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道家丹道修煉:“調息”與“意守”的要領!

丹道修煉中的“調息”

行功修煉有三調:“調身”、“調心”、“調息”。

“調息”偏差,是指在實踐中,修者由於把握不好呼吸的輕重緩急、勻深細長,而形成的偏差。

“調息”就是運用意識和特定的動作,通過調整呼吸使意氣相合,以後天之氣召還先天之氣。呼吸調整得當,神清氣爽,心平氣和。

因此,“調息”也是“調心”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

“調息”功效巨大,茲舉如下:

1、能提高對呼吸運動的調控能力,在有意識控制的基礎上,促進調身、調心。

2、是實現練功入靜的重要手段。人之呼吸與生俱來,故呼吸吐納乃人體生命之本能,行功時,有意調整呼吸,使之勻深細長,非常有利於入靜。

3、呼吸調整,真氣充沛、順暢;通過呼吸調整,將體內之真氣聚集、儲存於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如丹田),或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或祛邪排濁,利益身心,使功者更易進入修煉的高度入靜狀態。

“調息”之火候較意守容易掌握,常見的“調息”偏差反應和原因有以下幾種:

1、反應:呼吸不暢,胸腹起伏時有壓迫感;原因:衣著過緊,腰帶未松。

2、反應:呼吸不當,胸悶氣短;原因:姿勢不當,過於含胸或挺胸。

3、反應:膈肌、腹肌緊張,阻礙氣機下降,造成憋氣、胸悶、腹脹、心慌、心跳,呼吸急促,長短不勻;原因:盲目追求呼吸的勻深細長,呼吸用力過猛,吸氣過於深長,閉氣不當。

4、反應:腹脹、嗝氣,情緒煩躁,精神緊張;原因:意守呼吸,呼吸太重,太集中。

實踐中,常見一些修煉者參書盲修,看到書上講“調息的標準就是要呼吸勻、深、細、長”,於是一味專注呼吸,不知輕重緩急,功後造成呼吸不順,心律不齊,胸悶氣短,四肢無力等流弊。

關於“調息”,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是,調整好姿勢(調身),再調整好心態(調心),形正心和,呼吸自然就順暢,自然會漸進到勻、深、細、長的理想境界;簡單而言,“調身”、“調心”做好了,不管呼吸,讓身體自然地呼吸,就是最好的、最安全的“調息”。

丹道修煉中的“意守”

“意守丹田”對修真的意義與重要性,無需多言。然而,實修中,真正將“意守丹田”做到位的修煉者往往並不多。

首先,“意守丹田”並不是“死守丹田”。

很多人望文生義,看到“意守丹田”一詞,以為就是將注意力一個勁地集中到下丹田,再加上這些人往往心性不好,過於執著,雜念多,於是在修煉的過程中,拼命地死守著丹田,時間一長,就出現頭昏腦脹、胸悶氣短、氣機錯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問題。

不可有意守,也不可無意求。有意守,會造成意念過重,氣機紊亂,內氣渾濁;無意求,實屬頑空、妄空,最後會空無一物、空無所得。

因此,“守丹田”,既要摒棄頑空、妄空,更不能讓意念過重。

具體說來,就是在修煉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一定要放鬆,心態一定要平和,一定要靜下心來,讓身心俱松、身心俱空,要用真意微微去守、微微去照,像春蠶吐絲那樣,似綿綿非綿綿,若有若無,若即若離;這樣才能氣機順暢,身心愉悅,功力漸長。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修煉指迷: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本文要講一講所謂丹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收視返聽,凝神入氣,調息綿綿,心息相依”。

丹道十六字妙語見於清朝濟陽子撰注的《金丹妙訣》。

濟陽子,即黃仙洲,他對丹道十六字妙語曾作過一番研究並作了詳細的注釋。

今筆者擇其要抄錄如下:

“收視返聽”:“收視者,乃將眼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停息靜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歸氣穴之內。眼光下視氣穴,神觀靜定,即觀自在菩薩。所謂返觀內照常心靜,性命雙修出苦輪也”。

“凝神入氣”:“……將元神凝歸祖竅、玄關之中,靜定化成甘露吞下,從膻中送歸臍輪氣穴”。

“調息綿綿”:調息是指“調真息息”,即謂“真胎息”。“綿綿者,即十二時中,時時刻刻不可間斷之旨也”,“……人之真息,後升前降,……要須上至玄關,下至氣穴,靜定氣穴,息息歸根,綿綿不絕。鍛煉純熟,自然常升常降”。

“心息相依”: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息,“乃是氣穴內中之真息”。“心息相依,神氣不可須臾離,離則屬於枯偏矣”。“……其法在於凝神入氣穴,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所謂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

關於丹道,馬濟人先生在《實用中醫學》第五章中說:“丹道淵源於早期的內練功夫,而興起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金元,成熟於明清。”我國早期的內練功夫的敘述比較質樸。

隋.蘇元朗《旨道要篇》說:“行氣導引,稱為丹道。”說明丹道就是行氣導引功夫。

後世經過道家弟子借用外丹名詞術語、五行八卦等包裝,把所謂煉丹全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煉己、調藥、產藥、采藥、煉藥,還有什麼小周天、大周天,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等。

一些丹道學者對此津津樂道,講得玄乎其玄。自唐宋以來出現的一些內丹術著作,讀起來神秘玄奧,使本來簡單易行、明白易懂的行氣導引功夫,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法術。

清.方維甸在《校刊抱樸子內篇序》中指出,這種“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的內丹理論,實質上還是神仙之說,只不過換了一副臉孔,“旁涉禪學,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為一之”而已。

丹道十六字妙語的出現,把這神秘化了的內練功夫,一掃其宗教塵垢,還其本來面目,使普通人能看懂,有修煉下手的可能。

精煉的十六個字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比較實際的修煉過程: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

把“神仙不肯說分明”(唐.呂純陽詩句,見《全唐詩·卷八五八》)的所謂內丹術說得非常明白具體,這就是內丹術十六字妙語的功勞。

明代養生家趙台鼎在《脈望.卷六》中曾生動地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感受:“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綿綿若存,歸於祖竅,內外混合,結成還丹,自覺丹田火熾,暢於四肢,如癡如醉,美在其中”。

丹道理論中常常提到的所謂還精補腦說,是直接從房中術發展而來的。早在晉朝,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釋滯》中就已點破。

他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

後世所謂抽鉛添汞、坎離交媾、心腎相交、取坎填離、水火相濟,還有什麼河車搬運、玉液還丹等等,實際上都是還精補腦的不同表達方式,即內丹學者用宗教術語對行氣導引功夫進行包裝、演義的一種說法。

結合上文所述,我們比較一下道家十六字錠金與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其內容大同小異,講的都是集中意念,氣歸丹田的行氣術式。

不同的是:道家十六字錠金講究方法上“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強調咽津的養生作用;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則講“調息綿綿”、“心息相依”,強調呼吸要細、長,強調意念與呼吸的自然配合。

北京白雲觀有副對聯:“意凝氣凝神凝,爐中煉就長生藥;念住息住脈住,鼎內修成不壞身。”既概括了內丹術對道家丹功的繼承,也融合了佛家禪宗“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的入定方法,使我們感受到了儒佛道在養生中的互相吸收、相互滲透。

關於丹道,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有一段說明很值得我們思考:

“世人論道家丹道之學,多認為它由外丹發展而來,這種說法不為無據,但還不能全面地說明問題。

丹道說,實際上是心性之學在道家理論上的表現,它適應時代思潮而生,不能簡單地認丹道說的興起是由於外丹毒性強烈,服用者多暴死,才轉向內丹的。‘內丹說’在道家,‘佛性說’在佛宗,‘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

圖文源於互聯網

秋序陰陽行

秋序陰陽行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寒澈而泉潤,霜凝而野色青。倚闕望天,察風物於四時;臨溪臨山,得古人之時訓。層雲積霧,蒼天有象;飛鳥驚蟄,下臨地物。蟄蟲伏草,草木黃落,窮物候之序列;雷電潛隱,水泉凝動,示陰陽之消長。古人觀天察地,測時而應事,物候與卦象互為表裡,序天地之理,導人以治世之道。

九、十月建戌、建亥,十二闢卦中分別對應剝卦(九月建戌)與坤卦(十月建亥),秋分至霜降,萬物漸入收藏。逸周書‧時訓解所載雷始收聲、蟄蟲培戶、菊有黃華、草木黃落,皆象徵天地氣機轉入閉藏之態。剝卦象徵陰氣漸盛、陽氣衰微,坤卦象徵陰氣充盈、萬物收藏完成;此時陰陽漸別,陽氣雖微,陰氣初盛,提醒人心應守節制,政令亦需慎重,方能與天地同律,使社稷安定。秋候的物候與卦象互映,不僅反映自然運行的秩序,也暗含政治治理之警示:萬物閉藏,政事宜收束,人心須安撫。

冬月建子至建丑,十二闢卦循復,冬至至大寒,陰陽交替完成一輪循環。逸周書‧時訓解所載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雞始乳、鷙鳥厲疾,象徵萬物潛藏以待來春。冬候的沉潛與卦象的復返相呼應,提醒人們耐心守序,以應天地之氣,並為新一輪陽生與萬物蘇醒作準備。秋冬之候,卦象與物候互映,昭示自然律動與人事治理的同頻共律,教人順天應時、守序待新。

四時輪轉,陰陽相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十二闢卦如歲時之骨,物候細節則為血肉,二者交映,使人得以洞察天地運行之序、感受萬物生息之律。古人觀之,以治國安民;今人覽之,可悟自然與人生之法則:凡事順其時而行,則萬象皆和;逆其序而為,則陰陽失衡,禍福相生。天地不言,而時序自彰;人心若守,則陰陽相應,歲時之音,流轉無窮。

肝氣鬱結生百病

肝氣鬱結生百病,五種方法幫你疏肝解鬱,趕走疾病!

肝失疏泄、肝氣鬱結存在於許多疾病的病變過程中,影響著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及預後。

肝氣的疏泄狀態,對於整個機體的機能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臨床中,疏肝法是一種常用的治法,告訴我們要這樣用疏肝法。

重視疏肝,肝調則和
肝主疏泄的生理特點即是通暢調達。生理上肝氣調達則氣機升降出入有序,水津輸布排泄無阻;肝的疏泄不僅關係到氣血津液代謝,而且對維持其他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也至關重要。如主血之心氣有賴於肝的疏泄,肺氣的宣降有賴於肝的調暢,肝氣調則脾升胃降,清陽上升,濁陰下降,腑氣下行。

可見,肝氣調達是臟腑氣血津液進行正常功能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病理上,肝氣與氣血津液及其他臟腑之間更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一方面肝失疏泄、氣機鬱滯可致氣失調達、升降逆亂、血行不暢、津液代謝障礙、心血瘀阻、肺失宣降、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另一方面,體內氣血津液代謝障礙、心肺脾胃等臟腑氣機升降失常反過來又可能妨礙肝的疏泄功能。

所以肝失疏泄不僅見於肝膽系疾病,還廣泛存在於其他臟腑如心、肺、脾、胃、腎等病變中。因此,我非常重視肝氣調暢對於其他臟腑生理功能的作用,除對有明顯肝氣鬱結的病證積極使用疏肝之劑外,對於那些證候不顯但有肝鬱趨向者亦及時、大膽投以疏肝之品。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鬱結,又可通過調暢肝氣而促進氣血津液的運行輸布和其他臟腑功能的恢復。

調暢肝氣,莫忘扶正
肝失疏泄若以虛實而論則實證居多,故我在疏肝時常于主方中加入補氣養血扶正之品。因肝失疏泄,氣鬱不暢可犯脾土,乃木乘土,治需健脾益氣,使脾氣實,不為肝乘,方能截斷傳變,此即所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另一方面,疏肝解鬱之品用之不當又可耗氣破氣,導致或加重氣虛,因此,治療肝氣鬱結之證可酌加黨參、白術、茯苓之類。當然,肝病不僅傳脾還可向其他臟腑傳變,亦可導致陰血不足,因為肝藏血有賴於肝主疏泄功能的調節,肝氣疏泄、氣鬱不暢可影響血液的藏與布,甚或鬱而化火,耗傷陰血。

故于疏肝方中常加入白芍、枸杞子、制首烏等藥,以滋養陰血,柔肝平肝。

疏肝解鬱,助以活血

血雖為心所主,但心主血脈尤其是心氣對心血的推動作用有賴肝氣的疏泄;且肝為藏血之髒,並與沖任二脈關係密切,所以只有肝氣調達、心氣推動正常有力,才能血脈通暢。

誠如《血證論》所雲:“以肝屬木,木氣沖和調達,不致遏鬱,則血脈流暢。”

病理上肝失疏泄、肝氣鬱結易致血液運行不暢,甚或鬱滯不行,或心脈痹阻,或痛經閉經,或癥瘕痞塊。

因此,我常于疏肝方中助以活血之品,如當歸、川芎、赤芍、丹參等,一方面可以防治肝失疏泄導致血脈運行不暢,另一方面因血能載氣,兩者相互為用,通過改善血行可促進肝氣的疏泄。

調肝為主,兼顧他髒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內各臟腑氣機運行必然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作用。如肝之疏泄有利於肺氣宣降、脾氣上升、胃氣下降,而肺氣宣降正常、脾胃升降有序亦有助於肝氣的調暢。

因此,治療肝失疏泄之證,我並不局限於肝,還視具體情況加入一些調理其他臟腑氣機的藥物,如宣降肺氣的苦杏仁、桔梗、蘇子,調理脾胃的陳皮、枳殼、砂仁。

這樣既可防治肝氣鬱結累及其他臟腑,又可通過調理臟腑的氣機而促進肝氣的調達。

用藥遣方,頗有特色
常用的疏肝解郁藥物包括白蒺藜、香附、薄荷、青皮、郁金、佛手、香櫞、川楝子、綠萼梅等。這些藥物皆入肝經,解肝鬱,理肝氣,然其性能、功效、應用卻同中有異。

疏肝解鬱一般不用柴胡,因其性偏涼,且疏肝之力較猛,若用之不當易耗氣傷氣。只有肝氣鬱結較重較久或肝鬱有化熱之象時才選用。古人有柴胡能劫陰之說,故有陰傷之征,如舌紅少苔時多避而不用,或少量併合以養陰之品。

對於一般肝氣鬱結之證,可用白蒺藜,因其辛散苦泄,理氣疏肝較柴胡緩慢溫和,無耗氣傷陰之弊,又無升陽之害,適應證較柴胡廣泛。凡肝氣鬱結熱象不顯或兼有寒象者多用之。

青皮疏肝破氣作用迅猛,肝鬱氣滯、胸脅脹痛較甚或氣滯血瘀、肝脾腫大者用之,因其辛苦溫,故肝鬱兼寒者用之甚當,如治寒滯肝脈之寒疝,多以其配荔枝核、橘核、小茴香。然因其性峻烈、沉降下行,雖能疏肝膽,破氣滯,亦多不常用。

香附性平,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芳香走竄,是疏肝理氣之良藥,故凡肝鬱氣滯所引起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諸病多用香附。一般疏肝多用制香附,若肝氣鬱結兼有表證則用生香附,因其既能疏肝又能透表。

薄荷辛涼入肺、肝二經,能疏通肝經氣滯,疏散上焦風熱,故多用之治療肝氣鬱結兼有頭痛目赤或咽喉腫痛者。

佛手、香櫞性味相近,功效相似,皆為芳香辛散之品,長於疏肝和胃,行氣止痛,用於肝鬱氣滯、肝胃不和所致的脅肋脹痛、脘腹痞悶、嘔吐食少等症。兩藥或合用或單用,但常用佛手代香櫞。綠萼梅芳香性平,力緩而無傷陰耗氣之弊,多用於肝胃不和之證。

圖文源於互聯網

「身中六神」與「家中六神」

「身中六神」與「家中六神」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用到“六神不安”、“六神無主”這兩個成語,那麼究竟這六神是哪六神呢?

也許很多人還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借著這個成語來談談我們身邊的神——身中六神與家宅六神。

成語中的六神無主與六神不安,意義相近。宋代高道張君房所編著的《雲笈七簽》中就有記載:“凡人臥,頭邊勿安放火爐,令人六神不安。”

元代劉唐卿的雜劇《降桑椹》也有寫到“今有蔡順的母親,病枕在床,俺家宅六神不安”。

那麼這六神到底是哪裡六神呢?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這六神其實分為內外六神,內六神指的是我們人身中的六種神靈,外六神則是指家宅六神。

一、身中六神

道教講人體內各部位都有神居住,身中六神分別是“心、肺、肝、腎、脾、膽”之神,對於這些神的名諱與形狀,道經中有都有明確的記載,道經曰,“心神名丹元,字守靈,形長九寸。肺神名皓華,字虛成,形長八寸。肝神名龍煙,字舍明,形長七寸。腎神名玄冥,字育嬰,形長三寸六分。脾神名常在,字魂庭,形長七寸三分。膽神名龍曜,字威明,形長三寸六分。”

人體周身各有所鎮之神,內至精血筋骨,外至肢百節都有所司之神鎮守其間。
大致為:精血三真,名無生君,字黃凝子玄,鎮我兩乳之下源。骨節二真,名堅玉君,字凝羽珠,鎮我太倉之府,五腸之口。

如果神在身體就健康,神不在就會生病。要使身體健康,就要通過存想,以意念引導神按照一定的路徑運行,使身體各部的神安居其處所。而在道教的一些法事中,也都有相應的咒語與存想呼喚身中諸神使之傳言達信或護衛真身。

談起家宅六神,則必須先從中國先秦時期的“五祀”說起,《禮記》載“祭五祀”,東漢鄭玄注釋為“門、井、戶、灶、中溜”五種。

兩相參照,東漢班固《白虎通義》也有此記載:“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溜。”
此五祀,為後代門神戶尉、井神、灶神、土神的濫觴,再加上廁神,合起來就是道教中的家宅六神。此六神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怠慢不得。

二、家宅六神

1. 門神、戶神
在古代最早的門神信仰,起源於《山海經》記載的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
據傳說,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千年古桃樹,枝幹蜿蜒數千里。桃樹枝幹的東北方是傳說中的鬼門所在,經常有鬼怪出來傷人,而神荼和鬱壘便把守著洞口捉鬼。後來,人們用桃木雕刻成神荼和鬱壘的模樣掛在大門上,用來驅邪辟禍,這便是早期門神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根據不同地區的習俗,又將很多神明加入門神的行列。最為著名的是唐代的兩位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他們曾為李世民在殿門站崗守夜,擋住外來的鬼魅。後來,皇室畫匠將兩人的畫像立于宮門,這一傳統也在民間流傳開來。
道教的門神有很多位,除了上面提到的幾位,還有鍾馗、文武財神、靈官馬元帥等。
戶神與門神區別不大。因為在古代,“門戶”僅僅是根據門的數量定義的,《說文》記載:“一扇曰戶,兩扇曰門”,即單扇為戶,雙扇為門。由於民間百姓的大門一般都是雙扇,所以都稱門神,對於門戶的祭祀,也成為了對門神的祭祀。

2. 井神
現代社會中,自來水已十分普及,但在古代,水井卻是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用水來源。
人們對這一生命之源心懷敬畏,關於水井也流傳著不少神話傳說。
《西遊記》中就有相關情節:烏雞國國王被青毛獅子精陷害,投入花園的八角井中淹死,而這口看似普通的水井竟能通向龍宮,水晶宮裡還有井龍王坐鎮。雖為神話,卻也反映出古人對水井的神聖敬畏之情。
在民間有祭祀井神的習俗,通常在農曆春節時,人們會在水井邊燒香祭拜,部分地區還會獻上糕點、茶酒等祭品。
井神一般沒有專門的神像或廟宇供奉,北方地區多將水母娘娘當作井神供奉,南方地區則供奉井泉童子。
古人祭祀井神,也體現了他們對獲得水源的感恩之心。

3. 灶神
俗話說“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灶神就是大家熟知的灶王爺,又被道教尊為灶君司命、灶神星君等。其在道教的全稱為“九天東廚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是每一戶的“一家之主”。
相傳每年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灶王爺要離開家宅去天庭向玉皇大帝奏職,詳細稟報這一年這家人的善惡之事。為了能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人們在這一天會準備許多糖瓜、麥芽糖等糕點作為祭品供奉給灶神。
關於灶神的來歷,民間有很多版本。道教的灶神有多位,其中包括五帝灶君,分別是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

民間則將灶神形象化為一位和藹的老爺爺,並有一位灶母在旁邊為伴。

4. 土地神
《公羊傳》注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除了道教,民間也有祭祀土地神的傳統,土地神是民間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

土地神的形象大多衣著樸素,非常貼近常人,常被塑造成一位慈眉善目、鬚髮皆白的老者。

在土地神的塑像旁邊,還會塑有一位同樣慈祥的土地奶奶,二者一同受到世人的香火供奉。

道教中的土地神有很多位,道教認為,土地神掌管疆土,鎮守一方,同時還兼司幽冥之事。

5. 廁神
最後一位是廁神,雖然聽起來“另類”,但在道教中確實有一位司廁之神,這位廁神又叫紫姑。

廁神並非僅僅掌管茅廁,還主司占卜諸事的吉凶,能知曉禍福。

關於廁神紫姑的傳說有很多版本,相傳紫姑原本是富家的一位侍妾,因被正妻嫉恨,在正月十五日晚上被設計毒害於廁所。

紫姑含冤而死,魂靈不散,每當有人上廁所時,都會聽到她的啼哭之聲,還伴有兵刀聲。上天有感于紫姑的忠貞,將她封為廁神。後來,世人會在正月十五日舉行“迎紫姑”的活動來祭祀這位神仙。

家宅六神作為家居保護神,一直在我們身邊。雖然他們職位很小,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東漢鄭玄注《禮記・祭法》時,認為他們“非大神所祈報大事者也”,而是“小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爾。”

其具體主管事務為:“司命主督察三命,中雷主堂室居處,門、戶主出入,行主道路行作,厲主殺罰,灶主飲食之事。”而每年將他們祭祀一遍,正好完成了一年四季的輪換。

班固《白虎通義》中說“祭五祀所以歲一遍何?順五行也。故春即祭戶。戶者,人所出入,亦春萬物始觸戶而出也…… 秋祭門。門以閉藏自固也。秋亦萬物成熟,內備自守也。”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