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有學者解釋“道”,認為道是虛無的。

道如果空幻無實,虛無飄渺,我們就會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虛無的呢?我們活在世界上是不是虛無的呢?

道家本來要解決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樣理解道,似乎不僅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使人更覺得生命的毫無意義,因為一切都是虛無,都不存在嘛。

其實,說道是虛無並不是這個意思。道是真實的存在。《道德經》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是什麼狀態?《道德經》說“湛兮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裡面有物質,有形象,有精氣,而且是可以驗證的。如何驗證呢?老子沒有說,對於哲學界討論的最高本源,本來就不適用經驗界的方法去探求,只能通過直覺去想像它,把握它。所以強調悟,你覺悟了就沒問題,你悟不到別人也幫不上忙。

萬物的本源就是這樣的狀態,恍恍惚惚之中有真實的存在,它是亙古長存的,它永恆不變。它似一個整全的東西,萬物皆在其中,所以,假如你能覺悟到與道同體的話,人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寧靜,這樣的狀態就如滴水回歸大海。
那麼,道是虛無該如何理解?

說道是虛無的時候,

一是講它的形態。道的形態是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觸之不可及,故曰虛無。你是不可能通過經驗界的方式、方法去瞭解它。

二是說它的包容性,它能包容一切,故虛無。萬物無限,道如果是“有”的話,“有”的東西一定有邊界,有範圍,如此,道如何包容萬物?

道外無物,因此,道一定是虛無。不是說道不存在,而這只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似整全,不可能整全之外還有別的東西,所以,道一定是虛無。

三是說它的自足性。
道似整全,自無不足,所以是虛。如果是實的話,說明不能全有。比如一個杯子,再怎麼裝,水滿了就會溢出來。但假如這個杯子是無形的話,怎麼裝也裝不滿,怎麼裝也容得下。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經驗界的知識,是越積累越多,但是,再多又怎樣呢?圖書館的書籍汗牛充棟,你一眼就掃過去了。

但為道不一樣,為道是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沒有的程度,就是虛無。你沒有了自私、自我的意念,當然就無為,無為反而無不為。因為你並沒有刻意的目的,自私的目的,只是以“百姓心為心”而己,只是隨緣應時而已,就如不系之舟,所到皆岸,到哪裡都是目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四是講道的絕對性,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萬有、全有、所有。

當你講到虛就有實相對,但道家概念的虛,不是通常意義“沒有”的概念,恰恰是“全有”的概念,既然是全有,就沒辦法以實相對。但道雖然全有,但不把執,不佔有,好像一無所有。所以,道不是有,不是無,是有又是無,是無又是有,佛家講空中生妙有,可以參考。

道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所以學道家,沒有一點悟性,實在不容易領悟它的最高境界。

五是說道的永恆性。

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處在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道無形,所以不會變化,道無實體,所以不會消亡,它的形是無形之形,它的體是無體之體,它超出了經驗界的範疇,自古就有,萬世長存。

莊子說,“惟道極虛”,“精神生於道”,“虛室生白”,由此看來,“道”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虛”。虛的妙用在於開啟生命智慧,從繁複萬象中解脫出來,從欲望掙扎中解脫出來,從人我分別中解脫出來,直透生命的真實,翱翔於江河大地,萬水千山。

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圖文源於互聯網

太陽星君

太陽這麼重要,為何在道家神譜中只是位星君?

 

道家以神仙崇拜作為信仰基礎,在道家的神仙體系裡有一位太陽神名曰太陽星君。

據《太上洞神五星諸宿日月混常經》記載:“日者,太陽之精……有遇者,必得仙術耳。”

太陽星君居於郁儀扶桑宮,道家尊其為“日宮太陽鬱儀帝君”、“真光普照天尊”、“大明之神”等。

作為眾陽之宗,太陽星君的神職為“上管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天曹、注祿壽之司,常以三元日萬靈天官皆詣日宮,檢校世人罪福之目,進呈上帝,謂之陽宮生籍。”

雖然太陽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也將象徵著太陽的神靈尊奉至極高的地位,但並不意味著太陽崇拜在我國表現得如此突出。

在談論太陽崇拜之前,首先正確認識太陽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鄭玄在對《禮記》的注疏中談到“以日為百神之王”,孔穎達的注書中也有“天之諸神,莫大於日”這樣的說法。

我國上古神話中存在不少與太陽有關的神話故事,首先要說的是被後人視為“日月神”、“日母”的羲和。

羲和這一形象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直接說明太陽是由羲和所創造,故先民以“日母”來稱呼羲和。

中國神話中的上古天帝帝俊便是一個代表,帝俊作為“日母”羲和的丈夫,其實也可以看做是太陽之父,也就是我國上古神話中真正的太陽神,在封建父權制思想影響下,帝俊作為太陽之父的身份地位理應比羲和更高,然而我們在神話中看到的卻是帝俊的後人們在遭受西方部族打擊後紛紛解體,分崩離析。

後羿射日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淮南子》中有著“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凶水之上,繳大風於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的記載。在這個廣為人知的神話故事裡能看出,先民雖然對太陽存在一定的崇拜,但並非將其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已經發現太陽在帶來光熱的同時也會給人間帶來不好的影響。

“射日”這一行為本身便可看做是對太陽的神聖性、權威性的否認,太陽本身是自然界神秘力量的一種象徵,先民們對“後羿射日”這一行為的尊崇可看出雖然存在一定的太陽崇拜思想,但更突出的還是想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心態。這也是我國古代神話的獨特之處,雖有太陽崇拜觀念,但更多還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道德經》中以“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來具體描述道作為萬物運動的普遍法則的“道”。

“道”的運行其實是一個周而復始不斷返回自身的運動,這無疑還是在太陽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被稱作宇宙本源的“道”,其中也蘊含一定的太陽崇拜思想。

太陽迴圈運動既然被看做“道”的基型,那麼在道的基型中應當還存在一個充當“陰”的角色,借助對立統一思想能發現那便是與日相對的“水”,先民的宇宙觀中早有“三分世界”的觀念,在殷商民族的象形文字中便有相關記載,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畫中更是形象記錄了天神、人間和地下三個世界。

其中地下世界出現典型的海洋生物,直接論證了“大地環水”、“地載于水”的神話觀念,水在天地間的運動同樣也呈現出“道”般循環往復的規律。

在“太陽崇拜”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 處眾人之所惡 , 故幾於道”兩個對立統一的哲理命題基礎上,我們對“道”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進而對夸父追日的神話有了新的解讀。

在這個流傳幾千年的上古神話中,“道”依舊是借助對立統一的神話原型來體現的。

夸父作為神話中的主體,追逐太陽並不是像後羿一樣為了拯救人間或單純追求光與熱,《列子》記載“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穀之際”,只是為了與太陽進行比賽,他追隨著太陽的運動路徑進行賽跑,《山海經》中“誇父與日逐走,入日”可知他的速度與太陽相差不多,才能夠進入太陽的光芒範圍之中,可見夸父追日的路徑與太陽運行的規律“道”可以說是一致的。

夸父追日彰顯了原始時期先民們企圖征服自然、追求永恆生命的願望,但深層內涵還是對作為宇宙運行規律的“道”的追求。

上文中也提及先民有著樸素的地載于水、大地環水的宇宙觀,這其中的地下世界主要是以陰性力量為主的水世界,太陽在白天東升西落地運行,在夜晚則來到地底的地下世界自西向東返回,整體呈現出符合“道”的循環往復的運動軌跡。

而道教是崇拜“水”、“雌”、“柔”、“陰”的宗教,所以雖然將太陽作為星君吸收進神譜,其影響力卻不如月亮神太陰星君,如中秋祭祀太陰星君是一個很重要的民俗活動,一輪滿月有團圓、美滿的寓意。

而農曆三月十九日是太陽星君的聖誕,拜太陽公以感謝一年四季陽光普照恩惠的習俗,卻不是那麼為人熟知了。

圖文源於互聯網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驚蟄」

二十四節氣「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顧名思義,3月天氣回暖,雨水增加,那些在嚴寒冬天時躲進土壤內或在石洞裡蟄伏起來的動物被春雷驚醒後,也開始甦醒、活動,迎接春天的來臨。

這個時候,正是農夫們忙著插秧的時節。農夫常依據「驚蟄」這一天是否打雷來預測收成的好壞,如果打雷,表示這一年的收成會很好;如果沒有雷聲,就表示可能會是個饑饉之年。不過,如果在這個節氣前就發生打雷的現象,表示可能會出現雨水連綿的異常天氣,而且容易發生災害,所以才有「未到驚蟄雷先叫,四十九日暗天打」的說法。

在香港,「驚蟄」是打小人的時節。打小人這項習俗源於中國古時的農業社會,後來以廣東一帶(例如東莞、增城)的發展及流傳較為活躍。不同的地方對打小人儀式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廣東一帶流傳的說法指打小人儀式是源於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中國務農社會相傳,驚蟄期間(按中國的曆法計算,驚蟄代表春天的來臨)響起的春雷」會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然後牠們便會四出破壞並且影響農民的耕種,而只要在驚蟄當天拜祭百獸之首白虎就能鎮壓該些害蟲,而且驅除百邪千害。打小人的儀式主要有祈求平安、解災解難及趕走小人的作用,是祈福一種。後來,打小人儀式漸漸由廣東一帶流傳到香港,而儀式多年來於香港的發展間呈現了許多不同方面轉變,包括步驟、儀式、內容、形式等。

打小人切忌張揚,最好在陰暗地方進行,如果在殺氣大的地方打小人,據說會更加靈驗。在銅鑼灣的鵝頸橋底,不但陰暗,更在殺氣極大的三岔口之間,所以一直都是打小人的熱點。每逢驚蟄,不少市民及遊客都會到鵝頸橋「打小人」驅除霉運。

一般市民普遍祈求工作順利、家庭幸福,並以上司、同事、二奶等「小人」對象為主,但他們都不知道「打小人」的程序,所以一些俗稱「小人婆」的檔主就會擺檔,代為效勞。

打小人都有既定的程序,首先要準備好小人衣紙、五鬼紙、用黃紙製成的「紙老虎」、肥豬肉及觀音像。信眾要在小人衣紙上寫低小人資料,之後「小人婆」就會一路唸口訣一路用鞋不斷拍打紙張,直至打到小人「五馬分屍」,再放入掃過肥豬肉的「紙老虎」口中一同燒掉。最後「小人婆」就會幫信眾祈福,整個「打小人」過程完成。

 

圖文源於互聯網

內丹修煉的基石與進階之道

先天一炁,移神入鼎:內丹修煉的基石與進階之道!
在中華傳統內丹修煉體系中,先天一炁和移神入鼎是兩個至關重要的概念。
它們不僅代表了修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也是修煉者追求延長壽命、身心康泰的重要手段。
本文將詳細探討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其在內丹修煉中的應用。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的純淨能量

  1. 先天一炁的定義

先天一炁是指道家修煉中追求的先天之氣,它是從虛無中來的,是內丹修煉的基礎。
與後天之氣(即人體通過呼吸、飲食等途徑獲得的氣)不同,先天一炁是宇宙間最純淨、最強大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

  1. 從虛無中來

虛無在這裡指的是宇宙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在道家哲學中,虛無並不是空無一物,而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原始狀態。
先天一炁正是從這種原始狀態中誕生的,它包含了宇宙的全部資訊和能量。

  1. 內丹修煉的基礎

先天一炁是內丹修煉的基礎,修煉者通過各種方法,如靜坐、內觀、導引等,使自己與天地自然的氣場達到高度的和諧與統一,從而採集到這種純淨的能量。
通過不斷積累和提純,先天一炁成為修煉者體內最強大的能量源泉。

  1. 性命雙修

先天一炁不僅是修煉者追求健康長壽的關鍵,也是性命雙修的功夫。性命雙修指的是在修煉過程中,既注重身體的健康,又注重精神的提升。
通過採集先天一炁,修煉者可以同時增強體質和心靈的力量。

移神入鼎:神與藥合一

  1. 移神入鼎的定義

移神入鼎是指在得到先天一炁之後,將神與藥合在一處,通過河車(即氣機)上升於泥丸(即上丹田,也稱為鼎)。
這是內丹修煉中的一個重要過程,標誌著修煉者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1. 神與藥合一

神在這裡指的是修煉者的意識和精神,藥則是指通過修煉採集到的先天一炁。將神與藥合在一處,意味著修煉者的意識和能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這種合一的狀態是內丹修煉中的高級技巧,需要修煉者具備深厚的精神修養和能量控制能力。

 

  1. 河車與泥丸

河車指的是氣機,即真氣在體內的運行路徑。
泥丸則是上丹田的別稱,位於頭部的百會穴附近,是內丹修煉中的重要部位。
通過河車將神與藥上升至泥丸,可以進一步提純和強化體內的真氣,使其達到更高的境界。

 

  1. 鼎的象徵意義

鼎在古代象徵著權力和尊貴,但在內丹修煉中,鼎更多地代表了修煉者的精神和能量中心。
將神與藥合在鼎中,意味著修煉者已經掌握了控制和運用內在能量的能力,達到了身心的高度和諧與統一。

 

修煉的高級階段

  1. 從采小藥到采大藥

從采小藥到采大藥是內丹修煉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采小藥是通過小周天功夫,使體內的真氣逐漸積累和提純;而采大藥則是通過天人合發和靜極生動,採集到更純淨、更強大的先天一炁。
這一過程需要修煉者,具備較高的境界和深厚的功底。

  1. 從移神入鼎到脫胎換骨

移神入鼎是內丹修煉中的一個關鍵步驟,標誌著修煉者已經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通過長期的修煉和實踐,修煉者可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能量水準,最終達到脫胎換骨的境界。
脫胎換骨意味著體內的真氣達到極高的純度和強度,使身體煥然一新,達到健康長壽的目標。

先天一炁和移神入鼎是內丹修煉中的核心技巧,它們不僅代表了修煉過程中的關鍵步驟,也是修煉者追求身心康泰的重要手段。
通過不斷地修煉和實踐,修煉者可以逐步掌握這些高級技巧,最終達到身心俱健的完美狀態。
無論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修煉者,都可以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和寶貴的修煉經驗。

圖文源於互聯網

《內經圖》到底隱藏了什麼祕密?

《內經圖》,又叫《內景圖》,這個隱藏了得道成仙的大祕密,上面標明的都是具體的方法步驟,是一個標準版的成仙路線圖。要想把這個圖說明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好比是沒有去過非洲的人,拿著非洲地圖和你介紹旅遊景點一樣,可信度是非常低的。

要想說明白這個圖,首先要說明一下古代成仙的原理。道家認為,世界萬事萬物是由“道”產生和推動的,人也是如此。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本來是沖虛的,沒有實有,人開始也是什麼都沒有,只有所謂的“先天一炁”,然後一氣化三清,生出先天的精、氣、神,藉著父精母血,孕育成胎,然後出生成長、病老死夭。

 

中國的古人不想受這個生老病死過程的制約,於是就琢磨出一個成仙的辦法。那就是逆著這個過程往回走,把分化出來的精、氣、神再煉回去,由三歸二,由二歸一,回到“先天一氣”。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最終與大道相融,這樣便不用再受凡人之苦。所以道家說“順則為凡,逆則為仙”。

這個圖整體來看,是一個人形。這就是“一粒粟中藏世界”,人體是個小宇宙,宇宙是個大生命,這是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

鐵牛耕地種金錢。這個好像有點財迷,但實際上是對先天之精的隱喻。《易經》裡乾坤二卦代表天地,乾卦屬金,所以先天之氣亦屬金;坤卦為地,後天之氣屬土。從土地裡種出金錢,就是要在丹田裡煉出先天精氣。鐵牛耕地象徵修煉的艱苦,需要像農夫那樣腳踏實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你看農夫在揚鞭子,實際那是鐵牛,根本不怕鞭打。也就是說,自我修煉這事得全靠自覺,別人趕著走是沒有用的。

刻石兒童把貫串。這個小屁孩在身體中間部位,代表我們的心識。古代對重要的事喜歡刻石為記,所以刻石代表記憶,這是心識的作用。我們的心識總是跳來蹦去,一刻不得安寧,就像小孩子一樣。但要想修煉成仙,就得讓這個小屁孩專注起來,要像用線把銅錢穿起來那麼仔細認真才行。這小屁孩看著不靠譜,實際上很厲害,因為心為人身之主,統領精氣神。如果能凝神聚力,就能“捉住北斗周天輪”,心之所向,全身隨動。所以穿起來的銅錢呈現出北斗七星狀。

陰陽玄牝車。這踏車的是一對少年男女,代表著陰陽,他們扶著橫杆,一起腳踏著水車車水,實際上是隱喻陰陽調和、水火交匯。陰陽玄牝車的運作周而復始、連續不斷。平常人是順轉的,下面的滔滔真水就流失耗損掉了。但如果能煉出丹田真陽,就可以撥轉機關,將下面的真水化煉成氣,通過後面的髓路,逆行向上,闖過後背的尾閭、夾脊、玉京三關,送到頭頂靈臺,化作甘露下行,就是採煉的“丹藥”。這個玄牝車看似是由人力轉動,但其實是旁邊丹田爐火的熱力催動的。

白頭老子眉垂地。指低眉閉目,精神內守。也隱喻從督脈上運過來的真氣,像老子的白髮白眉一樣,沿著頭面下降。

碧眼胡僧手託天。就是舌抵上顎,使任督二脈相連。為什麼叫碧眼胡僧呢?擡起舌頭抵住上顎,就會露出舌底的兩根靜脈血管,是發青的。這個舌頭豎立著又沒有毛,看起來就像個藍眼睛的外國光頭和尚。然後真氣沿著氣喉、鵲橋、十二重樓下行,回到丹田,這就是整個周天逆轉的採煉過程和通路。

經過不斷地這樣採煉,三歸二,二歸一,最後煉成金丹,就成仙啦。聽起來簡單,其實沒這麼容易,而且,成仙這事看上去很好,實際上也並不那麼美妙。

有一位資深修煉的大神級人物說過,既然相信這個方法,就要相信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呢?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也是要相互轉化的,凡事不會只有好處而沒壞處,只有得到而沒有失去。抱殘守缺,這才是道家顛撲不破的真理。如果我們不把成仙看成是特別神奇的事,而只是看作是一個心理過程,或許反而更有意義。

成仙本質是人類自我超越的願望,是對自身潛能的開發,是對不可控的事物進行掌控的嘗試。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通過古人的修煉,我們能夠看到人類精神所能達到高度。無論是“鐵牛耕地種金錢”,還是“刻石兒童把貫串”,所強調都是我們內在精神磨鍊,同時強調了我們內在的豐富資源。不管什麼事情,如果我們都能拿出“鐵牛耕地”的毅力和“兒童貫串”的專注,那麼何事不成。通過對自我潛能的肯定和對自身內在的觀照,我們不能長生不老,但我們可以獲得精神的超越和長生。

作為古代的修真繪畫,《內經圖》的畫法精緻,加上充滿了隱喻,使得它看起來韻味無窮,耐人遐想。它既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象徵,也是充實圓滿的心理象徵。

預知更多圖中所隱藏的祕密,請悟讀《黃帝內經圖剖析之密》,書中所述內容皆為天傳,非凡人思​維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