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身體能自癒的力量。』
能量是現代熱門詞彙,拋開名稱的皮相,能量可以理解為中醫裡所謂的正氣、氣血運行,也可以說是西醫的免疫力。
我之所以班門弄斧來和大家探討下能量的問題,是因為古中醫的治病理念的確是偏向於能量層面的,這題目有點大,我先簡要講講古中醫是什麼,然後再講能量層面的問題。
古中醫的概念,我的習慣是以漢代來劃分,漢代以前的為古中醫,漢代的代表性醫學著作,是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歷代湯液學醫家都很推崇,但都認為《傷寒論》很難懂,參不透,所謂後人莫測端倪難知究竟。
歷代醫家都說,如果能從《傷寒論》中學到一招半招,則能達到覆杯而癒的效果,就是說喝完藥,把杯子洗了扣上,病就好了。
這個病是指急性的病症,從臨床上來看,幾個小時之內,該退燒退燒,該止瀉止瀉是做得到的。這對於今天,普遍認為中醫治病慢的情況來說,可能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對於《傷寒論》而言,不可思議的還有很多,我略舉幾條。比如,後世的中醫著作基本都有病名,如、咳嗽、風濕、腫瘤、脾虛腎虛都是病名。
但是《傷寒論》裡沒有提到具體的病名,大家會奇怪,沒有病名如何講治病?
《傷寒論》中除了不提『具體的病名』,方子也很特殊,一般的藥方只有幾味藥,三五味為常見,六味七味就比較多了,而且常用藥也就二三十味,二三十味常用藥來回組合。
現代的中醫開方子,十幾味藥是少的,還有開幾十味藥的。今天我們去藥店會看到三面牆的藥櫃子,通常有幾百味藥,拿個方子去抓藥,還有藥配不到。
這麼多藥,現在的中醫進步了嗎?沒有,反而退步了,現在都認為中醫治病慢,中醫只能調理。
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對上古經方醫學的總結,上古經方醫學理論上可以上溯到『神農嚐百草』時代,我們熟知的『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小柴胡湯、四逆湯』等都是『上古經方』,今天的人想組出這樣的方子是組不出來了。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方子後面的組方『原理和想法』,那這些上古經方到底是怎樣的組方原理呢?
我試著在今天這麼短時間裡,簡單的和大家說一個大概。
漢代之前,華夏文化主體是『道』文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變為儒家文化,道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核心就在講要『順天』而行,不妄自作為。
所以那時候的醫學也體現了這個精神,幫人體排病,順勢而為,而不是講『治病』。這些哲學觀念反映在《傷寒論》的治病理念中,張仲景提出六經辨證體系,治六經,而非治病。
六經是什麼?可以理解為人體自己抗病排病的六種模式,或六個渠道。所以在《傷寒論》的體系中,方藥是『順勢』而為,是『順應』人體自己排病的勢來治病的,而非直接談治病。
舉一些例子,全世界現在最恐慌的,比如埃博拉病毒,發病後沒有藥能治,國外發現之後只能隔離,但是死亡率只是一部分,目前的數據是百分之七十,這就被認為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了。
這意味著免疫強的人是能夠自癒的,再說所謂的大病重症,比如癌症,癌症自癒的很多,我們經常聽說,醫院判了死刑的卻沒有死,或者去旅遊回來結果癌症沒有了。
我經常說,癌症是能自癒的病,一個可以自癒的病有那麼可怕嗎?是病可怕,還是西方醫學不得法? 再說更極端的例子,狂犬病,都說狂犬病死亡率是百分之百,但是疫苗可以防止。
疫苗是什麼?疫苗不是藥,疫苗的作用只是把人體自身對狂犬病的免疫力『激發』出來,也就是,即便是狂犬病,人體也有免疫功能可以抵抗它,所以老天造我們的時候給予我們的免疫力可以抵抗已知的一切病,基於這個理念,我們只要引導人體的能量,或者說激發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治癒一切病。
老祖宗的古中醫早就參透了這一點,道家所謂的引“自家水”,就是引導『自身的能量』去治病,而非方藥直接治病。
上古經方之所以簡單,寥寥幾味藥,就是因為裡面的藥只有兩種:恢復能量的藥和引導能量的藥,這就是道家所謂的引自家之水,用這個思維去理解經方的組方就很好理解。
現代人用方藥的思維是針對『病症的』,百症百藥,千病千藥,所以方子越組越大,用藥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不好。
試圖跳過人『自身的能量』場直接去對付病,去針對病灶,這就是今天的醫學思維,在道家看來這叫妄自作為,是不合天道的。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去思考的問題。
古中醫是一個激發和引導自身能量去治病的醫學。具體說就是,人體自己往哪個層面排病,我們就幫助它往哪個層面排病,先講人為什麼會生病,我們吹一下冷風,寒氣進入人體,其實我們已經受寒了。我們有九十九次吹冷風都沒有生病,因為人體幫我們排出去了。但是如果有一次沒弄好,我們就發燒了。
其實病是人體在『排邪的』過程中和邪氣僵持住了,才會產生病。這個病不單是感冒,比方說哪裡淤堵了發炎了,哪裡長東西了,都是邪氣沒有排出去的後果,
如果說我們知道在哪個層面『僵持』住了,我們助它一把力,幫它排出去,那就很容易了,比如一條船卡在河灘裡,只要找到水流方向,『順著水流』方向就很容易把它推走,但如果想按自己的意志把船搬走是很難搬走的,船很重,有時候拆碎了也搬不走。
如果用一句話證明你讀過《傷寒論》,我的答案是“此為表,此為裡,此為津液虛”,這幾句是《傷寒論》裡出現頻率最高的話。
這就意味著,人體排病的渠道主要是兩個,也是上天給我們設計好的通道,要麼從體表周身『毛孔』排,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要麼從裡,從消化道排。
《傷寒論》之所以講表裡辨證,就是辨人體從哪個渠道排病,表裡好理解,什麼叫“此為津液虛”?
津液其實是人體能量的一種說法而已,津液也可以叫津血,如同汽車裡的油,如果自身能量不缺乏,且能量的運行渠道通暢,人怎麼可能病?能幫助建立能量的藥,比如甘草大棗,補充脾胃能量,幫助脾胃吸收,即所謂的『建中』。
建立能量的藥有什麼?
寒則用乾薑附子,讓身體回到『正常的溫度』,也是建立能量;石膏黃芩之類的寒涼藥也能建立能量,人太熱了也不行,如同天太熱樹木會死一樣;『滋陰』也是建立能量,滋潤的陰性能量,溫度濕度適宜,能量自然就會生化,其實就是讓身體能量回到中道。
那『引導』能量的藥有什麼?比如把能量往『體表』引的麻黃桂枝;往裡引的大黃芒硝;疏通中間層面的柴胡。
治病精確的醫學,精確就在和人體的免疫力是合力,而非各行其是,而現在醫學的誤區是沒有找到人體自身能量的勢能,只是去找病灶。
所以古中醫不提病名,原因就是不著病灶的相,而是激發和協助這世上唯一能治病的力量。
作者:劉希彥, 致力於古中醫的研究
著有《至簡古醫——道鑒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