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慧日,這個人的緣分也非常難得,他看到義淨三藏法師,這是在中國唐朝時候翻經的法師。玄奘、義淨都是到印度求法,那個時候的交通工具只有駱駝跟馬匹,非常辛苦。慧日法師看到這些大德,心裡非常羨慕,於是他也發心到印度去求法。他是坐船去的,從海道過去的,經過三年才到達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現在交通便捷,你看那個時候航海,三年,從中國出發,三年才到印度。
「禮如來聖跡」,釋迦牟尼佛的遺跡他去禮拜,「尋求梵本」,這就是取經。慧日法師「既閱歷艱苦」,他求法心切,千辛萬苦,所以對於這個娑婆世界就產生厭離的念頭。「思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他就想,能有這個世界嗎?能有這個國家嗎?只有樂,沒有苦。用什麼方法、怎樣修行,能夠很快見到佛?「遍問天竺三藏」,遇到當年的高僧大德,他都向他們請教,就請教這樁事情。而當時這些三藏法師,「皆勸修淨土法門」。
這一段對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今天閱歷這個地球的艱苦,對這個地球還喜歡嗎?這個地球上,倫理的教育沒有了,道德的教育沒有了,聖賢的教育沒有了,宗教的教育沒有了。現在人生活苦不堪言,不論貧富貴賤,沒有一個不苦。我們今天所閱歷的,深度、廣度超過慧日法師。慧日法師取經的時候嘗到這個滋味。
真正有修行的人、真正得道的人,都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只有淨土法門能滿你的大願。這個國土有樂無苦,方法很簡單,真信、真願,肯念阿彌陀佛。如果是用真誠心念,念念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真的能夠快速見佛。慧日聽到這些話、這些教誨,頂禮受持。
「漸至」,這是走路,走到「北印度健馱羅國」,「王城」就是首都,這個國家的首都。「東北有大山,山有觀世音像,有至誠祈請者,每見大士現身」,這個地方感應很多,觀世音菩薩的道場,真正有至誠懇切的人去禮拜觀音、求觀音,觀音菩薩會現身。慧日聽到了,就到這個山磕頭七天,這禮拜。「又斷食,畢命為期」,一定要觀音菩薩現身,不現身,至死也不休。到七日夜晚,滿七天圓滿,觀音菩薩真現相了。
「觀音於空中現紫金身,長一丈餘」,這個長要應該用高,觀音像高一丈餘,「坐寶蓮華」。垂右手摩慧日的頂,摩頂,告訴他,「汝欲傳法」,難得你發心傳持如來正法,「自利利他」。告訴他,「唯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唯念這兩個字重要,就是只要念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行了,「發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我是觀音菩薩自稱,你要是到了極樂世界,你見到阿彌陀佛,你也見到我了,「得大利益」。
這個大利益,我們知道,經上所說的,皆作阿惟越致菩薩。見阿彌陀佛、見觀音菩薩,得佛菩薩的加持,你就圓滿三不退。我說圓滿,不說圓證,它不是你自己功夫證得的,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給你的。
但是加持給你的,跟你自己證得的,在作用上完全相同,沒有差別,佛力加持跟自己證得的無二無別。只要證得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經上常講的入大般涅槃,也就是證得如來一切種智。這三種智,一切智是知法空,知一切法體空,阿羅漢的智慧。知一切法空,對一切法不執著了。
第二種智慧叫道種智,菩薩所證得的。種是種種,無量無邊,這一切法,這種種法。道是什麼?它是什麼個道理,搞明白了,這是阿羅漢不知道的。阿羅漢只知道當體即空,為什麼會有這個相,這些相有什麼作用,怎麼來怎麼去,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
佛果地上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阿羅漢證的;種智,菩薩證的;到佛那個時候圓滿了,道種智、一切智圓滿了。這是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梵文稱薩婆若。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清淨寂滅,就是常寂光土,名稱很多,說的是一樁事情,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在極樂世界,究竟圓滿就在這句佛號,所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
又接著說,「汝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諸行就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淨土法門超過。「說已忽滅」,說完了,相就沒有了。這是慧日誠心有感,觀音菩薩就應,傳這個法門給他。慧日這個時候「既睏憊」,睏憊就是很疲倦、很疲乏,感到很累。因為他七天七夜沒有睡覺,他在那裡禮拜,七天七夜把觀音菩薩拜來了,不容易!
我們看看《淨土聖賢錄》裡面瑩珂法師,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拜來。慧日是大法師,到印度去取經,是戒律、禪定很嚴格的修行人。瑩珂是破戒、是犯規,瑩珂為什麼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拜來了?瑩珂拼命,他的心比慧日法師還要懇切。為什麼?他知道,他不能往生就墮阿鼻地獄,這個壓力壓迫著他,那是真心,一點虛妄沒有。所以慧日跟瑩珂比就差這一點,他要七天七夜,觀音菩薩才出現。
七天七夜當然疲乏不堪,但是聽菩薩這段開示之後,精神就提起來了,「精神頓壯」。「及登嶺東歸」,他爬到山頂,然後再回到中國,「計行七十餘國」,那都是小國,不是大國,像玄奘大師一樣。「閱一十八年」,真的不容易,十八年才回到中國。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五三三集)2012/9/26 檔名:02-037-0533
宇宙與我們的念頭 — 節自『淨空法師』
有人問我這個宇宙是誰創造的?!是上帝?是佛?還是大爆
這個宇宙不是誰創造的~是我們眾生的念頭形成的
從萬花筒悟人生:自性就是上帝
眾生的心就像萬花筒
靜止的時候他不變
但當我們轉動時,萬花筒裡就產生各式各樣的變化
而且在千變萬化中沒有一個相是相同的
我們的心不動時,現前即是一真法界
但當萬花筒一轉動,裡面變現出許多圖案
這就像我們一生起妄想分別執著
一真法界就立刻變成十法界六道三途
由此可以體會,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生命的起源為何
都是一念心動而產生的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得五句話
最後能生萬法這句說明了整個宇宙的起源
都是我們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現
與別人毫不相關
我所看到的山河大地、芸芸眾生
是自己的心現識變
彌勒菩薩是法相唯識的專家,有一次佛問彌勒,心有所念,
彌勒言 舉手彈指之傾 「三十二億百千念」
「念念成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波動產生精神和物質~生出這個
經典裡面世尊跟彌勒菩薩的談話,「佛問彌勒,心有所念」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妙高山頂,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顛,諸祖略容會話。”虛雲和尚116歲那年的許多開示,指示用功途徑,行門法要,言言親切,句句指歸,和盤托出。其中對於以《楞嚴經》為善知識,最是無私教誨。1955年8月的一個開示最後說:“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經》。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修。”
末法時期,學佛人當以《楞嚴經》為善知識。老和尚謙虛地說:“我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經》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次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得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裏,比較它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讀熟《楞嚴經》,勝於閱全藏。老和尚說:“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欲知如來密因,常讀開悟的楞嚴。老和尚說:《楞嚴經》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
方便有多門,淨戒為根本。老和尚說:“了脫生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1993年2月,臺灣高雄,元亨寺,講臺下面是出家的和在家學佛的聽眾,淨空法師在講臺上宣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話題宛而轉之:大家能遇上淨土法門,佛說是善根深厚者,無量劫來都在修行。但回頭想想,為什麼到現在還在六道中輪迴。讀了《楞嚴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淫心、殺心、盜心、妄心這“四心”都沒有斷掉。所以沒能證果成佛。由此可知,佛在《楞嚴經》上說了真話。
淨空法師指出,“斷”有兩種,一為“滅斷”,一為“伏斷”。滅斷太難太難;伏斷就是大石壓草,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得力,不令“四心”起作用。參禪念佛,能否做到斷其一二或全部,願不願意斷其一二或全部,都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決不能因為難以做到而否定《楞嚴經》講的真話。
學佛人可能終生都斷不了淫殺盜妄之心,但常常熏習《楞嚴經》是必要的。人們可能活不到一百歲,但追求健康長壽是必要的。念佛人可能往生的品味不高,但力求上品上生是必要的。欲取上者而得中,欲取中者而得下,欲取下者一場空。常熏《楞嚴經》,乃取上者之法,至少可獲中者、下者之利。忽視《楞嚴經》,極易習氣當家,乃取下者之策,所獲必定微微。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