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應化人間
無論在家出家 必須上敬下和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代人之勞 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 閒談不論人非
行住坐臥 穿衣吃飯 從朝至暮 從暮至朝 一句佛號 不令間斷
或小聲念 或默念 除念佛外 不起別念
若或妄念一起 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
縱有修持 總覺我工夫很淺 不自矜誇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只看好樣子 不看壞樣子
看一切人都是菩薩 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 印光大師開示
發表個人有關“網路”的文章
有關佛教、道教、儒教、與哲學思想理念之文章
人家問祖師大德:散亂心可不可以往生,祖師大德回答:照樣往生,但是記住要兩個條件。
這兩個條件很簡單,
一、深信不疑;
如果你沒辦法念到一心不亂,底下這就要很注意聽了,你要深信阿彌陀佛的願力,你要深信的的確確有一個極樂世界,你要深信本師釋迦牟尼佛不打妄語,極樂世界是確實存在的,一點都不懷疑,第一個條件深信。現在講的這個就要注意,
第二個叫做切願往生,發深切的願力,一定要往生,平常就算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起心動念都一直念佛,一直憶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深信切願這種力量有多大,要有九牛不挽的志氣,後面九隻牛在拖,你一樣要往生。在這裡有一點要很注意,臨命終伏惑就可以往生,他方世界要斷惑,斷見思惑,在末法的這個時代,那有多困難的!哪一個現在斷見思惑?開玩笑!怎麼斷見思惑?沒那麼簡單,往生極樂世界倒是很簡單,他的先決條件「伏惑」。要講具體一點你才聽得懂,什麼叫做伏惑呢?要講具體的就是兒女的私情放得下,你臨命終的時候,母子、母女的親情割捨得下,你不會為你的財產而一點一絲一毫的掛礙,這個人情世故、兒女私情,財富、名利通通放得下,深信切願到極樂世界去,臨命終這強烈的正念決定往生。我若妄語下十八層地獄,所以你要聽經聞法,經典要會通,為什麼說在一念的強烈正念極樂世界就現前,第一阿彌陀佛的願力,他發了四十八大願,第十八大願,乃至十念決定往生。什麼叫做修行?修正錯誤的觀念叫做修行,不是每天一直誦經,誦了《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煩惱一樣在,碰到什麼事情,然後每天面對上蒼,你怎麼對我這樣不公平,對我這麼樣子苛刻,我苦不堪言,從來沒有思維,這是我自己的因果,福德因緣不夠,不會迴光返照。
為什麼說極樂世界在一念正念現前即刻往生,因為極樂世界不是物質的世間。你要先弄清楚,物質的世間,科學再怎麼發達通通是生滅的。美國現在計畫十年要登陸火星,這對人類來講是巨大的意義。但就佛法來說,這還是妄想,世尊講這個還是妄想。首先你有一個我相,虛妄的顯現一個我相,虛妄的顯現有山河大地,包括他方世界,都是虛妄的。因為一切都是生生滅滅,無常變化的,根本就沒有一個我,虛妄的顯現一個我相,然後分別外在的一個現象,產生妄執,不曉得外在的世界是唯心所造。科學對人類有沒有幫忙?有,有正面的幫忙,説明我們瞭解宇宙的真理——科學愈發達愈證明世尊的偉大,科學絕對不妨礙佛法,佛法絕對不會去礙到科學,科學家愈強,就愈能證明世尊偉大。跑到火星,世尊說還是妄想,火星是什麼?還是緣起法。為什麼說極樂世界不是物質的世間呢?物質的世間是生滅法的世間,就是生老病死的痛苦,桑田變滄海,就是這樣子。物質世間,它是三度空間。
我們用一個開玩笑的角度來說,如果西方極樂世界是物質的世間,文殊講堂哪一個信徒要往生,阿彌陀佛要開一艘太空船來載我們,火箭就停在我們旁邊這個公園,你用這個色身,要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就請你上火箭,阿彌陀佛駕駛,開那個火箭;諸位老兄,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我的天啊!現在最快的火箭,開到月球要開七天,到火星要幾周,地球到月球再到火星,才第幾個星球而已。太陽系有九大行星,還有的人講十一大行星,但都沒有脫離太陽系,一個銀河裡面有十萬個太陽系,阿彌陀佛來開這個太空船,飛、飛……飛到極樂世界去,你想想看怎麼可能,你怎麼可能在一刹那之間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以證明極樂世界它不是物質的世間,它沒有三度空間的,因為往生他就是在一念之間,所以你根本就不用怕死,死的時候換金光明身,換極樂世界清淨的身,我們這個色身,臭死了,感冒流鼻涕,腸胃不好腹瀉,耳屎、鼻屎,嘴巴統統是細菌……,這個世間就是物質的世間。極樂世界因為不是物質的世界,所以它沒有三度空間,沒有長、沒有寬、沒有高,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影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臨命終,我們無比的正念扣住阿彌陀佛的願力,一下子拉就過去了,刹那之間蓮花馬上化生,一點痛苦都沒有,修淨土的人可真是福報大。
世尊七十二歲才講《彌陀經》,七十二歲,也就是入涅槃以前八年,世尊才講淨土法門,諸位,這個有很大的意義。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要叫你了生死,世尊四十九年講經弘法無非就是要叫你了生死。在入涅槃以前他講一個了生死最快的方法,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發願、深信切願往生極樂世界,簡單講整個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會嗎?這是世尊出世的本懷,世尊出世降生人間最重大的意義,就是要我們了生脫死,而了生脫死最直截了當的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但是要記住要用智慧心去念。
《强烈的正念》慧律法師講述
「苦行尊者」。
這個苦行尊者很喜歡找山間、林下、山洞修行。世尊的話每一句話都印在心裡,能夠背誦世尊所講的、教化的種種的語言、音聲,法能入心,回想世尊怎麼跟我們教化的,如法的觀照修行,證阿羅漢果,叫做苦行尊者。他有一次在一個山洞裡面打坐,他打坐後一起身被一條毒蛇「唰」一下子就咬到——這條毒蛇因為天氣太熱了,它找到這個山洞,阿羅漢打坐不知道,結果一轉身碰到蛇,毒蛇一口就咬到了他——毒液攻心,阿羅漢非常痛苦,全身發抖,快要斷氣了。旁邊的人看他,身體雖然痛苦,但他的心靈非常的安詳,沒有一點恐懼死亡。旁邊的人說:「尊者,尊者,你被蛇咬到,為什麼一點都不恐懼呢?」一般人被蛇咬到就很急,要趕快移動,找藥。這個苦行阿羅漢就說:「我已經證阿羅漢果,于世間生老病死早就斷除,無所恐懼,身雖痛苦,心靈寂靜。世尊說無常刹那,生命刹那就消失,在我刹那生命消失前,我不失正念。」原來斷惑的人,斷執著的人,于世間無所恐懼。
苦行尊者告訴旁邊的人:「你幫我抬到外面曬曬陽光,我全身開始發冷了。」
他的體溫驟降,冷,發抖,可是他的眼神、內心卻是安詳,卻是微笑,沒有一點痛苦。因為他沒有急速的跑,毒沒有攻到心臟,後來人家就趕快用藥草給他解毒,毒解掉了,好了,阿羅漢被蛇咬到的毒好了。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修行有什麼好處?大修行人當他面對死亡的時候,依然是無比的正念面對,因為他知道死亡一定會來臨,沒有例外,任何一個人都沒有例外,
何況我們現在大家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我們臨命終還有阿彌陀佛可以依靠。你怕什麼?對不對?生死就是在一念之間。
因此我還是要來讚歎大家,勉勵大家,修行不是很困難的,聽經聞法是不能停止的。聽經聞法,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
《强烈的正念》慧律法師講述
簡述楞嚴經來到中國的因緣:
《楞嚴經》,是一部不可思議的經典!佛法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
古時候,中國有許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學、取經,但他們沒有見到
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帶了不少經典到中國來,也沒有《楞嚴經》
中國法師到印度,是外國人!所以他們不肯給外國人學,也不讓外國
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師始有所聞。(唐朝初年是中國佛法的黃金
智者,是天臺宗的大師,雖然天臺宗不是他創建的,
但是天臺宗確實是在他的手上完成的,所以講天臺大師,一定都是指
其實賢首在華嚴宗是第三代,因為華嚴在賢首大師時才真正完全。
天臺大師他創立三止三觀的教義,這是他從經典裏面悟出來的。在那
就跟智者大師說:「你所發明的止觀跟印度的《大佛頂首楞嚴經》的
在那時代交通不便利,要從中國到印度去,只有走路、騎馬,路途非
其中有什麼差別?他當然非常渴望想看到這部經典,於是在天臺山築
一直到唐中宗,到武則天執政的時代,印度有一位高僧般剌密諦,終
畢竟他是出家人,印度是佛教國家,對他還有一點禮遇,沒有處罰他
這一次沒有被檢查出來,其實他把經典藏在肉裏面。他是用這個方法
到中國後法師又把手臂剖開,把經典取出來;後經房融居士的女兒提
法師是守法之人,把國家的禁品傳出去了,一定要受國家法律的制裁
所以本經不像過去古大德到印度去求取,或是西方高僧大德帶來,是
順便說說譯場的殊勝。
譯場遇到了房融居士,房融原先做過武則天的宰相,後來得罪了帝王
所以《楞嚴經》的文字是出自於房融宰相之手;這是一代的大文學家
《易經》,也稱《周易》或《易》,是儒家四書五經之一,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據說是由伏羲氏與周文王(姬昌)根據《河圖》、《洛書》演繹並加以總結概括而來,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學習《易經》,從64卦中體悟64個人生智慧。
學習《易經》從64卦中體悟64個人生智慧,為您的生活解惑,減壓,導航。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其實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啓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兩點之間看起來是直線最近,但人世的道路永遠是曲折的,欲速則不達。所以,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得受,該喝的蜜你得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當人們浮躁的時候,應該想想那浩繁飄渺無窮無盡的宇宙,為甚麼它能夠數億年的時間仍然堅守著自己的法則,遵循自己的規律不動搖。要知道黃忠六十才跟了劉備走,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為丞相,佘太君百歲掛帥,孫悟空五百歲西天取經修成佛,白素貞一千多歲才下山談戀愛。年輕人,你說你急甚麼急?
第三感悟:鍥而不捨奮發進取——讀書明理
中國的多數成年人總以為面無表情,一臉死相才是成熟的表現。而真正的成熟表現應該是讀書明理,見心知性,正辯是非,通達世事。
第四感悟:目標明確果斷前行——戰勝疏懶
我們要找聰慧的“啓蒙”老師作為指導,而不是“啓蒙”老師來找我們,如果“啓蒙”老師指出我們的缺點和錯誤,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時機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種智慧。等待是一種積蓄。等待是一種信念。人們之所以等待,是因為時機還沒成熟。
第六感悟:冷靜反省心安理得——避免爭執
我們必須學會反省,當我們做事之前反省了,每個細節都考慮到了,辦事才能得心應手,即使遇到挫折由於預先考慮的明白,心裡也會有準備,不至於最後會把事情辦砸,甚至走向歧途。當我們做事之後反省了,從中得到經驗教訓,就可以為以後的成功鋪好路。
第七感悟:伸張正義寬厚仁慈——化干戈為玉帛
國家出師有名,懲惡揚善,是為了伸張正義,為天下人謀福利,這是大義;同樣一個人也能出師有名,而這個“師”就是“小師”。就是人們心中的正義之道,就是做正義之事,這個義也是小義。
第八感悟:相親相愛和平共處——趕走孤獨
愛需要相互幫助,愛需要相互依靠,愛需要理解,愛需要交流,愛需要磨合,愛需要緣分,愛可以趕走孤獨。
第九感悟:以退為進蓄勢待發——鼓足幹勁
提起以退為進,我們不禁想起臥薪嘗膽,忍辱負重,胯下之辱,退一步進兩步這些先人們留下來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數“退一步海闊天空”的故事吧。這種海闊天空表示讓自己有更多的回旋餘地。
第十感悟:奮勇前行堅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個人所嚮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須奮勇前行堅持真理,沒有奮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個泡影;沒有堅持真理,成功只能與我們背道而馳。
第十一感悟:善於溝通誠信待人——增進瞭解
要溝通必須誠信待人,將心比心。溝通缺少了真誠,一切都會變得虛偽,一切都沒有意義,一切交流都因沒有力度而難以讓人信任。
第十二感悟:順應自然順水推舟——懂得順勢
當老天要在你面前降下災難時,不要悲觀,不要失望,要堅強,也不要過多地去苦惱,苦惱沒有用,要保持平常心,要順應自然,要懂得有容乃大的道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讓自己的身心放鬆下來,更理智地去處理路邊的荊棘和雜草。更快樂的去從容面對一切。
第十三感悟:和睦相處平易近人——融入團體
我們常說,要想做事,首先必須會做人,只有把做人放到第一的位置上,我們的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而做人就是講究人緣,要想有人緣,就必須與團體打成一片。而要想融入團體,就必須積極主動地與他人溝通交流,瞭解他人的心聲,想他人所想,助他人所難,方能得他人之心。
第十四感悟:柔順謙遜精中求細——穩妥操辦大事
古人雲:“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又曰:“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所以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第十五感悟:謙虛謹慎虛若懷谷——切忌得意忘形
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里,人們的心越來越浮躁了,浮躁就會讓人變得得意忘形,得意忘形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為了讓鮮花常伴於我們身邊,讓事業不斷前進,讓我們從現在就開始謙遜謹慎,虛懷若谷吧。
第十六感悟:有備無患奉獻愛心——分享快樂
世界是美好的,當我們以微笑去面對世界時,我們征服了世界;創業是艱辛的,當我們以微笑去面對創業時,我們成就了創業。創業是一種分享,一種付出。付出是一種愛,愛是快樂的,快樂需要微笑。微笑,沒有沮喪,也沒有失敗,只有進步,只有成功。
第十七感悟:隨機應變開闊視野——靈活變通
要學會相互溝通,相互促進,不斷拓寬視野。沒有開闊的視野,沒有長遠的眼光,就會跟不上時代潮流,就會守舊,就會落後。
第十八感悟:懲前毖後治病救人——冷靜糾正錯誤
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別人的賞識,期待著社會的肯定,期待著自我價值的確認,這是一種積極的動力,不管是批評還是表揚,都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要就事而論,不能大而化之,不能空洞。
第十九感悟:智慧感化德行育人——因勢利導
教育人或者管理人都要以理服人,以智慧來感化,以智慧育人,堅持中庸之道,利用因勢利導的方法教導人,從而贏得人們的信任與尊重。
第二十感悟:審視自我觀察別人——完善自我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要想瞭解自己,必須審視自我,所謂“吾日三省”也。經常審視自我會讓自己更能夠認識自我的不足和錯誤,從而改變自我,提升自我。
第二十一感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消除阻梗
化解矛盾要首先從自己做起,記住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要走進別人的心靈,自己就要首先敞開胸懷。這樣就會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第二十二感悟:樹立形象提高修養——學會包裝自我
每個人就象一個招牌,當你出現時,人們對你會產生一種印象,要想被人們所認可,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要樹立形象。
第二十三感悟:順應時勢尋求幫助——正確對待衰敗
有的時候,衰敗會給人以毀滅性的打擊,憑個人的力量根本無法躲避,這個時候,要會尋求外援,取得幫助,增加自己的力量,共同承擔衰敗帶來致命的打擊。
第二十四感悟:有錯必糾改邪歸正——學會做明白人
人生就是這樣,既然有了錯誤,就要勇於面對,要有錯必糾,及時改過,方能進步。
第二十五感悟:光明磊落腳踏實地——戰勝虛偽
人需要豁達,需要開朗,需要拋開煩惱,需要放開心情,更需要有寬廣的胸懷,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對一切,這樣,你的所有煩惱就會煙消雲散。
第二十六感悟:積善行德招賢納士——招攬人才
作為一個領導,要想取得更大的成績,身邊必須有一大批為自己能撐得起腰桿子的賢才,為共同的事業使命死心踏地的志士,同時還要不斷修養自己的德行,德行越高,懂得越多,事業才會越順利。
第二十七感悟:自食其力養人養德——學會養家糊口
人要學會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創造財富,養護自己和家人,不要好逸惡勞,好吃懶做,遊手好閒,成為家庭的懶漢,國家的負擔。
第二十八感悟:敢闖敢乾不怕失敗——過渡時期堅強如剛
在大的過渡時期,免不了困難重重,荊棘遍地,但做事情之前,需要我們的耐力,需要我們敢闖敢乾,不怕失敗。
第二十九感悟:流而不盈持中守正——直面坎坷
人生的道路上總是有填不完的坑坑坎坎,當我們正在困難之中時,要知道流而不盈的道理,要有持中守正的態度。
第三十感悟:選擇依靠知命樂天——保存退路
人生中只有十種無能為力的事:1、倒向你的牆;2、離你而去的人;3、流逝的時間;4、沒有選擇的出身;5、莫名其妙的孤獨;6、無可奈何的遺忘;7、永遠的過去;8、別人的嘲笑;9、不可避免的死亡;10、不可救藥的喜歡。當眼前的太陽已經沈沒,背後的太陽還沒有升起來,我們站在黑暗中,應該做點甚麼呢?沒有別的捷徑可走,只有依靠腳下的土地,依靠繁花碩果的春秋,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堅持不懈。
第三十一感悟:相識以情坦誠相待——尋找朋友
我們可以失去很多,但不能失去的是朋友。朋友不是一段永恆,朋友只是生命中的一個過客,但因為緣起緣滅使生命變得美麗起來。即使沒有將來又有何關?至少,不能忘記的是朋友以及與朋友一起走過的歲月。
第三十二感悟:人貴有恆積極主動——持之以恆
人活在世,最怕沒有志向,沒有堅強的毅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志向,一個人成就大小,往往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但如果有堅強的毅力,絕不會一無所成。
第三十三感悟:遠離小人敬而遠之——保護自己的學問
《易經》告訴人們,山高天退,山不論多高,也不能接近天。遠離小人,但不要憎惡小人,而是嚴於律己,使小人不能接近。
第三十四感悟:目標正確懂得放棄——穩步壯大自己
做事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穩步前行,在磨礪中不斷壯大自己;要不斷積累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我,要謙虛進取,吃苦耐勞,目標正確,懂得放棄,恰如其分地展現自我的實力。
第三十五感悟:愛崗敬業以德服人——緩步晉升
“以誠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現階段,它又賦予了新的意義,是我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標誌。
第三十六感悟:退而自保鋒芒不露——心懷遠大抱負
韜光養晦就是要沈著應付,能忍辱負重,凡事收斂鋒芒,隱藏才能行跡,等到條件成熟時,一展自己的遠大抱負。君子光明的德行受到創傷,這時再繼續前進是非常艱難的,聰明的辦法是收斂自己的光芒。
第三十七感悟:端正家風教子有方——創建美好家園
有句話說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為人父母的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嚴於律己,做出一些丟人現眼的事情,做兒女的難道不受到感染嗎?誰不指望子成龍女成鳳,但必須要一個先決條件——家風純正。
第三十八感悟:求同存異信而不疑——學會與不同人相處
當自己與別人意見相左時,關鍵的是要把握時機,在異中求同。異中求同,是為人處世的一大特色。要做到這點,必須具備寬宏大量的氣度,拼棄雜念的心態,才能被他人真誠地接受。
第三十九感悟:追思反省剛健中正——擺脫困境
困難是難免的,這個世界本來充滿著矛盾,困難時時有,事事有。就看如何對待它。有了困難,要客觀分析它,深入地研究它,從中得出問題的關鍵所在,從而採取對策,吸取經驗,爭取下次不再發生。做到吃一塹,長一智。
第四十感悟:養精蓄銳改過自新——平安渡過險境
有了困難,必須想辦法解除;就像遇到高山,看到沙漠一樣,必須勇敢地面對。但一定要有方法,才能平安渡過險境。
第四十一感悟:吃虧是福有失必得——獲得利益
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得得失失,失而復得,這便是生命的歷程。有一種得失是必然的——得生,必得死。然而,同是懂得這一法則的人,所得卻不盡相同,一種是消極的,像“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須盡歡。”;另一種是積極的,正如季羨林所說,“人的一生是短暫的,絕不能白白的把生命浪費掉。”前者對於這個法則局限於明白,而後者卻是透悟——不只對這個法則,也是對人生。
第四十二感悟:樂善好施惠人惠己——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易經》告訴我們,損上益下,都是民悅無疆,都是道義大放光芒。你對別人好,別人對你好的概率非常大。這是自然法則,因為畢竟好人佔多數,善心佔多數。佛說,愛別人,別人會回報給你,這樣,就等於你自己愛自己了。愛別人吧,他會回報給你。愛,讓我們共贏。
第四十三感悟:當機立斷勝卷在握——處理事情要果斷
做事要果斷,要雷厲風行,不可慢吞吞,猶豫不決。否則,會毀壞前程。有史以來,成大事者在處理事情時都會當機立斷,拿得起放得下,乾淨利落。
第四十四感悟:珍惜緣分選擇朋友——慧眼識人
相遇是一種緣分,是一種機遇,是成功的開始。機遇之後便有友情,愛情和親情,從這方面來說相遇是好事。但相遇並不總是好事,所以,要學會慧眼識人。
第四十五感悟:聚集英才用人所長——開創光明
對於現代的企業領導者來說,在激烈的競爭中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求得“賢臣良將”,有精乾的下屬輔佐。這就要求領導者們能做到“尚賢”,以才為標準,招攬一批可用之才。
第四十六感悟:積累資本尋找貴人——機會青睞有準備的人
機遇和貴人是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的適當的人,事,物的組合體。我們無法控制這種完美的巧合何時出現,唯一能做的就是通過控制自己的人脈來給自己創造更多的可能。
第四十七感悟:臥薪嘗膽笑看人生——擺脫潦倒
《易經》告訴我們,當你窮困之時,要想沒有災難,要想通達,必須做到冷靜相對。雖然身陷窮困,仍然自得其樂,不心急火冒,堅持自己的理想,臥薪嘗膽,堅守中正的原則。
第四十八感悟:求賢若渴善待英才——做合格的老闆
給別人機會,就等於給自己機會,職場也是如此。對別人寬容,將會造成能力互補,資源共享的職場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