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什麼,其修煉核心不外乎內氣凝聚,那內氣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小周天的內氣也不複雜,這樣說吧,小周天修煉內氣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修煉者生命活動必須的能量。

小周天之內氣,凝聚時猶如春天的嫩芽萌動,生機日漸顯現。

待到夏天時,必然枝繁葉茂、花蕾初現;再到秋天,碩果累累、滿藤金黃。

然而,造成如此景象的基礎,無不就是“內氣”的作用,以內氣凝聚形成這股能量。

正確修煉小周天,堅持練習,就能內氣長存、取之不竭。

反之,則如枯枝敗葉,這股“內氣”亂竄不聚,嚴重時就沒有了生機。

其實,修煉小周天,修煉內氣有很多種方式,可謂門派眾多、各師各教。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和看待各種練習方法,秉承虛心求教的心態,秉持“感恩分享,參考學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肚量,必然有所收穫。

但是,學百家之長是好事,前提是有正統的修煉為系統加持,否則,沒有基礎的修煉,猶如一葉飄落的浮萍,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要掌握內氣,要想在小周天方面得到一定的造詣,就得瞭解內氣是什麼?

不僅於此,還得瞭解內氣的表現形態是什麼?以及練習內氣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其實,關於內氣之說,我已發佈過太多文章,甚至對修煉過程中不慎走火該如何扶正都分享過,以供大家修煉參考之用。

在小周天修煉初期,其內氣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氣感,也可以說是內氣的一種形態。

瞭解到了什麼是內氣,那就得認識內氣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分為內在的表現,即氣感呈現方式,比如熱、脹、暖流、蟻行等。

還有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比如太陽穴飽滿、肌膚細膩、眼神清澈深邃、靜氣外溢、聽勁靈敏等外在表現。

在小周天的修煉中,內氣的表現形態有很多種,其表現形式也會因人而異。

修煉小周天,在日常的練習當中,氣感是眾多表現形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常態,只要方法正確,這種常態在小周天習練者當中也是最容易體會和得到的。

其實,氣感(內氣)的表現形式較多,一般可以分為八觸十六景,即冷、暖、痛、癢、輕、重、滑、澀(滑澀指肌膚感覺)、掉(動搖)、猗(修長)、飄、熱、浮、沉、軟、堅等。

在初期的修煉中,不少學員在第一天就能得到這種氣感,最初的表現形式為熱感和暖流,另外還有發脹感。

換句話說,修煉小周天,出現氣感是第一步,這就表示方法對了,“內氣”開始凝聚,通過采氣的方法頤養了“內氣”。

堅持練習,這些感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隱至顯,從弱至強,其表現程度和深淺不一,主要以修煉者的悟性和體質差異決定。

在修煉中,尤其是有氣感表現時,我們更多要做的是專注於自我身心的放鬆和安靜,讓內氣與整個身體融為一體。

此刻,要儘量用意識(自我提醒)去放鬆自己,放空自己,切勿妄想、求功心切。

修煉小周天,有心法曰:腹內松靜氣騰然,即是如此。

作為修煉者,只有在不斷的自我提醒下,或者通過自我暗示的形式讓自己放鬆,讓自己安靜坦然,此時,在心靜意導之下則內氣萌動、冉冉升發。

那麼,什麼才是松呢?

簡單講,不用力就是松,不緊繃就是松,不僵緊就是松,不努氣不憋勁就是松!

一旦形成松態,就得保持這一狀態,既不能懈也不能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可見的松:逗逗兩三歲的小孩、攙扶喝得爛醉如泥的人、抱抱睡著的人……

慢慢體會一下,找找其中的感受,那種不用力但特別松沉,不用勁卻特別放鬆的感覺。

一般情況下,練習小周天的核心就是修煉內氣,這是一套系統的養生功法。

當然,要得到這一套系統的修煉方法,一般靠機緣,可以說也是修煉者平時積攢的福報。

我們修煉小周天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內氣練出來,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養生佳境。

修煉小周天,要想快速得氣,或者說快速找到氣感,修煉出內氣,那就得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安靜、自然、松柔”的身心狀態下,內氣才會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練功方法的指導。

堅持練習小周天,只要找對了方法,按照傳承人的輔導要求,保持“體松神凝”,得“氣”是必然!

一旦“氣感”出現,我們就要固定這種感覺,可能是某個姿勢出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發熱發脹發暖,那就得多練習這個姿勢動作,讓內氣更加地明顯和強大起來。

修煉小周天,內氣是可以體會和體察出來的,但一定不要執著於此,就當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風景即可,切記不可太過刻意為之。

圖文源於互聯網

觀心入定化陰陽

葛洪祖師道出丹道精髓,就藏在「觀心入定化陰陽」這七個字之中。

《抱樸子》記載,葛洪祖師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一生致力於丹道研究。

臨終前,他對弟子說出七個字,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這七個字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天機?為什麼能讓葛洪祖師用畢生智慧來總結?這要從一個年輕修道者的求教說起。

東晉永和年間,葛洪祖師在羅浮山修道。一日,有個年輕道士叫張玄清前來求教。

弟子拜讀過先生的《抱樸子》,對丹道心生嚮往。只是書中所說過於深奧,望先生指點。張玄清恭敬地說。

葛洪祖師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你修道多久了?”
“三年了。”
“都讀過哪些道經?”
“《道德經》、《南華經》,還有先生的《抱樸子》。”
葛洪祖師點點頭:“那你覺得丹道是什麼?”
張玄清想了想:“是煉製金丹的方法。”
“那你知道什麼是金丹嗎?”
“是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
葛洪祖師搖搖頭:“你錯了。這就是世人對丹道最大的誤解。”
“請先生指教。”
葛洪祖師說:“你看過《道德經》中的’谷神不死’這句話嗎?”
“看過。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好像是說宇宙的本源…”
葛洪祖師說:“丹道的真正含義就藏在這裡面。你以為丹道是煉丹,其實是煉心。”
“煉心?”
“你修道三年,可曾靜下心來觀察過自己的心?”
張玄清搖頭:“心不是看不見嗎?”
葛洪祖師說:“心雖看不見,但能感覺到。就像風,看不見卻能感受到。”
“那該如何觀心?”
“你平時打坐時,是不是總想著要得到什麼?”
“是的。我想要得道成仙。”

葛洪臨終秘傳七字真言揭開丹道修心真諦

葛洪祖師歎了口氣:“這就是你的心結所在。我活了這麼多年,看透了許多事。臨終前,我要告訴你七個字,這七個字是丹道的真正精髓。你要聽嗎?”

這時,一陣山風吹過,帶來淡淡的檀香,張玄清的心突然安靜下來。

張玄清起身拱手,目光懇切:“請先生詳解其中更深的玄機。”虔誠的等待著葛洪祖師的開示。接下來的開示令他豁然開朗!

“觀心入定化陰陽。”葛洪祖師緩緩說出這七個字。

“第一步是觀心。《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修道先要觀察自己的心,看清妄念的生滅。”

張玄清問:“怎麼觀?”

“就像看雲彩一樣,不去抓住,也不去推開。雲來雲去,天空不動。念起念滅,心體常寂。”

“第二步是入定。不是刻意求定,而是讓心安住在本位上。《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心若不安,就像魚離開了水。”

“那該如何入定?”

“不是要你什麼都不想,而是不被念頭所轉。就像明鏡照物,物來物去,鏡體不動。”

“第三步是化陰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體,只因心有分別才見兩面。”

張玄清問:“這和煉丹有什麼關係?”

葛洪祖師說:“真正的丹道不在外煉,而在內修。外丹是借物明理,內丹才是真修實煉。”

《黃庭經》說:“’心神合一煉真人。’心神合一,就是金丹大道。不在丹爐裡煉藥,而在心田裡煉己。”

《參同契》雲:“’水火既濟,神氣合真。’水火不是實物,是心法。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這才是真正的丹道。”

葛洪祖師又說:“你修道三年,一直在外求。可道在何處?老子說:’道在屎溺。’莊子說:’道在螻蟻。’道無處不在,關鍵是你用什麼心去體會。”

《抱樸子》中我寫道:“’神仙可致而不可見,至道可得而不可受。’神仙不是外在的形象,道不是別人給的東西。都在自己心中。”

張玄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在外面找道,卻忽略了自己的心。”

葛洪祖師欣慰地說:“《悟真篇》有雲:’要得長生須閉口,休尋草木與丹砂。’長生不在丹藥,而在修心。”

丹道的真諦,不在爐火,而在心火。不在藥物,而在法物。不在外相,而在內證。
從此以後,張玄清改變了修道方向,不再執著於外在的丹藥,而是專注於內心的修煉。他漸漸明白了葛洪祖師臨終所說的七字真言。

《道德經》說:“大道至簡。”丹道的真諦,原來如此簡單。不在繁複的煉丹術中,而在返朴歸真的修心上。

這七個字,揭示了丹道千古以來最大的秘密:道在心中,不在外求。觀心而入定,化陰陽而合道,這才是長生之道、修真之路。

圖文源於互聯網

“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丹道證悟:“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隨著任督二脈的周流,在持續修煉中,煉滿小丹,小周天通了,內氣越來越多,像一條河,水本來少,可慢慢多了,便有決堤的時候,決堤了,就是闖開一條道,這為關竅開。

竅即是能量交流的通道,呼吸飲食的口鼻、聞聽聲音之耳等為外竅;體內經絡中氣血生化流運的集結點為穴竅;身中烹煉精氣的區域為內竅,也為丹田;而關竅則是指真氣生髮氤氳的特殊竅位。

與天地自然互為溝通能量的為外關竅,一般均在經脈的穴竅上;而在身內起生髮生命真元之樞機作用的又名內關竅,在此小周天階段所聞開的關竅屬外關竅,通之而為玄關竅開。

在具體修煉任督二脈方法的人,實際上最先開與最容易開的是會陰,但是會陰穴被認為是陰下之處,屬地陰之氣,所以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並不是沒開。

玄關竅開的位置因人而異,但一般人的印堂穴也最易開通,因為意念所用是在頭中,藏神之所在印堂之內,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

無論氣怎麼去運行周天,受平常感覺影響,在印堂處運行最慢,這便增加了氣的衍化,衍化即為虛實能量的交參,一交參,後天有形實質之氣就被先天無形虛質之氣所衍化,參了幾次之後,就化通而竅開。

玄關竅開了以後,氣與外面就有了通道,而這地方比較敏感,容易觀看東西,如果去看,則是修持界所說的執著,被欲望所執著,而走“天目”之途,如果一旦把能量用到印堂,看別人這個,看別人那個,那麼就不容易結中丹,不容易往以後走。

因為,雖然所煉的經絡之氣能溫養下丹田,能通這條經、通那條絡,但在實際上能真正感知外界東西的,所用的絕不是所煉的氣,它消耗的還是人本身的元炁。

這好比是吃飯,人能吃穀糧、吃蔬菜,這些也能營養身體,但眼睛看東西不是靠所吃的東西,它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而天目所用也不是所煉出的渾元氣,如果渾元氣往這一湧的話,人就變得糊裡糊塗了;用的是元炁,用一點就消耗一點,並且元炁在小周天或者大周天階段煉不出來,怎麼煉都是後天之氣或者先天之炁。

先天之炁還沒有達到元炁的質變純度,華夏文化講究人天合一,天人合一,所以不論人怎麼修煉,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人不可能不去思考、去真正理解一下華夏的本土文化到底強調的是什麼,這就是根源。

圖文源於互聯網

自家水: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能量是現代熱門詞彙,拋開名稱的皮相,能量可以理解為中醫裡所謂的正氣、氣血運行,也可以說是西醫的免疫力。

我之所以班門弄斧來和大家探討下能量的問題,是因為古中醫的治病理念的確是偏向於能量層面的,這題目有點大,我先簡要講講古中醫是什麼,然後再講能量層面的問題。

古中醫的概念,我的習慣是以漢代來劃分,漢代以前的為古中醫,漢代的代表性醫學著作,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代湯液學醫家都很推崇,但都認為《傷寒論》很難懂,參不透,所謂後人莫測端倪難知究竟。

歷代醫家都說,如果能從《傷寒論》中學到一招半招,則能達到覆杯而癒的效果,就是說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上,病就好了。

這個病是指急性的病症,從臨床上來看,幾個小時之內,該退燒退燒,該止瀉止瀉是做得到的。這對於今天,普遍認為中醫治病慢的情況來說,可能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對於《傷寒論》而言,不可思議的還有很多,我略舉幾條。比如,後世的中醫著作基本都有病名,如、咳嗽、風濕、腫瘤、脾虛腎虛都是病名。

但是《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

《傷寒論》中除了不提『具體的病名』,方子也很特殊,一般的藥方只有幾味藥,三五味為常見,六味七味就比較多了,而且常用藥也就二三十味,二三十味常用藥來回組合。

現代的中醫開方子,十幾味藥是少的,還有開幾十味藥的。今天我們去藥店會看到三面牆的藥櫃子,通常有幾百味藥,拿個方子去抓藥,還有藥配不到。

這麼多藥,現在的中醫進步了嗎?沒有,反而退步了,現在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中醫只能調理。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對上古經方醫學的總結,上古經方醫學理論上可以上溯到『神農嚐百草』時代,我們熟知的『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四逆湯』等都是『上古經方』,今天的人想組出這樣的方子是組不出來了。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方子後面的組方『原理和想法』,那這些上古經方到底是怎樣的組方原理呢?

我試著在今天這麼短時間裡,簡單的和大家說一個大概。

漢代之前,華夏文化主體是『道』文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變為儒家文化,道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核心就在講要『順天』而行,不妄自作為。

所以那時候的醫學也體現了這個精神,幫人體排病,順勢而為,而不是講『治病』。這些哲學觀念反映在《傷寒論》的治病理念中,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體系,治六經,而非治病。

六經是什麼?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抗病排病的六種模式,或六個渠道。所以在《傷寒論》的體系中,方藥是『順勢』而為,是『順應』人體自己排病的勢來治病的,而非直接談治病。

舉一些例子,全世界現在最恐慌的,比如埃博拉病毒,發病後沒有藥能治,國外發現之後只能隔離,但是死亡率只是一部分,目前的數據是百分之七十,這就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了。

這意味著免疫強的人是能夠自癒的,再說所謂的大病重症,比如癌症,癌症自癒的很多,我們經常聽說,醫院判了死刑的卻沒有死,或者去旅遊回來結果癌症沒有了。

我經常說,癌症是能自癒的病,一個可以自癒的病有那麼可怕嗎?是病可怕,還是西方醫學不得法? 再說更極端的例子,狂犬病,都說狂犬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疫苗可以防止。

疫苗是什麼?疫苗不是藥,疫苗的作用只是把人體自身對狂犬病的免疫力『激發』出來,也就是,即便是狂犬病,人體也有免疫功能可以抵抗它,所以老天造我們的時候給予我們的免疫力可以抵抗已知的一切病,基於這個理念,我們只要引導人體的能量,或者說激發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治癒一切病。

老祖宗的古中醫早就參透了這一點,道家所謂的引“自家水”,就是引導『自身的能量』去治病,而非方藥直接治病。

上古經方之所以簡單,寥寥幾味藥,就是因為裡面的藥只有兩種:恢復能量的藥和引導能量的藥,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引自家之水,用這個思維去理解經方的組方就很好理解。

現代人用方藥的思維是針對『病症的』,百症百藥,千病千藥,所以方子越組越大,用藥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不好。

試圖跳過人『自身的能量』場直接去對付病,去針對病灶,這就是今天的醫學思維,在道家看來這叫妄自作為,是不合天道的。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去思考的問題。

古中醫是一個激發和引導自身能量去治病的醫學。具體說就是,人體自己往哪個層面排病,我們就幫助它往哪個層面排病,先講人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吹一下冷風,寒氣進入人體,其實我們已經受寒了。我們有九十九次吹冷風都沒有生病,因為人體幫我們排出去了。但是如果有一次沒弄好,我們就發燒了。

其實病是人體在『排邪的』過程中和邪氣僵持住了,才會產生病。這個病不單是感冒,比方說哪裡淤堵了發炎了,哪裡長東西了,都是邪氣沒有排出去的後果,

如果說我們知道在哪個層面『僵持』住了,我們助它一把力,幫它排出去,那就很容易了,比如一條船卡在河灘裡,只要找到水流方向,『順著水流』方向就很容易把它推走,但如果想按自己的意志把船搬走是很難搬走的,船很重,有時候拆碎了也搬不走。

如果用一句話證明你讀過《傷寒論》,我的答案是“此為表,此為裡,此為津液虛”,這幾句是《傷寒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話。

這就意味著,人體排病的渠道主要是兩個,也是上天給我們設計好的通道,要麼從體表周身『毛孔』排,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要麼從裡,從消化道排。

《傷寒論》之所以講表裡辨證,就是辨人體從哪個渠道排病,表裡好理解,什麼叫“此為津液虛”?

津液其實是人體能量的一種說法而已,津液也可以叫津血,如同汽車裡的油,如果自身能量不缺乏,且能量的運行渠道通暢,人怎麼可能病?能幫助建立能量的藥,比如甘草大棗,補充脾胃能量,幫助脾胃吸收,即所謂的『建中』。

建立能量的藥有什麼?

寒則用乾薑附子,讓身體回到『正常的溫度』,也是建立能量;石膏黃芩之類的寒涼藥也能建立能量,人太熱了也不行,如同天太熱樹木會死一樣;『滋陰』也是建立能量,滋潤的陰性能量,溫度濕度適宜,能量自然就會生化,其實就是讓身體能量回到中道。

那『引導』能量的藥有什麼?比如把能量往『體表』引的麻黃桂枝;往裡引的大黃芒硝;疏通中間層面的柴胡。

治病精確的醫學,精確就在和人體的免疫力是合力,而非各行其是,而現在醫學的誤區是沒有找到人體自身能量的勢能,只是去找病灶。

所以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這世上唯一能治病的力量。

作者:劉希彥, 致力於古中醫的研究
著有《至簡古醫——道鑒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