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一聽到「火氣大」,第一反應就是去喝涼茶、買清火藥退火。
但在中醫裡,「火」不是單一的概念,而是有不同來源。
有的要清,有的要補,有的要疏,有的甚至要溫陽。
如果分不清楚,亂清火,反而會越清越虛、越清越糟。
中醫裡常見的「火」或「熱象」種類繁多,我舉例幾種常見的火:
虛火、實火、氣鬱化火、痰鬱化火、陽虛假熱。
一、虛火 —— 體虛透出的熱
「虛火」不是火真的很旺,而是身體不足,制不住火,於是出現假熱。
血虛發熱:血不足以涵養,常見午後潮熱、睡前低熱、心悸、臉色蒼白、月經量少。
氣虛發熱:勞倦發熱,一動就發熱,一休息就緩解,伴隨氣短、乏力、容易出汗。
陰虛發熱:五心煩熱(手心腳心發熱)、盜汗、骨蒸潮熱、口乾不渴,舌紅少苔。
陽虛假熱:上熱下冷,臉潮紅但腰以下冰冷,實際是陽氣不足。
特點:熱不高、不猛烈,時作時止,常在傍晚或夜間出現,伴隨明顯虛象。
二、實火 —— 是真的上火
「實火」就是邪氣亢盛,火氣實打實地在燃燒。
肝火:急躁易怒、頭痛眩暈、眼睛紅腫、口苦。
胃火:牙齦腫痛、口臭、便秘、胃脘灼熱。
心火:心煩失眠、舌尖紅赤、口舌生瘡。
肺火:咳嗽氣粗、痰黃黏稠、咽喉腫痛。
實火特點就是:來得急,熱勢猛,口渴欲冷,大便乾結,舌紅苔黃厚,脈數有力。
造成的原因:通常是飲食無制,生活習性,日夜顛倒所致。
三、氣鬱化火 —— 情志不暢化火
這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火」。情緒壓抑、長期生氣,肝氣鬱結,日久就會化火。
表現:胸脅脹悶、愛嘆氣、暴怒易怒、口苦咽乾、經前乳房脹痛、長痘痘。
典籍:《丹溪心法》有言:「氣鬱則化火。」
特點:與情緒高度相關,火來自於氣鬱。
四、痰鬱化火 —— 痰濕積久成火
痰濁不只是咳出的痰,也包括體內的「痰濁積聚」。痰積日久,也能化火。
表現:咽喉阻塞、痰黃黏稠、胸悶煩躁、失眠多夢,甚至癲狂、癲癇。
古語:有云「痰鬱日久,必能化火。」
特點:火與痰濕糾纏在一起,單純清火沒用,必須化痰。
總結
虛火:身體不足
→ 補陰養血,扶正氣。
實火:火氣真旺
→ 清熱瀉火。
氣鬱化火:情志不暢 → 疏肝理氣。
痰鬱化火:痰濕積久 → 化痰清火。
陽虛假熱:陽氣不足 → 回陽扶正,切忌妄清。
所以,「發熱」不是一種病,而是背後病機的信號。
如果只會說「退火」,那就等於不分青紅皂白亂打仗。
真正的中醫智慧,在於辨清「火從哪裡來」,然後對症下手。
這樣你們大概分清楚火從哪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