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神仙稱謂都有何區別

天尊、帝君、真君、星君、元君:道教的神仙稱謂都有何區別?


道教是一個典型的多神信仰的宗教,其內部有一個十分龐大的神仙體系,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御等為主神,另外還包括諸如先天神,後天仙真等。有的善信朋友對神仙體系裡的天尊、大帝、星君、元君等稱謂的區別不太明白,今天就為大家科普一下。

天尊天尊是道教神仙體系裡對神明的一種尊稱。《上清靈寶大法》有云:“生萬物而不為主宰,御萬化而不為言,至尊至極,故曰天尊也。”

三清天尊:三清天尊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他們是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天尊由先天之炁化生而來,代表了大道的本原。元始天尊稟自然之炁,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先。靈寶天尊乃是宇宙未形成之前,從混沌狀態產生的元氣所化生。道德天尊是大道的化身,為元炁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即雷祖,雷部的諸位神將皆歸雷祖調遣。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是南極長生大帝的化身,居神霄玉清府。《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中記載:“唯有玉霄一府所統三十六天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有司,各分曹局,所以總司五雷天臨三界者也。”。太乙救苦天尊:太乙救苦天尊居於青華長樂界東極妙嚴宮,統領青玄左府一切真仙,掌三界救苦之事。為了普度眾生,祂有很多的化身,在天上稱為太一福神,在世間稱為大慈仁者,在地獄稱為日耀帝君,在外道鎮邪時稱為獅子明王,在水府淵泉稱為洞淵帝君。

大帝大帝是神仙的一種尊稱,他們的地位僅次於天尊,有些天尊也被稱為大帝,如太乙救苦天尊也叫東極青華大帝。

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全號是“太上開天執符御曆含真體道金闕云宮九穹曆御萬道無為通明大殿昊天金闕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居於太微玉清宮,統領三界十方諸神與四生六道芸芸眾生,並權衡世間一切興隆衰敗、吉凶禍福,三界之內,神權最大。

紫微大帝:紫微大帝是道教四御之一,全稱為“中天紫微北極太皇大帝”,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居北極紫微宮星漢天宮。紫微大帝執掌天經地緯,以率日月星辰和山川諸神及四時節氣等自然現象,能呼風喚雨,役使雷電鬼神。真武大帝:真武大帝與天蓬元帥、天猷元帥和翊聖元帥構成了輔佐紫微大帝的北極四聖,統伏三界群魔諸妖邪,下攝酆都幽冥鬼魅,令三界逆魔邪首不敢殘害生靈。真武大帝受玉皇大帝敕封,被稱為統御北方之地的北方之神,因北方在五行之中屬水,故也被稱為水神。南極長生大帝:南極長生大帝又名玉清真王,道教的四御之一,南極長生大帝的職責是協助玉皇大帝執掌人間的壽命禍福。三官大帝:三官大帝是道教早期信奉的尊神,即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太上三元賜福赦罪解厄消災延生保命妙經》有記載稱“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真君相較於天尊和帝君,真君的神職地位就低了許多,他們一般是負責部分的三界事物。如二郎神被道教尊為清源妙道真君,是一位與水利、農耕、防止水災有關的神,甚至是水神。茅盈、茅固和茅衷三位祖師被尊奉為三茅真君,並將他們奉為道教茅山派的祖師爺。四大天師的薩守堅又稱薩真人、崇恩真君,道教尊稱其為一元無上薩翁真君、玄風永振天尊等。通過上述的仙真可以看出,他們也是由凡人後天得道而被尊奉為真君的。

星君星君是天上星官的一種尊稱,道教有一支星宿神祇構成的星宿神部,星辰崇拜也是道教非常重要的信仰。北斗七星君:北斗七星由紫微垣中的天樞、天璿、天璣、天權、玉衡、開陽、瑤光等七星構成,道教將他們神格化為七位星君。七位星君分別為北斗陽明貪狼星君、北斗陰精巨門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貞星君、北斗北極武曲星君、北斗天關破軍星君。南斗六星君:南斗六星分別為天府星、天梁星、天機星、天同星、天相星、七殺星,道教將它們神格化為六位星君,並被賦予神職掌管世間一切人、妖、靈、神、仙等生靈。南斗六星君分別為司命星君、司祿星君、延壽星君、益算星君、度厄星君、上生星君。

元君元君是道教對於神仙體系裡女仙的一種稱謂,道教崇尚陰陽平衡,除了男性神祇,道教還有許多女性神祇。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居天妃宮。因坐鎮泰山,又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母等。碧霞元君具有“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的神職。斗姆元君:斗姆元君為眾星之母,全稱“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乃元始天尊之先天陰氣所化。道經中盛讚斗姆元君:“能陽能雨能變化,救災救難救刀兵,祈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題名;商賈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長生,子孫得榮盛,夫婦壽康寧;萬邪自歸正,諸惡化為塵。”

圖文源於互聯網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道家散仙、人仙、鬼仙的區別?
在道教內丹學興起後,鐘離權祖師和呂洞賓祖師提出仙有五等之說,即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
王重陽祖師又有天仙、神仙、地仙、劍仙、鬼仙的說法。
還有最高的大羅金仙。
《鐘呂傳道集》:“鐘曰: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
一、散仙
散仙是一個道教專有名詞,指天界中未被授予仙職的神仙。或者指一些散修無師門、無弟子的仙人。道術仙法都是依靠自修自學,散仙逍遙快活,清閒沒拘束,無職無名無地位,且不受其他神靈管制。
“散”意為大度開朗,言語幽默,自由自在,安閒舒適。喜游於塵世間卻不為凡塵所擾,清淨自然。
晉葛洪祖師《神仙傳劉安傳》:“後為散仙人,不得處職,但得不死而已。
《雲笈七簽齋戒》:“建齋請諸道士,燒香誦經,三月謝過。此人即得飛行升人雲中,于景霄之七,受書為散仙人。”
二、人仙
人仙形體堅固、長壽住世之人,稱為人仙。丹道修煉中指煉精化悉的築基階
《鐘呂傳道集》:“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術,信心苦志,終世不移。五行之氣,誤交誤會,形質且固,八邪之疫不能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金丹真傳序》:“補完氣血,複成乾體,複得外藥,結成內丹,此人仙也。”
《武術匯宗》:“有從下關用功者,不使真氣泄于陽關,保守元氣,鎮守下田,不悟移鼎換爐之法,而安長生不老之果,或延壽於數百年,或延壽於數千年.人而不死。謂之人仙。”
人仙雖能肉體長生,但有形之體終久必壞,故為下乘。
三、鬼仙
鬼仙又稱“靈鬼”。指修道者未能煉至純陽,死後出陰神,是清靈的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稱為鬼仙。
《警世通言》:“所謂鬼仙者,少年不修,恣情縱欲,形如枯木,心若死灰,以致病死,陰靈不散,成精作怪,故曰“鬼仙”。
《鐘呂傳道集》:“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陰中超脫,神像不明,鬼關無姓,三山無名,雖不人輪回,又難返蓬瀛,終無所歸,止於投胎奪舍而已。”
又曰:“修持之人,不悟大道,而欲速成,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
《武術匯宗》:“一味閉目寂坐,冥心寂照,則靜中尋靜,悟入頑空寂滅矣,而未滅盡定,只煉得一個強定之陰神,到氣盡時,陰神一出,便為靈鬼,謂之鬼仙。”
鬼仙多是今生肉體修成無望,乃出陰神,死後聚而不散,靈而不慧,故為最下乘。
圖文源於互聯網

三界的主宰者

道家神話中,“三界”的主宰者是誰?

人們常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來形容那些不受世俗約束、超然世外的人,道家認為在“三界”之外可以讓人超脫生死,遠離輪回,達到長生久視的境界,那麼什麼是“三界”呢?

“三界”在道家有不同的說法,根據宇宙空間的劃分可分為天、地、人三界或天、地、水三界。

早在道家誕生之前,古代人們就對天、地、水產生了自然崇拜,它們生育萬物,一切眾生離開它們將無法生存。道家創立以后吸納了民間的信仰崇拜,將天、地、水神格化為主宰人間禍福的三位神祇,他們分別為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稱三官大帝。

道家《太上三官經》有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所以統禦天、地、水三界的神明分別為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

天、地、人三界即神祇居住的天界、亡靈所在的冥府地界和人類生活的人界。東漢張道陵天師正式創立道教以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其內部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神仙體系,並且以“三清天尊、玉皇大帝、四禦”為主神。其中玉皇大帝掌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眾生的一切陰陽禍福。

根據道家典籍《上清靈寶大法》的記載:“昊天上帝,諸天之帝,仙真之王,聖尊之主,掌萬天升降之權司,群品生成之機。三洞四輔,禁經之標格。大梵至妙,無為之神威。乃三界萬神三洞仙真之上帝君也。”

雖然玉皇大帝地位在三清天尊之下,但是他卻是三界的實際主宰者。

玉皇大帝作為眾神之主,三界分別有不同的神祇輔佐具體事務。

在三界中的天界有“四禦”協助玉皇:

紫微大帝協助玉皇大帝掌管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同時也役使雷電鬼神;

南極長生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人間的壽命禍福;

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大帝執掌執南北二極和天、地、人三才,並主管人世間的兵革戰爭之事;

后土皇地祗的神職是掌管山嶽土地變化及諸山神、地祇和三山五嶽大帝等大神,並節制劫運之事。

人界是人類和自然界萬物生活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凡間”。凡間的實際統治者則是歷朝歷代的帝王,凡人沒有脫離“三界”,因此人界的統治者在眾神面前顯得十分渺小。

“地界”指的是鬼怪、亡靈所居的幽冥界,道家神話傳說中的冥界入口一個位於酆都,一個位於泰山,統治冥界的神祇為酆都大帝和東嶽大帝。

酆都大帝,也叫酆都北陰大帝、九幽拔罪天尊等,他被道家奉為陰間鬼魂之宗,酆都大帝乃是“炎帝大庭氏,諱慶甲,天下鬼神之宗,治羅酆山,三千年而一替。”

東嶽大帝由東嶽泰山神格化而來,泰山位於東方,是日出之地,也是萬物發祥之地,東嶽大帝主管世間一切萬物的生死。

道經《雲笈七簽》雲:“泰山君領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帥也”。因此東嶽大帝也是三界中“地界”的主神。

所以在天、地、人三界之中,玉皇大帝為三界主宰,而人界的帝王及地界的酆都大帝等分別輔佐玉皇執掌各自不同的空。

圖文源於互聯網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媽祖聖誕


天后娘娘,又稱「天后聖母 」、「媽祖 」、「娘媽」等,是守護漁民 和航海者的神 祇。農曆三月廿三日天后誕,相傳天后保佑他們海上平安,所以天后是香港及南中國沿岸省份常見供奉的神祇。因此每年的天后寶誕都有很多善男信女匯集到各個天后廟慶祝。

天后是福建莆田湄洲嶼人,出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廿三日。父親林惟慤 , 是負責沿海治安的官員。據說天后出生時,天空布滿彩雲,紅光滿室,香氣四溢;自出生到滿月,不哭不啼,因此取名默,後來人稱為林默娘。
相傳天后小時候天資聰穎,長大後,有預測天氣變化的異能,救了不少出海的漁民。二十九歲時登上福建湄州一個山峰,自此便不見蹤影,有說是羽化登仙 。 鄉民以為神象,因此立祠奉祀。

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北宋宣和(1119-1126年)年間,路允迪受命出使高麗(今朝鮮),途中遇大風暴,諸船皆溺,只有路允迪的船上有一神女降于桅杆上,飄流了二千多裡,停靠在一小島上。路允迪平安歸朝後,稟告朝廷,皇帝十分高興,御賜“順濟”廟額,封媽祖為“崇福靈惠昭應夫人”。

又據《莆田縣誌》記載,紹興已某,江口海寇猖獗,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數尺許,掘飲湧泉,飲者輒愈。再據明代學者洪邁著《夷堅支志》曰:“興化軍境內,地名海口,舊有林夫人廟,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廣大,而靈異素著。境內賈客入海,必致禱祠下,求杯,祈陰護,乃敢行。”元代因要將大批糧食從南方運往北方,故而開闢了海運和漕運。每次起航前,官家都必須到媽祖廟中占卜吉祥後才能啟航。至元(1264-1295年)十五年(1279年),元世祖制封泉州神女號“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各地普遍修建天妃廟,歲時祭祀。

明朝時,天妃信仰更為盛行,據《莆田縣誌》記載。據說鄭和下西洋,涉淪溟十萬餘裡,鄭成功渡海收復臺灣,都曾得到天妃廟女神的佑助。由此,天妃信仰自福建泉州漳州傳入臺灣,並在臺灣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明莊烈帝(崇禎)特封之為“天仙聖母青靈普化碧霞元君”。又加封為“靜賢昔化慈應碧霞元君”。清康熙二十九年(1689年),因顯聖助舟師南征獲勝,被昭封為“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因此天妃廟又稱“天后宮”。

在香港,天后誕一般慶祝程序由天后誕的前夕開始,在傍晚開始還神、還花炮;子時過後各村村代表會在天后廟上頭注香、拜神,然後有一些儀式如『喊禮』、『讀祝文』等。在天后誕正日,各花炮會龍獅隊與表演團體於天后廟前集合。當慶祝表演完畢後,龍獅隊會繼續前往天后廟參神。最後,舉行隆重的抽炮儀式。

香港至今最少有40座天后廟,當中最古老的就是建於公元1266年的天后廟有西貢佛堂門的佛堂門大廟。每年的天后誕會有多至5萬名信眾參拜,有的賀誕者會於帆船和駁船上掛滿色彩繽紛的旗幟。元朗的大樹下天后廟也是很著名的,每年元朗的漁民團體、體育會、宗親會等會派出飄色、樂手和其他表演者參加會景巡遊至天后廟。

在天后誕慶典眾多的傳統活動中,「抽花炮」可算是最有特色。香港掌故家蕭國健博士表示,一般花炮共設三十座,當中「第三炮」除了象徵「丁財兩旺」,還據說是最靈驗的一個,故有「炮王」稱號。另外,據說以往曾有兩名村代表同時搶到「第一炮」,後來為了平息風波,特設「第一壹炮」作為抽用,而「第一炮」則為鎮壇副炮。

天后誕時,村民除了舞龍舞獅、朝拜天后、出會、巡遊外,還舉行盛大的盆菜宴。盆菜是香港獨特的傳統菜式。傳統盆菜以木盆盛載,材料則一層疊一層的排放。不過,為了能吃到熱騰騰的盆菜,現今盛載的器皿都以銅盆及梓盆代替笨重的木盆。

媽祖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聖德在水,妙法大幹。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志心皈命禮
普陀勝境,興化湄州。聖德參天,國家忠孝無雙女;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靈應威德,非常孝感。傳古聖之道統,學先祖之慈仁。神通廣大,救厄而平波息浪;惠心庇民,扶危而起死回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上聖母,太極元君。

志心皈命禮。
坤輿合撰。嵩嶽鐘靈。降生於兜率仙宮。正位乃泉源水府。噓風吸雨。統制江海淮河。風平浪靜。護國庇民。消災度劫。治疾救苦。修證妙果。湄嶼生輝。大悲大願。大孝大仁。勒封。護國保民。天上聖母。明著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太極元君。

天上聖母寶誥三首
志心皈命禮
莆田福主 昭烈上宮 飄飄玉體 閃閃金袍 慈蓮開賢於九州 祥雲布澤于四海 護國君王 庇民黎庶 救難除病 滅災消劫 德配天地 蔭貫乾坤 無極聖眾 孚感慧光 護國庇民 大慈大悲 天后元君 救苦救難天尊

志心皈命禮
聖德參天 國家忠孝無雙女 母恩配地閩省功名第一人 通賢靈體 默靜仙真 傳古聖之道統 學先祖之慈仁 救苦救難 愛國愛民 大慈大悲 至節至貞 敕封天上聖母玉封天后尊神

志心皈命禮
浦沱勝境 興化湄州 靈應威德 非常孝感 神通廣大 救厄而平波息浪 扶危而起死回生 大慈大悲 救苦救難 敕封護國庇民明著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免責聲明:部分內容、圖片源自網路,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處理。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道,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存在?

有學者解釋“道”,認為道是虛無的。

道如果空幻無實,虛無飄渺,我們就會問,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不是虛無的呢?我們活在世界上是不是虛無的呢?

道家本來要解決存在上的虛無主義,這樣理解道,似乎不僅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反而變本加厲,使人更覺得生命的毫無意義,因為一切都是虛無,都不存在嘛。

其實,說道是虛無並不是這個意思。道是真實的存在。《道德經》說“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種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恍惚惚是什麼狀態?《道德經》說“湛兮似或存”,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但是,在這樣的狀態中,裡面有物質,有形象,有精氣,而且是可以驗證的。如何驗證呢?老子沒有說,對於哲學界討論的最高本源,本來就不適用經驗界的方法去探求,只能通過直覺去想像它,把握它。所以強調悟,你覺悟了就沒問題,你悟不到別人也幫不上忙。

萬物的本源就是這樣的狀態,恍恍惚惚之中有真實的存在,它是亙古長存的,它永恆不變。它似一個整全的東西,萬物皆在其中,所以,假如你能覺悟到與道同體的話,人就獲得了一種永恆的寧靜,這樣的狀態就如滴水回歸大海。
那麼,道是虛無該如何理解?

說道是虛無的時候,

一是講它的形態。道的形態是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觸之不可及,故曰虛無。你是不可能通過經驗界的方式、方法去瞭解它。

二是說它的包容性,它能包容一切,故虛無。萬物無限,道如果是“有”的話,“有”的東西一定有邊界,有範圍,如此,道如何包容萬物?

道外無物,因此,道一定是虛無。不是說道不存在,而這只是道的表現形式而已。道不離物,物不離道,道似整全,不可能整全之外還有別的東西,所以,道一定是虛無。

三是說它的自足性。
道似整全,自無不足,所以是虛。如果是實的話,說明不能全有。比如一個杯子,再怎麼裝,水滿了就會溢出來。但假如這個杯子是無形的話,怎麼裝也裝不滿,怎麼裝也容得下。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學習經驗界的知識,是越積累越多,但是,再多又怎樣呢?圖書館的書籍汗牛充棟,你一眼就掃過去了。

但為道不一樣,為道是越來越減少,減少到沒有的程度,就是虛無。你沒有了自私、自我的意念,當然就無為,無為反而無不為。因為你並沒有刻意的目的,自私的目的,只是以“百姓心為心”而己,只是隨緣應時而已,就如不系之舟,所到皆岸,到哪裡都是目的,都可以接受,所以無為而無不為。

四是講道的絕對性,虛無不是沒有,而是萬有、全有、所有。

當你講到虛就有實相對,但道家概念的虛,不是通常意義“沒有”的概念,恰恰是“全有”的概念,既然是全有,就沒辦法以實相對。但道雖然全有,但不把執,不佔有,好像一無所有。所以,道不是有,不是無,是有又是無,是無又是有,佛家講空中生妙有,可以參考。

道就是這樣一個奇妙的存在。所以學道家,沒有一點悟性,實在不容易領悟它的最高境界。

五是說道的永恆性。

世界上一切有形可見的東西,都處在不停的生滅變化之中,道無形,所以不會變化,道無實體,所以不會消亡,它的形是無形之形,它的體是無體之體,它超出了經驗界的範疇,自古就有,萬世長存。

莊子說,“惟道極虛”,“精神生於道”,“虛室生白”,由此看來,“道”對我們而言,它可以是一種精神境界。

這個境界就是“虛”。虛的妙用在於開啟生命智慧,從繁複萬象中解脫出來,從欲望掙扎中解脫出來,從人我分別中解脫出來,直透生命的真實,翱翔於江河大地,萬水千山。

如莊子所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圖文源於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