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旺相休囚死

第一章 基礎篇
第三節 五行旺相休囚死
一、五行與四季旺衰
五行旺相休囚死,是依據五行周遊於四時(四季)而定,故四時中金、木、水、火、土無時不有。由於四時變化,寒暖燥濕不同,自然環境也發生旺衰起伏的變化。旺者由旺轉衰,衰者由衰轉旺,循環無窮。現將同時期五行旺衰列表如附圖:
【五行旺相歌訣】
為便於記憶,有五行旺相歌訣:

當令者為旺
令生者為相
生令者為休
克令者為囚
令克者為死

【四季五行旺衰詳解】
春: 立春後屬木(甲乙寅卯)最旺;土最衰,因為土被當令的旺木所克。

夏: 立夏後屬火(丙丁巳午)最旺;金最衰,因為金被當令的旺火所克。

秋: 立秋後屬金(庚辛申酉)最旺;木最衰,因為木被當令的旺金所克。

冬: 立冬後屬水(壬癸亥子)最旺;火最衰,因為火被當令的旺水所克。

舉例說明: 如日干為甲乙木:

生在春天,謂之當令為旺。

生於夏天,謂之休,因木生火而洩氣。

生於秋天,謂之死,因秋天屬金,金來克木,又處於樹木凋零的時候,所以謂之死。

生於冬天,謂之相,因冬水旺能生木,所以謂相。

生於四季(辰戌丑未月),謂之囚,因辰戌丑未屬土,木來克土又是洩氣之故也。

【旺衰五種歷程】
由於旺衰的程度不同,可區別為五種歷程:

旺——最旺(當令): 如人在壯年,神足氣旺,登峰造極,故為最旺。

相——次旺(令生): 如人之初生,軀體幼嫩,精力不足,需母氣相助,故為次旺。

休——小衰(生令): 如人生子而洩氣,需要休養,故為小衰,謂之休。

囚——中衰(克令): 克當令的旺氣。克物必須費力,克當令之旺氣,無異以卵擊石,受損非輕,故為中衰,謂之囚。

死——最衰(令克): 被當令的旺氣所克。如人老氣衰,又被當令大敵侵伐,已到死亡邊緣,故為最衰,謂之死。

二、五行與四時(宜忌)
八字推命以日干為中心,看出生於何月,乃作論命基礎。如日干甲乙木生於秋天,那麼就以秋天之木論斷,這時就要瞭解秋天木的宜忌,而後再綜合分析論斷。

五行四時宜忌,乃命理學中的精髓,以此可以作為斷命總綱。俗說:「自古看命無二法,四時宜忌做根基」,也就是說,無論你用哪些方法斷命,總是離不開五行四時宜忌這個原則。

1. 木的四時宜忌
○春月之木(如生日天干為甲乙,生於寅卯辰月) ① 春季仍留餘寒,喜火來暖木,不宜水旺。 ② 木賴水生,命中稍許帶點水則佳;惟寅月出生的人,如水多怕腐其根,反而不吉。 ③ 辰月之木其根易燥,故帶有較多的水、火為好。 ④ 土過多則凶,土薄財豐則吉。 ⑤ 金太旺則多災厄;如木太過,逢金又主大吉。

○夏月之木(如生日天干為甲乙,生於巳午未月) ① 夏天的木,其根乾燥,用水大吉,火主大凶。 ② 土薄則吉,土重反不吉利。 ③ 最忌金多,如沒有一點金也不好,如山中大木,缺金砍伐不成大器。 ④ 水為最好,金土次之,木火最凶。

○秋月之木(如生日天干為甲乙,生於申酉戌月) ① 秋木凋落,生於七月,火氣猶強,水土旺主大吉。 ② 酉月之木,質地充實,用庚金砍木,辛金次之。 ③ 戌月以後出生的人,霜降前火旺為好,霜降後水旺為忌。 ④ 土厚不吉,土厚須水旺最好。

○冬月之木(如生日天干為甲乙,生於亥子丑月) ① 土多培根為大吉。 ② 水多根腐,主大凶。 ③ 金多水少,無吉無凶。 ④ 火多暖木,謂之大吉。

2. 火的四時宜忌
○春月之火(如生日天干為丙丁,生於寅卯辰月) ① 春月木火皆為吉,但木不宜過旺,過旺為忌。 ② 水為吉,但需適中,如太旺反為不吉。 ③ 不宜火土過旺,過旺都為不吉。 ④ 金旺最好,多也不忌。

○夏月之火(如生日天干為丙丁,生於巳午未月) ① 水為最吉最佳。 ② 木多生火助燃,主凶。 ③ 金受火煉為最好。 ④ 土可泄火,見土則吉。 ⑤ 金與土為吉,但必須有水,否則反凶;如無水見木主多災。

○秋月之火(生日天干為丙丁,生於申酉戌月) ① 木助其勢,主大吉大利。 ② 土多晦其光,主凶;如木多制之則吉。 ③ 火以木為光輝,主吉。 ④ 金多生水,金助水勢,反主凶。

○冬月之火(生日天干為丙丁,生於亥子丑月) ① 冬月之火最弱,如得木來生之主大吉。 ② 水為大凶,如遇土制水則又吉,但不宜土多反凶。 ③ 火能相助大吉。 ④ 金多生水,水旺為凶。

3. 土的四時宜忌
○春月之土(如生日天干為戊己,生於寅卯辰月) ① 土得火生,主大吉大利。 ② 春土怕受木克,木多主凶禍來臨。 ③ 春水不宜多見,水多主凶。 ④ 春土宜土幫助,土多大吉。 ⑤ 春土不宜金多,金多主洩氣,主凶。

○夏月之土(如生日天干為戊己,生於巳午未月) 夏天之燥,喜水滋潤主大吉。 ① 夏天土燥,忌火,火燥土凶。 ② 夏土忌火,見木更凶,因木克土生火。 ③ 夏土宜金泄,金能生水,主大吉。 ④ 燥土忌土幫身,逢木大吉(此處應指濕土或有水之木,否則燥土不生金、不養木)。

○秋月之土(如生日天干戊己,生於申酉戌月) ① 金多泄土氣主凶,如木旺金制反吉。 ② 秋土喜火生之,主大吉。 ③ 秋土水多洩氣,如有土助為大吉。 ④ 秋土不喜水助,霜降後更為不吉。

○冬月之土(如生日天干戊己,生於亥子丑月) ① 冬月寒土,喜火暖土,大吉。 ② 木多生火亦主大吉。 ③ 冬土最喜土助,更吉。

4. 金的四時宜忌
○春月之金(如生日天干庚辛,生於寅卯辰月) ① 春月金冷,逢火大吉。 ② 春金得土生助為大吉。 ③ 春金逢水為大凶(金寒水冷)。 ④ 春金得金相助主大吉,火薄更好。

○夏月之金(如生日天干庚辛,生於巳午未月) ① 夏金逢火多煉之,主凶,有水乃吉。 ② 夏日之金,遇木多生火主凶。 ③ 夏月之金,土多主凶,因土多埋金。 ④ 夏月之金,逢金多主吉。

○秋月之金(如生日天干庚辛,生於申酉戌月) ① 逢火鍛煉主大吉大利。 ② 金強土多,主大凶(土多金埋)。 ③ 秋天之金,有水泄之主吉。 ④ 秋天之金,金多主凶(比劫太旺)。

○冬月之金(如生日天干庚辛,生於亥子丑月) ① 冬天之金,怕木多,金受制則凶。 ② 冬月之金,水旺金冷主凶。 ③ 冬金土可制水、生金,主吉,有微火更吉。 ④ 冬月之金,遇金多主大吉。

5. 水的四時宜忌
○春月之水(如生日天干壬癸,生於寅卯辰月) ① 春月之水,逢水大凶,如有土制則吉。 ② 春月之水,遇金旺主大凶(金多水濁或母慈滅子)。 ③ 春月之水,遇火大吉,但火過旺反不吉。 ④ 春月之水,土不可缺,逢土制水大吉。

○夏月之水(如生日天干壬癸,生於巳午未月) ① 夏月之水,得水比助,主大吉。 ② 夏月之水,遇金多助水,主大吉。 ③ 夏月之水,遇火旺主凶(水火激戰,水乾涸)。 ④ 夏月之水,遇木多洩氣,主凶。 ⑤ 夏月之水,遇土水塞,主凶。

○秋月之水(如生日天干壬癸,生於申酉戌月) ① 秋月之水,遇金多水清則吉。 ② 秋月之水,遇土旺主凶(土重混水)。 ③ 秋月之水,火多主吉,遇木生火也吉。 ④ 秋月之水,水多主凶,逢土制則吉。

○冬月之水(如生日天干壬癸,生於亥子丑月) ① 冬月之水,遇火大吉,遇木更吉(水木清華)。 ② 冬月之水,遇土克水主凶(凍土不能制水)。 ③ 冬月之水,遇金多水旺不吉。 ④ 冬月之水,水多比旺主凶。

總結
前面已經說明,五行生克制化,乃是研究推命學的基本原理。如命局中五行生克制化平衡,定是好命;如配合不當,某行偏輕、某行偏重都是缺陷。

所謂:「金旺得火方能成器,木旺得金可成棟樑之才,火旺得水方能既濟」。但值得注意的是:木能生火,火多則木焚;水能滅火,火多水則沸騰;水能生木,水多則木浮;土賴火生,火多則土焦……等等。但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不同的節氣,其稟氣輕重(原文誤作分趾)是不一樣的,而其宜忌也就不同。旺相者可以抵抗克伐,宜克宜泄;休囚者逢克泄乃是無氣,宜生宜扶。這些道理相當重要,初學者務必融會貫通,悟通其中原理,自能明白這就是「物極必反」的哲理。

學者在研讀時,主要掌握住「五行以中和平衡為貴」的原則,不要被某些晦澀(原文誤作奧澀)之詞弄糊塗。要知道任何一門學問都有其奧秘,若有看不懂的地方劃個記號暫時放過它,繼續往下看,待以後再細細地推敲,到時你自然就會恍然大悟。

命理學最基礎的要點是五行生克制化,它是整個命理學中的精髓,初學者必須精心思考,細心領悟。學習時將生克之理與日常生活中各種事理結合起來,一字一詞都要逐字推敲,展開聯想,開通思路。欲知宇宙間萬事萬物皆包含在陰陽五行的生克之中,如果您能將生克之理悟通,就會猛然驚呼起來:「啊!原來是這樣!世間萬事萬物的原理原來都包羅在這幾個簡單的符號之中的。」

道家煉丹功夫從小周天做起

道家煉丹功夫從小周天做起,究竟怎麼個煉法?

道家煉丹功夫講究從小周天做起。小周天功法,說是簡單,好像一煉就通似的。其實,這個周天修煉原理內幕很深,它並非像人們平日所熟知的那些修煉原理和方法。因為修煉第一步功夫,就是煉精化氣。

所謂煉精化氣,意思說白了就是將啟用先天之精,在它剛剛開始萌芽之時,就用正念力來燒煉它,讓這個先天之精氣沿著人體督脈線路上升,從下丹田用猛火燒煉,讓它一節一節地在督脈上升,經過人體後背,上升到後腦,到頭頂,再慢慢經過前額、眉心、腦中間部分、透過喉嚨、然後下降到中丹田人體的胸部心窩部位。

然後,這個燒煉成的金丹東西它會繼續往人體下部位走,到達下丹田就是肚臍下部位,然後再又一次迴圈沿著會陰穴,完成一次橢圓形的繞行周,好似天體繞它的規範運行一樣,往來迴圈不止。一呼則真氣往下走到下方,一息則真氣到達頭頂。這個就是平常人們說的小周天功效。

但是,這個修煉原理和現象,並不普遍,就是修煉者也不一定認可,明確認知。原因是這個功法,就是道家和佛家所有老祖宗大修行者修煉之秘密。其實還是屬於口訣,具體的修煉方法,根本不外傳。成為千古之謎。

後面三、四部的功法,就是從這個驚天功夫而繼續去運轉的,你沒有打通這個初步的煉精化氣之周天功,後面就不用那麼修,或者說,就根本修不進去。

煉精化氣,雖然說是道家功夫,但其實所有的修煉者不管你是哪一派哪一宗,都要從這個基礎功第一步功法做起才管用。

煉精化氣得多長時間才可以煉通小周天呢?這第一步功夫,要練成它就按照修煉者的年齡、健康程度、精進力程度等情況來說,不同情況就不一樣。

按照原理,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就可能用不了兩三個月就能打通小周天,成就基礎功夫。而五六十歲的人,可能要用上七八個月到一年多左右的時間才能補漏築基。

所以道家就有“百日築基”之說。意味著在一百天三個月左右時間,你要精進努力,功用到時,可以煉出龍虎金丹,奪天地造化,將後天衰敗之精氣神煉成先天青年人圓滿狀態之精氣神。此時,周天自轉,可以打通小周天的真氣運行秘密軌道。

這些學理、學理你知道是知道了,但是,具體修煉起來,卻會是另外一樁事。四處黑密,密不透風!非過來人護關,非已經得了開悟成就的大師給你加持,用他得了周天功夫秘要的現場指導加持你,才有可能成就你打通小周天真氣運行的功力。

所以,這裡最重要的就是——你沒有師傳的口訣,沒有放下一切福報、今生一切世緣雜念的福用,沒有合適的法、財、侶、地四個條件具足的話,你就根本不可能修煉成功。

那是絕對的事情。你不具備這些個條件,就是根本不可能打通小周天。因為小周天是煉精化氣,是最難的功夫。就因為這個功法,有多少大修行人,都練出問題。原因是修煉者當中,層次不同,他們好多人的智慧和福報沒有達到,修煉,只是強力而行。不知道這樁天大的事,是得具足性命雙修、福慧雙修的功德。

要首先得將自己的道德、人格、品德、陰德做得相當深相當優秀才行,要積累三千功德。積德積得相當深厚,按照功過格修完儒釋道三家經典的基本內容,掌握了思路,程式、次第功夫,才可以去閉關修煉。人稱你的福報得有九朝天子命,七代狀元才,有這樣的福報才行。

所以,修行是我們得用一生甚至好幾輩子的修行,才可以成就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道者,極尊極貴之天意天大的事,這樣去修,修幾十輩子,恰好遇到特別好的運氣,有一輩子,眾緣具足,緣分成熟了的話,我們肯定能開悟。肯定能打得通小周天,道胎具備,神仙可望,再往上修,就可以出神、脫胎、解脫這個肉身之體,得清淨微妙法身。永離一切生命苦惱和恐懼生死之秘密。

圖文源於互聯網

五運六氣為宇宙能量場周期性變化

~『五運六氣為宇宙能量場周期性變化,此能量場在地球(地)與人體(人)兩個層面同時產生共振與映射,在地為形表現為五行屬性(木火土金水)的物質與現象,在人為經:表現為十二經絡與五臟六腑的功能系統,當流年的能量場(氣)過強或過弱,打破了人體先天能量格局(命盤/八字)的平衡,就會在相應的經絡臟腑(形)上表現為疾病。』

<Part 2 仰觀天文 俯瞰地理 周知人事 醫易道本一源>

五運六氣與人體經絡臟腑的對應關係,這如上如下的理論是“中醫”能治『未病』的超前預測根據,

《內經》將“在天”的六氣與“在地”的人體十二經絡、五臟六腑完美鏈接,構成了一個“氣候”影響“人體”精準的能量映射系統。

1. 厥陰風木 → 厥陰肝經(足厥陰肝)、厥陰心包經(手厥陰心包)

天象:厥陰代表“初生之陰”,風木代表春天生發、舒展的能量。其性如風,善動而數變。

人形: 肝經,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洩,調暢氣機與情志。肝氣如春木,喜條達而惡抑鬱。當天象“厥陰風木”過旺(太過)或不及,就會引動人體肝經,導致以下『病相』:

氣:肝氣上逆(頭暈、目赤、易怒)、肝氣鬱結(抑鬱、脅肋脹痛)。

血:肝藏血功能失調(月經不調、筋脈拘急)。

情志:煩躁、焦慮。

個人命理映射:八字五行『木過旺」或「無制」,或歲運走到木旺之地,此人當年易有肝膽系統疾病、神經系統緊張、中風等與“風動”相關的病症。

2 少陰君火 → 少陰心經(手少陰心)、少陰腎經(足少陰腎)

天象: 少陰代表「初生之陰」,君火則象徵著宇宙中永恒、穩定的熱源與光明,如太陽之本體。其性溫煦、宣通,主宰著生命所需的基礎熱能與意識(神明)。

人形:心經,心為「君主之官」,藏神,主血脈。君火對應的是心陽,是推動血液循環、維持神識清明的根本動力。

腎經:腎為「作強之官」,內寄命門真火(亦屬君火),是溫煦全身、激發生殖與發育的元陽之所在。

影響:當君火不明(虛弱),將導致以下病相

氣:心陽不振(心悸、胸悶、畏寒)、腎陽衰微(腰冷、尿頻、機能衰退)。

血:血行無力、寒凝血瘀。

情志:精神萎靡、反應遲鈍。

命理映射:八字中水火失衡,尤其丙丁火(太陽、燈燭之火)虛弱無根,或歲運逢強水剋火,易引發心腎陽虛類疾病,如心力衰竭、心律不整、腎功能衰退及抑鬱症。

3 少陽相火 → 少陽三焦經(手少陽三焦)、少陽膽經(足少陽膽)

天象:少陽代表「初生之陽」,相火則象徵著被君火激發、遍布宇宙的具體功能性能量,如太陽照射到大地產生的溫熱、地殼內部的熔岩之火。其性炎上、活躍,主宰消化、傳化等具體功能。

人形:膽經:膽為「中正之官」,主決斷。相火賦予膽氣以果敢。

三焦經:三焦為「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元氣與水液運行的通道,相當於人體的能量代謝系統和體液循環系統。

天象影響: 當相火妄動(失控),則導致以下病相:

氣:膽火橫逆(口苦、脅痛)、三焦鬱熱(煩躁、失眠)。

津液:耗傷陰液(甲狀腺功能亢進、消穀善飢)。

情志:急躁易怒、焦慮不安。

命理映射:八字中火過旺,特別是「寅午戌」合成火局,或歲運逢旺火,易引發膽囊炎、胰腺炎、甲亢、免疫系統亢進(如紅斑狼瘡)等「火熱」之症。

3 太陰濕土 → 太陰脾經(足太陰脾)、太陰肺經(手太陰肺)

天象:太陰代表“盛極之陰”,濕土代表長夏季節潮濕、蘊化、承載的能量。其性重濁、黏滯。

人形:脾經:脾為“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和水濕。當天象“太陰濕土”盛行,易導致人體脾經功能受阻。

氣:脾氣不升(頭暈、乏力、腹瀉)、濕困中焦(脘腹脹滿、食慾不振)。

血:脾不統血(各種慢性出血、氣血生化無源而致血虛)。

形體:痰濕體質(肥胖、水腫、舌苔厚膩)。

命理映射:命局中「土重金埋」,或歲運逢土旺濕重,此人易患消化系統疾病(胃炎、水腫)、風濕性疾病、糖尿病(古人稱“脾癉”)等。

4 陽明燥金 → 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陽明胃經(足陽明胃)

天象:陽明代表“盛極之陽”,燥金代表秋天肅殺、收斂、乾燥的能量。其性乾燥、收斂、清肅。

人形: 肺與大腸,肺為“相傅之官”,主宣發肅降,與大腸相表裡。燥金之氣過勝,則:

氣:肺失宣降(咳嗽、氣喘)。

津液:耗傷肺津與大腸津液(乾咳無痰、皮膚乾燥、便秘)。

情志:悲憂(悲屬金,秋日易生悲涼之感)。

命理映射:八字金過旺而燥,或歲運逢燥金,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哮喘、肺炎)、大腸疾病(便秘、痔瘡)及皮膚問題。

5 太陽寒水 → 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

天象:太陽代表“初生之陽”,寒水代表冬天寒冷、封藏、凝滯的能量。其性寒冷、凝斂。

人形:膀胱經與腎:膀胱經為人體最長的陽氣通道,腎為“作強之官”,主水藏精。寒水之氣來襲,則:

氣:寒邪束表,衛氣被遏(惡寒、發熱、頭項強痛)。

血:寒凝血瘀(關節冷痛、痛經、血行不暢)。

陽氣:損傷腎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精力衰退)。

命理映射:命局水過寒而「無火調候」,或歲運逢寒水,易患風寒感冒、老寒腿、腎病、陽痿、心腦血管寒凝梗塞等。

『醫易道本一源』的邏輯推演,中醫“治未病”與命理“預測病情”的共通哲學:

1. 中醫“治未病”的邏輯:
其核心就是 “司歲備物,司天察變”。

推演天象:通過五運六氣理論,提前預知來年的氣候特徵(如2023癸卯年,火運不及,陽明燥金司天,故上半年偏涼、偏燥)。

預見病形:根據“六氣”與“人體”的對應關係,預判可能高發的疾病類型(如燥金司天,肺與大腸系統疾病易發)。

提前干預:在相應的季節到來之前,通過飲食、艾灸、服藥、情志調節等方式,提前強壯可能受邪的經絡臟腑(如提前潤肺、通便)。這就是《內經》所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2. 命理“預測病情”的邏輯:其內核與中醫完全同構,只是工具不同。

命盤/八字是“先天能量地圖”:一個人的生辰八字或紫微命盤,是其出生時宇宙天地能量場(天象)的瞬間定格。其中的五行強弱、生克關係,直接反映了先天臟腑經絡的強弱格局。

例如,八字木弱受金克,先天肝系統就偏弱。

大運流年是“流年氣候能量”: 大運和流年代表一個人一生中將經歷的、變化的“五運六氣”。

天上地下能量共振引發疾病: 當流年的“天象”(大運流年五行)引動或加劇了命局中固有的病理結構時,疾病就會在“地形”(身體)上顯現。

接上例,當大運或流年再逢強金,形成“金旺克木”的局面,就對應了《內經》中“陽明燥金”克“厥陰風木”的天象。此時,這個先天肝弱的人,就極易爆發肝膽疾病、神經系統問題或筋骨的損傷。

至此,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如上如下,天地人共用同ㄧ場域邏輯,《易經》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是總綱領,《內經》的“五運六氣”是溝通天象與地形的橋梁,它精確描述了天象(氣候能量)如何塑造地形(萬物及人體)。

1. 宇宙節律(天):以五運六氣為代表的宇宙能量場周期性變化。

2. 能量映射(感):此能量場在地球(地)與人體(人)兩個層面同時產生共振與映射。

· 在地為形:表現為五行屬性(木火土金水)的物質與現象。
· 在人為經:表現為十二經絡與五臟六腑的功能系統。

3. 疾病生成(化):當流年的能量場(氣)過強或過弱,打破了人體先天能量格局(命盤/八字)的平衡,就會在相應的經絡臟腑(形)上表現為疾病。

4. 預測與化險為夷:

命理:通過分析個人先天的五行格局(地形),結合流年能量(天象),預測哪個「形」(臟腑)會在何時受到衝擊。

中醫:通過解讀當下的集體能量場(天象),預判並提前強化可能受邪的「形」(臟腑),這就是「治未病」。

中醫與命理,在此處匯通。 它們共享同一套宇宙語言和邏輯模型,無論是醫家的「治未病」還是命家的「測病情」,其終極依據都是《內經》所言:「謹候氣宜,無失病機。」 它們都是「形氣相感」這一宇宙根本法則在不同維度的應用。

掌握了這把鑰匙,便能理解為何通過命盤卦象(觀天象)可窺見人身之疾(察地形),因為人,本就是立於天地之間、最靈敏的「形氣感應器」,洞察“天象”的規律,來觀測“地形”風水吉凶,最終達到“提挈天地,調和陰陽”的至高境界,先明瞭命運裡的「運氣」之緣由,人才能“運轉”命運之輪,而非被命所“運”。

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上)

金剛經的地位-諸經中之最高(上)
聖嚴法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如同花開、花謝,皆是因緣所生。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拼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一從有我的煩惱,到無我的解脫

凡是「有我」,一定不離煩惱。假如不把「我」考慮進去,煩惱就會離你而去,即得解脫。「我」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清楚,以為有個真正存在的「我」,認為所謂的「我」,大概就是指我們的身體。事實上,我們仔細分析、考察一下,除了身體之外,還有心理層面的我、精神層面的我,那是非常抽象的,簡單地說,就是「心理及超心理的活動」。

心理活動是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漸漸地在增加心理活動的頻率。剛開始心裡一無所有,懵懂、無知,然後自渾矇中慢慢開始有學問、知識,有種種自己的、他人的,我們的、他們的,個人的、大家的,對的、不對的,有利的、無利的⋯⋯等的想法、觀念,這些都屬於心理的活動。由於心理活動的表現,進一步就出現了超心理的精神層面。

精神的層面是什麼呢?是從我們身心的行為而產生的影響力。說得更抽象一點,離開我們的身體以外,我們還有精神的生活,例如,此刻諸位在這裡聽講便是一種精神生活。

很多人認為精神生活就是娛樂、藝術或思想,其實,這些都不出乎我們的心理活動。精神層面應該是更高於心理層面,高層次的精神活動是非語言、文字、思想所能表達的,它只能意會,不能言宣。凡是能夠以想像抵達的狀態,還只是心理的層面,不是精神的層面。

所謂意會,也就是體會,只能發出:「啊,我感覺好美!感覺好偉大!」究竟偉大到什麼程度?美到什麼程度?無法說出,也無法形容,只知道感受如此,這就是精神層面。

精神層面的我、心理層面的我,以及身體、肉體生活層面的我,都叫作「有我」。活在這個層次的我,可以說是通常的、世俗的,是高等動物的本能。

我們大部分的人只活在物質的層面上,還不到心理的層面,在心理的層面即有知識、學問、道德、倫理等觀念出現,可以透過教育而完成;不過,透過教育而完成的倫理道德,在能做與不能做、應做或不應做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在印度的佛陀時代不許做的,到了中國、到了我們這個社會,非要你做不可,還是得做;古代的中國人不准許的,現代的中國人可能就沒有禁忌了,也就是說,時代不同了。物質的環境、物性的層次,大家普遍都是共通的,但是心理的層次,卻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沒有絕對的對和錯。這是由於文化背景、風俗地域的不同,倫理、道德的標準也就不一樣。

從一個學佛人的立場來看,這一切的現象我都能接受。我看到人們在物質層面的活動,覺得是正常的;看到他們在心理層面的活動,也覺得是正常的。人家說這個人不道德,沒有倫理觀念,我都覺得是正常的,也都能接受。也可以說,對一個佛教徒而言,沒有什麼事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到了精神層面,也沒有一定的公是、公非,因為其實這都是「我」的問題。哲學家講理性、理念,以及最高的原則,但是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琳琅滿目,不同的思潮和派別分庭抗禮,各自擁有不同的大師。

所以,從宗教的層面、精神的層面講「我」,也都還是有問題的。因為凡是「有我」就有煩惱,不管是最低的物質層面、心理層面,乃至於精神層面。只要有我,就有煩惱,只有「無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金剛經》中的「無我」就是《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不把個人的存在當作永恆不變、最重要、最可貴;同時,也不要把環境中你、我、他的存在當成永恆不變的。如果能有這種認識,對自己的問題就不會放在心上,對於他人帶給你的煩惱,也就不會看得太嚴重。

沒有一件事是實在不變的,一切的事皆如同花開、花謝。花尚未開的時候,是不是一定開得出花來?不一定。許多花尚未開放就已凋謝,許多的果實尚未成熟便已壞去。任何一件事皆是因緣所生,也就是說,沒有一件事是真的、是我的,從物質層面到精神層面,皆然。

但是大多數人都以為精神層面是最高的,所以許多哲學家為了他的思想、觀念拼命與人爭,認為「人可以死,但是思想一定得堅持到底」,這就是「有我」,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站在佛法的立場來看,今天的思想很好,可以給人用;到了明天,當自己有更好的思想觀念出現,就用來取代昨天的;如果別人的思想觀念更好,那就用來取代我的。如果能有這樣的想法,才是「無我」。但是,許多哲學家為了爭論思想上的「真」,至死方休,甚至延至徒子徒孫仍爭個不休,所爭的無非我所「見」,這都是心理層面、精神層面的問題。爭,即有煩惱,如果懂得《金剛經》,就能無爭,也就能解脫。但是無爭,是不是就是一個失敗主義者呢?不是!而是不堅持己見,不認為自己一定是最好,最高明的。

全真道不只是修行煉丹,悲天憫人才是最高理想!

全真道不只是修行煉丹,悲天憫人才是最高理想!


既然哀歎生命的無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個方法去接受這種無常、淡看這種無常並最終超越這種無常。此是祖師修道的緣由,也是祖師希望把這一點作為濟世思想的終極目的。

全真教的興起,開啟了道教史上的全新一頁。在佛教和儒家理學思潮的相互影響下,全真教的祖師們更側重于性命雙修的內容,因此在宗教生活上也開始傾向於從“為帝者師、皇者師、王者師”的政治生活中超越出來,轉而更追求個人在修行上的精進。

重陽祖師在《立教十五論》中談到“養身之法”時說道:“不可願歸,不可戀世,去住自然矣。”這大抵奠定了全真教開始以雲遊參訪,為修行生活主要方式的基礎。

如馬鈺祖師在初掌教的時候,依舊尊崇祖師教誨,以清修為主,不事佈道傳教和興修道觀而俗務。

《盤山錄》說:“丹陽真人以悟生死而了道速,其旨如何?答雲:修行之人,當觀此身如一死囚,牽挽入市,步步近死,以死為念事事割棄,雖有聲色景物紛華,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舍,何況其他?以此煉心,故見功疾。”正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早期全真祖師在教導門下弟子的時候,多是從個人修行的方面去進行一定的規誡。這一點也正是後來明朝皇帝認定全真教只懂個人清修而于家國無益之濫觴。

但是如此結論,只能說明其對全真教的瞭解僅局限於表面形式化的內容。

全真教的出世與入世

道教的出世和無為與積極入世並不矛盾。當年邱祖不遠萬里西行去面見成吉思汗,並獻上出於一個宗教人士悲天憫人情懷的止殺之語,這可以說是對當朝政治最有效的參與方式。全真教對政治上的熱情,只是不再表現為積極參與到政事中或者如早期天師道一樣,形成某種具有政治意味的團體組織,而是選擇了順應時代潮流的慈悲濟世的方式,去實現某些通過強權政治無法實現的某一目標,即慈心度世。

以祖師修道經歷為例,當年重陽祖師尚未修道之前,其家族財產在當地也是富甲一方。但祖師從不因勢欺壓窮人,而是一直身懷著惻隱之心而賑濟窮困。據記載,曾有一年陝西鬧饑荒,從四方趕來的放糧饑民趁亂把王家洗劫一空。在官府抓住帶頭鬧事的人後,祖師卻勸說官方放了饑民。因為這一件事,祖師的聲名在當地大振。後來祖師又參加過開科取士,最終卻做了一個收酒稅的官吏,終無法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與政治場上,遂把追求轉向了對個人生命本身的關注。這也是祖師開始修道的緣由。

除了自身的經歷外,當時天下格局紛亂,關中地區戰亂不斷,很多人喪命在無情的戰火中。這既是天災,同時又是人禍。若是連性命都無法保全,豈還會在乎身外之財?而且在祖師的家中有一個遺傳的問題,就是每代人的壽命都不會太長,這更增加了祖師出家修行的意願。“害風害風舊病發,壽命不過五十八。”從祖師自稱王害風開始,其對生命的認知就已經超越了普通的世俗享受,而是希望能找到一條可以超脫生死的道路。

在祖師眼中看來,關於天下大治,關於積極入世,最終的目的是要為民增福增壽,這和出家修行的終極目標是相通的。每個人最需要拯救的,必將是自我的人生。縱然當時祖師還未有成立任何教團,但這樣的濟世思想是已經具備了早期宗教色彩的。況且,濟世並不單純地是宗教自身的理想,是完全可以上升到政治理想的高度的。

後來祖師歷經甘河遇仙、活死人墓清修、山東度七子等等事件,再到成立多個以“三教”為主旨的修道團體,全真道的基本規模也已形成。

既然強調“三教合一”,且最終的歸宿點還是落在每個個人本體的修行之上,強調個人在世間應該做好當下的修行,這正是解決當朝政治氛圍中在極力強調家國邦圖的爭奪中,最缺乏的安全感難題的最好方式。

既然哀歎生命的無常,那就需要去找到一個方法去接受這種無常、淡看這種無常並最終超越這種無常。此是祖師修道的緣由,也是祖師希望把這一點作為濟世思想的終極目的。

全真道並不是一個出世的宗教

當然,這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宗教救世情結不可能憑藉一人一己之力完成。重陽祖師仙去後,其門下七位弟子也以各自的方式在佈道濟人。

馬鈺祖師曾寫過一首《踏雲行》,詞中提到:“ 興盡當歸,關遊長便,大家共把愚迷勸。一開一悟一回頭,同心同德同歸善。”詞中所表現出來的濟度世人的情愫,足以可以證明當年重陽祖師的宗教理想是得到了很好的繼承。

儒士范懌在為譚處端的《水雲集》所作序中稱其:“行化度人,從其教者,所至雲集”,以此來證明譚祖同樣在秉持祖師的宗教理想。

而邱祖曾勸降地方起義、不遠萬里西行進言等等,看似是對朝廷“屈從”的行為,背後潛藏著的都是悲天憫人的更大情懷。

當日邱祖覲見成吉思汗時所答,曰:“夫天道好生而惡殺,止殺保民,乃合天心。順天者,天必眷佑,降福我家。況民無常懷,惟德是懷;民無常歸,惟仁是歸,若為子孫計,無如布德推恩,依仁由義,自然六合之大業可成,億兆之洪基可保。”句句都是以民為旨。在邱祖的言論中有意抹去了過於濃厚的政治誘導色彩,而是以百姓安樂、天下太平的眾人心中的共同願景為敘述主旨,這自然可以得到歷經連年征伐之苦的成吉思汗的讚賞。

以重陽祖師和邱祖為代表的全真教所秉持和闡發的宗教理想,與以成吉思汗為代表的政治階層的家國理想,二者在終極目標上是完全相符的。

正基於此,儘管全真道一直宣導的是出世的思想,要求教徒遠離塵俗、出家修行,但從全真道早期祖師和朝廷之間的互動來看,這種或建立道觀闡化一方或獨自隱修開悟人天的修道方式,都不是棄萬民於不顧的。

自古神仙本來由人做,人道盡後才能行天道。清朝時期對邱祖的冊封以及對他偉大功績的認可,也正是說明以更加注重個人清修的全真道的存在是應和當時歷史發展必然的。當人們在戰亂中希望尋求到精神上的寄託、生理上的寄存時,正是全真道的出現,保證了戰火中百姓們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雙方面需求。

以此看來,全真道並不是一個出世的宗教。若僅僅以獨善其身的角度來理解“全真”二字也就太過於片面化了,否則全真道也就不可能成為道教發展到今時而呈現一家獨大的教派景象。而關於全真道在當今社會中,如何保持更積極意義的話題,相信從歷代祖師的行徑和教義也就可以窺得一二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