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讀《老》短文三篇

《老子》“道可道章”,河上公標目“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老子在這一章交代了立言旨趣,他為什麼要著五千文,以及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

縱觀先秦學術思想史,由商至周為一大轉變,“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在周初開始流行,殷人“有命在天”的觀念開始動搖,這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由重神道到重人道的轉變。由西周至東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即老子和孔子的時代為又一大轉變,“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社會急劇變化,使重建精神價值和信仰成為那個時代的迫切要求,“道”由此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問題。“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這三句話,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反映。但“道”作為本體論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涵蓋和貫通天地人大系統的根本法則。

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有三個“道”字,第一、三是名詞,即討論的對象;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言說、討論的意思,如“《詩》以道志,《書》以道事”(《莊子·天下》)中的“道”。“可道”的“可”,意思是“值得”,如可歌可泣,可圈可點,而不是可以不可以。“道可道”,說的是“道”的問題的重要性。老子肯定“道”是值得言說和討論的。

接下來,老子指出,眾人所言說的“道”和自己所要說的“道”不一樣——“非常道”。“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認為只有他自己才得到了“道”。甚至也因此一種莫可名狀的孤獨感常常糾纏著他:“眾人熙熙,我獨泊兮” (《老子·二十章》)。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在老子哲學中,“常”是一個重要概念,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定含義。“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常,即常理,本質,也即自然,天道。

常、恒互訓。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常”作“恒”,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為“常”。但“常”在這裡不是指永恆;不變不易。“常道”不是指永恆的道,不變不易之道,而是指自然天道。“聖人無常心”(《老子·四十九章》),“上善若水,……動善時。”(《老子·八章》)認為一切都處於變化和運動中,才符合不主故常的老子的思想實際。在這方面,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前530年—前470年)同調。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流,萬物皆變”。他與老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老子最後選擇了歸隱,他比老子年輕,也是一位隱士。他們都使用了一個相似的著名的比喻:一個是水,一個是河流。他們二人分別是東、西方辨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人皆曰之,但另一方面則是各道其道。因此,老子接著說:“名可名”。

名的作用,是標識,識辨,顯異。《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漢語言系統裡,“名”,既指名字、名稱;又指命名,稱名,如“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離騷》)。“名”,是用語言描述的行為,還是行動的依據。為道命名,是命名者對所稱名的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洞察和獨特體悟。名,通過概念和概念體系的建構,形成思想、學說、學派的個性、獨特性的識別標誌。

老子在對為道命名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進行肯定之後,緊接著指出,眾人的“名”非“常名”。

也許正是由於“道”的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眾人的“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成為“獨異於人”而又堅守這份“獨異”的老子著五千文,並專言道德之意的主要動機。

2、無有:哲學洞見的工具

無有,是老子自然本體論的基礎概念。它們從屬於道,是對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描述。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首先,老子指出,無有是天地萬物元始根源的稱謂,具有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有,名萬物之母。”河上注:“本也。”老子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比喻,道就像微妙的母體一樣,生殖萬物。天地萬物,即自然本身,它無限多樣而又變動不居、運行不息。道則是世界本體,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道”不是淩駕于自然之上——否則成了神和上帝,而是在自然之中,在物之中;同時,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是道的根本屬性,這是老子的道的基本觀點,是老子的道的第一層意思。

歷來注家多以“無名”、“有名”斷句,如河上本、王弼本。至宋,王安石、司馬光始於“無”、“有”字斷句。這樣斷句,似更合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莊子·天下》:“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常無、常有,是老子的重要觀點。常無、常有,或無形、有形,是基於自然與道本身特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妙”,馬王堆本作“眇”。“眇”,通“妙”、“秒 ”,是隱微、細小的意思。“徼”,指邊界。馬王堆本作“噭”,喊叫的意思,疑為傳寫錯訛,應為“曒”。“曒”,同“皎”,是顯露、明亮的意思。“眇”與“曒”相對。

有形與無形的關係,是隱與顯的關係。道隱謂之眇,道顯謂之曒。本質是普遍的,無形的;事物的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有形的。從無形處,我們把握宇宙萬物的本質;從有形處,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表現形式,它的無限多樣性和生生不息盛衰存亡的運動變化。有形和無形則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兩種形態。二者相反相生,且無由有顯,“有生於無”(《四十章》)。比如,一棵枝繁葉茂、冠蓋如傘的大樹,我們看見的是樹幹、樹枝、樹葉,但其初始卻只是一顆種子。種子不是樹,但由種子到樹,是由無形進化到有形的過程。其間起決定作用的是種子所具有的不斷成長的自性,即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在種子的階段,這種生命力亦即它的本質尚處於隱而未顯的狀態。因此,有生於無,是宇宙萬物發生學的一般進程和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生命是生命力的表現和確證。生命力的問題,事實上是作為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或生命哲學的最高範疇的“道”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它對於人,對於組織、國家、民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老子的道的第二層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強調,這兩者(無和有)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一樣,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一方面,無由有顯,無形的、普遍的本質寓於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的表現形式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並不會直接合二而一,比如看似柔弱的東西,往往潛藏強大的生命力。無有不僅同源,同出於自然,都是認識道的工具。而且,無有同體,並且只有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才有意義。儘管在對道的把握上,在對世界本質和根源的描述上,無有各自的作用不一樣。在老子看來,無更具有本質性的意義,但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是理解微妙無形的道的關鍵和門徑。對現實世界的性質、結構,運動和發展趨勢的哲學考察,只有在無形與有形、隱在與顯在對立統一的張力結構中才能真正揭示出來。無有在老子哲學架構中的重要性,有如乾坤之于《易》的體系建構。《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以乾代表一切事物的原始根源,以坤代表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 “乾坤其《易》之門耶?”(《易·繫辭下》)孔穎達疏:“《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乾坤表示陰陽兩種勢力,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學結構和特徵。老子的無有,其內涵則更為豐富。

3、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以此二句作為全篇結語。意思是,“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啊,你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本原。

“玄之又玄”中的第一個“玄”字,應指“無有”——“同謂之玄”;第二個“玄”字,指“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它是世界的本質,宇宙萬物的總根源。

“玄”,是老子和道家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玄玄”之外,老子的獨創性用語還有“玄牝”、“玄覽”、“玄德”,等等。“玄”,奧妙,微妙的意思,引申為深沉、靜寂;原義指高空的深青色。老子用“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無形。

“眾妙”,指無限多樣而又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是複雜奇妙的現實世界圖景。

老子以“門”喻“道”,以此說明“道“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眾妙之門”與“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六章》),兩處“門”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將《道德經》與“唯物主義”聯繫起來是一個富有思想張力的嘗試,但需要非常謹慎地辨析兩者之間的異同。嚴格來說,《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唯物主義,但它確實包含了一些與某些唯物主義觀點(尤其是樸素唯物主義)產生共鳴的元素,同時又有根本性的差異。以下是對兩者關係的分析:

表面上的相似性或共鳴點:

強調“道”的自然性與客觀性: 《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被描述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獨立於人的意志而存在、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這一點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有相似之處。

重視物質基礎(“有”): 雖然《道德經》推崇“無”的妙用(“無,名天地之始”),但也明確承認“有”的重要性(“有,名萬物之母”)。它強調萬物生於“有”(即具體的、可感知的存在),並且關注現實世界的運作(如治國、用兵、養生)。這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第一性的觀點,在關注現實物質世界方面有某種程度的呼應(儘管對“第一性”的理解不同)。

反對過度精神化或神秘化: 《道德經》對鬼神、超自然力量持一種非常理性甚至近乎否定的態度(“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它更傾向於從事物本身的規律(道)去解釋世界,而非訴諸神靈。這種務實、理性的傾向與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有神論的立場有相通之處。

辯證思維: 《道德經》蘊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福禍相依等),這與唯物辯證法強調矛盾對立統一、事物運動發展的觀點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根本性的差異:

“道”的本質: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 這是最核心的差異。唯物主義明確將物質定義為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物質(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精神現象是物質派生的。

“道”在《道德經》中卻是一個超越“物”與“心”、“有”與“無”二元對立的終極實在。 它既是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又具有某種難以言說的、形而上的、甚至近乎“精神性”的維度(“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不能被簡單地等同于現代科學所研究的物質或能量。老子的“道”更像是一個玄妙的、本體論層面的哲學概念,而非具體的物質實體。

“無”的優先性與生成性: 《道德經》特別強調“無”的作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裡的“無”並非絕對的虛空,而是指未分化的、潛在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本源狀態,是“道”的一種體現形式。這種對“無”的重視和其生成萬物的能力,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實體及其運動作為本源的觀點有顯著區別。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有”(物質存在),而老子哲學在終極意義上賦予了“無”(作為道的狀態)更根本的地位。

認識論差異: 唯物主義強調通過實踐和理性(感官觀察、邏輯推理、科學實驗)認識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道德經》則更強調通過直覺體悟、靜觀玄覽、滌除玄鑒(“致虛極,守靜篤”)的方式去把握“道”。它甚至對感官和理性知識(“為學日益”)持有一定的警惕,推崇一種更直接、更整體的體認(“為道日損”)。這是一種內省式的、超越感官經驗的認識論。

價值取向: 唯物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往往與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改造世界相聯繫。《道德經》則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反智主義、退守、無為的傾向,主張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反對人為的干預和過度發展(“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小國寡民”)。其價值目標更側重於個體的精神自由(無為、逍遙)和社會的自然和諧,而非物質層面的進步或征服自然。

結論:

《道德經》不是唯物主義哲學。它的核心概念“道”超越了物質/精神的二元劃分,其認識論和價值取向也與現代唯物主義有本質區別。

然而,《道德經》包含了一些樸素的、與早期(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產生共鳴的元素:對客觀規律(道)的強調、對現實物質世界(“有”)的承認、對鬼神迷信的理性態度、以及豐富的辯證思維。

將《道德經》解讀為唯物主義,通常是後世(尤其是近代以來)學者試圖用西方哲學框架(包括唯物主義)來理解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嘗試。這種解讀可以部分地揭示《道德經》的某些面向(特別是其反對神學目的論、強調自然規律的方面),但不可避免地會簡化、甚至曲解其核心的形而上學意涵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更準確的理解: 《道德經》是一種獨特的、深刻的本體論和宇宙論哲學。它探討的是超越具體物質形態的終極實在(道)及其運行法則,以及人在此宇宙中的生存智慧。它既不完全符合唯心主義,也不符合唯物主義,而是代表了一種強調本源統一性、自然無為、辯證轉化的東方智慧。

簡單來說: 《道德經》的“道”不是“物質”,其思想體系也不是“唯物主義”。但它對客觀規律和自然本源的重視,確實讓它在某些方面顯得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在與有神論或極端唯心主義對比時。理解這種表面相似下的深層差異,是把握《道德經》獨特思想的關鍵。

圖文源於互聯網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常言道: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錢、權力、聲望這些福報。否則,必定要承受災禍。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菜根譚》裡也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迂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德不配位,則富貴難長久,畢竟人的德行,決定著人的命運。
要享受福報,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修德就是改命的最佳良方。

1.功名富貴,源于道德,會長久
范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只有心懷天下的人,富貴名譽才會留得長久。

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是位有名的文學家,然而一生都在為民走。

在泰州為官時,他見當地的海堤常年失修,常有海水倒灌事故發生,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范仲淹心生不忍,於是上書皇帝修建堤堰,以保百姓安寧。奏准後,范仲淹親自上陣,率當地民眾,日夜修堤。

然而,施工到一半,就遇上了海嘯,死傷上百人。這下,讓朝廷反對分子,抓住了把柄,紛紛表示,這是海神的警示,不能再修堤了。

關於“修與不修”這個問題,朝廷內部正在激烈的討論,可老百姓等不起呀,心急的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看著海水慢慢地沒過自己的身體,他卻沒有一絲後退。

為了還百姓一個安寧的家,他捨生忘死的堅持,終於等來了修的決定。海堤完成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一次水災。後來,當地百姓為感激范仲淹,更是將海堤取名為“範公堤”。

為此,范仲淹得了一筆賞賜,便在蘇州買了一座宅子,請個風水先生一看,原來是塊風水寶地,范仲淹一聽,二話不說,立馬捐出去建立學堂,讓好運造福黎民百姓。

這位時刻心系百姓的范仲淹,卻是家徒四壁,為官的俸祿,全都捐給了範家家族,他死的時候,就連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

自此留下了“忠義傳世”的風尚,成為範家家訓,讓子子孫孫簡記,家族才得以承運800年!

正是范仲淹心懷天下的精神,流傳於世,讓我等後輩,以此態度求學,做事,做人。

《周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那些靠提升自己修養道德的人,得到的榮華富貴,才會像大山中的野花一樣,山花爛漫,繁衍不斷,不僅自己有福報,也會福蔭後代,余慶子孫。

2. 功名富貴,源于功業,會失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就很好地詮釋了韓信的一生。

眾所周知,韓信,是西漢著名的開國功臣,擁有獨特的領軍才能,一生從無敗績。可以說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大漢王朝。

他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人,在項羽身邊呆了兩年,還只是一個侍衛,因得不到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極力推薦給劉邦,從此他征戰沙場,憑功封王,一步登天。

就連劉邦都嘆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在韓信上任大將軍之後,第一炮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旗開得勝的韓信,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短短幾年之內,便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一切來得太過順利,韓信成了劉邦手下的能將,無人不服,他開始洋洋得意,自以為是。

就在滅齊國時,韓信為貪功,對已經勸降的齊國,仍出其不意地攻佔,以脅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無可奈何地劉邦只能照做。

此時的韓信,如日中天。更是在劉邦與項羽對戰焦灼中,需要韓信支援時,他卻只動嘴不動身,明擺著向劉邦討要封地。

前途似錦的韓信,屢屢做出這種不義之舉,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權威,劉邦心裡早已恨透了他,可又忌憚著他的能力,最後還是蕭何獻計,將韓信斬殺。

本就功高震主的韓信,可謂名譽地位財富應有盡有。可作為臣子,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回避利益,最終落得一個身處異首,三族皆滅的下場。

《左傳》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個人就算你本事再大,如果心無敬畏德行不行,最終都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古往今來,誰人不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享受富貴名譽,可這種富貴名譽在無德的人身上,也不是一成不變,永不可破的。

那些功高蓋主被斬殺的已不在少數,或是居心叵測想謀權篡位的,到頭來,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也會變得一無所有。

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在意個人的成敗榮辱,而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百姓做實事,最終才會獲得富貴名譽。

3.功名富貴,源於權力,會滅亡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不到民心的擁護,哪怕站得再高,擁有得再多,最終都會失去。

東漢末年,權閥大臣董卓,掌握天下權力,可謂是風光無限,最終被義子呂布斬殺

他沒有祖輩蔭庇,不得貴人相助,完全靠個人努力,一路殺伐果斷,建立了西涼軍,成為獨當一面的將軍。

然而當時的朝廷,後宮干政,外戚專權,閹人朋黨,引致朝堂生變,為救聖駕,董卓率軍入京,在解決叛黨之後,董卓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就不再想受制於人。

於是董卓逼迫小皇帝劉辯下位,改立劉協為漢獻帝,真正的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之手上又有軍隊,董卓更是有恃無恐,為所欲為,肆意濫殺,可謂是隻手遮天。

目空一切的董卓,不僅荒淫無度,還允許自己的手下強搶民女,但凡有反對者出現,皆被其認定是亂臣賊子,施以酷刑,令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最終逼得民眾忍無可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結果死于義子呂布之手。當董卓的死訊傳出,全國民眾歡聲慶祝,可見大夥對董卓這人,簡直就是人神共憤。

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去民心的董卓,遭到了萬夫所指。他生前可謂是風光無限,可這種靠暴力得來的富貴名譽,始終是德行有虧。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並不在於他取得的成就有多大,也不在於他的能力有多強,而看他為人處世的德行有多厚。

人生在世,你的德行,也就決定了你的命運,你可以無才,但不能缺德。人無德必招災,你以權力得來的東西,最後也會憑德行而失去。

生而為人,貴就貴在有德,只有為人正直,與人為善,才能德行天下。

寫在最後

《素書》有言:“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地薄者,大物不產”。

意思是如果水不深,又怎麼能吸引大魚呢,如果樹木不茂盛,又怎麼會有大的飛禽在這裡棲息呢,如果我們的大地不豐厚,又怎麼會有大的產量呢?

反觀我們自己,如果德行不厚重,又怎麼能載物呢。要知道付出才會有收穫,知足才會有快樂,懂感恩人生才會越來越順。

相反,如果德不配位,對於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經常去妒忌,去攀比,沒事就去議論,評價,必有災殃。

請記住,人在做,天在看,誰也逃不過。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