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即是科學,科學即是佛法;佛法是超科學的》

《佛法即是科學,科學即是佛法;佛法是超科學的》

 

普朗克量子常數——神秘的宇宙精靈
普朗克博士和近代科學家已經用科學證實了佛法的奧義,佛法是超科學的。

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

有形無形皆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分別在於振動頻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意識或形式的不同物質。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
用「頂天立地」來形容人類的處境是最恰當不過了。

人同時存在於兩種不同的世界,頭上頂著高層次的靈性世界,腳下踏著物質化的實體世界,人既有肉體也是靈體。乍聽之下靈與肉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觀念,但靈性和肉體並非毫不相干,因為物質即能量,有形無形皆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兩者的分別在於振動頻率不同,因而產生不同意識或形式的不同物質。

振動頻率高的成為無形的物質,如人的思想、感覺和意識;振動頻率低的成為有形物質,如看得到的桌子、椅子、人體等等。關於物質即能量(energy,也就是我們熟知的「氣」或是物理學上的「振動」),源自古埃及和希臘的「秘傳哲理」談到宇宙七個原理的「振動原理」(principle of vibration)就明白指出:「沒有任何東西是靜止的,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在振動。」

而東方聖賢,如佛陀,也在2600年前指出,宇宙間的所有事物,都是由振動組成。近代的科學也印證了能量和物質間的關係,最有名的就是愛因斯坦的E=mc2(E是能量,m是質量,c是光速)。

然而,由於人類受限於感官所能觸及的三維空間及線性的時間觀念,誤把實體的、有邊界的物質,與連續的、波動的能量場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前者以牛頓的古典動力學(classical dynamics)為代表,而後者以馬克斯威爾(James C. Maxwell)的古典電動力學(classical electrodynamics)為代表,兩者成為19世紀末古典物理學達到巔峰的兩大支柱。

可是,當科學家再往最微細的次原子領域探索,或向最廣闊的宇宙蒼穹深究時,卻發現在人類感官經驗所不及的境地,物質與能量的本質其實是合而為一的。20世紀初的量子力學及相對論,也徹底顛覆了古典物理機械式的時空觀。最著名的就是德國量子物理學家普朗克的E=hv(E是能量,h是一個量子常數,v是振動的頻率),當一個事物常數不變的情況下,振動頻率越高,它的能量越強。

大衛·霍金斯的「能量級別論」
我們之所以認為「物質和能量」或「肉體和靈體」截然不同,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二元(兩極)化思考模式。我們所知道的事物,幾乎都是來自知識和邏輯,而知識和邏輯形成了思想,思想就成為語言的基礎,這種模式使得人類變成二元化的產物,有著二元化的思考方式。因此,在人的世界裡有「善」就有「惡」,有「對」自然有「錯」,有「好」更是有「壞」,有「快樂」當然也有「痛苦」,一切皆有對立面。

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Dr. David R.Hawkins)的「能量級別論」研究告訴我們,善的能量級別高,惡的能量級別就低。如下表:
ADVERTISEMENT
1. 開悟正覺:700~1000
2. 安詳平和:600
3. 寧靜喜悅:540
4. 愛與崇敬:500
5. 理性明智:400
6. 寬容原諒:350
7. 希望樂觀:310
8. 淡定信賴:250
9. 勇氣肯定:200
10. 驕傲輕蔑:175
11. 憤怒仇恨:150
12. 渴望慾望:125
13. 恐懼焦慮:100
14. 憂傷懊悔: 75
15. 冷漠絕望: 50
16. 罪惡譴責: 30
17. 羞愧恥辱: 20
低於10的人,亞健康、慢性病或者病重
接近0級的人,頻臨死亡。

所以,古人云「生命在於運動」 ,這句話無論在「內靜外動(體育)」還是「外靜內動(禪定)」,都是正確的。
打個比方,物質和能量像是處於一漸層連續體(continuum)的兩極,一極為黑,一極為白,介於兩極之間是灰色,而這具有黑白兩極特色的灰色,包含著從偏白的灰色漸次發展到偏黑的灰色,這現象正如「秘傳哲理」中「兩極原理」(Principle of Polarity)所說的:「一切成雙,一切皆有兩極,一切皆有對立面,相似和相異是一樣的,相反的東西其本質也是一樣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極端的狀況會彼此相遇,所有真理不過是半真理,所有的矛盾也許互相調和。」。

因此,人的靈體和肉體是同一件事,同屬一漸層連續體的兩端,正如是與非、善與惡、快樂與痛苦本質並無不同,分別只在於能量振動有所差異。

如果以靈學和療愈學來說,能量振動頻率高而且精細的能量,是屬於高層次的自性本體;當振動頻率降低時,產生的物質就愈粗重(比如人的肉體),肉體在人類的四個次元中是頻率最低的。

為什麼人的肉眼看不見靈體?
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有靈體的存在,為什麼人的肉眼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一般而言,人類生存的世界是一個物質世界,位於前面所談的連續體的末端,和另一端無形靈性世界相較,這個物質世界比重大、振動低,因此肉體的察覺力非常有限。

人類經由眼、耳、鼻、舌、身來感覺。每一種感官,都可以察覺到高高低低不同的頻率。

例如人的耳朵可聽到的頻率範圍,最高可達到每秒20000赫茲、最低可聽到每秒16赫茲。人的眼睛,可以看到某一個範圍內的頻率,例如當振動頻率在500~536兆赫之間時,眼睛就會看到黃色。人的肉眼可以分辨紅橙黃綠藍靛紫,紫色是人類肉眼可以看到顏色的極限。其實,在紫色之上還有振動頻率更高的紫外線,在紅色之下也有振動頻率更低的紅外線,但因為振動頻率過高或過低,超過人類肉眼可以看到的範圍,所以我們看不見。電磁波頻譜從交流電的幾十赫茲到伽馬射線的大於3×1019赫茲,範圍非常之大,而人眼可見的光波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段。

我們察覺不到的事物,難道就表示它不存在嗎?事實上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一直存在我們的四周。上面所談的紫外線或紅外線,它不但存在,而且還滲透到人類的肉體之中。在肉體或物質世界之外,存在著振動頻率更高的廣大世界。如果我們調整自己的能量振動頻率,就可以突破限制,接受到廣大世界中的信息,而不再只是限制在肉體或物質世界的層次中。

世上所有的東西,不論是固體、氣體或是液體,不論是有形或無形,都是一種能量的表現。而能量是不滅的,既不能被創造也無法被銷毀,這也是經過科學家如愛因斯坦等人所印證過的事實。

然而,科學家還印證了另一事實,那就是「能量是可以轉換的」,可以從振頻低的一極轉換成連續體上振頻高的另一極,這一事實對人類來說可是個大好消息,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的能量。

正基於這個觀點;UFO專家提出大膽設想,以前認為在外星的ufo生物其實可能生活在地球上,只不過他們生活在高頻率空間中,我們的肉眼所見頻率是看不到這個空間的。

這讓我想起清華大學有門課程,關於「物質、能量、信息」,揭示了宇宙三種不同的存在形式。傳統養生學經常提到「人有三寶精、氣、神」,剛好對應了物質(精)、能量(氣)、信息(神)。這難道是巧合嗎?結合《道德經》延伸,物質(陽)、能量(?)、信息(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炁以為和」。「一」是什麼?「炁」又是什麼?人的肉眼看得到信息嗎?看得到能量嗎?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
為了說明能量是如何從低振頻轉換到高振頻,必須提到1665年荷蘭科學家賀金斯(Christian Huygens)所發現的「共振原理」(entrainment):當兩種有著不同周期的物質能量相遇時,振動韻律強大的物質會使較弱的一方以同樣的速率振動,而形成同步共振現象。也就是說,強大韻律的振動投射到另一有相對應頻率的物體上,而此振動韻律弱的物體由於受到相對應頻率之周期性的刺激,因而與較強的物體產生共鳴而振動。

賀金斯曾在房間裡的牆上並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爺鐘,然後走出房間,第二天再回來時發現老爺鐘的鐘錘皆以同速率同步擺動,其後許多人相繼重複此鍾錘實驗,屢試不爽。事實上,「共振」可以說是一種共鳴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比如琴弦,未振動的琴弦會受強烈振動琴弦的影響而一起共振;再舉個女高音震破玻璃杯的例子,女高音高頻的歌聲(無形)能提高玻璃杯(有形)的振動速率,當振動高到某一程度,玻璃杯無法再維持玻璃的形狀因而破碎。

當你和人談話很投機產生共鳴時,或課堂上老師的談話很吸引你而你猛點頭時,你的腦波可能正在共振;有時與人相處,彼此雖無言語卻靈犀相通,也是共振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願意花錢買機票,千里迢迢去參加某法師或牧師主持的法會或布道大會,你若坐在他們的振頻範圍之內,你的能量也會隨之提高。

你可能會問,能量的「高」和「低」是怎麼定的?到底能量「高」或「低」意所何指?我們常聽人用「能量」來形容人、物或地理環境,「此人很有能量」或「這地方能量很強,風水不錯」。可惜的是,目前為止,科學界還沒有任何「絕對」的科學標準或儀器能精確測量世上所有的能量。

因此,在療愈學或靈學上,要測量能量的高或低,傳統上都是靠測量者的超感能力(超視覺、超聽覺、超嗅覺、超味覺、超觸覺或動覺)。由於每一種能量皆有特定的脈動(亦即其振動頻率),可以用超感官去測量,舉個用超觸覺或肌肉動覺測能量的例子:如到市場買水果,我伸手去感覺來自兩個不同農場的蘋果,A蘋果感覺上脈動慢些,B蘋果感覺上脈動快些、振動的「質」也精細些,我當然會選擇能量較「高」的B蘋果。

除了靠超感能力外,各文化也有特定的方法測量能量,如西方用占卜杖或占卜枝來測地下水或礦脈,這古老的方法即使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仍被廣泛使用。安慈的大哥10多年前退休後想離世獨居,在加州的天使營山區買下20多英畝的地,這大片荒地當時沒路、沒電、沒水,要在其上建屋子居住,當務之急自然是找水源鑿井,他請的便是當地的「導者」(Dowser)為他找水。安慈的養父生前在加州的莫得斯朵(Modesto)擁有大片農場,農場上10多幢房子是安慈小時候跟著他合建的,他告訴我,他找水源從不假他人,也是用柳枝占卜找水源。本書在「氣輪」一章所談的擺錘測量也是相同的原理。

近代一位法國物理學家寶維斯(Antoine Bovis)用鍾錘原理髮展出「寶維斯尺度」(Bovis Scale),有系統地用數據來測量並記錄物質的能量,任何東西都可測量出用數字代表的值。對生物體來說,6500單位以下是負值,對健康有害;6500為中性,不好不壞,若是對健康有益,必須至少在8000以上。比如說,如果將之用來測量地理,所得之值若是低於6500則不適合人居住,可能是地下水脈流經之處或正好是地球輻射線較強之處。另外,教堂鐘聲為11000,宗教廟宇為14000。

若用「寶維斯尺度」來測量人體,在細胞層次上,癌細胞都低於6500,正常細胞的DNA 高於6500,至於全身的能量,有病的人測出的數字低於6500,感覺疲倦的正常人為6500,身體健康的人為7500,精力充沛的人為8500,有能力療愈別人的人至少是8500,有靈媒能力之人少9000,不少長期修行者所測出的能量值遠超過10000。

療愈密碼,把低頻能量提升成高頻能量:
所謂的「療愈」,其實就是透過「共振」來轉換人的電磁場中低頻能量狀態,這表示我們是可以經由一些方法來調高我們自己的能量,把粗糙笨重、密度大的能量,轉化升華成精細輕快、密度小、振頻高的能量。共振可應用在人體的各個層次上,在細胞層次上來說,我們可以將人體內堆積過多的自由基轉換成為陰離子;在肉體上,可以將高度濃縮的腫瘤轉換成密度較小的健康肌肉;在情緒上,我們可以將比重大的痛苦升華成比重小的快樂;在認知上,可以將負面的批判轉換成正面的欣賞,將悲觀的看法轉為樂觀的態度;在靈性上,可以將人的意識從原本只認同有形的肉體,提高到也能感覺無形靈體的狀態,從而喚醒我們的靈性意識,重新和自性本體聯結,最後達到和宇宙合為一體的狀態。

我們從物理學的角度出發,卻準備帶各位走一趟心靈之旅,心物本來就是相互融合的,我們發現許多西方近代偉大的心靈,越深入其物質科學研究領域,就越能體會心靈與物質的相通之處。例如從玻姆的全息宇宙觀中,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一多相融溶的「華嚴世界」——整體包含個體,而個體也包含整體的訊息,每一個體都是本自俱足的。

在接下來的章節,我們會從「自性本體」、「高層自我」逐步認識到「低層自我」,在生命藍圖的暗示下,我們會體會到所謂「療愈」,其實就是回歸自性本體的「覺悟」過程,這過程始於「創傷」、終於療愈,卻從不曾離開創傷,以較時尚的科學術語來說,就是創傷本來就具有療愈的所有密碼,只等著我們去解碼,創傷與療愈本來就是同個本質的兩個面向,看似二元對峙,實則本自如一。就像華嚴世界一般,從高層自我到低層自我,從物質的肉身到高次元的能量體,所有的空間都是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自性本體從未遠離。請讀者不要把高層與低層看做一個直線的兩極,否則就墮入了二元化的思考模式,使得創傷與療愈反而變成互相否定對峙的客體。

依循本章所提的許多偉大學者從物質過渡到心靈的足跡,我們建議讀者在往下的身心探險旅程中,帶著三個寶貴的心靈鑰匙:

開放的視野:驚奇的喜悅往往隱藏在別無去路的困頓之後,所以別忙著否定任何與我們刻板經驗不同之處。跨越二元對立的平等心:莫要去區分好壞、善惡、高低,只要區分就有界限,就砌了一道阻礙悟道的高牆。

用心去體會的直覺:
碰到難解迷惑之處,與其用腦思考,不如用心去導航。

量子之父問道古聖先賢
看下圖:物質的分子結構
當有人問你,哪位是世界上最偉大科學家?你會肯定的回答:愛因斯坦!

愛因斯最偉大的成就:《相對論》190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核心內容源於愛因斯坦兩個偉大的實驗:一個尺縮效應;一個鐘慢效應。

尺縮效應:
尺子的長度在三維空間相對不變,而在超越三維空間的速度下運行,速度越快尺子會越縮短。當速度越接近光速,尺子的質量接近於0(佛家稱為「空」),揭示宇宙中空間的相對性。

鍾曼效應:
鐘錶的時間在三維空間相對不變,而在超越三維空間的速度下運行,速度越快鐘錶會走得越慢。當速度越接近光速,鐘錶的時間趨於停止(佛家稱為「定」)。揭示宇宙中時間的相對性。

不可思議,是因為思維模式沒有超越三維空間的世界觀,但是,愛因斯坦和釋迦牟尼佛做到了!

再看看科學家在顯微鏡發現了什麼吧!
「物質-分子-原子-原子核-質子中子電子-納米-夸克……」

最終發現的物質,竟然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的,這種物質被稱為「夸克」——世界上最小的物質或者類物質,或者根本不存在,不對!「有」或者「無」,陰和陽,色或空,乾脆叫「0」?

《道德經》「有,萬物之母,無,天地之始」。「萬物負陰而抱陽,中炁以為和」。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亦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正像科學家發現的「夸克」,這種物質既簡單又神秘——超級震撼了人類!

談到夸克的特性,更是奇妙無比:

1、其中有兩種夸克——中微子和光子,在絕對靜止狀態下,它質量是0,它一動要麼是+、要麼是-,所以,科學家發現的「夸克」幾乎同時出現一正一負的「對夸克」。這不禁讓我想起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二是指陰陽,三應該是五行(因為元素周期表裡面的元素幾乎都可以按「金木水火土」分類了),「三生萬物」可以理解為這五種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的組合就形成了宇宙萬物啊!那麼「一」是什麼呢?沒錯,當然就是指「0」!還記得佛祖說過「四大皆空」嗎?還記得六組說「本來無一物」嗎?

2、它的壽命 ∞(無窮大)。難怪古聖先賢、歷朝歷代的修行者都在「禪」「定」修煉悟道,以求長生久世,其實是都想得到這個∞(無量壽),因為「一定成功」!不「定」當然就難成功!順便提一下:質量為0的東東正是無量光!「無量光」「無量壽」合起來正是佛家唱號「阿彌陀佛」,道家稱的「無量壽佛」,這些咒語神秘莫測,世間幾個人能明白啊!0其小無內其大無外,表示「空間」;∞不生不滅無始無終,表示「時間」;空間為「宇」,時間為「宙」,怪不得古往今來那些修道者果真很長壽啊!我恍然大悟——原來古聖先賢(內求法)和現代科學家(外求法)都是在忙活探求「宇宙」真相呢。

讓我們把思維進一步擴展一下,如果人體是一個小宇宙的話,那裡面的粒子是不是就相當於宇宙當中的星球啊,一定是的,那粒子上面會不會有生命呢?可能就有生命存在。這可不是我思路廣,釋迦牟尼有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學說。

「釋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對三千大千世界了如指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有三十三個界定範圍,而生命則以十種不同的形式和等級遍及於三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中,在華藏世界內有十種不可說佛剎微塵香水海,無極無盡。有無數個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星體,並且仔細詳盡地解說那裡的情況。

他告訴人們地球就像一個橢圓形的庵摩羅果,這是2000多年以後才被科學家證實的啊!他講我們的身體就是由這若干極微緣聚構成,他還講了一粒沙里還有這樣的三千大千世界。一粒沙子就像一個宇宙一樣,裡面也含藏像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有星球,也有山川河流。他還說一滴水中有八萬四千生命 ……」

如果人類未發現顯微鏡,恐怕到現在還認為佛陀是在講迷信了!聽起來很玄哪!可是如果看看這些照片,我覺得這也並不玄,一切皆有可能。所有的科學定律都只能在特定的時空中成立,它們多數從一開始就註定會遭到修正甚至否定的命運。釋迦牟尼佛觀察宇宙就像一個視力正常的人觀察大象一樣,而科學的方法則是一群盲人在摸象,他們研究的成果絕不是大象的全體和真實。

佛陀教我們要「但求本,不愁末」。他說法四十九年,種種方便,長說短說、橫說豎說,並非是想告訴我們大象鼻子有多長,尾巴多少毛這類技術的問題,而是教我們這群盲人睜開眼睛而已!

如此看來,我們的肉眼真的很局限,讓我們只看到表象,看到假象,而看不到真相。我們的「看不見就不相信」的觀念是不在理,得轉變一下了!!!

現代物理科學研究者也應知,要找到組成物質的最細結構(如量子級別物質),只能是徒費心機,或者「如是說」而已,因物質只是一種幻相,它沒有常而有質礙的最細塵粒,若在虛幻的現象界中尋找,將會離真相越來越遠,永遠也不可能窮盡其微,只有轉而研究人的內心(如禪定態),宇宙物質之迷才有解開之時。

往生極樂世界九品蓮位

p10

上品上生:

往生之因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

p01

往生接引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

上品中生:

往生之因

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往生接引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

 

p02

上品下生:

往生之因

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

 

往生接引

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

p03

中品上生:

往生之因

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

往生接引
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
 
p04

中品中生:

往生之因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

 

往生接引

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

 

p05

中品下生:

往生之因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往生接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

p06

下品上生:

往生之因
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往生接引
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p07

下品中生:

往生之因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往生接引

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

p08

下品下生:

往生之因

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往生接引

見金蓮華,猶如日輪。
p09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他一生風雲變幻,臨終僅留4字發人深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一代宗師:弘一法師

 

一曲《送別》唱到今天,激起人們多少往日情懷!這首名歌的曲作者,是美國音樂家福斯特;而詞作者,便是我國近代藝壇上的一位傑出的先驅人物: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

他是我國首位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

豐子愷、潘天壽都是他的高徒;

他是最早將話劇引入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先驅;

他主編了我國第一本音樂期刊,

代表作《送別》感動數代人;

他英年出家潛心修佛,

以「弘一法師」名冠天下。

他是李叔同。

 

弘一法師,在俗世的名字叫李叔同,青年時是一個進出名利場、瀟灑無羈的風流才子,後半生成為芒鞋布衲、苦修律宗的空門高僧。他被林語堂譽為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天才之一,也因為其劇變的人生軌跡,而被世人視作是一個傳奇。

1473032459232.jpg

 

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

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

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林語堂

 

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

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

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

我是如此地謙卑。

——張愛玲

 

14730324595153.jpg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14730324605824.jpg

 

送別

 

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髮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錶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

 

14730324604813.jpg

 

這是1957年3月7日,登載在《文匯報》上的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文章出自叔同老友、近代教育家黃炎培先生之手,寫的是他親眼所見,朋友與妻子訣別的一幕。

 

五年前,李叔同創作了歌曲《送別》,歌詞意境之高,讓人嘆服。但沒想到,這些文字竟在五年後一曲成讖,成為如今已是弘一法師的李叔同,與妻友別離一幕最合適的註腳。

 

這位被譽為現代中國文化正待從他腳下走出婉約清麗一途的藝術大師,悄然在杭州虎跑寺以盛年出家,他遁入空門的決定,在當年震動了整個中國知識界。

 

14730324611037.jpg

 

從風流才子到一代高僧

 

俞平伯曾這樣評價李叔同:

「少年時做公子,是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是個風流名士;做話劇,是個演員;學油畫,是個美術家;學鋼琴,是個音樂家;辦報刊,是個編者;當教員,是個老師;做和尚,是個高僧。」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於天津市三岔河口附近一戶富有的鹽商之家。李叔同系父親第五個姨太太王氏所生,幼名成蹊,學名文濤。

 

成家后,李叔同攜母親妻兒定居上海,憑藉著詩書的才華,弱冠之年的李叔同,很快成為上海灘上的名流。他風流不羈,與藝伎坤伶過從甚密,時稱「天涯五友」。

 

14730324612564.jpg

弘一法師畫線路圖:往伏龍寺之路程

 

14730324611605.jpg

 

狄思成路口

 

在多年以後,回顧那段風流的歲月,李叔同寫下了這樣兩句詞:「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這兩句詞寫於1905年,李叔同人生的第一個重大轉折,就發生在這一年。相依為命的生母在上海逝世,這給了李叔同很大的打擊。

 

李叔同痛下決心,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在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美術學校,作為第一批藝術專業留學生,李叔同度過了6年的留學生活。

 

李叔同後來創造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國內,最早用五線譜進行音樂教學,創辦了中國最早的話劇社。1907年2月為賑濟國內徐淮水災,李叔同和話劇社的同學們,打算舉行一次義演,經過商議,決定上演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劇目《茶花女》。而李叔同則擔當《茶花女》中的女主角,最後這場話劇在日本引起了轟動。

 

14730324629778.jpg

 

因緣際會,李叔同應邀來到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做起了音樂和美術課老師,李叔同一改西裝革履的留學生打扮,穿起長袍馬褂布鞋,嚴肅而樸素,完全像一位教育家了。

 

李叔同的性格是非常非常特殊的,夏丐尊因為學生宿舍遭到失竊事件,問他怎麼辦的時候,他勸他用自殺的方法來感化學生,應該講是非常極端的,當然夏丐尊是沒有這樣去做。在上課的時候,他會非常鄭重其事地向學生鞠躬,學生犯了過錯的時候,他會讓他們留下來,就是用非常低三下四的聲音對學生說,今後痰不要吐在地上。然後講完以後,他還要再向這個學生再鞠一躬,你現在可以走了。那麼他的教育方法是這種方法,完全是感化的。他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的有「后光」。

 

14730324627010.jpg

 

在李叔同的主持下,學校的藝術教育氣氛十分濃厚,他開創了中國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

 

教師李叔同以其人格魅力、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蘊,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從中華民國初年到民國二十年間,南中國音樂界人物,幾乎都是李叔同的薪傳,不是他的學生,便是他學生的學生。

 

1918年農曆7月13日這天,李叔同最後一次以世俗中人的身份,走在通往校門的林蔭路上,從這裡離開,結束了世俗生活,遁入佛門,法名演音,法號弘一。李先生的突然出家,在學校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14730324624981.jpg

 

弘一最終以苦行僧終其一生。他將失傳700餘年佛教中戒律最嚴的南山律宗拾起,清苦修行。

 

20世紀的中國佛教界,有四位大師的名字同放光輝,他們是虛雲、弘一、太虛、印光,弘一大師最終成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師。李叔同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又很像個大面,所有這一切都源自於他性格上的一大特點,「認真」的緣故。

 

弘一大師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趙朴初先生評價為:

 

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

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1473032462108.jpg

 

悲欣交集

 

1942年10月13日,他寫下這副字成為絕筆,「悲欣交集」四個字。這樣隨意地寫在一張用過的紙上,小巧拙樸,毫無雕飾。「悲欣交集」的旁邊寫了三個略小的字,「見觀經」。

 

這四個字里,蘊涵了無盡的未明之意,後人眾說紛紜。有人說,悲是悲眾生之苦,欣是欣自身解脫;有人說這是一種念佛見佛、一悲一喜的佛家心境。仁者見仁,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生命歷程,也自然會有獨特的人生註解。為人在世,總有些外人無法勘讀的心跡,此謂甘苦自知。

 

當我們經歷了種種歡喜與傷痛,激奮與懊喪,希望與跌落,當我們看過了無數美景與陰霾,受過了無數的春風與雷電,經過了無數的喜愛與怨孽,當我們將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一一嘗過,在不長不短的人生夜行即將結束時,所有的過去都成表象,我們漫長的一生都化作一聲嘆息。酒杯已空,余歡將盡1942年10月13日,在福建泉州溫陵養老院,在一眾法師的助念聲中,一代大師飄然而去,一生悲欣盡零落,今宵別夢寒。

文章來源:http://www.post01.com/post184117/506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附南懷瑾講解)

《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附南懷瑾講解)

1

14234777849876

 

 

《金剛經》: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金剛經》,全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
在中國古代,上至帝王將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百姓之家,無不推崇《金剛經》、奉持《金剛經》,歷經千年,這部經典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淺處說,《金剛經》解決的是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從深處說,《金剛經》談的是宇宙真理、時空等大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全人類來說亦是很重要的。
在傳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經典中,《金剛經》是譯介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經典之一。這部經跟中國人特別有緣,念經者,歡喜念金剛經;講經者,歡喜講金剛經;注經者,喜歡注金剛。自從鳩摩羅什法師把它翻譯成漢字以來,歷經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剛經”所帶衍生的各種文化現象,已經成為了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把《金剛經》與儒家的《論語》、道家的《道德經》並列視為釋儒道三家的寶典。
在中國歷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剛經》,為其進行注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金剛經》更是結有深厚的因緣。
禪宗大德,六祖惠能禪師,是因為在街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時,激發了他的佛性,後來,他遠赴千里之外去親近五祖,五祖專為他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於是他才豁然大悟。
《金剛經》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因其探討解脫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為“佛門的智慧之母”。同時,不學佛的人也能夠在其中獲得重要的人生啟迪,所以通常意義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金剛經》最精華的40句
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南懷瑾:佛教化救度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心裡並沒有說某一個眾生是我度的,絕沒有這個觀念。
2.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賣我的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3.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南懷瑾:是叫我們不要住在色相上佈施,不要有物件的觀念。譬如說要做一點功德,出一點錢,或者救濟一個人,然後說救濟了某一個人,那是住相佈施。
4.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佈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
5.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南懷瑾: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6.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南懷瑾:凡是你有什麼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來的,不修就沒有了。若見諸相非相,你就見到佛了,見到佛的法身了。
7.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南懷瑾:你講空也不對,不是佛法,執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對,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8.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南懷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何況一切不是法呢!
9.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南懷瑾:佛法在哪裡?不一定在佛經上啊!世間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學佛的精神和生活與現實人生分開。
10.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南懷瑾:如來所說法,你也不可抓住!你聽了他老人家的話,認為這樣就對,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當了……說得出來的,表達得出來的,已經不是它了。

 

 

11.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南懷瑾: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認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師,乃至到了華嚴境界,連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對了一點。
12.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南懷瑾: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13.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南懷瑾: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14.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懷瑾:佛告訴你,這個世界一個一個灰塵,一粒一粒灰塵,一個分子一個分子,組合攏來,構成了一個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爛了,分析了,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世界的存在。
15.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南懷瑾:離開了一切的相就是佛,這是真正的佛。
16.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南懷瑾:這就是學佛的精神,換句話說,不要被一切現象騙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薩走大乘的路,應該離一切相,發起求大徹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為“無上正等正覺”)
17.若心有住,則為非住。
南懷瑾:若心有住,可以訓練意識專一,比較能夠寧靜,但是認為這個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最好的觀心法門。
18.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南懷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進一步說,不但無我,也無人,也無眾生。
19.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南懷瑾: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20.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南懷瑾:無實,沒有個東西;無虛,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剛經的中心重點,這裡已經全部點出來了。

 

 

21.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南懷瑾:學佛的人發心度一切眾生,救了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心中一概不留,認為是應該做的事,這就是菩薩道,是菩薩發心。
22.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南懷瑾: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沒有哪一點法不是佛法……隨時隨地的任何一顆灰塵,清淨的地方,髒的地方,處處佛在現前,這就是如來。
23.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懷瑾: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24.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南懷瑾:什麼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這是一個觀念問題,觀念說有一個法就有了,觀念說空就空了。
25.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南懷瑾:空靈的,廣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6.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南懷瑾:學佛的第一步,學到身見忘掉了……要真正內在身心皆亡,達到無我才對……但是有了一個人無我,還有一個法在喔!最後要法無我……到了法無我,叫做人法二無我,到達了就成佛。最後連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7.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南懷瑾: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並沒有說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眾生的心還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螞蟻啊,小昆蟲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8.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南懷瑾: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29.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南懷瑾:千萬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觀念來看佛。
30.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南懷瑾:經三藏十二部所說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於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個東西,如果抓住老師的教育法當成學問就錯了。

 

 

31.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南懷瑾:八萬四千法門,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參禪也好,修止觀也好,甚至於說修旁門左道也好,以華嚴境界看來,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
32.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懷瑾:我們之所以覺得有煩惱,有人我,有眾生,是因人我分別而來;把我相,我見一空以後,平等性智出來,再看一切眾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證得空。
33.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
南懷瑾:世界上實實在在沒有一個眾生須要佛來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這個佛就不是佛了,而是個非常普通的人,因為這個佛已經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人了。
34.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南懷瑾:所講的是色、聲都不能見道,也就是整個金剛經上所講的不能著相。學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見得法身。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是四大原則,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見得法身,所以說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都錯了。
35.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
南懷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無生法忍: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6.所作福德,不應貪著。
南懷瑾:雖然有福德,自己並不貪著,有好處,自己並不領受,而回向給世界一切眾生,願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受這個好處,自己不想要。
37.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南懷瑾:譬如電燈,電風扇,把開關一打開,這個電來了,但是看不見電,只感覺到光,感覺有風,電來了沒有?來過了,好像沒有來,它又消散了。電去了沒有?去了,好像沒有去,再發動它又來了,它是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8.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南懷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沒有弄清楚,情緒化跑來學佛參禪,全體是迷信!所以把知見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後,由這樣去理解它,這才是理性的。學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9.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南懷瑾:不要著相,儘管在說佛法,始終沒有一點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靜;儘管在講金剛經,沒有一點金剛鑽的味道,如如不動。什麼是如如不動呢?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40.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南懷瑾: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什麼是淨土法門(節自網路資訊)

562946_4011271693681_1275906922_n

維基百科文章: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7%A8%E5%9C%9F%E5%AE%97

功能介紹 極樂世界: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眾苦者,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苦也。娑婆有此八苦,極樂則永離。安隱者,安泰而無任何隱憂之謂。極樂世界第一安隱之處。
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修心養性回歸本我,花開見佛!

淨土宗,佛教宗派之一。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淨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淨土為歸。佛法西來,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淨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唐代善導大師也是淨宗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奉為淨宗第二代祖師。淨宗歷代祖師並無傳承法統,很多還是宗門教下的大祖師,均為後人據弘揚淨土貢獻推戴而來。中國淨宗十三祖分別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實賢、際醒及印光大師。

彌陀西來

佛教西來

種種資料顯示,佛教傳入中國年代遠比西漢更久遠。目前發現的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最早事件,如:官方權威的《太平廣記》第284卷,引用《王子年拾遺記》一書,記述題為《天毒道人》的事件,詳細記載了燕昭王七年(前305年)來自印度的百四十歲高僧尸羅(從文中對其的記載來看,是位具足神通的聖者無疑)來華(燕都)傳法的事。此年代已比印度阿育王時代更早,接近佛陀在世的年代了!秦漢以前佛法就已傳入中國漢地的史證,目前已經發現的還有不少。而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廬受大月氏使節伊存口授《浮屠經》,則為很多學者指為第一部中文書面形式的佛經。注意:大月氏使節伊存此時還是以口誦方式傳授佛經,而中國的博士弟子景廬,則立即按中國文化傳統將其以漢語文字形式記錄了下來。到了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朝廷官方出面前往西域恭請佛經佛教,並禮請高僧攜經來華,在洛陽建白馬寺,開始中國的佛經翻譯事業,這被公認為佛教正式傳入中國的開始。

佛經翻譯事業

公元前後的古印度,正是口頌佛經書面化的時代。幾乎同時代中國開始的佛典翻譯事業,是以皇室官方組織,嚴謹制度下的書面系統翻譯。隨著漢明帝打開官方迎請佛教的大門,隨後數百年間,天竺西域與中原兩地傳經、取經之高僧絡繹不絕,鳩摩羅什,真諦,法顯..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師遍參天竺數十國取經,並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圓滿歸唐後,印度佛教各派主要經典之後都漸翻譯到了漢地。此時的東土,各大宗派紛紛成熟,高僧輩出,證者無數,從教理研釋證悟到民間百姓的廣泛傳弘,大乘佛教在中國的輝煌實踐與隋唐盛世交相輝映。世界佛教的中心也漸轉移到了中國。並進而傳播影響到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及我國的西藏等地。而印度佛教此後則日趨沒落而消亡了。目前,中國翻譯收藏的佛教典藏是最全面、系統和完整的。

淨土經典翻譯

淨宗典籍的翻譯,始於安世高與支婁迦讖兩大譯經師。安世高本是安息國太子,讓國位與叔父,出家修道,博通經藏。東漢桓帝建和初(公元179年)來洛陽。二十年間詳出176部經卷,多屬小乘,間譯大乘經。支婁迦讖,月氏國人,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來洛陽。十餘年問,譯經21部,多屬大乘經典。此兩大譯經師都曾翻譯過淨宗典籍。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安世高曾翻譯《佛說無量壽經》二卷,惜已佚。支婁迦讖於後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譯出《佛說般舟三昧經》,此即中國淨宗經典傳譯之開端。繼而又譯出號稱淨宗第一經的《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到了三國時代,吳月氏優婆塞支謙(公元222年)譯出《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鎧譯出《佛說無量壽經》(公元249年)。姚秦鳩摩羅什(公元401年來洛陽)譯出《佛說阿彌陀經》、《十住毗婆沙論》等。北涼曇無讖譯出《悲華經》(公元419年),劉宋噩良耶捨譯出《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公元424年),北魏菩提流支譯出《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公元508年),唐玄奘重譯《阿彌陀經》,名《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公元650年),唐南印度三藏菩提留志譯出《無量壽如來會》(此本出《大寶積經》),趙宋西域沙門法賢譯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無量壽經》自漢迄宋有十二譯,上面所列乃存世之五種)。 上面所述乃淨宗主要經典,帶說淨土的大乘經典尤多,諸如《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等大乘經典。隨著淨宗經典的次第譯出,古印度佛教淨土思想在東土廣泛傳布,在原有的儒道文化土壤的滋潤下,開花結果,實踐發展為大乘佛教的一道浩蕩主流。

發展概況

東林起信

淨土信仰,大致曾分為彌勒淨土和彌陀淨土兩種。彌勒淨土信仰由道安首倡,一時盛行於北魏,梁齊間還有所聞,不久即衰。彌陀淨土信仰在中國的流行始於東晉慧遠大師。他於東晉太元十五年(390)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各界士大夫名流居士達123人。他們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並令劉遺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其中大多都獲得很高的淨土修行成就,證得念佛三昧,或親見彌陀,或命終蒙佛通知而自知時至,更有劉遺民定中到極樂世界勝境遊覽後回娑婆,因喝了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八功德水而周身毛孔散髮奇妙清香數周者,與佛典所記載的無二無別,且皆有往生瑞相,開創了淨土宗在中國弘揚的開始。慧遠大師指出:「又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何者窮玄極寂,尊號如來,體神合變,應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緣以成鑒。鑒明,則內照交映,而萬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聞見行焉。於是睹夫淵凝虛鏡之體,則悟靈根(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以叩心聽,則塵累每消,滯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與於此哉」。廬山東林寺被譽為淨宗祖庭之一。此後,有曇鸞於北方超化寺等地專修淨業,傳龍樹菩薩大乘難行、易行二道之說,主張以彌陀如來本願力為根本。曇鸞以後有道綽,曾講《觀無量壽經》200余遍,並勸人用麻豆計數,精進念佛。自己日誦佛號七萬遍。著《安樂集》2卷,立聖道、淨土兩門,指出末法時代對大部分眾生而言淨土念佛法門是當生了生脫死的唯一出離之路。

古佛再來

善導大師(613-681)是道綽的弟子,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人。幼年出家,誦《法華》、《維摩》諸經。貞觀十五年(641)冬,赴玄中寺拜謁道綽,聽講《觀無量壽經》,道綽授以念佛往生法門。道綽卒後,善導大師入長安光明寺,勤篤精苦,晝夜禮誦,如救頭然。每入室長跪唱佛,不到力盡,終不休歇。寒冰天氣念佛,亦要念到汗濕衣襟才止息。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見女人。律己俊嚴,待人慈愛寬恕。凡美味佳餚皆供養大眾,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佛前的燈,常年不熄,三衣瓶鉢,不用人替自己拿。從不與人聚談世俗之事,恐怕耽誤淨業。大師念佛功深,成就殊勝,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大師聖德高風,本跡不可測度。據《天竺往生略傳》雲,善導是阿彌陀佛化身。

大師所得均施財,「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敦煌千洞中《觀無量壽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作,流傳於世。唐高宗敕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捨那佛像,命他負責監制。自古迄今,這尊佛像,以其豐頤秀目,既莊嚴雄偉又不失睿智慈祥的風格,予人類以心靈的震撼。他的佛教活動影響極廣,弟子不可勝數,「以其化者,至有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同上)。善導大師著作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贊》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觀念法門》一卷等。此外,還有他與道鏡共集的《念佛鏡》二卷。《觀無量壽佛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因它主要闡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可名為「教相 分」或「解義分」,而其他著述則因主要闡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名之為「行義分」。《觀經疏》宣稱,「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皆可依靠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極樂淨土。它把稱名念佛歸為「正業」,而把讀經、禮拜 等視為「助業」。《往生禮贊》詳細介紹晝夜六時禮贊阿彌陀佛以及觀音、勢至兩大菩薩的儀式。《淨土法事贊》具體說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贊》介紹修習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則敘述觀念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念佛、懺悔發願的方法。《念佛鏡》分十一門,闡述念佛的原理、方法、意義,意在照明修行念佛者,增益信心。在《念佛鏡》中,善導把往生淨土的行業分作正、雜二行。「正行」指專依淨土經典所作的修行,雜行是其餘諸善萬行。善導的淨土法門,便是捨「雜行」而歸「正行」,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相續不斷,以往生淨土為期。善導繼道綽之後,完備了淨土宗的教義和行儀,把他力往生和稱名念佛視為自宗的根本內容。 善導弟子有懷感、懷惲、淨業等人。懷感原系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唯識,博通經論,不信念佛往生之說。後謁善導,善導命他入念佛道場修持念佛法門。於是他精進念佛,三年後得念佛三昧,並著《釋淨土群疑論》七卷,具體解釋有關念佛往生的各種疑問。

善導以後,淨土宗繼續流傳,歷代名師輩出。先有承遠大師、懷感大師、法照大師、少康大師等繼續弘揚。以上被稱為善導派或善導系;他們雖非善導弟子,但於弘揚念佛法門頗有貢獻,在淨土宗歷史上有很高地位。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餘國遊歷,七寶蓮池內,蓮華化生學習淨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提出禪淨一致的念佛禪,融會諸宗,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萬善同歸

五代至宋淨土宗一直盛行,淨土法門深受民間百姓歡迎,教、禪、律、淨諸宗繼續呈現融合兼修。五代末杭州永明寺(淨慈寺)永明延壽大師,作為禪宗祖師禪法眼宗三祖及蓮宗(淨土宗)六祖,著宗門巨著<宗鏡錄>,作<萬善同歸集>,融合諸宗,推弘淨土思想。大師每日定做一百零八件佛事為常課,持咒、禮佛懺悔、誦經、坐禪、放生、說法等,每夜則於曠野施食予鬼神等類。大師每日定念十萬聲阿彌陀佛聖號,常往別峰經行念佛,隨從者常達數百。時人常聽聞螺貝天樂響於天際。此外,在北宋開寶三年(9 70),步入晚年的延壽大師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督建高達五十餘丈共九層的六和塔,以作鎮潮之用,巍巍立於江邊,蔚為杭州一大景觀。作為禪、淨兩宗的祖師,最能凸顯延壽大師修持思想的,莫過於世人熟知而被贊為「大藏之綱宗,修行之龜鑒」的「四料簡」了。其文如下:「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見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大意為:若人[1]明心見性而又念佛求生淨土,其人威猛猶如帶角的老虎;現世堪為人間導師,來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開悟但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則萬人信願念佛萬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開面覲阿彌陀佛,又何愁不大徹大悟?!若人雖”有禪”卻不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人中有九人會蹉跎耽擱;假若臨命終時中陰身現前,隨其業力重者受生於相應的善惡道中。若人既未開悟又未念佛求生淨土,臨終現出地獄的鐵床與熾熱的銅柱,於中經受萬劫與千生的劇苦,無有善業感召他人來作救助。 大師四料揀,言簡義豐,立意精當,無論何種根機的眾生,均能從中獲得無窮的受用。上跟利器無妨禪淨雙修,中下根性自應穩守淨宗陣地,老實念佛,總以西方淨土為最後指歸。大師身體力行,理事雙修,為後人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以延壽大師個人來說,禪淨雙修是他理想的修持法門。

永明延壽大師的名字與阿彌陀佛名字(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也)的含義也暗合,後人多指其為彌陀再來。雍正帝更稱永明延壽大師為「六祖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

宋元兩代結社之風盛行,出現了淨業會、淨土會等,專弘淨土著名的有宋初杭州省常大師,元代普度大師等。

蓮宗諸祖

高僧輩出

明代弘傳淨土大師輩出,作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杭州雲棲蓮池大師,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指禪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遍參宗門後,即轉而專修淨土念佛三昧。傳是年杭州大旱,民請祁雨。大師曰:老僧不會作法,只會念佛。乃責杭州市民齋戒十日。是日,領眾於田徑念佛,「木魚所到之處,雨下如注」。大師以正法眼藏與淨業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厥功甚偉。他說「此一心(指念佛之一心不亂境界)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大師著作包括《彌陀疏鈔》十餘萬言等,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另一位四大高僧之靈峰藕溢大師,初由儒入佛,參宗門開悟後,深入天台教理,又三遍閱律藏,後專修念佛三昧。大師佛學思想無比豐富,包羅了禪宗、天台教理、律宗教法,但又歸於淨土,同時融合了一些儒家學說。其著作弘豐,十卷《靈峰宗論》深入天台教理,被尊為天台宗靈峰宗祖師。大師更作著名的「淨土十要」,其中之首篇《彌陀要解》更是獨步古今,印祖評說:「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為淨業行人必讀之作。滿清乾隆以來,國家日漸衰亡,尤其滿清取消了隋唐以來漢地一直實行的嚴格的出家考核(度牒)制度,佛法日趨衰落。不過,淨土一宗尚有普仁行策截流大師,梵天實賢省庵大師、資福際醒徹悟大師等續佛慧命。

民國救劫

清末民初,中華文明及文化陷入空前劫難中。一大批高僧在此黑暗苦難年代應世,力輓狂瀾,輓救人心。淨土第十三代祖師-靈岩印光大師(聖量),應劫而生。大師遍參南北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二十餘載,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又創弘化社,辦靈岩山淨土念佛道場。其文字般若,度化眾生無以計數。不離因果,不談玄妙,倡導老實念佛。德行聞名四方,仍粗衣淡飯,不登大坐,不打經懺佛事,遠離名利。所有供養亦捐善舉,資助流通法寶數百萬冊,不留一文。臨終預知時至,集眾開會,囑託安排一切已辦,乃領眾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後,更示現舍利無數。時人天同贊,圓瑛大師作詩贊曰:乘願再來勢至身,圓通念佛訓群倫。風光本地無他術,聲教當年自有真。..弘一大師(李叔同)贊曰:「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太虛大師贊曰:「親其教覽其文者,輒感激威德力之強,默然折服,翕然崇仰,為蓮宗十三祖,洵獲其當..」。實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範。由於印光大師晚年往來弘法於民國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對現代社會眾生根性最為瞭解,留下的<印光法師文抄>等著作,被譽為「小三藏」,實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燈,是現代眾生修習佛法尤其淨土法門的最佳指南之一。

五經一論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現正在說法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宗經論隨之次第翻譯,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種之多。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經歷一千餘年的選擇,從最初的三經一論,到近代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淨土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歸。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都非常詳盡。因為釋尊說法的時間和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五經一論立表如下: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鎧譯) 佛宣講無量壽經,說出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經過無量劫的依願修行,終於福慧圓滿,得證佛果。所感得的極樂世界,莊嚴無量,妙莫能名,十方諸佛咸共贊嘆。十方世界的菩薩、回小向大的聲聞緣覺、以及具足惑業的凡夫,只要信願行三俱足,仰承佛力,決定往生。被譽為淨土第一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畺良耶捨譯)重點有三: 1.淨業三福: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是淨業行人成就之資糧。 戒、定、慧三學,為學佛 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初、二多屬戒學,三則三學圓具。具此三福,則淨業大成,往生上品。 2.十六妙觀:第一日觀。觀落日如懸鼓。第二水觀。觀大水澄清。第三地觀。觀冰琉璃。成就地想。第四樹觀。觀琉璃地上。作寶樹想。第五池觀。觀七寶池中。有八功德水想。第六總觀。作寶樓閣想。第七座觀。觀七寶蓮華中。第八像觀。觀一佛二菩薩想 第九佛觀。觀佛相好想 第十觀音觀。作大士形像。佛立頂冠想 第十一勢至觀。第十二普觀。第十三雜觀。作佛大小不定身想 第十四。上三品觀 第十五。中三品觀 第十六。下三品觀。諸佛菩薩能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理,行人明白呀? 3.九品因果: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各個品位的正因,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西方極樂世界是無上善人聚會之美妙莊嚴的佛土,佛慈悲為普度眾生故,以佛願力特開帶業往生的該法門,業力凡夫乃至曾作五逆十惡懺悔之人,只要信願行俱足亦可仰承佛力往生。但業力凡夫業障惡習深重,往生後按照各自因行先住在蓮花苞心(或邊地疑城,裡面依然美妙快樂勝三禪天只是暫不能外出)里鏟除業障習氣,熏修梵音佛法,增養菩提,然後再花開見佛。按照眾生因行優劣而分三輩九品。最上品之人往生後即刻花開見佛,而最下品之人則須住蓮花苞心懺罪熏修多劫方花開見佛。吾輩宜依佛教導,努力信願念佛,發大乘菩提心,持五戒十善等三福,提升往生品位。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鳩摩羅什譯) 佛宣講阿彌陀經,描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妙果,令聞者生信、發願、執持佛名,求生淨土。信、 願、行(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具此三資糧,不論是 畢生執持而現生就得”一心不亂”的上根之人(所謂是人但念阿彌陀,既是無上深妙禪,依祖師指,一心不亂即念佛三昧境界),或臨終方聞佛名而生大懺悔一念猛利深信切願者念佛十聲乃至一聲,皆蒙接引,往生西方。阿彌陀經,佛教諸宗(天台、華嚴、法相、三論、禪、密、律),均奉為晚課內容。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般刺密諦譯) 念佛法門的心法上,作為大乘佛教最重要經典之一的首愣嚴經,其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做出了最妙開示,經中大勢至菩薩指示:”…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是故此章列於三經之後,為第四經。

[普賢行願品]

(唐般若奉詔譯) 華嚴經被推為大乘諸經之首。行願品為華嚴最後一品。講善財徧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夫華藏海眾,無一凡夫、二乘及未破無明之權位菩薩。最下者,即為圓教初住。其人已能於無佛世界,現身作佛,及隨類現種種身,以度脫眾生。此後從二住,以至十住、十行、十迥向、十地、等覺,位位倍勝。是諸菩薩,皆以十大願王,求生西方。彼何人斯,敢與彼抗。由是知念佛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故得九界同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以其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而即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卷上致廣慧和尚書) 。淨業行人,作為發菩提心之大乘行者,能隨份隨力依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行持,就能逐漸向佛菩薩的無我利他的心行靠攏,積累資糧,提升往生品位。

[往生論]

(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 古印度的天親菩薩(又稱世親菩薩),佛涅盤後九百年頃,生於北印度健陀羅國之富婁沙富羅城。他和兄長無著菩薩,是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祖師。天親菩薩作的《唯識二十論》和《唯識三十頌》等,是印度唯識宗的經典代表著作。三弟「獅子覺」也在有部出家,亦證得阿羅漢果。天親菩薩早年亦在有部出家,遍通十八部意,作《阿毗達摩俱捨論》,成一代著名小乘論師,且曾誹謗大乘。後在兄長無著菩薩的點化下,幡然醒悟,欲以割舌懺悔。無著菩薩說:誹謗之罪,縱割千舌不能滅,不如以此誹謗大乘之舌,弘揚大乘。天親菩薩遂深入大乘佛法,徹悟妙諦,廣造大乘經論五百部,成一代大乘論師。在其主著《攝大乘論釋》結尾,有如下語句:「我說句義所生善,因此願悉見彌陀,由得淨眼成正覺。」如是可察天親菩薩最後之皈命,乃在西方淨土。《往生論》即是天親菩薩修學淨土法門的心得著述。在該論中,天親菩薩對於淨宗不可思議的事理、因果、性相,與佛境界的狀態,和盤托出。從該論可以學習到古印度大乘菩薩淨業行人對淨業修持的詮釋開示。

修持簡述

念佛方法及抉擇

善導大師把淨土修行的方法分為正行和雜行兩類。正行又分為讀誦、觀像、禮拜、稱名、贊嘆供養等五種,此中又特別把稱名作為正業,其他四種為助業,顯出稱名念佛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稱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稱為實相念佛。印光大師也指: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出自《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修持簡述

印光大師指出:「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復本心性而已。然此諸法,皆須自力修持,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絕無他力攝持,令其決於現生入聖超凡,成就所願也。唯淨土法門,仗佛誓願攝受之力,自己信願念佛之誠,無論證悟與否,乃至煩惑絲毫未斷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現生往生西方。」(《印光法師文鈔(續)》「淨土十要序」)”。「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能如是者,決定往生。又須心念仁恕,氣象渾穆。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常思己過,莫論人非。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況在凡地,常當慚愧,何敢自恃。…”(文鈔續編卷下淨土指要)。印光大師指出,淨業行人,須持守淨戒(在家為五戒十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信願念佛。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末法凡夫雖戒難持清淨亦須努力去持,菩提心亦要發,有此去惡向善之心方與佛氣氛相應而感應道交,仰承慈悲佛力帶業往生。否則真信切願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在方法上,雖念佛法門可深可淺,但對教理的正確學習領會是念佛實修的基礎,也很重要。在念佛方法上,以持名念佛最為穩妥,但宜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可以視情況選擇專念阿彌陀佛,或念觀世音菩薩為輔等。並根據自己的情況與因緣選擇與早晚功課,禮拜懺悔,誦經,五戒十善等行持主輔調節配合,但這些助行的功德都需回向一心往生淨土,體現專修原則。對根基中下或初學等一般信眾,宜專修最受益而少障。對上根利智或久修大士,則境界不妨廣大,可萬善圓修,以期福德智慧圓滿。正如印光大師所說:「敦倫盡份,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十念記數法」

特推薦印祖開示的十念記數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分念心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飩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做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做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淪,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心,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復高邸麟書四)

淨宗特色

淨宗殊勝特色

大悲觀世音菩薩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良由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等覺菩薩,不能超出其外。逆惡罪人,亦可預入其中。理機雙契,不可思議。無論佛經佛語,還是古來歷史上無數證悟的祖師大德,贊嘆淨土之法語章句無以計數。彌陀經中,十方佛均出廣長舌相,贊嘆西方淨土殊勝超妙。各大乘經典,處處贊嘆指歸淨土。禪、教、律、密大乘各宗,亦或兼修念佛亦或行歸淨土。「《華嚴》海眾,盡遵十大願王。《法華》一稱,悉證諸法實相。最勝方便之行,馬鳴示於《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龍樹闡於《婆沙》。釋迦後身之智者,說《十疑論》而專志西方。彌陀示現之永明,著《四料簡》而終身念佛。匯三乘五性,總證真常。導上聖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歸,十方共贊。千經並闡,萬論均宣。誠可謂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也!不植德本,歷劫難逢。既獲見聞,當勤修習。」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如此贊嘆念佛人: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淨宗與現代社會

淨土念佛法門方便易行,人人能修,安全穩妥,而義理深妙。念時宜萬緣放下攝心內聽,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久久自得三昧。念佛時即能仰承佛力感應加持,以佛之真如熏習我輩的無明,攝受佛的智慧福德光明熏修吾輩業力凡夫,如念佛圓通章所說的「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再配以淨業三福:深信因果,五戒十善等行為修持,在生能淨化心靈,提升品格,業消智朗,健康身心,增福增慧,幸福人生;臨終又能蒙佛關懷而接引往生佛國淨土:「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親來迎接」,而得不退轉,最終成就無上菩提。現代社會眾生,生活節奏緊張、競爭壓力大,煩惱業力厚重,貪欲橫流,而資源日益枯竭,環境日趨劣下。淨土念佛法門成為他們最宜普及修習的法門。無論在家出家,無論學生老師、士農工商,學習緊張時,工作壓力時,成功時,失意時,工間休息時,早晚睡眠時,時時可念佛片刻,淨化心靈緩解壓力,熏修改變性格習氣,輔療身心疾患,提升智慧等。心淨國土淨,娑婆世界本是眾生眾業所感而成。而佛法淨土信仰,眾生皈依佛陀之教導,在生按淨業三福、五戒十善,環保素食,六度萬行等准則妙法提升、改造自己的心性品格,從而淨化社會風氣,為精神文明,為建設和諧社會做出貢獻。有法師提倡所謂「人間佛教」,而實際淨土法門即是末法時代最好的「人間佛教」!佛法以出世心,行入世事耳。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