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界六天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欲界六天>

✍距今一千多年前的敦煌稀世國寶《三界九地之圖》,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界九地圖,也是最早最完整的佛教三千大千世界圖、佛教天人合一圖。

此圖係依據唐玄奘所翻譯的重要佛教經典著作,《阿毘達摩俱捨論》(簡稱《俱舍論》) 所繪製。 《俱舍論》是公元4 至5 世紀時印度佛教哲學家世親菩薩的著作, 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過渡的重要著作, 在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此敦煌《三界九地之圖》是玄奘弟子宣傳俱捨學說時所用的一種圖解講義稿,是一份極其珍貴的佛教思想史圖像資料。

《三界九地之圖》系一豎長卷,從下往上描繪了虛空、風輪、水輪、金輪、地獄、九山八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山海、四大洲、日宮、月宮、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等; 所謂「三界」, 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色界的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靜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界,這裡指的是一個境界範圍或領域,如同現代語言中的商界、政界。佛教認為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圍繞須彌山設立三個生命層次此為三界。把三界細化之後稱為九地,地,這裡指的是區域或領地。

★九地是從三界演化出來的,簡單分類如下:
欲界—五趣雜居地(持五戒、修十善、廣為布施)。
色界—離生喜樂地(修初禪)、定生喜樂地(修二禪)、離喜妙樂地(修三禪)、捨念清淨地(修四禪)。
無色界—空無邊處地(修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地(修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地(修無所有處定)、非想非想處地(修非想非想處定)。

◆欲界六天:所謂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 和夜摩天、兜率天(睹史多天) 、化樂天(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另四天位於忉利天之上, 為四層大廡殿狀殿堂, 屋頂均有一對鴟吻, 兩側均繪雲彩。左右二側有文字介紹,並有紅線指引對應殿堂。

三界中的慾界:是眾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人有五欲,《佛遺教經》有「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一句,五欲,是耳、目、鼻、口、心的慾求,即財、色、名、食、睡,是由色、音、香、味、觸五人聲引起。為五欲所牽絆的人,其根源是不知足。類似於現代語言中的冒牌“剛需”,以得到為目的,以剛需為理由。持五戒,修十善,廣泛布施,修「散」可入欲界天。

★從他化自在天以下都稱之為欲界,欲界有六層天。佛在經上常說的五大類的欲望,財擺在第一,色擺在第二,財色名食睡,這是欲界裡面五大類的欲望。欲界的六層天,四王天第一層,忉利天是第二層,我們通常一般講天神,多半是講這兩種天,四王跟忉利。能夠修上品五戒十善,都能生到這個天上。這兩層天,五欲跟我們人間差不多,稍微比較輕一點。由此可知,貪戀,過分的貪戀五欲六塵,連欲界天都沒有分。

佛在經典裡面常常引用淫欲做一個比喻,四王跟忉利天,淫欲跟人間相彷彿;夜摩天就輕了,夜摩天淫欲是擁抱;再往上面去兜率天,兜率天是握手;化樂天是見面像打個招呼;在他化自在天就更輕了,可能只點個頭微微笑一笑,所以愈往上去愈輕薄。

#三界九地之圖 #欲界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