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與Native App

剛剛看了這篇文章,HTML5 vs. Apps: Why The Debate Matters, And Who Will Win

Read more: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html5-vs-apps-why-the-debate-matters-and-who-will-win-2012-11#ixzz2Fl52rLaX

html5-support

雖然HTML5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也有許許多多程式設計者對這技術的偏好以及看好未來的前景。這篇文章,滿客觀地作了這些爭議的分析,但是,還有許多的商業因素卻尚未提及。例如Facebook的Mark Zuckerger前些日子對HTML5的批評,雖然他的批評也被人給反擊了,但背後的意義卻滿值得回味。再則,現在也有推出許多用HTML5所編寫的media player,但是,說正格的,效果確實還是輸給了Flash base的JWPlayer或Flower,無論是流暢度或是支援的串流協議等。如果在Android平台上,HTML5的影音串流,效果也不如才用Google Android所提供的native code media player。

所以呢,吵歸吵,還是得看看現實面吧。。。一步一步來比較妥當。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妙高山頂,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顛,諸祖略容會話。”虛雲和尚116歲那年的許多開示,指示用功途徑,行門法要,言言親切,句句指歸,和盤托出。其中對於以《楞嚴經》為善知識,最是無私教誨。1955年8月的一個開示最後說:“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經》。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修。”

末法時期,學佛人當以《楞嚴經》為善知識。老和尚謙虛地說:“我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經》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次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得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裏,比較它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讀熟《楞嚴經》,勝於閱全藏。老和尚說:“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欲知如來密因,常讀開悟的楞嚴。老和尚說:《楞嚴經》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

方便有多門,淨戒為根本。老和尚說:“了脫生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1993年2月,臺灣高雄,元亨寺,講臺下面是出家的和在家學佛的聽眾,淨空法師在講臺上宣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話題宛而轉之:大家能遇上淨土法門,佛說是善根深厚者,無量劫來都在修行。但回頭想想,為什麼到現在還在六道中輪迴。讀了《楞嚴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淫心、殺心、盜心、妄心這“四心”都沒有斷掉。所以沒能證果成佛。由此可知,佛在《楞嚴經》上說了真話。

淨空法師指出,“斷”有兩種,一為“滅斷”,一為“伏斷”。滅斷太難太難;伏斷就是大石壓草,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得力,不令“四心”起作用。參禪念佛,能否做到斷其一二或全部,願不願意斷其一二或全部,都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決不能因為難以做到而否定《楞嚴經》講的真話。

學佛人可能終生都斷不了淫殺盜妄之心,但常常熏習《楞嚴經》是必要的。人們可能活不到一百歲,但追求健康長壽是必要的。念佛人可能往生的品味不高,但力求上品上生是必要的。欲取上者而得中,欲取中者而得下,欲取下者一場空。常熏《楞嚴經》,乃取上者之法,至少可獲中者、下者之利。忽視《楞嚴經》,極易習氣當家,乃取下者之策,所獲必定微微。

自己的路

~~~ 自己的路…

生命這條路沒人能夠代替我們走…修行…也得自己行!

~~~

印度北方有一個叫做舍衛城的都市,佛陀有一個供大眾內觀及聽聞其說法的中心。

有一位年輕人每個晚上都會來聽佛陀說法,如此過了好多年,年輕人卻從未將佛陀的教導付諸實行。

數年後的某個晚上,年輕人提早到了,發現只有佛陀一個人,便走向佛陀說:“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應該有任何疑問的,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你的問題是什麼呢?”

“佛陀,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來您的內觀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有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還有為數更多的在家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經持續地來您這兒好幾年了。

我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經確實達到了最終的階段;相當明顯地,他們已全然解脫了。

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確實獲得改善,雖然我不能說他們已完全地解脫,他們活得比以前好。

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還是跟以前一樣,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更糟,他們一點都沒有改變,或者是他們並沒有變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人們來見您這樣一位偉大、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為什麼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他們全都解脫呢? ”

佛陀微笑著說:“年輕人啊!你住哪兒?你打哪兒來的啊?”

“佛陀,我住在舍衛城,就是這憍薩羅國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舍衛城的人。你的故鄉在哪兒啊?”

“佛陀,我從一個叫王舍城的都市來的,是摩揭陀國的首府。我在幾年前來到舍衛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斷絕了所有與王舍城的聯繫呢?”

“沒有,佛陀,我在那裡還有親友,而且也還有生意往來。”

“那麼你一定要時常往來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幾次,然後再回到舍衛城來。”

“既然你已經往返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許多趟了,你應該很清楚這條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這條路,甚至可以說,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樣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為我已經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麼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們一定知道你來舍衛城,然後定居在此地吧?他們也一定知道你經常往返於王舍城,而且你也非常熟悉從這兒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條路。”

“那麼一定有人會來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說,或是會解釋清楚呢?”

“有什麼好隱瞞的呢,佛陀?我會盡我所知告訴他們:你們要先往東走到波羅捺斯城,然後繼續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後就到了王舍城。我會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佛陀!”

“那麼你給了他們詳細的解釋之後,所有這些人是否都到達了王舍城呢?”

“那怎麼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從頭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達王舍城。”

“這就是我想向你解釋的啊,年輕人!人們來見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走過從此岸到涅槃的道路,所以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

他們來問我:’什麼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脫的道路’而我有什麼好隱瞞的呢?

我很清楚地跟他們解釋:’就是這條路。 ‘如果有的只是點點頭說:’說得好,說得好,真是一條正道’,可是一步也不踏上這條路:’真是一條絕妙的正道啊,’可是不費勁去走完這條路。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呢? ”

“我不會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終目標。

基於愛與慈悲。他頂多會說:’就是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也這樣做,也這樣走,你就能達最終的目標’。

但是每一個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

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標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標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達了最終的目標。你得自己走這條路。”

~~~ 感謝 菩提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羚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金雖剛堅。羚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羚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祇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鑛烹鍊。碎成精金。隨意取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鑛。煩惱鑛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鑛。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明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體。智是慧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祇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祇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眞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時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節錄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

節錄於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究竟沈淪。
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
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他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元,不染塵穢,云合心法染貪、瞋、癡?
於三世法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何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
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
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
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
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
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
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
心如猿猴,遊五欲樹不暫住故。
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
心如僮樸,為諸煩惱所策役故。
心如獨行,無第二故。
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
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
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
心如影像,於無常法執為常故。
心如幻夢,於無我法執為我故。
心如夜叉,能噉種種功德法故。
心如青蠅,好穢惡故。
心如殺者,能害身故。
心如敵對,常伺過故。
心如盜賊,竊功德故。
心如大鼓,起鬥戰故。
心如飛蛾,愛燈色故。
心如野鹿,逐假聲故。
心如群豬,樂雜穢故。
心如眾蜂,集蜜味故。
心如醉象,耽牝觸故。
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
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
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
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
何以故?
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
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
一切賢聖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
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
何以故?
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
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
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不生。
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所淨故。
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三世覺母妙吉祥 請問如來心地法 我今於此大會眾 開演成佛觀行門
此法難遇過優曇 一切世間應渴仰 十方諸佛證大覺 無不從此法修成
我是無上調御師 轉正法輪周世界 化度無量諸眾生 當知由悟心地觀
一切有情聞此法 欣趣菩提得授記 一切有緣得記人 修此觀門當作佛
諸佛自受大法樂 住心地觀妙寶宮 受職菩薩悟無生 觀心地門遍法界
後身菩薩坐覺樹 入此觀行證菩提 此法能雨七聖財 滿眾生願摩尼寶
此法名為佛本母 出生三世三佛身 此法名為金剛甲 能敵四眾諸魔軍
此法能作大舟航 令渡中流至寶所 此法最勝大法鼓 此法高顯大法幢
此法金剛大法螺 此法照世大法炬 此法猶如大聖主 賞功罰過順人心
此法猶如沃潤田 生成長養依時候 我以眾喻明空義 是知三界唯一心
心有大力世界生 自在能為變化主 惡想善心更造業 過現未來生死因
依止妄業有世間 愛非愛果恆相續 心如流水不暫住 心如飄風過國土
亦如猿猴依樹戲 亦如幻事依幻成 如空飛鳥無所礙 如空聚落人奔走
如是心法本非有 凡夫執迷謂非無 若能觀心體性空 惑障不生便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