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或是陰陽兩虛,腎精虧虛?
本文為純粹為中醫學術探討。
幾乎每一個剛開始學中醫的人,早晚都會問到這句話:
「老師,我這樣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
有些人怕冷,覺得自己一定陽虛;
有些人睡不好、盜汗、口乾,就說自己陰虛;
甚至還有人兩邊症狀都有,乾脆陰陽一起補──結果越補越亂。
但說真的,很多時候問題根本不是陰虛或陽虛。
而是你有沒有想過:你還有沒有腎氣?你的腎精夠不夠?
陰虛陽虛怎麼分?我先講你最想知道的
我知道你還是很想搞懂,到底怎麼分陰虛、陽虛。
簡單來說,如果你:
• 口乾、咽燥、睡不好、晚上容易流汗(盜汗)
• 手心熱、腳底熱、腰痠腿軟、煩躁易怒
• 大便偏乾、小便黃,常覺得「火氣大」
這些,大多是腎陰虛的表現。
但如果你:
• 怕冷、手腳冰、臉色蒼白、精神不濟
• 小便清長、尿頻、夜尿多,尤其晚上老是起來上廁所
• 腰痠膝軟、大便偏稀、性功能下降
這就比較偏腎陽虛。
你會發現,陽虛的人不只怕冷,還常常「尿多、尿急、夜尿不止」,這是因為腎陽虛不能固攝,水液代謝出問題了。
那「怕冷又上火」的人呢?可能是陰陽兩虛
很多人說:「老師我很奇怪,我怕冷,可是又常口乾上火。」
對,這不是你想太多,這很有可能就是陰陽兩虛。
陽虛,讓你怕冷、沒力;
陰虛,讓你內熱上擾、咽乾心煩。
兩邊都虛,身體就開始錯亂。你會:
• 又冷又熱
• 又虛又火
• 一邊乾、一邊濕
• 睡不好、排便不順、情緒亂
這種情況,你不只是陰虛或陽虛,很可能是根本的「腎精虧損」。
腎氣是什麼?──你真正的動力來源
腎氣,是腎的功能表現,是整個身體生命活動的推動力。
它決定你能不能:
• 排便順不順
• 排尿有沒有力
• 月經來得正不正常
• 有沒有精神、體力、
• 生殖功能、骨骼、聽力、記憶力好不好
很多人不知道,腎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幫你「收」得住水液。
如果腎氣虛,膀胱氣化功能減弱,就可能出現:
• 尿頻,尿急、憋不住,一有尿意就得馬上找廁所,有些人甚至小便滴滴答答、收不乾淨
這不是單純的老化或膀胱無力,
而是腎氣不夠、固攝無權,該收的收不住,該推的也推不動。
腎氣足的人,不一定要吃什麼補品,但身體就是「穩」。
腎氣虛的人,再補陰補陽都沒感覺,甚至補錯還更糟。
如果你還是光靠症狀,還是不清楚,我再教你如何看舌苔:
腎陰虛舌象:舌色紅,舌體偏瘦,舌苔少苔或無苔,舌質偏乾、光滑有時光剝
若舌質紅挾帶微黃苔,一般為陰虛火旺。
腎陽虛舌象:舌色淡白,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苔:白苔苔潤,舌質:濕潤偏嫩。
再來說到腎精,是更深層的根本
如果腎氣是身體的動力,腎精就是燃料本身。
它來自先天父母給你的本錢,也靠後天累積──你怎麼吃、怎麼睡、怎麼活。
當你長期過勞、久病、失眠、情緒耗損,其實就是在耗腎精。
你可能年紀不大,但已經出現:補什麼都沒效,反而越補越不舒服的情況。
那很可能,不是陰虛或陽虛的問題,而是腎精已空。
腎精 → 陰陽 → 腎氣 ,這才是順序
很多人學中醫從陰陽學起,但真正的順序應該是:
腎精是根本,先分陰陽為結構,再由腎氣去推動與執行。
腎精像是身體的根基,是構成生命的原始物質;
這些精氣化為陰與陽的兩極,一邊滋養、一邊溫煦;
但這些結構要能運作,就還需要一股動力,那就是腎氣。
• 腎精生陰陽,是你先天的底子;
• 腎氣推動陰陽,是你後天的功能。
沒有腎精,就沒有陰陽可言;
沒有腎氣,陰陽再分也只是空架構,推不動、調不開、平衡不起來。
這就是為什麼你補陰補陽都沒用,
因為你跳過了「精」與「氣」這兩層根基,所以,與其急著貼標籤,不如回頭看根本
你可以這樣理解:
• 陰陽是外在表現
• 腎氣是功能根本
• 腎精是結構本源
中醫不是要你分類自己,而是要你看懂身體的結構是怎麼變虛的。
你分清楚什麼之前,先問自己:
我氣足嗎?我有精虧嗎?
另外,補錯,比不補更傷,很多人亂補,結果:
• 補陽越補越躁,火上加火
• 補陰越補越冷,腸胃虛寒更嚴重
• 補腎反而脹氣、便秘、冒痘、失眠
• 花很多錢吃保健品,卻從來沒搞懂自己缺的是什麼
中醫從來都不是「這樣虛吃這個」那麼簡單,它是一種邏輯、一種順序、一種對身體的深入理解。
如果你想從根本學懂怎麼分陰陽、補腎、看氣血、辨體質,
不再靠猜、靠運氣,那你該做的第一步,是學會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