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也是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工作壓力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女性愛美虛榮、露背露臍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

◎陽氣:升降出入

人身心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

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

我觀察不少『痰濕偏盛』之人,多易昏沈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陽氣能固攝陰津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單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養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食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異常汗出,必是陽擾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洩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於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於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於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二、陽氣與治病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養得陽氣,才足以保命。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的生命,這不是可供依賴、可信任的醫學,而是盜賊,是惡魔。

有人問,後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麼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濕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

針刺能通陽,因此,凡陽氣不到之處,都可針刺局部以引動陽氣到達此處。況且,還可用灸法以扶陽。針灸合用,陽氣宣暢,陰霾自散。

有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腫、肌瘤、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陽氣不能宣通』。

因此說,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濕』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

◎陽化氣,陰成形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麻黃、細辛、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或用針灸,特別灸法,能養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

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多三陰病證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無力;另一方面陰寒痰飲濕濁等既蒙蔽又傷損陽氣,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體質持續下降。

動能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緩和運動鍛鍊,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艾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頭位於身體最高處,得陽氣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平時養生當重視『頭部』避風保暖,天冷或風大則需戴帽子。

『頭髮』不僅能散去頭部的鬱熱,亦是保護『頭部陽氣』的天然屏障。若已經外感風寒,則不建議馬上理成短髮,因為驟然理成短髮則頭部屏障減弱,風寒邪氣更容易侵襲,反而會加重感冒。

◎經常感冒-灸法扶陽最好

有網友問: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怎麼調理?從中醫來看,所謂的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邪氣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陽氣衛外無力,外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即易『反復感冒』。扶陽氣用灸法最好。可經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脈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大人小兒都可用灸。

◎陽氣的旺盛程度決定著體質的強弱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分析其原因,一則或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摘自《選擇中醫》

道教中的超度為何又稱鐵罐施食

道教中的超度為何又稱鐵罐施食?

在道教豐富的科儀體系中,超度法事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它承載著人們對亡者的追思與祝願,希冀通過特定的儀式幫助亡魂超脫苦難,往生善處。而在諸多超度法事裡,有一種較為特殊且具代表性的形式,被稱為 “鐵罐施食”。這一稱謂乍聽之下頗具神秘色彩,究竟為何道教中的超度會有這樣一個獨特的名字呢?

鐵罐施食的起源與發展

鐵罐施食全稱為 “青玄濟煉・薩祖鐵罐施食・放焰口超度科儀” ,其起源與宋代高道薩守堅祖師(薩天師)密切相關。薩祖以雷法通神,心懷慈悲,一次偶然的機緣,他感知到餓鬼在地獄中飽受饑苦,那淒厲的哀嚎仿若重錘,敲打著他的惻隱之心。為解救這些苦難的靈魂,薩祖潛心編撰了《鐵罐施食焰》科儀。這一科儀並非憑空而來,而是融攝了清微雷法與靈寶煉度之精髓,尤其強調 “水火煉形、破獄拔罪”,從此開啟了以鐵罐施食超度亡魂的傳統。隨著時間的推移,歷代高道不斷完善和傳承這一科儀,使其在道教超度體系中愈發完備,成為道教度亡濟幽的重要法門。

鐵罐:溝通陰陽的神秘容器

“鐵罐” 在這一科儀中絕非普通器具,它象徵著溝通陰陽兩界的特殊通道。從外形上看,鐵罐堅固且有一定的封閉性,恰似陰陽之間那道雖無形卻有隔閡的界限。在法事過程中,鐵罐被置於特定位置,高功法師通過念咒、掐訣等一系列科儀動作,賦予鐵罐特殊的靈力,使其成為能容納法食並將其傳送到冥界的載體。同時,鐵罐也寓意著對亡魂的一種保護,仿佛為其提供了一個暫時的 “庇護所”,讓它們在接受施食和超度的過程中免受其他干擾。在道教的觀念裡,陰陽有別,而鐵罐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打破了這種隔閡,建立起了一座連接陰陽的橋樑,承載著生者對逝者的關懷與超度的願力。

施食:慈悲普度的核心行為

“施食” 乃是這一儀式的核心行為。在道教認知中,幽冥地獄中的餓鬼,因往昔業報深重,身形枯瘦如柴,咽喉細若針孔,且口中噴吐火焰,長期遭受饑餓與烈火的雙重煎熬,苦不堪言,這些餓鬼被稱為 “焰口”。而施食,就是通過高功法師的 “變食真言” 等科儀手段,將供品轉化為能讓餓鬼受用的甘露法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物給予,更蘊含著道教的慈悲精神。法師在施食過程中,還會引導餓鬼們皈依道、經、師三寶,勸誡它們斷惡修善,以此幫助它們擺脫餓鬼道的痛苦,走上解脫之路。施食行為體現了道教對眾生平等的尊重,無論亡魂生前善惡,皆有機會在這一慈悲之舉中獲得救贖。

鐵罐施食科儀的具體流程與內涵

水火濟煉:重塑亡魂

科儀開始後,首先進行的水火濟煉環節意義重大。高功法師以自身為天地,心為火,腎為水。心火熾熱,用以燒掉亡魂的業障;腎水純淨,用來蕩滌亡魂的罪垢。同時,法師采北斗、南斗之炁,使二者交融,化身為慈悲的太乙救苦天尊。南斗六星的陽氣助力亡魂將陰氣轉化為陽剛之氣,在救苦天尊的引導下,亡魂步步生蓮,實現從陰質到陽質的轉變,為超脫奠定基礎。此過程模擬天地陰陽運轉,通過法師身中造化來煉化亡魂,使其具備超脫的條件。

變食施食:滿足需求

當亡魂經過水火濟煉後,便進入變食施食環節。高功法師存想救苦天尊出現在萬道金光之內,自己代替天尊,左手執楊柳,右手端水盂,遍灑甘露,將陽世的飯食變化為法食,這些法食皆是雲廚甘靈、異品珍肴,如交梨火棗、丹李蟠桃之類。天下九州分野的十類孤魂,如同細雨密霧般紛紛前來,沾濡法食,各得飽暖,滿足了它們長久以來的饑餓之苦,同時也為下一步的超脫創造了身心條件。

破獄拔攝:拯救沉淪

在地獄中的亡魂被各種業力束縛,難以解脫。鐵罐施食科儀中的破獄拔攝環節,高功法師通過宣說《九真妙戒》,焚化 “破地獄真符”,持天蓬尺劈開象徵業障的 “黑紙地獄城” 等方式,打破地獄的禁錮,將沉淪在地獄深處的亡魂拯救出來,使其能夠來到法會現場,接受後續的施食與超度。這一環節體現了道教超度對苦難亡魂的深度關懷與拯救力度。

鐵罐施食的意義與影響

對亡魂而言:解脫苦難,往生善處

對於沉淪在幽冥地獄的亡魂,尤其是餓鬼和戴罪之鬼,鐵罐施食無疑是一場及時雨。通過這一超度科儀,它們得以開喉進食,解除了長久以來的饑餓痛苦。在接受法食的同時,它們聽聞道法,皈依三寶,受持戒律,消除罪業,最終超出苦海,有機會脫化人天,前往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實現了從苦難到解脫、從沉淪到超升的轉變。

對生者而言:積累功德,福澤自身

參與鐵罐施食法事的生者,也是在積累無量功德。他們通過發心舉辦或參與法事,表達對祖先、親人的追思之情,體現了孝道。而且,每次施食救拔無量餓鬼,可培植生者無量的慈悲心。在道教理念中,這種慈悲心的增長會帶來諸多福報,施食之人會蒙受護法善神的保佑,天人鬼神都會主動擁護,從而使生者在現世消災解厄、福壽康寧。同時,也希望通過超度祖先等亡魂,使家族的運勢得到改善,所謂 “陰超陽泰”,先人離苦得樂,能為現世者增上順緣、減少違緣 。

對道教文化傳承而言:延續信仰,弘揚精神

鐵罐施食作為道教超度體系中的重要科儀,承載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內涵。它的傳承與發展,使得道教的慈悲精神、生死觀念、科儀制度等得以代代相傳。從古代到現代,無數高功法師研習、實踐這一科儀,將其中的奧秘與智慧傳遞下去。每一次鐵罐施食法事的舉行,都是對道教文化的一次展示與弘揚,讓更多的人瞭解道教對生死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眾生的慈悲關懷,對於延續道教信仰、豐富中華傳統文化寶庫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綜上所述,道教中的超度被稱為鐵罐施食,源於其獨特的起源、蘊含著特殊的象徵意義,通過一系列嚴謹且內涵豐富的科儀流程,實現了對亡魂的超度和對生者的福佑,在道教文化傳承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成為道教慈悲濟世精神的生動體現。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丹道修煉的第一關,百日築基的秘密

道家丹道修煉的第一關,百日築基的秘密。

看到本文的道友,可以從今天開始百日築基的修行,希望在百日內,大家能夠打下修道的基礎,日後無論修行什麼,都會事半功倍。

要想蓋高樓,就要打好地基,之所以很多同修總是打坐難以入靜、達到很好的狀態,原因基本上就只有一點,就是基礎沒打好。

這個基礎就是打坐的第一關:正身。

正身就是要養成一個正確的打坐坐姿,正確的打坐坐姿一旦形成,就不會再有身體上的這個大動來影響身心了。

正確的坐姿要求一個月內,能坐到一小時基本不動,兩個月內能坐到兩小時基本不動,三個月內能坐到三個小時基本不動。

身體條件允許的同修,請單盤或散盤,頭椎一線,下頜略向內收,舌頂上牙銀,頂的越高,口水就會越多,頂在上牙齦的那個橫骨處即可,身體要求似松不松,雙手可以結子午印,你也可以用雙手去做其它事,萬法隨緣,但要求是身體必須按要求坐好,此為正身。

正身的過程只要是達到要求了,其它的入靜,不過是水磨功夫,日久天長的事情。

在正身的同時,不需要你意念有多麼專一,只需要你要堅持這個坐姿,和站軍姿有一拼,如果有時間和定力的同修,可以同時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腹擴胸,呼氣時腹向外,而胸內收,同時吸氣時,意想氣從尾閭上升到頭頂百會,呼氣時,氣從頭頂百會下降到下丹田,如此往復。

之所以要逆腹式呼吸,主要作用是調理五臟六腑,讓中氣旺達,讓中丹田和下丹田更加活躍,在做逆腹式呼吸的時候,我們的胸腹隔膜,會推動內臟向上運動,同時推動下腹部空間的運動。

我們的中丹旺氣,下丹旺精,精氣雙旺,則神旺,中丹和下丹的準確位置,就在中三焦和下三焦的結點上,那裡也是毛細血管最旺達最多的地方,平時活動少,通過這種內臟運動,可以改良中下三焦的平時狀態,讓其更加旺,更加活躍,這兩個地方就是原點,在打坐的時候我們呼吸往復的精氣中氣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熱感,形成有形有質的熱流。

從中丹略上一點向下丹流動,沉降在下丹中,百日功成者,下丹氣如團熱有煎水,前腹後腎均是很熱的感覺,此時即是聚氣成形的時候,如此之時,即是意念其通關小周天的時候,一般正常身體,需要百日氣成,此百日氣成後,無論修什麼功法,都能事半功倍。

築基中的丹田聚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聚自身精氣歸下丹, 一種是聚外氣入下丹。

這兩種方式各有所長,但如果此人年輕且精血旺盛,則這兩種方式的聚氣時間都差不多。但如果正常化來講,聚外氣入下丹的速度要遠超過聚自身精氣歸下丹的速度,但各有利弊,還是聚集自身精氣來的安全,我們對內來講是自身精氣神的修練,我們對外來講是對外在精氣神的採集修習。

兩種方式,內修外修,修心是必須的,心性一定要過關,以後學到外修精氣神就能夠以外補內來補內在精氣神了,心性不過會卡在某一境界上不去了然後就會造業。

有人會問,萬物負盜,要是一不小心盜了,怎麼辦呢?

其實不用擔心這些,打個比方,你想拿起一塊磚頭,但你手沒有力氣就拿不起來,你想外修精氣神,你本身精氣神不旺,你就不容易把外面的精氣神采回來,所以初期修習者因為自身精氣神不足,采不動外精氣神,就只能以靜來融入,以虛來抽取,有點和負壓的效果類似,但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等你們修到一定程度,就明白我說的這個道理了,精氣神不能出體時想瘦也很難,精氣神能出體時想瘦就容易些了。

神的強度和空間度越大,就越厲害,就越有能力,就出體的越有功效,從此時開始,耗精氣就開始多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

如何心齋

南華祖師說要“心齋”,我們的心如何去做“吃素”的工作呢?

莊子《南華真經·人間世》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衛國國君是一個獨斷專橫的人,顏回希望能夠勸說他成為一位仁君,便向他的老師孔子請教能夠遊說衛國國君的辦法,孔子先問顏回自己打算怎麼做,顏回說要持齋。孔子搖頭,指出人們常說的齋,屬於祭祀時的用齋,並非真正意義上在齋戒。

一個真正的合道者,是可以做到心齋的。顏回追問什麼叫心齋,孔子回答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有一種觀點認為,心齋所修行的是一種洞明虛空的心境,超越了對功名利祿、善惡美醜的追求,素齋是身體對諸多欲望的生理抵抗,心齋則是對諸多欲望的心理和精神上的抵抗。

普通人是具有求多、求大的欲求的,而道教修行則是要求少和寡,在道教的心性學中認為,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意思是說,人們會因為心上升起的種種多而繁雜的欲望,進而帶來無限的煩擾,如果煩擾不能解決,就會陷入危險的境地而無法獲得拯救。

宋·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之二中寫道:“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

由此可見,心齋不是我們簡單地去理解成為一種精神的追求,而是要正襟危坐去修持的法門。

從孔子的這段回答中,其實可以逆推出“心齋”的概念和實現的途徑,孔子提出,心齋是虛,虛是合道的表現狀態,這裡說的虛,當是心中所虛,以應待萬物。

晉·郭象注解說:“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只要能做到虛心,則可以把至道攬在懷中,做到心虛的法門,則在於“聽之以氣”,這句話,正是理解“心齋”的真正難點。

我們逐句來分析:

第一,祖師提到“若一志”。

“若”是你的意思,這裡是孔子在對顏回說話,指出:你要能夠保持一個思想、一個念頭,心思要轉移,不要有許多的雜念來打擾到自己心神,如果雜念始終存在,心中就是充滿了各種念頭思想的,就做不到虛。

所以,虛的第一步,用“一志”清除多餘的雜念,最後留下清靜一念。

第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是不要的意思。待做到了清靜一念的功夫後,就要轉向於“聽”的功夫,毫無疑問,這裡的“聽”並不是用耳朵在聽,要聽到的也不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聲音本就屬於雜念,已經在第一步清除掉了),而是借用了耳朵聽聲音的概念,來表達用心聆聽自己所處於的狀態,自己在清靜一念狀態下的表現。

也即是說,去探究自身的道是什麼,此時,聽的是天籟之音(南華祖師說天籟、地籟和人籟,你知道這三籟分別指什麼嗎?)

第三,我們僅僅用心去聆聽、去感受道是什麼,這還遠遠不夠。既然談論修行,就需要找到能夠主動去合道的法門,找到具有指導意義的、如何做的法門。祖師說“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是事物運行的源動力以及根本規律。

“聽之以氣”,此時聆聽與觀察的不再是我們自身的感知,而是一種客觀存在的運行方式,因為我們的心是有知覺的,是主觀意識的表達。

真正的虛心以待,不需要我們主觀去做什麼,是隨時隨地都可以應物的,隨著外界事物的發展變化而給予該有的回應(但卻不是帶有主觀判斷的回應)。

能真正做到這一點,才符合道教義理中講的隨方應化的聖人要求,才是經典中提到的“常應常靜,常清靜矣”的修

道教修行,講的是兩個詞:一個是應物,是符合事物客觀規律地回應;一個是真常,即無論應什麼樣的事物,都要保持住自身的真常不變。

外在客觀發生的事物為實,我們唯有以虛空淨明的真心來應對,才能夠虛實相待而互不相傷,孔子讓顏回保持心齋,本質上是要讓他打破自己的執念,回歸到大道的層面上去看待問題。

為了更加有效地說明這個觀點,南華真人還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個工匠很會雕刻,他刻的人與真人完全一樣。君王看了嚇一跳,問他:怎麼能刻得那麼像呢?工匠回答說:我開始刻的時候,一定要先守齋,三天之後,心裡就不會想“慶賞爵祿”。守齋五天之後就不敢想“非譽巧拙”。七天之後,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

唯當忘記了一切外在,才能以應物的心去做應物的事。南華真人在《逍遙游》篇章中用一句話總結,即“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如能八風吹不動,定可安坐紫金蓮。

清·趙翼有一首《歲暮雜詩》,寫道:“身退敢談天下事,心齋唯對古人書。”

心齋,是我們皈依道經師寶的態度,更是我們修行人要保持的本真,那麼,今天的心齋,你做到了嗎?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