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服食天地元氣之法,可辟邪療疾

 

道教服食天地元氣之法,可辟邪療疾!

服氣辟穀修煉法是道教歷來講究的道法,翻開道教書籍,從漢代起就有道士服氣辟谷的傳說,而且仿效者歷朝不乏其人。

修習道教服氣辟穀法,首先要治療自身原有的疾病,使五臟氣血宣通,繼而稍服緩瀉劑,去掉腸胃內舊有的積滯,然後減食、節食,逐漸斷絕五穀。服氣辟穀法,以服氣為主。服氣,即吞咽氣體,但在道教門中,並不是簡單的如同喝水吞咽一樣,而是門路眾多, 方法各異。略舉例說明一二。
服食日氣法:清晨太陽剛出來,對日坐,閉目、握固,思想日中五色雲氣進入自己身體,入口則吞咽,四十五次即滿,再吞咽口水九次。
服食月氣法:夜晚月亮初升,即對月坐,閉目、握固,方法同服日氣法。吞咽五十次,咽液十次即可。
在服食日氣、月氣法的基礎上,《真誥》、《上清握中訣》、《雲笈七簽》、《上清三真旨要玉訣》等書中又衍生出服煉三氣法、服紫霄法、服日月象法、服日月精法、服霧含氣法、服日月六氣法、服日月光芒法等,均大同小異。
服六戊氣法:即從甲子旬日起,面向辰地,用舌尖攪動上下牙齒,促使唾液分泌,然後咽液生津。實際上,這種方法是咽液法的變種。

另有服三五七九氣法,先徐徐用鼻吸氣三次,以口一吐廢氣;用鼻吸引五次咽下,再以口一吐廢氣;次引氣七次咽下,以口一吐廢氣;再吸引九次咽下,以口一吐廢氣。此法特點是循序漸進,入氣多慢均細,而出氣快捷,吐氣少為妙。入氣分多次吞咽入胃中,煉習長久後,即可達到吸引一次氣體,可以分成五次、七次、九次吞入胃中,故名為三五七九服氣法,此法與三五七九玄根氣法不同。

李奉時服氣法:先導引使四肢舒緩,然後不用枕頭,平臥床上,閉目、握固,服氣時輕柔緩慢,如嬰兒吮乳,吞咽時直送氣至臍下。修煉時不分時日均可,須服即服,服多服少,均隨人意。

茅山賢者服氣法:其法的特點是側臥,將脅部著床上,微縮雙足,頭向東,臉面南。兩手握固傍面頰部。閉目,納氣,極力開喉,大口咽氣。這樣,初練功時,一咽、二咽一吐氣,逐步練習到七咽一吐氣。練功時要求氣體出入均勻細長。側臥後,再坐起煉之。坐姿是:豎膝而坐,兩手相叉抱膝,閉氣鼓腹,氣滿即吐。煉功後常常頭足皆熱,出汗,但腹胃部氣和飽滿,關節宣暢,身體健康。

唐人張果傳服氣法:每日常仰臥於床,閉目、握固、鼻引氣,口吐氣,氣息極微,使自己的耳朵聽不到呼吸的聲音。氣體入肺後,則閉息,也不吞咽,使足心出汗。胸部悶極了,再引少氣,微吐廢氣。平日不用吃糧食,也不須藥物,僅需不時飲用一兩杯好酒或新汲的井華水(乾淨水)以利腸胃通暢即可。

王說山人服氣新法:此法不同于以上諸法,不強調閉氣吞咽,是一種結合意引、存想的方法。其法為:初學之時,覺肚子有饑餓感即食氣。上食新氣,下泄舊氣,使推陳而納新。如果在練功中覺腹中氣不舒暢,即或行走或臥床上,以意想引逐,使氣下行。還可以行步、導引,使氣機宣暢則可。

養五臟五行氣法:即按五行五臟的配屬關係,以氣各養五臟,髒氣足,則身體健康。

在服氣辟穀的同時,還要添加輔助食品,如茯苓、大棗、胡麻、黃精等。把這些藥品通過中藥學的製劑方法,經過九次蒸曬,製成水丸,或加蜜製成蜜丸,或煎製成膏劑,或再配成複方,製成“太清金液膏”、“茯苓膏”、“胡麻飯”等,隨時加以服用。

如晉朝人樂子長傳“漱咽華池法”:常含棗核,如兒吮乳,久之乃滿,咽其三分,而留二分。與氣俱咽,可以周而復始。

又如《神仙食氣金櫃妙錄》中引隋朝京黑先生傳辟谷法:
先合口引之,再納氣咽之,滿三百六十則止。這種咽氣法咽氣越多越好。修行此法時,咽而食,則應日減一餐,十日後不食。此後,氣常入不出,意氣常飽。如腹中感覺饑餓,或小便赤黃,取好棗九枚,饑餓時吃一枚、二枚,一晝一夜,不過此九枚。如意中不念食者,可不含棗。煉功者經常含棗核,令口中津液叢生,更有益處。

通過這些方劑的記載,可以看出道教辟穀法只是不吃五穀雜糧,而食用有蛋白、高油脂類的藥品來補養人生的氣血,充實生命元素。唐朝初年朱桃稚真人說:“內外安靜,則神定氣和。神定氣和,則元氣自正。元氣自正,則五藏流通,則精液上應。精液上應,則不思五味,五味已絕,則饑渴不生。饑渴不生,則三田自盛,則髓堅骨實,返老還元。如此修養,則真道成矣。”

千年古道場 吉安清都觀清代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二寺觀記載:清都觀,在廬陵縣南永和鎮。南唐保大間(943—957)有石基崇髙,號為西台。宋太平興國初(976—984),道士蕭徳元結宇於台,旱禱輒應,賜額曰西台觀。北宋治平中改今額。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軾為書清都台三字。明洪武辛未,道士劉元同重修。清都觀靈驗昭著,兩朝皇帝均有賜額。是贛中地區有名的道觀。歷史上高道輩出,名人題詠頗多。蘇東坡應本觀祖師子和謝真人之請,為清都觀題寫匾額。黃庭堅任泰和縣令期間,曾來清都觀參加下元節法會,寫有《十月十五早飯清都觀逍遙堂》。元代淨明派高道徐慧大真人,于清都觀著述《淨明忠孝全書》。清都觀主要奉祀北極玄天真武大帝。

圖文源於互聯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