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卦傳卦序解構
雜卦傳是易傳十翼最後一篇,也是對周易卦序與卦義的「錯綜解釋」。古人稱:「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韓康伯周易正義這一篇的獨特性在於,它以「錯綜」方式並列六十四卦,使對立或相似之義互相映照;卦序被分為若干組別,潛藏「天地人三才」之道;更保存了歸藏與西周易學的古老信息,展現從殷商至周代的思想演進。孔子所編易傳,本是「述而不作」,旨在闡揚周易之道,使經傳一體、體用相生。雜卦傳則於總結六十四卦之際,凝練出天地人三道的分組排列。

繫辭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京房注「非中爻不備」謂之「互體」。所謂互體,即取卦之中爻(二至五爻)交互構成另一卦象,顯示卦義的深層結構。宋人王應麟謂:「二至四為互體,自三至五為約象。」由此可知,雜卦的排列與互體卦系統存在密切關聯。推演可見,六十四卦中以互體為核心者僅十六卦(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漸、歸妹、解、蹇、睽、家人、既濟、未濟),再提煉則歸於乾、坤、既濟、未濟四卦。乾坤為始,既濟未濟為終,正體現周易「終始循環」之道。換言之,雜卦三組分布,實是依循互體與「三才」規律所形成。

第一組 【地道】 共二十八卦
自乾、坤啟始,至晉、明夷結束,共二十八卦:乾、坤、比、師、臨、觀、屯、蒙、震、艮、損、益、大畜、無妄、萃、升、謙、豫、噬嗑、賁、兌、巽、隨、蠱、剝、復、晉、明夷。節點卦如乾坤、震艮、兌巽、剝復,皆與「地勢」及循環有關。此系列呈現「日月升沉」之象:比、師如月之盈虧;晉、明夷如日之出沒。諸卦中爻多見坤象,顯示「厚德載物」之義,定位於「地道」。

第二組 【人道】 共二十八卦
自井、困開始,至需、訟結束,共二十八卦:井、困、咸、恆、渙、節、解、蹇、睽、家人、否、泰、大壯、遯、大有、同人、革、鼎、小過、中孚、豐、旅、離、坎、小畜、履、需、訟。此組節點卦如否泰、姤夬、頤大過,皆含陰陽消長、剛柔相遇之義。卦名中多有人倫意涵,如家人、同人、履(禮)、咸(夫婦)、恆(長久),顯示「人道」的重心。其始於井、困,象徵村落水源與人間困境;終於需、訟,象徵求水與爭訟,皆屬人世之事,定位於「人道」。

第三組 【天道】 共八卦
此組僅八卦:大過、頤、既濟、歸妹、未濟、姤、漸、夬。節點卦如乾坤、既濟、未濟,統攝天道之始終。此組文字簡練,章句諧韻,疑為古代口傳歌訣。卦象多見乾卦之義,顯示「天行健」之德,定位於「天道」。

由此觀之,雜卦傳不僅以「地、人、天」三組呼應繫辭、說卦、序卦中「三才」思想,亦與「三極」觀念相契。其卦序與歸藏相近,或保存了商周之際的古老卦序體系;亦有學者認為其中隱存二十七宿向二十八宿演進的痕跡。作為十翼最後一篇,雜卦總結六十四卦,彰顯周易自殷周到春秋戰國的演化脈絡。

總結雜卦傳並非僅僅「卦義雜記」,而是以互體中爻為關鍵,將六十四卦分為三組,對應天地人三才。此舉既保存了西周古易筮法與卦序痕跡,又承載了殷商至周公的思想傳統,更彰顯孔子編傳時「以異相明」的智慧。雜卦傳因此成為周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哲理之總結,更是文化史的重要遺產。

來自臉書周易集說

“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道家丹道修煉:“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丹道修煉中的“調息”

行功修煉有三調:“調身”、“調心”、“調息”。

“調息”偏差,是指在實踐中,修者由於把握不好呼吸的輕重緩急、勻深細長,而形成的偏差。

“調息”就是運用意識和特定的動作,通過調整呼吸使意氣相合,以後天之氣召還先天之氣。呼吸調整得當,神清氣爽,心平氣和。

因此,“調息”也是“調心”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調息”功效巨大,茲舉如下:

1、能提高對呼吸運動的調控能力,在有意識控制的基礎上,促進調身、調心。

2、是實現練功入靜的重要手段。人之呼吸與生俱來,故呼吸吐納乃人體生命之本能,行功時,有意調整呼吸,使之勻深細長,非常有利於入靜。

3、呼吸調整,真氣充沛、順暢;通過呼吸調整,將體內之真氣聚集、儲存於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如丹田),或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或祛邪排濁,利益身心,使功者更易進入修煉的高度入靜狀態。

“調息”之火候較意守容易掌握,常見的“調息”偏差反應和原因有以下幾種:

1、反應:呼吸不暢,胸腹起伏時有壓迫感;原因:衣著過緊,腰帶未松。

2、反應:呼吸不當,胸悶氣短;原因:姿勢不當,過於含胸或挺胸。

3、反應:膈肌、腹肌緊張,阻礙氣機下降,造成憋氣、胸悶、腹脹、心慌、心跳,呼吸急促,長短不勻;原因:盲目追求呼吸的勻深細長,呼吸用力過猛,吸氣過於深長,閉氣不當。

4、反應:腹脹、嗝氣,情緒煩躁,精神緊張;原因:意守呼吸,呼吸太重,太集中。

實踐中,常見一些修煉者參書盲修,看到書上講“調息的標準就是要呼吸勻、深、細、長”,於是一味專注呼吸,不知輕重緩急,功後造成呼吸不順,心律不齊,胸悶氣短,四肢無力等流弊。

關於“調息”,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調整好姿勢(調身),再調整好心態(調心),形正心和,呼吸自然就順暢,自然會漸進到勻、深、細、長的理想境界;簡單而言,“調身”、“調心”做好了,不管呼吸,讓身體自然地呼吸,就是最好的、最安全的“調息”。

丹道修煉中的“意守”

“意守丹田”對修真的意義與重要性,無需多言。然而,實修中,真正將“意守丹田”做到位的修煉者往往並不多。

首先,“意守丹田”並不是“死守丹田”。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意守丹田”一詞,以為就是將注意力一個勁地集中到下丹田,再加上這些人往往心性不好,過於執著,雜念多,於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拼命地死守著丹田,時間一長,就出現頭昏腦脹、胸悶氣短、氣機錯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問題。

不可有意守,也不可無意求。有意守,會造成意念過重,氣機紊亂,內氣渾濁;無意求,實屬頑空、妄空,最後會空無一物、空無所得。

因此,“守丹田”,既要摒棄頑空、妄空,更不能讓意念過重。

具體說來,就是在修煉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一定要放鬆,心態一定要平和,一定要靜下心來,讓身心俱松、身心俱空,要用真意微微去守、微微去照,像春蠶吐絲那樣,似綿綿非綿綿,若有若無,若即若離;這樣才能氣機順暢,身心愉悅,功力漸長。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修煉指迷: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本文要講一講所謂丹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收視返聽,凝神入氣,調息綿綿,心息相依”。

丹道十六字妙語見於清朝濟陽子撰注的《金丹妙訣》。

濟陽子,即黃仙洲,他對丹道十六字妙語曾作過一番研究並作了詳細的注釋。

今筆者擇其要抄錄如下:

“收視返聽”:“收視者,乃將眼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停息靜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歸氣穴之內。眼光下視氣穴,神觀靜定,即觀自在菩薩。所謂返觀內照常心靜,性命雙修出苦輪也”。

“凝神入氣”:“……將元神凝歸祖竅、玄關之中,靜定化成甘露吞下,從膻中送歸臍輪氣穴”。

“調息綿綿”:調息是指“調真息息”,即謂“真胎息”。“綿綿者,即十二時中,時時刻刻不可間斷之旨也”,“……人之真息,後升前降,……要須上至玄關,下至氣穴,靜定氣穴,息息歸根,綿綿不絕。鍛煉純熟,自然常升常降”。

“心息相依”: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息,“乃是氣穴內中之真息”。“心息相依,神氣不可須臾離,離則屬於枯偏矣”。“……其法在於凝神入氣穴,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所謂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

關於丹道,馬濟人先生在《實用中醫學》第五章中說:“丹道淵源於早期的內練功夫,而興起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金元,成熟於明清。”我國早期的內練功夫的敘述比較質樸。

隋.蘇元朗《旨道要篇》說:“行氣導引,稱為丹道。”說明丹道就是行氣導引功夫。

後世經過道家弟子借用外丹名詞術語、五行八卦等包裝,把所謂煉丹全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煉己、調藥、產藥、采藥、煉藥,還有什麼小周天、大周天,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等。

一些丹道學者對此津津樂道,講得玄乎其玄。自唐宋以來出現的一些內丹術著作,讀起來神秘玄奧,使本來簡單易行、明白易懂的行氣導引功夫,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法術。

清.方維甸在《校刊抱樸子內篇序》中指出,這種“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的內丹理論,實質上還是神仙之說,只不過換了一副臉孔,“旁涉禪學,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為一之”而已。

丹道十六字妙語的出現,把這神秘化了的內練功夫,一掃其宗教塵垢,還其本來面目,使普通人能看懂,有修煉下手的可能。

精煉的十六個字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比較實際的修煉過程: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

把“神仙不肯說分明”(唐.呂純陽詩句,見《全唐詩·卷八五八》)的所謂內丹術說得非常明白具體,這就是內丹術十六字妙語的功勞。

明代養生家趙台鼎在《脈望.卷六》中曾生動地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感受:“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綿綿若存,歸於祖竅,內外混合,結成還丹,自覺丹田火熾,暢於四肢,如癡如醉,美在其中”。

丹道理論中常常提到的所謂還精補腦說,是直接從房中術發展而來的。早在晉朝,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釋滯》中就已點破。

他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

後世所謂抽鉛添汞、坎離交媾、心腎相交、取坎填離、水火相濟,還有什麼河車搬運、玉液還丹等等,實際上都是還精補腦的不同表達方式,即內丹學者用宗教術語對行氣導引功夫進行包裝、演義的一種說法。

結合上文所述,我們比較一下道家十六字錠金與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其內容大同小異,講的都是集中意念,氣歸丹田的行氣術式。

不同的是:道家十六字錠金講究方法上“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強調咽津的養生作用;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則講“調息綿綿”、“心息相依”,強調呼吸要細、長,強調意念與呼吸的自然配合。

北京白雲觀有副對聯:“意凝氣凝神凝,爐中煉就長生藥;念住息住脈住,鼎內修成不壞身。”既概括了內丹術對道家丹功的繼承,也融合了佛家禪宗“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的入定方法,使我們感受到了儒佛道在養生中的互相吸收、相互滲透。

關於丹道,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有一段說明很值得我們思考:

“世人論道家丹道之學,多認為它由外丹發展而來,這種說法不為無據,但還不能全面地說明問題。

丹道說,實際上是心性之學在道家理論上的表現,它適應時代思潮而生,不能簡單地認丹道說的興起是由於外丹毒性強烈,服用者多暴死,才轉向內丹的。‘內丹說’在道家,‘佛性說’在佛宗,‘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

圖文源於互聯網

秋序陰陽行

秋序陰陽行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寒澈而泉潤,霜凝而野色青。倚闕望天,察風物於四時;臨溪臨山,得古人之時訓。層雲積霧,蒼天有象;飛鳥驚蟄,下臨地物。蟄蟲伏草,草木黃落,窮物候之序列;雷電潛隱,水泉凝動,示陰陽之消長。古人觀天察地,測時而應事,物候與卦象互為表裡,序天地之理,導人以治世之道。

九、十月建戌、建亥,十二闢卦中分別對應剝卦(九月建戌)與坤卦(十月建亥),秋分至霜降,萬物漸入收藏。逸周書‧時訓解所載雷始收聲、蟄蟲培戶、菊有黃華、草木黃落,皆象徵天地氣機轉入閉藏之態。剝卦象徵陰氣漸盛、陽氣衰微,坤卦象徵陰氣充盈、萬物收藏完成;此時陰陽漸別,陽氣雖微,陰氣初盛,提醒人心應守節制,政令亦需慎重,方能與天地同律,使社稷安定。秋候的物候與卦象互映,不僅反映自然運行的秩序,也暗含政治治理之警示:萬物閉藏,政事宜收束,人心須安撫。

冬月建子至建丑,十二闢卦循復,冬至至大寒,陰陽交替完成一輪循環。逸周書‧時訓解所載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雞始乳、鷙鳥厲疾,象徵萬物潛藏以待來春。冬候的沉潛與卦象的復返相呼應,提醒人們耐心守序,以應天地之氣,並為新一輪陽生與萬物蘇醒作準備。秋冬之候,卦象與物候互映,昭示自然律動與人事治理的同頻共律,教人順天應時、守序待新。

四時輪轉,陰陽相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十二闢卦如歲時之骨,物候細節則為血肉,二者交映,使人得以洞察天地運行之序、感受萬物生息之律。古人觀之,以治國安民;今人覽之,可悟自然與人生之法則:凡事順其時而行,則萬象皆和;逆其序而為,則陰陽失衡,禍福相生。天地不言,而時序自彰;人心若守,則陰陽相應,歲時之音,流轉無窮。

肝氣鬱結生百病

肝氣鬱結生百病,五種方法幫你疏肝解鬱,趕走疾病!

肝失疏泄、肝氣鬱結存在於許多疾病的病變過程中,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後。

肝氣的疏泄狀態,對於整個機體的機能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臨床中,疏肝法是一種常用的治法,告訴我們要這樣用疏肝法。

重視疏肝,肝調則和
肝主疏泄的生理特點即是通暢調達。生理上肝氣調達則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水津輸布排泄無阻;肝的疏泄不僅關係到氣血津液代謝,而且對維持其他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至關重要。如主血之心氣有賴於肝的疏泄,肺氣的宣降有賴於肝的調暢,肝氣調則脾升胃降,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腑氣下行。

可見,肝氣調達是臟腑氣血津液進行正常功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病理上,肝氣與氣血津液及其他臟腑之間更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一方面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可致氣失調達、升降逆亂、血行不暢、津液代謝障礙、心血瘀阻、肺失宣降、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另一方面,體內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心肺脾胃等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反過來又可能妨礙肝的疏泄功能。

所以肝失疏泄不僅見於肝膽系疾病,還廣泛存在於其他臟腑如心、肺、脾、胃、腎等病變中。因此,我非常重視肝氣調暢對於其他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除對有明顯肝氣鬱結的病證積極使用疏肝之劑外,對於那些證候不顯但有肝鬱趨向者亦及時、大膽投以疏肝之品。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鬱結,又可通過調暢肝氣而促進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和其他臟腑功能的恢復。

調暢肝氣,莫忘扶正
肝失疏泄若以虛實而論則實證居多,故我在疏肝時常于主方中加入補氣養血扶正之品。因肝失疏泄,氣鬱不暢可犯脾土,乃木乘土,治需健脾益氣,使脾氣實,不為肝乘,方能截斷傳變,此即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另一方面,疏肝解鬱之品用之不當又可耗氣破氣,導致或加重氣虛,因此,治療肝氣鬱結之證可酌加黨參、白術、茯苓之類。當然,肝病不僅傳脾還可向其他臟腑傳變,亦可導致陰血不足,因為肝藏血有賴於肝主疏泄功能的調節,肝氣疏泄、氣鬱不暢可影響血液的藏與布,甚或鬱而化火,耗傷陰血。

故于疏肝方中常加入白芍、枸杞子、制首烏等藥,以滋養陰血,柔肝平肝。

疏肝解鬱,助以活血

血雖為心所主,但心主血脈尤其是心氣對心血的推動作用有賴肝氣的疏泄;且肝為藏血之髒,並與沖任二脈關係密切,所以只有肝氣調達、心氣推動正常有力,才能血脈通暢。

誠如《血證論》所雲:“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鬱,則血脈流暢。”

病理上肝失疏泄、肝氣鬱結易致血液運行不暢,甚或鬱滯不行,或心脈痹阻,或痛經閉經,或癥瘕痞塊。

因此,我常于疏肝方中助以活血之品,如當歸、川芎、赤芍、丹參等,一方面可以防治肝失疏泄導致血脈運行不暢,另一方面因血能載氣,兩者相互為用,通過改善血行可促進肝氣的疏泄。

調肝為主,兼顧他髒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內各臟腑氣機運行必然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如肝之疏泄有利於肺氣宣降、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而肺氣宣降正常、脾胃升降有序亦有助於肝氣的調暢。

因此,治療肝失疏泄之證,我並不局限於肝,還視具體情況加入一些調理其他臟腑氣機的藥物,如宣降肺氣的苦杏仁、桔梗、蘇子,調理脾胃的陳皮、枳殼、砂仁。

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鬱結累及其他臟腑,又可通過調理臟腑的氣機而促進肝氣的調達。

用藥遣方,頗有特色
常用的疏肝解郁藥物包括白蒺藜、香附、薄荷、青皮、郁金、佛手、香櫞、川楝子、綠萼梅等。這些藥物皆入肝經,解肝鬱,理肝氣,然其性能、功效、應用卻同中有異。

疏肝解鬱一般不用柴胡,因其性偏涼,且疏肝之力較猛,若用之不當易耗氣傷氣。只有肝氣鬱結較重較久或肝鬱有化熱之象時才選用。古人有柴胡能劫陰之說,故有陰傷之征,如舌紅少苔時多避而不用,或少量併合以養陰之品。

對於一般肝氣鬱結之證,可用白蒺藜,因其辛散苦泄,理氣疏肝較柴胡緩慢溫和,無耗氣傷陰之弊,又無升陽之害,適應證較柴胡廣泛。凡肝氣鬱結熱象不顯或兼有寒象者多用之。

青皮疏肝破氣作用迅猛,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較甚或氣滯血瘀、肝脾腫大者用之,因其辛苦溫,故肝鬱兼寒者用之甚當,如治寒滯肝脈之寒疝,多以其配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然因其性峻烈、沉降下行,雖能疏肝膽,破氣滯,亦多不常用。

香附性平,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芳香走竄,是疏肝理氣之良藥,故凡肝鬱氣滯所引起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諸病多用香附。一般疏肝多用制香附,若肝氣鬱結兼有表證則用生香附,因其既能疏肝又能透表。

薄荷辛涼入肺、肝二經,能疏通肝經氣滯,疏散上焦風熱,故多用之治療肝氣鬱結兼有頭痛目赤或咽喉腫痛者。

佛手、香櫞性味相近,功效相似,皆為芳香辛散之品,長於疏肝和胃,行氣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脹痛、脘腹痞悶、嘔吐食少等症。兩藥或合用或單用,但常用佛手代香櫞。綠萼梅芳香性平,力緩而無傷陰耗氣之弊,多用於肝胃不和之證。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