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有福氣的人看

給有福氣的人看  作者:張忠謀


在一個講究包裝的社會裡,我們常禁不住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而對自己的欠缺耿耿於懷。就我多年觀察,我發現沒有一個人的生命是完整無缺的,每個人多少少了一些東西

有人夫妻恩愛、月入數十萬,卻是有嚴重的不孕症;

有人看似好命、能幹多財,情字路上卻是坎坷難行;
有人家財萬貫,卻是子孫不孝;
有人看似好命,卻是一輩子腦袋空空。

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了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它卻如影隨形。

以前我也痛恨我人生中的缺失,但現在我卻能寬心接受,因為我體認到生命中的缺口,彷若我們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要懂得憐恤。

若沒有苦難,我們會驕傲,沒有滄桑,我們不會以同理心去安慰不幸的人。

我也相信,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西,若你樣樣俱全,管別人吃什麼呢?

也體認到每個生命都有欠缺,我也不會再與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猶記得我那可稱為台灣阿信的企業家姑媽,在年近七旬遁入空門前告訴我:
「這輩子所結交的達官顯貴不知凡幾,他們的外表實在都令人羨慕,但深究其裡,每個人都有一本很難念的經,甚至苦不堪言。」

所以,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如何如何,好好數算上天給你的恩典,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絕對比沒有的要多出許多,而缺失的那一部分,雖不可愛,卻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接受它且善待它,你的人生會快樂豁達許多。

如果你是一個蚌,你願意受盡一生痛苦而凝結一粒珍珠,還是不要珍珠,寧願舒舒服服的活著?

如果你是一隻老鼠,你突然發覺你已被關進捕鼠籠,而你前面有一塊香噴噴的蛋糕,這時,你究竟是吃還是不吃呢?

早期的撲滿都是陶器,一旦存滿了錢,就要被人敲碎;
如果有這麼一隻撲滿,一直沒有錢投進來,一直瓦全到今天,它就成了貴重的骨董,你願意做哪一種撲滿?

你每想到一次就記下你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你的答案不再變動,那就是你成熟了

覺林菩薩偈

《覺林菩薩偈》

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 無量菩薩來集 說偈讚佛
爾時覺林菩薩 承佛威力 遍觀十方 而說頌言:

譬如工畫師 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 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 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 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 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 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 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 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 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 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 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 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宋朝僧人釋僧俊,俗姓王,京師人。他出家後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結果因為患了一點小病就死了,他死後三日又奇跡般的醒來,啼哭懺悔!

自己說他將要死的時侯,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來到一個大城門前,他正在焦急間忽然碰到有一個僧人,對他說:‘我是地藏菩薩,你在京城曾經模寫過我的一個身像,雖然不曾禮供,你投舍大寺後,我卻要報達你模寫的功德。’就教給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此經晉譯)你如果誦得此偈,就能閉地獄門,開淨土道,能通報命! 說完這句話就不見了。

釋僧俊就進入了城中,面見閻魔法王,閻王問他:‘你生時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閻王說:‘你今誦否?’曰:‘憶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個偈字,這是凡是他聲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脫。閻王趕忙說:‘止止!不要說了’,於是放還人間,因此得以蘇醒。之後他參驗偈文,才知到這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所說的文句,即覺林菩薩偈。自此以後僧人釋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說這件事,凡是聽聞者都發心信受華嚴。

閻羅王的三封警告信

閻羅王的三封警告信

有一個人很年輕就被閻羅王召見了,他很不甘心問閻羅王:「為什麼你都沒有事先通知就把我召來了,害我一點心理準備也沒有,很多事也都來不及交待。」

閻羅王回說:「我有預先通知你啊,有寄三封信給你,你沒收到嗎?」

年輕人:「沒有啊,我沒收到!」

閻羅王:「你有沒有常覺得很累想睡覺,精神總是不好的樣子?」

年輕人:「有啊有啊!這就是你寄給我的信?那我有收到...」

閻羅王:「你有沒有常感到肩頸酸痛?」

年輕人:「有啊!那我也有收到。」

閻羅王:「你有沒有常覺得頭暈頭痛,視力變的模糊?」

年輕人:「有啊!這就是你給我的三封信?」

閻羅王:「對啊,所以我有預先通知你了,只是你自己沒注意。」

年輕人也無話可說,只好跟閻羅要求:

「可不可以再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回去交待後事?你要多少錢我都可以給你。」

閻羅王就用手指比1,年輕人答:「一千萬嗎?沒問題我可以給你。」閻羅王搖頭。

年輕人:「一百萬?」閻羅王又搖頭,「那是十萬嗎?」閻羅王仍是搖頭。

年輕人:「那你到底想要多少?」閻羅王回答:「你只要給我一塊錢。」

年輕人聽了很高興說:「才一塊錢太容易了,我馬上給你。

結果他翻遍身上口袋也找不到一塊錢。

大家應該很容易了解故事的主題要說什麼了,現代人生活太忙碌,身體已經出現警訊也不以為意,等到倒下的那天才要注意,為時已晚,還想跟閻羅王交換條件嗎?連一塊錢!都拿不出來,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啊。

頂禮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頂禮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妙難倫 化現金容處處分
三途六道聞妙法 四生十類蒙慈恩

明珠照徹天堂路 金錫振開地獄門
累劫親姻蒙接引 九蓮臺畔禮慈尊

地藏菩薩「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思密知秘藏」,故名「地藏」,能夠承載一切眾生之苦難,是諸微妙功德伏藏。久遠劫以來,菩薩即以種種方便之力,誓願救拔度脫六道一切罪苦眾生,為眾生擔負一切艱難苦行,不厭不捨,使眾生的生活富裕,令五穀花果結滿大地,袪除眾生疾病。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更如是記載菩薩之誓願:

願我自今日後,對清淨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等正覺。

以此「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之無盡弘願,世人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一真法界和十法界

「一 真法界」是華嚴宗對佛性的用詞,一般修淨宗的老年信眾從「我」要了生死求生淨土的觀點出發,對本具不生不滅的佛性,多數人沒有認識。「皆由不知二種根本, 錯亂修句。」所謂二種根本:「一、妄本,依識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修。」也就是修行必先明心見性成佛度眾生。對這個根本問題不認識,必然對修行成佛發 生障礙。

佛 在《圓覺經》中指示:「眾生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假為真,所以長處輪迴,不能出離。學佛者必須對我們本具的不生不滅的佛性——真我要 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對修則能順利達到成佛的目的。凡是大乘佛法,不論何宗何派,都是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為究竟。《無量壽經》曰:「談眾生……於自善根, 不能生信,故於往是清淨佛國,意志猶豫所專據。」這就是對佛性沒有認識,對求生淨土意志猶豫,障礙往生。所以明確認識佛性對學佛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 了對不同根機者說法,佛把佛性這個名詞講了不少的同義語。如《真心直說》中列舉的異名有「心地」、「菩提」、「法界」、「如來」、「涅槃」、「法身」、 「真如」、「佛性」、「總持」、「如來藏」、「圓覺」等。曆代禪宗祖師更有發揮;將佛性喚作「主人翁」、「無底缽」、「沒絃琴」、「無盡燈」等十幾種名 詞,又說:「若達真心、諸名盡曉,昧此真心,諸名皆滯。故於真心,切宜仔細。」學佛者對自性本具的真心不理解,實在就是盲修瞎煉,淨宗也不例外。

佛在《楞嚴經》中告訴阿難:「十方虛空,生汝心中,如片雲點在太空裡。」又說:「外泊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明示阿難要明確自己的本具佛性。

禪宗祖師告訴學者真心妙用:「在胎名神,處世名人,在眼觀照,在耳聽聞,在鼻嗅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奔運,遍現俱該法界,收攝在一微塵,知之者謂之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魂。」這是告訴我們一切活動都是佛性在起作用。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對佛性明確開示:「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這是佛性真空妙有的具體寫照。

張拙秀才開悟之後道出:「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斷除煩惱重增病,趨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掛礙,生死涅槃等空花。」明確告訴我們,佛性就是這麼一個「空花」。

圓瑛大師悟後境界: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徹靈明尤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這也是佛性的寫照。

惠能大師開悟後的境界,他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揭示了佛性的體、相、用。

禪 宗的一些大德開悟後沒有寫出具體的悟境來,大概怕後學依他作解,塞自悟門。這是有道理的。太虛大師卻與眾不同,他把自己三次開悟的境界具體描述出啟發後 學。他在讀《大般若經》後說:「看了個把月,身心漸漸的安定了……有一日,看到一切法不可得,乃至有一法超過涅槃者,亦不可得。身心世界忽然頓空,但並沒 有失去知覺,在這一剎那的空境中,沒有我和萬物的世界對待,一轉瞬間,明見世界萬物都在無邊的大空覺中,而都是沒有實體的影子一般。」這是第一次讀經開 悟。

第 二次開悟後自述;「閉關二三個月後,有一次晚上靜坐,在心漸靜時,聞到寺前的打鐘聲,好像心念被打斷了,冥然罔覺,沒有知識,一直到第二天早鐘時,才生起 覺心,最初,只覺到光明聲音遍滿虛空,虛空、光明、聲音渾然一片,沒有物我內外,嗣後即起分別心,而漸次恢復了平凡心境。

第三次:「有一次又入了定心現觀。這與前兩次不同,見到因緣生法一一有很深的條理,秩序絲毫不亂。這一種心境以後每靜坐觀察,就能再現。」從太虛大師的三次開悟證明佛說的人人本具的佛性——「一真法界」真實不虛,可以開悟實證。

諦 閒法師在《大乘止觀述記》中說:「欲見如佛,須徹底放下,一念不生,當下即見。須知正當一念不生時,一如一切如,即如佛也。若欲見智慧佛,老僧亦可略為指 點,須知此佛,在我六根門頭,時時全體出現,可惜迷人不知求諸已耳,試思兩眼生而能見,兩耳生而能聞,此非無師智,自然智手?兩眼見青黃等色而不礙見性, 耳聞鐘鼓等聲而不礙聞性。即無礙智也。然則正當見聞時,即迴光返照,如所謂反聞聞自性者,雖全分不能遽見,亦可見其少分。總之,既雲自性,必須自悟,若向 言語文字上尋求術,尋至驢年永不能見。」又在書未偈中說:「佛祖心要妙難知,我今隨力明少分。」法師這段開示非常實際,我們對佛性不能全分速見,能見少 分,對學佛者也有極大的作用。

上面列舉古今大德開悟的境界,說明「一真法界」的實相,證明佛說的真實不虛。

再 講「十法界」是怎麼從「一真法界」變現出來的。按照《起信論》的說法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也就是從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的三細變 現,再現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計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一真法界本來是無念的,一念妄動,產生分別,執著,就變現出十法界來了。十法界也就是我們 的生活環境,包括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每個眾生如果不按照佛說的方法去修行,將永遠在六道輪迴中生活,在三善道中生 活還可以,如果墮落到三惡道中去生活,那是糟糕透頂、苦不能言,正所謂「時長而苦重」。

學 佛要破我、法兩執,所謂「破執為法、執破成佛」。菩薩破無明實際是破法執,正十二品無明破盡,登妙覺位而成佛。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因為把一真法界變成十 法界了。淨空法師把這個變的過程講得簡單扼要,六個字,即妄想、分別、執著三種思想在作怪,就出現了十法界,凡夫則出現六道輪迴的畫面,長期生活在虛幻不 實的境界中,不能解脫。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順、逆、苦、樂境界都是「唯業所感。」懂得這些道理,如果能做到能、所雙 忘,對境界不起分別、執著,六道的畫面就會消失。

有 些人認為念佛求生淨土是「迷信」。這是他不懂佛法的錯誤觀點,淨空法師說:「阿彌陀佛是宇宙間最高級的科學家,憑他老人家的無上智慧,建構起具有高度物質 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西方極樂世界,理論根據何在?因為他掌握、瞭解物質互變的理論、方法和操作技術。彼國人民全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套技能人人都會。要吃東 西了,一想,吃的東西就現在面前,這是能量變的物質(空即是色),不要了,物質變能量,沒有了(色即是空),多方便,多自在。衣、住、行也同樣,不像娑婆 世界人們一天到晚為衣,食、住、行奔波忙碌,苦啊!淨土的美滿是建立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上,怎麼能說是「迷信」呢?

從 淨土法門來說,念佛須達到一心不亂。我過去講淨土法也經常這樣講,在「一真法界」裡,極樂和娑婆是不隔毫端的,因為遠和近也是眾生的分別妄執,原無實體 的。佛的境界是「一塵不染、一法就立」的,根本沒有這個概念。因此,我可以說,一句阿彌陀聖號是破除我執和法執最銳利的武器,只要我們依教修行、真信、切 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決定可以達到。我們修習淨土宗就是要從「九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正像《彌陀疏鈔》說的要「萬法回歸自性」,見 性成佛。正是:「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資訊來源:摘自《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