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1.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

圖為《金剛經》原件,這件由7張印刷紙張黏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大英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買,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咸通九年,就是西元868年。
我國和世界現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書是《金剛經》。《金剛經》印成於唐咸通九年(西元868年)。它是一部長約1丈6尺、高約1尺的卷子,由七張面積相等的印有經文的紙黏接而成。卷首另有二幅扇畫,畫著釋迦牟尼佛在祗樹給孤獨園的說法圖。其餘為《金剛經》全文,題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 二親敬造普施」一行。這卷舉世聞名的《金剛經》,原藏甘肅敦煌千佛洞,1899年發現,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買,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英圖書館中文書籍,其中最重要的收藏之一是西元868年的一本《金剛經》,堪稱世界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完整印刷本書籍。該館中文部門(Chinese Collection)特殊收藏有:斯坦因收藏(Stein Collection):斯坦因(Sir Marc Aurel Stein)在二十世紀初於敦煌發現之五至十一世紀文書。這些文書分散於大英博物館、印度事務圖書館(梵文藏文部分)與德里中亞古物博物館。1973年大英圖書館成立之後,將大英博物館敦煌收藏文書部分轉移至大英圖書館。目前共有14,000件敦煌文獻,此外有2,000件漢簡。
敦煌在中國漢唐時期是絲綢之路的重鎮。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圓籙在清理第16窟時,發現牆壁後面有一個密室,洞內滿是各種佛教經卷等文物,總數量約5萬餘件。佛書占敦煌漢文文獻的百分之九十左右,作品包括經、律、論、疏釋、偽經、贊文、陀羅尼、發願文、啟請文、懺悔文、經藏目錄等。斯坦因在《西域考古記》裡說:「從王道士所掌微暗的油燈光中,我的眼前忽然為之開朗。經卷緊緊地一層層地亂堆在地上,高達10英尺左右。據後來的測度,將近有500立方英尺。小室約有9英尺見方……」
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以14塊馬蹄銀取走24箱遺書、遺畫及5大箱其它文物。1908年,法國漢學家伯希和來到莫高窟,用大量銀子換取了6000餘件寫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畫與絲織品。伯希和還在第464窟發現一批元代回鶻文遺書。1905年俄國人奧布魯切夫,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1914年俄國人鄂登堡,美國人華爾納等人,先後從莫高窟盜買走了大量的經卷。這些文物至今流散至海外的達3.5萬件,約佔所有文物的三分之二。
1909年8月22日,學部左丞喬樹楠命陝甘都督毛實君封存莫高窟藏經洞。1910年,朝廷命新疆巡撫何彥升將敦煌遺書運至北京;押運官傅某至北京後,不直接向學部覆命,暗中把車隊趕進何震彝私宅;何震彝與岳父李盛鐸,還有劉廷琛、方爾謙等四人,翻閱了車上全部的敦煌遺書並取走。8000餘卷敦煌遺書,被官員截留不少;這些文物經過儒官的精選,都是上等文物。
敦煌文獻,又稱敦煌遺書、敦煌文書、敦煌寫本,是對1900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中的一批書籍的總稱,總數約5萬卷,其中佛經約占90%,最早的前秦苻堅甘露元年(359年),最晚為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這些圖書由於戰亂,目前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館、法國國家圖書館、俄羅斯科學院聖彼得堡東方研究所等;1910年入藏京師圖書館時只餘8000餘件。目前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16000餘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另三件分別為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和趙城金藏)。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1.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2.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3.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4.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5.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6.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7.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8.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09.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0.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1.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2.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3.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4.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5.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6.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7.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8.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19.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20.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21.22

金剛經-唐咸通九年印刻版-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