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讀《老》短文三篇

《老子》“道可道章”,河上公標目“體道第一”,王弼題“一章”。老子在這一章交代了立言旨趣,他為什麼要著五千文,以及他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1、道可道,非常道

縱觀先秦學術思想史,由商至周為一大轉變,“天命靡常,惟德是輔”在周初開始流行,殷人“有命在天”的觀念開始動搖,這是夏商以來中國思想由敬鬼神到重人事、由重神道到重人道的轉變。由西周至東周尤其是春秋末期即老子和孔子的時代為又一大轉變,“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社會急劇變化,使重建精神價值和信仰成為那個時代的迫切要求,“道”由此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問題。“朝聞道,夕死可矣。”“道不同,不相為謀。”“吾道一以貫之”,孔子這三句話,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反映。但“道”作為本體論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範疇,是涵蓋和貫通天地人大系統的根本法則。

老子一開始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有三個“道”字,第一、三是名詞,即討論的對象;第二個“道”字,是動詞,言說、討論的意思,如“《詩》以道志,《書》以道事”(《莊子·天下》)中的“道”。“可道”的“可”,意思是“值得”,如可歌可泣,可圈可點,而不是可以不可以。“道可道”,說的是“道”的問題的重要性。老子肯定“道”是值得言說和討論的。

接下來,老子指出,眾人所言說的“道”和自己所要說的“道”不一樣——“非常道”。“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老子認為只有他自己才得到了“道”。甚至也因此一種莫可名狀的孤獨感常常糾纏著他:“眾人熙熙,我獨泊兮” (《老子·二十章》)。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老子·十六章》)在老子哲學中,“常”是一個重要概念,有不同於日常語言的特定含義。“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常,即常理,本質,也即自然,天道。

常、恒互訓。據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常”作“恒”,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為“常”。但“常”在這裡不是指永恆;不變不易。“常道”不是指永恆的道,不變不易之道,而是指自然天道。“聖人無常心”(《老子·四十九章》),“上善若水,……動善時。”(《老子·八章》)認為一切都處於變化和運動中,才符合不主故常的老子的思想實際。在這方面,老子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約前530年—前470年)同調。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皆流,萬物皆變”。他與老子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老子最後選擇了歸隱,他比老子年輕,也是一位隱士。他們都使用了一個相似的著名的比喻:一個是水,一個是河流。他們二人分別是東、西方辨證法的奠基人之一。

“道”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使人皆曰之,但另一方面則是各道其道。因此,老子接著說:“名可名”。

名的作用,是標識,識辨,顯異。《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在漢語言系統裡,“名”,既指名字、名稱;又指命名,稱名,如“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屈原:《離騷》)。“名”,是用語言描述的行為,還是行動的依據。為道命名,是命名者對所稱名的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洞察和獨特體悟。名,通過概念和概念體系的建構,形成思想、學說、學派的個性、獨特性的識別標誌。

老子在對為道命名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進行肯定之後,緊接著指出,眾人的“名”非“常名”。

也許正是由於“道”的問題的重要性,以及眾人的“道非常道”、“名非常名”,成為“獨異於人”而又堅守這份“獨異”的老子著五千文,並專言道德之意的主要動機。

2、無有:哲學洞見的工具

無有,是老子自然本體論的基礎概念。它們從屬於道,是對道的本質和特徵的描述。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首先,老子指出,無有是天地萬物元始根源的稱謂,具有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有,名萬物之母。”河上注:“本也。”老子在這裡使用了一個比喻,道就像微妙的母體一樣,生殖萬物。天地萬物,即自然本身,它無限多樣而又變動不居、運行不息。道則是世界本體,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道”不是淩駕于自然之上——否則成了神和上帝,而是在自然之中,在物之中;同時,生生不息、變動不居,是道的根本屬性,這是老子的道的基本觀點,是老子的道的第一層意思。

歷來注家多以“無名”、“有名”斷句,如河上本、王弼本。至宋,王安石、司馬光始於“無”、“有”字斷句。這樣斷句,似更合理。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莊子·天下》:“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 “常無有”即常無、常有,是老子的重要觀點。常無、常有,或無形、有形,是基於自然與道本身特性的把握世界的方式。

“妙”,馬王堆本作“眇”。“眇”,通“妙”、“秒 ”,是隱微、細小的意思。“徼”,指邊界。馬王堆本作“噭”,喊叫的意思,疑為傳寫錯訛,應為“曒”。“曒”,同“皎”,是顯露、明亮的意思。“眇”與“曒”相對。

有形與無形的關係,是隱與顯的關係。道隱謂之眇,道顯謂之曒。本質是普遍的,無形的;事物的表現形式則是具體的,有形的。從無形處,我們把握宇宙萬物的本質;從有形處,我們觀察宇宙萬物的表現形式,它的無限多樣性和生生不息盛衰存亡的運動變化。有形和無形則是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的兩種形態。二者相反相生,且無由有顯,“有生於無”(《四十章》)。比如,一棵枝繁葉茂、冠蓋如傘的大樹,我們看見的是樹幹、樹枝、樹葉,但其初始卻只是一顆種子。種子不是樹,但由種子到樹,是由無形進化到有形的過程。其間起決定作用的是種子所具有的不斷成長的自性,即強大的生命力——雖然在種子的階段,這種生命力亦即它的本質尚處於隱而未顯的狀態。因此,有生於無,是宇宙萬物發生學的一般進程和生命成長的自然法則。生命是生命力的表現和確證。生命力的問題,事實上是作為老子的自然主義哲學或生命哲學的最高範疇的“道”所關注的核心問題,它對於人,對於組織、國家、民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老子的道的第二層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老子強調,這兩者(無和有)同一個來源,只是名稱不一樣,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一方面,無由有顯,無形的、普遍的本質寓於有形的、具體的事物的表現形式之中。另一方面,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並不會直接合二而一,比如看似柔弱的東西,往往潛藏強大的生命力。無有不僅同源,同出於自然,都是認識道的工具。而且,無有同體,並且只有在它們的相互關係中才有意義。儘管在對道的把握上,在對世界本質和根源的描述上,無有各自的作用不一樣。在老子看來,無更具有本質性的意義,但它們都是深遠微妙的,是理解微妙無形的道的關鍵和門徑。對現實世界的性質、結構,運動和發展趨勢的哲學考察,只有在無形與有形、隱在與顯在對立統一的張力結構中才能真正揭示出來。無有在老子哲學架構中的重要性,有如乾坤之于《易》的體系建構。《易·乾》:“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易·坤》“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易》以乾代表一切事物的原始根源,以坤代表資生萬物、生生不息的意義。 “乾坤其《易》之門耶?”(《易·繫辭下》)孔穎達疏:“《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乾坤表示陰陽兩種勢力,揭示了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動力學結構和特徵。老子的無有,其內涵則更為豐富。

3、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以此二句作為全篇結語。意思是,“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啊,你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唯一本原。

“玄之又玄”中的第一個“玄”字,應指“無有”——“同謂之玄”;第二個“玄”字,指“無有”背後的微妙無形的“道”,它是世界的本質,宇宙萬物的總根源。

“玄”,是老子和道家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玄玄”之外,老子的獨創性用語還有“玄牝”、“玄覽”、“玄德”,等等。“玄”,奧妙,微妙的意思,引申為深沉、靜寂;原義指高空的深青色。老子用“玄之又玄”,形容“道”的微妙無形。

“眾妙”,指無限多樣而又生生不息的天地萬物,是複雜奇妙的現實世界圖景。

老子以“門”喻“道”,以此說明“道“是宇宙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之所由出的總根源。“眾妙之門”與“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六章》),兩處“門”的比喻,意思是一樣的。

圖文源於互聯網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上清真境大羅靈寶天尊,道教至高尊神,全稱“太上真文寶籙龍章鳳篆上清真境禹餘天宮接經教主靈寶天尊”,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居玄都七寶紫微宮、禹餘天宮,與玉清聖境大羅元始天尊、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合稱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主宰和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道教稱洪元時期,故以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為誕辰。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大多手捧如意或太極圖。

靈寶天尊聖誕為一陰初生的夏至日,天尊為道教無上經寶象徵。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天尊聖壽!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上藥三品”究竟是什麼?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裡的“上藥三品”究竟是什麼?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在道教早晚壇功課經中是必修經典,道眾日日念誦、可謂倒背如流。

雖經文簡短,但句句都是修身延年的要訣,可以說是字字珠璣。經文以“上藥三品”為基礎,要想通達經文,則必須先瞭解這“上藥三品”是怎麼回事。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我們就來詳細說說上藥三品。

一、什麼是精、氣、神:
精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是一身能量的物質儲備。又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

其中先天之精最為關鍵,又稱為“元精”,是生命最初那一點物質能量,由父母精血所化生,人靠著這一點元精生長發育、生兒育女。

後天之精則來源於飲食水穀,通過脾胃的運化功能,人體將攝入的飲食水穀中的精微物質吸收、轉化、營養自身,相當於現代所說的“人體營養”。

精是整個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會消耗,同樣也可以增補。一般而言,一切生命活動都會消耗精,尤其是房事生育、多思用腦等。

腎主藏精,是人體“藏精”最重要的倉庫,腦力、思考能力、反應力等都消耗它,因此性生活、大量腦力勞動,這些最耗腎精。

沒有修煉的人,基本上只能靠後天的這些營養攝入,來補充後天之精,有修煉者則需要通過導引吐納,可以慢慢培補先天。

和精的物質性相對比,氣可以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的基本動力。人活一口氣,各種臟腑、形體功能能正常發揮,靠的就是生命能量的正常運行,這個能量就是氣。

跟精一樣,人體之氣根據其各自特點、作用、分佈的部位細分起來,也有各種不同。比如隨先天之精一起產生的、生命最初的能量,稱之為元氣。

元氣同樣為腎所主,人由此元氣逐漸萌發出勃勃生機;同樣的,元氣耗盡則生命結束。

後天通過進食、鍛煉所培養出來的稱為後天之氣。後天之氣由脾胃生成,為肺所主。諸氣之中,固護體表的稱為“衛氣”,灌注胸中的稱為“宗氣”,營養臟腑者是為“營氣”。

如果說,精最主要的功能是組成人體這個形體組織,那麼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這些形體組織能動起來、發揮各項功能。

同樣的,氣也會消耗,也可以增補。過度勞累最是耗氣,中醫講“勞則氣耗”,這個勞累包括整體的體力活動過大,也包括單獨臟腑的過勞(比如饑飽不定,暴飲暴食容易消耗脾胃之氣)。

沒有修煉的人,只能靠飲食、體育鍛煉來蹭強體魄,在一定程度上充養自己的氣;而善於導引、內丹、吐納功法修煉之人則可通過打坐導引練氣。

精氣神三者中,神最為重要。中醫裡把神稱為“一切生命現象的總稱”,這個概念可能不好理解。

我們簡單來說,精是形體,氣是功能,那什麼讓這些形體發揮這些功能且發揮合適的功能呢?這就是神。

中醫講“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沒有神,就算有個軀體,各個器官、軀體功能也存在,但也只是一具屍體。可以說,神是人體的生命力——這可以算是廣義的神。

狹義的神,則是指我們常說的“心神”,包括思考能力、心理、情緒等。情緒不好,心理狀態不好,我們說這個人心神不寧,說的就是這個狹義的神。

道醫對此的認識更神,認為神是人修真的關鍵,通過對形神的修養可以實現成仙入聖。

二、精、氣、神有什麼特點:
無數精氣的聚合形成了人體,但單個的精氣則是極其細微,杳不可見的。因此《心印妙經》開篇即說“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即表示

精氣神是不可見的,是一種氤氳狀態。精氣神三者之間,又存在互相濡養、統帥的作用。一方面,與神相比精氣屬於物質基礎,精、氣可以養神。
一個人精神飽滿、炯炯有神,首先來源於自身的精氣充盈,而形銷骨立的病人自然也看著兩眼無神。

而精、氣之中,精又是氣的物質基礎。精足,氣才充盈;而氣也當依附於精,才不致渙散氣脫。

故《心印妙經》裡說“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另一方面,神能統攝精、氣、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是整個生命的最關鍵部分。

都在神的統攝下,整個生命過程才能實現下去,才能運用精氣進行創造行為。明代醫家張景嶽特別強調。

“雖神由精氣而生,而神則統馭精氣而為運用之主者,則又在吾心”。

反過來說,當心神不寧、亢奮不止,神也可能會出現統攝失司,耗散精氣的情況,比如現代人的熬夜玩樂。可以說,養生的目標在於養神,養精氣是為了實現養神的目的。

需要說明的是,精氣神三者之間除了這種相互滋生關係外,還有一個細節之處是容易被忽略的,即精氣神三者當相聚相固,不可離散。

誠如《心印妙經》所載“神依形生,精依氣盈”“其聚則有,其散則零”,當長使三者“綿綿若存,固蒂深根“。

《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全文: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無守有,頃刻而成,回風混合,百日功靈。默朝上帝,一紀飛升,智者易悟,昧者難行。履踐天光,呼吸育清,出玄入牝,若亡若存。綿綿不絕,固蒂深根,人各有精,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真,不得其真,皆是強名。神能入石,神能飛形,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神依形生,精依氣盈,不凋不殘,松柏青青。三品一理,妙不可聽,其聚則有,其散則零。七竅相通,竅竅光明,聖日聖月,照耀金庭。一得永得,自然身輕,太和充溢,骨散寒瓊。得丹則靈,不得則傾,丹在身中,非白非青。誦持萬遍,妙理自明。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一、道教概述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二、道教文化內容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2.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

3.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

4.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影響很大。

5.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

6.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

三、道教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那麼它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

道家所倡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