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3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

~『中醫的治療並非機械地頭痛醫頭,而是考慮到整個五臟的五行生剋變化,肝病患者要考慮到心脾肺,而不是一味地治肝。這種方法還可以防止疾病的傳變』

< Part 3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 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命理學>

根據五行學,人體五臟在生理上的相互聯繫,決定了它們在病理上也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一臟的病變可以傳至其他臟,其他臟的病變也可以傳到此臟,中醫將此稱為『“傳變”』,其依據就是五行的『生、剋、乘、侮』關係。

1、相生關係的傳變。

五臟相生的次序為: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腎,腎生肝;

母病及子,是指疾病『順著相生』次序傳變,即母臟先病,然後按『母子相生』關係傳到子臟。

例如,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所以腎為母臟,肝為子臟。當腎臟病後,它可以傳給肝臟,這就是『母及子』。

按照五行的相生關係,肝病傳心(木生火),心病傳脾(火生土),脾病傳肺(土生金),肺病傳腎(金生水)。

臨床上常見的“水不涵木”病症,就是由於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陰,引起肝腎陰虛,陰虛則不能制陽,導致肝陽上亢。

子病及母。是指疾病『逆著相生』次序的傳變,即子臟先病,然後按母子相生關係反過來『傳給母臟』。例如,肝屬木,心屬火,木能生火,故肝為母,心為子。『逆相生』的傳變有兩類:一類“子病犯母”,即子實引起的母實病症;一類是“子盜母氣”,即子虛引起的母虛病症。

 

2、相剋關係的傳變。

五藏相剋的次序為:肝剋脾,脾剋腎,腎剋心,心剋肺,肺剋肝。

 

在五行中,相剋中間有兩種情況,一是“相乘”,二是“相侮”,五藏疾病按相克來推算的話,也有這兩種情況,即順著或逆著相克關係在傳變。

相乘就是相剋太過引起的疾病,它順著相剋次序傳變。以肝和脾的關係為例,肝屬木,脾屬土,木能剋土。有兩種情況可以導致肝脾相乘,一是肝氣太旺,比正常的脾氣高出許多,於是就出現了相剋“太過”現象;一是肝氣並不旺(與正常相比),但由於脾太虛,肝氣乘機大損脾臟。

相侮就是所謂的『反剋』,指疾病『逆著相剋』次序傳變。以肺和肝為例,肺屬金,肝屬木,金剋木。但如果肝氣太過,或者肺氣太虛,都會引起反剋,即肺克肝,臨床上稱為“木侮金”,或“木火刑金”,相乘或相侮,都是相剋的異常表現,但五臟相生相剋僅僅是大原則,不能死搬硬套,中醫在這個大原則下,更講究『辯證』治療。

中醫不但用五行學來闡釋五臟的功能,更重要的是用五行解釋疾病並指導治療。

由於五臟病變可以相互傳變,故臨床上又可根據五行的『生剋乘侮』關係來推斷病情的變化,如脾虛病人面相應該現出黃色,一旦顯現出青色,或者脈象兼洪,提示此病可能轉向肝,木來乘土;心臟病人應該呈現赤色,一旦面色偏黑,那就可能病已經轉到了腎上,此為水來乘火之象。

 

因此中醫的治療並非機械地頭痛醫頭,而是考慮到整個五臟的五行變化,肝病患者要考慮到心脾肺,而不是一味地治肝。這種方法還可以防止疾病的傳變,故《難經·七十七難》曰:“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

中醫裡有許多治療方法,都是從陰陽五行中演化出來的:

 

1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中醫在治療虛症時,常用補其母的方法,例如,肺氣如果虛弱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直接治療肺,而應該先補脾,因為脾為肺之母,脾土可生肺金。

在治療『實症』的時候,又常常使用『瀉其子』的方法,例如,在治療肝火旺盛時,常常清洩心火,因為心為肝之子,子病犯母,導致肝火過旺。

2 滋水『涵木』法:是滋腎陰以養肝陰,以制約肝陽上亢的方法,適用於腎陰不足,水不生木,以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引起肝陽上亢的症候。

3 益火『補土』法:按五行相生理論,用溫心陽以助脾陽的一種方法,或者溫腎陽以助脾陽的方法。

4 培土『生金』法:補脾氣以助肺氣的方法,適用於脾氣虛弱,不能資助肺臟,導致肺氣虛弱,或者因肺氣虛而引起的肺脾兩虛症。

 

5 金水相生法:是滋養肺腎『陰虛』的一種方法,又稱滋養肺腎法。適用於肺虛不能輸布津液以滋腎,或者腎陰不足,不能上滋肺而導致的肺腎陰虛症。

6 抑木扶土法:緊疏肝、平肝,佐以健脾治療肝旺脾虛的一種方法,適用於木旺乘土的病症。

7 培土制水法:是用溫運脾陽來治療水濕停聚的一種方法,適用於脾虛不運,水濕泛濫而致的水腫脹滿之症。此處的水不指腎,而指水濕邪氣。

8 佐金平木法:是以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的一種治療方法,有時又指通過抑制肝木以助肺氣的清肅,適用於肝火犯肺症。

 

9 瀉南補北法:南為火,北為水。實際上指瀉心火補腎水,適用於腎陰不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濟,心腎不交之症。

 

此外,五行學說還有指導治療『精神情志』疾病的作用。

中醫認為,人類的情志生於五臟,五臟間有生剋傳變的關係,五情志間也有生剋傳變的關係,所以古代人在治療精神情志疾病時,常常借用情志間的『相互制約』關係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悲為肺志,屬金;怒為肝志,屬木。悲能勝怒,猶金能剋木也。

恐為腎志,屬水;喜為心志,屬火。恐能勝喜,猶水能剋火也。

怒為肝志,屬木;思為脾志,屬土。怒能勝思,猶木能剋土也。

喜為心志,屬火;憂為肺志,屬金。喜能勝憂,猶火能剋金也。

思為脾志,屬土;恐為腎志,屬水。思能勝恐,猶土能剋水也。

 

中醫學認為:五行組成世間自然萬物,同樣組成人類。由於五行多少有偏頗,遂有種種類型之人。

主要有五大類:木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之人。每種類型都有『心理、行為及生理、病理』眾多方面的特點。例如,木型之人的特點是:有才智、好用心思,多憂勞,體力不強,不耐秋冬。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

~『中醫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說明五臟功能,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天地人完整系統。』

< Part 2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命理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

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臟系統』的關係,而不是西醫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古人特別喜歡使用比喻的手法,從《易經》的爻辭到中醫的藏象學、五行學,經常是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一個十分複雜、深奧的事務或理論。

中醫在使用五行來說明人體五藏功能時,用的就是這種比喻方法。因為藏象天地人生命系統是無形的,我們不能像描述一件器物一樣向大家講述它的形狀、特點、功能。那怎麼辦呢?

老祖宗想到了『比喻』的方法,取大家熟悉的五種事物為比喻對象,借此向大家說明被比喻對象的形狀、功能、特點。於是古人找到了金木水火土五種東西,借以比喻藏象五藏,肝為木、火為心、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

 

一棵大樹枝葉繁茂,有的筆直,有的彎曲,有的向上生長,有的向外生長。人體五藏中的肝,它的稟性喜『條達疏通』,不喜歡被『抑鬱』,也不喜歡『被限制』,表現出疏通開洩的功能特點,故肝為木。

一堆篝火很溫暖,火焰永遠是『向上升騰』,上面燒壺水,水氣蒸騰四溢,篝火的周圍有某種熱烈的氣氛。人體五藏中,心為陽,陽為熱,溫暖著全身各部位,它推行血液循行全身,故心為火。

一片大地黃土稟性敦厚,樸實無華,它默默『承載著』萬物,『生化』出各種食物供養著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可以說天下萬物『依土』以存,賴土以活。人體五藏中,『脾』的作用是『運化水谷』,並提取營養物質,供養全身,它是『氣、血』生化之源,故脾為土。

一塊金屬稟性莊重,外表冰冷,有『肅降』的特性,金屬堅硬沈重,說明它分子結構很緊密,所以有收斂的特性。人體五藏中的肺,有『清肅』之性,以『降』為順,故肺屬金。

一條溪流『順勢而下』,滋養著周圍土地上的萬物,水性冰冷,故水為寒;投一塊石子沒入水中,再看不見了,故水主『閉藏』。人體五行中的腎藏,就如同水利工程樞紐,藏精、主水,腎精對機體有著『滋養、濡潤』的作用,故腎屬水。

由此可見,中醫是在用金、木、水、火、土的具體屬性來描述藏象五藏的功能是斷章取義。比如說,水潤萬物,主收藏,僅僅是水屬性的兩種,其中水的流動性、無形體的特性等就沒有涉及。

而文學家在描述水時,會發現水更多的屬性。所以,中醫在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功能時,我們只能將其視為比喻,而不能視為完整、精確的論述。

中醫不但用五行的特性來描述五藏的功能,而且還將『五音、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分別配入『五行』,一起來說明五臟功能。

當用一個比喻無法說明時,只好再用一個比喻,比喻多了,自然就構成了一個系統。這樣一來,五行就成了一個人與道法自然相結合的完整系統。

我們以心為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靈樞·五味》曰:“心病者,宜食麥、羊肉、杏、薤”這幾樣食物都屬『苦味』,因為“苦生心”。

中醫將人體五藏比喻成五行,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借用五行的生剋制化,來進一步說明五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part1

< Part 1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

中醫的陰陽與五行,這是一對雙生子。如果明白了陰陽的具體含義,那麼五行就很好理解了,五行專門研究藏象的五藏關係。

何為五行?簡單地說金、木、水、火、土,此五者是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生、剋、乘、侮、勝復等關係:

一、五行相生

所謂的相生就是互相滋生,互相促進,其規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乃是取象比類,泛指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相生關係中,生的一方稱為“父母“,而被生的一方稱為“子“,

例如,金生水,金為父母,水為子代。中醫裡常用此原理,比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滋水含木法——以『腎陰』養『肝陰』(水生木);益火補土法(火生土)——以心陽助脾陽;培土生金法(土生金)——以脾氣益肺氣……

二、五行相剋

所謂的相剋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克制,也有人將相克稱為“相勝”,意即互相戰勝,其順序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為什麼五行可以相剋呢?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相剋是指事物普遍的一種矛盾現象。

三、五行相乘

“乘”有以強凌弱、乘虛而入的意思,簡單地理解就是剋過了頭。陰陽五行講平衡,相剋本來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方太強,對另一方克制過了頭,就有點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了。

同時,如果被剋的一方比正常狀態虛弱,那麼剋制的一方即使是正常剋制也會造成“相乘”。例如,火能剋金,在正常的情況下,火能熔金,但如果火太大溫度太高,那麼金就被汽化了,此時的金就脫離了五行範圍了。所以這裡主要講“度”的問題,超過了正常的“度”,事物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五行相乘的順序是: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四、五行相侮

相侮就是『反剋』,例如,夏季防洪時築了一條大堤,使用的就是土剋水之理。但有兩種情況土無法剋水:一是土本身有問題,如大堤本身質量不高,到處都是隱患,這種堤怎能防住水?二是水過大,本來築一條大堤準備擋住10米高的水,可水來太大,水頭超過了15米,此時的大堤肯定不行。這就是反相克。

五行相侮的順序是: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

 

五、五行勝復

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相勝相制、克制復救、先勝後復的關係。怎麼理解呢?一支部隊堅守據點,遭到強大敵人的進攻,眼看就要頂不住了,突然援兵從天而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據點。

前一個階段稱為勝,後一個階段卻為復。大家應該明白,五行關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平衡,所以平衡是至高無上的。五行中如果一方太弱或太強,那麼這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另外一方就會出來克制它或補救它,使其重新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水氣太過,水對火就會過分克制,火氣必然受損,甚至有息滅的可能,此時火之子土氣就會出來制止水氣,使水氣恢復正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藏的關係,而不是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