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上清真境大羅靈寶天尊,道教至高尊神,全稱“太上真文寶籙龍章鳳篆上清真境禹餘天宮接經教主靈寶天尊”,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居玄都七寶紫微宮、禹餘天宮,與玉清聖境大羅元始天尊、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合稱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主宰和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道教稱洪元時期,故以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為誕辰。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大多手捧如意或太極圖。

靈寶天尊聖誕為一陰初生的夏至日,天尊為道教無上經寶象徵。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天尊聖壽!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一、道教概述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二、道教文化內容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2.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

3.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

4.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影響很大。

5.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

6.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

三、道教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那麼它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

道家所倡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老子以炁言道,道家神化的宇宙觀

老子以炁言道,道家神化的宇宙觀!

漢明帝時益州太守王阜撰《老子聖母碑》稱:“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

這是將老子神化為“道”的化身,稱之為宇宙萬物的起源。

《老子想爾注》繼承了這種神化老子的餘緒,《老子想爾注》:“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

“道”散而為“氣”,聚而為“太上老君”,“道”就是“氣”,就是“太上老君”的不同的存在狀態,也是世界的本源。

一言以蔽之,“氣”是“道”的顯化,“神”是“氣”的神格化。至此,道教關於宇宙起源的神學化思想得以確立。

老子開天說,成為道教初期最盛行的宇宙生成的解說模式。時至今日,我們從《道藏》中,仍不難翻閱到以主張老子開天思想的經典。

較著名的除了《太上老君開天經》外,還有《太上洞玄靈寶天關經》、《太上老君虛無自然本起經》、《三天內解經》、《太上老君說消災經》、唐代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北宋賈善翔的《猶龍傳》、南宋謝守灝的《混元聖紀》等。

後來老子開天說逐漸被元始天王開天說所取代,老于作為天地的開闢者和至尊神的位置也為後起的神仙所逐漸代替。葛洪祖師的《枕中書》中將盤古和元始天王融合為一,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元始天王和太元聖母通氣結精而生成的。

元始天王與之通氣結精,而生扶桑大帝東王公與西王母,再生天皇,天皇生地皇,地皇生人皇,伏羲、神農等五帝是其後裔。

道教上清派也啟用了不同的神來代替此前老子的至尊位置。

出於六朝前期的古上清經《太上三天正法經》就談到這一點,《太上三天正法經》:“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俱生始氣之先。天光未朗,鬱積未澄,溟涬無涯,混沌太虛。浩瀚流冥七千余劫,玄景始分,九氣存焉。一氣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歲。清氣高澄,濁混下布。九天真王、元始天王稟自然之胤,置於九天之號。九氣玄凝,成於九天圖也。日月星辰於是而明,便有九真之帝。上之三真,生於極上清微之天;次中三真,生於禹餘之天;下有三真,生於大赤之天”。

《太上三天正法經》認為:天本“溟滓無涯,混沌太虛”,後分為九炁,九天真王與元始天王生於九炁之中。

後來“九炁玄凝,成於九天”,日月星辰始明,然後才有九真天帝:上三真在清微天,中三天在禹餘天,下三真在大赤天。天炁又生太素三元君、太上大道君、二十四帝玉皇君等。並造“上皇之章”以為寶經,秘於玉清之宮。至黃帝時結土為生民,始興六天之治。

成書於南北朝的上清經《上清太上開天龍蹺經》認為“元始天尊”即是“至道玉帝”,“生天元始,是稱天尊;無上法王,號為玉帝”,也認為“元始天尊”是宇宙萬物的根源。

該經認為“玉帝”化生為玄、元、始氣,分別在龍漢劫、赤明劫和開皇劫時化生為玉清天寶神君、上清靈寶神君和太清神寶神君,生三清三十六天。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士寶藏

古代道士雲水參訪:別小看行囊,竟藏著這些 “玄機寶物”

道士總是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背著寶劍雲遊四方。可你知道嗎?他們的行囊裡除了劍以外,還有很多物品都藏著深厚的道門智慧,堪稱行走的“移動道場”。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依據道教經典記載,揭開古代道士出行裝備的神秘面紗。斬妖伏魔的“神兵利器”《太霄琅書經》稱:“人行大道,號為道士。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而道士雲水參訪,佩劍絕對是“C位裝備”。縱觀道門的歷史以及道門所信仰的神話傳說,道士隨身佩劍的傳統由來已久。我們都知道,道教的真正創立者乃是祖天師張道陵,張道陵天師生於東漢建武十年,當時的社會朝野混亂,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祖天師辭官入道,後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

據《曆世真仙體道通鑒》記載,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祖師到蜀地鶴鳴山修煉,太上老君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並授諸品經籙、斬邪劍及玉印。這斬邪劍乃是雌雄兩把,劍柄上刻有星斗日月之文,《道教靈驗記》記載,三五雌雄斬邪劍:“狀若生銅,五節連環之柄,上有隱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兩,常用誅制鬼神,降剪凶醜。”,祖天師手持神劍,降妖伏魔,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平安。除此以外,許遜祖師也隨身攜帶一把靈劍,其用此劍誅斬了禍害一方的蛟龍,杜絕了當地的後患,其弟子就曾宣稱:“吾師神劍,指天天裂,指地地坼(chen),指星辰則失度,指江河則逆流,萬邪不敢當,神聖之寶也。”,另外道門神話中的神仙也是有很多佩劍的,如真武大帝披髮仗劍,足躡龜蛇,手持北方黑馳袞角斷魔雄劍,降伏邪道收斬妖魔,萬應之神鍾馗常常身披青鋒七星劍,為民除害。我們常常在一些影視作品裡看到那些道門法師在開壇作法時,會揮舞著法劍,嘴裡還會念誦著常人聽不懂的道教秘咒。法劍與符咒相結合,更具有神威,《道法會元》中記載了“飛劍斬天皇”的劍法:“法師左手雷局,右手提劍在手,與天皇對立。存天皇人首蛇身,頭頂水輪,足踏水輸,湧身萬丈,吾身亦湧身萬丈。大怒,存天昏地黑,速轉身一匝,用劍斬天皇符為兩段。此謂之飛劍斬天皇也。”道經有載,道士所佩法劍依籙職及所行科事不同而各異。五代孫夷中《三洞修道儀》中就提到,正一盟威籙道士佩帶斬邪威神劍,洞神部道士佩陰陽斬魔劍等。《靈寶無量度人上經大法》卷七十一“冠裳劍佩品”,詳細記載了道教法師的佩劍及尺寸,如 “正一法師佩斬邪之劍,長二尺四寸” 。《雲笈七簽》中亦言,劍乃 “百兵之君”,在道門齋醮科儀中,也經常需要使用劍作為法器,以起到驅邪鎮魔的神聖功用。如《靈寶玉鑒》卷十二提到的敕壇之法,要在醮壇東南地戶上安水劍,“水曰五行之首,有穢皆除;劍為百煉之剛,無妖不斬”。古代道士多以雲遊為修行之徑,途中常遇毒蟲猛獸、匪盜侵擾。此時,佩劍便成為守護道士清修之路的重要屏障。劍身刻繪的符文與星斗,不僅是降魔之印,更是抵禦塵世兇險的護身符。此外,呂洞賓祖師還賦予劍更深層的意義,正如《呂祖全書》所傳,其認為真正厲害的是斬斷人的煩惱、貪嗔、色欲之劍,道袍上的“慧劍”,也時刻提醒著道士們修行重在堅定道心,斬斷心魔,證道成真。溝通天地的“神秘媒介”符咒,同樣是道士出行的必備之物。在《道藏》眾多典籍中,符咒被賦予了溝通天地、役使鬼神的力量。《太平經》中寫道:“天上有常神聖要語,時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應氣而往來也。人民得之,謂之神咒。”

道士們出門在外,若遇到邪祟纏身、災厄降臨,便會取出畫好的符咒,或焚燒以通神靈,或張貼于居所驅邪避禍。《道法會元》中詳細記錄了多種符咒的畫法、用法與咒語,如 “五雷符” 可召雷驅邪 。在一些地區,符咒還被用於治病救人,古人相信,符咒配合特定的咒語,能調動天地間的靈氣,驅散病氣,為百姓消災解難。這背後蘊含著道教 “天人合一” 的思想,認為人可以通過特定的儀式和媒介,與天地神靈溝通,達到祈福禳災的目的。

生活必備的“實用好物”“欲修仙道,先行人道”,可別以為道士只專注于修行,生活所需同樣重要。他們會帶上簡單的炊具和乾糧,畢竟長途跋涉,填飽肚子是首要之事。一個輕便的行囊裡,或許還裝著粗布麻衣,以便隨時更換。有些道士還會攜帶藥草、簡單的醫書和一些黃白之物(這裡的黃白之物並非單純代指金銀,也為煉丹所需之物),這與道教“仙道貴生” 的教義相契合。東晉葛洪祖師的《抱樸子》中就有關於醫藥養生的論述,“是以古之初為道者,莫不兼修醫術,以救近禍焉” ,道士們掌握一些醫藥知識,一方面可以為自己治病,另一方面也能在路途中為百姓施以援手,踐行 “無量度人” 的教義。在道教的觀念裡,救助眾生的疾苦,也是修行的重要體現。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教的三乘法門

道教的“三乘法門”

《道門大論》有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其統有三,故雲三洞。”,“洞”之意為通,具通透、通玄達妙之蘊。道教經典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合稱“三洞” ,言其通玄達妙且統合為三,故而得名。三洞之中,洞神為小乘,洞玄屬中乘,洞真為最上乘。但需明確,三洞不可割裂看待,所謂小、中、大乘,僅為修道進程與階梯的標識。若能三洞皆通達,便稱之“大洞”。

簡言之,三洞真經乃三清三境三寶天尊親自宣示的道經,為大道綱領、入道門徑。因此,道教弟子必須尊崇其無上神聖與權威。自宇宙開闢以來,道教便以天尊說法度人為根本,天尊所說之法記錄下來即為三洞真經。 三洞真經是道教徒的根本圭臬,道教弟子唯有一心不亂地奉持此無上經典,並竭誠履行其中善教,才可能從根本上把握大道真諦,進而獲得相應宗教境界。

三洞真經之經題與根源

關於三洞真經的經題目,《洞神》稱洞神三皇,《洞玄》稱洞玄靈寶,《洞真》則雜題諸名,或以教垂文,或以色聲著體,皆是難以思量知曉其用,故而隨方立名。 在道教經典的傳承脈絡中,《洞真法》中記載天寶君住玉清境,《洞玄法》言靈寶君住上清境,《洞神法》稱神寶君住太清境,此即三清妙境,為三洞之根源、三寶之所立。三洞以道氣為元,本同道氣,道氣唯一,只是應用時分而為三,皆為誘導世俗之人修仙、從凡夫證得仙道而設。因其循序漸進、層次有別,故而有此三名。

三洞真經的傳承脈絡

《玉緯》記載:《洞真》為天寶君所出。又有說法稱,元始高上玉帝出《上清洞真之經》三百卷、《玉訣》九千篇、《符圖》七千章,秘藏於九天之上的大有之宮。後傳玉文予上相青童君,封于玉華宮。元景元年,又封一通於西城山中。太帝君命榑桑太帝暘谷神王出《獨立之訣》三十卷、《上經》三百卷行於世。襄城小童授軒轅黃帝《七元六紀飛步天綱》之經。

漢元封元年,西王母、上元夫人同授漢武帝《靈飛六甲上清十二事》。太元真人茅盈受西城王君所傳玉佩金璫纏璿之經。玄洲上卿蘇林真人受涓子所傳“三一”之法。真人王褒于漢平帝時,得西城王君所傳上清寶經三十一卷,晉成帝時於汲郡傳與南嶽魏夫人。魏夫人之子傳于茅山楊羲,楊羲傳許邁,許邁又師從南海太守鮑靚,受上清諸經。

《玉緯》亦雲:洞玄是靈寶君所出,由高上大聖所傳。元始天王曾告西王母:太素紫微宮中,有金格玉書靈寶文,真文篇目十二部妙經,合三十六帙。《四極盟科》記載:洞玄經萬劫一出,今封一通于勞盛山。往昔黃帝於峨嵋山拜詣天真皇人,請教靈寶五芽之經;又於青城山拜詣甯封真君,受靈寶龍蹻之經。九天真王降於牧德之台,授帝嚳靈寶天文,帝嚳踐行後得道,遂將其封秘於鍾山。夏禹于陽明洞天感通太上,太上命繡衣使者降授靈寶五符以治理水患、檄召萬神,夏禹後來得道成為太極紫庭真人,並演寫出大、小劫經,中山神咒,八威召龍等經,現今這些經典仍行於世。

當時太極真人徐來勒,與三真人于己卯年正月降臨天臺山,傳《靈寶經》予葛玄。葛玄傳鄭思遠,鄭思遠將靈寶及三洞諸經交付葛玄從弟少傳奚,少傳奚傳予其子護軍悌,護軍悌傳予其子洪,洪即抱樸子。抱朴子又于馬跡山拜詣鄭思遠,告盟奉受經典。抱朴子于晉建元二年三月三日在羅浮山將經典交付弟子安海君、望世等。其從孫巢甫于晉隆安元年傳道士任延慶、徐靈期,此後洞玄經遂行於世。如今所傳者,即黃帝、帝嚳、禹、葛玄所受之經。

《玉緯》還提到:洞神經是神寶君所出,由西靈真人所傳。此文在小有之天的玉府之中。《序目》曰:《小有三皇文》本出《大有》,皆為上古三皇所授之書,亦有諸仙人所授,藏於名山。昔日黃帝東到青丘,路過風山,遇見紫府真人,受《三皇內文》。黃盧子、西嶽公皆受禁虎豹之術,真人介象受乘虎之符,《八威使者受策虎豹文》。

鮑靚于晉惠帝永康年中,在嵩山劉君石室清齋思道,忽然有刻石《三皇天文》出於石壁,鮑靚以絹四百尺告玄而受,後授葛洪。壺公授費長房,亦有洞神之文。石室所得與今《三皇文》略有差異。陸修靜先生得之,傳孫游岳,孫游岳傳陶隱居。其中天中十二部經,尚未完全出世。現今所傳者是黃帝、黃盧子、西嶽公、鮑靚、抱樸子所授者。

三洞真經既已降世,便有大、小、中乘,初、中、後法三種分別,以此教化世間。三洞實為一乘之妙旨、三景之玄言,若能了達則可登上聖之位,若能曉悟則可陟升高真之境。其龍章鳳篆,彰顯至理之良詮;玉簡金書,引導還元之要術。

故《玉經隱注》雲:“三洞經符,道之綱紀;太虛之玄宗,上真之首經矣。”三洞真經在道教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道教信仰與修行的核心所在,其傳承脈絡承載著歷代高真大德對道的體悟與弘揚,對於後世道教弟子探尋大道、修行證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