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獨樂園記》

文徵明晚年最绝的一幅字,现在就在台湾省故宫!

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退居洛阳,建造独乐园并写下了此文,表达“安于本分、自足其乐”的隐逸情怀。

而文徵明晚年历经仕途波折后归隐于苏州,与司马光的心境不谋而合;他以书法重现这篇名作,既是向古人致敬,也是借文字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这幅行书长卷,如今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誉为“明代书法巅峰之作”。

89岁的文徵明已达“人书俱老”之境;他的笔触不再追求锋芒毕露,而是返璞归真,每一笔都透着历经沧桑后的平和。

比如写“独”字时,笔画简练却骨力内蕴,恰似他晚年看淡名利的心境。

这种风格既延续了王羲之《兰亭序》的妍美遗风,又融入了明代文人的书卷气。

后世书法家评价它“骨气深沉,血肉丰润”,既守古法又自成一家,为行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如今,这幅作品仍是书法爱好者临摹的经典范本。

八月十五丨恭祝月府結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聖誕

八月十五丨恭祝月府結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聖誕

太陰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
廣寒至聖,紫光上真,主北極之陰關,掌人身之魄體,明分長短,致吉凶有缺有圓,顯示災祥,降禍福無差無忒,巡遊不住,月碧亙古常明,輝耀無邊,素魂普施大化,凡承運照,實荷生成,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宮太陰皇君普照大天尊。

志心皈命禮
大羅天上,七寶苑中,秉金水之精華,姿容綽約,本坤儀之柔順,瑞相端嚴,開玉燭之神光,家沾清澤,鍊紫房之靈藥,人錫長年,雖朓朒而真體罔虧,任滿盈而明輝不溢,考核諸仙之升降,秉正無私,主持司祿之權衡,錫恩靡忒,命玉妃而滋甘露,催開萬谷春容,諮青女而降玄霜,收斂千倉秋實,恩敷三界,化被天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府太陰結璘皇君,寶光幽照如來妙果素月天尊。

中秋(農曆八月十五日)成為節日,是在隋唐之時。中秋節,又名月夕、月節、端正節、八月十五、八月半、仲秋節、中秋節、團圓節。

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作為中秋節俗的拜月活動大體形成于唐代,但秋夕禮月則是古之有之。秋夕禮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號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為垣下、素曜大宮。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聖誕。是月夜月升時,道教宮觀要設壇祭月。

《洞淵集》卷七:「月宮太陰之精,皇后大臣之象。月中帝君、仙官、神吏萬眾,皆修結璘奔月之道。月為廣寒洞陰之宮,自然化生青華紫桂之林,亦曰降林枝業玉蘭,神仙採食華食,壽同日月,昇入玉清。魄精之炁化生玉兔,一月一周天。月宮太陰帝君,下管五嶽、四瀆、五湖、四海、十二溪水府、並酆都羅山百司,常以三元日冥官僚佐皆詣陰宮死籍,月魄常泛十華之彩,光瑩萬國,月名結璘。」以月亮為陰精,稱其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

太陰星君乃中國道教中的月神,聖號為“月府結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稱素曜天宮。道家理念認為天地須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氣來長養萬物,扶正驅邪,太陰同太陽、天罡同為無上天心妙道三光真炁之一,能撫育眾生,除穢蕩邪清涼三界,化解災難。太陰星君司掌水府,明分晝夜,校籍眾生,掌人魂魄,賜福消災。

《高上月宮太陰元君孝道仙王靈寶淨明黃素書》雲:“至陽之精為日,至陰之精為月,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太陰星君是應運先天至陰自然之氣,凝聚而成。太陰星君秉金水之氣,而水為智慧,太陰又代表本心自性,圓滿光華,故能增廣智慧,增福添祿,保佑善人財物豐盈!

《轉自互聯網》

虛火,實火,痰火,鬱火

別急著退火,虛火,實火,痰火,鬱火,假熱你分清楚了嗎?
一般人一聽到「火氣大」,第一反應就是去喝涼茶、買清火藥退火。
但在中醫裡,「火」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有不同來源。
有的要清,有的要補,有的要疏,有的甚至要溫陽。
如果分不清楚,亂清火,反而會越清越虛、越清越糟。
中醫裡常見的「火」或「熱象」種類繁多,我舉例幾種常見的火:
虛火、實火、氣鬱化火、痰鬱化火、陽虛假熱。
一、虛火 —— 體虛透出的熱
「虛火」不是火真的很旺,而是身體不足,制不住火,於是出現假熱。
血虛發熱:血不足以涵養,常見午後潮熱、睡前低熱、心悸、臉色蒼白、月經量少。
氣虛發熱:勞倦發熱,一動就發熱,一休息就緩解,伴隨氣短、乏力、容易出汗。
陰虛發熱:五心煩熱(手心腳心發熱)、盜汗、骨蒸潮熱、口乾不渴,舌紅少苔。
陽虛假熱:上熱下冷,臉潮紅但腰以下冰冷,實際是陽氣不足。
特點:熱不高、不猛烈,時作時止,常在傍晚或夜間出現,伴隨明顯虛象。
二、實火 —— 是真的上火
「實火」就是邪氣亢盛,火氣實打實地在燃燒。
肝火:急躁易怒、頭痛眩暈、眼睛紅腫、口苦。
胃火:牙齦腫痛、口臭、便秘、胃脘灼熱。
心火:心煩失眠、舌尖紅赤、口舌生瘡。
肺火:咳嗽氣粗、痰黃黏稠、咽喉腫痛。
實火特點就是:來得急,熱勢猛,口渴欲冷,大便乾結,舌紅苔黃厚,脈數有力。
造成的原因:通常是飲食無制,生活習性,日夜顛倒所致。
三、氣鬱化火 —— 情志不暢化火
這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火」。情緒壓抑、長期生氣,肝氣鬱結,日久就會化火。
表現:胸脅脹悶、愛嘆氣、暴怒易怒、口苦咽乾、經前乳房脹痛、長痘痘。
典籍:《丹溪心法》有言:「氣鬱則化火。」
特點:與情緒高度相關,火來自於氣鬱。
四、痰鬱化火 —— 痰濕積久成火
痰濁不只是咳出的痰,也包括體內的「痰濁積聚」。痰積日久,也能化火。
表現:咽喉阻塞、痰黃黏稠、胸悶煩躁、失眠多夢,甚至癲狂、癲癇。
古語:有云「痰鬱日久,必能化火。」
特點:火與痰濕糾纏在一起,單純清火沒用,必須化痰。
總結
虛火:身體不足
→ 補陰養血,扶正氣。
實火:火氣真旺
→ 清熱瀉火。
氣鬱化火:情志不暢 → 疏肝理氣。
痰鬱化火:痰濕積久 → 化痰清火。
陽虛假熱:陽氣不足 → 回陽扶正,切忌妄清。
所以,「發熱」不是一種病,而是背後病機的信號。
如果只會說「退火」,那就等於不分青紅皂白亂打仗。
真正的中醫智慧,在於辨清「火從哪裡來」,然後對症下手。
這樣你們大概分清楚火從哪來了嗎?

丹道修煉指迷:排、聚、煉、養是丹道修煉的必經之路!

丹道修煉指迷:排、聚、煉、養是丹道修煉的必經之路!

剛開始學習丹道的人,都是體內濁氣、陰氣比較重的人,因此第一階段就是要排除這些濁陰之氣,采入清陽之氣。

這是入門階段的初學者必須做的,但我發現很多自學丹道的人,他們都是從靜功開始,這樣會繞點彎路。

各門各派都有排除濁陰之氣和采入清陽之氣的方法,都是在清晨,面對東方,靠意念打開身體的毛孔或竅穴,配合呼吸,吸時意念身體采清陽之氣,呼時意念身體排濁陰之氣,至於體形姿態和意念方式、呼吸配合,各家各派或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一樣。

如果不先經過開放的“排泄”的過程,就開始進行封閉式聚練真氣,也是可以,不過就是多繞彎路。當身體的濁陰之氣排除得差不多了,身體健康了,感覺體內清爽了,這時候,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就是多聚少排,如果第一階段是排聚平衡,那麼在這個階段,就要注意多聚,即是多采入清陽之氣。

很多朋友一直練習初步動功,但也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就是因為太死板,只是照本練功,沒有注意自身的變化情況,初級病氣(病氣有很多種,從粗到精微,需要練功深入,才能逐步清除)排差不多了,就要聚練真氣,到下一階段再排了,但他們不明白,不斷在表面上做文章,今天采來的,明天排出去,如蜜蜂采蜜,是很勤勞,但也只能做到“戶樞不蠹”,保持初步的身體健康,但難以深入,真正啟動身體內的寶庫。

聚來的真氣,是需要練習的,要不就如同落在身上的雨水,濕露有之,過後便幹。

所謂的“煉”,指的是以意引氣,無論是轉周天也好,體呼吸也好,或旋轉,或流動,或衝擊病灶,只要是讓氣運動,就算是煉。

剛開始煉的時候,由於初學者的身體經絡並不敏感,感覺少或感覺不到氣的流動,一般都是以為只是意念的活動,其實丹道是“意到氣到”,有意就有氣,剛開始感覺不到氣,並不是真的沒有氣。

“排”除濁陰之氣,“聚”來清陽之氣,接著“煉”真氣,下來就要“養”真氣。煉真氣就像練兵,練完兵,總不能就解散了吧?要把兵放到軍營裡面去。

丹田就是真氣的“兵營”,要把真氣回流到下丹田,然後意守一下,讓真氣存在下丹田,同時意念收功。

作為初學者,開始階段,就是“排-聚-煉-養”,可以先煉“排聚”過程,即換氣,然後接著“煉養”,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同時進行。

很多丹道功法好像很神奇,意念一大堆、動功很複雜,其實不見得都有必要,丹道入門其實很簡單,理通法自通。

同時,從基礎而言,越是簡潔越高級,就像是小學基礎,如果小學就給你分個數理化,那麼將來的發展就受到局限了(當然是我個人見解),如果排除功法設計者那些自以為是的部分,那麼剩下來那些丹道的核心,簡單明瞭而且直接。

以上是初學者修煉丹道的線路,具體的方法,可以繼續探討。有了練習丹道的思路,修煉起來也就胸有成竹了。丹道功法非常多,但萬變不離其宗。

下面就介紹一個簡單容易上手的功法……體呼吸。可以將“排-聚-煉”一步到位,再配合意守養氣,就可以輕鬆入門,起到祛病健身,強化體質的作用。

丹道修煉講究“身體姿勢,呼吸方式,意念活動”即“調身、調息、調心”,調身的關鍵就是身體的放鬆,要逐層次地放鬆;調息的關鍵就是呼吸的深入綿長,要深入到各個層次,一般要求呼吸進入小腹,強調“息息歸根”;意念活動除了相應功法相應意念,關鍵都是不可過重過死,要清靈柔和,意似流水。

習練體呼吸,既可以結合到生活中進行,又可以單獨專門時間進行。

如果是專門時間進行,那麼可以採用兩腳略寬於肩,身體自然松立的姿態;呼吸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小腹,注意是吸小腹,不是吸肚子,胸部的起伏最好也減小;同時意念身體的毛細孔張開,宇宙的真氣從毛細孔中細入,進入體內,匯入下丹田;使用深呼吸,在吸到不能再吸的時候,稍微閉息一會,然後再呼氣;呼氣的時候,意念氣從毛細孔出去,射透天邊。如果結合在生活中習練,那麼吸氣時候,收小腹,意念氣從全身皮膚進入,呼氣的時候,從毛細孔射透天邊,注意呼吸綿長即可。

“體呼吸”的呼相當於排氣換氣的功能,把體內的陰渣之氣排除掉;而吸的過程,相當於聚氣,把宇宙清陽之氣彙聚到體內;而控制丹田到毛細孔,到皮膚的行氣軌跡,就相當於是“煉”的過程。

下面再結合養氣方法,就可以完成丹道入門,祛病健身。

如果是專門時間煉體呼吸,練習完畢後,意念先守上丹田(眉心和耳朵上去一寸在腦內的交叉線區域),過3分鐘左右,用眼神看向下丹田(臍下三寸的腹腔內),然後意念輕輕守住下丹田,時間最少3分鐘,如果允許時間不限。丹道功法是從對生命理解和探索的深度中產生,丹道講究“越是高級功法越簡潔”,關鍵的東西往往一言就明。

以上就是推薦的“排聚煉養”的方法。通過以上過程,能起到扶正祛邪,祛病健身的作用,同時奠定進行高級修煉的基礎。

圖文源於互聯網

什麼是“小周天、大周天”

什麼是“小周天、大周天”?

“周天”指意念導引精氣沿經絡迴圈繞行,稱之為“周天”功法。“大和小”,小周天功法指意念導引精氣打通任督二脈,稱為“小周天”;如是打通身內的奇經八脈,則稱之為“大周天”。

道教內丹家要求修煉時,將精氣在體內按照經絡路線迴圈運轉,因其階段、功法不同而分為大、小周天。“小周天”,指內氣(意念導引精氣)從下丹田開始,沿會陰穴、尾閭上行過夾脊、玉枕、經百會、下行鵲橋,在沿任脈下行至丹田。如此按照任督二脈往復運行,此時任督已通,是為“小周天”。

“大周天”,指在小周天修煉的基礎上,先通過煉精化氣,打通任督二脈,當內氣在丹田發動時,丹田部位會產生一股熱氣流的感覺,然後讓意念導引這一股暖氣流經奇經八脈,十二經絡流經全身,按氣機升降開合的規律在全身迴圈運行,日久功成,是為“大周天”。

修煉大、小周天功法,必以心平氣和、呼吸微綿;斷煩惱、絕思慮,方能入靜下手。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