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心入定化陰陽

葛洪祖師道出丹道精髓,就藏在「觀心入定化陰陽」這七個字之中。

《抱樸子》記載,葛洪祖師是東晉時期著名的道教理論家,一生致力於丹道研究。

臨終前,他對弟子說出七個字,震驚了在場所有人。

這七個字究竟蘊含著什麼樣的天機?為什麼能讓葛洪祖師用畢生智慧來總結?這要從一個年輕修道者的求教說起。

東晉永和年間,葛洪祖師在羅浮山修道。一日,有個年輕道士叫張玄清前來求教。

弟子拜讀過先生的《抱樸子》,對丹道心生嚮往。只是書中所說過於深奧,望先生指點。張玄清恭敬地說。

葛洪祖師看著眼前這個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你修道多久了?”
“三年了。”
“都讀過哪些道經?”
“《道德經》、《南華經》,還有先生的《抱樸子》。”
葛洪祖師點點頭:“那你覺得丹道是什麼?”
張玄清想了想:“是煉製金丹的方法。”
“那你知道什麼是金丹嗎?”
“是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仙丹。”
葛洪祖師搖搖頭:“你錯了。這就是世人對丹道最大的誤解。”
“請先生指教。”
葛洪祖師說:“你看過《道德經》中的’谷神不死’這句話嗎?”
“看過。老子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
“好像是說宇宙的本源…”
葛洪祖師說:“丹道的真正含義就藏在這裡面。你以為丹道是煉丹,其實是煉心。”
“煉心?”
“你修道三年,可曾靜下心來觀察過自己的心?”
張玄清搖頭:“心不是看不見嗎?”
葛洪祖師說:“心雖看不見,但能感覺到。就像風,看不見卻能感受到。”
“那該如何觀心?”
“你平時打坐時,是不是總想著要得到什麼?”
“是的。我想要得道成仙。”

葛洪臨終秘傳七字真言揭開丹道修心真諦

葛洪祖師歎了口氣:“這就是你的心結所在。我活了這麼多年,看透了許多事。臨終前,我要告訴你七個字,這七個字是丹道的真正精髓。你要聽嗎?”

這時,一陣山風吹過,帶來淡淡的檀香,張玄清的心突然安靜下來。

張玄清起身拱手,目光懇切:“請先生詳解其中更深的玄機。”虔誠的等待著葛洪祖師的開示。接下來的開示令他豁然開朗!

“觀心入定化陰陽。”葛洪祖師緩緩說出這七個字。

“第一步是觀心。《道德經》說:’致虛極,守靜篤。’修道先要觀察自己的心,看清妄念的生滅。”

張玄清問:“怎麼觀?”

“就像看雲彩一樣,不去抓住,也不去推開。雲來雲去,天空不動。念起念滅,心體常寂。”

“第二步是入定。不是刻意求定,而是讓心安住在本位上。《莊子》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心若不安,就像魚離開了水。”

“那該如何入定?”

“不是要你什麼都不想,而是不被念頭所轉。就像明鏡照物,物來物去,鏡體不動。”

“第三步是化陰陽。《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本是一體,只因心有分別才見兩面。”

張玄清問:“這和煉丹有什麼關係?”

葛洪祖師說:“真正的丹道不在外煉,而在內修。外丹是借物明理,內丹才是真修實煉。”

《黃庭經》說:“’心神合一煉真人。’心神合一,就是金丹大道。不在丹爐裡煉藥,而在心田裡煉己。”

《參同契》雲:“’水火既濟,神氣合真。’水火不是實物,是心法。水火相濟,陰陽調和,這才是真正的丹道。”

葛洪祖師又說:“你修道三年,一直在外求。可道在何處?老子說:’道在屎溺。’莊子說:’道在螻蟻。’道無處不在,關鍵是你用什麼心去體會。”

《抱樸子》中我寫道:“’神仙可致而不可見,至道可得而不可受。’神仙不是外在的形象,道不是別人給的東西。都在自己心中。”

張玄清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一直在外面找道,卻忽略了自己的心。”

葛洪祖師欣慰地說:“《悟真篇》有雲:’要得長生須閉口,休尋草木與丹砂。’長生不在丹藥,而在修心。”

丹道的真諦,不在爐火,而在心火。不在藥物,而在法物。不在外相,而在內證。
從此以後,張玄清改變了修道方向,不再執著於外在的丹藥,而是專注於內心的修煉。他漸漸明白了葛洪祖師臨終所說的七字真言。

《道德經》說:“大道至簡。”丹道的真諦,原來如此簡單。不在繁複的煉丹術中,而在返朴歸真的修心上。

這七個字,揭示了丹道千古以來最大的秘密:道在心中,不在外求。觀心而入定,化陰陽而合道,這才是長生之道、修真之路。

圖文源於互聯網

“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丹道證悟:“玄關竅開”和“結丹”之間的關係!

隨著任督二脈的周流,在持續修煉中,煉滿小丹,小周天通了,內氣越來越多,像一條河,水本來少,可慢慢多了,便有決堤的時候,決堤了,就是闖開一條道,這為關竅開。

竅即是能量交流的通道,呼吸飲食的口鼻、聞聽聲音之耳等為外竅;體內經絡中氣血生化流運的集結點為穴竅;身中烹煉精氣的區域為內竅,也為丹田;而關竅則是指真氣生髮氤氳的特殊竅位。

與天地自然互為溝通能量的為外關竅,一般均在經脈的穴竅上;而在身內起生髮生命真元之樞機作用的又名內關竅,在此小周天階段所聞開的關竅屬外關竅,通之而為玄關竅開。

在具體修煉任督二脈方法的人,實際上最先開與最容易開的是會陰,但是會陰穴被認為是陰下之處,屬地陰之氣,所以容易被人棄之不用,但並不是沒開。

玄關竅開的位置因人而異,但一般人的印堂穴也最易開通,因為意念所用是在頭中,藏神之所在印堂之內,這是一個敏感的位置。

無論氣怎麼去運行周天,受平常感覺影響,在印堂處運行最慢,這便增加了氣的衍化,衍化即為虛實能量的交參,一交參,後天有形實質之氣就被先天無形虛質之氣所衍化,參了幾次之後,就化通而竅開。

玄關竅開了以後,氣與外面就有了通道,而這地方比較敏感,容易觀看東西,如果去看,則是修持界所說的執著,被欲望所執著,而走“天目”之途,如果一旦把能量用到印堂,看別人這個,看別人那個,那麼就不容易結中丹,不容易往以後走。

因為,雖然所煉的經絡之氣能溫養下丹田,能通這條經、通那條絡,但在實際上能真正感知外界東西的,所用的絕不是所煉的氣,它消耗的還是人本身的元炁。

這好比是吃飯,人能吃穀糧、吃蔬菜,這些也能營養身體,但眼睛看東西不是靠所吃的東西,它需要一個轉化過程。

而天目所用也不是所煉出的渾元氣,如果渾元氣往這一湧的話,人就變得糊裡糊塗了;用的是元炁,用一點就消耗一點,並且元炁在小周天或者大周天階段煉不出來,怎麼煉都是後天之氣或者先天之炁。

先天之炁還沒有達到元炁的質變純度,華夏文化講究人天合一,天人合一,所以不論人怎麼修煉,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人不可能不去思考、去真正理解一下華夏的本土文化到底強調的是什麼,這就是根源。

圖文源於互聯網

自家水: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能量是現代熱門詞彙,拋開名稱的皮相,能量可以理解為中醫裡所謂的正氣、氣血運行,也可以說是西醫的免疫力。

我之所以班門弄斧來和大家探討下能量的問題,是因為古中醫的治病理念的確是偏向於能量層面的,這題目有點大,我先簡要講講古中醫是什麼,然後再講能量層面的問題。

古中醫的概念,我的習慣是以漢代來劃分,漢代以前的為古中醫,漢代的代表性醫學著作,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代湯液學醫家都很推崇,但都認為《傷寒論》很難懂,參不透,所謂後人莫測端倪難知究竟。

歷代醫家都說,如果能從《傷寒論》中學到一招半招,則能達到覆杯而癒的效果,就是說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上,病就好了。

這個病是指急性的病症,從臨床上來看,幾個小時之內,該退燒退燒,該止瀉止瀉是做得到的。這對於今天,普遍認為中醫治病慢的情況來說,可能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對於《傷寒論》而言,不可思議的還有很多,我略舉幾條。比如,後世的中醫著作基本都有病名,如、咳嗽、風濕、腫瘤、脾虛腎虛都是病名。

但是《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

《傷寒論》中除了不提『具體的病名』,方子也很特殊,一般的藥方只有幾味藥,三五味為常見,六味七味就比較多了,而且常用藥也就二三十味,二三十味常用藥來回組合。

現代的中醫開方子,十幾味藥是少的,還有開幾十味藥的。今天我們去藥店會看到三面牆的藥櫃子,通常有幾百味藥,拿個方子去抓藥,還有藥配不到。

這麼多藥,現在的中醫進步了嗎?沒有,反而退步了,現在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中醫只能調理。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對上古經方醫學的總結,上古經方醫學理論上可以上溯到『神農嚐百草』時代,我們熟知的『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四逆湯』等都是『上古經方』,今天的人想組出這樣的方子是組不出來了。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方子後面的組方『原理和想法』,那這些上古經方到底是怎樣的組方原理呢?

我試著在今天這麼短時間裡,簡單的和大家說一個大概。

漢代之前,華夏文化主體是『道』文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變為儒家文化,道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核心就在講要『順天』而行,不妄自作為。

所以那時候的醫學也體現了這個精神,幫人體排病,順勢而為,而不是講『治病』。這些哲學觀念反映在《傷寒論》的治病理念中,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體系,治六經,而非治病。

六經是什麼?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抗病排病的六種模式,或六個渠道。所以在《傷寒論》的體系中,方藥是『順勢』而為,是『順應』人體自己排病的勢來治病的,而非直接談治病。

舉一些例子,全世界現在最恐慌的,比如埃博拉病毒,發病後沒有藥能治,國外發現之後只能隔離,但是死亡率只是一部分,目前的數據是百分之七十,這就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了。

這意味著免疫強的人是能夠自癒的,再說所謂的大病重症,比如癌症,癌症自癒的很多,我們經常聽說,醫院判了死刑的卻沒有死,或者去旅遊回來結果癌症沒有了。

我經常說,癌症是能自癒的病,一個可以自癒的病有那麼可怕嗎?是病可怕,還是西方醫學不得法? 再說更極端的例子,狂犬病,都說狂犬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疫苗可以防止。

疫苗是什麼?疫苗不是藥,疫苗的作用只是把人體自身對狂犬病的免疫力『激發』出來,也就是,即便是狂犬病,人體也有免疫功能可以抵抗它,所以老天造我們的時候給予我們的免疫力可以抵抗已知的一切病,基於這個理念,我們只要引導人體的能量,或者說激發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治癒一切病。

老祖宗的古中醫早就參透了這一點,道家所謂的引“自家水”,就是引導『自身的能量』去治病,而非方藥直接治病。

上古經方之所以簡單,寥寥幾味藥,就是因為裡面的藥只有兩種:恢復能量的藥和引導能量的藥,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引自家之水,用這個思維去理解經方的組方就很好理解。

現代人用方藥的思維是針對『病症的』,百症百藥,千病千藥,所以方子越組越大,用藥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不好。

試圖跳過人『自身的能量』場直接去對付病,去針對病灶,這就是今天的醫學思維,在道家看來這叫妄自作為,是不合天道的。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去思考的問題。

古中醫是一個激發和引導自身能量去治病的醫學。具體說就是,人體自己往哪個層面排病,我們就幫助它往哪個層面排病,先講人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吹一下冷風,寒氣進入人體,其實我們已經受寒了。我們有九十九次吹冷風都沒有生病,因為人體幫我們排出去了。但是如果有一次沒弄好,我們就發燒了。

其實病是人體在『排邪的』過程中和邪氣僵持住了,才會產生病。這個病不單是感冒,比方說哪裡淤堵了發炎了,哪裡長東西了,都是邪氣沒有排出去的後果,

如果說我們知道在哪個層面『僵持』住了,我們助它一把力,幫它排出去,那就很容易了,比如一條船卡在河灘裡,只要找到水流方向,『順著水流』方向就很容易把它推走,但如果想按自己的意志把船搬走是很難搬走的,船很重,有時候拆碎了也搬不走。

如果用一句話證明你讀過《傷寒論》,我的答案是“此為表,此為裡,此為津液虛”,這幾句是《傷寒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話。

這就意味著,人體排病的渠道主要是兩個,也是上天給我們設計好的通道,要麼從體表周身『毛孔』排,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要麼從裡,從消化道排。

《傷寒論》之所以講表裡辨證,就是辨人體從哪個渠道排病,表裡好理解,什麼叫“此為津液虛”?

津液其實是人體能量的一種說法而已,津液也可以叫津血,如同汽車裡的油,如果自身能量不缺乏,且能量的運行渠道通暢,人怎麼可能病?能幫助建立能量的藥,比如甘草大棗,補充脾胃能量,幫助脾胃吸收,即所謂的『建中』。

建立能量的藥有什麼?

寒則用乾薑附子,讓身體回到『正常的溫度』,也是建立能量;石膏黃芩之類的寒涼藥也能建立能量,人太熱了也不行,如同天太熱樹木會死一樣;『滋陰』也是建立能量,滋潤的陰性能量,溫度濕度適宜,能量自然就會生化,其實就是讓身體能量回到中道。

那『引導』能量的藥有什麼?比如把能量往『體表』引的麻黃桂枝;往裡引的大黃芒硝;疏通中間層面的柴胡。

治病精確的醫學,精確就在和人體的免疫力是合力,而非各行其是,而現在醫學的誤區是沒有找到人體自身能量的勢能,只是去找病灶。

所以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這世上唯一能治病的力量。

作者:劉希彥, 致力於古中醫的研究
著有《至簡古醫——道鑒傷寒論》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也是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工作壓力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女性愛美虛榮、露背露臍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2  >

◎陽氣:升降出入

人身心陽氣有『升降、出入』,則『生機』活潑,生命不息。陽氣在上『以散』為主,氣由內而『外散』以能舒暢精神;陽氣在下『以合』為主,氣由外而內合則能『固攝根本』。

心氣在上『要軟』,腎氣在下『要堅』,軟則『氣散』,堅則『氣聚』。凡陽氣升發『無力』或氣下而『不上』者,可用鹹味以軟心。反之,若陽氣過升而不降或氣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堅腎。

有人擔心,由於工作原因長期不見陽光,會影響健康。一方面,生命是一團陽氣,而太陽是陽氣的源頭;另一方面,太陽每天『東升西降』,同時影響著我們機體的『陽氣左升右降』。因此,我們要經常曬曬太陽,既有利於升發陽氣以『順應』天地規律,又能平衡陰陽,升清降濁。久不曬太陽的人,特別容易抑鬱,其原因即在此。

◎神足不思眠

俗語: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為一團陽氣。心氣健旺則陽氣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減,不眠亦不累。而心氣不足之人則『神氣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

我觀察不少『痰濕偏盛』之人,多易昏沈久睡。有人開車等紅燈時竟然已經睡著,有人頭落在枕頭上三秒鐘就發出鼾聲,這都是『陽神不足』而陰霾彌散的反應。

◎陽氣能固攝陰津

若周身一處『陽虛』失於固攝,則單一處會汗出,是為『虛汗』。這是汗出的另外一種情況。陽氣『內擾』而汗出,需『斂陽』;陽氣不足而汗出,需『養陽』。陽加於陰『謂之汗』,因此『治汗』的關鍵總在治陽。抓住陽氣的虛實盛衰與六經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質,推之,『汗症』需治陽,疼痛、癢麻、功能障礙等不適亦當如此。

陽氣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陽虛“是手機網絡社會普遍的問題,百病之源,眾多男性放縱性慾食慾耗損過度、飲食不節、壓力山大、四體不勤,所以脾濕不化、腸胃積弱、虛胖難抑、畏寒懼熱。許多女性愛美虛榮、衣不蔽腹、盲目減肥、多食寒涼,是故氣血不調、寒邪經痛、子宮肌瘤發病率暴增。”

◎異常汗出,必是陽擾

周身各處若一處陽氣所在,則一處能正常汗出;若一處陰陽失調而陽氣自內擾動,則一處陰津外洩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見『頭汗出』,是陽氣擾動於頭;只見『手心』汗出,是陽氣擾動於手心;只見胸部汗出,是陽氣擾動於胸。總之,凡異常汗出,必是陽擾。先要判斷陽氣所在的病位及六經層次,心中有數,自能手下見功。

二、陽氣與治病

中醫治大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氣就是生命,正氣也是一團陽氣,要保命,就要保住這一團陽氣,因此不可『濫用寒涼』而『澆滅』陽氣,亦不可『濫施攻伐』以釜底抽薪。只有養得陽氣,才足以保命。若為了治病反而剝奪了尚可延續的生命,這不是可供依賴、可信任的醫學,而是盜賊,是惡魔。

有人問,後頭某處能摸到皮下有數個腫塊,怎麼回事?我說:周身凡一處陽氣不到,即一處陰濁痰濕水飲等凝滯,或聚而成腫塊,或為增生,或為結節,或成肥胖,或為囊腫等等。

針刺能通陽,因此,凡陽氣不到之處,都可針刺局部以引動陽氣到達此處。況且,還可用灸法以扶陽。針灸合用,陽氣宣暢,陰霾自散。

有人檢查發現有乳腺增生、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肝血管瘤、腰椎增生等病。所有的增生、囊腫、肌瘤、腫塊等皆屬『陰濁凝滯』,其根本原因還在於『陽氣不能宣通』。

因此說,治病的關鍵是『扶陽通陽』,讓陽氣健旺,則『濁毒、痰飲、水濕』等陰性代謝產物自能排出體外,而不至於凝聚滯塞為患。陽氣一通,則諸症皆可霍然而解。

◎陽化氣,陰成形

不少女性有卵巢囊腫、子宮肌瘤,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陽化氣,陰成形。若陽氣不足,則氣化不利,痰濁水飲等陰邪就會凝滯,滯塞不通,即變成囊腫、增生、腫塊等陰性病理產物,且往往發生在機體『陽氣最虛』的地方,若胞宮陽虛則成子宮肌瘤;卵巢陽虛則成囊腫等,其正確治法是扶陽以化氣,通陽以排濁。

不少陰濁瘀血凝滯所形成的疾病(如各種腫瘤、囊腫、增生、脂肪瘤、血管瘤等等)都需要通陽排濁。如何通陽呢?或用麻黃、細辛、附子、乾薑、吳茱萸之類『溫熱性』的中藥,或用針灸,特別灸法,能養陽、壯陽、扶陽、通陽,最善化陰濁。再者,平時生活中需避風寒、慎起居、節飲食,可使陽氣不損,有利於康復。

當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則為血絡,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紅』,在內則為『腫塊、增生、諸痛』等。

預防血瘀不僅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湯藥,更需重視養陽。使陽氣充足並宣通,則氣能化,血能散,經絡通暢,自然不至於『留瘀』。通陽之法,或用溫藥,或用針灸,特別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陽逐寒,行氣通絡,活血祛瘀。

◎陰盛陽虛,多三陰病證

陰盛陽虛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陰病證』。一方面陽氣內虛而升發無力;另一方面陰寒痰飲濕濁等既蒙蔽又傷損陽氣,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體質持續下降。

動能升陽,像這類的病人一定要堅持緩和運動鍛鍊,並重視健康的生活飲食起居,使陽氣振奮起來,慢慢地可以氣化掉一部分『陰濁』。若能以艾灸扶陽,則效果更好。

頭位於身體最高處,得陽氣最足,亦最容易受到風寒邪氣的侵襲。因此,平時養生當重視『頭部』避風保暖,天冷或風大則需戴帽子。

『頭髮』不僅能散去頭部的鬱熱,亦是保護『頭部陽氣』的天然屏障。若已經外感風寒,則不建議馬上理成短髮,因為驟然理成短髮則頭部屏障減弱,風寒邪氣更容易侵襲,反而會加重感冒。

◎經常感冒-灸法扶陽最好

有網友問:抵抗力差,經常感冒怎麼調理?從中醫來看,所謂的抵抗力即是陽氣的衛外功能。陽氣旺盛則『衛外』功能強,邪氣被抵擋在體外,因此不容易感冒。若陽氣衛外無力,外邪侵襲導致營衛失調,即易『反復感冒』。扶陽氣用灸法最好。可經常灸大椎或身柱穴,能鼓舞督脈陽氣,提高人體抵抗力。大人小兒都可用灸。

◎陽氣的旺盛程度決定著體質的強弱

不少年輕人體質偏弱,分析其原因,一則或學業較重,『思慮過度』;或工作壓力大,焦慮緊張,導致脾氣暗耗,後天之本失養;二則不肯早睡。陽氣夜則『歸陰』,與陰相交,為第二天陽氣升發積蓄力量。若過度熬夜,陽氣不能交陰,則虛耗於外,因此熬夜最是耗陽,陽耗則體質必差。

摘自《選擇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