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煉指迷:排、聚、煉、養是丹道修煉的必經之路!

丹道修煉指迷:排、聚、煉、養是丹道修煉的必經之路!

剛開始學習丹道的人,都是體內濁氣、陰氣比較重的人,因此第一階段就是要排除這些濁陰之氣,采入清陽之氣。

這是入門階段的初學者必須做的,但我發現很多自學丹道的人,他們都是從靜功開始,這樣會繞點彎路。

各門各派都有排除濁陰之氣和采入清陽之氣的方法,都是在清晨,面對東方,靠意念打開身體的毛孔或竅穴,配合呼吸,吸時意念身體采清陽之氣,呼時意念身體排濁陰之氣,至於體形姿態和意念方式、呼吸配合,各家各派或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一樣。

如果不先經過開放的“排泄”的過程,就開始進行封閉式聚練真氣,也是可以,不過就是多繞彎路。當身體的濁陰之氣排除得差不多了,身體健康了,感覺體內清爽了,這時候,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了。

就是多聚少排,如果第一階段是排聚平衡,那麼在這個階段,就要注意多聚,即是多采入清陽之氣。

很多朋友一直練習初步動功,但也一直停留在初級階段,就是因為太死板,只是照本練功,沒有注意自身的變化情況,初級病氣(病氣有很多種,從粗到精微,需要練功深入,才能逐步清除)排差不多了,就要聚練真氣,到下一階段再排了,但他們不明白,不斷在表面上做文章,今天采來的,明天排出去,如蜜蜂采蜜,是很勤勞,但也只能做到“戶樞不蠹”,保持初步的身體健康,但難以深入,真正啟動身體內的寶庫。

聚來的真氣,是需要練習的,要不就如同落在身上的雨水,濕露有之,過後便幹。

所謂的“煉”,指的是以意引氣,無論是轉周天也好,體呼吸也好,或旋轉,或流動,或衝擊病灶,只要是讓氣運動,就算是煉。

剛開始煉的時候,由於初學者的身體經絡並不敏感,感覺少或感覺不到氣的流動,一般都是以為只是意念的活動,其實丹道是“意到氣到”,有意就有氣,剛開始感覺不到氣,並不是真的沒有氣。

“排”除濁陰之氣,“聚”來清陽之氣,接著“煉”真氣,下來就要“養”真氣。煉真氣就像練兵,練完兵,總不能就解散了吧?要把兵放到軍營裡面去。

丹田就是真氣的“兵營”,要把真氣回流到下丹田,然後意守一下,讓真氣存在下丹田,同時意念收功。

作為初學者,開始階段,就是“排-聚-煉-養”,可以先煉“排聚”過程,即換氣,然後接著“煉養”,如果時間允許,也可以同時進行。

很多丹道功法好像很神奇,意念一大堆、動功很複雜,其實不見得都有必要,丹道入門其實很簡單,理通法自通。

同時,從基礎而言,越是簡潔越高級,就像是小學基礎,如果小學就給你分個數理化,那麼將來的發展就受到局限了(當然是我個人見解),如果排除功法設計者那些自以為是的部分,那麼剩下來那些丹道的核心,簡單明瞭而且直接。

以上是初學者修煉丹道的線路,具體的方法,可以繼續探討。有了練習丹道的思路,修煉起來也就胸有成竹了。丹道功法非常多,但萬變不離其宗。

下面就介紹一個簡單容易上手的功法……體呼吸。可以將“排-聚-煉”一步到位,再配合意守養氣,就可以輕鬆入門,起到祛病健身,強化體質的作用。

丹道修煉講究“身體姿勢,呼吸方式,意念活動”即“調身、調息、調心”,調身的關鍵就是身體的放鬆,要逐層次地放鬆;調息的關鍵就是呼吸的深入綿長,要深入到各個層次,一般要求呼吸進入小腹,強調“息息歸根”;意念活動除了相應功法相應意念,關鍵都是不可過重過死,要清靈柔和,意似流水。

習練體呼吸,既可以結合到生活中進行,又可以單獨專門時間進行。

如果是專門時間進行,那麼可以採用兩腳略寬於肩,身體自然松立的姿態;呼吸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收小腹,注意是吸小腹,不是吸肚子,胸部的起伏最好也減小;同時意念身體的毛細孔張開,宇宙的真氣從毛細孔中細入,進入體內,匯入下丹田;使用深呼吸,在吸到不能再吸的時候,稍微閉息一會,然後再呼氣;呼氣的時候,意念氣從毛細孔出去,射透天邊。如果結合在生活中習練,那麼吸氣時候,收小腹,意念氣從全身皮膚進入,呼氣的時候,從毛細孔射透天邊,注意呼吸綿長即可。

“體呼吸”的呼相當於排氣換氣的功能,把體內的陰渣之氣排除掉;而吸的過程,相當於聚氣,把宇宙清陽之氣彙聚到體內;而控制丹田到毛細孔,到皮膚的行氣軌跡,就相當於是“煉”的過程。

下面再結合養氣方法,就可以完成丹道入門,祛病健身。

如果是專門時間煉體呼吸,練習完畢後,意念先守上丹田(眉心和耳朵上去一寸在腦內的交叉線區域),過3分鐘左右,用眼神看向下丹田(臍下三寸的腹腔內),然後意念輕輕守住下丹田,時間最少3分鐘,如果允許時間不限。丹道功法是從對生命理解和探索的深度中產生,丹道講究“越是高級功法越簡潔”,關鍵的東西往往一言就明。

以上就是推薦的“排聚煉養”的方法。通過以上過程,能起到扶正祛邪,祛病健身的作用,同時奠定進行高級修煉的基礎。

圖文源於互聯網

什麼是“小周天、大周天”

什麼是“小周天、大周天”?

“周天”指意念導引精氣沿經絡迴圈繞行,稱之為“周天”功法。“大和小”,小周天功法指意念導引精氣打通任督二脈,稱為“小周天”;如是打通身內的奇經八脈,則稱之為“大周天”。

道教內丹家要求修煉時,將精氣在體內按照經絡路線迴圈運轉,因其階段、功法不同而分為大、小周天。“小周天”,指內氣(意念導引精氣)從下丹田開始,沿會陰穴、尾閭上行過夾脊、玉枕、經百會、下行鵲橋,在沿任脈下行至丹田。如此按照任督二脈往復運行,此時任督已通,是為“小周天”。

“大周天”,指在小周天修煉的基礎上,先通過煉精化氣,打通任督二脈,當內氣在丹田發動時,丹田部位會產生一股熱氣流的感覺,然後讓意念導引這一股暖氣流經奇經八脈,十二經絡流經全身,按氣機升降開合的規律在全身迴圈運行,日久功成,是為“大周天”。

修煉大、小周天功法,必以心平氣和、呼吸微綿;斷煩惱、絕思慮,方能入靜下手。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消除壓力和煩惱的方法

道家消除壓力和煩惱的方法,還你清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求生是人最原始本能的欲望,如何提高生活的品質,使人健康長壽是值得永遠探索的課題。源遠流長的道家、道教傳統養生文化,它是前輩們經過長時間的靜心修煉得出的總結。尤其是內煉丹法,不管是靜的還是動的,是文的還是武的,在煉養方面是有很高的價值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三;三歸二;二歸一;一歸無”。順則成人;逆則成仙。學習須明其中奧妙方才有所收益。否則;不但不能養身;反而會傷身。謹記。

內丹修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固根培本,養人身三寶,充人精神,發人智慧,使之能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道家內丹術則是掌握人身三寶“精、氣、神”自然變化的規律,修之煉之,而達到養身、長生之修煉方法。

歸納起來分為: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四個階段人們把它分為築基是道術,後面三個階段是仙術。

築基階段命性合煉。開始時,選擇適合自己修煉的時間和場所,然後調整身體端坐、平視、雙眼微閉、兩手虛握太極,順著呼吸的自然起伏,使氣沉到下丹田。待到神清氣爽;丹田氣足就要準備通關了。

通三關,即打通背後三關。氣從“尾閭”處升起,使它慢慢上升,這就 是通“尾閭”關。氣運至後背,幾乎與心臟等高處,稱之為“夾脊”關,氣容易從此處通過。氣運到後頸腦下與口相對應處的“玉枕”關時,道路不暢通,需要花費長時間慢慢通過。如果太快,氣容易上沖而致偏差。

從“尾閭”到“百會”,稱為“督脈”。從“百會”往下至“下丹田”,稱為“任脈”。任督二脈通,這時運氣不運藥,故只能稱“通脈”,也叫做意念“小周天”。如果運轉中有了藥,那就稱得上通“小周天”了。通與不通全在於意念的運用,憑意念去體察。“任督”二脈是人體中八脈的樞紐,此二脈通即其他六脈也隨之而通。〈如果有藥在其中,則為“大周天”〉全身也就暢通無阻。築基的過程是“有為”的,運的都是後天之氣。

築基的目的是補人體虧損,活絡經脈;通氣血。築基要花多長時間,這是因人而異的。

煉精化氣階段,內丹功法稱為初關。運行的路線和築基時一樣。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築基的基礎上進一步鍛煉精氣神,達到元精元氣與神合凝生成“藥”,也稱“炁”。“炁”在任督二脈不斷迴圈運行,使藥不斷純化。運周天的目的在於將元精元神凝合,在運轉中去粗取細,去偽存真,去礦留金。

內丹家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精屬陰,易於下滑;心為神之舍,它主宰萬物,性在此,命在此,屬陽的元神居此,元神易上飛,陰走陽失,影響壽命。因此,內丹家想方設法要使元精上行,元神下行,要使兩者相遇結伴而行,在運行過程中成為真種子,再凝練成丹母,即“大藥”。

至此完成“三歸二”的修煉。凝練要靠火候。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詩雲:“縱識朱砂與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大都全借修持力,毫髮懸殊不結丹”。

可見金丹全靠火候修持而成。可惜自古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所以不是不願意傳,而是實在難於傳火,關鍵還在於自己求名師,在言傳身教中掌握。

煉氣化神是神與炁(丹母)合煉,誕生“聖胎”,也就是“嬰兒”(修煉術語,道家把它比作是男女交配成孕,神與炁喻男女),完成“二歸一”的修煉,也稱為“中關”。

修煉方法強調呼吸自然,不必靠意念,只要凝神入定,目光內視觀照“中丹田”。此階段需要通“大周天”。也就是通奇經八脈。學者須知其中奧妙,方可進行“煉神還虛”的階段。

大周天以中丹田為“鼎” , 下丹田為“爐”,氣機的運行距離比小周天小得多,只在兩丹田之間運煉,小周天靠有為的內呼吸引動迴圈,達到逆運。大周天靠藥物自身的能量運行,日復一日,直到有性光出現,這光白中有點金黃,開始時現於眉中,最後全身被這種光籠罩,這就是十月胎熟丹圓,曰:“神通”。

煉神還虛階段是煉丹術的最高階段,稱“上關”或“九年關”。這個“九”是我國古代漢語中最高的陽數。在這裡表示要花很多的時間才能煉成“一歸無”的性功。歸無就是歸“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將陽神搬移到“上丹田”。上丹田是煉陽神和陽神所居的地方,中丹田是元炁所居的地方,下丹田是元精所居的地方。

陽神上移就是要將在前三個階段的基礎上煉就的聖胎送至上丹田。

功夫全在於處虛無之境,以虛無之心煉虛無之性情,達到常定常寂,感而遂通,似與天地永存。曰:“天人合一”。歸根結底還是落實在形神一致、形神相依、留形駐世而求長生的道家的生命觀上。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七月二十六,恭祝張三豐祖師聖誕

七月二十六,恭祝張三豐祖師聖誕!

張三豐祖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元朝名士,天師後昆。鶴骨珊珊,龍髯拂拂。非百里之小才,得一官而勇退。出遼東而訪道,入終南而遇師。笠穿衲敝,寒暑不侵;果熟丹成,縱橫自在。托歌詞而談道,響徹雲霄;藉塵垢而隱真,人稱邋遢。玉樞宣詔,金殿飛身。玄妙無方,隱顯莫測。大忠大孝,大慈大悲。南極會上群仙領袖、玄玄演正武當繼武真君。

志心皈命禮。
始青一炁,教闡十方。積功勳於大明,度眾生於廛市。遇火龍而細參至道,入武當而調養穀神。混俗和光,經緯五載;入山面壁,考驗九年。大廷朝駕顯飛升,名山古洞留仙跡。方方開化,處處設壇。演金科流傳萬世,證金丹度盡後學。大悲大願,大慈大仁;至靈至聖,至公至明。群真一元始祖,廣慈普度真君,通微顯化天尊。

三豐祖師,生於1247年,傳說跨越南宋、蒙元和明朝三個朝代,道教尊為“武當繼武真君”、“廣慈普度真君”、“通微顯化天尊”、“飛龍濟世真人”、“武當繼教掌法仙師”、“道通文遠真君”、“虛微普度天尊”等。明英宗賜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212歲飛升,也有一說不止212歲,因為以後還有人有緣得遇于武當。

張三豐,原名全一,又名君寶,遼東人。生於南宋末。五歲時染上眼病,雙目漸漸昏不見物。碧落宮住持張雲庵,是位世外高人,一見張君寶便覺得奇異,對他父母說:“這孩子仙風道骨,不是凡器,但雙目遭了魔障,必須拜貧道為師。脫去塵翳,使智慧之珠重新清朗,到那時自然送還。”君寶母親允諾。從此君寶便跟著張雲庵,靜養了半年,雙目漸漸明朗。師父教他讀道書,一經過目,便懂得深義。

元祐元年十七歲時,張三豐祖師進入終南山,遇見火龍真人,傳授真訣。於是辭別師父,在江湖間漫遊了幾年。此後,進入武當山隱居調神九年,才修成大道。因他不修邊幅,人又長得高大,須髯如戟;無論寒暑,只穿一領蓑衣,一件舊衲;吃起東西,成鬥成升的,一掃而空,但有時又常常幾天甚至幾月不飲不食,人都稱他“張邋遢”。此後又往來寶雞、武當等地雲遊, 時隱時現,行蹤莫測。
這一年,他回到寶雞金台觀。一天他靜坐煉氣,陽神出殼,道友們見他氣息全無,以為已死,便買來棺木將屍身收斂了。到下葬時,忽然聽到棺內有聲響,忙啟開一看,他已活過來了。此後,他仍入武當山,並在四川、湖北一帶出沒。

張三豐祖師在武當隱居,繼承五代時曾在此隱居的陳摶祖師的丹法,精于蟄龍功。同時,又精于武術,創立道門內家拳,現在的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是內家拳的流變。內家拳以內氣為本,技擊中宣導以弱克剛,獨具一格,在天下廣為流傳。至今武當道士仍奉三豐祖師之教修習拳劍。

且說張三豐祖師在元明之際,便被人視為神仙,所以明太祖渴望見他。永樂皇帝朱棣繼位,渴慕之心更超過他父親,曾派給事中胡溁、太監朱祥,捧著皇帝詔書、香幣入武當山尋訪,找了幾年,也沒能見到三豐祖師。原來張三豐祖師認為,做皇帝的應當專心治理國家,不應因修煉道術而耽誤正事。古來因方士釀成大禍,都是從以仙術進奉入朝開始的。

從朱元璋到朱棣父子,尋了幾十年,終究沒有見著張三豐祖師。朱棣不得已,派了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人,率領兵丁三十萬,大建武當山宮觀,花費以百萬計,但是,隱仙始終不出現,人們到底還是摸不清張三豐祖師的去向。

張三豐祖師著述豐富,諸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無根樹》,《修養保身秘法》、《金液還丹口訣》等。張三豐祖師以“清靜無為”作為行為標準,以內煉成仙作為修道綱宗,認為修道成仙、超出生死是人生最高價值所在。張三豐祖師的丹訣丹論,被後世統稱作“張三豐丹道論”,讚歎“吐老莊之秘密,續鐘呂之心傳”!

張三豐祖師最初也如所有的全真道士一樣,曾經感歎過浮生似苦海泛舟、常人凡軀如石火水泡,悲歎功名富貴無常難保、妻子兒女過眼雲煙,因此常勸眾生出家悟道學仙。他的《歎出家道情》把一個全真道士的人生價值觀抒發得淋漓盡致:“算將來修道為高。延年壽病減災消,無憂無慮無煩惱。等時來到步雲霄,會八仙去上仙橋,那時方顯玄中妙。”

後來,張三豐祖師不再片面強調形式上的出家,而是主張超越出家或在家的形式,以煉就內丹為本。他在《打坐淺訓》中說:“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敦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意即學道之人應該盡到世俗義務和倫理責任。

張三豐祖師傳下的道派為三豐派,如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武當三豐派、王屋山三豐派、三豐蓬萊派、三豐日新派等。據不完全統計,至清末時,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就達17個之多。

圖文源自互聯網

雜卦傳卦序解構
雜卦傳是易傳十翼最後一篇,也是對周易卦序與卦義的「錯綜解釋」。古人稱:「雜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也。」韓康伯周易正義這一篇的獨特性在於,它以「錯綜」方式並列六十四卦,使對立或相似之義互相映照;卦序被分為若干組別,潛藏「天地人三才」之道;更保存了歸藏與西周易學的古老信息,展現從殷商至周代的思想演進。孔子所編易傳,本是「述而不作」,旨在闡揚周易之道,使經傳一體、體用相生。雜卦傳則於總結六十四卦之際,凝練出天地人三道的分組排列。

繫辭傳:「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京房注「非中爻不備」謂之「互體」。所謂互體,即取卦之中爻(二至五爻)交互構成另一卦象,顯示卦義的深層結構。宋人王應麟謂:「二至四為互體,自三至五為約象。」由此可知,雜卦的排列與互體卦系統存在密切關聯。推演可見,六十四卦中以互體為核心者僅十六卦(乾、坤、剝、復、大過、頤、姤、夬、漸、歸妹、解、蹇、睽、家人、既濟、未濟),再提煉則歸於乾、坤、既濟、未濟四卦。乾坤為始,既濟未濟為終,正體現周易「終始循環」之道。換言之,雜卦三組分布,實是依循互體與「三才」規律所形成。

第一組 【地道】 共二十八卦
自乾、坤啟始,至晉、明夷結束,共二十八卦:乾、坤、比、師、臨、觀、屯、蒙、震、艮、損、益、大畜、無妄、萃、升、謙、豫、噬嗑、賁、兌、巽、隨、蠱、剝、復、晉、明夷。節點卦如乾坤、震艮、兌巽、剝復,皆與「地勢」及循環有關。此系列呈現「日月升沉」之象:比、師如月之盈虧;晉、明夷如日之出沒。諸卦中爻多見坤象,顯示「厚德載物」之義,定位於「地道」。

第二組 【人道】 共二十八卦
自井、困開始,至需、訟結束,共二十八卦:井、困、咸、恆、渙、節、解、蹇、睽、家人、否、泰、大壯、遯、大有、同人、革、鼎、小過、中孚、豐、旅、離、坎、小畜、履、需、訟。此組節點卦如否泰、姤夬、頤大過,皆含陰陽消長、剛柔相遇之義。卦名中多有人倫意涵,如家人、同人、履(禮)、咸(夫婦)、恆(長久),顯示「人道」的重心。其始於井、困,象徵村落水源與人間困境;終於需、訟,象徵求水與爭訟,皆屬人世之事,定位於「人道」。

第三組 【天道】 共八卦
此組僅八卦:大過、頤、既濟、歸妹、未濟、姤、漸、夬。節點卦如乾坤、既濟、未濟,統攝天道之始終。此組文字簡練,章句諧韻,疑為古代口傳歌訣。卦象多見乾卦之義,顯示「天行健」之德,定位於「天道」。

由此觀之,雜卦傳不僅以「地、人、天」三組呼應繫辭、說卦、序卦中「三才」思想,亦與「三極」觀念相契。其卦序與歸藏相近,或保存了商周之際的古老卦序體系;亦有學者認為其中隱存二十七宿向二十八宿演進的痕跡。作為十翼最後一篇,雜卦總結六十四卦,彰顯周易自殷周到春秋戰國的演化脈絡。

總結雜卦傳並非僅僅「卦義雜記」,而是以互體中爻為關鍵,將六十四卦分為三組,對應天地人三才。此舉既保存了西周古易筮法與卦序痕跡,又承載了殷商至周公的思想傳統,更彰顯孔子編傳時「以異相明」的智慧。雜卦傳因此成為周易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不僅是哲理之總結,更是文化史的重要遺產。

來自臉書周易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