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什麼,其修煉核心不外乎內氣凝聚,那內氣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小周天的內氣也不複雜,這樣說吧,小周天修煉內氣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修煉者生命活動必須的能量。

小周天之內氣,凝聚時猶如春天的嫩芽萌動,生機日漸顯現。

待到夏天時,必然枝繁葉茂、花蕾初現;再到秋天,碩果累累、滿藤金黃。

然而,造成如此景象的基礎,無不就是“內氣”的作用,以內氣凝聚形成這股能量。

正確修煉小周天,堅持練習,就能內氣長存、取之不竭。

反之,則如枯枝敗葉,這股“內氣”亂竄不聚,嚴重時就沒有了生機。

其實,修煉小周天,修煉內氣有很多種方式,可謂門派眾多、各師各教。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和看待各種練習方法,秉承虛心求教的心態,秉持“感恩分享,參考學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肚量,必然有所收穫。

但是,學百家之長是好事,前提是有正統的修煉為系統加持,否則,沒有基礎的修煉,猶如一葉飄落的浮萍,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要掌握內氣,要想在小周天方面得到一定的造詣,就得瞭解內氣是什麼?

不僅於此,還得瞭解內氣的表現形態是什麼?以及練習內氣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其實,關於內氣之說,我已發佈過太多文章,甚至對修煉過程中不慎走火該如何扶正都分享過,以供大家修煉參考之用。

在小周天修煉初期,其內氣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氣感,也可以說是內氣的一種形態。

瞭解到了什麼是內氣,那就得認識內氣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分為內在的表現,即氣感呈現方式,比如熱、脹、暖流、蟻行等。

還有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比如太陽穴飽滿、肌膚細膩、眼神清澈深邃、靜氣外溢、聽勁靈敏等外在表現。

在小周天的修煉中,內氣的表現形態有很多種,其表現形式也會因人而異。

修煉小周天,在日常的練習當中,氣感是眾多表現形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常態,只要方法正確,這種常態在小周天習練者當中也是最容易體會和得到的。

其實,氣感(內氣)的表現形式較多,一般可以分為八觸十六景,即冷、暖、痛、癢、輕、重、滑、澀(滑澀指肌膚感覺)、掉(動搖)、猗(修長)、飄、熱、浮、沉、軟、堅等。

在初期的修煉中,不少學員在第一天就能得到這種氣感,最初的表現形式為熱感和暖流,另外還有發脹感。

換句話說,修煉小周天,出現氣感是第一步,這就表示方法對了,“內氣”開始凝聚,通過采氣的方法頤養了“內氣”。

堅持練習,這些感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隱至顯,從弱至強,其表現程度和深淺不一,主要以修煉者的悟性和體質差異決定。

在修煉中,尤其是有氣感表現時,我們更多要做的是專注於自我身心的放鬆和安靜,讓內氣與整個身體融為一體。

此刻,要儘量用意識(自我提醒)去放鬆自己,放空自己,切勿妄想、求功心切。

修煉小周天,有心法曰:腹內松靜氣騰然,即是如此。

作為修煉者,只有在不斷的自我提醒下,或者通過自我暗示的形式讓自己放鬆,讓自己安靜坦然,此時,在心靜意導之下則內氣萌動、冉冉升發。

那麼,什麼才是松呢?

簡單講,不用力就是松,不緊繃就是松,不僵緊就是松,不努氣不憋勁就是松!

一旦形成松態,就得保持這一狀態,既不能懈也不能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可見的松:逗逗兩三歲的小孩、攙扶喝得爛醉如泥的人、抱抱睡著的人……

慢慢體會一下,找找其中的感受,那種不用力但特別松沉,不用勁卻特別放鬆的感覺。

一般情況下,練習小周天的核心就是修煉內氣,這是一套系統的養生功法。

當然,要得到這一套系統的修煉方法,一般靠機緣,可以說也是修煉者平時積攢的福報。

我們修煉小周天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內氣練出來,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養生佳境。

修煉小周天,要想快速得氣,或者說快速找到氣感,修煉出內氣,那就得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安靜、自然、松柔”的身心狀態下,內氣才會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練功方法的指導。

堅持練習小周天,只要找對了方法,按照傳承人的輔導要求,保持“體松神凝”,得“氣”是必然!

一旦“氣感”出現,我們就要固定這種感覺,可能是某個姿勢出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發熱發脹發暖,那就得多練習這個姿勢動作,讓內氣更加地明顯和強大起來。

修煉小周天,內氣是可以體會和體察出來的,但一定不要執著於此,就當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風景即可,切記不可太過刻意為之。

圖文源於互聯網

觀心入定化陰陽

葛洪祖師道出丹道精髓,就藏在「觀心入定化陰陽」這七個字之中。

《抱樸子》記載,葛洪祖師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一生致力於丹道研究。

臨終前,他對弟子說出七個字,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這七個字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天機?為什麼能讓葛洪祖師用畢生智慧來總結?這要從一個年輕修道者的求教說起。

東晉永和年間,葛洪祖師在羅浮山修道。一日,有個年輕道士叫張玄清前來求教。

弟子拜讀過先生的《抱樸子》,對丹道心生嚮往。只是書中所說過於深奧,望先生指點。張玄清恭敬地說。

葛洪祖師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你修道多久了?”
“三年了。”
“都讀過哪些道經?”
“《道德經》、《南華經》,還有先生的《抱樸子》。”
葛洪祖師點點頭:“那你覺得丹道是什麼?”
張玄清想了想:“是煉製金丹的方法。”
“那你知道什麼是金丹嗎?”
“是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
葛洪祖師搖搖頭:“你錯了。這就是世人對丹道最大的誤解。”
“請先生指教。”
葛洪祖師說:“你看過《道德經》中的’谷神不死’這句話嗎?”
“看過。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好像是說宇宙的本源…”
葛洪祖師說:“丹道的真正含義就藏在這裡面。你以為丹道是煉丹,其實是煉心。”
“煉心?”
“你修道三年,可曾靜下心來觀察過自己的心?”
張玄清搖頭:“心不是看不見嗎?”
葛洪祖師說:“心雖看不見,但能感覺到。就像風,看不見卻能感受到。”
“那該如何觀心?”
“你平時打坐時,是不是總想著要得到什麼?”
“是的。我想要得道成仙。”

葛洪臨終秘傳七字真言揭開丹道修心真諦

葛洪祖師歎了口氣:“這就是你的心結所在。我活了這麼多年,看透了許多事。臨終前,我要告訴你七個字,這七個字是丹道的真正精髓。你要聽嗎?”

這時,一陣山風吹過,帶來淡淡的檀香,張玄清的心突然安靜下來。

張玄清起身拱手,目光懇切:“請先生詳解其中更深的玄機。”虔誠的等待著葛洪祖師的開示。接下來的開示令他豁然開朗!

“觀心入定化陰陽。”葛洪祖師緩緩說出這七個字。

“第一步是觀心。《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修道先要觀察自己的心,看清妄念的生滅。”

張玄清問:“怎麼觀?”

“就像看雲彩一樣,不去抓住,也不去推開。雲來雲去,天空不動。念起念滅,心體常寂。”

“第二步是入定。不是刻意求定,而是讓心安住在本位上。《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心若不安,就像魚離開了水。”

“那該如何入定?”

“不是要你什麼都不想,而是不被念頭所轉。就像明鏡照物,物來物去,鏡體不動。”

“第三步是化陰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體,只因心有分別才見兩面。”

張玄清問:“這和煉丹有什麼關係?”

葛洪祖師說:“真正的丹道不在外煉,而在內修。外丹是借物明理,內丹才是真修實煉。”

《黃庭經》說:“’心神合一煉真人。’心神合一,就是金丹大道。不在丹爐裡煉藥,而在心田裡煉己。”

《參同契》雲:“’水火既濟,神氣合真。’水火不是實物,是心法。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這才是真正的丹道。”

葛洪祖師又說:“你修道三年,一直在外求。可道在何處?老子說:’道在屎溺。’莊子說:’道在螻蟻。’道無處不在,關鍵是你用什麼心去體會。”

《抱樸子》中我寫道:“’神仙可致而不可見,至道可得而不可受。’神仙不是外在的形象,道不是別人給的東西。都在自己心中。”

張玄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在外面找道,卻忽略了自己的心。”

葛洪祖師欣慰地說:“《悟真篇》有雲:’要得長生須閉口,休尋草木與丹砂。’長生不在丹藥,而在修心。”

丹道的真諦,不在爐火,而在心火。不在藥物,而在法物。不在外相,而在內證。
從此以後,張玄清改變了修道方向,不再執著於外在的丹藥,而是專注於內心的修煉。他漸漸明白了葛洪祖師臨終所說的七字真言。

《道德經》說:“大道至簡。”丹道的真諦,原來如此簡單。不在繁複的煉丹術中,而在返朴歸真的修心上。

這七個字,揭示了丹道千古以來最大的秘密:道在心中,不在外求。觀心而入定,化陰陽而合道,這才是長生之道、修真之路。

圖文源於互聯網

“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丹道證悟:“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隨著任督二脈的周流,在持續修煉中,煉滿小丹,小周天通了,內氣越來越多,像一條河,水本來少,可慢慢多了,便有決堤的時候,決堤了,就是闖開一條道,這為關竅開。

竅即是能量交流的通道,呼吸飲食的口鼻、聞聽聲音之耳等為外竅;體內經絡中氣血生化流運的集結點為穴竅;身中烹煉精氣的區域為內竅,也為丹田;而關竅則是指真氣生髮氤氳的特殊竅位。

與天地自然互為溝通能量的為外關竅,一般均在經脈的穴竅上;而在身內起生髮生命真元之樞機作用的又名內關竅,在此小周天階段所聞開的關竅屬外關竅,通之而為玄關竅開。

在具體修煉任督二脈方法的人,實際上最先開與最容易開的是會陰,但是會陰穴被認為是陰下之處,屬地陰之氣,所以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並不是沒開。

玄關竅開的位置因人而異,但一般人的印堂穴也最易開通,因為意念所用是在頭中,藏神之所在印堂之內,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

無論氣怎麼去運行周天,受平常感覺影響,在印堂處運行最慢,這便增加了氣的衍化,衍化即為虛實能量的交參,一交參,後天有形實質之氣就被先天無形虛質之氣所衍化,參了幾次之後,就化通而竅開。

玄關竅開了以後,氣與外面就有了通道,而這地方比較敏感,容易觀看東西,如果去看,則是修持界所說的執著,被欲望所執著,而走“天目”之途,如果一旦把能量用到印堂,看別人這個,看別人那個,那麼就不容易結中丹,不容易往以後走。

因為,雖然所煉的經絡之氣能溫養下丹田,能通這條經、通那條絡,但在實際上能真正感知外界東西的,所用的絕不是所煉的氣,它消耗的還是人本身的元炁。

這好比是吃飯,人能吃穀糧、吃蔬菜,這些也能營養身體,但眼睛看東西不是靠所吃的東西,它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而天目所用也不是所煉出的渾元氣,如果渾元氣往這一湧的話,人就變得糊裡糊塗了;用的是元炁,用一點就消耗一點,並且元炁在小周天或者大周天階段煉不出來,怎麼煉都是後天之氣或者先天之炁。

先天之炁還沒有達到元炁的質變純度,華夏文化講究人天合一,天人合一,所以不論人怎麼修煉,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人不可能不去思考、去真正理解一下華夏的本土文化到底強調的是什麼,這就是根源。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丹道修煉的第一關,百日築基的秘密

道家丹道修煉的第一關,百日築基的秘密。

看到本文的道友,可以從今天開始百日築基的修行,希望在百日內,大家能夠打下修道的基礎,日後無論修行什麼,都會事半功倍。

要想蓋高樓,就要打好地基,之所以很多同修總是打坐難以入靜、達到很好的狀態,原因基本上就只有一點,就是基礎沒打好。

這個基礎就是打坐的第一關:正身。

正身就是要養成一個正確的打坐坐姿,正確的打坐坐姿一旦形成,就不會再有身體上的這個大動來影響身心了。

正確的坐姿要求一個月內,能坐到一小時基本不動,兩個月內能坐到兩小時基本不動,三個月內能坐到三個小時基本不動。

身體條件允許的同修,請單盤或散盤,頭椎一線,下頜略向內收,舌頂上牙銀,頂的越高,口水就會越多,頂在上牙齦的那個橫骨處即可,身體要求似松不松,雙手可以結子午印,你也可以用雙手去做其它事,萬法隨緣,但要求是身體必須按要求坐好,此為正身。

正身的過程只要是達到要求了,其它的入靜,不過是水磨功夫,日久天長的事情。

在正身的同時,不需要你意念有多麼專一,只需要你要堅持這個坐姿,和站軍姿有一拼,如果有時間和定力的同修,可以同時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腹擴胸,呼氣時腹向外,而胸內收,同時吸氣時,意想氣從尾閭上升到頭頂百會,呼氣時,氣從頭頂百會下降到下丹田,如此往復。

之所以要逆腹式呼吸,主要作用是調理五臟六腑,讓中氣旺達,讓中丹田和下丹田更加活躍,在做逆腹式呼吸的時候,我們的胸腹隔膜,會推動內臟向上運動,同時推動下腹部空間的運動。

我們的中丹旺氣,下丹旺精,精氣雙旺,則神旺,中丹和下丹的準確位置,就在中三焦和下三焦的結點上,那裡也是毛細血管最旺達最多的地方,平時活動少,通過這種內臟運動,可以改良中下三焦的平時狀態,讓其更加旺,更加活躍,這兩個地方就是原點,在打坐的時候我們呼吸往復的精氣中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熱感,形成有形有質的熱流。

從中丹略上一點向下丹流動,沉降在下丹中,百日功成者,下丹氣如團熱有煎水,前腹後腎均是很熱的感覺,此時即是聚氣成形的時候,如此之時,即是意念其通關小周天的時候,一般正常身體,需要百日氣成,此百日氣成後,無論修什麼功法,都能事半功倍。

築基中的丹田聚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聚自身精氣歸下丹, 一種是聚外氣入下丹。

這兩種方式各有所長,但如果此人年輕且精血旺盛,則這兩種方式的聚氣時間都差不多。但如果正常化來講,聚外氣入下丹的速度要遠超過聚自身精氣歸下丹的速度,但各有利弊,還是聚集自身精氣來的安全,我們對內來講是自身精氣神的修練,我們對外來講是對外在精氣神的採集修習。

兩種方式,內修外修,修心是必須的,心性一定要過關,以後學到外修精氣神就能夠以外補內來補內在精氣神了,心性不過會卡在某一境界上不去了然後就會造業。

有人會問,萬物負盜,要是一不小心盜了,怎麼辦呢?

其實不用擔心這些,打個比方,你想拿起一塊磚頭,但你手沒有力氣就拿不起來,你想外修精氣神,你本身精氣神不旺,你就不容易把外面的精氣神采回來,所以初期修習者因為自身精氣神不足,采不動外精氣神,就只能以靜來融入,以虛來抽取,有點和負壓的效果類似,但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等你們修到一定程度,就明白我說的這個道理了,精氣神不能出體時想瘦也很難,精氣神能出體時想瘦就容易些了。

神的強度和空間度越大,就越厲害,就越有能力,就出體的越有功效,從此時開始,耗精氣就開始多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

內丹修煉的基石與進階之道

先天一炁,移神入鼎:內丹修煉的基石與進階之道!
在中華傳統內丹修煉體系中,先天一炁和移神入鼎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它們不僅代表了修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也是修煉者追求延長壽命、身心康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將詳細探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其在內丹修煉中的應用。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的純淨能量

  1. 先天一炁的定義

先天一炁是指道家修煉中追求的先天之氣,它是從虛無中來的,是內丹修煉的基礎。
與後天之氣(即人體通過呼吸、飲食等途徑獲得的氣)不同,先天一炁是宇宙間最純淨、最強大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

  1. 從虛無中來

虛無在這裡指的是宇宙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在道家哲學中,虛無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原始狀態。
先天一炁正是從這種原始狀態中誕生的,它包含了宇宙的全部資訊和能量。

  1. 內丹修煉的基礎

先天一炁是內丹修煉的基礎,修煉者通過各種方法,如靜坐、內觀、導引等,使自己與天地自然的氣場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從而採集到這種純淨的能量。
通過不斷積累和提純,先天一炁成為修煉者體內最強大的能量源泉。

  1. 性命雙修

先天一炁不僅是修煉者追求健康長壽的關鍵,也是性命雙修的功夫。性命雙修指的是在修煉過程中,既注重身體的健康,又注重精神的提升。
通過採集先天一炁,修煉者可以同時增強體質和心靈的力量。

移神入鼎:神與藥合一

  1. 移神入鼎的定義

移神入鼎是指在得到先天一炁之後,將神與藥合在一處,通過河車(即氣機)上升於泥丸(即上丹田,也稱為鼎)。
這是內丹修煉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標誌著修煉者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1. 神與藥合一

神在這裡指的是修煉者的意識和精神,藥則是指通過修煉採集到的先天一炁。將神與藥合在一處,意味著修煉者的意識和能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這種合一的狀態是內丹修煉中的高級技巧,需要修煉者具備深厚的精神修養和能量控制能力。

 

  1. 河車與泥丸

河車指的是氣機,即真氣在體內的運行路徑。
泥丸則是上丹田的別稱,位於頭部的百會穴附近,是內丹修煉中的重要部位。
通過河車將神與藥上升至泥丸,可以進一步提純和強化體內的真氣,使其達到更高的境界。

 

  1. 鼎的象徵意義

鼎在古代象徵著權力和尊貴,但在內丹修煉中,鼎更多地代表了修煉者的精神和能量中心。
將神與藥合在鼎中,意味著修煉者已經掌握了控制和運用內在能量的能力,達到了身心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修煉的高級階段

  1. 從采小藥到采大藥

從采小藥到采大藥是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采小藥是通過小周天功夫,使體內的真氣逐漸積累和提純;而采大藥則是通過天人合發和靜極生動,採集到更純淨、更強大的先天一炁。
這一過程需要修煉者,具備較高的境界和深厚的功底。

  1. 從移神入鼎到脫胎換骨

移神入鼎是內丹修煉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標誌著修煉者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通過長期的修煉和實踐,修煉者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量水準,最終達到脫胎換骨的境界。
脫胎換骨意味著體內的真氣達到極高的純度和強度,使身體煥然一新,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

先天一炁和移神入鼎是內丹修煉中的核心技巧,它們不僅代表了修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也是修煉者追求身心康泰的重要手段。
通過不斷地修煉和實踐,修煉者可以逐步掌握這些高級技巧,最終達到身心俱健的完美狀態。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修煉者,都可以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寶貴的修煉經驗。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