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吃熱吃涼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其實這些說法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中醫的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

近年來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夏季一年比一年炎熱。氣溫高容易中暑,嚴重的中暑若處理不及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為什麼中暑這麼凶險?這就要從人體的循環模式說起。

夏季人體的氣血大量匯聚於『體表』,用來排汗『降溫』,相對而言,體內是比較空虛的,脾胃功能也弱,經常沒食慾和乏力。

正如老中醫所說的:伏天無病三分虛。

同時,夏季也是一年當中濕氣最重的時候,濕氣也會阻滯脾胃,這就會讓脾胃功能更加受限,有時候不僅不想吃飯,甚至連喝水下去都發脹。

此時人體已經陷入兩難的局面:

於外汗多,消耗了大量的津液;
於內脾胃弱,難以吸收到水分和營養。
一旦生病,病也會消耗能量。

三方面牽制,就很有可能發生急性脫水或閉阻,嚴重的甚至會器官損傷和衰竭。這就是夏天中暑容易發生危險的原因。

夏天頂著烈日挑擔進城的農民,忽然倒在地上就起不來了,我小時候親眼見過好幾回。我們老家那邊管這個叫“發痧”。

老輩人的急救辦法是將病人移到陰涼的地方,然後刮痧。用經方醫學的理論來解釋,這是強行啓動人體的循環,汗出來了,熱能夠排出來,津液能夠運化,人就救回來了。

《金匱要略》裡將中暑稱為暍病。( ㄏㄜˋ )

關於暍病的治法,主要講了兩個方案:一是白虎加人參湯,二是催吐之法。這兩個方案所對治的是虛和實兩個方向。

如果中暑是以脫水為主因,且是熱症,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加補津益氣。當下沒有條件煎藥的,有個簡單的辦法,西瓜就是白虎湯。西瓜大寒能清熱,汁液豐富能補津液,只是不能補氣。

中成藥裡的生脈飲,裡面有黨參、麥冬和五味子,能補氣,還能斂補津液,只是不能清熱。配合西瓜一起用,就接近於完整的白虎湯了。

需要注意的是,西瓜用來治病,要用熱水泡過,不要吃涼的,怕胃受到涼的刺激會結住。很多熱症的病人,胃裡面未必就熱,也有可能吃不了寒涼。夏天喜歡吃西瓜的,也可以用這個辦法,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寒涼的傷害。

西瓜泡熱水看似平常,用對了也能起大作用。有個朋友感冒了,發燒起不了床。經電話詢問是熱症兼傷津,頭天晚上喝了酒熬了夜。叫他買藥來煎,他說沒時間,說晚上還有重要的客戶要陪。

此時已經是下午了,我只得叫他先買個西瓜泡熱水吃。第二天打電話告訴我,說晚上到了餐桌上就退燒了,精神也恢復了,又喝了一頓酒,還把喝醉的客戶送回了家。

如果以脫水為主因,且是寒症,那就要用薑附類的扶陽藥,再加人參、地黃類益氣補津即可。

如果中暑是以閉阻為主因,除了刮痧之外,還可以用催吐的辦法。在沒有藥物的情況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手摳嗓子。汗和吐只要得了一樣,人就有可能醒過來。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只能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供應急之用,沒有經驗的也不要貿然上手。最好是將患者及時送往醫院,交給專業的醫生來處理。

如果是常規的暑濕感冒如何處理?

暑濕感冒,顧名思義,無論症候是寒是熱,都兼有濕阻中焦,濕阻中焦的常見症狀有:胃區嘈雜痞悶;不想喝水;飲不解渴;惡心;反酸。

暑濕感冒常用的中成藥是藿香正氣水。其主要成分有:藿香、白芷、蒼術、陳皮、厚朴、大腹皮、紫蘇葉。

這些藥物的作用都是辛溫化濕,能讓脾胃迅速啓動,同時還能透表,與夏天常見的病機非常契合。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暑濕感冒都適用,這裡面有辛熱的藥,熱症是不適用的。

用藿香正氣水還要注意,它不能和某些西藥合用,正在服用西藥的,一定要跟專業醫生咨詢清楚。

如果是熱症的暑濕感冒,就要用清熱加祛濕的方案。
清熱解表的常用藥有生石膏、金銀花、菊花、薄荷;
祛濕熱的常用藥有黃連、黃芩、茵陳、大黃。

如果是買中成藥的話,大家有了這些知識,就可以通過說明書裡的配方表來做選擇。

有一次,天氣很熱,老人不讓開空調。家裡的小孩下午練了武術回來,吃完晚飯又吃了個冰淇淋,就說肚子痛。屋裡那麼熱,他趴在沙發上還說冷。我搭了一下脈,脈上的寒熱不明顯。

這個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清晰,其實只要依據人體的運行規律,客觀的去觀察和分析,也不難做出判斷。

這麼熱的天,脾胃本來就弱,剛吃完飯就去吃冰淇淋,胃裡面就結住了。此時人體就會調集氣血去化胃里的結滯,體表的氣血相對變少,所以會感覺怕冷。

吃了不合適的食物,人體的第一反應是排出體外,於是肚子開始痛。

脈上沒有明顯的熱象,說明不是熱證,藿香正氣水是可以用的。
於是我用半支藿香正氣水衝了開水,加了點蜂蜜,給他喝了下去。
喝了之後,杯子還在手裡,就說肚子不痛了,也不冷了,然後就說要大便。大便後就完全沒事了。

藿香正氣水溫化腸胃之結,這個好理解,為什麼要加蜂蜜?

練了一下午的武術,津液損耗是很大的;肚子痛也是腸道在緊急調集津液排瘀。蜂蜜能補津液且潤腸,在這裡是有必要加的。同時也是為了口感,怕小孩子不肯喝。

從這個醫案可以看出,只要能夠準確的分辨寒熱,真實的觀察人體的運行,治病是不難的。

下面說說夏季養生裡一些有爭議的問題。

有人說夏天要納涼,飲食要以清熱降火為主;又有人說,夏天脾胃寒,要禁寒涼,要多吃溫熱的東西,比如喝薑棗茶。

這兩種矛盾的說法,到底哪個有道理?

常規來講,夏季相對於其它季節,是容易脾胃寒的,所以生冷寒涼一定要節制,我們在臨床上碰到的陰寒的病人,很多都有夏天愛吃西瓜的習慣,尤其是冰西瓜。這一類人是適合喝薑棗茶的。

如果是體質熱的,因為夏天溫度高,內外夾攻,更容易發生大熱大渴之症,這就要用寒涼藥,喝薑棗茶是很危險的,西瓜反而很適合。

有一次,一位中醫老師在飯店用早餐,很多學員都盯著他看,原來他盛了一大盤西瓜在吃。大家都紛紛議論,說學中醫的怎麼能吃生冷寒涼,而且還是早上空腹吃西瓜。

其實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前提,養生也一樣,如果當下他有溫熱之偏,吃西瓜反而是好的。熱沒有了,就不吃了,沒準下次見到他,他在喝薑棗茶也有可能。

關鍵是要能判斷自己當下是寒是熱,人體的寒熱不明,治病和養生都是空談。

有人說夏天要多運動多出汗,排寒排濕;也有人說,夏天要靜養,要多喝酸梅湯斂汗。

有人說夏天不能吹空調;也有人說過熱傷陰,吹空調也是養生,
其實這些說法也都不能『一概而論』,也就是要『因人因地』制宜,沒有一套制式的標準。

出汗少的,當然要多運動多出汗;汗太多的,就需要收斂和靜養。

至於空調要不要吹?常態下最好少用,吹多了,排汗功能會減弱,就會越發的依賴空調;

如果天氣太熱,高溫也是傷人的,發生中暑就更不好了,這時候空調又是個好東西。空調只是個工具,本身並沒有好壞,關鍵是看你如何用它。

總之要八方辨證的看問題,治病要有辨證思維,養生也要有辨證思維。

中醫的特色就是養生是需要辨證的。如果不講辨證,只講各種個人的經驗和妙招,用對了固然好,用不對則會適得其反。如果是夏天,用錯了尤其危險。

大醫至簡—劉希彥

 

雷齋月需要注意什麼

如何持“雷齋”,雷齋月需要注意什麼
農曆六月初一至六月二十四,對眾多道教信眾而言,是一段至為重要的齋戒修行期。在此期間,需茹素清心,虔誠持誦《玉樞寶經》,部分地區還並行禮拜《玉樞寶懺》的儀軌。這便是道教特有的“雷齋月”。

道門傳統認為,自六月初一起,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將顯化神力,廣布福澤祥瑞於人間。這一信仰淵源深厚,《明史·禮志》便有記載:“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為天尊現示之日,故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

因此,不僅是修習雷法的道眾,許多普通百姓也會在此期間持守“雷齋”,通過身心清淨的修行,祈願天尊賜福納祥。更有道士視此月為道法突破、精進修持的良機。

普化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上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力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心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關於持雷齋的規範,在《高上神霄玉清真王紫書大法》中有明確闡述:

雷會日: 一年十二月中,凡遇“六丙日”(即甲子曆中的丙子、丙寅、丙辰、丙午、丙申、丙戌),乃五方雷神考校世人善惡功過,並齊聚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所掌玉樞府彙報之日。道眾需提前三日齋戒,並於六丙日當天啟請雷部諸神降臨,祈求護佑道法靈驗,此日特稱“雷會日”。

雷神下降日:每月農曆初三、十三、廿三、初九、十九、廿九日,神霄玉府雷神吏員會下降人間。修持神霄雷法者,須於這些日子備辦供養,誠心奉祀,方能感通靈驗,同時須嚴格忌食葷腥酒物。

天尊監察日:另一部重要經典《玉樞寶經》則指出,每月初六及月中的“辛日”(一年有六辛日:辛巳、辛醜、辛酉、辛卯、辛未、辛亥,每月約有三日),乃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親察眾生之日。信眾若於此日誦持《玉樞寶經》,所求如學道升仙、消災解厄等,皆易獲天尊感應賜福。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尊稱“雷祖”,為道教雷部最高神祇,統禦著結構嚴密的雷部神系。其治所位於神霄玉清府,下設三省九司、三十六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司各曹局。

麾下神將如雲,包括九天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等。其中三十六名雷公,專職代天行雷,均聽命於天尊號令。

天尊執掌權能廣大,涵蓋萬物生殺枯榮、人間善惡賞罰、行雲布雨、斬妖除魔、號令雷霆等。其神威上可洞徹天心大道,下能救濟幽冥眾生之苦,是道教信仰中至關重要、法力無邊的尊神。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道德經與唯物主義

將《道德經》與“唯物主義”聯繫起來是一個富有思想張力的嘗試,但需要非常謹慎地辨析兩者之間的異同。嚴格來說,《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唯物主義,但它確實包含了一些與某些唯物主義觀點(尤其是樸素唯物主義)產生共鳴的元素,同時又有根本性的差異。以下是對兩者關係的分析:

表面上的相似性或共鳴點:

強調“道”的自然性與客觀性: 《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被描述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和運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獨立於人的意志而存在、運行(“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這一點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和規律性有相似之處。

重視物質基礎(“有”): 雖然《道德經》推崇“無”的妙用(“無,名天地之始”),但也明確承認“有”的重要性(“有,名萬物之母”)。它強調萬物生於“有”(即具體的、可感知的存在),並且關注現實世界的運作(如治國、用兵、養生)。這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是第一性的觀點,在關注現實物質世界方面有某種程度的呼應(儘管對“第一性”的理解不同)。

反對過度精神化或神秘化: 《道德經》對鬼神、超自然力量持一種非常理性甚至近乎否定的態度(“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它更傾向於從事物本身的規律(道)去解釋世界,而非訴諸神靈。這種務實、理性的傾向與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和有神論的立場有相通之處。

辯證思維: 《道德經》蘊含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有無相生、難易相成、福禍相依等),這與唯物辯證法強調矛盾對立統一、事物運動發展的觀點有形式上的相似性。

根本性的差異:

“道”的本質:超越物質與精神的二元對立: 這是最核心的差異。唯物主義明確將物質定義為世界的本源,意識是物質(人腦)高度發展的產物。精神現象是物質派生的。

“道”在《道德經》中卻是一個超越“物”與“心”、“有”與“無”二元對立的終極實在。 它既是萬物的本源和規律,又具有某種難以言說的、形而上的、甚至近乎“精神性”的維度(“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它不能被簡單地等同于現代科學所研究的物質或能量。老子的“道”更像是一個玄妙的、本體論層面的哲學概念,而非具體的物質實體。

“無”的優先性與生成性: 《道德經》特別強調“無”的作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這裡的“無”並非絕對的虛空,而是指未分化的、潛在的、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本源狀態,是“道”的一種體現形式。這種對“無”的重視和其生成萬物的能力,與唯物主義強調物質實體及其運動作為本源的觀點有顯著區別。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是“有”(物質存在),而老子哲學在終極意義上賦予了“無”(作為道的狀態)更根本的地位。

認識論差異: 唯物主義強調通過實踐和理性(感官觀察、邏輯推理、科學實驗)認識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道德經》則更強調通過直覺體悟、靜觀玄覽、滌除玄鑒(“致虛極,守靜篤”)的方式去把握“道”。它甚至對感官和理性知識(“為學日益”)持有一定的警惕,推崇一種更直接、更整體的體認(“為道日損”)。這是一種內省式的、超越感官經驗的認識論。

價值取向: 唯物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往往與社會發展、生產力進步、改造世界相聯繫。《道德經》則帶有強烈的自然主義、反智主義、退守、無為的傾向,主張順應自然、返璞歸真、反對人為的干預和過度發展(“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小國寡民”)。其價值目標更側重於個體的精神自由(無為、逍遙)和社會的自然和諧,而非物質層面的進步或征服自然。

結論:

《道德經》不是唯物主義哲學。它的核心概念“道”超越了物質/精神的二元劃分,其認識論和價值取向也與現代唯物主義有本質區別。

然而,《道德經》包含了一些樸素的、與早期(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產生共鳴的元素:對客觀規律(道)的強調、對現實物質世界(“有”)的承認、對鬼神迷信的理性態度、以及豐富的辯證思維。

將《道德經》解讀為唯物主義,通常是後世(尤其是近代以來)學者試圖用西方哲學框架(包括唯物主義)來理解和重構中國傳統思想的一種嘗試。這種解讀可以部分地揭示《道德經》的某些面向(特別是其反對神學目的論、強調自然規律的方面),但不可避免地會簡化、甚至曲解其核心的形而上學意涵和獨特的精神氣質。

更準確的理解: 《道德經》是一種獨特的、深刻的本體論和宇宙論哲學。它探討的是超越具體物質形態的終極實在(道)及其運行法則,以及人在此宇宙中的生存智慧。它既不完全符合唯心主義,也不符合唯物主義,而是代表了一種強調本源統一性、自然無為、辯證轉化的東方智慧。

簡單來說: 《道德經》的“道”不是“物質”,其思想體系也不是“唯物主義”。但它對客觀規律和自然本源的重視,確實讓它在某些方面顯得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尤其是在與有神論或極端唯心主義對比時。理解這種表面相似下的深層差異,是把握《道德經》獨特思想的關鍵。

圖文源於互聯網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今日夏至,恭賀上清靈寶天尊聖誕!

上清真境大羅靈寶天尊,道教至高尊神,全稱“太上真文寶籙龍章鳳篆上清真境禹餘天宮接經教主靈寶天尊”,又稱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封神榜中也曾稱其為通天教主,是漢族民間信仰和道教尊奉的神仙之一,居玄都七寶紫微宮、禹餘天宮,與玉清聖境大羅元始天尊、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合稱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

大羅靈寶天尊主宰和象徵混沌始清、陰陽初分、靈寶出法,隨世度人的道教第二個大世紀,道教稱洪元時期,故以陰生陽消、晝長夜短的夏至為誕辰。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靈寶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大多手捧如意或太極圖。

靈寶天尊聖誕為一陰初生的夏至日,天尊為道教無上經寶象徵。稱頌天尊寶誥有無上功德,恭賀天尊聖壽!

上清靈寶天尊寶誥
志心皈命禮。
居上清境,號靈寶君,祖劫化生,九萬九千餘梵炁。赤書煥發,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開九霄,紀元洞玉曆而分五劫。天經地緯,巍乎造化之宗。樞陰機陽,卓爾雷霆之祖。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宸道君靈寶天尊。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德不配位,必有餘殃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常言道:德不配位,必有餘殃。

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承受得起金錢、權力、聲望這些福報。否則,必定要承受災禍。

《周易》有云:“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菜根譚》裡也說:“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迂徙廢興;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德不配位,則富貴難長久,畢竟人的德行,決定著人的命運。
要享受福報,先要修好自己的德行。修德就是改命的最佳良方。

1.功名富貴,源于道德,會長久
范仲淹曾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利天下。只有心懷天下的人,富貴名譽才會留得長久。

北宋時期的范仲淹,是位有名的文學家,然而一生都在為民走。

在泰州為官時,他見當地的海堤常年失修,常有海水倒灌事故發生,讓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范仲淹心生不忍,於是上書皇帝修建堤堰,以保百姓安寧。奏准後,范仲淹親自上陣,率當地民眾,日夜修堤。

然而,施工到一半,就遇上了海嘯,死傷上百人。這下,讓朝廷反對分子,抓住了把柄,紛紛表示,這是海神的警示,不能再修堤了。

關於“修與不修”這個問題,朝廷內部正在激烈的討論,可老百姓等不起呀,心急的范仲淹就站在工地上等,看著海水慢慢地沒過自己的身體,他卻沒有一絲後退。

為了還百姓一個安寧的家,他捨生忘死的堅持,終於等來了修的決定。海堤完成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一次水災。後來,當地百姓為感激范仲淹,更是將海堤取名為“範公堤”。

為此,范仲淹得了一筆賞賜,便在蘇州買了一座宅子,請個風水先生一看,原來是塊風水寶地,范仲淹一聽,二話不說,立馬捐出去建立學堂,讓好運造福黎民百姓。

這位時刻心系百姓的范仲淹,卻是家徒四壁,為官的俸祿,全都捐給了範家家族,他死的時候,就連口像樣的棺材都沒有。

自此留下了“忠義傳世”的風尚,成為範家家訓,讓子子孫孫簡記,家族才得以承運800年!

正是范仲淹心懷天下的精神,流傳於世,讓我等後輩,以此態度求學,做事,做人。

《周易》中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那些靠提升自己修養道德的人,得到的榮華富貴,才會像大山中的野花一樣,山花爛漫,繁衍不斷,不僅自己有福報,也會福蔭後代,余慶子孫。

2. 功名富貴,源于功業,會失去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句成語就很好地詮釋了韓信的一生。

眾所周知,韓信,是西漢著名的開國功臣,擁有獨特的領軍才能,一生從無敗績。可以說沒有韓信,也就沒有大漢王朝。

他原本是項羽手下的人,在項羽身邊呆了兩年,還只是一個侍衛,因得不到重用,轉而投靠劉邦,被丞相蕭何看中,極力推薦給劉邦,從此他征戰沙場,憑功封王,一步登天。

就連劉邦都嘆服:“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在韓信上任大將軍之後,第一炮便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旗開得勝的韓信,此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了,短短幾年之內,便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一切來得太過順利,韓信成了劉邦手下的能將,無人不服,他開始洋洋得意,自以為是。

就在滅齊國時,韓信為貪功,對已經勸降的齊國,仍出其不意地攻佔,以脅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無可奈何地劉邦只能照做。

此時的韓信,如日中天。更是在劉邦與項羽對戰焦灼中,需要韓信支援時,他卻只動嘴不動身,明擺著向劉邦討要封地。

前途似錦的韓信,屢屢做出這種不義之舉,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權威,劉邦心裡早已恨透了他,可又忌憚著他的能力,最後還是蕭何獻計,將韓信斬殺。

本就功高震主的韓信,可謂名譽地位財富應有盡有。可作為臣子,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回避利益,最終落得一個身處異首,三族皆滅的下場。

《左傳》有言:“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一個人就算你本事再大,如果心無敬畏德行不行,最終都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的早晚問題。

古往今來,誰人不想考取功名,建功立業,享受富貴名譽,可這種富貴名譽在無德的人身上,也不是一成不變,永不可破的。

那些功高蓋主被斬殺的已不在少數,或是居心叵測想謀權篡位的,到頭來,所擁有的一切,最後也會變得一無所有。

而真正有德的人,並不在意個人的成敗榮辱,而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為百姓做實事,最終才會獲得富貴名譽。

3.功名富貴,源於權力,會滅亡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不到民心的擁護,哪怕站得再高,擁有得再多,最終都會失去。

東漢末年,權閥大臣董卓,掌握天下權力,可謂是風光無限,最終被義子呂布斬殺

他沒有祖輩蔭庇,不得貴人相助,完全靠個人努力,一路殺伐果斷,建立了西涼軍,成為獨當一面的將軍。

然而當時的朝廷,後宮干政,外戚專權,閹人朋黨,引致朝堂生變,為救聖駕,董卓率軍入京,在解決叛黨之後,董卓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就不再想受制於人。

於是董卓逼迫小皇帝劉辯下位,改立劉協為漢獻帝,真正的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之手上又有軍隊,董卓更是有恃無恐,為所欲為,肆意濫殺,可謂是隻手遮天。

目空一切的董卓,不僅荒淫無度,還允許自己的手下強搶民女,但凡有反對者出現,皆被其認定是亂臣賊子,施以酷刑,令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

最終逼得民眾忍無可忍,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結果死于義子呂布之手。當董卓的死訊傳出,全國民眾歡聲慶祝,可見大夥對董卓這人,簡直就是人神共憤。

正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失去民心的董卓,遭到了萬夫所指。他生前可謂是風光無限,可這種靠暴力得來的富貴名譽,始終是德行有虧。

很多時候,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並不在於他取得的成就有多大,也不在於他的能力有多強,而看他為人處世的德行有多厚。

人生在世,你的德行,也就決定了你的命運,你可以無才,但不能缺德。人無德必招災,你以權力得來的東西,最後也會憑德行而失去。

生而為人,貴就貴在有德,只有為人正直,與人為善,才能德行天下。

寫在最後

《素書》有言:“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地薄者,大物不產”。

意思是如果水不深,又怎麼能吸引大魚呢,如果樹木不茂盛,又怎麼會有大的飛禽在這裡棲息呢,如果我們的大地不豐厚,又怎麼會有大的產量呢?

反觀我們自己,如果德行不厚重,又怎麼能載物呢。要知道付出才會有收穫,知足才會有快樂,懂感恩人生才會越來越順。

相反,如果德不配位,對於別人擁有的東西,我們經常去妒忌,去攀比,沒事就去議論,評價,必有災殃。

請記住,人在做,天在看,誰也逃不過。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