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修煉指迷:道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

本文要講一講所謂丹家秘傳丹道十六字妙語:“收視返聽,凝神入氣,調息綿綿,心息相依”。

丹道十六字妙語見於清朝濟陽子撰注的《金丹妙訣》。

濟陽子,即黃仙洲,他對丹道十六字妙語曾作過一番研究並作了詳細的注釋。

今筆者擇其要抄錄如下:

“收視返聽”:“收視者,乃將眼光從外收入玄關之中,停息靜定,化成甘露,吞下于丹田,用意送歸氣穴之內。眼光下視氣穴,神觀靜定,即觀自在菩薩。所謂返觀內照常心靜,性命雙修出苦輪也”。

“凝神入氣”:“……將元神凝歸祖竅、玄關之中,靜定化成甘露吞下,從膻中送歸臍輪氣穴”。

“調息綿綿”:調息是指“調真息息”,即謂“真胎息”。“綿綿者,即十二時中,時時刻刻不可間斷之旨也”,“……人之真息,後升前降,……要須上至玄關,下至氣穴,靜定氣穴,息息歸根,綿綿不絕。鍛煉純熟,自然常升常降”。

“心息相依”:心,“乃本性,真如之天心也”。息,“乃是氣穴內中之真息”。“心息相依,神氣不可須臾離,離則屬於枯偏矣”。“……其法在於凝神入氣穴,心守氣穴,意隨往來,呼接天根玄關,吸接地根氣穴。所謂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

關於丹道,馬濟人先生在《實用中醫學》第五章中說:“丹道淵源於早期的內練功夫,而興起于隋唐五代,盛行于宋金元,成熟於明清。”我國早期的內練功夫的敘述比較質樸。

隋.蘇元朗《旨道要篇》說:“行氣導引,稱為丹道。”說明丹道就是行氣導引功夫。

後世經過道家弟子借用外丹名詞術語、五行八卦等包裝,把所謂煉丹全過程分為五個步驟:煉己、調藥、產藥、采藥、煉藥,還有什麼小周天、大周天,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等。

一些丹道學者對此津津樂道,講得玄乎其玄。自唐宋以來出現的一些內丹術著作,讀起來神秘玄奧,使本來簡單易行、明白易懂的行氣導引功夫,變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法術。

清.方維甸在《校刊抱樸子內篇序》中指出,這種“以性命交修,為穀神不死,羽化登真之訣”的內丹理論,實質上還是神仙之說,只不過換了一副臉孔,“旁涉禪學,兼附易理,襲微重妙,且欲並儒釋為一之”而已。

丹道十六字妙語的出現,把這神秘化了的內練功夫,一掃其宗教塵垢,還其本來面目,使普通人能看懂,有修煉下手的可能。

精煉的十六個字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比較實際的修煉過程:把一切意念集中起來,專一安靜,入氣于丹田,把氣息修煉成深、長、細、勻,使意念與呼吸配合得融洽自然。

把“神仙不肯說分明”(唐.呂純陽詩句,見《全唐詩·卷八五八》)的所謂內丹術說得非常明白具體,這就是內丹術十六字妙語的功勞。

明代養生家趙台鼎在《脈望.卷六》中曾生動地敘述了修煉內丹術的感受:“呼則‘龍吟雲起’,吸則‘虎嘯風生’,綿綿若存,歸於祖竅,內外混合,結成還丹,自覺丹田火熾,暢於四肢,如癡如醉,美在其中”。

丹道理論中常常提到的所謂還精補腦說,是直接從房中術發展而來的。早在晉朝,葛洪在《抱樸子內篇.釋滯》中就已點破。

他說:“房中之法十餘家,或以補救傷損,或以攻治眾病,或以采陰益陽,或以增年延壽,其大要在於還精補腦之一事耳”。

後世所謂抽鉛添汞、坎離交媾、心腎相交、取坎填離、水火相濟,還有什麼河車搬運、玉液還丹等等,實際上都是還精補腦的不同表達方式,即內丹學者用宗教術語對行氣導引功夫進行包裝、演義的一種說法。

結合上文所述,我們比較一下道家十六字錠金與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其內容大同小異,講的都是集中意念,氣歸丹田的行氣術式。

不同的是:道家十六字錠金講究方法上“一提便咽”、“水火相見”,強調咽津的養生作用;內丹術十六字妙語,則講“調息綿綿”、“心息相依”,強調呼吸要細、長,強調意念與呼吸的自然配合。

北京白雲觀有副對聯:“意凝氣凝神凝,爐中煉就長生藥;念住息住脈住,鼎內修成不壞身。”既概括了內丹術對道家丹功的繼承,也融合了佛家禪宗“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的入定方法,使我們感受到了儒佛道在養生中的互相吸收、相互滲透。

關於丹道,任繼愈先生在《中國道教史》“序”中有一段說明很值得我們思考:

“世人論道家丹道之學,多認為它由外丹發展而來,這種說法不為無據,但還不能全面地說明問題。

丹道說,實際上是心性之學在道家理論上的表現,它適應時代思潮而生,不能簡單地認丹道說的興起是由於外丹毒性強烈,服用者多暴死,才轉向內丹的。‘內丹說’在道家,‘佛性說’在佛宗,‘心性說’在儒教,三教的說法有差異,而他們所探討的實際上是同樣的問題”。

圖文源於互聯網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