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1


<天地人身心靈之陰陽之道  Part 1 >

◎什麼是生命?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是一團源自太陽的陽氣。陽氣不散,則生命不息。養生,即是養自己機體內蘊的這團陽氣,使之不受陰邪而變弱,不因五志(喜怒恐憂悲)過而熄滅。

古賢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的養生方法,其根本即在於養陽。因此說,只要陽氣養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會持續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養生就是要養陽。正常情況下,我們的飲食寒熱要平衡,涼的與溫的混雜著吃,這樣才能保持陽氣不損。但若體質已經『偏虛偏寒』,就要多吃些溫性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的陽氣。因此說,陽虛的人當重視養陽扶陽,晨起喝薑糖水,平時少吃寒涼食物;而『相火偏旺』的人吃些寒涼性的水果反而更健康。

人的生命即是一團陽氣,陽氣旺則『生命力旺』,陽氣弱則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現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

心神內則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則心神足;外則顯示於『眼睛』,眼睛明亮則心神足。幼兒陽氣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覺疲勞;其心神充足,背誦東西最不容易忘記。

生命是一團陽氣,要想生命力旺盛,就要養好這團陽氣。人生在世,籍此一團陽氣而能有所作為。因此,陽不能妄耗,需保陽扶陽養陽。

睡眠是養陽的最好方法,需適時休息,夜則入眠,晨則起床,使起居合乎天地規律。夜晚睡覺是斂藏陽氣,讓陽氣休息,至早晨一覺醒來,人體陽氣隨太陽而升發,充滿朝氣與活力。

生命有陽氣,若陽氣宣通,則『陰霾自散』,周身『不病』。偶爾陽氣不足或不通時,身體會暫時把『陰濁、瘀毒、水飲、痰濕』等代謝產物『打包』放在某處,表現出來的可能是脂肪瘤、結石、增生、囊腫、脂肪肝、腫瘤等等。若檢查發現此類東西,這都是『暫時的』生理變化。一旦陽氣充足了,氣化功能加強,這些產物就會自然消失。

只要生命存在,機體就會有陽氣,也就會有『氣化』功能。我們每天飲食而能獲得食物中的能量,全都依賴『陽氣的氣化』功能,同時,代謝之後的濁毒糟粕等能正常排泄,也依賴氣化功能。

若陽氣健旺,氣化功能正常,則體內濁毒都能順利排出;若陽氣已虛,氣化功能異常,即會產生病理代謝產物,鬱滯於體內,即是疾病。

◎寒邪傷人,百病之長

健康必需有合適的體溫,人有體溫,即是陽氣所化;而寒邪襲人,最傷陽氣。

醫聖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把『傷寒』作為百病之源,其因概原於此。寒邪入體,與陽氣交爭,或正『勝』而邪『去』,病體康復;或正『弱』而邪『進』,由表及裡,而有六經傳變。張仲景以六經鈐百病,探索『寒邪致病』的規律,亦即陽氣在六經不同層次的強弱盛衰。

生命是持續連續在運動著,我們的身體處於『不斷地變化』之中,每天都需要飲食,也會代謝出“垃圾”,需排出體外。

若身體陽氣不足或臟腑功能減弱,則排濁功能會減退,結果就是垃圾蓄積在了體內。若一段時間之後身體陽氣恢復或臟腑功能正常了,則會把以前蓄積的垃圾統統排出體外。——腫瘤的發生與治療也正是此理。

摘自《選擇中醫》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