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

《道德經》蘊藏著五大智慧,一靜,二緩,三順,四和,五淡。


《道德經》有言:“靜為躁君。”
人的精神宜靜,而不宜躁。
世界越是浮躁,人心就越要平靜。
靜,是一種積極的等待,也是一種良好的心態。
靜是動的主宰,每一次行動之前,都要經歷徹底的沉澱。
《大學》裡講:“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當一個靜下來,整個世界都會為他讓路。
心靜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心靜才能聽到生命的回音。


《道德經》有言:“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人這一輩子,慢就是快,緩就是急。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
做事情越是急躁冒進,越難以達成目的。
徐徐圖之,則為大利;急於求成,則為大害。
人生不是百米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沒有人能靠搶跑,就一路遙遙領先。
穩穩當當朝前走,才能到達頂峰。
放緩自己的腳步,讓身心都慢下來。
細細地品味生活,你會發現整個世界變得美好許多。


《道德經》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順應大地的生長規律,繁衍生息;
大地順應上天的四時更替,化育萬物;
上天順應“道”的運行變化,排列時序;
道則順應自然的規律,生生不息。
人處在天、地、道的制約之下。
順應天道,才能成就人道;順應時勢;才能求新求變。
人生是一條起伏不定的曲線,沒有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
不妨學習水的特性,隨方就圓。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能順其自然。


《道德經》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
天地間最珍貴的一種氣,就是和氣。
無論是家業還是事業,和則未有不興,不和則未有不敗。
《菜根譚》裡講:“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
待人接物,不妨多一份和氣。
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
笑臉迎人,柔聲細語,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道德經》有言:“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淡,是人生最本真的滋味。
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
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風淡雲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
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才能夠看清世事、看淡得失。
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內心淡然。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文化概述及其影響

道教和儒教一樣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中國國人文化催生的,道教以道家學說為主幹,講求長生不老,畫符驅鬼,遵道貴德。故有學者說「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謂此身根法幻化,業不可逃,壽終有盡,道教獨欲長生不死,變化飛升,其不信天命,不信業果,力抗自然,勇然何如哉!」

一、道教概述
道教以”道”名教,對老子之道一要學習,二要信仰,三要繼承,四要發揚。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籙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及”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最後回歸自然。具體而言,是從”天”、”地”、”人”、”鬼”四個方面展開教義系統的。天,既指現實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號稱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門,內有瓊樓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騎有天馬,飲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將、天女。其奉行者為天道。地,既指現實的地球和萬物,又指鬼魂受難之地獄。其運行受之於地道。人,既指總稱之人類,也指局限之個人。人之一言一行當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歸。人能修善德,即可陰中超脫,脫離苦海,姓氏不錄於鬼關,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義思想的偶像體現。道教是一種多神教,沿襲了中國古代對於日月、星辰、河海山嶽以及祖先亡靈都奉祖的信仰習慣,形成了一個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複雜的神靈系統。

道教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極其高雅,極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為民間世俗,成為勞動群眾精神生活的組成部分。

二、道教文化內容
道教文化紛繁絢燦,包羅萬象,其內容龐雜多端,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道教神學
在道教文化雜而多端的內容當中,有一個核心,就是道教神仙信仰。

2.道教倫理
道教的倫理道德思想,反映在道教的教規、戒律當中。道教的倫理道德觀念,既吸收了道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同時也吸收了儒、釋二家的,故其內容愈來愈多,亦愈來愈複雜。

3.道教哲學
以往道教被認為是一種低級通俗的民間宗教,只有一些近於巫術的符水、齋教、科儀,談不上哲學思辯。但如今大部分的學者皆認為道教有其哲學性的內容。

4.道教金丹術
金丹術是道教的一項重要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外丹即通常所說的煉丹術,也稱外丹黃白術。內丹術繼承綜合了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功法,對後來的氣功影響很大。

5.道教醫學
自道教創興之時,道教就把醫術作為其傳道濟世的工具。道教醫學”道法自然”的思想為理論指導,加以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極富道教特色的人體醫學思想。

6.道教文藝
道教文學藝術就是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長生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的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作品。

三、道教影響
道教不同於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它是中國本土生長出來的。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先秦王朝的道家,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紀時傳入了歐洲,對歐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遠的影響)。道教同時承襲了中國古代社會巫術和求仙方術是土生土長的本民族宗教。長久做用於民族文化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如火藥的發明和中醫藥理論的形成都與道教有關)及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廣泛領域。

道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和深遠的。那麼它對中國社會有哪些影響呢?首先,道教認為「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類,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型態的束縛。其次,主張人類應學習好處世的智慧和自我修養的能力。強調人在自然天地間應有積極的作為,不優天、不畏天、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第三、道教要每個人都要用心感受周圍的事物,熱愛生活,享受生活。道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自我、平常、和諧和循環。」也就是萬物循環、太極長轉的道理。

道家所倡導的:「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論、物有物性」的法則,就是說:「有天道,日月星辰是運動的,有地理,山河江海是可循環的;有人倫,就要有尊卑和長幼。老子曾講過:「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伴。功名存於心,創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創煩惱之情增」。這就是老子對人規範的行為準則。我國古代思想家孔子曾對老子的所言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道教修煉的基本要旨

  道教修煉,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獨立體系。就其基本要旨,歸納為以下十條,以便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幫助讀者瞭解修煉真義。

(一)修道養德,內功外行。

修道為內在修煉,即內功;養德為外在行持,即外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修煉的深入,能夠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高尚的德行,同樣也會帶來功修的精進。反之,若德行不足,則與道無緣。昔秦皇、漢武貴為天子,畢生求仙終不可得;而陳泥丸真人成道之前,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箍桶匠。可知修煉之道,不在貧富貴賤,關鍵是看一個人有沒有德行,所以“道不妄傳”,道諺有雲:“萬兩黃金不賣道,十字街頭傳至人。”對於修煉者來說,必須廣立功行,做到“三子功滿,八百行圓。”

(二)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玄門以道、經、師為三寶,認為“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道,即修道,指以自身功修,參悟大道。
經,即讀經,閱讀古代修煉家的著作,印證己修。
師,即師傳,須要真師傳授,指明道要。所謂真師,是指有真正實修功夫的老師。“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
以上三寶,乃是針對個人內修而言,平時做功德,仍不可少。

(三)道法自然,靜者得之。

修煉之道,師法自然。“自然”之含義有二:
其一,自然而然,不假人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強加個人意志,反害功修。故須順天行事,天人合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方合道體。
其二,因人而異,效驗不一。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悟性(即接受能力)各異,即使師傳相同,其內修之效驗也不會完全一致。
如何才能合乎自然之道,要妙在於道家最講究的一個字——靜,《陰符經》曰“自然之道靜”,故靜者得之。

(四)自行修煉.無量度人。

道教修煉,主張“自度度人”。首先要求個人潛修密煉,功成道備之後,還要顯化于世,廣度有緣。一人行修,眾人受益。否則徒作“自了漢”,帶道飛升,於世無功,天界不收。《道藏·元始天尊無量度人上品妙經》曰:“仙道貴生無量度入”,所謂“無量度人”就是最大程度、無私地去幫助具備條件的人修道。
昔鐘離老祖度化呂祖之時,曾問:爾欲何日成道?呂祖答雲:吾欲度盡眾生,而後成道。此等博大胸懷,方是道人家風。

(五)至道不繁,守中為要。

大道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黃庭經》雲:“至造不繁。”繁雜無緒,皆為道末,令人不得其要,故爾道家不取。內丹之學,是質而精的東西,直證大道,以少勝多。《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蓋愈趨簡少,愈近大道。西漢司馬談論道家說:“指約而易操,事少功多。”頗合修煉要旨。
丹道變化萬幹,如何執掌樞機?妙在“守中”,《老子》曰:“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莊子》雲:“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太過不及,陰陽偏盛,水火不凋,均易傷丹。故以守中為要,這就是真火候。

(六)仙道貴實,理法合一。

道教修煉,貴在真修實證,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驗,而且時刻不離人體本身。離開人身,所談皆假。歷代祖師留下的丹經著述,都是通過自己身心驗證得出的結論,是“理法合一”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字一句也改不得。如果僅僅從字面上去認識這些東西,望文生義,就不會真正弄懂。必須以自己的實際功修與之對照驗證,才能明白其真實含義,故《老子》說:“以身觀身。”

(七)和光同塵,借假修真。

道教之教義,本不局限於出世,亦不局限於入世,而是以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和光同塵,隨方設教。修煉丹道,亦講“借假修真”,須磨煉個人的性情,精修個人的品德,以培補個人的道基,增益個人的丹修。道教祖師,提倡“大隱居塵”,要在塵世中陶冶自己,《悟真篇》雲:“末煉還丹莫入山,山中內外盡非鉛。”待等功夫修到一定程度,根基牢固,需要大靜,再入山林。
和光同塵與同流合污二者之不同,只在有道與無道之分別。

(八)性命雙修,長生為基。

性者心也、神也、意也、德也;命者息也、炁也、形也、功也。丹道注重性命雙修,既要涵養個人的心性,使之光明,又要堅固個人的形體,使之長存。並且以長生作為基礎,長生之作用有二:
其一,倘道果未成,肉身先壞,則今生了道,毫無指望。故須堅固肉體,保住資本,而後方有今世修成之希望。
其二,倘無一定命功,對付個人的肉體,則絕難克制自己的心念,修功難臻大成。
所以,只有首先保住肉體,征得長生,才能充分保障個人的丹修。

(九)男女平等,女丹為速。

大道面前,人人平等。修煉不分男女,皆可同證道果。而且女子用功,快於男子。因為從生理而言,女子“性”(心宮)和“俞”(丹田)的距離較近;從生理而言,男動女靜。故丹書雲:男子修行十年可成,女子修行三年可成。當然根據各人素質,並不准定十年或三年,這只是相對而論。
男女丹功,下手命功女子較為便捷,命功完成之後,男女功法基本一致,至於將來成就,自無高下之分。

(十)長生住世,我命由我。

仙道認為,人之天年(正常壽命)為120歲,與現代科學觀點相符,60歲的人在這裡不過是個小孩子。認為通過修煉,每個人都可以盡其天年,活到100多歲。而且如同薪盡添柴一樣,還可以用添油接命之術,把壽命繼續延長下去,長生住世,肉體成仙,做一個不受命運支配的“活神仙”。等到在人間住膩了,再去登臨天上的仙境,即《莊子》所雲:“千歲厭世,去而上仙。”
丹道修今世的“活神仙”觀點,一是要人保持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好生、樂生、貴生、尊生,不斷探求生命的奧秘,對現實人生充滿信心。二是通過修煉,達到盡其天年,乃至長生久視,去而上仙,不受命運的擺佈,這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全真龍門丘處機祖師大丹直指之小乘內丹術

全真龍門丘處機祖師《大丹直指》之小乘內丹術

①五行顛倒龍虎交媾火候
龍是指心液上正陽之氣。虎是指腎中真一之水。龍虎交媾,即心腎交,水火濟,氣液合,得丹一粒如黍米。

採藥之法:閉目內視中宮,絕慮忘思冥心,滿口•含津,勿吐勿咽。微微斂身,並不升舉,盤膝升身正坐,不要跏趺坐。左手兜起外腎(陰囊),右手掩生門(臍),塞兌戶(口),開天門(鼻)。然後鼻中人氣,柔軟無息,使鼻內不聞其聲。入氣為吸,為陰、為息,為水。將氣輕輕送入中官,至尾閭。待氣至極,乃從夾脊三關至鼻中輕輕放出。出氣為呼,為消,為陽,為火。聽氣自出,意念不可離中宮.使所人氣息,人中官與元陽真氣相接相合,水火二氣,上下往來相須,勾引腎中真氣(鉛、虎)與心中木液(汞、龍)交媾混合於中宮,稱為五行俱全,和會一家。此時身心暢美無比,即為龍虎交媾,也就是採得藥物,如母有胎。此藥物狀如黍米,圓陀陀,活潑潑,還於黃庭之中,可得益壽廷年。若用火候煉製三百日,自然凝結,形如彈丸,色同朱橘,稱為內丹。

②五行顛倒周天火候
龍虎交媾懷珠產藥,須用周天火候煉養。火指心、神、性、意;符號為日,離。行火之法為:正坐,微微斂身,輕輕脅腹凝息,數定銖兩,默運心氣,下至丹田,鼻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但以意常在中,意是神子,神是氣母,以神馭氣,其氣自然從尾閭穴上入夾育三關,直上轆轤穴天關(在腦後),入崑崙,夏下丹田,周流轉運不絕。此即為周天火候,河車搬運。其火候時間掌握,可用凝息數念珠(珠串)法,以二百個念珠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計數珠加減隨時:若用丹法四.季補虛益氣,春三月下火四兩,夏三月下火六兩,秋三月下火八兩,冬三月下火二兩。若用龍虎交媾法煉養,則第一百日自酉至亥下火五兩;第二百日自申至亥下火十兩,第三百日自午至亥下火十五兩。三百日火候足,大丹生成。

③三田返復肘後飛金精
子時以肺之精華之氣並在腎中,稱為金精。也就是肺金腎水之氣合而為一。煉法為:子時後、午時前氣生之時,披衣正坐,握固存神。先存後升,先升後堰,凸胸僵背,是開中關;平坐昂頭,是開上關;先升後存,。下腰,自腹漸漸舉腰,升身而凸胸愜脊,是開下關。己後氣熱盛於上關之下,方可舉腰升身正坐,一撞三關都過。這稱為「肘後金精節次搬,存身堰仰過三關」

如行上法採藥行火之候,有陰魔所撓,緣入邪念,使腎氣難以把握,向下走泄,叫做「危險」。當用抽鉛添汞之法:出腎中氣(鉛)為抽,入心中氣(汞)為添。如入氣至中宮,留住其出氣,以意引過尾閭穴,升身偃脊,抽提外腎,使氣從尾閭入夾脊雙關,直上天關,入崑崙(頭頂),使龍不上奔,.虎不下走,邪念即止。如氣未覺過,再偃再抽,直使氣過。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