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三品丹法解析修煉的三個層次!

丹道修行:上中下三品丹法解析,修煉的三個層次!


1修煉分為三個層次,煉丹也有三種不同的成果。

天仙之道能夠實現變化自如、飛升天界,適合上等士人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將自身視為鉛,將心靈視為汞,將定力視為水,將智慧視為火,在短時間內就能凝聚成丹,大約十個月後就能形成胎相。

這是上品煉丹的方法。這種方法沒有特定的卦爻,也沒有具體的斤兩比例,簡單易行,通常通過心靈傳遞,很容易成功。

水仙之道能夠讓修煉者自由出入、隱現不定,適合中等士人學習。在這裡,以氣息為鉛,以精神為汞,以午時為火,以子時為水,在一百天左右的時間裡可以實現混合,大約三年後就能顯現形象。

這是中品煉丹的方法,雖然有一定的卦爻,但沒有具體的斤兩比例,這種方法比較精妙,通常通過口授的方式傳授,必定可以成功。

地仙之道可以讓修煉者保持形體,留在人間,適合普通人學習。這裡以精華為鉛,以血液為汞,以腎臟為水,以心臟為火,在一年的時間裡可以實現融合,大約九年才能成功,這是下品煉丹的方法。

這種方法不僅有特定的卦爻,還有具體的斤兩比例,相對複雜困難,通常通過文字記載的方式傳承,恐怕難以成功。

2上品丹法以精神魂魄意作為藥材,以行住坐臥作為火候,以清淨自然作為運用方法。

中品丹法以肝臟、心臟、脾臟、肺臟和腎臟作為藥材,以年月日時作為火候,以抱元守一作為運用方法。

下品丹法以精華、血液、骨髓、氣息和液體作為藥材,以閉氣、吞咽、拍打和按摩作為火候,以存想和升降作為運用方法。

總的來說,這些方法的妙處並不在於嚴格按照圖表尋找答案。

如果執著於文字記載而缺乏實際體驗的人,往往會自視甚高,直到老年也無法成功。

玉蟾先生說:“我已經讀了很多年的丹書,感覺就像在荊棘叢中前行,今天終於豁然開朗,如同雲開月明,將萬法歸一,將萬幻歸真,但還不知道具體該如何著手實踐。”

陳泥丸回答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煉丹的關鍵在於將自身視為祭壇、爐鼎、藥罐,將心靈視為神室,將靜坐定心視為採集,將持守關照視為行火,將開始和停止視為前進和後退,將斷斷續續的專注視為防堤,將運用視為抽添,將真氣的薰蒸視為沐浴,將止念視為養火,將制服身心視為野戰,將凝神聚氣視為守城,將忘卻世俗、斷絕雜念視為生殺,將念頭的起始視為玄牝,將念頭的結合視為交結,將回歸本源視為丹成,將轉移神識視為換鼎,將身外有身視為脫胎,將返本還源視為真空,將打破虛空視為終極。因此能夠聚集形成實體,分散變成氣息,來去自如,逍遙自在。”

圖文源於互聯網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part1

< Part 1 陰陽五行通易道醫、天地玄黃、日月星辰>

中醫的陰陽與五行,這是一對雙生子。如果明白了陰陽的具體含義,那麼五行就很好理解了,五行專門研究藏象的五藏關係。

何為五行?簡單地說金、木、水、火、土,此五者是為五行。五行之間有生、剋、乘、侮、勝復等關係:

一、五行相生

所謂的相生就是互相滋生,互相促進,其規律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生乃是取象比類,泛指事物間的相互關係。

五行相生關係中,生的一方稱為“父母“,而被生的一方稱為“子“,

例如,金生水,金為父母,水為子代。中醫裡常用此原理,比如“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滋水含木法——以『腎陰』養『肝陰』(水生木);益火補土法(火生土)——以心陽助脾陽;培土生金法(土生金)——以脾氣益肺氣……

二、五行相剋

所謂的相剋就是相互制約、相互克制,也有人將相克稱為“相勝”,意即互相戰勝,其順序是: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為什麼五行可以相剋呢?

《素問·寶命全形論》中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相剋是指事物普遍的一種矛盾現象。

三、五行相乘

“乘”有以強凌弱、乘虛而入的意思,簡單地理解就是剋過了頭。陰陽五行講平衡,相剋本來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一方太強,對另一方克制過了頭,就有點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意思了。

同時,如果被剋的一方比正常狀態虛弱,那麼剋制的一方即使是正常剋制也會造成“相乘”。例如,火能剋金,在正常的情況下,火能熔金,但如果火太大溫度太高,那麼金就被汽化了,此時的金就脫離了五行範圍了。所以這裡主要講“度”的問題,超過了正常的“度”,事物就發生了本質變化。

五行相乘的順序是:金乘木,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

四、五行相侮

相侮就是『反剋』,例如,夏季防洪時築了一條大堤,使用的就是土剋水之理。但有兩種情況土無法剋水:一是土本身有問題,如大堤本身質量不高,到處都是隱患,這種堤怎能防住水?二是水過大,本來築一條大堤準備擋住10米高的水,可水來太大,水頭超過了15米,此時的大堤肯定不行。這就是反相克。

五行相侮的順序是: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木侮金。

 

五、五行勝復

指五行在異常情況下相勝相制、克制復救、先勝後復的關係。怎麼理解呢?一支部隊堅守據點,遭到強大敵人的進攻,眼看就要頂不住了,突然援兵從天而降,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據點。

前一個階段稱為勝,後一個階段卻為復。大家應該明白,五行關係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平衡,所以平衡是至高無上的。五行中如果一方太弱或太強,那麼這平衡有可能被打破,另外一方就會出來克制它或補救它,使其重新達到平衡狀態,

例如,水氣太過,水對火就會過分克制,火氣必然受損,甚至有息滅的可能,此時火之子土氣就會出來制止水氣,使水氣恢復正常。

所謂中醫五行學,就是用五行來解釋藏象五藏的相互關係,形象描述五臟的特徵,並借以說明生理、病理特性,指導對疾病的診斷,進而指導對疾病的治療。但大家必須明白,五行所描述的是藏象生命體五藏的關係,而不是解剖五臟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要用金、木、水、火、土來描述五藏呢?

內經研究學者:李衛東

待續

農曆六月廿四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下凡日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簡稱普化天尊,民間常稱雷祖,又稱雷神,為道教神祇,掌管五雷: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居住於九天應元府,內有九天雷門使者。雷師皓翁的老師普化天尊誕辰為農曆八月初五,下凡日為六月廿四。
普化寶誥
至心皈命禮: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
《明史》的《禮志》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道教的主要宮觀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進廟燒香,祈福消災。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齋醮禮儀中常設有雷祖的神位,並在科儀中有召請雷部諸天君神的內容。
在北京白雲觀東院有一座建於清代的雷祖殿,專門供奉道教的雷神。其實,以前我國城鄉建有許多供奉雷神的廟觀,一般稱為雷公廟,廟中塑有令人懼怕的雷神。而且不僅在民間,宮廷也有祀奉雷神的,如明嘉靖皇帝曾在太液池(今北梅公園)東北隅建有供奉雷神的”雷霆供應殿”,殿內有壇城:轟雷軒、嘯風室、噓雪室、靈雨室、耀電室、演妙堂等建築。
◎免責聲明:圖文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處理。

關聖帝君聖誕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恭賀關聖帝君聖誕

至心皈命禮
太上神威,英文雄武,精忠大義,高節清廉,協運皇圖,德崇演正。掌道釋儒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上司三十六天星辰雲漢,下轄七十二地土壘幽酆。秉注生功德,延壽丹書。持定死罪過,奪命黑籍。考察諸佛諸神,監製群仙群職。高證妙果,無量度人。萬靈萬聖,至上至尊。伏魔大帝,關聖帝君。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真元顯應,昭明翼漢,靈佑天尊。

關聖帝君,即在中國道教神話傳說和民間信仰的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五虎上將之首,字雲長,美須髯,武勇絕倫,與劉備、張飛結義於桃園,即所謂桃園三結義。平定西蜀,督師荊州,曾經大破曹軍,他的忠義大節,永垂青史。

關帝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巡察冥司等多種法力。據《三國志》上說:關羽字雲長,儀錶威武,武藝超群。關帝是一位義結千秋,忠貞不二的英雄好漢,“桃園結義”是江湖義氣的楷模,倍受人們崇拜。有幅對聯贊曰:漢朝忠義無雙士,千古英雄第一人。關帝的前生是龍神轉世。《歷代神仙通鑒》上說:關帝生前是雷首山澤的龍神,因吸黃河水救濟抗旱災民,得罪天庭,後轉世于人,“忠義性成,神聖之質。”

關聖帝君曾在家鄉從商,以販賣布匹為業。生前精於理財之道,最擅長算數記帳,曾設簿記法,併發明日清簿,這是一種清楚的記帳法,即為現今一般商人所使用的流水帳。關公所用的青龍偃月刀,十分鋒利,與生意上求“利”同音,求之獲“利”。一般合夥做生意,最重義氣和信用,關羽信義俱全,因此被後世商人尊為商業守護神,及視他為保佑人們發財的武財神。關帝聖誕為農曆六月二十四日。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