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團

0

(大悲寺僧眾行腳途中)

 

這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僧團,
這是一個嚴持戒律的僧團,
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體現,
從這裡開始的故事感動著人們!

0 (1)

遼寧海城地區的“大悲寺”,在中國大陸不設立功德箱的佛寺院之一,全體僧人持金錢戒律,日中一食。每年在4月8,7月15兩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須背會《心經》《大悲咒》,才發給皈依證書。僧人每天早上2點鐘起床,10遍楞嚴咒,下午2個小時讀誦戒律,每天休息時間4個小時。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開始行腳。行腳途中托鉢乞食。寺院裡戒律嚴謹,僧人威儀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體現!

0 (2)

 

0 (33)

 

大悲寺常住要求:
1、不捉金錢戒
2、日中一食
3、行腳。
4、乞食。(度化眾生)
5、不接客僧禮。
6、一切供養歸常住。
7、三衣鉢不離身(十八種物齊備)。
8、不化緣、不求人。(有求皆苦,無求苦才逐漸息減。心不攀援方能人心死道心生)
注:在本道場修行者,要求做到,聽話、幹活!0 (4)

 

佛陀棄太子位,出離皇宮,衣屍布,食乞食,臥草鋪,建立比丘僧團,制定四眾弟子清淨戒律。律定僧人吃乞食,一日一餐,穿粗布壞色打上補丁的百衲衣,不准手觸金銀,不准聽歌觀舞,不准戴金銀珠寶首飾,不准戴花塗香,不准坐高墊大床,不准住超過一方丈的大房等等。上述佛陀的生活方式和對出家僧人的要求都充分體現了一個離貪離欲的高尚道德原則!

不由的使我想起了經典所記載的,世尊曾力辯外道使其一一折服,外教一婆羅門對世尊言道“此時我無奈何於你,但千年之後我的徒子魔孫將會穿上你們的衣服拿上你們的經典、衣鉢,混入你們的隊伍來將佛教徹底摧毀。”世尊聽罷,默不作聲,黯然垂淚。

關於大悲寺的一些事情:
1. 一位僧人從五台山行腳回遼寧,2個多月時間。為遵守戒律不住旅店,(他們也沒有錢,都是持金錢戒律)在鄉下柴草垛、樹林、橋洞過夜。中午托鉢乞食。路過繁華之處,目不斜視,低頭觀自在。走出好遠,後面有人大聲說道:“看啊!那才是真正的出家人,連頭都沒有抬一下、、、”到某家乞食,一老頭抬頭不說話,掏出5元錢,遞了過去。僧說:“出家人不要錢,素飯菜就行。”老人的手一時收不回去,愣愣的發呆之後,大喊一聲:“快!多盛點飯”。

0 (5)0 (6)

2.寺院裡的僧人外出在火車上,如果遇到身邊、周圍座位有女士,當即離座而去。到車廂交界處。感動服務員,主動調換座位,保證僧人身邊都是男眾。而且端坐一宿,日一餐!感動很多不信佛的人,主動給錢、給物供養。當聽說出家人有不摸金錢戒律,不要錢。用他們的行動,使整個車廂的人為止震動,感嘆、敬佩!當知道眼下的僧人是個畫家出身,深淵的學識。並非,生活的挫折所迫而出家,徹底對佛家思想、僧人有了新的認識!

0 (7)

(行腳途中)
3.“這裡的僧人持金錢戒律、日一餐,是不是標新立異?”師答:“戒律有明確規定,不讓收某某之類的供養,就是不捉金錢戒律。日一餐,也是戒律規定的。不是甚麼標新立異,我們要堅持的就是佛陀戒律。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喜歡佛陀戒律,來任意的破壞!這也是,目前曲別是否是真正修行人的標準。他說的法再好,不守戒律,魔頭一個、、、吃得越多煩惱越多、妄想也多,很多疾病都是飲食上來的。你吃多了還能夠打坐嗎?呵呵,怎麼樣,感覺到了嗎”。

0 (8)0 (9)

4.在大悲寺看不到盆子裡面有動物的圖案,問原因,師答:“一切眾生我之父母,怎能夠不尊重”。大悲寺用的鼓,僧人把原先動物的皮,拿掉埋入土中。在點點滴滴中,都能體驗戒律、慈悲心的存在。為甚麼要如此,僧說:“以戒律為師,不是在嘴上,而是在行動上。不守戒律就是魔,只有魔不遵守佛陀的戒律,來破壞……”

0 (10)0 (11)

(慈悲掩埋眾生)
5.妙祥師父在行腳的途中,遵守戒律不住旅店,在樹林、橋洞、、、過夜。有一次,在農村一戶人家的草垛邊,有弟子拿了些草,給妙祥師,師勒令其送回。一次乞食中,弟子乞討的飯掉到地上,滿是泥土、沙石,就直接倒在旁邊的鴨子食盆中,想給鴨子吃了。師知道後,馬上到鴨子食盆中撿起來,用水洗後吃掉。說:施主的供養,給他們種福田,當知道因果

0 (12)0 (13)

(橋下住)0 (15)6.我多次問方丈妙祥師父修行的過程,其說很慚愧,就不再說了。後來得知,打精進佛七120不躺下(困了,就用一塊木板墊到後背,*牆站立。等剛要入睡,木板掉下來,就繼續);念佛七,80天不起身,不躺下……在本溪茅棚閉關3年。在閉關期間,有徒弟前來,走到山腰撿到一個木棍,用來做拐杖。師父在關中,寫下紙條,讓護關人,前去迎接,並轉告來人,把木棍放下。

0 (16)0 (17)

(行腳途中休息縫補)
7.一位在大悲寺住了多年的居士告訴我,師父們的持戒精嚴撼動了不知多少官員、大款。有的跪在師父前要供養金錢,師父說不要。想供養師父幾座殿宇說可以派駐多少現代化工程車輛來施工,師父說自己的弟子能蓋。師父是想多給弟子們一些造寺院的機會來修行鍛鍊,來積攢出家的福報資糧呀。聽了這些淚如雨下。

0 (18)0 (19)

8.植樹造林 零九年春,居士供養了近兩萬棵樹苗。有的是抗旱耐寒樹種,很適合種在水庫對面寺院承包的荒山上。各地居士聞訊後,紛紛自發組織起來到寺院栽樹。近一點的居士有海城的、瀋陽的、大石橋的,遠一點的有本溪的、遼陽的,更遠的有秦皇島的居士等。還有下院道源寺尼眾,也特意擠出時間來大悲寺栽樹。近兩萬棵樹苗,沒幾天功夫就栽完了。樹苗長在山上,善根深深扎在居士信眾的心裡。這兩萬棵樹苗對荒山的綠化,局部環境的改善將發揮長遠的影響。0 (20)0 (21)0 (22)

9.大悲寺僧人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大部分是大學生,出家前有的是醫生,有的是記者,有的是工程師。大鳥居士創辦的解脫之路網站,8個版主中的5個已經出家,2個在寺內接受出家前的考驗和學習。他們出家可不是看破紅塵、也不是因情感受挫,而是實踐自己的信仰……0 (23)0 (24)

10.居士向當家師父反映:“某居士供養您們的棉被都是垃圾棉花作的,不保暖,而且不衛生、、、”當家師:“僧人必須接受,不得更換,當知因果。除非在有居士發心給與更換,否則用壞為止……”0 (25)0 (26)0 (27)

聽話、幹活、我執:

在大悲寺修行要做到依教奉行聽話、幹活。聽師父們的話,聽常住的話,幹的活多種多樣,衛生、木工、鋼筋、瓦工、挖溝、鋪管、做飯、保安、燒鍋爐……總之叫幹啥就去幹啥。

聽話是在教你去除我執,幹活幹得很累是為了破你的身執,甚麼活都讓你幹是讓你放下不貪戀,幹活進度的隨機改變是告訴你無常,斥責是為了修忍辱破煩惱,誇獎你再打擊你是為了去驕慢,彼此無語是少造口業,低頭幹活是念佛持咒攝心不見他人過。覺悟一開,煩惱頓失不再枯燥,心境一變,天地寬闊法喜充滿。幹甚麼活都覺有意思,可能初修行的人就應該找到這種樂趣吧。0 (29)0 (30)

在大悲寺有多高的文憑是不值得誇耀的,沒有人會在乎你的學歷。這裡比的是智慧,比的是發心,比的是勇猛精進。世間人常常錯誤地認為有文化就是有智慧,其實知識和智慧已經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智慧只依本性,知識要攀外緣。古代兩者間還屬近義詞,古人讀書始終圍繞道德、倫理、做人,道德倫理始終不離本心。而現在的知識多與道德無關故有學問的人往往我執很重,看不起沒有文化的人。沒有文化的人卻心性純樸往往做出驚天動地的智慧善舉,讓知識分子無地自容。有智慧的人不會在乎穿甚麼樣的衣服,吃甚麼飯菜這些有知識人在乎的外相。如同這裡的坡頭居士在俗人眼裡都是破衣爛衫,蓬頭垢面,有知識之人多惶恐避之如見愛滋非典,而這環境恰恰是智慧者追求的清靜無為。智慧者追求的是靈魂的進步,慾望和煩惱的減少,對佛道的堅信和實踐。所謂近朱者赤,大悲寺外請工人(民工)的智慧都很高,有的工人幹著幹著活突然想明白了,就皈依佛門,還有的還受了五戒。能認識到甚麼叫智慧就會放下我慢之心. 僧人們出坡你不會看到有人偷懶,年輕僧人自不用說,一些重活老僧人幹不了就在一旁幹些幫忙的輕活。居士們也個個能幹,幹起活來默不作聲,輪到誰都會主動去幹最累最難的活,令人贊嘆。有些住了年頭長了的居士熟悉各類工程機械的使用,讓人敬佩。0 (31)

聽話幹活在我看來完全是針對現代人最好的法門。因為現代人是我執空前泛濫的時代。生活在一個物質空前繁榮,精神卻空前墮落的奇怪歷史時代。自西風東漸,文化運動以來,百年屈辱歷史的罪魁被栽贓到道德文化體系上,完全忽略中華文明體系幾千年獨步天下的歷史功績。古老而又悠久的優良傳統被逐漸打破,人們不再相信“頭上三尺有神明”,為追求私慾人們告別良心的束縛,道德倫理被束之高閣,宗教蛻化為學術、邪教。打開報紙網站,無不在誨淫誨盜,渲染金錢。理性的閘門一破,泛濫的洪水光天化日之下肆無忌憚為所欲為。釋滌華禪師在《金剛經註解》中提煉出精華中的精華就是三個字“無我相”……
能在金錢物質橫流、人倫道德低下的現在,還能夠有如此的道場,法界眾生的福氣、正法駐世的象徵!戒律就是佛,佛就是戒律。大悲寺沒有名氣,也不搞名氣,腳踏實地的,遵照佛陀的戒律,以自己的行動,感化著有情,續佛陀慧命。

百丈清規叢林要則二十條: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辨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接,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0 (32)

 

 

 

 

 

 

 

 

拜佛的養生原理(中醫博士彭鑫講)

【拜佛的養生原理(中醫博士彭鑫講)】

「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何由可致?」

10568815_814106998621378_6423391341572276298_n

從中醫的道理來講,肝主情志。肝是指的中醫的肝,不僅僅是指的西醫的肝臟中醫的肝有兩個功能,第一個功能是肝藏血;第二個功能是肝主疏泄。什麼意思呢?就是指肝主管人體氣血的貯備、運化和流通。

很多人在心情鬱悶、壓力增大的時候會出現很多身體上不適的症狀,用中醫的話講就叫做肝鬱氣滯。人的情緒低落,氣血流通就會受阻,容易在局部產生很多微小的障礙,微小的障礙持續久了,就會在局部產生氣血不通的現象,表現在體外就是色斑、痤瘡等。通過調理內臟,就可以暢通這些淤滯,讓氣血流通,達到美容養顏的功效。

大家都知道運動必須要有肌肉,沒有肌肉就不能運動。身體哪些部位有肌肉呢?臉部、頸部、四肢、腹部、背後都有肌肉。內臟當中,如心臟就有很強壯的肌肉;胃腸、子宮、膀胱都有肌肉,可是它不聽我們支配,所以稱作「不隨意肌」。

內臟中有「不隨意肌」,不由我們的意志來控制。幸好,我們還有兩組肌肉是隨意肌:橫膈膜和腰大肌。橫膈膜上面是肺和心臟,下面是胃腸、胰臟、肝臟、腎臟、膀胱、子宮,卵巢、小腸等。還有兩條很粗很壯的肌肉,叫做腰大肌,它約在脊椎骨中間,橫膈膜後面的地方,它粘在脊椎骨,斜斜的往前下方走,走到骨盆的中間附近。

從側面看,橫膈膜就像把我們的身體切成上下兩半,腰大肌是從下半部斜斜的橫切我們的身體。如果這兩組肌肉可以運動,那就相當理想,因為當橫膈膜上下運動的時候,它就可以按摩我們的肺臟。從氣管下來,直到心窩的地方,這裡有一個穴位,中醫叫做膻中穴,是八會穴的氣會。

它從這裡分成兩條支氣管,跑到肺臟裡去。我們呼吸時,氣體的進進出出,都要經過總支氣管。橫膈膜如果得到很恰當的運動,就可幫助肺臟下面的三分之一的廢氣、濁氣排出來。氧氣可以下到肺臟的下面三分之一。橫膈膜的上下運動,活動量夠的話,連肺部上面的三分之一都可換氣,所以橫膈膜對肺臟很重要。它恰當的上下升降,就叫做腹式呼吸。橫膈膜的上下運動還可以按摩心臟、肝臟、胃、胰臟和脾臟。

再下面一點的子宮、卵巢、膀胱、小腸、大腸等就要靠腰大肌了。腰大肌與脊椎骨相連,剛好靠近腎臟動脈的後方。當我們手握緊,肌肉就會鼓起來,顯出它的彈性和硬度,這叫肌肉收縮。腰大肌運動就是腰大肌在收縮,因為它的前面還有內臟,運動的時候,它就繃緊,所以腎臟的動脈和靜脈就好像給夾住了。一鬆一緊,一夾一放,血就會衝進衝出,腎臟好像被沖洗了一番。沿此而下,此肌肉旁邊有很多血管,分別延伸到內臟、腸裡去。因此可以看出,橫膈膜與腰大肌的運動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我們如何讓橫膈膜與腰大肌來運動呢?這裡教給大家一套簡單的方法,同時還可以達到疏肝解鬱的作用,叫五體投地。五體投地類似於我們去廟裡拜佛時的動作,具體分解下來有如下幾個動作:

1.雙手合十,上身前屈,上半身與下半身形成90度,頭是水平的,不垂不仰。身體形成這個姿勢時,腰大肌下半部便收縮,這時它就把橫膈膜拉下來,再配合身體前面的腹直肌,後面的背肌放鬆,人就是90度鞠躬。

2.隨著低頭把脊柱從上往下慢慢向下彎曲,自我感覺整個脊柱,從上往下一節一節慢慢向下卷,就好像卷地毯一樣。卷至盡頭之後,兩手伏地,膝部下蹲,跪於地上,臀部坐於足跟,之後躬身前伏,頭部觸地。

3.復原動作,雙腿膝蓋慢慢伸直,這時上身保持不動,慢慢兩手合掌,由腰部漸漸向上,逐步伸直整個脊柱,恢復初始動作。如此,腰大肌上半截收縮,就能把下半身給提起來。

五體投地有很多的功效,大家認真看一下就會發現,它的外在動作,實際上就是一個充分舒展督脈的方法,拉開督脈。同時,我們在往下彎腰的時候,可以拉開雙腿後面的膀胱經和腎經,這也是打通經脈的很好方法。

還可以鍛煉臟腑,讓臟腑充分的得到按摩和擠壓,讓氣血在臟腑裡面運行,不僅僅是運行四肢則是五體投地最主要的功效。

而且,這個動作還可以刺激到大腦。大腦也是沒有肌肉的,它關係到我們的生命和智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怎麼運動它呢?大腦裡邊有一個很小的器官叫內分泌腺,其中對人體特別重要的叫做腦下垂體,它關係到我們的免疫系統,是內分泌的總司令。我們的腦下垂體很難直接觸碰得到,外面有很厚的頭蓋骨保護著,只好經過經絡去刺激它。

經過人類幾千年來的實驗考證發現,大拇指和大腳趾的腹面就是腦下垂體的反應區。五體投地時,首先是大腳趾收到訊息,皮膚底下的神經接受到壓力,傳達到腦下垂體。然後,彎腰、頭著地,翻掌,起身的時候,手指和足趾用力,力量把上半身撐起,就可以刺激到腦下垂體。

在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有兩個要求:

第一就是含胸拔背,讓胸含進去。一般人站著的時候容易挺胸,這樣一來,人的氣就容易往上浮。所以,挺胸時間長了之後容易氣喘、心跳加速。五體投地時,要求合掌,胸氣就收進來了,胸口就通了,我們呼吸也能氣沉丹田了。前面講過,人的呼吸越深長,身體就越好。這種情況就是古人講的「虛其心、實其腹」。就是心窩要虛、小腹要實,這是一個健康的狀態。

第二個要求就是動作要緩慢柔和,呼吸平穩,微微出汗。很多人拜佛好像給自己規定任務一樣,急急忙忙的,不停地計數,這樣會導致呼吸急促,心情著急和大汗淋漓,呼吸急促紊亂之後,內在氣機就不得調整,導致氣機紊亂,心情著急會導致氣脈運行不暢,而「大汗亡陽」,大汗淋漓損傷陽氣,如果再加上沒注意保暖而受冷著涼,尤其是夏天在空調房間裡,就會風寒內襲,得寒濕病,如肩周炎、頸椎病、腰椎病等,在門診遇到很多例肩背疼痛,風濕病等都是多次渾身大汗直接受風寒後所得,因此運動不能過量,全身微微出汗即可,好像春雨潤物一樣,渾身小汗溫潤熏蒸,可將毒素排出而使全身氣血通暢,拜佛之後還要休息片刻,待汗退之後,方能出屋活動,否則很容易為風寒所襲,落下病根。

還有一點,可能大家沒有註意到,人在五體投地的時候,心態往往是非常好的,心裡非常的恭敬、謙和、安寧,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所有的煩惱、鬱悶,生活的壓力都拋到一邊去了。所以,經常練習五體投地,可以化解我們每天所面對的生活的壓力、工作的煩惱,讓心靈回歸到放鬆的狀態。

五體投地一方面是調身,一方面是調心。身體五臟得到按摩,督脈得到鍛煉,最重要的是內臟的氣血流通,經絡舒暢,臟腑安和,自然皮膚光潔,面色滋潤。同時,在疏通經絡的同時,也排解了鬱悶,因為壓力過大導致的痤瘡、色斑等,都能隨之消除。所以一個簡單的五體投地,對於身體的健康和皮膚的保養都有非常不錯的效果。

拜佛方法【道證法師解說】拜佛與醫學《影片》
http://goo.gl/OKbfUs

【拜佛與醫學】電子書PDF
http://pan.baidu.com/s/1sjo8Xhr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857370_10151977349796338_1604931724_o

大迦葉即“摩訶迦葉”(Mahakasyapa)

摩訶迦葉(Mahakasyapa),又名大迦葉(“葉”字音“攝”she),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為法藏第一代祖師。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成為宏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另佛弟子中,優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等皆有迦葉之稱。佛陀入滅後三百年之小乘飲光部之祖亦與迦葉同名。

目犍連(Mahamaudgalyagana):神通第一

目犍連也稱大目犍連、目連、目連,中國古老民俗所言的目蓮救母正是指此人。目連與舍利弗兩人是佛陀身邊修習最有成就的兩人,同時也是佛陀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並以神通第一著稱。

富樓那(Purna):說法第一

富樓那,為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梵文Purna-maitra-yani-putra)。又作布剌拏[na]梅但利曳尼子、分耨[nou]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婁那、彌多羅尼子。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滿願子。“滿”是其名,“慈”是其母姓,從母得名,故稱滿慈子。“彌多羅”為其母之族名,有祝、願之義,故稱滿祝子、滿願子。為迦毘羅婆蘇(即迦毘羅衛)人,淨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於悉達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於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佛最初成道時,於鹿野苑轉法輪(為富樓那等五人講經說法),富樓那乃至佛所在處,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須菩提(Subhuti):解空第一

須菩提,又名善現、善吉、空生。

在佛教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中記載實有其人(長老須菩提)。只是與《西遊記》所描述虛構的同名人物不同。

須菩提,在西遊記中收孫悟空為徒,傳授給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西遊記》中並未交代其來歷,由“須菩提”的名字可以判斷此人物應屬於佛教範疇,但在《西遊記》中卻被描寫為一個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神仙形象:法力高深,弟子眾多,教化廣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他不僅渡人向道,也教一些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方法給廣大的民眾。深得一方民眾的尊敬。

舍利弗(Sariputra):智慧第一

也有人將舍利弗翻譯成“鶖鷺子”、“舍利子”。

舍利弗(Sariputra),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弟子。號稱“智慧第一”。

弗誕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離首都王舍城大約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誕生於婆羅門種姓的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他從小就才智過人,善於辯論,非常出名。

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但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足。他和好友目犍連,因聽到馬勝比丘(Assaji)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

在釋迦佛牟尼手下學習時,因為捨利弗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釋迦佛牟尼常讓舍利弗替他說法。當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

舍利弗比佛陀年長,並先於佛陀涅磐。

他又被稱為捨利子。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指觀世音菩薩對舍利佛的稱謂。

羅睺羅(Rohula):密行第一

羅睺羅原是佛陀的獨子,“羅睺羅”有累贅、阻礙的意思。

羅睺羅(密行第一)。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梵語Rohula的音譯。又為“羅護羅”,意為“覆障”、“障月”、“執月”的意思。因為他是在月蝕之夜出世的。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不至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後。佛陀就在兒子出世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睺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境下過了他的童年。佛陀成道後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時,佛陀的妻子和羅睺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睺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睺羅竟不認識。後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佛陀又為羅睺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睺羅十五歲。羅睺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阿難陀(Ananda):多聞第一

阿難原是佛陀的堂弟,許多佛經中也直接稱為“阿難”。

阿難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梵語“阿難”,有慶喜和歡喜的含義。

阿難是王舍城(Rajagriha)人,佛陀的堂弟,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

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熏陶才讓他變得優秀,於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的稱讚,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磐前還特意稱讚他的無私和仁慈。

阿難還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作為和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佛陀入滅後,阿難非常傷心,獨自修行。但他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MahaKasyapa)入滅後,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傳說阿難的入滅,還使摩揭陀與毘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印度第二祖。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阿難陀寺在緬甸的蒲甘有宏偉的阿難陀寺(AnandaPagoda)。

優婆離(Upali):持戒第一

優婆離(持律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Upali的音譯,或稱為優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與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髮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髮師,後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持長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優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後第一結集由優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Aniruddha):天眼第一

阿尼律陀也稱“阿那律”。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後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隨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Katyayana):議論第一

迦旃延也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後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或稱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

【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

557305_426941384023235_2043203486_n

一只駱駝辛辛苦苦穿過了沙漠,一只蒼蠅趴在駱駝背上一點力氣也不花也過來了。

蒼蠅譏笑說:「駱駝,謝謝你辛苦把我駝過來。再見!」

駱駝看了一眼蒼蠅說:「你在我身上時我根本就不知道,你走了也沒必要跟我打招呼,你根本就沒有什麼重量,你別把自己看太重,你以為你是誰。」

英國文學家蕭伯納一日閑著無事同一個不認識的小女孩子玩耍談天,黃昏來臨時蕭伯納對小女孩說,回去告訴你媽媽,說是蕭伯納先生和你玩了一下午,沒想到小女孩子馬上就回敬了一句:「你也回去告訴你媽媽,就說瑪麗和你玩了一下午。」

後來,蕭伯納對他人講,人,切不可把自己看得過重。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曾講過一個故事。

他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每次吃飯都是幾十個人坐在大餐廳中一起吃,有次他突發奇想決定跟大家開個玩笑,吃飯前他把自己藏在飯廳內一個不被注意的櫃子中,想等到大家遍尋不著時再跳出來。

尷尬的是大家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缺席,酒足飯飽大家離去,他才蔫蔫地走出來吃了些殘湯剩菜。從那以後他就告訴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就會大失所望。

蘇東坡年輕的時候是個傲氣十足的人。一日在田間小路上行走,忽然和一個村姑狹路相逢,村姑挑著一擔泥,兩個互不相讓。最後村姑提出她出一上聯,若蘇東坡能對上下聯她就甘心讓路。

村姑的上聯是:一擔重泥擋子路。

蘇東坡一聽這個上聯可生了得,一時竟想不出下聯。兩邊在水田裡插秧的農夫大聲笑。情急之下蘇東坡竟然大聲回應:兩旁夫子笑顏回。然後,蘇東坡脫下鞋襪為村姑讓了路。

事實上一個人的輕與重,貴與賤決不是自己能訂下標准的,平靜謙和,不事張揚才是最重的分量。

北京大學開學的日子,一個新生攔住了一個看門的大爺讓他照顧一下箱子。第二天才發現這個看門的大爺竟然是北京大學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這位學貫中西的學者竟然能夠如此看輕自己,也許正是他成為當代學人榜樣的原因之一。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其實是種修養,種風度,種高尚的境界,種達觀的處世姿態,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是心志上的一種淡泊。

用這種心態做人可以使自己更健康,更大度;用這種心態做事可以使生活更輕鬆,更踏實;用這種心態處世可以使社會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