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哪裡

【我】在哪裡
205244_359596207442954_774659202_n
無根禪師有一次入定三日,被人家誤為已經圓寂了,
便將他的身體給予火化。

又過了幾天,無根禪師的神識出定時,
卻找不到他的身體。

全寺大眾經常聽到他悲慘的自言自語的聲音:
「我?我在哪裡呢?。」

尤其是到了晚上,
無根禪師尋找身體的聲音更加悲切,
鬧得大家都非常不安。

有一天,無根禪師的道友妙空禪師知道了這件事,
就對寺中大眾說道:

「今天晚上,我要住在無根禪師的房間裡,
他來時,我要好好和他談談。

請你們為我準備一盆火,及一桶水來,
我要讓他了解什麼是”我”?」

夜深時,找我的無根禪師來了,很悲傷地叫道:
「我呢?我到哪裡去了?」

妙空禪師很安祥地答道:
「你在泥土裡。」

無根禪師鑽進了泥土地,東找西找,
找了很久,仍未找到,非常悲傷地說道:
「土裡面沒有我呀!」

妙空禪師道:
「那可能在空中你到虛空中找找看。」

無根禪師進入虛空中尋找了很久,但仍悽切的說道:
「虛空裡也沒有我呀!我究竟在哪裡?」

妙空禪師指著水桶說道:
「大概在水裡吧?」

無根禪師自在地進入水中,
不久,哀傷地出水說道:「我在哪裡?水裡也沒有呀!」

妙空禪師指著火盆說道:
「你能夠入土地、下水,也能進入熊熊火中,更能自由自在地出入虛空,你還要那個渾身臟體,處處不自由的色殼子做什麼呢?」

無根禪師聽後,猛然有省,
從此再也不吵鬧找 【我】了.

真我,應該不是色身。
色身有礙有病,色身是無常之物。

真我是法身,法身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
乃亙古今不變,歷萬劫常新之體!

禪者證悟真心,應與法身相應,
而無根禪師念念不忘臭皮囊,焉能解脫?

所幸道友妙空禪師的方便開示,方能找回真我。

「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397919_584263598265091_2057022151_n

主持人:能談談您為什麼學佛嗎?
李連傑:其實是對生命的一種瞭解吧,我1997年的時候,34歲,因為我一路以來對宗教都有一些親切感,但是什麼原因自己找不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在考慮,突然之間自己對生命、對物質方面都有一定基本的保障了,可以不為這些一日三餐急於工作去發愁,你會看到生命說,周圍很多人有幾十億的身家,或者甚至於上百億的身家,他們都在那裡痛苦和著急,那他們在著急什麼呢?”

我也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為幾千塊錢在著急,幾萬、幾十萬、幾十億、幾百億,不同的人同樣在著急,那大家都在著急什麼?那我就去思考生命。我發現人們都希望,第一個,人類一開始的是什麼?是有‘情’。就是說,我們想開心,所有的人類都要開心。第二個,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要開心,但卻沒有安全感。

所以,人在一個小孩子時開始的就是情,他來了沒有安全感,他就哭。一哭他父母就來抱他,他覺得原來哭是有用的,原來叫爸爸媽媽就有人來保護我,原來情就是這麼產生的。可是到了我們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以前還到了七八歲,現在的年齡可能到了三四歲,就開始,情完了就是名了。

你要上出名的幼稚園,你要考第一名,你要什麼都要第一名。所以小孩子也是,彈鋼琴要第一名,這個小提琴要第一名,所有東西都是名,原來心目中被大人灌輸的名是如此之重要了。而這個名的重要,一直跟著你到你的成長。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大公司、有名的職務、有名的東西。

那到了一定年齡,我們走向社會了,有了名還不夠了,因為有了名沒有利。名完了最實惠的就是利,就希望有點實惠,那就追求利。那追求利了以後,創造了一段,人生中段的時候,就是30多歲的時候有利,他發現還不夠,原來要有權。有了權才更容易有利。更多的名更多的利,我要有權力。 ”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渴望這種增長,用外在的力量去保證我們內心的快樂的話,可能增長到最後人生結束,你仍然不覺得最有名、最有權、最有利。所以那時候我就思考,誰有這種答案呢?我就發現2500年前有一位人,有一位王子,他具備了我們人類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況,四樣東西。他有權力,他是王子,未來的國王,一定有權力,對吧?國家的財富都是他的,利也有,名就不用說了,國王、王子,這個名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情也不用說了。不光自己有,可能要多少個都可以,什麼都可以滿足,這個在今天的社會裡,應當是人類最滿意的狀況吧!那他還是痛苦,為什麼痛苦?原來生老病死他解決不了。他解決不了好多東西,所以他離開了,放棄了。

我們認為名、利、權、色可以保證我們的幸福、快樂、安全,他卻離開了。他苦行了六年,找到了一個真正快樂的方法。在2000多年人類歷史上,影響了很多的人。而這些人裡不一定是我們大家,簡單理解地說都不是迷信者,因為這裡頭有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包括很多物理學家、化學家。在西方我接觸過很多一起打坐的人,有醫生,有學物理的、學化學的人,他們不可能都迷信,他們一定在尋找著一個東西。”

主持人:“對。”

李連傑:那麼我就說,既然你有一個方法能夠真正快樂起來,那我就去瞭解你,我去學習。

主持人:所以從1997年開始?

李連傑:1997年以這樣的方法我開始追隨,但我越追隨越發現,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快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所以就一路走一路走。其實到了2004年我已經很快樂了,我已經見過很多的老師,聽過不同的教誨,比如小乘、大乘、密乘,有過很多的老師,我已經很快樂了。

主持人:那時候是不是你計畫好像要放棄了?

李連傑:其實我已經策劃要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因為我又不缺名,我也不缺錢,一旦要做這個事情,還要一點點勇氣。但是我很開心,我一直希望把這種開心跟別人分享。

我很開心,其實你也可以,我也從不開心走到開心的,我怎麼跟你分享。我看到很多人臉上都寫著緊張、疲累、疲憊各種思想,我說我可不可以分享呢?其實就在那一年,2004年,你也知道我遇見海嘯。

主持人:是。

李連傑:後來我去西藏,一年當中有三次接近死亡。

主持人:“生死的邊緣是嗎?”

李連傑:“就是與死亡擦身而過,擦身而過。我覺得不要再等了,因為無常的事情,說明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

主持人:“對。”

李連傑:雖然你會武功,雖然你力量很大,但是在大自然當中生命不結束,就要呼吸。我一直說這樣,就是有一個生命,不再有這個吸的這個動作,生命就結束。沒有保證說一定80歲,一定70歲,一定30歲,其實沒有,真的有可能,所以我就覺得無所謂了。既然我死亡都已經體驗過了,我也體驗了,有急促的死亡,就到這兒了就不走了,那再過就死了,有一種慢慢的體驗死亡,在高山上缺氧。

所以我經歷了這些以後,我覺得沒有什麼再恐懼了。我就要做,想一些方法回饋社會,分享這種經驗。我不想教你任何東西,我沒有權力教什麼。就像我從來不教武術,生命我也不教,因為我不懂,不是一個好的老師,但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 ”

小孩子聽也可以,家長聽也可以,聽了您覺得有用免費拿去。如果您覺得沒用就說‘唉,你胡說八道。’你就扔掉也可以,沒問題,我只希望大家快樂。

主持人:“大家快樂。”

李連傑:大家身體要好,身體好了,快樂了,一點點、一點點放大的時候,我們就有希望擁有一個更和諧、更快樂的人類大家庭。

發布者:Tan Lun Tek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67539_588427294509203_1509080462_n
〖一、菩薩為何稱名普賢〗
梵語輸跋陀,或三曼跋陀,漢譯普賢。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說:「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今取唐宗密大師《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的解釋。
(1)約自體說: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2)約諸位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3)約當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

普賢與文殊為釋尊的二脅士,普賢侍右,主侍定德門,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門。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唐清涼國師對此解釋非常透徹。他在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明二聖三對表法:
(1)普賢表所信如來藏。故《理趣般若經》云:一切眾生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初會即入如來藏三昧。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如善財始見。即發大心。」
(2)普賢表所起萬行,一切經中,皆說普賢行願。文殊表能起之解。故彌勒對善財說:「汝先得見諸善知識,聞菩薩行,入解脫門,皆文殊之力也。」
(3)普賢表證空出纏法界,《華嚴經》說:身相如虛空故,善財見之,即得智波羅密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證大智,顯其有智方證理故。

然此二聖,各相融攝,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普賢與文殊,象徵學佛要有信有解。信而無解,信是無明;解而無信,解是邪見。因此,這二位大菩薩,在釋尊的常隨的菩薩眾中是不能分離的一對。

〖二、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華嚴經·入法界品》,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行菩薩行,求一切智。
善男子!我於爾所劫海中,自憶未曾於一念間不順佛教,於一念間生嗔害心,我我所心,自他差別心,遠離菩提心,於生死中起疲厭心、懶惰心、障礙心,迷惑心。唯住無上涅盤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

善男子!我莊嚴佛土,以大悲心救護眾生,教化成就(眾生),供養諸佛,事善知識,為求正法,弘宣護持,一切內外,悉皆能捨。……我所求法,皆為救護一切眾生。一心思惟,願諸眾生得聞是法。願與智光,普照世間(世間智),願為開示出世間智,願令眾生悉得安樂,願普稱讚一切諸佛所有功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八十

四十卷本華嚴,第四十卷,一般稱為《普賢行願品》。經文是普賢菩薩為菩薩眾說的,先長行,次偈頌。長行中揭示了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沸,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順趣而入……則能成就普賢菩薩諸行願海。《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四十

現對十大行願略釋如下:
(1)禮敬諸佛:禮敬指生恭敬心,遍於身口,進行禮拜。即心觀想,身禮拜,口稱念:「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諸佛。」在頂禮時,達到一心不亂,五體投地,深入法性,離能所想。如偈說:「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阿彌陀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彌陀前,頭面接足皈命禮。」是則內佛外佛,同一實相,隨一一禮,若佛若禮,重重無盡。自覺我身前有諸佛,諸佛前有我身。即是一一塵剎中皆有佛,一一佛前皆有普賢。一一普賢皆悉合掌禮拜。則一普賢之身,遍入一切普賢身內;一切普賢,皆攝歸一普賢身內。正如《大般若經》說的:「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2)稱讚如來:稱即稱頌,讚即讚歎。如來,佛的十號之一。如者如如不動,指不生不滅的心體,湛然寂照,亙古今而不變。來即去來,謂如如不動的心體,能生起萬德。即於無去無來中,能去能來。佛有三身,稱讚法、報、應三身的偈頌:「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稱讚法身佛的偈頌:「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稱讚報身佛的偈頌:「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稱讚應身佛的偈頌:「堂堂黃金相,巍巍不動尊,天上與人間,無不咸恭敬。」稱讚如來相,以身業禮,以口業讚,以意業敬,是為三業供養如來。

(3)廣修供養:廣指所供之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賢菩薩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悉皆供養。供養之物有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有內財與外財。內財,如《法華經》說:用身、口、意三業恭敬供養,即禮拜讚歎供養。外財,指金錢田捨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隨緣能施,盡心供養。即一香一華,亦稱理成就。如偈說:「願此香華云,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菩薩二乘僧。」法供養:以如來正法,開示眾生,轉迷啟悟。如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逢人即勸,逢人即念是為法供養。吾人廣修供養,可由小到大,由近及遠,如法供養。可先勸一家,由一家及他家,從一方及十方,普賢菩薩稱性起修,一字一句,周遍法界。

(4)懺侮業障: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輪迴之苦。如《行願品》說: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吾人既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懺悔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云:「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故人能念佛持咒,則業障自除。且念佛法門,無論利根鈍根,業輕業重,但肯信願持名,無不往生極樂世界。

(5)隨喜功德:功德分二種:一者世間有漏功德,如慈善業,造橋修路,齋僧建寺等。二者出世間無漏功德,如了生脫死,廣修六度、四攝等。對這兩種功德,有力的則助力,無力的則讚歎,隨喜而修,切不可諷刺打擊,妒嫉誹謗。學習普賢菩薩隨喜淨土法門的精神,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

(6)請轉法輪:如來說法,一句一字,皆從菩提心中流出,大眾聞法,一句一字入耳,皆轉入心中而成妙法,現在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我們應請大法師代佛說法,即請轉法輪。法師轉大法輪,能使人去惡向善,轉凡成聖。說明請轉法輪,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7)請佛住世:釋迦滅後,彌勒未生,曷能請佛住世?當知是心作佛,即心即佛。眾生心淨,見佛常住,眾生心垢,見佛涅盤,若人念念在佛,即時時請佛住世。勤修六字洪名,淨念相繼,則佛常映現心中。如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8)常隨佛學:我們時時以佛為學習的榜樣,對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總之,要誠心憶佛,從因至果,引得心智,隨之而學。常常如此,始終不變。

(9)恆順眾生:以大悲心,平等饒益一切眾生。對任何眾生,都要承事供養,如敬父母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要求做到以下四點:(1)於諸病苦為作良醫;(2)於失道者示其正路;(3)於暗夜中為作光明;(4)於貧困者令得寶藏。

(10)普皆回向:菩薩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做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怎樣回向呢?經文中說:「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回向的內容有三種:(1)回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回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回因向果:將自己日夜所念的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回向往生極樂淨土。(3)回事向理:從理論上認識,所作的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

我們學習普賢菩薩十大行願,要牢記弘一法師書寫的兩句話:「願得普賢真妙行,常樂利益諸眾生。」

〖三、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裏,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若得此十忍,即能於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1)音聲忍:菩薩對佛所說一切教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

(2)順忍:菩薩能於諸法思維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

(3)無生法忍:菩薩不見有少法滅。何以故?若無生則無滅,若無滅則無盡,若無盡則離垢,若離垢則無差別,若無差別則無處所,若無處所則寂靜,若寂靜則離欲,若離欲則無作,若無作則無願,若無願則無住,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4)如幻忍: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生。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菩薩了達諸法如幻已,則了達國土、眾生、法界、世間,悉皆平等,了達佛出現平等,了達三世平等,成就種種神通變化。菩薩雖成就佛國土,知國土無差別;雖成就眾生界而知眾生無差別;雖普觀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動,雖達三世平等而不違分別三世法;雖成就蘊處而永斷所依;雖度脫眾生而了知法界平等,無種種差別;雖知一切法,遠離文字,不可言說而常說法,辯才無盡;雖不取度化眾生事而不捨大悲,為度一切眾生轉於法輪;雖為開示過去因緣而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5)如焰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焰。譬如陽焰,無有方所,非內非外,非有非無,非斷非常,非一色非種種色,亦非無色,但隨世間語言顯示。菩薩如實觀察,了知諸法,現證一切,令得圓滿。

(6)如夢忍: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譬如夢,非世間非離世間,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菩薩觀一切世間,悉皆如夢,無有差別。

(7)如響忍:菩薩觀如來說法聲音,悉同於響。雖非內非外,非內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譬如谷響,從緣所起,而於法性,無有相違。菩薩觀察一切眾生,以廣長舌相而為演說,其聲無礙,遍十方土。菩薩雖知聲無起而普現音聲;雖知無可說而廣說諸法。妙音平等,隨類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達。

(8)如影忍:菩薩非於世間生,非於世間沒;非是世間,非出世間;非修菩薩行,非捨於大願;雖常行一切佛法而能辦一切世間事;不隨世間流,亦不住法流。譬如日月男子女人,於明鏡等清淨物中而現其影,影與明鏡,非一非異,非離非合。菩薩亦如是,於無二法中,分別二想,善巧方便,通達無礙。菩薩成就此忍,雖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9)如化忍:菩薩觀世出世間法,一切如化。觀世間染法如化者: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切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觀出世間淨法化者:清淨調伏化,無分別所現故;於三世不轉化,眾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轉法輪方便化,智慧無礙,辯才所說故;菩薩行如化忍,能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不住於法,不離於法。菩薩安住如化忍時,悉能滿足一切諸佛菩提之道,利益眾生。

(10)空忍:菩薩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間界。一切法猶如虛空,以無想、無起、無二故。一切眾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猶如虛空,以無所行,無分別,無差別故。一切禪定,所說一切法,一切佛身猶如虛空,以三際平等,不可言說,無著無礙故。菩薩修空忍,能證知一切諸法而無分別;嚴淨一切佛國而無所依身。通達一切波羅密,普坐一切金剛之座,普發一切隨類之音,為一切世間,轉於法輪,未曾失時。

〖四、耳識圓通〗
在《楞嚴經》裏,普賢菩薩自述,已曾與恆河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諸佛都以普賢為榜樣,教菩薩眾修普賢行。修普賢行必須先悟毗盧性海,然後才能入普賢行門。

佛問圓通,普賢答說:最初本因,但用耳識,隨念分別,能發智慧光明普照群機,得大自在。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普賢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千百,至其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縱然彼因障深,看不見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成就。

〖五、修行圓覺清淨境界〗
在《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普賢菩薩為與會諸大菩薩及末世一切眾生向釋迦牟尼佛提了四個問題:(1)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2)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3)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4)若諸眾生,於生死中,常居如幻,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佛答第一個問題:修大乘者,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圓瑛大師認為「遠離」二字,即是修法,乃用止觀之功,先止息攀緣,亡情息念,次觀察諸法,虛妄不實。以此止觀之功,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佛答第二個問題:修大乘者,不僅遠離幻境,以幻心離幻境的「幻心」,也要遠離。以達到塵亡根盡的境界。
佛答第三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心後,還要離掉以知幻心的「幻智」。離了幻心,若愛幻智,亦即心病,故復當遠離。
佛答第四個問題:修大乘者,離了幻智,心中若有一個離字(即空)。也要遠離。最後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佛一口氣說了四個離,離境、離心、離智、離空。層層剝盡,步步升高、由淺及深、行佈分明、直到諸幻滅盡、寂滅現前。

〖六、靈山會上誓願守護〗《法華經》
佛在靈山會上說《法華經》時,普賢於寶威上王佛國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共來聽受。普賢在會上提出:如來滅後,善男子、善女人云何能得是《法華經》,若人能做到下列四點,必能得到是經。
(1)為諸佛護念;(2)植眾德本;(3)入正定聚;(4)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普賢又在會上表示:世尊滅後五百年際,有人受持是經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穩。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當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是人若坐思惟此經,我復乘象王至其人前。是人對《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此經,一心精進,滿三七日,我當乘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若人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是行普賢行,為諸如來摩頂授記。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生忉利天。若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升兜率天彌勒菩薩所
釋尊對普賢護法精神,表示讚歎「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

〖七、普賢道場峨眉山〗
《華嚴經》有善財童子佇立妙高峰上,觀此山如滿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稱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晉代創有六大佛寺。晉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從廬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賢寺,供奉普賢菩薩。傳峨嵋山成為普賢菩薩道場,即由此而來。宋太宗派大夫張仁贊,以黃金三千兩,購買赤銅鑄造普賢騎象銅像一尊,高7.4米、長4.7米、淨重62噸。普賢像頭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執如意、神態莊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壯,粗鼻下垂,目視前方,似欲啟步遠行。整個銅像,鑄造精良,實屬罕見。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華嚴銅塔」鑄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華嚴經》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處是金頂,上建金頂寺,威鎮全山。金頂寺又稱光明寺,因山頂常有光明而得名。每當午夜,在金頂上看群峰中,有千百萬點晶瑩閃耀的光亮,從山溝裏慢慢地升起來,像一盞盞明燈,忽上忽下,燦若明星,人稱此奇景為「萬盞明燈朝普賢」。

為了大家時常思念,時常誦習,時常發願,時常實行普賢十大行願,現抄錄十頌,以便修學。

一者敬禮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二者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涂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悔業障: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我今一切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八者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我願常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恆順眾生: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我常隨順諸眾生,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回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西游記中人物形像
普賢菩薩:住在峨眉山,在佛界享有很高的地位,坐騎是一頭白象。這白象不安於天界寂寞,趁象奴疏忽之機,思凡下界,在獅駝嶺一帶與青毛獅子怪、萬里鵬怪一起興風作浪,想吃唐僧肉求得長生不老。無奈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如來佛祖命令普賢菩薩下界收妖。等孫悟空誘使黃牙象怪出了山洞,普賢菩薩把蓮花臺丟在象怪背上,使其現出原形,隨菩薩回山。

自我勉勵箴言

自我勉勵箴言:

549733_434537086596998_1017938291_n

諸葛亮觀人七法:

①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志在何方;

②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談判能力;

③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眼界學識;

④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勇謀可見;

⑤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能否自制;

⑥送之以利而觀其廉:是否廉正;

⑦期之以事而觀其信:信用幾何。

 

1.別人持才自傲,你卻虛懷若谷;

2.別人賣弄口才,你卻多思慎言;

3.別人拼命外顯,你卻韜光養晦;

4.別人你鬥我爭,你卻遠離是非;

5.別人直來直去,你卻融方於圓;

6.別人爭破頭顱,你卻以退為進;

7.別人拿放不起,你卻能屈能伸;

8.別人趾高氣揚,你卻不顯不炫。

低調:是態度,也是智慧! <–南懷瑾

 

【七條企業家容易避免的錯誤】

1. 順利進入某領域不等於存在大量機會;

2. 打破常規時無完備計劃;

3.忽略社交;

4. 主觀認定自己一定成功,忽略客觀分析;

5. 混淆朋友建議與真知灼見;

6. 過度重視點子而非執行力;

7. 創業目的是為了炫耀自己。

 

【智者與愚者】1.智者滿臉微笑,愚者冷若冰霜。2.智者記住別人的名字,愚者希望名字被記住。3.智者瞭解別人的心思,愚者表示自己的需要。4.智者善於傾聽,愚者沒有耐心。5.智者先贊同,愚者先否定。6.智者讓別人逐步說“是”,愚者會引起更多的爭論。7.智者知過就改,愚者固執已見。

因緣:慧律法師開示

480415_398914540178639_1773657490_n

在經典裡面講:
戒賢論師在這個腰部長了一個瘡,這個瘡裡面都有蟲在吃他的肉。

這戒賢論師,就像我們現在的類似惡性腫瘤,又流這個膿,裡面又惡臭,然後爛,這個腰部爛掉,爛掉一個洞,爛掉一個洞,這經典記錄的。

那麼蟲子掉下去的時候,戒賢論師很慈悲,因為怕它餓死,又把那個蟲撿起來,放進去它那個膿瘡裡面,怕它沒有肉可以吃,忍受一切的痛苦,現在的人馬上就是打死它了,打針就消滅它了,還把它蟲撿起來放進去,這麼慈悲,哇!這種太了不起了,哎呀!他實在是苦不堪言,想要去死,實在是活不下去,無法忍受了。

適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菩薩降。

謂曰:汝往昔劫中,多作國王,惱害眾生,當久墮惡道;由汝宏揚佛法,佛陀的正法。故以此人間小苦,消滅長劫地獄之苦,汝宜忍受。

假設你不明白,宿世造的種種惡因緣,

「使不明宿世之因,人將謂戒賢非得道高僧,」

所以,在座諸位!你看這個修行人,怎麼會病到這個樣子?諸位!高僧大德不能用他的病苦來論斷的,因為每一個人宿世的因緣不一樣。對不對?

像廣化律師,他的腦部開三次的,他就是自己講,他說:他當軍人的時候,這一輩子吃了那個雞吃太多了,因為他搞伙食軍,他有錢就請人家去買雞回來,他說:吃到那一村莊的雞,統統吃完了,買不到雞。

所以,廣化律師後來出家,他知道這一輩子要還,他再苦:他說:慧律啊!你將來講經說法,一定要把我的例子說給大家聽,那個殺業現前,連我這樣的修持,仍然沒辦法躲過這個業力,還是要報,還是要報。

說:人就會把戒賢論師,認為他不是得道的高僧。

「或將謂如此大修行人,尚得如此慘病,佛法有何靈感利益乎。」

所以,在座諸位!在家居士、法師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有正念。

所以坐在師父旁邊的那一些徒弟,你親近任何一個上人,你的上人生病的時候,千萬不能動到你輕視他;不能動到瞧不起他,動到那一種:我的師父沒修行。

那這個你就會很慘,因為這個宿世的業,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大神通嘛!

所以,如果你將來,在家居士或者是法師,親近哪一個上人,都要牢牢記住!

任何一個高僧大德,你也躲不過因果跟業力,不能說他生重病,就否定他一輩的修行,這個是不可以的。

接下來,

「倘造惡之人,現得福報,亦復如是起邪見心,」

說:你看!搞了、做了那麼多,幹了那麼多壞事,也沒什麼果報啊!還飛黃騰達!

「不知皆是前因後果,」及轉後世,「及轉後報重報為現報輕報,」戒賢論師就是把後世的重報,轉成現世的輕報。

有的人幹了很多的惡業,卻飛黃騰達,官愈搞愈大。

「或轉現報輕報」怎麼樣?變「為後報重報等,」種種因果是非常複雜,(種種複雜)

「不齊之故也。」不齊就是不一定的。

沒有佛的慧眼、佛眼,你沒有辦法看清楚,這種無量劫來的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這麼複雜,你看不清楚的。

所以你現在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就是不能說:你這個在家居士生了一個重病,就在旁邊說:你沒有修行,我像你這種病,我都可以忍耐,你這個病就哇哇叫。

不要這樣子。

或者是說:你看,這個大居士在生病,你就說:他一輩子一定沒有虔誠的在用功,這騙人的!你看,現在得到重病,你看,得到惡性腫瘤怎麼樣……

以前有一個大學生,女生,大學的時候長得非常漂亮,非常漂亮,結果那個臉,哇!腫瘤腫得好大,好大好大。

後來聽到佛法,念佛,認真念佛,她不在意這個腫瘤,也沒有辦法治療了。

哇!那麼漂亮一個姑娘,大學畢業以後沒多久,哇!你看這個腫瘤,那個腫瘤比她的臉更大,長這麼大。後來她認真念佛,認真念佛,臨命終說:阿彌陀佛來接她,然後火化以後,又燒出了一些舍利子。

所以有時候生腫瘤也不見得不好,是不是?只要你能往生。

當然這個來講會痛,會很痛苦。所以,只要你目標定好,現在的病苦,記得!如果你得到重病,心臟病、糖尿病、腫瘤,或者是你知道不久將捨報,於現在、未來不久將捨報,那麼恭喜你,極樂世界的日子到了!

拚!統統放下,就是一直拚。所以活著的時候多做一些善事。

──慧律法師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