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的聖誕 – 轉載自Facebook

 

736777_10151202378281915_1020217882_o

臉書位址:https://www.facebook.com/Master.Jing.Kong.Fa.Shi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農歷11月17日

阿彌陀佛的聖誕,是根據宋朝永明延壽大師 『中國淨土宗六祖』的誕辰來的,因為永明延壽大師史上記載是阿彌陀佛再來的。

“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譯。大乘教佛名。據說阿彌陀佛原為國王,後放棄王位,出家為法藏比丘後,發了四十八個願,而成正覺。

阿彌陀佛發願,以他的願力,成就了西方極樂世界,接引我們眾生到那去修習佛法。

佛是覺悟的人。名號是表法的意思以及讓人們學習的作用。

阿彌陀佛是祝福的意思.這一句話是古印度的梵語.古印度話,它的意思,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光壽無量.祝福裡面的含義就很深,深在甚麼地方呢?深在警覺,提醒你,我們人在世界一生,我們要求的是光明,無量光,心地光明磊落,大公無私,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

這個意思重要,每聽到一句話,我們就要警覺自己,為甚麼呢?自己可以說在無量覺來,那麼也有許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來生,我們就算這一生,從你出生那一天起,長到你這麼大,你的念頭都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我們放下自私自利,起心動念能為社會著想.為人民著想,為眾生著想,為一切人,為一切事,為一切物.全心全力作出貢獻服務,這個心地就是光明正大. 阿彌陀佛這一句話裡頭含著這個深刻的意思,圓滿的意思.我們自己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當然這裡頭包含健康長壽.

從阿彌陀佛這一句話, 字面上的意思來看, 阿彌陀佛是無量的意思.佛就是光壽的意思.無量包括一切的無量在其中,你所想到的,樣樣無量,所以,這是很圓滿,很完備,祝福的一句話,這是我們一見面,開口第一句話.阿彌陀佛.

這一句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相應.一切眾生所希求的,所以與一切眾生心相應.這裡面決定沒有迷信.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這一句都總結了,全都歸納了,所以是世間所有一切好話都在這一句當中,這一句就圓滿了.我們懂得這個意思,稱念阿彌陀佛,這個意思就更圓滿了.

慈悲惻隱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救苦救難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因果報應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賜福施恩是阿彌陀佛,所以念阿彌陀佛;佛教的符號是阿彌陀佛,為表示是佛教所以念阿彌陀佛。

【念阿彌陀佛是念自己的真心,念自己性德的本名。用阿彌陀佛名號,把我們的自性喚醒。用阿彌陀佛名號破迷開悟,把真如本性找回來。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自性彌陀。念“阿彌陀佛”,在一生中,就成就圓滿的佛果,所以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孫文和虛雲大師的對談

563575_508116382553776_1068497745_n

【孫文和虛雲大師的對談】

孫中山說:「我認為有些傳統的迷信倒是應該排除的,譬如求神問卜,符咒治病,奢侈祭祀,藉神佛誕辰而大肆燒香燭大肆耗費,或者斂財,或者以人為犧牲,這些通俗,倒是不可不改革的」

虛雲說:「大總統說得對,但是所講的都不是佛教的習慣,佛教也不贊成這一類迷信的!世人迷信媚神,把佛菩薩也拖了進去,以致淆亂了真正的佛教,造成世人誤解佛教的本質了!」

孫中山說:「我也覺得是這樣子!基督是主張博愛的,但是也有些基督徒違背了基督的本意,而去攻擊別教,而去發動動戰爭,這都是很不幸的!其實,我倒覺得基督教與佛教在教義上精神上,原本是很接近的,基督主張博愛不分種族,佛陀主張慈悲有教無類,基督教人要愛仇敵,佛陀教人怨親平等,基督教人施予,佛陀教人布施,基督說天國就在心裡,佛陀教訓說法由心造………我是沒有時間去下很多功夫研究,不過心裡想,基督教與佛教可能本來是同源的呢?所以我很反對基督教人士與佛教徒互相攻擊的。」

虛雲說:「大總統對宗教有這樣深入研究與開明的見解,真是令虛雲佩服極了!是的 ,佛教與基督教本是同源的,耶穌基督十八歲以後,曾往印度研究佛教,可能曾與馬鳴菩薩弟子輩談過道,耶穌在印度留學大約十年或十一二年,才經由波斯土耳其回到以色列去傳教濟世。」

孫先生驚訝道:「有這些事嗎?」

虛雲說:「基督首徒大彼得所寫的《水上門徒行傳》,有這樣的記載,可惜此一經本已被後來的教廷所禁了,以致並無流傳。」

虛雲說:「可惜一千幾百年前的教廷心作自私,把此書禁掉。」
基督教亦脫胎于淨土宗《阿彌陀佛》。試觀耶穌身上搭衣。與佛相同。阿彌陀經說西方極樂世界,耶氏亦說天國極樂。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間立功,上帝不許你到天國。淨宗二六時念佛名號求佛接引,耶氏亦以早晚祈禱上帝哀佑。至佛門有灌頂之法。耶氏亦有洗禮之儀–觀此耶氏教義。與淨土宗趣。大致相同。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楞嚴經》是隨身的善知識】

“妙高山頂,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顛,諸祖略容會話。”虛雲和尚116歲那年的許多開示,指示用功途徑,行門法要,言言親切,句句指歸,和盤托出。其中對於以《楞嚴經》為善知識,最是無私教誨。1955年8月的一個開示最後說:“希望同參們,無論老少常讀《楞嚴經》。此經是你隨身善知識,如聞世尊說法,就和阿難作同修。”

末法時期,學佛人當以《楞嚴經》為善知識。老和尚謙虛地說:“我不過比你們癡長幾歲,弄到一個虛名。你們以為我有什麼長處,以我為宗就苦了。我比《楞嚴經》所說的妖魔外道都不如,比祖師更不如。所以每次叫你們參學的,要帶眼識得人,又要有雙好耳,聽法能辨邪正。然後將所見所聞的,放進一個好肚裏,比較它的是非得失,修行就不會走錯路,不上偽善知識的當。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裏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讀熟《楞嚴經》,勝於閱全藏。老和尚說:“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注解,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

欲知如來密因,常讀開悟的楞嚴。老和尚說:《楞嚴經》全經前後所說,著重在一個淫字。要讀到爛熟,就能以後文消前文,以前文貫後文。前後照應,則全經義理,了然在目,依經作觀,自得受用。古來行人,從此經悟道的很多。

方便有多門,淨戒為根本。老和尚說:“了脫生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淨。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淨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若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1993年2月,臺灣高雄,元亨寺,講臺下面是出家的和在家學佛的聽眾,淨空法師在講臺上宣講《楞嚴經·清淨明誨章》,話題宛而轉之:大家能遇上淨土法門,佛說是善根深厚者,無量劫來都在修行。但回頭想想,為什麼到現在還在六道中輪迴。讀了《楞嚴經》,才恍然大悟,原來淫心、殺心、盜心、妄心這“四心”都沒有斷掉。所以沒能證果成佛。由此可知,佛在《楞嚴經》上說了真話。

淨空法師指出,“斷”有兩種,一為“滅斷”,一為“伏斷”。滅斷太難太難;伏斷就是大石壓草,一句阿彌陀佛,功夫得力,不令“四心”起作用。參禪念佛,能否做到斷其一二或全部,願不願意斷其一二或全部,都是可以理解和允許的,但決不能因為難以做到而否定《楞嚴經》講的真話。

學佛人可能終生都斷不了淫殺盜妄之心,但常常熏習《楞嚴經》是必要的。人們可能活不到一百歲,但追求健康長壽是必要的。念佛人可能往生的品味不高,但力求上品上生是必要的。欲取上者而得中,欲取中者而得下,欲取下者一場空。常熏《楞嚴經》,乃取上者之法,至少可獲中者、下者之利。忽視《楞嚴經》,極易習氣當家,乃取下者之策,所獲必定微微。

自己的路

~~~ 自己的路…

生命這條路沒人能夠代替我們走…修行…也得自己行!

~~~

印度北方有一個叫做舍衛城的都市,佛陀有一個供大眾內觀及聽聞其說法的中心。

有一位年輕人每個晚上都會來聽佛陀說法,如此過了好多年,年輕人卻從未將佛陀的教導付諸實行。

數年後的某個晚上,年輕人提早到了,發現只有佛陀一個人,便走向佛陀說:“佛陀,我心中常常生起一個疑問!”

“哦?在法的道路上是不應該有任何疑問的,讓我們來理清它們吧,你的問題是什麼呢?”

“佛陀,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來您的內觀中心。我注意到在您的周圍,有許多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還有為數更多的在家居士,或男、或女。其中一些人已經持續地來您這兒好幾年了。

我可以看出,有些人已經確實達到了最終的階段;相當明顯地,他們已全然解脫了。

我也看到有些人的生活確實獲得改善,雖然我不能說他們已完全地解脫,他們活得比以前好。

但是佛陀啊!我也看到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還是跟以前一樣,有些時候他們甚至更糟,他們一點都沒有改變,或者是他們並沒有變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佛陀?人們來見您這樣一位偉大、全然覺悟、如此有力量又慈悲的人,您為什麼不用您的法力與慈悲,讓他們全都解脫呢? ”

佛陀微笑著說:“年輕人啊!你住哪兒?你打哪兒來的啊?”

“佛陀,我住在舍衛城,就是這憍薩羅國的首府。”

“是啊,可是你的樣子看起來不像是舍衛城的人。你的故鄉在哪兒啊?”

“佛陀,我從一個叫王舍城的都市來的,是摩揭陀國的首府。我在幾年前來到舍衛城定居。”

“那你是不是斷絕了所有與王舍城的聯繫呢?”

“沒有,佛陀,我在那裡還有親友,而且也還有生意往來。”

“那麼你一定要時常往來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了?”

“是的,佛陀,我一年要到王舍城好幾次,然後再回到舍衛城來。”

“既然你已經往返舍衛城與王舍城之間許多趟了,你應該很清楚這條路了吧?”

“是啊,佛陀,我非常清楚這條路,甚至可以說,即使蒙上我的眼睛,我一樣可以找到去王舍城的路,因為我已經不知走了多少次了。”

“那麼那些非常了解你的朋友,他們一定知道你來舍衛城,然後定居在此地吧?他們也一定知道你經常往返於王舍城,而且你也非常熟悉從這兒到王舍城的路吧?”

“是啊,佛陀,所有和我走得比較近的人都知道,我常去王舍城,而且也非常熟悉那條路。”

“那麼一定有人會來向你請教到王舍城的路,你會不會隱瞞一些不說,或是會解釋清楚呢?”

“有什麼好隱瞞的呢,佛陀?我會盡我所知告訴他們:你們要先往東走到波羅捺斯城,然後繼續往前走到菩提伽耶,然後就到了王舍城。我會非常明白地告訴他們,佛陀!”

“那麼你給了他們詳細的解釋之後,所有這些人是否都到達了王舍城呢?”

“那怎麼可能呢,佛陀?只有那些從頭到尾走完全程的人,才能到達王舍城。”

“這就是我想向你解釋的啊,年輕人!人們來見我,因為他們知道,我已經走過從此岸到涅槃的道路,所以對這條路線非常熟悉”。

他們來問我:’什麼是通往涅槃,通往解脫的道路’而我有什麼好隱瞞的呢?

我很清楚地跟他們解釋:’就是這條路。 ‘如果有的只是點點頭說:’說得好,說得好,真是一條正道’,可是一步也不踏上這條路:’真是一條絕妙的正道啊,’可是不費勁去走完這條路。那麼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到達最終的目標呢? ”

“我不會把人扛在我的肩上,帶他到最終的目標。沒有任何人能把人扛在肩上背到最終目標。

基於愛與慈悲。他頂多會說:’就是這條路,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你也這樣做,也這樣走,你就能達最終的目標’。

但是每一個人都得自己走,自己走這正道上的每一步路。

如果你往前一步,你就接近目標一步:如果往前走一百步,就接近目標一百步;如果走完了全程,就到達了最終的目標。你得自己走這條路。”

~~~ 感謝 菩提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與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羚羊角能壞。金剛喻佛性。羚羊角喻煩惱。金雖剛堅。羚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羚羊角雖堅。賓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如來所說金剛喻者。祇為世人性無堅固。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內無堅固。定慧即亡。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鑛烹鍊。碎成精金。隨意取用。得免貧苦。四大身中。佛性亦爾。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鑛。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勇猛喻鏨鑿。身世界中有人我山。人我山中有煩惱鑛。煩惱鑛中有佛性寶。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用智慧工匠。鑿破人我山。見煩惱鑛。以覺悟火烹鍊。見自金剛佛性。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明體俱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慧是智體。智是慧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體若無慧。用愚無智。祇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何名波羅蜜。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祇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諸趣。未到眞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有波羅蜜。口說心不行。即無波羅蜜也。何名為經。經者。徑也。是成佛之道路。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時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