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腎,神藏於心

~『夢到自己身體好重,被重的東西壓住,動彈不了,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鬼壓床”,其實這是脾臟在傳訊息給你,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虛濕氣就重,身體就老覺得四肢沈重。』

西方心理學在近代才發展出夢境解析,但上古高等文明崎黃醫書就已紀錄了五臟透過夢境傳導訊息、透過『夢境』打電報給主人,利用拍電影的方式『顯象』五臟健康訊息,提醒主人五臟六腑朝野目前遇到的陰陽失調的『病兆』。

夢的解讀有時比把脈更準,預兆人體病變的夢,中醫稱之為“夢證”,是由於人體的陰陽五行失調而造成。根據夢境,來推斷出人體哪一部位的不和,並加以辨證施治,即為夢診,這是中醫非常傳統的一種診法。

內經是天地人共振的自然醫學,人和天地自然是一體,環境的變化會引起人體內在臟腑的感應,晚上通過夢象反映出來,夢象雖然是『心神』活動,但『神魂的變化』與『五臟六腑形體』密不可分,由此可以瞭解『臟腑陰陽氣血』的變化,進而是全身各個組織的變化。

《黃帝內經》是人類醫學歷史第一部從夢象中探尋疾病的醫書,它指出由於五臟、五聲、五音、五色、五行相合,由此可以推導出產生夢境的生理以及病理原因,它闡述了夢的本質和特徵。

倪海廈中醫師在課堂中如是說:

《黃帝內經》:“魂藏於肝,魄藏於肺,意藏於脾,志藏於腎,神藏於心”,意思是,我們不僅僅有身體,精神體還有魂魄、志氣、意志、情緒等各種能量它們分別存在於五臟中。

晚上,當心神休息時,肝魂肺魄便會出來活動,而它們在夜間的活動,就形成了我們所做的夢,夢境就是我們五臟的“健康報告”,一個精通內經的中醫生,根本不需要你告訴他哪裡不舒服,只要聽你說最近做了什麼夢,就能大致知道你身體出了什麼問題。

一、肝與夢境

肝藏魂,主怒,綠色,五行是木

要是人的肝氣太盛,火氣大,晚上做夢就會是吵架,發脾氣,在夢裡跟人氣得臉紅脖子粗,醒過來心裡還堵著,這是肝在抗議受到太大壓力了,吃的東西也上火,該給它清清肝火了。

要是肝氣不足,肝血不夠,《黃帝內經》說則夢見菌香生草,就是森林,樹木,花草蘑菇之類,因為肝屬木,當它能量不夠虛了的時候,人就會常夢到大片的綠森林,自己在樹林裡漫遊;或者看到滿眼的綠色植物,別以為這是親近大自然,其實這是『肝血虛弱』的信號,說明你的肝氣和肝血不足,需要好好補充。

二、心與夢境

心藏神,情緒主喜,紅色,五行是火

心藏神主喜,有一種病人對周圍事物沒有認知,臉上卻總是帶著一種笑意,那不是高興的笑,那是神靈出竅的表現,

要是心氣太盛,心火旺,就會夢到派對喜宴,跟一群人說說笑笑,醒過來還記得夢裡的高興勁,雖然白天沒有什麼特別開心的事,可晚上一睡覺就在夢裡開派對狂歡,這是心火太旺,神收不住了,有點亢奮了。

如果心氣虛,就會夢到救火,哪裡起火了,自己急著去救火,或者看到消防員在救火。因為心五行屬火,當心臟感覺能量不夠,神就會緊張,在夢裡給你打報告,護住這團火,不要讓它滅了,所以常常夢到煙霧火災場景,可能是心陽不足了,可得多留意自己的心臟,說不定已經有了心悸,胸悶氣短的跡象了。

三、脾與夢境

脾藏意,情緒主思慮,黃色,五行是土

脾氣太盛會夢到自己在夢裡唱歌或者聽到好聽的音樂,有時還會夢到自己身體好重,被重的東西壓住,動彈不了,民間有一種說法叫做“鬼壓床”。 為什麼呢?因為脾主運化水濕,脾陽虛濕氣就重,身體自覺好沈重。

脾氣如果虛呢?脾氣虛則夢飲食飢餓,在夢裡找東西吃,或者看到很多美食,可怎麼吃都吃不飽,或者有阻礙讓你吃不到。這是因為脾虛了,後天之本儲量不足,所以你的『意』給你的報告就是要補吃的了,或者還會夢到自己在高處,或者看到一片荒郊野外到處殘垣斷壁,因為脾屬土,土地虛了就撐不起好房子,所以才會夢到一些破敗的建築。

四、肺與夢境

肺藏魄,情緒主悲,白色,五行是金

肺氣太盛,人就會夢到哭泣,夢裡哭到不能自已,這就是肺氣太實了,有時候還會夢到打仗,刀光劍影,因為肺屬金,主肅殺,跟兵器的屬性是一樣的。

如果肺氣虛,肺氣虛則夢飛揚,會夢到自己輕飄飄地飛起來了,特別自在,因為肺主氣,當氣虛了,衛氣不固就收不住了,所以就會夢到自己飄了,別以為自己是成仙了,或老是夢到在天上飛,這是肺氣虛導致的氣血不暢。

五、腎與夢境

腎藏志,情志主恐懼,主骨,黑色,五行是水

腎氣太盛,則夢腰背分離,這種夢太恐怖,應該不常夢。因為水氣太盛,常會夢見自己溺水或者掉水裡,被水追著跑。

腎氣虛則夢舟船覆人,就是夢到自己坐的船翻了,或者看到別人掉水裡了,要去救。

腎主骨,腎虛的人還會夢到骨頭墳墓這些陰沈鬼魂的東西,因為腎藏志,腎虛了,意志力就薄弱,膽子小,所以夢就會跟害怕恐懼有關。

✤ 常見夢境解析

1. 夢裡找廁所

夢裡尿急,到處找廁所,可是找到了不是沒門就是很髒,要不就是有人看著,怎麼都尿不出來,醒來才發現自己是真的要上廁所了。

這個夢表面是憋尿,但根本原因是腎和膀胱氣化不利,腎就像個鍋爐,膀胱就像個水庫,鍋爐火候不旺,水庫的水無法蒸騰,越積越多,才會尿頻,晚上睡不安穩。這個夢就是身體在打報告說鍋爐該添柴火了,是『腎與膀胱』氣化不暢的信號,腎氣不足時,水分代謝異常,所以夢中總是找廁所。

2. 夢裡被追趕

夢裡被追趕,被壞人,野獸或者鬼追趕著,在夢裡拼命地跑,嚇到不行,被追趕意味你在逃避、恐懼和焦慮,反映你『不敢』面對,當下承當的心態,也是腎虛和心膽氣虛的表現。

腎主恐,腎氣不足就會做害怕的夢。心膽氣虛,說明你沒有勇氣面對恐懼,站住腳,回頭反擊。

所以常常做這樣夢的人現實生活中也多半是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這個時候可不是去求神拜佛,而是要趕快把自己的腎氣和心膽之氣補起來。

3. 從高處墜落

常常夢到自己高處墜落,或者被絆摔了一個跟頭,這種夢裡的恐懼感很真實。這也是心氣虛,腎氣不固。

心是君主之官,像個皇帝,心氣虛了,皇帝龍椅也坐不安穩了,搖搖晃晃,夢裡感覺就是要摔跤,要掉落。

腎主封藏,腎虛了,封藏的力量就會不夠,氣往上衝,所以人就會夢到高處,因為腎氣不夠托不住,就會夢到往下掉。

心氣虛和腎虛的標誌,心氣虛導致的『氣機』不穩,加上腎虛,造成夢中失去控制感。

若『看聽』懂五臟所拍的影片,從今天開始,拿個本子記錄每天的夢境關鍵詞:火、水、飛、吃東西等,結合平時感知身體狀態(如是否易累、胃口差等),對照分析夢境和身體的關聯。

連續記錄一個月,你會發現夢境早已為你揭示了身體的秘密,你會發現夢境比醫院的儀器檢查還準。

講講我自己真實的故事,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總是做一個奇怪的夢———

夢裡我不停地跑去廁所,覺得肚子憋得很難受,然而每次坐在馬桶上,始終就是便不出來,焦急又無助,

每次醒來,心情都很煩躁,感覺身體好像出了什麼問題,後來,我開始通過中醫的角度來分析自己身體的狀態。

慢慢地,我意識到這個夢並非只是腦袋裡無聊的幻想,而是我身體的信號,根據《黃帝內經》的理論,夢境與五臟密切相關,而這個總是『排便困難』的夢,正好告訴我腎臟和脾胃出了問題,

腎臟掌管身體的水液代謝,腎氣不足就會導致水液運化不暢,出現便秘或者排便不順,而脾胃的功能也直接影響消化和排泄,如果脾胃虛弱,濕氣就容易積聚,導致大便乾結或者便不出來,這個夢,實際上就是腎脾氣不和的警報。

四大真人與四子真經

道教的“四大真人”和《四子真經》

道教的“四大真人”,指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文子、列子、亢倉子,也稱作道教“四子”。《四子真經》指的是他們四位分別對“道”的闡述的著作。即莊子的《南華真經》,文子的《通玄真經》,列子的《沖虛真經》和亢倉子的《洞靈真經》。

南華真人——莊子
莊子,即南華真人。為先秦道家學派的莊周,字子休,宋國蒙人。據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以明《老子》之術。

莊子是老子思想的最好繼承者,在歷史上”老莊”並稱,共同建互了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他在《人間世》中說:”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即追求”道”的最高精神境界,做到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從而修道、得道。他提出的萬物齊同,物我為一的“齊物論”、“天人合一”的思想,對後世的哲學影響極大。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到宋徽宗時,又追封莊周為“微妙無通真君”。所撰著的《莊子》一書,也被尊為《南華真經》。《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唐代的成玄英、孫思邈、李含光,宋代的 陳景元、褚秀,都曾注釋過《南華真經》,這些注本,現存於明代《正統道藏》中。《莊子》思想繼承了老子關於“道”的學說,對道教的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通玄真人——文子
通玄真人,為戰國末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文子,姓辛名銒,一名計然,號龍拯,葵丘濮上人。曾受業于老子,范蠡之師。辛銒博采眾家之長,著《文子》一書,繼續闡揚道家思想。唐玄宗天寶元年封其為通玄真人,詔封其著為《通玄真經》。

《通玄真經》認為”道”即”氣”。如《文子·九守》說”道”:”窈窈冥冥,渾而為一……重濁之氣為地,精微之氣為天,精氣為人,清氣為蟲。”《文子·下德》:”陰陽陶冶萬物,皆乘一氣而生。”其次認為老子的無為”並非坐著不動,而是排除主觀臆斷,按客觀規律辦事,在《自然》篇中,他指出”所謂無為者,非謂其引之不來,推之不往,迫而不應,感而不動,堅滯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謂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術,循理而舉事,因資而立功,推自然之勢也。”並主張依靠眾人的力量和智慧來辦事,如《下篇》曰:”故積力之所舉,即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即無不成也。” 《自然篇》曰:”用眾人之智力,烏獲不足持也;乘眾人之勢,天下不足用也。故聖人舉事,未嘗不因其資而用之也。”他這種思想得到了當時社會的推崇。

洞靈真人——亢倉子
洞玄真人亢倉子為古代仙人,黃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稱亢桑子、庚桑子,他姓庚桑,名楚,陳國人。唐玄宗天寶(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倉子其人為”洞靈真人”。《莊子·庚桑楚》稱庚桑子,為老聃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謂:庚桑子,陳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視而目聽。居畏壘之山,其臣去之,其妾遠之,居三年,畏壘大穰。後游吳,隱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

《亢倉子》唐玄宗詔封其著為《洞靈真經》,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唐天寶中尊為道教四子真經之一。亢倉子以為,道乃萬物本根。《亢倉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養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養物,則不知輕重也。 是故聖人之于聲也,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稱:”故聖人之制萬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全矣。神全之人,不慮而通,不謀而當,精照無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為全道之人。”這就是要達到一種清靜無為的自然境界,超脫一切榮辱得失的思慮,容身於道中,從而獲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與《老子》之旨相合,故為道教一併崇奉。

沖虛真人——列子
列子 ,名禦寇,鄭國圃田人,在古籍中又寫作列圄寇、列圉寇或子列子,東周威烈王時期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道家代表人物。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列子才穎逸而性沖澹,曲彌高而思寂寞,浩浩乎如馮虛禦風,飄飄乎如遺世獨立。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

唐玄宗天寶元年封為”沖虛真人”,號其書為《沖虛真經》。《列子》一書為早期黃老道家重要典籍,主張清靜無為、獨立處世之思想,概括起來為”貴虛”和”貴正”。《列子》全書按章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篇均由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其中有我們較為熟悉的,如《竊斧者也》、《夸父追日》、《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

道家丹道修煉中“采小藥”的體驗,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丹道愛好者通常都聽到過“采小藥”這個名詞,能在丹道修煉中煉出小藥也算是小有所成,初入煉精化氣之門徑了。

有許多實修者也說自己煉出了小藥,那麼我們看一看前輩的親身體驗。

小藥是什麼

柳華陽說:“仙道元精喻藥物,藥物喻金丹,金丹喻大道,何喻之多也?”《道藏經》曰:“精者,妙物也,真人長生根。”聖聖真真,莫不以此元精以闡明藥物也,夫藥物既根於元精,而又曰元氣者何也?

且此氣從稟受,隱藏於氣穴,及其年壯氣動,欲有向外拱關變化之機者,即取此變化之機,迴光返照,凝神入氣穴,則氣亦隨神還矣。調外藥,及至調到藥產神知,斯之謂小藥,又謂之真種子。

又說:“行大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大藥。此處行小周天,初采藥時,謂之小藥,或謂之真種子。古人末言小藥,及曹、伍二真人,始發小藥之名。”

又說:“夫藥有小藥大藥,道分先天後天,後天則結小藥,結丹用之。先天則產大藥,還丹用之,後天無形無而實有,先天則有物有用而實無。”

又說:“藥有三層,始則取外藥以制內藥,繼則由內藥以修外藥,終則食外藥以合內藥。取外藥以制內藥者,築基煉已之事也,此般外藥,乃是煉小藥,煉精化氣時也。”

又說:“元神、元氣交媾,而築丹基,生小藥也。”

如何判斷是否煉出了小藥

以上各種有關小藥的名論,現在再加一番分析,就可以有一個簡單的認識了。

茲將小藥的特徵略述如此:

1、小藥又名真種子,即是玉液丹頭。

2、小藥產生于臍下丹田。

3、小藥是行小周天時,有了陽氣後初次采得的藥物,也就是說:小藥是在築基,即展竅開關之後,才能采得。

4、小藥是後天中的先天藥,作用是在促使結丹,從小藥生起,如完成三百次以上玄妙周天,就須丹熟止火,有發生大藥的現象。

5、小藥是無形無質而實有,是小周天煉精化氣的中期結果。

6、小藥是元神,陽氣的交媾造成。

7、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生出白光。白光的出現,有漸現與頓現兩種情形,漸現是由於藥力末足,所以光明只能慢慢放出,頓現是由於藥力充沛,所以光明能夠立刻放出。

8、小藥是生而後采。

9、小藥產生時,有極高度的快感,快感發生的時候,開始是在臍下丹田,最後散播於全身。

10、小藥產生時,臍下丹田附近又暖又熱,熱力會慢慢流布全身,尤其陰蹺一帶,熱度最高,收心有問題時,也會引起遺漏。

11、小藥產生時,兩耳會有風雷的聲音,可以聽到的這些都是修煉時發生的景象,不可有追逐之心。

12、小藥必須是在真息的情況下,才能產生,真息是由內在生機所致,其中有許多內景,各人由於功法、體質、勤惰的不同,卻有許多差別。

13、小藥采得以後,平時下體的體積,都會自動收縮,開始如兒童的模樣收斂,遺漏之患,從此可免。

14、小藥采得以後,食欲漸滅,食量漸少,尤其厭惡葷腥,而喜歡素食。

15、小藥采得以後,體力充沛,行動輕快,不易疲勞。

16、小藥采得以後,身體排泄量及次數會減少,流汗量也會減少。

17、小藥采得以後,心理上會起部分變化,由俗而雅,由華而實,心境較前爽朗、豁達、不喜言笑,但愛清靜,仙經所謂“調藥”,就包括煉小藥這部分。

18、小藥采得運轉周天以後,生理上亦漸漸開始發生變化。

19、小藥之名,是曹、伍二位真人出來提倡的,這個名詞,以前沒有,但這並不是說以前修煉就沒有小藥這段成果,是曹、伍二位真人為了使人不致誤認,才將這個成果,賦予這麼一個確切的名詞。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在古時候,一個真正的中醫大夫,是要研究天象的,
他會『提前』研究下一年的五運六氣的運行,
預知在下一年的氣候條件下,

哪個方位會發生什麼樣的疾病,
機緣到了,就背著藥匣子就去了,這才叫『行醫』。
所以做一個真正的中醫是不容易的,

中醫是天人之學,要對整個社會有深入的瞭解,
掌握天時地氣,才能探出疾病的來路和去路,才能治病。

真正的醫生,一定是身心靈三個層面上的導師,
古代的醫家,修佛修道的很多,再不濟也是個儒生。

醫療真正的精神應該是“從關注人生的病,到關注生病的『人』,

唐代藥王孫思邈為人間的明醫定下了基準——
“不研易,不足以為太醫。”

筆者請ai 小智綜合整理了“易經”與黃帝內經“兩部
將”中醫“調和陰陽的核心智慧提供給大家參考。

《黃帝內經》的〈陰陽應象大論〉與《易經》的陰陽辨證思想,
雖同源於古代陰陽哲學,但在理論框架、應用領域
和具體內涵上存在顯著差異。

以下從核心概念、辯證邏輯、應用取向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

一、哲學基礎的異同

1. 共同源頭

兩者均以”陰陽消長”為宇宙根本規律,
承認陰陽的互根(相互依存)、對立、轉化關係。

如《內經》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易·繫辭》稱”一陰一陽之謂道”。

2. 體系差異

A  《易經》→    以符號系統(爻象、卦象)構建抽象模型,
陰陽表現為”⚊(陽爻)”與”⚋(陰爻)”的數學組合,
通過64卦演繹宇宙萬物的千變萬化的程式。

B  《內經》→  將陰陽具象化為『生理-病理』現象,
如”清陽為天,濁陰為地”(〈陰陽應象大論〉),
強調陰陽在人體中的物質載體(氣血、臟腑等)。

二、辯證邏輯的側重點

1  維度:    《易經》重視陰陽辨證
《內經》闡釋陰陽相互依存關係

2  運動形式: 《易經》易經強調”變易”(卦變、爻變) ,
《內經》側重”平衡”(陰陽勻平)

3  變化尺度:   《易經》 六爻位階的漸進轉化(如乾卦六龍)
《內經》量變到質變的病理閾值(重陰必陽)

3  互動模式:《易經》  交易(乾坤交泰)與對待(坎離相濟)

《內經》  互根(”陰在內,陽之守”)與制約(”陽勝則陰病”)

三、應用領域的分化

1. 《易經》的實踐取向

通過占筮系統推演人事吉凶,如泰卦(乾下坤上)喻示”天地交而萬物通”的政治哲學, 陰陽作為變化符號,服務於”趨時應變”的決策智慧(”與時偕行”)

2. 《內經》的醫學轉化

A  建立診斷模型:陽證(發熱、亢奮)與陰證(畏寒、抑制)的症候群分類

B  治療原則:”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陰陽應象大論〉),如”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C  生理關聯:將陰陽對應到解剖結構(”背為陽,腹為陰”)、功能活動(”陽化氣,陰成形”)

四、理論創新的分野

1. 《易經》的貢獻

A  提出”陰陽不測之謂神”的不可知論維度

B  發展出”中和”思想(如艮卦”時止則止”的陰陽平衡觀)

2. 《內經》的發展

A  創構”三陰三陽”(太陽、少陽、陽明等)的醫學特殊分類

B   提出陰陽的層級結構:”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陰陽離合論〉)

五、思維方式的特質

1   《易經》:   象徵性思維(卦象作為抽象原型),
如離卦(☲)既代表火,又隱喻”明察”的德性

2   《內經》:具象化思維(陰陽與解剖生理綁定),
如”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的消化生理描述

結語

二者共同塑造了華夏文明傳統思維的陰陽範式,但《易經》更側重宇宙變化的普遍法則,而《內經》專注生命活動的特殊規律。

這種分化恰體現先秦哲學從”天道”到”人道”的認知遷移,醫學陰陽理論可視為易學思想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創造性轉化,理解兩者的互補性,對把握中醫理論的本體論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指南:如何聚焦內氣,成就養生大業?

小周天修煉什麼,其修煉核心不外乎內氣凝聚,那內氣又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小周天的內氣也不複雜,這樣說吧,小周天修煉內氣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修煉者生命活動必須的能量。

小周天之內氣,凝聚時猶如春天的嫩芽萌動,生機日漸顯現。

待到夏天時,必然枝繁葉茂、花蕾初現;再到秋天,碩果累累、滿藤金黃。

然而,造成如此景象的基礎,無不就是“內氣”的作用,以內氣凝聚形成這股能量。

正確修煉小周天,堅持練習,就能內氣長存、取之不竭。

反之,則如枯枝敗葉,這股“內氣”亂竄不聚,嚴重時就沒有了生機。

其實,修煉小周天,修煉內氣有很多種方式,可謂門派眾多、各師各教。

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和看待各種練習方法,秉承虛心求教的心態,秉持“感恩分享,參考學習,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的態度,有了這樣的肚量,必然有所收穫。

但是,學百家之長是好事,前提是有正統的修煉為系統加持,否則,沒有基礎的修煉,猶如一葉飄落的浮萍,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向。

要掌握內氣,要想在小周天方面得到一定的造詣,就得瞭解內氣是什麼?

不僅於此,還得瞭解內氣的表現形態是什麼?以及練習內氣的方式方法是什麼?

其實,關於內氣之說,我已發佈過太多文章,甚至對修煉過程中不慎走火該如何扶正都分享過,以供大家修煉參考之用。

在小周天修煉初期,其內氣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氣感,也可以說是內氣的一種形態。

瞭解到了什麼是內氣,那就得認識內氣的表現形態,這種形態分為內在的表現,即氣感呈現方式,比如熱、脹、暖流、蟻行等。

還有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比如太陽穴飽滿、肌膚細膩、眼神清澈深邃、靜氣外溢、聽勁靈敏等外在表現。

在小周天的修煉中,內氣的表現形態有很多種,其表現形式也會因人而異。

修煉小周天,在日常的練習當中,氣感是眾多表現形態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常態,只要方法正確,這種常態在小周天習練者當中也是最容易體會和得到的。

其實,氣感(內氣)的表現形式較多,一般可以分為八觸十六景,即冷、暖、痛、癢、輕、重、滑、澀(滑澀指肌膚感覺)、掉(動搖)、猗(修長)、飄、熱、浮、沉、軟、堅等。

在初期的修煉中,不少學員在第一天就能得到這種氣感,最初的表現形式為熱感和暖流,另外還有發脹感。

換句話說,修煉小周天,出現氣感是第一步,這就表示方法對了,“內氣”開始凝聚,通過采氣的方法頤養了“內氣”。

堅持練習,這些感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隱至顯,從弱至強,其表現程度和深淺不一,主要以修煉者的悟性和體質差異決定。

在修煉中,尤其是有氣感表現時,我們更多要做的是專注於自我身心的放鬆和安靜,讓內氣與整個身體融為一體。

此刻,要儘量用意識(自我提醒)去放鬆自己,放空自己,切勿妄想、求功心切。

修煉小周天,有心法曰:腹內松靜氣騰然,即是如此。

作為修煉者,只有在不斷的自我提醒下,或者通過自我暗示的形式讓自己放鬆,讓自己安靜坦然,此時,在心靜意導之下則內氣萌動、冉冉升發。

那麼,什麼才是松呢?

簡單講,不用力就是松,不緊繃就是松,不僵緊就是松,不努氣不憋勁就是松!

一旦形成松態,就得保持這一狀態,既不能懈也不能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體會一下可見的松:逗逗兩三歲的小孩、攙扶喝得爛醉如泥的人、抱抱睡著的人……

慢慢體會一下,找找其中的感受,那種不用力但特別松沉,不用勁卻特別放鬆的感覺。

一般情況下,練習小周天的核心就是修煉內氣,這是一套系統的養生功法。

當然,要得到這一套系統的修煉方法,一般靠機緣,可以說也是修煉者平時積攢的福報。

我們修煉小周天的目的,首先是要把內氣練出來,從而達到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養生佳境。

修煉小周天,要想快速得氣,或者說快速找到氣感,修煉出內氣,那就得堅持一個原則,就是在“安靜、自然、松柔”的身心狀態下,內氣才會更容易出現,這也是練功方法的指導。

堅持練習小周天,只要找對了方法,按照傳承人的輔導要求,保持“體松神凝”,得“氣”是必然!

一旦“氣感”出現,我們就要固定這種感覺,可能是某個姿勢出現得特別明顯,比如發熱發脹發暖,那就得多練習這個姿勢動作,讓內氣更加地明顯和強大起來。

修煉小周天,內氣是可以體會和體察出來的,但一定不要執著於此,就當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風景即可,切記不可太過刻意為之。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