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四月十四日純陽呂祖仙師寶誕

農曆四月十四日純陽呂祖仙師寶誕

呂祖寶誥
至心皈命禮。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粱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鵠磯頭留聖蹟,玉虚殿內煉丹砂。存芝像於山崖,顯仙蹤於古洞。闡法門之香火,作後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玄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燮元贊運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呂祖,原名呂喦(喦或作岩、巖),字洞賓,一名嵓客,一雲初紹先,道號純陽子,又自稱回道人,後世稱為回仙。少聰敏,日誦萬言。唐河中府永樂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另外,又有唐宗室、江西人、京兆(長安)人等說法。呂祖為道教的八仙和全真派北五祖之一,道教尊為「純陽祖師」、「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等,居演正天宮。

無論在道教還是在民間信仰中,呂祖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間傳說最多的一位,更是民間超越智慧、慈悲的逍遙代表,全國各地都有奉祀呂祖的宮觀。全真三大祖庭之一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祀奉呂祖,傳為呂祖的誕生之處,後人念其功德乃就其宅建「呂公祠」,金末擴建為道觀。元初毀於火,隨即重建,歷時十餘年元中統三年(1262年)改名大純陽萬壽宮,後稱永樂宮,永樂宮壁畫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時至今日,永樂宮後山還保存着呂祖墓。

相傳,呂祖於唐德宗貞元十二載丙子年(796年)農曆四月十四生於蒲州河中府永樂縣招賢里。據《正統道藏續道藏•呂祖志》記載,「其母就褥時,異香滿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飛下,竟入帳中不見。生而金形木質,道骨仙風,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層棱,鳳眼朝鬢,頸修額露,額闊身圓,鼻樑聳直,面色黃白,左眉角一黑子,左眼下一黑子,筋頭般大,如功曹使者狀,兩足下紋隱起如龜。少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既長,身五尺二寸,喜頂華陽巾,衣黃白欄衫,系大皂條,狀類張子房……」

民間常說,呂祖是八仙中最有人情味、最親民的神仙。蓋因其得道後,遍遊民間,歷江、淮、湘、潭、鄂、岳及兩浙等地,濟世化人,其靈蹤聖跡,更是遍佈全國。道教經典也好,亦或是元明之際的戲劇和傳記小說,呂祖都是以扶貧濟困、度厄解難的神仙形象出現。他的成道似乎與大多數神仙不同,並沒有避世隱修,而是聖跡屢屢顯化於塵世,不論貴賤,上到達官貴人,下到乞丐娼妓,都有受過他點化的。或許,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入世度人」,呂祖才會廣為世人熟知並爭相祀之。

此外,還流傳有呂祖三醉岳陽樓、孝感救母、飛劍斬黃龍等故事,其形象廣泛深入民間。婦孺皆知。全國各地廣建呂祖祠廟,歲時祭祀,至今香火不斷。呂祖誕辰為農曆四月十四,所以道教多於此日設齋醮以志紀念。呂祖著述甚豐,如《呂祖全書》、《九真上書》、《孚佑上帝文集》、《孚佑上帝天仙金丹心法》等。

《呂祖百字碑》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自性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覆,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淋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圖文源於互聯網

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為何妖魔鬼怪總是反派的

在神話傳說中,宇宙空間分為了天、地、人三界,三界之中生活著神仙、妖魔鬼怪、以及芸芸眾生。

妖魔鬼怪在神話裡一直都是以反派的身份出現的,那麼到底什麼是妖魔鬼怪呢?

《搜神記》中,對於“妖怪”是這麼解釋的:“妖怪者,蓋精氣之依物者也,氣亂於中,物變於外,形神氣質,表裡之用也。本于五行,通於五事,雖消息升降,化動萬端,其於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論矣。”

簡單來說,所謂的妖怪是由自然界的一種未知力量“氣”構成的,它們依附在萬物之中就變成了妖怪。

而對於“鬼”來說,典籍記載“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歸也,歸其真宅。”就是說,人死了入土之後,就變成了“鬼”。

“鬼”與“歸”同音,引申為表示歸隱的含義,王充曾在《論衡》裡寫道“人死精神升天,骸骨歸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

在民間傳統文化裡,人有天、地、人三種魂魄,天魂名曰胎光;地魂名曰爽靈;人魂名曰幽精,胎光主命,人死之後此魂回太和;爽靈主貴,人死之後此魂歸於五嶽陰間;幽精主衰,人死之後此魂歸水府。

在神話世界裡,地界也叫地府、冥界,這裡是人逝去之後的魂歸之所。

泰山腳下的蒿裡山是傳說中的“鬼門關”,民間有“魂歸蒿裡”的說法,就像詩歌《蒿裡》所寫:“蒿裡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又是什麼呢?

“聻”讀音“jiàn”,《五音集韻》記載了它的釋義:“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祟,遠離千里。”

古代文化傳說裡,人死了之後變為了鬼,而鬼死了之後會變成聻,聻令鬼魅感到恐懼,可以起到驅邪避禍的功效。

其實還有完整的一句話“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讀jian),聻死為希,希死為夷”,希夷指的是空曠虛空、朦朧不清的境地。人-鬼-聻-希-夷是形態逐漸轉變的一種形式,最終所有的形態就會消失不見了,歸於塵埃。

前文說了,三界有人、鬼、神,那麼神仙會不會也有逝去的時候呢?

說起神仙,我們會想到“長生不老”這個詞,記住關鍵字“長生不老”,而非“長生不死”,也就是說,神仙也是有壽命的。

道家將仙人分為五等,即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高階的神仙,像天仙、神仙級別的,基本上可以與天地同壽,實現永生,然而像人仙、鬼仙這些低階的神仙,還是無法做到脫離凡塵。

低階神仙逝去之後會怎麼樣呢?就像《西遊記》裡需要歷經的“三災利害”,天降雷災、天降火災、又降風災,躲不過這些天劫,就會魂飛魄散,連凡人也做不成了。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神仙“重新回檔”,《封神演義》裡,元始天尊座下的十二金仙,在九曲黃河陣裡被三霄削了頂上三花。被削了頂上三花,一下子從神仙變回了凡人。對於神仙來說,這與逝去無異,想重回天界怎麼辦呢?只有努力修行,爭取飛升成仙。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在道教內丹學興起後,鐘離權祖師和呂洞賓祖師提出仙有五等之說,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王重陽祖師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劍仙、鬼仙的說法。
還有最高的大羅金仙。
《鐘呂傳道集》:“鐘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一、散仙
散仙是一個道教專有名詞,指天界中未被授予仙職的神仙。或者指一些散修無師門、無弟子的仙人。道術仙法都是依靠自修自學,散仙逍遙快活,清閒沒拘束,無職無名無地位,且不受其他神靈管制。
“散”意為大度開朗,言語幽默,自由自在,安閒舒適。喜游於塵世間卻不為凡塵所擾,清淨自然。
晉葛洪祖師《神仙傳劉安傳》:“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
《雲笈七簽齋戒》:“建齋請諸道士,燒香誦經,三月謝過。此人即得飛行升人雲中,于景霄之七,受書為散仙人。”
二、人仙
人仙形體堅固、長壽住世之人,稱為人仙。丹道修煉中指煉精化悉的築基階
《鐘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金丹真傳序》:“補完氣血,複成乾體,複得外藥,結成內丹,此人仙也。”
《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于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人而不死。謂之人仙。”
人仙雖能肉體長生,但有形之體終久必壞,故為下乘。
三、鬼仙
鬼仙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是清靈的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稱為鬼仙。
《警世通言》:“所謂鬼仙者,少年不修,恣情縱欲,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陰靈不散,成精作怪,故曰“鬼仙”。
《鐘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舍而已。”
又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入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鬼仙多是今生肉體修成無望,乃出陰神,死後聚而不散,靈而不慧,故為最下乘。
圖文源於互聯網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天后娘娘,又稱「天后聖母 」、「媽祖 」、「娘媽」等,是守護漁民 和航海者的神 祇。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相傳天后保佑他們海上平安,所以天后是香港及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祇。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廟慶祝。

天后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出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父親林惟慤 , 是負責沿海治安的官員。據說天后出生時,天空布滿彩雲,紅光滿室,香氣四溢;自出生到滿月,不哭不啼,因此取名默,後來人稱為林默娘。
相傳天后小時候天資聰穎,長大後,有預測天氣變化的異能,救了不少出海的漁民。二十九歲時登上福建湄州一個山峰,自此便不見蹤影,有說是羽化登仙 。 鄉民以為神象,因此立祠奉祀。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間,路允迪受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大風暴,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飄流了二千多裡,停靠在一小島上。路允迪平安歸朝後,稟告朝廷,皇帝十分高興,御賜“順濟”廟額,封媽祖為“崇福靈惠昭應夫人”。

又據《莆田縣誌》記載,紹興已某,江口海寇猖獗,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數尺許,掘飲湧泉,飲者輒愈。再據明代學者洪邁著《夷堅支志》曰:“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境內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祈陰護,乃敢行。”元代因要將大批糧食從南方運往北方,故而開闢了海運和漕運。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須到媽祖廟中占卜吉祥後才能啟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

明朝時,天妃信仰更為盛行,據《莆田縣誌》記載。據說鄭和下西洋,涉淪溟十萬餘裡,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都曾得到天妃廟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傳入臺灣,並在臺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莊烈帝(崇禎)特封之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為“靜賢昔化慈應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顯聖助舟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在香港,天后誕一般慶祝程序由天后誕的前夕開始,在傍晚開始還神、還花炮;子時過後各村村代表會在天后廟上頭注香、拜神,然後有一些儀式如『喊禮』、『讀祝文』等。在天后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與表演團體於天后廟前集合。當慶祝表演完畢後,龍獅隊會繼續前往天后廟參神。最後,舉行隆重的抽炮儀式。

香港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廟,當中最古老的就是建於公元1266年的天后廟有西貢佛堂門的佛堂門大廟。每年的天后誕會有多至5萬名信眾參拜,有的賀誕者會於帆船和駁船上掛滿色彩繽紛的旗幟。元朗的大樹下天后廟也是很著名的,每年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天后廟。

在天后誕慶典眾多的傳統活動中,「抽花炮」可算是最有特色。香港掌故家蕭國健博士表示,一般花炮共設三十座,當中「第三炮」除了象徵「丁財兩旺」,還據說是最靈驗的一個,故有「炮王」稱號。另外,據說以往曾有兩名村代表同時搶到「第一炮」,後來為了平息風波,特設「第一壹炮」作為抽用,而「第一炮」則為鎮壇副炮。

天后誕時,村民除了舞龍舞獅、朝拜天后、出會、巡遊外,還舉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獨特的傳統菜式。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為了能吃到熱騰騰的盆菜,現今盛載的器皿都以銅盆及梓盆代替笨重的木盆。

媽祖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志心皈命禮
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志心皈命禮。
坤輿合撰。嵩嶽鐘靈。降生於兜率仙宮。正位乃泉源水府。噓風吸雨。統制江海淮河。風平浪靜。護國庇民。消災度劫。治疾救苦。修證妙果。湄嶼生輝。大悲大願。大孝大仁。勒封。護國保民。天上聖母。明著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太極元君。

天上聖母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莆田福主 昭烈上宮 飄飄玉體 閃閃金袍 慈蓮開賢於九州 祥雲布澤于四海 護國君王 庇民黎庶 救難除病 滅災消劫 德配天地 蔭貫乾坤 無極聖眾 孚感慧光 護國庇民 大慈大悲 天后元君 救苦救難天尊

志心皈命禮
聖德參天 國家忠孝無雙女 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 通賢靈體 默靜仙真 傳古聖之道統 學先祖之慈仁 救苦救難 愛國愛民 大慈大悲 至節至貞 敕封天上聖母玉封天后尊神

志心皈命禮
浦沱勝境 興化湄州 靈應威德 非常孝感 神通廣大 救厄而平波息浪 扶危而起死回生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敕封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水與健康

 

~『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

( Part 2 飲食滋味“水”篇)

接下來聊“水毒”,你知道為什麽北方人到了江南為什麼容易鬧病?

那是因為,北方人喝的水相對來說比較乾淨,因為北方地勢高,不論是井水還是泉水,都是經過地層多次過濾了的;而江南地區卑濕(地勢低下、潮濕),很容易就出水。

這樣的水沒有經過那麼多次的過濾,因此不是特別潔淨,一般都含有水毒。這就是為什麼北方人到了江南之後就容易鬧病的原因。

江南的地勢給那些細菌、病毒提供了一個相對不錯的生存環境,因此,江南很多地方,『不喝』當地挖的水或者是河裡流的水。

那裡河裡流的水講的是“水出十步為淨”——上游的人在河裡洗衣服,十步之外的人卻還喝著河裡的水,能不生病嗎?

所以,平時喝水,一定要注意水是否乾淨,但是這還不是水毒的全部概念。

水喝多了會“中毒”,水喝猛了,會“中毒”,喝的水太涼了也會“中毒”。因此,如果你一點兒一點兒地慢慢喝水,是不會“中毒”的,但是你直接一瓶水灌進肚子裡就會“中毒”。

水毒是日本的一個叫吉益東洞的漢方醫提出來的概念,中醫管這種病叫水氣病,意思就是患者的肚子裡面有水氣了,已經中了水毒了,如果再給他喝飲、湯、液,不僅沒有用,還可能會有副作用。

水氣病,也即水毒的症狀都有哪些呢?水氣病最明顯的一個症狀就是舌頭水汪汪,伸久了甚至會滴水,另一個症狀是“水走腸間,瀝瀝有聲”,意思就是當患者坐臥、行走的時候,他們的腸道裡面會發出腸鳴音,咕嚕咕嚕地響。

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還有一個症狀就是,如果摸患者的肚子,會感到他的肚子裡就像有水在流動一樣,而且患者的臉上會長黑斑,中醫管它叫水斑。這些都是陰寒過盛的症狀。

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治療水氣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散劑,散就是把藥打成粗粉末直接服用。效果就好比桌上灑了水,拿乾抹布擦一下。

除了吃散劑,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服用酊劑。酊劑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藥就是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治療的往往都是肚子裡面陰寒、凝滯的氣,以及痰飲太多的人。

對於這類患者,給他喝湯,他可能不想喝,但是把藥濃縮一下,用酒精提取後,給他喝上一瓶藿香正氣水,味道又辛辣又走竄,就能把他陰寒、凝滯的氣機打開了。

4.水勢

什麼是水勢?水庫蓄水形成的蓄勢待發的壓力和傾向就是水勢。但此時水勢還沒有形成氣,因為它還沒動,只是蓄積了能量。

現在對人體傷害最大的水勢是醫院點滴輸液。我們都知道點滴輸液掛的吊瓶比人的身體要高,靠的完全是壓強,以勢壓人。

人在將要死亡的時候,血管收縮,瘀血形成,這個時候吊點滴,輸液是輸不進去的,很多護士給病人扎針,扎了很多次都找不到血管,那說明患者的病比較嚴重,因為人健康的時候,靜脈是鼓起來的;而人一旦生病了,靜脈就癟了或者塌下去了,裡面就沒有氣了。

另外,建議大家輕易不要常吊點滴,寧可肌肉注射也不要靜脈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的區別是:肌肉注射入三焦、心包;靜脈注射入心、血。

所以能肌肉注射就不靜脈注射,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用服氣法就不口服,能非藥物療法就不吃藥。

5.水溫

水本身就是陰性的,所以就算把水煮開了,它還是陰的東西。如果胃能夠熱化,把它蒸出來的話,它就會跟體液慢慢地融合,形成精和氣,被脾吸收到身體裡面。

但是這個過程是有條件的,需要小腸夠熱,也就是溫度,還需要小腸『泌別清濁』,以及『脾』能夠吸收。否則的話,喝進去水,撒出來尿,僅僅就是穿腸而過。

不少人喜歡喝冰水,但是,喝冰水會降低胃腸的溫度,抑制消化腺的分泌,這和冰敷(為了阻止局部體液和血液循環,阻止滲出和分泌,冰敷後就不會腫了)的原理是一樣的。

因此,總喝冰水、吃冰的人,胃很容易被寒所傷,最重要的是還會影響到周圍的其他器官,最終影響到膈肌、胸腔。

可以想像一下在肚子裡,放個熱水袋是什麼感覺,再對比一下,吃一肚子冰(相當於放一個冰水袋)又是什麼感覺。

也有人愛喝燙的水,西方醫學研究表明,總吃滾燙的飯、喝滾燙水的人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其實這種說法顛倒了因果,不是總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飯之人更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而是容易得食道癌、口腔癌和胃癌的人喜歡喝滾燙的水,吃滾燙的東西。為什麼?因為他們內心是“冰涼的”(內心寒氣很重)。

還有另外一個和溫度相關的問題,也特別需要注意,平常,如果把有形之物吃到肺裡面會咳,同理,把無形的氣咽到胃裡面也會落下病根。而把氣吞到胃裡,現實生活中原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碳酸飲料發明之後,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碳酸飲料就是把二氧化碳氣體,充入到液體裡而製成的飲料,這種飲料經過我們胃的溫熱,就會產生氣體)。

物理課中都學過,『汽化會吸熱』,當液體變成氣體的時候,會帶走大量的熱量。而當氣體變成液體(也就是液化)的時候,會放出很多的熱量。喝碳酸飲料,是液體變成氣體的過程,這個產氣的過程會帶走胃裡大量的熱,而且常常還會讓人打嗝。

但是這種嗝,絕對不是因胃腸蠕動而打出來的嗝,而是因為生成的二氧化碳而打的嗝,這樣胃裡的溫度就會降得更低了。如果進入體內的二氧化碳以打嗝的形式出來了還好,如果沒出來,在肚子裡,就會導致腹脹。

而且這種氣體和我們吃飯吞進體內的冷空氣是不一樣的,吃飯吞進的冷空氣,放個屁就沒事了,而這種氣體還會滲到三焦裡面。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將身體劃分為三個部位,橫膈以上的部分為上焦,包括心、肺;橫膈以下至臍的部分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等內臟;臍以下的部分為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

因此,對待水溫,不可不慎。

6.水膜(黏膜)

對於我們的生命來說,黏膜(包括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黏膜,最重要的是小腸黏膜,最後是大腸黏膜)是非常重要的,飲進身體內的水,只有通過了這些黏膜,才能變成體內的津液,而津液才是中醫認為可以被人體利用的水。

黏膜相當於我們身體的“邊防”,讓誰進,不讓誰進呢?讓易於被人體吸收的營養成分進,不讓沒有消化好的進。

黏膜也是自我和邪氣的一個分界線,能進入這個膜的營養成分就是“自己人”了。膜有兩個作用:

1.不讓不好的東西進來,比如“恐怖分子”以及其他亂七八糟的物質。

2.防止身體寶貴的東西流失。

所以,一旦這個黏膜出問題,人就會不停地出汗、漏精或者腹瀉嘔吐。

大家要知道“消化”和“吸收”是不同的步驟,把吃喝進體內的東西研磨細了、分解了,這是消的功能,其中,胃管的是消,化是在小腸裡完成,

另外,三焦——胰腺分泌了胰液,肝分泌了膽汁,胃腸道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酶,它們都在做『化』的事。

吸收是由誰管的?由背後的脾,也就是說,如果“胃”把食物分解、消得很好,“脾”吸收進來的也就都是好的東西;

但如果“胃”沒把消這事做的乾淨俐落,很多大的分子團或者蛋白質沒有分解好,脾就會把大量沒有分解好的東西吸收了進來,吸收進來的東西就變成了什麼?變成了污濁的痰濕或者過敏源。

換句話說,如果胃、小腸、三焦和膽沒有充分把這些吃喝進來的東西消化好,那脾是不會管的,反正脾就只管吸收,胃沒做好工作,

因為脾是不管什麼都會吸收的,所以,想讓黏膜的“邊檢”做得好,那就應該不讓“壞人”進來,也不讓“好人”出去。但是該分泌液體還要分泌,該出汗還要出。

其實,人體的黏膜有好幾道,比如體液裡還有細胞,每個細胞還有膜,那細胞跟細胞之間流動的這個體液由誰控制呢?就是三焦。

所以中醫理論認為,三焦第一是『元氣的』通道;第二是『水液的』通道,這個水液不是汗、尿,而是在身體裡循環的體液。

7.衛氣

血管裡的血是靠心臟的跳動傳輸的,但我們的體液平常就是細胞液或者細胞之間的液體。那體液是怎麼流動的?由誰來負責分配哪兒多、哪兒少?

就是三焦裡運行的氣,中醫給這個氣起了個名兒——衛氣。中醫說調和營衛,營氣在哪兒?衛氣在哪?營氣在血液裡,衛氣在血脈外。

《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裡說:“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氣是做什麼的?推動血液循環的。衛氣是幹什麼的?推動體液循環的。

而血液出現問題之前,肯定是體液出了問題,體液先混濁,然後血液才會顯現出問題。

體液出現問題的一個標誌是什麼?就是人的氣色發生了變化。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第一個就是望。中醫經常說察言觀色,一看臉就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體液循環好不好,通過臉基本上都能體現出來。

所以就明白了,和水有關係的,是衛氣,那『衛氣』又是如何組成的呢?

第一,來自呼吸的精氣,就是我們呼吸的自然界空氣,這個就是從肺裡來的。

第二,來自水穀的精氣,就是我們喝進去的水和吃進去的五穀裡面的精氣,而且這種精氣裡有一種彪悍之氣,有很強的動力。

怎麼理解彪悍?比如酒,酒就是谷之精,吃完以後就有一種彪悍之氣。而豬肉,吃完就有一種很幸福、很想躺著睡覺的氣,這就不是彪悍之氣了。還有,吃完紅高粱米和吃完稻子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

第三,來自下焦的元氣

那衛氣推動水液經過的路線是什麼?是經絡。

經絡就是衛氣推動體液經過的道路,它跟血管有關,但是相對獨立。

為什麼?體液循環肯定會受到動脈搏動的影響,但是體液循環有一套自主的系統,有它自主的規律,它背後的推動力就是肺,

古代以橐龠(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以此喻肺主氣,司呼吸,調節氣機的功能)喻之。

所以中醫的十二正經從肺起。道家最高級的修行方式之一——吐納,就是通過肺實現的。

如果我們平時有意識地調節自己呼吸的節奏,調節完後會發現,身體裡開始有“咕咕”的響聲了,這說明體液開始循環了。

摘自:飲食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