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一個業便在阿賴耶識種下一顆種子

 

~『當一個人出軌的行為完成以後, 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

<Part 1  造了業以後, 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 >

關於因果的解釋, 一切有部和唯識宗有很多不同的觀點, 但在名言諦中比較究竟的,還是唯識宗所闡述的觀點。

他們認為, 每一個人從無始以來到成佛之間, 都有一個心的相續, 此心相續有時候有眼耳鼻舌等五識, 有時候沒有, 但無論它有怎樣不同的分別, 總有一個恆時不滅的存在, 就叫阿賴耶識。造了業以後, 就會在阿賴耶識裡播下一個種子。

還有一個比喻是: 下雪的時候, 如果將墨水倒在雪裡, 雪就變成了墨水的顏色, 雪化之後, 在地上仍可以看到這種顏色。同樣的, 如果以煩惱去造業, 當這個煩惱消失的時候, 這個業就會留在阿賴耶識上。

業(或因)是一種特殊的能力, 就像稻穀的種子, 雖然我們肉眼看不出它能生出稻芽, 但它確實蘊藏著這樣的能力。同樣, 當阿賴耶識上播下一個業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 在因緣成熟後,它就會產生“果”,這個果也叫報應。所以,因(或業)的本性就是阿賴耶識上這種特殊的能力。

當一個人出軌欺騙的行為完成以後, 在他的阿賴耶識上就會留下這個行為的種子,這顆種子什麼時候發芽是不定的。

經書中常用糧食的比喻來說明報應的早晚。糧食蔬菜品種繁多, 它們成熟的早晚也不相同。有些成熟只需要一兩個月, 有些卻需要五六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這種差異來自於種子本身的不同, 以及地理環境和氣候等因素。

同樣的,經書裡講因的成熟有四種: 一是今生報應。

比如年輕的時候造業, 中老年時得報, 有時甚至更快, 當下就可以看到果報。這是什麼原因呢?某些特殊因緣可以使果迅速出現, 這個很快成熟的業, 來自於它的『對境』和動機, 在《百業經》中就匯集了很多這樣的公案。

『不很快』顯現的果又可分為三種:

一是下一世一定會成熟的果。比如造五無間罪之類的大惡業或大善業, 在下一世一定會報應;

二是雖然肯定有果報, 但成熟期不定, 或許三四代以後, 或許更長時間;

三是也許有果報, 也許沒有果報。從因果不虛的角度來看, 這是什麼原因呢?如果這個因(或業) 的能力很微弱, 當它遇到強大的對治力時, 它的果就不一定發生。前面三種稱為『定業』, 第四種叫作不定業。

業的這四種不同的能力唯有佛是全知的, 其他的普通人乃至具有神通的外道和小乘阿羅漢也不能徹底瞭解。

佛出世時, 印度有許多外道, 他們用神通親眼看到一個一生行善的人, 死後卻去了地獄、做了餓鬼或墮為旁生, 如果因果是真實存在的,那麼為什麼善無善報呢?於是他們認為因果之說完全是騙人的。

一個一生行善的人為什麼會墮落呢?因為, 雖然他今生行善, 沒有造什麼惡業, 但是, 我們並不知道他過去世是怎樣的。也許他今生是行善之人, 他的上一 世和上上一世還是行善之人, 但再往前推就不一定了, 可能在很多世以前他造了惡業。

從三種定業分別來看, 他今生所做善業不屬於現世報應和下一世報應的業, 而是屬於第三種定業, 即它有果報, 但也許在幾千年、幾萬年, 甚至於幾百萬年之後才會發生。

在生生世世當中, 我們有沒有造這種業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 雖然現在做得很好, 但如果不能清除過去世所造的惡業, 其果報就會一直等著我們, 這種業一旦發生果報, 是沒法回避的, 只有暫時墮下去了。但是今生所做的善業是不是空耗了呢? 當然不是, 它也有果報。如果這個業的能力不是很強、成熟很慢, 就有可能先墮落再上升。

所以,不要說一點正知正見都沒有的人, 就連修證比較不錯的那些外道仙人, 他們在因果知見上都是迷惑的。這是因為因果循環錯綜複雜、貫穿三世, 唯有佛徹底知道前後的一切來龍去脈, 而其他人只能知道中間的一部分。

這些外道仙人通常很有學問, 也有一些世間神通, 他們往往根據自己看到的某些情形, 如某人前世行善, 後世墮落, 便輕下結論, 說因果是不存在的, 並因此著書立說, 迷惑 了很多人,從而漸漸形成一個教派,『斷見』便由此產生了。

『常見』又是怎麼來的呢?有些人雖然有神通, 但看得不是很遠。他們用神通看到自己來自於色界, 在做天人的時候, 梵天、帝釋就存在了, 現在自己死了, 但回頭看去, 帝釋梵天還沒有死。他繼續觀察帝釋梵天是什麼時候生的, 什麼時候會死, 但往前看了幾千年、幾萬年, 發現他們都不會死, 於是便認為他們是永遠不死的;然後又往後推到幾萬年、幾百萬年, 但仍然沒有看到他們是哪一天生的。 這時他就認為, 梵天帝釋以下的眾生才會有生死, 而梵天帝釋是常住不滅的。他們把這個觀點寫進書里, 於是很多人跟著他學, 就又形成了一個教派。外道的『常見和斷見』就是這樣來的。

摘自:《慧灯之光》

依道修德涵養至善之修養

 

依道修德,涵養至善之修養

在道教深邃的思想體系中,《道德經》所雲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如一盞明燈,照亮我們為人處世的修行之路。真正強大之人,能克制自身,人到中年,更應行止有度、把握分寸,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我生命的珍視與負責,是契合道教 “和光同塵” 理念的智慧之舉。

一、人前不炫:謙遜守道,蓄勢待發
《莊子・列禦寇》有雲:“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 做人若不明此理,最忌諱的便是本事欠缺卻熱衷於吹噓炫耀,妄圖以浮誇之態引人矚目,殊不知這般行徑不僅惹人厭煩,還可能招致災禍。趙括自幼熟讀兵書,卻因缺乏實戰經驗,只知在趙王面前賣弄兵法知識,最終導致四十萬趙軍被坑殺,“紙上談兵” 成為千古笑柄;三國時期的馬謖,同樣常在諸葛亮面前炫耀自己的兵法韜略,街亭之戰時剛愎自用,痛失街亭,賠上身家性命。此二者皆因過度炫耀,違背了道教所宣導的謙遜之道。道教認為,真正的強者如同深山中的大樹,默默紮根,積蓄力量。“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我們應如梅花般秉持謙遜品德,不與他人爭一時之長短,不刻意炫耀自身,在寧靜中默默積累,等待綻放的時機。唯有如此,方能在人生道路上穩健前行,不被虛榮衝昏頭腦。

二、人後不謗:慎獨守正,修身養德
孔子曰:“君子慎獨。” 這與道教的修身理念不謀而合。在道教的修行觀念裡,一個人的品德高下,往往在獨處時的言行中盡顯無遺。優秀之人,即便獨處也能堅守正道,而品德有虧者,人前或許偽裝友善,人後卻搬弄是非,這種行為不僅有損自身修養,更會折損自身福氣。孔子的弟子子貢,雖聰明伶俐,卻曾因常在人後說壞話而受到孔子嚴厲批評。孔子言:“你的高明一定要通過在別人背後說壞話來凸顯嗎?如果是我,我就沒有這個時間。” 孔子將時間用於提升自我,這正是道教所宣導的 “內修” 精神。《顏氏家訓 – 勉學篇》亦雲:“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與其耗費時間指責他人過錯,不如專注于完善自我,通過不斷修養身心,達到生命圓熟飽滿的境界,這才是契合道教思想的處世之道。

三、人上不傲:謙卑處世,不忘初心
古人雲:“小人得志揚其勢,君子得志揚其道。” 道教主張君子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應保持謙卑。有智慧之人在獲得重用、身處高位時,會堅守謙遜之態,施展抱負,為大眾謀福祉;而愚笨之人一旦得勢,便會原形畢露,耀武揚威,最終自食惡果。唐朝宰相李林甫,得勢前曾有過功績,但掌權後卻大肆排斥異己、殘害忠良,因其傲慢行徑,引得眾人不滿,最終落得削官爵、抄家財,連累家人的下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軾,他一生秉持謙卑態度,在黃州任官時,深入百姓,結交眾多農民朋友;調離回京後,依然不忘與百姓保持往來,努力為民生謀福祉。蘇軾曾自評:“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此語正是他謙和性格的真實寫照。《易傳》中 “滿招損,謙受益” 的觀點,與道教的思想相得益彰。人生境遇如四季更迭,有高峰亦有低谷。身處低谷時,我們應如道教修行者般,默默充實自己,積蓄力量;身居高位時,則更要堅守初心,不被權勢衝昏頭腦。保持一顆平常心,方能在人生旅途中善始善終。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良好的品德是一個人刻在骨子裡的修養,也是幸福的根源。遵循道教思想,秉持謙遜,人前不炫;心懷尊重,人後不謗;堅守謙卑,人上不傲,我們便能在生活中積累深厚的福德,讓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穩健長遠。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教服食天地元氣之法,可辟邪療疾

 

道教服食天地元氣之法,可辟邪療疾!

服氣辟穀修煉法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翻開道教書籍,從漢代起就有道士服氣辟谷的傳說,而且仿效者歷朝不乏其人。

修習道教服氣辟穀法,首先要治療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臟氣血宣通,繼而稍服緩瀉劑,去掉腸胃內舊有的積滯,然後減食、節食,逐漸斷絕五穀。服氣辟穀法,以服氣為主。服氣,即吞咽氣體,但在道教門中,並不是簡單的如同喝水吞咽一樣,而是門路眾多, 方法各異。略舉例說明一二。
服食日氣法:清晨太陽剛出來,對日坐,閉目、握固,思想日中五色雲氣進入自己身體,入口則吞咽,四十五次即滿,再吞咽口水九次。
服食月氣法:夜晚月亮初升,即對月坐,閉目、握固,方法同服日氣法。吞咽五十次,咽液十次即可。
在服食日氣、月氣法的基礎上,《真誥》、《上清握中訣》、《雲笈七簽》、《上清三真旨要玉訣》等書中又衍生出服煉三氣法、服紫霄法、服日月象法、服日月精法、服霧含氣法、服日月六氣法、服日月光芒法等,均大同小異。
服六戊氣法:即從甲子旬日起,面向辰地,用舌尖攪動上下牙齒,促使唾液分泌,然後咽液生津。實際上,這種方法是咽液法的變種。

另有服三五七九氣法,先徐徐用鼻吸氣三次,以口一吐廢氣;用鼻吸引五次咽下,再以口一吐廢氣;次引氣七次咽下,以口一吐廢氣;再吸引九次咽下,以口一吐廢氣。此法特點是循序漸進,入氣多慢均細,而出氣快捷,吐氣少為妙。入氣分多次吞咽入胃中,煉習長久後,即可達到吸引一次氣體,可以分成五次、七次、九次吞入胃中,故名為三五七九服氣法,此法與三五七九玄根氣法不同。

李奉時服氣法:先導引使四肢舒緩,然後不用枕頭,平臥床上,閉目、握固,服氣時輕柔緩慢,如嬰兒吮乳,吞咽時直送氣至臍下。修煉時不分時日均可,須服即服,服多服少,均隨人意。

茅山賢者服氣法:其法的特點是側臥,將脅部著床上,微縮雙足,頭向東,臉面南。兩手握固傍面頰部。閉目,納氣,極力開喉,大口咽氣。這樣,初練功時,一咽、二咽一吐氣,逐步練習到七咽一吐氣。練功時要求氣體出入均勻細長。側臥後,再坐起煉之。坐姿是:豎膝而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氣滿即吐。煉功後常常頭足皆熱,出汗,但腹胃部氣和飽滿,關節宣暢,身體健康。

唐人張果傳服氣法:每日常仰臥於床,閉目、握固、鼻引氣,口吐氣,氣息極微,使自己的耳朵聽不到呼吸的聲音。氣體入肺後,則閉息,也不吞咽,使足心出汗。胸部悶極了,再引少氣,微吐廢氣。平日不用吃糧食,也不須藥物,僅需不時飲用一兩杯好酒或新汲的井華水(乾淨水)以利腸胃通暢即可。

王說山人服氣新法:此法不同于以上諸法,不強調閉氣吞咽,是一種結合意引、存想的方法。其法為:初學之時,覺肚子有饑餓感即食氣。上食新氣,下泄舊氣,使推陳而納新。如果在練功中覺腹中氣不舒暢,即或行走或臥床上,以意想引逐,使氣下行。還可以行步、導引,使氣機宣暢則可。

養五臟五行氣法:即按五行五臟的配屬關係,以氣各養五臟,髒氣足,則身體健康。

在服氣辟穀的同時,還要添加輔助食品,如茯苓、大棗、胡麻、黃精等。把這些藥品通過中藥學的製劑方法,經過九次蒸曬,製成水丸,或加蜜製成蜜丸,或煎製成膏劑,或再配成複方,製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飯”等,隨時加以服用。

如晉朝人樂子長傳“漱咽華池法”:常含棗核,如兒吮乳,久之乃滿,咽其三分,而留二分。與氣俱咽,可以周而復始。

又如《神仙食氣金櫃妙錄》中引隋朝京黑先生傳辟谷法:
先合口引之,再納氣咽之,滿三百六十則止。這種咽氣法咽氣越多越好。修行此法時,咽而食,則應日減一餐,十日後不食。此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如腹中感覺饑餓,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饑餓時吃一枚、二枚,一晝一夜,不過此九枚。如意中不念食者,可不含棗。煉功者經常含棗核,令口中津液叢生,更有益處。

通過這些方劑的記載,可以看出道教辟穀法只是不吃五穀雜糧,而食用有蛋白、高油脂類的藥品來補養人生的氣血,充實生命元素。唐朝初年朱桃稚真人說:“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正。元氣自正,則五藏流通,則精液上應。精液上應,則不思五味,五味已絕,則饑渴不生。饑渴不生,則三田自盛,則髓堅骨實,返老還元。如此修養,則真道成矣。”

千年古道場 吉安清都觀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二寺觀記載:清都觀,在廬陵縣南永和鎮。南唐保大間(943—957)有石基崇髙,號為西台。宋太平興國初(976—984),道士蕭徳元結宇於台,旱禱輒應,賜額曰西台觀。北宋治平中改今額。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為書清都台三字。明洪武辛未,道士劉元同重修。清都觀靈驗昭著,兩朝皇帝均有賜額。是贛中地區有名的道觀。歷史上高道輩出,名人題詠頗多。蘇東坡應本觀祖師子和謝真人之請,為清都觀題寫匾額。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曾來清都觀參加下元節法會,寫有《十月十五早飯清都觀逍遙堂》。元代淨明派高道徐慧大真人,于清都觀著述《淨明忠孝全書》。清都觀主要奉祀北極玄天真武大帝。

圖文源於互聯網

農曆四月十五日慶賀鍾離祖師聖誕

農曆四月十五日慶賀鍾離祖師聖誕

正陽鍾離祖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黃芽得道,白雪成真。配水火於一炁之中,運陰陽於三華之頂。無無虛寂,渺渺凝玄。胎息刀圭,孰悟本來之體;嬰兒奼女,誰知靈府之台。渡眾生於慾海之波,賜蕊珠於雲霄之表。宏願不窮,好生常念。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

志心稱念飛行救劫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鍾離祖師,諱名權,字雲房,一字寂道,號正陽子、和穀子,又稱「正陽祖師」、居威烈猛義府。道教尊為「正陽繼派終南洞天帝主飛行救劫天尊」,與黃華洞天帝主超凡人聖天尊曹祖、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呂祖、萬華洞天帝主流光耀采天尊藍祖、西華洞天帝主超登蓮化天尊李祖、中條洞天帝主通玄應變天尊張祖、瑤華洞天帝主圓通早覺天尊韓祖、清霞洞天仙姑宏慈妙法元君何祖合稱「上洞八仙」,與青陽起派紫府東華帝君輔元立極天尊東華帝君
海陽嗣派九天扶正帝君啟南興教天尊白祖、重陽廣教興玄育德帝君飛雨妙化天尊王祖合稱「全真北五祖」。

據傳,鍾離祖師少工文學,尤喜草聖,面容慈善,身材魁梧,貫文通武,長八尺七寸,須髯過腹,目含神光,仕漢為將軍,出兵不利,隱遁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授以道法。又隱於晉州羊角山。後在崆洞山得玉匣秘訣,道成。常束髮為雙譬,采槲葉為衣,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北宋聚仙會時應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

《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鍾離祖師仙誕之時,異光數丈,莊若烈火。侍衛皆驚。真人之相,頂圓額廣,耳厚肩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大唇,臉如丹,乳遠,臂垂如三歲兒,晝夜不哭,不食。第七日躍而有聲曰:「身游紫府名書玉京」。其聲如鍾,行如奔馬,童稚莫之能。

《續文獻通考》曰:「東華少陽帝君號帝君於終南凝慢洞以道授徇釧離權。」宋欽宗靖康初封為「正陽真人」,元世祖至元六年正曰封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元武宗又封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

鍾離祖師常神遊人間,變化無常,世人往往遇之卻不識。有詩頌曰:生我之門死我聲,幾個惺惺幾十誤;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自人做。《宣和年譜》、《夷堅志》、《宋史》等書都有他事跡的記載,其父鍾離章為東漢大將,以征北胡有功,封燕台侯。其兄鍾離簡為中郎將,後也得道成仙。

鍾離祖師留着有《還丹歌》、《破迷正道歌》、《靈寶畢法》等。《破迷證道歌》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眾術類。全篇以七言歌訣體頌揚內丹之道,認為內丹以先天一氣為本,如能採得先天氣,日月擒來兩手中;達人採得先天氣,一夜雷聲不暫停。修道應以先天一炁為本,「一炁循環無阻礙,散在萬物與人身。」只有金木合交,鉛汞交結,龍虎合歡,子母相會,神炁歸根,合於混沌未分真,則金就丹成。這樣就能產生仙胎,煉成純陽之體,「聚則成形,散則成炁,返本還原太虛同」。強調內丹煉養,創內丹藥物、採取、火候之理論,崛起內丹道之先聲,故被尊為全真北派五祖之一。

相傳,今終南山凝陽洞傳道觀即為其遇東華帝君處,咸陽周曲灣正陽宮即為其故居。

圖文源於互聯網

農曆四月十四日純陽呂祖仙師寶誕

農曆四月十四日純陽呂祖仙師寶誕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磯頭留聖蹟,玉虚殿內煉丹砂。存芝像於山崖,顯仙蹤於古洞。闡法門之香火,作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玄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燮元贊運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呂祖,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巖),字洞賓,一名嵓客,一雲初紹先,道號純陽子,又自稱回道人,後世稱為回仙。少聰敏,日誦萬言。唐河中府永樂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長安)人等說法。呂祖為道教的八仙和全真派北五祖之一,道教尊為「純陽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等,居演正天宮。

無論在道教還是在民間信仰中,呂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更是民間超越智慧、慈悲的逍遙代表,全國各地都有奉祀呂祖的宮觀。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祀奉呂祖,傳為呂祖的誕生之處,後人念其功德乃就其宅建「呂公祠」,金末擴建為道觀。元初毀於火,隨即重建,歷時十餘年元中統三年(1262年)改名大純陽萬壽宮,後稱永樂宮,永樂宮壁畫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時至今日,永樂宮後山還保存着呂祖墓。

相傳,呂祖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曆四月十四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里。據《正統道藏續道藏•呂祖志》記載,「其母就褥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帳中不見。生而金形木質,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層棱,鳳眼朝鬢,頸修額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黃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頭般大,如功曹使者狀,兩足下紋隱起如龜。少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既長,身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白欄衫,系大皂條,狀類張子房……」

民間常說,呂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最親民的神仙。蓋因其得道後,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岳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其靈蹤聖跡,更是遍佈全國。道教經典也好,亦或是元明之際的戲劇和傳記小說,呂祖都是以扶貧濟困、度厄解難的神仙形象出現。他的成道似乎與大多數神仙不同,並沒有避世隱修,而是聖跡屢屢顯化於塵世,不論貴賤,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過他點化的。或許,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入世度人」,呂祖才會廣為世人熟知並爭相祀之。

此外,還流傳有呂祖三醉岳陽樓、孝感救母、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其形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所以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以志紀念。呂祖著述甚豐,如《呂祖全書》、《九真上書》、《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

《呂祖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自性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淋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