者,是產後長大成人,精炁極盛,十六歲時也,謂之三變者。”

“順行人道之三變者,言一變之關,自無炁而合為一炁也,父母二炁初合於一胞中,只是先天一炁,不名神炁。”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先天一炁就是父母二炁合為一體的那個炁。

“及長成形,微有氣,似呼吸而未成呼吸,正神炁將判未判之時,及已成呼吸隨母呼吸,則神炁已判,而未有圓滿之時,但已判為二,即屬後天…………十月足矣,此二變之關,言一分為二也。”

“年至16歲,神識全矣,精炁盛矣,到此則三變之關在焉,則情欲之神,亦到陽關,神炁相合則順行,為生人之本,此炁化精也,謂之三變者如是。”

綜合上面,簡單的說,就是父母合氣為一炁時,為我們的先天一炁,此時,只有一炁,而沒有精、氣、神三者的區別,這是第一變;後來,一分為二,就有了神與炁的區分,這是第二變;到十六歲,有精而能生子,有了精、氣、神三者的存在,這就是第三變。也就是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意思。

做一個簡單的比喻,把麥子比作一,那麼粉面就是二,包子就是三了。“虛”一變而有麥子,麥子再變而為粉面,粉面三變而為包子,變成了包子,自然就不能象麥子那樣生生不息、繁衍生息了。

那麼,清修之法怎麼做呢?伍沖虛先生說道:“修煉三關者,使精返為炁,炁煉為神,神還為虛,即是從三變返到二變,從二變到一變,從一變轉到虛無之位,是為天仙矣。”

說到這裡,問題就出來了,我再以麥子為喻,麥子比作一,那麼粉面就是二,包子就是三,既然麥子成了包子,那包子怎還能成為麵粉,麵粉又怎麼能複變為麥子呢?

如果不能,那麼,伍沖虛先生《天仙正理道原淺近篇》所說丹道原理,則是漏洞百出,不能成立了。如果能,我們誰又能見到包子放在那一動不動,自然清靜無為而能變回為麵粉的,我們誰又能見到麵粉放在那一動不動,自然清靜無為而能變回為麥子的。

那麼,是否伍沖虛先生錯誤了呢?這個問題先留在這裡,給愛好清修者自己去尋找答案吧,真得伍沖虛等龍門丹法真傳者,自然能回答。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士誦經,龍王現身有說法

道教故事:道士誦經,龍王現身有說法!
宋朝時期,杭州有一座道觀,名為洞霄宮,宮裡曾有一位主持道觀的道士,為人心地良善,修行功底也極好,他虔誠的信奉神明,平日誦念救人的經卷,向來都很靈驗。
洞霄宮旁邊有一個龍潭,道士常到潭邊誦經,有一天,忽然從潭裡出來一個老人,跪在道人面前說:“弟子是龍王。您每次在潭邊誦經,我們水族都能聽到,一直不敢隨便出來見您。今天之所以現身,是有事相求。”
道士問他說:“您有什麼事呢?”
龍王說:“只要您在潭邊誦經,水府的眾生和地神就馬上起身示敬,恭恭敬敬地聽您誦念,如果您沒有誦完,沒有離開,我們也不敢擅自亂動。我希望您,只在洞霄宮裡誦經,這樣不妨礙您每天的修行之功,而我們水族數百生靈也可以休息一下,如果您能慈悲恩許,我們每天供奉二斤鮮奶,作為您的飲食。”
道士回答道:“我每天誦經,怎麼能是為了鮮奶呢!既然您出面相請,我聽您就是了。”龍王聽罷,高興地回到水潭裡,隱去了蹤影。
道人遵守了約定,從此以後,就只在洞霄宮裡誦經,不再去龍潭邊上誦經了。
第二天,廚房的僕人對道人說:“師父,廚房的桌子上多了兩斤鮮奶,極其新鮮乾淨,我不知道這些鮮奶來自哪兒?所以想問問您,我能不能喝?”
道士說:“這不是你所知道的事,把鮮奶給我。”道觀裡的一個小道士把鮮奶一稱,果然重達兩斤,從此以後,每天都會出現兩斤鮮奶,就這樣持續了好幾年。
幾年後的一天,忽然沒有再出現鮮奶。道人深感驚訝,不知道龍王為什麼失約了。於是,他來到龍潭邊誦經,想找機會詢問一下。果然不出所料,龍王再次現身。
龍王對道人說:“鮮奶是世間的東西,不是龍宮之物。弟子身為龍神,是怎麼得到的呢?凡是世間經商的人,做買賣時缺斤短兩,欺騙顧客,我就暗自沒收。原本街市上有個商戶叫董七。此人喜歡在秤上做手腳,經常把14兩當作一斤(編注:宋朝時期,一斤為16兩),我就收取董七的鮮奶供奉您。現在董七已經外出離開了,現在牛奶鋪業換了主人,此人心地淳樸善良,好好守著正道,從來不會為了利益欺騙別人,所以我就不能再從他那兒取奶了,也就不能繼續供奉您了。”
道士聽後,歎息不已,對龍王說:“我只是想知道,龍王為什麼突然停止了供奉鮮奶,我擔心自己或許做錯了什麼事,給您帶來了禍患!現在我明白了牛奶的來源,欺心騙人的事終究是不能做的,我誦經本想加強人的善念,但取得的牛奶是從欺騙顧客的商人那兒來的,這並非好事!”
後來,這名道士經常到城郊集市上,一心一意地行善,為百姓做了不少善事。收起。
圖文源於互聯網

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

~『中醫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說明五臟功能,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天地人完整系統。』

< 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命理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

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臟系統』的關係,而不是西醫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古人特別喜歡使用比喻的手法,從《易經》的爻辭到中醫的藏象學、五行學,經常是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十分複雜、深奧的事務或理論。

中醫在使用五行來說明人體五藏功能時,用的就是這種比喻方法。因為藏象天地人生命系統是無形的,我們不能像描述一件器物一樣向大家講述它的形狀、特點、功能。那怎麼辦呢?

老祖宗想到了『比喻』的方法,取大家熟悉的五種事物為比喻對象,借此向大家說明被比喻對象的形狀、功能、特點。於是古人找到了金木水火土五種東西,借以比喻藏象五藏,肝為木、火為心、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

 

一棵大樹枝葉繁茂,有的筆直,有的彎曲,有的向上生長,有的向外生長。人體五藏中的肝,它的稟性喜『條達疏通』,不喜歡被『抑鬱』,也不喜歡『被限制』,表現出疏通開洩的功能特點,故肝為木。

一堆篝火很溫暖,火焰永遠是『向上升騰』,上面燒壺水,水氣蒸騰四溢,篝火的周圍有某種熱烈的氣氛。人體五藏中,心為陽,陽為熱,溫暖著全身各部位,它推行血液循行全身,故心為火。

一片大地黃土稟性敦厚,樸實無華,它默默『承載著』萬物,『生化』出各種食物供養著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可以說天下萬物『依土』以存,賴土以活。人體五藏中,『脾』的作用是『運化水谷』,並提取營養物質,供養全身,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為土。

一塊金屬稟性莊重,外表冰冷,有『肅降』的特性,金屬堅硬沈重,說明它分子結構很緊密,所以有收斂的特性。人體五藏中的肺,有『清肅』之性,以『降』為順,故肺屬金。

一條溪流『順勢而下』,滋養著周圍土地上的萬物,水性冰冷,故水為寒;投一塊石子沒入水中,再看不見了,故水主『閉藏』。人體五行中的腎藏,就如同水利工程樞紐,藏精、主水,腎精對機體有著『滋養、濡潤』的作用,故腎屬水。

由此可見,中醫是在用金、木、水、火、土的具體屬性來描述藏象五藏的功能是斷章取義。比如說,水潤萬物,主收藏,僅僅是水屬性的兩種,其中水的流動性、無形體的特性等就沒有涉及。

而文學家在描述水時,會發現水更多的屬性。所以,中醫在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功能時,我們只能將其視為比喻,而不能視為完整、精確的論述。

中醫不但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來說明五臟功能。

當用一個比喻無法說明時,只好再用一個比喻,比喻多了,自然就構成了一個系統。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完整系統。

我們以心為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幾樣食物都屬『苦味』,因為“苦生心”。

中醫將人體五藏比喻成五行,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借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進一步說明五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part1

< Part 1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

中醫的陰陽與五行,這是一對雙生子。如果明白了陰陽的具體含義,那麼五行就很好理解了,五行專門研究藏象的五藏關係。

何為五行?簡單地說金、木、水、火、土,此五者是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生、剋、乘、侮、勝復等關係:

一、五行相生

所謂的相生就是互相滋生,互相促進,其規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乃是取象比類,泛指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相生關係中,生的一方稱為“父母“,而被生的一方稱為“子“,

例如,金生水,金為父母,水為子代。中醫裡常用此原理,比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滋水含木法——以『腎陰』養『肝陰』(水生木);益火補土法(火生土)——以心陽助脾陽;培土生金法(土生金)——以脾氣益肺氣……

二、五行相剋

所謂的相剋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克制,也有人將相克稱為“相勝”,意即互相戰勝,其順序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為什麼五行可以相剋呢?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相剋是指事物普遍的一種矛盾現象。

三、五行相乘

“乘”有以強凌弱、乘虛而入的意思,簡單地理解就是剋過了頭。陰陽五行講平衡,相剋本來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方太強,對另一方克制過了頭,就有點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了。

同時,如果被剋的一方比正常狀態虛弱,那麼剋制的一方即使是正常剋制也會造成“相乘”。例如,火能剋金,在正常的情況下,火能熔金,但如果火太大溫度太高,那麼金就被汽化了,此時的金就脫離了五行範圍了。所以這裡主要講“度”的問題,超過了正常的“度”,事物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五行相乘的順序是: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四、五行相侮

相侮就是『反剋』,例如,夏季防洪時築了一條大堤,使用的就是土剋水之理。但有兩種情況土無法剋水:一是土本身有問題,如大堤本身質量不高,到處都是隱患,這種堤怎能防住水?二是水過大,本來築一條大堤準備擋住10米高的水,可水來太大,水頭超過了15米,此時的大堤肯定不行。這就是反相克。

五行相侮的順序是: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

 

五、五行勝復

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相勝相制、克制復救、先勝後復的關係。怎麼理解呢?一支部隊堅守據點,遭到強大敵人的進攻,眼看就要頂不住了,突然援兵從天而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據點。

前一個階段稱為勝,後一個階段卻為復。大家應該明白,五行關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平衡,所以平衡是至高無上的。五行中如果一方太弱或太強,那麼這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另外一方就會出來克制它或補救它,使其重新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水氣太過,水對火就會過分克制,火氣必然受損,甚至有息滅的可能,此時火之子土氣就會出來制止水氣,使水氣恢復正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藏的關係,而不是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很多人問我,中醫這麼複雜,要怎麼學才不會亂?

其實中醫再怎麼深,我簡單舉例一個比較核心的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地方,就會生病。

我們先撇開陰陽、經絡、五臟六腑,先來理解,為什麼氣血到不了就會生病。

這像什麼?
就像水灌不到田,田會乾;
陽光照不到的地方,植物長不好;
快遞送不到的家,東西永遠收不到。
人體也是一樣。

哪裡的氣血沒有被送到,那裡就會出問題。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有時是痛、有時是腫、有時是麻、有時是掉髮、變黑、發癢、發炎、長東西、長不出來。

氣血到不了的問題
有時是痛,像是頭痛、胃痛、關節痛、經痛、胸口悶痛;

有時是麻,多見手麻腳麻、半邊麻木、走久了腳底發麻;

有時是掉髮,髮為血之餘,氣血不到頭皮,頭髮自然易斷、易落;

有時是變黑,像黑眼圈、唇色發暗、眼眶或手指關節發黑;

有時是發癢,皮膚局部癢、搔抓不癒、濕疹反覆;

有時是發炎,氣血運行不暢,局部鬱熱上升,紅腫熱痛;

有時是長東西,像痘痘、囊腫、瘤塊、肌瘤、乳頭分泌物;

有時是長不出來,該排的不排、月經來不順、汗出不出、毒素積在體內。

那為什麼氣血會到不了?
其實原因只有兩種,真的只有兩種。

一、送不出來──身體沒力氣送
這種情況不是堵住,是根本沒有力氣,或沒東西可以送。

氣虛——推不動,快遞車沒油了。
血虛——沒內容物,倉庫空了。
會讓人覺得:累、懶、手腳冰、頭暈、心悸、健忘、月經量少,甚至傷口不好、皮膚乾癢。

像這種情況的處理原則是補氣養血,把系統重新開起來。
不只是給它吃的,還要讓它動得起來。
但注意:這種情況如果同時又有「堵住」,那補進去也沒用,會更壓、會更堵。

二、送不過去──路被擋住了
有些人不是沒力氣,是路上太多障礙物。
你有氣有血,但送不出去,一樣沒用。
這種「堵住」,這就涉及很多層面的問題了:
因為氣滯:
情緒壓著、悶著、撐著,氣走不動,身體就悶、脹、痛。
常見在胸悶、肋痛、脹氣、經前不舒服、乳房脹痛。
那就需要:疏肝理氣,打開氣機的開關。

因為血瘀:
氣推不動,血就堵。或者你原本就有瘀傷、瘤、血塊卡在裡面。
常見症狀:刺痛、有定點的痛、暗紅、瘀青、經血有血塊。
那就需要:活血化瘀,慢慢把淤堵清掉。

因為痰濕:
吃太好、動太少、脾太弱,水濕留在體內變成濁氣、痰飲、濕毒。
你會覺得重、脹、脹得不明顯、咳痰、舌苔厚膩、頭昏。
那就需要:健脾化濕、化痰導滯,把路上的爛泥清掉。

因為寒邪:
怕冷、吹風、吃冰,寒氣進來讓整個經絡「凍住」。
會痛得很緊、很深、怕碰,手腳冰冷,關節僵硬。
那需要:溫陽散寒,讓身體回暖、讓路打開。

因為熱邪:
火氣太大、虛火上升、熬夜、壓力爆炸,氣血亂竄、方向錯了。
常見:口破、痘痘、失眠、便祕、心煩、兩頰熱。
必須:清熱疏導,把火氣引下來,讓氣血歸位。

你看,其實不複雜。
不管是虛(送不出),還是實(送不過),
只要氣血沒送到,身體就會出狀況。

這就是中醫在看病的重點——不是哪個臟腑有問題,而是哪裡沒顧到,生病了。

我們做的事也不是「塞更多東西進去」,而是去思考一個很簡單但很重要的問題:「氣血要怎麼回得來?」

必須這樣子去思考,也代表你正走在中醫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