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道教修煉,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獨立體系。就其基本要旨,歸納為以下十條,以便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讀者瞭解修煉真義。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深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功修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所以“道不妄傳”,道諺有雲:“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傳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必須廣立功行,做到“三子功滿,八百行圓。”

(二)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玄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古代修煉家的著作,印證己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所謂真師,是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老師。“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三寶,乃是針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含義有二: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道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接受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合乎自然之道,要妙在於道家最講究的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四)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道教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修密煉,功成道備之後,還要顯化于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人受益。否則徒作“自了漢”,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天界不收。《道藏·元始天尊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入”,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無私地去幫助具備條件的人修道。
昔鐘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博大胸懷,方是道人家風。

(五)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雲:“至造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其要,故爾道家不取。內丹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直證大道,以少勝多。《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少,愈近大道。西漢司馬談論道家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要旨。
丹道變化萬幹,如何執掌樞機?妙在“守中”,《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水火不凋,均易傷丹。故以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六)仙道貴實,理法合一。

道教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身,所談皆假。歷代祖師留下的丹經著述,都是通過自己身心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字一句也改不得。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弄懂。必須以自己的實際功修與之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故《老子》說:“以身觀身。”

(七)和光同塵,借假修真。

道教之教義,本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和光同塵,隨方設教。修煉丹道,亦講“借假修真”,須磨煉個人的性情,精修個人的品德,以培補個人的道基,增益個人的丹修。道教祖師,提倡“大隱居塵”,要在塵世中陶冶自己,《悟真篇》雲:“末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待等功夫修到一定程度,根基牢固,需要大靜,再入山林。
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只在有道與無道之分別。

(八)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炁也、形也、功也。丹道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並且以長生作為基礎,長生之作用有二: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壞,則今生了道,毫無指望。故須堅固肉體,保住資本,而後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無一定命功,對付個人的肉體,則絕難克制自己的心念,修功難臻大成。
所以,只有首先保住肉體,征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丹修。

(九)男女平等,女丹為速。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修煉不分男女,皆可同證道果。而且女子用功,快於男子。因為從生理而言,女子“性”(心宮)和“俞”(丹田)的距離較近;從生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當然根據各人素質,並不准定十年或三年,這只是相對而論。
男女丹功,下手命功女子較為便捷,命功完成之後,男女功法基本一致,至於將來成就,自無高下之分。

(十)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仙道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120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60歲的人在這裡不過是個小孩子。認為通過修煉,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100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用添油接命之術,把壽命繼續延長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支配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再去登臨天上的仙境,即《莊子》所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丹道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貴生、尊生,不斷探求生命的奧秘,對現實人生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煉,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佈,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全真龍門丘處機祖師大丹直指之小乘內丹術

全真龍門丘處機祖師《大丹直指》之小乘內丹術

①五行顛倒龍虎交媾火候
龍是指心液上正陽之氣。虎是指腎中真一之水。龍虎交媾,即心腎交,水火濟,氣液合,得丹一粒如黍米。

採藥之法:閉目內視中宮,絕慮忘思冥心,滿口•含津,勿吐勿咽。微微斂身,並不升舉,盤膝升身正坐,不要跏趺坐。左手兜起外腎(陰囊),右手掩生門(臍),塞兌戶(口),開天門(鼻)。然後鼻中人氣,柔軟無息,使鼻內不聞其聲。入氣為吸,為陰、為息,為水。將氣輕輕送入中官,至尾閭。待氣至極,乃從夾脊三關至鼻中輕輕放出。出氣為呼,為消,為陽,為火。聽氣自出,意念不可離中宮.使所人氣息,人中官與元陽真氣相接相合,水火二氣,上下往來相須,勾引腎中真氣(鉛、虎)與心中木液(汞、龍)交媾混合於中宮,稱為五行俱全,和會一家。此時身心暢美無比,即為龍虎交媾,也就是採得藥物,如母有胎。此藥物狀如黍米,圓陀陀,活潑潑,還於黃庭之中,可得益壽廷年。若用火候煉製三百日,自然凝結,形如彈丸,色同朱橘,稱為內丹。

②五行顛倒周天火候
龍虎交媾懷珠產藥,須用周天火候煉養。火指心、神、性、意;符號為日,離。行火之法為:正坐,微微斂身,輕輕脅腹凝息,數定銖兩,默運心氣,下至丹田,鼻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但以意常在中,意是神子,神是氣母,以神馭氣,其氣自然從尾閭穴上入夾育三關,直上轆轤穴天關(在腦後),入崑崙,夏下丹田,周流轉運不絕。此即為周天火候,河車搬運。其火候時間掌握,可用凝息數念珠(珠串)法,以二百個念珠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計數珠加減隨時:若用丹法四.季補虛益氣,春三月下火四兩,夏三月下火六兩,秋三月下火八兩,冬三月下火二兩。若用龍虎交媾法煉養,則第一百日自酉至亥下火五兩;第二百日自申至亥下火十兩,第三百日自午至亥下火十五兩。三百日火候足,大丹生成。

③三田返復肘後飛金精
子時以肺之精華之氣並在腎中,稱為金精。也就是肺金腎水之氣合而為一。煉法為:子時後、午時前氣生之時,披衣正坐,握固存神。先存後升,先升後堰,凸胸僵背,是開中關;平坐昂頭,是開上關;先升後存,。下腰,自腹漸漸舉腰,升身而凸胸愜脊,是開下關。己後氣熱盛於上關之下,方可舉腰升身正坐,一撞三關都過。這稱為「肘後金精節次搬,存身堰仰過三關」

如行上法採藥行火之候,有陰魔所撓,緣入邪念,使腎氣難以把握,向下走泄,叫做「危險」。當用抽鉛添汞之法:出腎中氣(鉛)為抽,入心中氣(汞)為添。如入氣至中宮,留住其出氣,以意引過尾閭穴,升身偃脊,抽提外腎,使氣從尾閭入夾脊雙關,直上天關,入崑崙(頭頂),使龍不上奔,.虎不下走,邪念即止。如氣未覺過,再偃再抽,直使氣過。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農曆四月十五日慶賀鍾離祖師聖誕

農曆四月十五日慶賀鍾離祖師聖誕

正陽鍾離祖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黃芽得道,白雪成真。配水火於一炁之中,運陰陽於三華之頂。無無虛寂,渺渺凝玄。胎息刀圭,孰悟本來之體;嬰兒奼女,誰知靈府之台。渡眾生於慾海之波,賜蕊珠於雲霄之表。宏願不窮,好生常念。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

志心稱念飛行救劫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鍾離祖師,諱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和穀子,又稱「正陽祖師」、居威烈猛義府。道教尊為「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與黃華洞天帝主超凡人聖天尊曹祖、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呂祖、萬華洞天帝主流光耀采天尊藍祖、西華洞天帝主超登蓮化天尊李祖、中條洞天帝主通玄應變天尊張祖、瑤華洞天帝主圓通早覺天尊韓祖、清霞洞天仙姑宏慈妙法元君何祖合稱「上洞八仙」,與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東華帝君
海陽嗣派九天扶正帝君啟南興教天尊白祖、重陽廣教興玄育德帝君飛雨妙化天尊王祖合稱「全真北五祖」。

據傳,鍾離祖師少工文學,尤喜草聖,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道法。又隱於晉州羊角山。後在崆洞山得玉匣秘訣,道成。常束髮為雙譬,采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北宋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鍾離祖師仙誕之時,異光數丈,莊若烈火。侍衛皆驚。真人之相,頂圓額廣,耳厚肩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大唇,臉如丹,乳遠,臂垂如三歲兒,晝夜不哭,不食。第七日躍而有聲曰:「身游紫府名書玉京」。其聲如鍾,行如奔馬,童稚莫之能。

《續文獻通考》曰:「東華少陽帝君號帝君於終南凝慢洞以道授徇釧離權。」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正曰封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又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

鍾離祖師常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卻不識。有詩頌曰:生我之門死我聲,幾個惺惺幾十誤;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自人做。《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

鍾離祖師留着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等。《破迷證道歌》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全篇以七言歌訣體頌揚內丹之道,認為內丹以先天一氣為本,如能採得先天氣,日月擒來兩手中;達人採得先天氣,一夜雷聲不暫停。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尊為全真北派五祖之一。

相傳,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咸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

圖文源於互聯網

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在神話傳說中,宇宙空間分為了天、地、人三界,三界之中生活著神仙、妖魔鬼怪、以及芸芸眾生。

妖魔鬼怪在神話裡一直都是以反派的身份出現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妖魔鬼怪呢?

《搜神記》中,對於“妖怪”是這麼解釋的:“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于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簡單來說,所謂的妖怪是由自然界的一種未知力量“氣”構成的,它們依附在萬物之中就變成了妖怪。

而對於“鬼”來說,典籍記載“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就是說,人死了入土之後,就變成了“鬼”。

“鬼”與“歸”同音,引申為表示歸隱的含義,王充曾在《論衡》裡寫道“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在民間傳統文化裡,人有天、地、人三種魂魄,天魂名曰胎光;地魂名曰爽靈;人魂名曰幽精,胎光主命,人死之後此魂回太和;爽靈主貴,人死之後此魂歸於五嶽陰間;幽精主衰,人死之後此魂歸水府。

在神話世界裡,地界也叫地府、冥界,這裡是人逝去之後的魂歸之所。

泰山腳下的蒿裡山是傳說中的“鬼門關”,民間有“魂歸蒿裡”的說法,就像詩歌《蒿裡》所寫:“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又是什麼呢?

“聻”讀音“jiàn”,《五音集韻》記載了它的釋義:“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古代文化傳說裡,人死了之後變為了鬼,而鬼死了之後會變成聻,聻令鬼魅感到恐懼,可以起到驅邪避禍的功效。

其實還有完整的一句話“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讀jian),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希夷指的是空曠虛空、朦朧不清的境地。人-鬼-聻-希-夷是形態逐漸轉變的一種形式,最終所有的形態就會消失不見了,歸於塵埃。

前文說了,三界有人、鬼、神,那麼神仙會不會也有逝去的時候呢?

說起神仙,我們會想到“長生不老”這個詞,記住關鍵字“長生不老”,而非“長生不死”,也就是說,神仙也是有壽命的。

道家將仙人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高階的神仙,像天仙、神仙級別的,基本上可以與天地同壽,實現永生,然而像人仙、鬼仙這些低階的神仙,還是無法做到脫離凡塵。

低階神仙逝去之後會怎麼樣呢?就像《西遊記》裡需要歷經的“三災利害”,天降雷災、天降火災、又降風災,躲不過這些天劫,就會魂飛魄散,連凡人也做不成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神仙“重新回檔”,《封神演義》裡,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在九曲黃河陣裡被三霄削了頂上三花。被削了頂上三花,一下子從神仙變回了凡人。對於神仙來說,這與逝去無異,想重回天界怎麼辦呢?只有努力修行,爭取飛升成仙。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教與道家的異同

道教與道家的異同


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恆。道教與道家不同,道家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流派,而道教是宗教,但二者之間又有聯繫,道家思想的核心範疇「道」為道教所繼承改造,道家創始人老子被道教塑造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和《莊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為道教的「真經」。

道教在多方面繼承改造了道家的東西,繼承顯示出與道家的聯繫,改造則顯示了區別。可以說,道教與道家的價值取向根本上還是不同的。按照後世的劃分標準,一般把道家的發展階段分為:先秦老莊道家,秦漢黃老道家,魏晉玄學道家。魏晉以後,道家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不復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晉以後人們所說的道家,除了確指先秦和漢魏晉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們常說的「唐代欽定道家」,其骨幹多是道教中人物,實際上也是道教。因此可以說,魏晉以後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會上扮演角色,發揮功能作用。

美國學者唐納德·畢肖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導論》一書指出:「認為道教是作為純哲學的道家思想的普遍墮落和腐敗的產物的看法是毫無道理的,我們應用另一種眼光來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例如,道家訴諸心靈或理性,而道教卻訴諸於人的情感、情緒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而道家卻對此熟視無睹。」不僅看到道教與道家的差異,而且認為兩者是互補的,道教對於一般人的現實生活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要認識和理解道教,必須明確區分道家與道教,同時又不要忘記二者間的密切聯繫。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