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祖師為何說:“我寧度動物,不度人”?
呂祖仙師發誓要度三千餘人
有一天,洞賓問師父鐘離祖師:“弟子蒙我師度脫,超離生死,長生妙訣,俺道門中輪回還有盡處麼?”
師父曰:“如何無盡!自從混沌初分以來,一小劫世上混一,聖賢皆盡。一大數儒教已盡,阿修劫俺道門已盡,襄劫釋教已盡,此是劫數。”
洞賓又問:“我師成道之日,到今該多壽數?”
師父曰:“數著漢朝到宋朝,算來計該一千一百歲有零。”
洞賓曰:“師父計年一千一百歲有零,度得幾人?”
師父曰:“只度得你一人。”
洞賓曰:“緣何只度得弟子一人?只是俺道門中不肯慈悲,度脫眾生。師父若給弟子三年時間,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餘人,興俺道家。”
師父聽了呵呵大笑:“徒兒住口!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尋的一個人來,也是汝之功。”
洞賓曰:“今日拜辭吾師,弟子雲遊去了。”
累世奉道未得果
呂洞賓拜別師父,尋找可度之人,整整行了一年,也未找到一個有緣人。這一天,呂洞賓上太虛頂上觀望,遠遠地望見一處青氣沖天而起。呂洞賓行到青氣現處,經過打聽,得知是西京河南府城銅馳巷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此人是唐朝殷開山的後代,七世女身,未出嫁,累世奉道,積有陰果。
呂洞賓化作醃臢道人,來到銅馳巷口的殷家鋪子,見那婦人著道裝,眉宇間有青氣。洞賓叫聲“嵇首”,那婦人正與店裡夥計說話,回頭道:“先生過一遭。”
洞賓上前一看,見婦人怒氣太重,叫聲“可惜”!在袖內拂下一張紙來。上有四句詩:
出山發願度三千,尋遍閻浮未結緣。
特地來時真有意,可憐殷氏骨難仙。
詩後寫道:“口口仙作。” 殷氏打開一看,二口為呂,知是呂祖化身。急忙追出去,先生已經化陣清風不見了。
不識廬山真面目
東京開封府馬行街的一位官員王惟善,信奉道教,準備請往來道士二千人,在家設道壇齋供,為慶祝純陽真人度誕之辰。
呂洞賓接到邀請函,化身為一個醃臢疥癩先生,來到王惟善家中,見王惟善是一位武官,眉宇間有青氣,有求道之心,只是機緣未到。呂洞賓打算用神通點化王惟善。
吃過齋後,呂洞賓對王惟善說:“貧道善水墨畫,請取一匹絹來,畫一幅山水畫相謝。”只見呂洞賓用墨水往絹上一潑,壞了那匹絹。王惟善見了說道:“這人無禮!捉弄下官!與我拿來。”
呂洞賓見王惟善大怒,轉身就走了。眾人趕來時,呂洞賓已經化陣清風而去。從空中飄下一幅白紙,眾人拾起來打開一看有四句話:
齋道欲求仙骨,及至我來不識。
要知貧道姓名,但看絹畫端的。
王惟善取絹一看,是一幅呂洞賓的全身畫像。才知道來的先生是神仙,悔之莫及!
有心度化人不悟
有一次,呂洞賓扮成一個賣油翁,在街上賣油尋找可度之人,得度的標準是:來買油的人買油時不要求多添油,就度化他。賣了幾年油,買油的人都想多添加一點,只有一個老婦人來買油時,買多少就是多少,從來不要求多添油。
呂洞賓問老婦:“凡是買油的人都想多添點,你怎麼不多添點?”老婦說:“你賣油也不容易,怎能多要。”老婦人又拿酒來酬謝呂洞賓。
呂洞賓有心要度化她,就在老婦人家院子的井中投了幾粒米,並告訴老夫人賣井水可以發財。呂洞賓說完就走了。老婦人一看井中的水都變成了酒,老婦人賣了一年的井酒,賺了很多錢。
一天,呂洞賓來到老婦人的家裡,碰巧老婦人外出,只有她兒子在家。呂洞賓問老婦人的兒子:“這幾年酒賣得如何?” 兒子說:“好是好,可惜沒有可以喂豬的酒糟。”聽完他的話,呂洞賓哀歎道:“人心貪婪到這種程度了。”於是將井裡的米取了回來,離開了老婦人家。老婦人回到家,發現井中的酒又都變成了水。老婦急忙去尋找呂洞賓,連個影子也沒看到。
呂洞賓從岳陽來到洞庭,同漢鐘離一道去度化韓湘子去了。呂洞賓留詩一首,感歎:“三至岳陽人不識,吟詩飛過洞庭湖。”
神度人看人心,見人為善就報之以福,這福報可以是發財、健康、平安,或者高官厚祿等。可是報善人以福是為了讓人繼續為善,提升自己的道德;若因得福而生貪欲之心,就會因貪心而失去福份。所以,呂洞賓取回了井中的米。
寧度動物不度人
有一次,呂洞賓遊歷到湖北武昌一帶,在辛氏酒館開懷大飲,飲了近半年時間,也未支付一文錢,辛氏也不討要。
一天呂洞賓對辛氏說:“我欠了你的酒錢,一直未能支付,我為你畫一隻仙鶴,凡是有人到這裡飲酒,你可以呼叫仙鶴,它會翩翩起舞。我以此來報達你,數年之內,你可以變得非常富有。”於是,呂洞賓用桔子皮在牆上畫了一隻仙鶴,然後辭別。
從此以後,只要有人來酒館飲酒,辛氏就呼叫仙鶴跳舞。遠近的客人都慕名前來觀賞仙鶴跳舞,辛氏的生意日益興隆,酒館裡坐無虛席,沒幾年辛氏就成為當地有名的大財主。
一天,呂洞賓來看辛氏,辛氏一見呂洞賓連忙拜謝,請呂洞賓大飲。呂洞賓問道:“生意如何?” 辛氏說:“富足有餘。” 於是,呂洞賓三弄竹笛,仙鶴從壁上飛至呂洞賓面前,呂洞賓跨上仙鶴乘空而去。
辛氏神異此事,在跨鶴之處,建築一樓,稱之黃鶴樓,紀念呂洞賓乘鶴而去。後人題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辛氏以為呂洞賓是讓她發財,其實是讓她得道,返本歸真,超脫輪回,回到仙界。
三年後,呂洞賓空手而歸,可見人心不古,世人之難度化,呂洞賓徑上終南山尋見師父。
鐘離師父呵呵大笑,道:“弟子引將徒弟來,不知度得幾人歸?”呂洞賓慚愧告知無度一人。
歷史上,道家很多都是師父找徒弟,能做弟子的一定要德高、根基好,方可傳道。有的人有一定的根基,但沉迷於世俗物欲紛擾之中,悟性太差,很難入得道門。
歎于世人難以度化,呂洞賓說:“我寧度動物,不度人。”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