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在神話傳說中,宇宙空間分為了天、地、人三界,三界之中生活著神仙、妖魔鬼怪、以及芸芸眾生。

妖魔鬼怪在神話裡一直都是以反派的身份出現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妖魔鬼怪呢?

《搜神記》中,對於“妖怪”是這麼解釋的:“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于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簡單來說,所謂的妖怪是由自然界的一種未知力量“氣”構成的,它們依附在萬物之中就變成了妖怪。

而對於“鬼”來說,典籍記載“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就是說,人死了入土之後,就變成了“鬼”。

“鬼”與“歸”同音,引申為表示歸隱的含義,王充曾在《論衡》裡寫道“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在民間傳統文化裡,人有天、地、人三種魂魄,天魂名曰胎光;地魂名曰爽靈;人魂名曰幽精,胎光主命,人死之後此魂回太和;爽靈主貴,人死之後此魂歸於五嶽陰間;幽精主衰,人死之後此魂歸水府。

在神話世界裡,地界也叫地府、冥界,這裡是人逝去之後的魂歸之所。

泰山腳下的蒿裡山是傳說中的“鬼門關”,民間有“魂歸蒿裡”的說法,就像詩歌《蒿裡》所寫:“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又是什麼呢?

“聻”讀音“jiàn”,《五音集韻》記載了它的釋義:“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古代文化傳說裡,人死了之後變為了鬼,而鬼死了之後會變成聻,聻令鬼魅感到恐懼,可以起到驅邪避禍的功效。

其實還有完整的一句話“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讀jian),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希夷指的是空曠虛空、朦朧不清的境地。人-鬼-聻-希-夷是形態逐漸轉變的一種形式,最終所有的形態就會消失不見了,歸於塵埃。

前文說了,三界有人、鬼、神,那麼神仙會不會也有逝去的時候呢?

說起神仙,我們會想到“長生不老”這個詞,記住關鍵字“長生不老”,而非“長生不死”,也就是說,神仙也是有壽命的。

道家將仙人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高階的神仙,像天仙、神仙級別的,基本上可以與天地同壽,實現永生,然而像人仙、鬼仙這些低階的神仙,還是無法做到脫離凡塵。

低階神仙逝去之後會怎麼樣呢?就像《西遊記》裡需要歷經的“三災利害”,天降雷災、天降火災、又降風災,躲不過這些天劫,就會魂飛魄散,連凡人也做不成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神仙“重新回檔”,《封神演義》裡,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在九曲黃河陣裡被三霄削了頂上三花。被削了頂上三花,一下子從神仙變回了凡人。對於神仙來說,這與逝去無異,想重回天界怎麼辦呢?只有努力修行,爭取飛升成仙。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教與道家的異同

道教與道家的異同


道教是以長生不老之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勸人通過養生修煉和道德品行的修養而長生成仙,最終解脫死亡,求得永恆。道教與道家不同,道家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流派,而道教是宗教,但二者之間又有聯繫,道家思想的核心範疇「道」為道教所繼承改造,道家創始人老子被道教塑造為太上老君,《道德經》和《莊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為道教的「真經」。

道教在多方面繼承改造了道家的東西,繼承顯示出與道家的聯繫,改造則顯示了區別。可以說,道教與道家的價值取向根本上還是不同的。按照後世的劃分標準,一般把道家的發展階段分為:先秦老莊道家,秦漢黃老道家,魏晉玄學道家。魏晉以後,道家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不復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晉以後人們所說的道家,除了確指先秦和漢魏晉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們常說的「唐代欽定道家」,其骨幹多是道教中人物,實際上也是道教。因此可以說,魏晉以後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會上扮演角色,發揮功能作用。

美國學者唐納德·畢肖普教授主編的《中國思想導論》一書指出:「認為道教是作為純哲學的道家思想的普遍墮落和腐敗的產物的看法是毫無道理的,我們應用另一種眼光來看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現實生活中對於人來說卻是至關重要的,例如,道家訴諸心靈或理性,而道教卻訴諸於人的情感、情緒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懼、神秘和驚異等感覺,而道家卻對此熟視無睹。」不僅看到道教與道家的差異,而且認為兩者是互補的,道教對於一般人的現實生活更具有特殊的意義。要認識和理解道教,必須明確區分道家與道教,同時又不要忘記二者間的密切聯繫。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在道教內丹學興起後,鐘離權祖師和呂洞賓祖師提出仙有五等之說,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王重陽祖師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劍仙、鬼仙的說法。
還有最高的大羅金仙。
《鐘呂傳道集》:“鐘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一、散仙
散仙是一個道教專有名詞,指天界中未被授予仙職的神仙。或者指一些散修無師門、無弟子的仙人。道術仙法都是依靠自修自學,散仙逍遙快活,清閒沒拘束,無職無名無地位,且不受其他神靈管制。
“散”意為大度開朗,言語幽默,自由自在,安閒舒適。喜游於塵世間卻不為凡塵所擾,清淨自然。
晉葛洪祖師《神仙傳劉安傳》:“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
《雲笈七簽齋戒》:“建齋請諸道士,燒香誦經,三月謝過。此人即得飛行升人雲中,于景霄之七,受書為散仙人。”
二、人仙
人仙形體堅固、長壽住世之人,稱為人仙。丹道修煉中指煉精化悉的築基階
《鐘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金丹真傳序》:“補完氣血,複成乾體,複得外藥,結成內丹,此人仙也。”
《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于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人而不死。謂之人仙。”
人仙雖能肉體長生,但有形之體終久必壞,故為下乘。
三、鬼仙
鬼仙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是清靈的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稱為鬼仙。
《警世通言》:“所謂鬼仙者,少年不修,恣情縱欲,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陰靈不散,成精作怪,故曰“鬼仙”。
《鐘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舍而已。”
又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入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鬼仙多是今生肉體修成無望,乃出陰神,死後聚而不散,靈而不慧,故為最下乘。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三界的主宰者

道家神話中,“三界”的主宰者是誰?

人們常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來形容那些不受世俗約束、超然世外的人,道家認為在“三界”之外可以讓人超脫生死,遠離輪回,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那麼什麼是“三界”呢?

“三界”在道家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宇宙空間的劃分可分為天、地、人三界或天、地、水三界。

早在道家誕生之前,古代人們就對天、地、水產生了自然崇拜,它們生育萬物,一切眾生離開它們將無法生存。道家創立以后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

道家《太上三官經》有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統禦天、地、水三界的神明分別為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

天、地、人三界即神祇居住的天界、亡靈所在的冥府地界和人類生活的人界。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神仙體系,並且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禦”為主神。其中玉皇大帝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眾生的一切陰陽禍福。

根據道家典籍《上清靈寶大法》的記載:“昊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大梵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

雖然玉皇大帝地位在三清天尊之下,但是他卻是三界的實際主宰者。

玉皇大帝作為眾神之主,三界分別有不同的神祇輔佐具體事務。

在三界中的天界有“四禦”協助玉皇:

紫微大帝協助玉皇大帝掌管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同時也役使雷電鬼神;

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人間的壽命禍福;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並主管人世間的兵革戰爭之事;

后土皇地祗的神職是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

人界是人類和自然界萬物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凡間”。凡間的實際統治者則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凡人沒有脫離“三界”,因此人界的統治者在眾神面前顯得十分渺小。

“地界”指的是鬼怪、亡靈所居的幽冥界,道家神話傳說中的冥界入口一個位於酆都,一個位於泰山,統治冥界的神祇為酆都大帝和東嶽大帝。

酆都大帝,也叫酆都北陰大帝、九幽拔罪天尊等,他被道家奉為陰間鬼魂之宗,酆都大帝乃是“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東嶽大帝由東嶽泰山神格化而來,泰山位於東方,是日出之地,也是萬物發祥之地,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萬物的生死。

道經《雲笈七簽》雲:“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東嶽大帝也是三界中“地界”的主神。

所以在天、地、人三界之中,玉皇大帝為三界主宰,而人界的帝王及地界的酆都大帝等分別輔佐玉皇執掌各自不同的空。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有學者解釋“道”,認為道是虛無的。

道如果空幻無實,虛無飄渺,我們就會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虛無的呢?我們活在世界上是不是虛無的呢?

道家本來要解決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樣理解道,似乎不僅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使人更覺得生命的毫無意義,因為一切都是虛無,都不存在嘛。

其實,說道是虛無並不是這個意思。道是真實的存在。《道德經》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是什麼狀態?《道德經》說“湛兮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裡面有物質,有形象,有精氣,而且是可以驗證的。如何驗證呢?老子沒有說,對於哲學界討論的最高本源,本來就不適用經驗界的方法去探求,只能通過直覺去想像它,把握它。所以強調悟,你覺悟了就沒問題,你悟不到別人也幫不上忙。

萬物的本源就是這樣的狀態,恍恍惚惚之中有真實的存在,它是亙古長存的,它永恆不變。它似一個整全的東西,萬物皆在其中,所以,假如你能覺悟到與道同體的話,人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寧靜,這樣的狀態就如滴水回歸大海。
那麼,道是虛無該如何理解?

說道是虛無的時候,

一是講它的形態。道的形態是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觸之不可及,故曰虛無。你是不可能通過經驗界的方式、方法去瞭解它。

二是說它的包容性,它能包容一切,故虛無。萬物無限,道如果是“有”的話,“有”的東西一定有邊界,有範圍,如此,道如何包容萬物?

道外無物,因此,道一定是虛無。不是說道不存在,而這只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似整全,不可能整全之外還有別的東西,所以,道一定是虛無。

三是說它的自足性。
道似整全,自無不足,所以是虛。如果是實的話,說明不能全有。比如一個杯子,再怎麼裝,水滿了就會溢出來。但假如這個杯子是無形的話,怎麼裝也裝不滿,怎麼裝也容得下。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經驗界的知識,是越積累越多,但是,再多又怎樣呢?圖書館的書籍汗牛充棟,你一眼就掃過去了。

但為道不一樣,為道是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沒有的程度,就是虛無。你沒有了自私、自我的意念,當然就無為,無為反而無不為。因為你並沒有刻意的目的,自私的目的,只是以“百姓心為心”而己,只是隨緣應時而已,就如不系之舟,所到皆岸,到哪裡都是目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四是講道的絕對性,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萬有、全有、所有。

當你講到虛就有實相對,但道家概念的虛,不是通常意義“沒有”的概念,恰恰是“全有”的概念,既然是全有,就沒辦法以實相對。但道雖然全有,但不把執,不佔有,好像一無所有。所以,道不是有,不是無,是有又是無,是無又是有,佛家講空中生妙有,可以參考。

道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所以學道家,沒有一點悟性,實在不容易領悟它的最高境界。

五是說道的永恆性。

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處在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道無形,所以不會變化,道無實體,所以不會消亡,它的形是無形之形,它的體是無體之體,它超出了經驗界的範疇,自古就有,萬世長存。

莊子說,“惟道極虛”,“精神生於道”,“虛室生白”,由此看來,“道”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虛”。虛的妙用在於開啟生命智慧,從繁複萬象中解脫出來,從欲望掙扎中解脫出來,從人我分別中解脫出來,直透生命的真實,翱翔於江河大地,萬水千山。

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