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上)

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上)
聖嚴法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如同花開、花謝,皆是因緣所生。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拼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一從有我的煩惱,到無我的解脫

凡是「有我」,一定不離煩惱。假如不把「我」考慮進去,煩惱就會離你而去,即得解脫。「我」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清楚,以為有個真正存在的「我」,認為所謂的「我」,大概就是指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理層面的我、精神層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動」。

心理活動是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漸漸地在增加心理活動的頻率。剛開始心裡一無所有,懵懂、無知,然後自渾矇中慢慢開始有學問、知識,有種種自己的、他人的,我們的、他們的,個人的、大家的,對的、不對的,有利的、無利的⋯⋯等的想法、觀念,這些都屬於心理的活動。由於心理活動的表現,進一步就出現了超心理的精神層面。

精神的層面是什麼呢?是從我們身心的行為而產生的影響力。說得更抽象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諸位在這裡聽講便是一種精神生活。

很多人認為精神生活就是娛樂、藝術或思想,其實,這些都不出乎我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層面應該是更高於心理層面,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非語言、文字、思想所能表達的,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宣。凡是能夠以想像抵達的狀態,還只是心理的層面,不是精神的層面。

所謂意會,也就是體會,只能發出:「啊,我感覺好美!感覺好偉大!」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美到什麼程度?無法說出,也無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這就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我、心理層面的我,以及身體、肉體生活層面的我,都叫作「有我」。活在這個層次的我,可以說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質的層面上,還不到心理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即有知識、學問、道德、倫理等觀念出現,可以透過教育而完成;不過,透過教育而完成的倫理道德,在能做與不能做、應做或不應做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在印度的佛陀時代不許做的,到了中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非要你做不可,還是得做;古代的中國人不准許的,現代的中國人可能就沒有禁忌了,也就是說,時代不同了。物質的環境、物性的層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層次,卻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是由於文化背景、風俗地域的不同,倫理、道德的標準也就不一樣。

從一個學佛人的立場來看,這一切的現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們在物質層面的活動,覺得是正常的;看到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活動,也覺得是正常的。人家說這個人不道德,沒有倫理觀念,我都覺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說,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層面,也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為其實這都是「我」的問題。哲學家講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則,但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琳琅滿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別分庭抗禮,各自擁有不同的大師。

所以,從宗教的層面、精神的層面講「我」,也都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凡是「有我」就有煩惱,不管是最低的物質層面、心理層面,乃至於精神層面。只要有我,就有煩惱,只有「無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凋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為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拼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為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全真道不只是修行煉丹,悲天憫人才是最高理想!

全真道不只是修行煉丹,悲天憫人才是最高理想!


既然哀歎生命的無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個方法去接受這種無常、淡看這種無常並最終超越這種無常。此是祖師修道的緣由,也是祖師希望把這一點作為濟世思想的終極目的。

全真教的興起,開啟了道教史上的全新一頁。在佛教和儒家理學思潮的相互影響下,全真教的祖師們更側重于性命雙修的內容,因此在宗教生活上也開始傾向於從“為帝者師、皇者師、王者師”的政治生活中超越出來,轉而更追求個人在修行上的精進。

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談到“養身之法”時說道:“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這大抵奠定了全真教開始以雲遊參訪,為修行生活主要方式的基礎。

如馬鈺祖師在初掌教的時候,依舊尊崇祖師教誨,以清修為主,不事佈道傳教和興修道觀而俗務。

《盤山錄》說:“丹陽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雲:修行之人,當觀此身如一死囚,牽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為念事事割棄,雖有聲色景物紛華,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他?以此煉心,故見功疾。”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早期全真祖師在教導門下弟子的時候,多是從個人修行的方面去進行一定的規誡。這一點也正是後來明朝皇帝認定全真教只懂個人清修而于家國無益之濫觴。

但是如此結論,只能說明其對全真教的瞭解僅局限於表面形式化的內容。

全真教的出世與入世

道教的出世和無為與積極入世並不矛盾。當年邱祖不遠萬里西行去面見成吉思汗,並獻上出於一個宗教人士悲天憫人情懷的止殺之語,這可以說是對當朝政治最有效的參與方式。全真教對政治上的熱情,只是不再表現為積極參與到政事中或者如早期天師道一樣,形成某種具有政治意味的團體組織,而是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慈悲濟世的方式,去實現某些通過強權政治無法實現的某一目標,即慈心度世。

以祖師修道經歷為例,當年重陽祖師尚未修道之前,其家族財產在當地也是富甲一方。但祖師從不因勢欺壓窮人,而是一直身懷著惻隱之心而賑濟窮困。據記載,曾有一年陝西鬧饑荒,從四方趕來的放糧饑民趁亂把王家洗劫一空。在官府抓住帶頭鬧事的人後,祖師卻勸說官方放了饑民。因為這一件事,祖師的聲名在當地大振。後來祖師又參加過開科取士,最終卻做了一個收酒稅的官吏,終無法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與政治場上,遂把追求轉向了對個人生命本身的關注。這也是祖師開始修道的緣由。

除了自身的經歷外,當時天下格局紛亂,關中地區戰亂不斷,很多人喪命在無情的戰火中。這既是天災,同時又是人禍。若是連性命都無法保全,豈還會在乎身外之財?而且在祖師的家中有一個遺傳的問題,就是每代人的壽命都不會太長,這更增加了祖師出家修行的意願。“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從祖師自稱王害風開始,其對生命的認知就已經超越了普通的世俗享受,而是希望能找到一條可以超脫生死的道路。

在祖師眼中看來,關於天下大治,關於積極入世,最終的目的是要為民增福增壽,這和出家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相通的。每個人最需要拯救的,必將是自我的人生。縱然當時祖師還未有成立任何教團,但這樣的濟世思想是已經具備了早期宗教色彩的。況且,濟世並不單純地是宗教自身的理想,是完全可以上升到政治理想的高度的。

後來祖師歷經甘河遇仙、活死人墓清修、山東度七子等等事件,再到成立多個以“三教”為主旨的修道團體,全真道的基本規模也已形成。

既然強調“三教合一”,且最終的歸宿點還是落在每個個人本體的修行之上,強調個人在世間應該做好當下的修行,這正是解決當朝政治氛圍中在極力強調家國邦圖的爭奪中,最缺乏的安全感難題的最好方式。

既然哀歎生命的無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個方法去接受這種無常、淡看這種無常並最終超越這種無常。此是祖師修道的緣由,也是祖師希望把這一點作為濟世思想的終極目的。

全真道並不是一個出世的宗教

當然,這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宗教救世情結不可能憑藉一人一己之力完成。重陽祖師仙去後,其門下七位弟子也以各自的方式在佈道濟人。

馬鈺祖師曾寫過一首《踏雲行》,詞中提到:“ 興盡當歸,關遊長便,大家共把愚迷勸。一開一悟一回頭,同心同德同歸善。”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濟度世人的情愫,足以可以證明當年重陽祖師的宗教理想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儒士范懌在為譚處端的《水雲集》所作序中稱其:“行化度人,從其教者,所至雲集”,以此來證明譚祖同樣在秉持祖師的宗教理想。

而邱祖曾勸降地方起義、不遠萬里西行進言等等,看似是對朝廷“屈從”的行為,背後潛藏著的都是悲天憫人的更大情懷。

當日邱祖覲見成吉思汗時所答,曰:“夫天道好生而惡殺,止殺保民,乃合天心。順天者,天必眷佑,降福我家。況民無常懷,惟德是懷;民無常歸,惟仁是歸,若為子孫計,無如布德推恩,依仁由義,自然六合之大業可成,億兆之洪基可保。”句句都是以民為旨。在邱祖的言論中有意抹去了過於濃厚的政治誘導色彩,而是以百姓安樂、天下太平的眾人心中的共同願景為敘述主旨,這自然可以得到歷經連年征伐之苦的成吉思汗的讚賞。

以重陽祖師和邱祖為代表的全真教所秉持和闡發的宗教理想,與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政治階層的家國理想,二者在終極目標上是完全相符的。

正基於此,儘管全真道一直宣導的是出世的思想,要求教徒遠離塵俗、出家修行,但從全真道早期祖師和朝廷之間的互動來看,這種或建立道觀闡化一方或獨自隱修開悟人天的修道方式,都不是棄萬民於不顧的。

自古神仙本來由人做,人道盡後才能行天道。清朝時期對邱祖的冊封以及對他偉大功績的認可,也正是說明以更加注重個人清修的全真道的存在是應和當時歷史發展必然的。當人們在戰亂中希望尋求到精神上的寄託、生理上的寄存時,正是全真道的出現,保證了戰火中百姓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雙方面需求。

以此看來,全真道並不是一個出世的宗教。若僅僅以獨善其身的角度來理解“全真”二字也就太過於片面化了,否則全真道也就不可能成為道教發展到今時而呈現一家獨大的教派景象。而關於全真道在當今社會中,如何保持更積極意義的話題,相信從歷代祖師的行徑和教義也就可以窺得一二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

呆若木雞

最好的修行是讓我們不受外物誘惑

《莊子·達生》與《列子·黃帝篇》中共同記載了一個關於鬥雞的故事,南華真人曾寫道:紀渻子是訓雞高手,齊王於是邀他訓練鬥雞。齊王求勝心切,三天兩頭派人詢問雞是否已經訓練好。紀渻子曾做了兩次拒絕:第一次,稱這只雞總是欲欲躍試,沉不住氣;第二次,稱這只雞不夠沉穩。直到第三次,紀渻子才把訓練好的雞帶到戰場上。當面對對方的叫囂和挑釁時,這只雞始終一動不動,而對方的雞卻被這副模樣嚇得不戰而逃了。

這則故事,即是成語“呆若木雞”的來歷。文中評價稱“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這樣一隻看起來如同木頭一樣的雞,會在戰場上不戰而勝呢?答案其實很簡單。

紀渻子訓練雞時,先煞住了它的燥心,又安住它的定心,以至於在面對敵人的挑釁和周邊人群的鼓動時,它仍然能夠保持住身心意的巋然不動。不動,則無弱點;無弱點,則不可戰勝。即便它貌似呆板,實則心中早已波瀾不驚。不驚,則無懼;無懼,則戰無不勝。真正高明的訓練,早已超越了所有技巧,而是對心志的篤定。此與修行同理。

道祖在五千真文中曾提到,真正有道的人或許並不是身強力壯、武藝高強的勇士,但他們卻可以做到“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他是不會被外物所傷的。究其原因,只在於“以其無死地”。道教講的修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人們能煉出一顆不為世事所困的心。在面對人生中遭遇的各種變化時,始終都能不生情動。生情,意味著心中有欲。如果不能把控欲望的尺度,就容易反受侵害。而這場欲的直接來源,就是自己。

道祖在《道德經》第13章中寫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人們之所以會產生愛欲恨憎等等情態,皆是因為太過於在乎自己的身心,只關注物質的、表層次的滿足感。面對生活時,若總是產生不滿足的心態,覺得還可以擁有更多,欲望就會一點點膨脹,當超出一個人所能承受的限度,終將自食其果。道祖所言“無身”,並非是指不需要這個肉體,而是不要把心靈寄存於肉體的享受之上。所謂寄存,本質上乃是無形的拘系。人心本是純淨之體,卻被後天欲望耽染。一旦心性被七情六欲所迷,人生便如水之泄下,只能在世事中沉浮,卻難以找到脫身的彼岸。

更為遺憾的是,世人常常混淆欲望和需求的界限,並且把對欲求的追逐當成是人生的價值意義。當你把這等事看得越重,也就越容易陷入求不得的苦惱中。正如莊子在文中描述的那些鬥雞一樣,一心只求著勝利之後的功與名,終究有一天還會被其他人奪去。“甚愛必大費”,人們貪戀于一時擁有的美好,卻不知早已經身心癡迷,醉眼看花,又如何能見到世界的本真呢?不是世界看不清,而是自己雙眼被蒙蔽了。

道教談度人,便是要告訴人們人之為人,甚至於為善人、為上人、為清靜樸素之人的意義是什麼。唯有心中無雜念,不受聲色犬馬的誘惑,才能真正切切地做到“為腹不為目”。道祖是在告訴我們,為人的一些基本需求是需要尊重的,但若是在此基礎上只沉溺於耳目欣賞,難免會讓原本沉靜的心浮躁起來。

眾人看世界,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外在,尤其是當今社會中,人們早已經缺少慢慢去瞭解一個人的內心、一件事物的本質的耐心。然而,生活是需要品的,做人是需要磨的,如果沒有慢慢修證的過程,哪裡能具有看透世事後的淡然呢?紀渻子訓練出一隻不敗之禽的過程,正是先去掉欲念心、再去掉浮躁心,最後只留下一顆不為任何情況所動的恒一之心。當任何事情都不能引起情思的波動,於此,又怎麼會被外物所傷害呢?

還需要注意的是,不為外物所動並不能等同於不為外物所感。因外物而動情,是心念不定,所以需要以修行的名義來參悟出人間萬物所具有的通理,此即是“道”。道生萬物,又蘊含於萬物,以道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和人生,便能知道萬事萬物各有根源且各自關聯。此時的你,是所有去留往來的關鍵樞紐,身心一旦妄動,憑藉一人之力必然無法控制萬緣齊發之態。能知此中厲害處,方能安分守己。此便是通道的狀態。與自身之道相通,以此理再去感於萬物,才能夠進一步與萬物之道相通。道教提倡與物相感,實則是修行的進階。

道教修行的妙處,還在於既要人們內守真我而去除妄想、妄想,更要求對自我身心的思慮都要忘卻。當真正達到空無所空的地步,不論是外緣還是內緣都再不能傷你分毫。紀渻子所訓木雞之呆,實則已達空無的修真高度。當你已經超越了塵俗世人的境界,便也不懼他人眼光的偏差對待,亦不怕自身欲求暗地作祟。心無所懼,還有什麼能對你造成傷害呢!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丹道實修:臍後腎前,用後天呼吸,可以引動先天祖炁

丹道實修:臍後腎前,用後天呼吸,可以引動先天祖炁!

用後天呼吸,可以引動先天祖炁,凝神黃庭,即臍內空處,如種火然,只要一塵不染,萬緣放下,寂而照,照而寂,久之,自能引動先天祖炁。天仙正理,亦有此段功夫,惜語焉不詳耳。

仙家功夫,必須融會貫通,死守口訣,終無所成。丹經可供參考,然不可過於著相。伍柳仙宗,即難免著相之缺陷也。

人之根器,與口訣相契,則修而易成,不契,則雖得真訣,亦終不為我所用也。

丹田如有沉雷之聲,所謂“忽然夜半一聲雷”,此乃陰陽交姌之內景也。

未通關者,宜用武火,已通關者,宜用文火。換言之氣未發生者,宜以眼神照之,氣已發生者,便應放鬆不照,而用似有似無之文火溫之。

人體之生機,與宇宙之生機相同。歐陽神父絕念泯思之法,進步必速。是法不守任何一竅,迨口鼻之凡息停止,真正元氣,乃油然而生。

此法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及至黃庭一帶,若有蟻蠕動之感覺,則玄關自開,天心自見,而長生不老之藥,即在是矣。

玄關開後,才有胎息,胎息煉成,始可攝取先天一炁也。

胎息一成,闔闢在臍,血液不能與空氣相遇,血之顏色自然不紅,而化為白脂膏矣。

心靜與心息自然相依,故坐功以靜定為第一,然不可完全寂滅,宜以真意微微照之,庶不至落於頑空耳。

真息與胎息,跡同而實異,茲辨析如次,真息者,似有似無,綿綿不絕,一名內呼吸。外面之凡息雖斷,而丹田之中,猶有一上一下之內景也。

胎息者息歸元竅,已得內運之妙,絕無絲毫之動象,所謂“真人潛深淵”,泯然無跡,渾然而化矣,元竅者,即所謂臍後命門前之黃庭也。

圖文源於互聯網

正一天師秘傳:玄門七十二手訣-第四回

正一天師秘傳『玄門七十二手訣』

第四回

✍本書為正一天師道秘傳手訣集成,民國七年顯應壇陳玄志恭錄抄存,完整保存七十二式道教手印法脈精髓。以左雷右霆為根基,涵蓋白鶴訣鎮邪、青靈訣通幽、劍指訣破煞等攻防兼備的法術體系,貫通五龍訣調炁、金橋訣渡魂等科儀秘訣。從茅山蓮花印到八卦二十八宿掌,融合攻擊型手訣如刀山劍樹,束縛類術式如天羅地網,輔以集神訣聚靈、接駕訣迎真等通神技法,形成涵蓋驅邪、祈福、超度等多元場景的完整法脈。

書中詳載八大金剛印降魔、祖師靈官印請聖等高級秘訣,兼錄象鼻訣顯化、金蓮訣護體等稀有術式,更以五雷訣引誘天罡、根本訣固守丹元,展現道教手印從基礎指法到復合結印的修行次第。其以金光訣煉炁為樞,貫穿銅籬鐵帳防禦術與穿山獨龍遁地法,為道法研習者提供兼具儀式規範與實戰價值的珍貴法本。

◆本回收錄
劍樹
銅籬
鐵帳
天羅地網

盤陀
雙泰山
和合
穿山獨龍

<未完待續>

#玄門七十二手訣 #正一天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