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857370_10151977349796338_1604931724_o

大迦葉即“摩訶迦葉”(Mahakasyapa)

摩訶迦葉(Mahakasyapa),又名大迦葉(“葉”字音“攝”she),又作迦葉波、迦攝波。意為飲光。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為法藏第一代祖師。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成為宏法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另佛弟子中,優樓頻、羅迦葉、伽耶迦葉等皆有迦葉之稱。佛陀入滅後三百年之小乘飲光部之祖亦與迦葉同名。

目犍連(Mahamaudgalyagana):神通第一

目犍連也稱大目犍連、目連、目連,中國古老民俗所言的目蓮救母正是指此人。目連與舍利弗兩人是佛陀身邊修習最有成就的兩人,同時也是佛陀身邊的十大弟子之一,並以神通第一著稱。

富樓那(Purna):說法第一

富樓那,為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梵文Purna-maitra-yani-putra)。又作布剌拏[na]梅但利曳尼子、分耨[nou]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婁那、彌多羅尼子。意譯為滿慈子、滿祝子、滿願子。“滿”是其名,“慈”是其母姓,從母得名,故稱滿慈子。“彌多羅”為其母之族名,有祝、願之義,故稱滿祝子、滿願子。為迦毘羅婆蘇(即迦毘羅衛)人,淨飯王國師之子,屬婆羅門種。容貌端正,自幼聰明,能解韋陀等諸論,長而厭俗,欲求解脫,遂於悉達太子(釋迦牟尼佛)出城之夜,與朋友三十人同時於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進,終得四禪五通。佛最初成道時,於鹿野苑轉法輪(為富樓那等五人講經說法),富樓那乃至佛所在處,求出家受具足戒,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其長於辯才,善於分別義理,後專事演法教化,因聞其說法而解脫得度者,多達九萬九千人,故被譽為“說法第一”。

 

須菩提(Subhuti):解空第一

須菩提,又名善現、善吉、空生。

在佛教經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中記載實有其人(長老須菩提)。只是與《西遊記》所描述虛構的同名人物不同。

須菩提,在西遊記中收孫悟空為徒,傳授給孫悟空七十二般變化和長生不老的法門,《西遊記》中並未交代其來歷,由“須菩提”的名字可以判斷此人物應屬於佛教範疇,但在《西遊記》中卻被描寫為一個既精通道教也精通佛教的神仙形象:法力高深,弟子眾多,教化廣泛。山野之民,均受其教化。他不僅渡人向道,也教一些強身健體,修心養性的方法給廣大的民眾。深得一方民眾的尊敬。

舍利弗(Sariputra):智慧第一

也有人將舍利弗翻譯成“鶖鷺子”、“舍利子”。

舍利弗(Sariputra),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弟子。號稱“智慧第一”。

弗誕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離首都王舍城大約有二三里的路程。他誕生於婆羅門種姓的家庭。父親是婆羅門教中著名論師。他從小就才智過人,善於辯論,非常出名。

二十歲時拜六師刪惹夷為師,但經過一個時期學習,對刪惹夷的學問不滿足。他和好友目犍連,因聽到馬勝比丘(Assaji)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

在釋迦佛牟尼手下學習時,因為捨利弗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釋迦佛牟尼常讓舍利弗替他說法。當佛的侍者有二十年之久,佛稱讚他是眾生的生母。僧團碰到些棘手的問題,都由舍利弗來解決。

舍利弗比佛陀年長,並先於佛陀涅磐。

他又被稱為捨利子。心經中的“舍利子”就是指觀世音菩薩對舍利佛的稱謂。

羅睺羅(Rohula):密行第一

羅睺羅原是佛陀的獨子,“羅睺羅”有累贅、阻礙的意思。

羅睺羅(密行第一)。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梵語Rohula的音譯。又為“羅護羅”,意為“覆障”、“障月”、“執月”的意思。因為他是在月蝕之夜出世的。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不至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後。佛陀就在兒子出世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睺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境下過了他的童年。佛陀成道後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時,佛陀的妻子和羅睺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睺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睺羅竟不認識。後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佛陀又為羅睺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睺羅十五歲。羅睺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阿難陀(Ananda):多聞第一

阿難原是佛陀的堂弟,許多佛經中也直接稱為“阿難”。

阿難是佛陀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中的一位。梵語“阿難”,有慶喜和歡喜的含義。

阿難是王舍城(Rajagriha)人,佛陀的堂弟,他非常虔誠地追隨佛陀。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歲時,十九歲的阿難,因為年輕,記憶力強,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選為佛陀的侍者。阿難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陀到各地傳道。

阿難的不尋常處在於他一生沒有敵人。他一生躬行佛法,深知是佛法的熏陶才讓他變得優秀,於是十分謙遜誠懇。因而即使他常受到佛陀公開的稱讚,在僧團內身處高位,天天和大眾激烈地辯論不同的問題,也沒有招致別人的忌妒和怨恨。那是相當不容易的。佛陀在涅磐前還特意稱讚他的無私和仁慈。

阿難還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在許多記載的對話中,他作為和佛陀的對話者。比如《楞嚴經》。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次聖典結集集會上,他出色的記憶力讓他背誦出很多佛陀以往的演講。那些記錄下來的文稿就被整理成為佛經,包括《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譬喻經》、《法句經》等等,對於佛法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

佛陀入滅後,阿難非常傷心,獨自修行。但他非常長壽,在摩訶迦葉(MahaKasyapa)入滅後,阿難被推為僧團的領導。傳說阿難的入滅,還使摩揭陀與毘舍離國修好,不再戰爭。

在禪宗中,阿難被尊為印度第二祖。

三乘共同認定阿難是聲聞阿羅漢,大乘佛教顯教不共認定為普賢菩薩,而密乘不共認定為秘密主金剛手菩薩。

阿難陀寺在緬甸的蒲甘有宏偉的阿難陀寺(AnandaPagoda)。

優婆離(Upali):持戒第一

優婆離(持律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Upali的音譯,或稱為優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與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髮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髮師,後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持長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優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後第一結集由優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Aniruddha):天眼第一

阿尼律陀也稱“阿那律”。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後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隨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Katyayana):議論第一

迦旃延也稱“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後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或稱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震撼感人的心靈蛻變史:一名富家女子的修行經歷

【震撼感人的心靈蛻變史:一名富家女子的修行經歷】
264464_167155706808120_602951628_n
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即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求學佛法以期了脫生死。

佛陀就曾說過:超越火海劍林,乃至死亡之前都應希求佛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十分贊嘆傳馨的上下求真之舉。她從新加坡先來到泰國,又前往印度,最後終於在這高原藏地住了下來。來回奔波並非為了搜奇覽勝,而是為了心中那執著的理想。

在藏地,她已經呆了六、七年。每當寒冬臘月到來的時候,看著這個來自熱帶國度的修行者,呆在她那並不能遮擋風寒的小木屋裏刻苦鉆研佛法,我就感到非常欣慰。在一次次的遊歷諸國的過程中,傳馨漸漸對世間生起了猛烈的出離心,並最終在佛學院落發出家。

我本人認為她的求學、求道、求真的精神確實可嘉,特別是在當今這個整天高喊“我為人人”,實則骨子裏希望“人人為我”的社會裏,這種發心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下面還是讓我們跟著她的長篇“傳馨西遊記”,共同遊覽一下沿途風光,並領略一番傳馨本人的心靈蛻變史吧。

我叫傳馨,來自新加坡。我的祖籍是廣東,家鄉在靠近海邊的一個小鎮上。

從小我都是在豐衣足食的優裕環境下成長的,記得小時候我從未因物欲的不滿足而苦惱過,慈愛的父親總是想盡一切辦法逗我開心,不讓我受委屈。

十歲以後由於家境日豐,加之父母對我也越發溺愛,故而從那以後我就更過上了無法無天的自由生活。

記得當時我每天上學帶的錢都不少於一百塊,下午放學後便約上幾個好友上館子、逛商場、看電影,或到遊泳館遊泳及健身房健身,不到天黑決不回家。

這樣的浪蕩日子過了整整三年,以致熏習得我整天想的都是哪裏有好吃的、哪兒又有了新玩意、哪家戲院在上映新電影……由於手裏有了幾個臭錢,再加上沒人敢管我,結果我的脾氣越來越暴躁,動不動就張口罵人。

整天沒人約束,性子也越來越叛逆。那時我買了大約有二十多雙各式各樣的鞋子;幾百乃至上千元一套的衣服隨手亂丟;一大堆好看不中用的包包……玩到最後,我已是忘乎所以,到上中學時幹脆連課也不上了。

學校附近有家“德士歌舞廳”,我每個星期都要光顧三、四次。把頭發染成最前衛的橙藍色,夾在一大群紅毛綠鬼中間,從傍晚七點一直狂扭到第二天淩晨三點,然後再去泡酒吧,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借宿朋友家。早上迷迷糊糊起床後,又開始新的一輪吃喝玩樂。

那一陣子,我根本不知道這世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崇高,也不知道人生應有一個目標,叫理想。

想來也是造化捉弄人。十六歲那年,真應驗了古人的那句話“物極必返,樂極生悲。”狂癲得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忽然得了風濕性關節炎,病情來得非常迅猛,沒幾天我便全身抽筋,上下關節迅速變形。手指及腳趾關節扭曲、腫大、不能伸直,不久手指就彎曲得不能持筆寫字。

疾病突發後的三個月中,我隨父母遍訪中西名醫,但全都無濟於事。有一江湖郎中說要治好這病,唯有以火燒遍四肢關節,使血液循環加快才能消炎消腫。就這樣,我每隔一天便要去體驗一次火燒關節的“治療”,被他這樣用火燒了整整兩個星期,就差最後被他燒死。不過病情卻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更加重了。

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哥們”、“好姐們”,在我生病期間沒有一個人打過來一個電話;媽媽把那麽多好吃好喝的擺滿在我的面前,我卻連擡手拿它們的力氣都沒有;爸爸對我如此疼愛,看著我痛他也掉淚,但他根本代替不了我受罪,盡管他自己願意這麽做……生病期間,我腦子裏開始飄進這些平常瞬間都不會想到的現象、問題。病痛逼著我躺在床上,無法瘋癲的我這才有了從容的時間去回味自己往昔的所作所為。 記得有一次聽到爸爸在走廊上對主治大夫說:“先生,求求您了,無論如何也要治好我女兒的病!花多少錢都沒關系。

當時我就忽地冒出了這麽一個念頭:“家裏錢財這麽多,為何買不來我的健康?如果得個關節炎就已經受不了,甚至想到自殺,那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又該如何?那種痛苦豈不要將我徹底擊得粉碎?” 特別是想到這最後一個問題,我確實有點兒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也就是在這種種的煎熬困逼當中,我第一次思考起自己的人生。爸爸的一個朋友來看我時,帶給我一本《聖經》,他希望我能有一個信仰。

但當我一看到“信我者得入天堂,不信我者則入地獄”這句話時,我就把《聖經》扔在了地上。當時的我偏激地認為,這句話太自私了,它激起了我無比的厭惡。誰說這句話就證明他的慈悲簡直如牛蹄子印裏積的那窪水,還擺脫不了“小我”的權威與恐嚇! 奇怪的是,沒過幾天又有一位阿姨到我病床前探望。她無意中說出的幾句話卻讓我久久回味不已。那幾句話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我趕緊問她這是誰說的,她告訴我這是佛教裏一個叫地藏的菩薩發下的無盡誓願。兩相對照,我立刻對這位菩薩、對佛教產生了不可扭轉的信心與好感。我驚訝萬分,這世上居然還有這等的慈悲!別說我不了解的地獄了,就是把另一個關節炎患者的疼痛轉移到我身上,我都會被徹底壓垮的。那時我立刻就相信了地獄的存在,這醫院不就是人間地獄嗎?! 我急忙問她這個佛教裏還有什麽菩薩,她脫口而出:“觀世音菩薩啊。”

我一聽就覺得這個名字特別耳熟,仔細想了半天才恍然大悟,這不就是我們家供奉的觀音娘娘嗎?十幾年來,我對家中的這位娘娘像幾乎天天視而不見,因為我一直把她當成是封建余孽,是沒知識沒文化之人的精神寄托。卻想不到她原來是佛教裏的一位大菩薩! 從此我便開始了每天持誦觀音聖號的經歷。

大約人在困苦中,祈禱亦更為懇切吧!在狂歡縱酒中,我把觀世音菩薩拋置腦後。現在,在極度痛苦中,我卻想到了她,自己都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但痛得實在沒辦法,我也就邊流淚、邊打針、邊誠心地祈禱她。疼得實在忍無可忍之時,我真的是放聲大哭,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大聲哀告觀音菩薩:救救我吧!救救我吧! 居然,沒過幾個月,我的風濕性關節炎痊愈了! 病好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到我家附近的一間寺廟去親近我日日想念的諸佛菩薩。剛跨進大殿的門坎,就聽得幾聲清越的敲擊大磬的聲音悠悠傳來。

那一瞬間,我幾乎驚呆了,身心忽然就清爽安寧了下來,原來人間竟還有著這樣高貴、從容、淡泊的妙音。當時我就發願一定要皈依佛門,這才是我夢寐以求的最終宗教。

每個人皈依佛門的因緣都不盡相同,我就是被那一聲擊磬的聲音帶了進來。信仰佛教對我是件不需要任何理由的選擇,因為我的命都是它賜給的。想起過去的荒唐歲月,我就慚愧得掉淚。幸運的是這一切都過去了。

後來,我參加了新加坡一個為期三年的佛學班,並受了菩薩戒。這三年是我在學佛的道路上大踏步前進的三年,我如饑似渴地吮吸著佛法甘露,恨不能一天當作兩天使。在對佛法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後,我便想離開新加坡到國外參學去。我深深感到,在新加坡這個地方培培福報、入個佛門還可以,但不可耽著日久,否則就只能在人天道上徘徊而已。我選中的第一個目標便是泰國。

當把消息告訴親朋好友們時,他們一致驚呼:“唉呀,怎麽能到泰國去呢?千萬別去!” 他們反對的理由,不外乎以下幾條:其一,那是小乘佛國,大乘行人跑去幹嘛? 其實剛剛開始學佛的時候,我也是這樣認為的。後來修習日久,我才發覺問題不是那樣簡單。佛陀早就說過:法無高下,心有大小。眾生根基各有不同,一味平懷、等視群生是體,但用上還是要劃出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不同的心病,哪有一種藥是真正可以當萬金油使的? 就像《阿含經》,一般修行人都視其為小乘經典,但如果你以大乘心態去讀,便會發現它處處都在講大乘法門。況且就我觀察到的周圍學佛人而言,個個都宣稱自己修學大乘,但十有八九戒律都不精嚴。這樣的話,菩提心豈非成了空中樓閣?基礎沒打好,般若正見如何樹立?更何況作為“戒定慧”中心環節的“定”學,許多所謂的大乘行人連禪定的基本功夫都不具備。

他們反對我去泰國的第二條理由便是:泰國既是著名的佛國,又是聲名狼藉的色情之都,經常有少女被拐逮入妓院的事發生。一個十九歲的女孩只身奔赴那樣的一個異國他鄉,這可如何得了? 對這種意見我更是一笑了之。經歷了穩紮穩打的三年學佛後,我的成佛之心日漸增盛。不願自己得安樂,但願下化一切有情。這憑此種發心,我相信也必能得到三寶的加持、護法的護念。況且呆在泰國的那麽多女孩,難道全都被拐入妓院不成? 父母對我的決定更是驚懼不已,無奈中只得使出最後一招——斷絕經濟來源。

我明白爹媽的苦心,但我更對他們不明白我的心願表示遺憾。沒辦法,世上難有兩全其美之事。最後我自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湊足了路費,經過四天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了泰國南部。

泰國真不愧是佛教之都,這裏全民信佛(後來接觸久了,發覺信是信,但絕少正信,很少有人為了生脫死、救眾生出水火而信)。泰國人性情溫和有禮、樂於助人,且對出家僧人及守持八關齋戒的在家白衣(持八關齋戒者專用的服裝)特別恭敬。

只要看到這些修行人身陷困境,一般的泰人都會不遺余力地在各方面為你提供幫助。

本來我一句泰語都不懂,英文也非常蹩腳,獨自一人從泰南走到泰中,又走到泰北,最後走到泰國的東北部,這一路一方面多虧三寶加披,一方面就是靠這些熱心而陌生的泰國朋友們的幫助,才使我未被任何違緣擊垮。

我在泰國參訪的第一位師父是南傳佛教著名的佛學家及禪師——阿贊布達它薩(佛使比丘),他是泰國當今最著名的高僧之一。他的道場行持儀規如下:早晨三點半,眾人集於經堂,按僧臘的長短分序而坐,進行一個半小時的早課。 然後便各回寮房、整衣持缽,開始了比丘們托缽乞食之清凈行,這是我在尊者布達它薩這裏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比丘們整齊地排著隊,以十足的威儀、慢步前往附近的村落乞食。尊者布達它薩走在最前面,步履平穩、緩慢,舉止端嚴、眼目慈悲,這一切儼然佛陀住世時與諸大德、阿羅漢們出外托缽化緣景象的再現。

而每當尊者以低沈宏亮的聲調布道時,常有小雞、小貓、小白兔、小鳥依偎在尊者身邊。這情景已永遠地刻在了我的腦海深處。

在尊者這裏呆了幾個月後,我又獨自登上開往東北部的列車,繼續我的求道之旅。

參學的第二站是離泰國首都曼谷四百多公裏的阿贊揚達的空寂道場。阿贊揚達在諸位尊者大德中,比如阿贊布達它薩、阿贊查等人中年紀最輕,但修證境界一點兒也不比任何高僧差。他的確是一位外行小乘、內秉大乘精義的大修行人,他所傳授的教義特別著重於修四無量心、菩薩四攝法及般若空性,這也是“空寂道場”得名的原因。

八四年之前,有七年時間,他被西方國家廣泛邀請前去弘法利生。回國後又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歡迎,這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由於尊者廣弘大乘佛法。

空寂道場留給我兩點永生難忘的印象:

第一,每當阿贊揚達尊者帶領弟子們托缽乞食歸來後,全體僧眾便以凈水洗腳,而後入經堂,禮佛畢便席地而坐。用餐前大家先念誦經文、作餐前五觀,然後以阿贊為首,先將一杯開水倒入缽中,然後再安靜進食。倒水的目的是將缽中酸甜苦辣的味道沖淡成一味,以減弱舌頭對味覺的貪愛。他們的這個習慣讓我在日後的修行中時時都能提起對“五蓋”(財色名食睡)的警惕與防犯。

第二,在空寂道場我頭一次聽聞了空性的甚深義理,這為我後來接觸中觀、特別是最後聞思大圓滿“本來無生的大空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也就是在這裏,我一方面驚訝於佛陀揭示的“色即是空”這一真理的偉大與深邃,另一方面又隱隱地對這裏把“色”和“空”分開表示遺憾。

我覺得阿贊比一般小乘行人把“色”一步步分析為空,然後執著空性去求涅槃、解脫的聞思修行更進一步的地方在於,阿贊意識到了色當體即空,而且就像鏡中像一樣了不可得,但他還是沒有達到後來我在雪域藏地、色達喇榮佛學院學習真正的中觀時,所了解到的“空即是色”、“空有不二”、“性相一如”那樣的高度。

當然,當時我不可能有這麽清醒的認識,我只是朦朦朧朧地感覺到,難道“色”和“空”一定就是水火不相容嗎?如果是那樣的話,“借假修真”豈不成了一句空話?從此岸到彼岸豈不成了一個永遠無法跨越的天塹? 也就是在空寂道場,我萌發了要去印度探尋以龍樹菩薩為發端的般若大乘真正法源的念頭。但為了打好基礎,我還是按原定計劃來到了離空寂道場二百多裏路的一代女成就者帕美布翁格的禪林。

帕美年青時嫁給了一個非常富裕的男子,他們共育有三個兒子。帕美出家前還經營著一家美容院,總之家庭生活非常幸福、豐足。

但帕美從小到大都對物質上的享受不感興趣,她一生想的都是生死解脫問題。終於在她二十八歲那年,她下定決心要禁語,並在每天從美容院下班後,獨自一人走到郊外的屍陀林去觀修無常,第二天淩晨五點鐘左右再步行回美容院上班,這樣的生活共持續了五年。這五年期間,帕美還以巨大的毅力持守八關齋戒,並天天以紙條向丈夫祈求允許她出家修行

五年過後,首先是三個孩子被母親的苦行精神所打動,他們一起代母親向父親祈請。父親在三個兒子的祈求下終於答應了帕美的要求,準許她離家修行。

帕美選擇的修行道場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當我來到這個小島上後,我立刻發覺這裏實在是一個鍛煉修行人的最佳場所,因而在這裏我住了將近一年。後來每當回憶起這一年來的島上生活時,我的內心便會泛起對帕美難以表述的感激之情!是的,在這裏,我體會到了生死的無常;在這裏,我學會了堅強地面對一切苦難;在這裏,我學會了精進、專一、持久地提持正念;在這裏,我打下了禪定最堅實的基礎…… 在這個名叫吉祥島的荒島上,記得從帕美那裏接受的最嚴格的修持便是,從中午十二點開始赤腳在熱沙上經行八小時!當時我的腳被燙得通紅,全身皮膚暴裂,汗水剛開始像關不住的水龍頭一樣汩汩往外淌,到最後卻連一滴汗也排不出。全身骨架似要散架似的讓我搖搖欲墜、眼前直冒金星。而且帕美要求在八小時的經行中,不能片刻停頓、不能停下來喝水、上廁所。

但你決不要輕易就下妄斷說這是無謂的苦行,因帕美要求我們在八小時的行走中,每邁一步都要以佛陀聖號這正念來提攝,一步一步、一念一念,用不間斷的佛念來扭轉並最終蕩空心裏的妄念、苦念、畏難念,直到最後能所雙亡,整個心中空靈一片。經行一兩個小時後,你就會感覺到心魔開始作祟了。

煩惱魔以種種理由引誘你放棄經行、懈怠放逸。這時如果發心不堅定、求道不真切的人很容易向自心幻化的魔頭投降,但我始終心念耳聞佛陀聖號,我不相信自己保持正念的毅力敵不過虛幻的四大合成的假身的疲倦感。結果往往經過了四、五個小時後,在你的精神戰勝了肉體的極限後,剩下的經行之路簡直就像是走向光明的越來越輕松的一段自在之旅…… 除了這種難忘的經行修行外,我還記得有很長一段時間,帕美都讓我睡在一具玻璃棺材旁,那裏面有一具十五歲的女屍正在慢慢枯幹。旁邊還有有關有漏人身的不凈照片,讓你頓感所謂的俊男靚女其實不過都是一些流動廁所。在這裏呆久了,我一睜眼看人,便覺得他們怎麽看怎麽像一具具白骨。

真正對醜陋人身生起厭離、對短暫人生生起出離心的,還是帕美讓我們於半夜三更時進行的繞荒島修行之舉。我們半夜兩點半便要開始各自獨立爬上後山的原始森林中,呆到天亮再爬下來。這座山依然保持著原始的狀態,山洞中有各種猛獸毒蛇。

爬山過程中,有些路段不得不用雙手攀援樹藤騰空而上。有一回,大約在淩晨四點鐘左右吧,我正手腳並用幾乎“爬行”在山涯上,忽然感覺前方似乎有一個大東西擋住了去路。騰出一只手用手電筒一照,天哪!原來是一只大老虎!老虎此刻正用發亮的眼睛瞪著我。

與老虎照面的頭一個回合,我心裏的第一個念頭便是:這下完蛋了。但瞬間工夫,平常接受的佛陀教言又讓我漸漸穩住了陣腳。

什麽叫“人生無常”、“生命如風中燭”,我總算有了面對面的體驗。管他呢,平常你總是口頭高喊“無我”、“無我”;整天念誦“空諸所有”、“四大假合幻化之身”; 一看到佛祖在因地以血肉之軀布施的事跡就淚流滿面;整日說為下化一切有情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念念都自信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一定會尋聲救苦,只要你有真切的信願……怎麽一到關鍵場合便什麽也想不到了,腦子空白一片,雙腿直打顫……“豁出去了!” 當我下定這個決心後,整個身心便似卸下了千斤重擔。既然一切都是“唯心所現”,那我的恐懼豈不是杞人憂天!於是我便在心底默默地對觀世音菩薩發了一個願:“如果我前世與這只老虎有惡緣,那我今天葬身虎口也不足為惜,但願以此功德回向給它,使它早日超升、早獲解脫。”

接下來,我就爬在懸崖上開始念誦觀音聖號……大約幾分鐘過後,這只老虎長嘯一聲便轉身離開了。我當時腦子裏閃過的又一個念頭便是:“帕美平常講,修行人只要時刻提起正念、對三寶充滿信心、放下一切身心枷鎖,如果不能證取大道,那這個佛教就算是騙人的把戲了。

今天我總算實證了一回!” 後來我還經歷了在山洞中禪修,等出定後發現周圍竟擠滿了豹子腳印;有次在經行時,腳被被毒蛇咬傷;睡在屍陀林,渾身上下被毒蚊子叮起幾十處大包……等等險境,但我自己都能感覺到,我的心對外境的一切苦樂境界的執著、追逐、分別妄念越來越淡了。

也就在此時,我想我應該離開泰國了。在阿贊揚達尊者那裏深切感受到的對中觀正見、對最究竟的自利利他之路的探求願望,此時越來越強烈地占據我的腦海。戰勝老虎現在看來只是小事一樁,如何使自己及眾生盡快與佛佛陀無二無別,才是今後的首要任務。

怎麽辦?當我靜下心來問自己的時候,“到印度去!”這一念頭便自然而然地冒了出來。

我堅信在這個佛法誕生的國度,一定能找到滿自己成佛心願的最佳道路。

為了籌足旅費,我從泰國又回到了新加坡,幹起了所有能讓我掙夠“盤纏”的工作。父母對我的選擇依然不是十分理解,但他們由衷地感到,自己的女兒越發顯得堅強、從容、大度了。在橫渡馬六甲海峽的遊輪上幹了幾個月的服務員後,我終於湊足了旅費,又一次只身奔赴比泰國更加遙遠的神秘國度——印度之邦。

在印度,我遊歷了佛祖成道時的菩提樹、轉法輪的王舍城遺址,還有三世諸佛成道的金剛座。

當然也拜會了許多隱匿人間的高僧大德,甚至包括在喜馬拉雅山腳下閉關的瑜珈士。但我最感激印度的地方是,在那裏,我聽聞了藏密的傳承,並知道了日後我將之作為終生歸宿地的中國四川色達喇榮佛學院的大名。

當我九五年終於踏上佛學院的土地時,幾乎已是身無分文了。但在這兒呆了一個月後,我就認定,我現在終於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曾經夢寐以求的無價之寶——成佛之道,終於讓我在色達喇榮佛學院給找到了!這裏的教法涵蓋了大小乘、顯密的所有法寶,繼承了佛陀、龍樹以來的所有精華教義,特別是有我一直耿耿於懷、朝思暮想的大中觀的最究竟、最清凈的傳承,當然還包括盡攬一切成佛階梯的大圓滿九乘次第。

我還能再說什麽呢?! 漂泊了那麽久,尋覓了那麽久,當疲倦的心性想要找一個最終的棲息港灣時,緣分這只風帆便將我安然送到了佛學院這塊可以永久休息的地方。

放下了不安,放下了焦急,在緊緊環繞法王如意寶的五瓣蓮花山谷中,我建起了自己修行的小木屋。推開窗,大自然這幅巨畫便立刻以未經雕琢的筆觸撲入眼簾:遠處有山,山上有草,青青草地上有穿著紅色僧衣的我的同道。他們的頭頂上有天,天空裏有雲,自由自在地飄蕩的雲兒,能否把我的心聲帶給所有藍天下生存的眾生? 我想說:我愛佛法,因為我珍惜生命!我愛學院,因為在那裏我可以把握來世今生! 記得我在新加坡大眾學佛會聽說了傳馨的經歷後,當時看著窗外海天一色的景致,望著茫茫天地間奔波不已的人流、車流,想著越來越高聳雲天的大樓,我就不禁感慨道:這真是一個希求財富的時代,像傳馨這樣的修行人恐怕會越來越少吧。我們很希望真正的修行人都能把握住聖者遺留下來的財富,而非像世間人那樣,都爭先恐後地把有漏財產當作人生的首選目標。

《法句經》雲:“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這七財才是真正智者所應追求的法財、聖財。

阿底峽尊者也說:“舍棄一切有漏財,當以聖財為嚴飾。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不過,這麽好的教言在現今的環境下又能被多少人奉為金玉良言呢? 大多數人在日夜尋覓財富的過程中,大概十有八九都會把這些聖者的教言拋置腦後的,而這恰恰是智者的呵斥處。薩迦班智達就曾不無悲哀、不無痛責地說過:“漂泊輪回諸眾人,晝夜拼命求財富。”

能否有更多的人都能像傳馨一樣,把佛法當成生命中最值得希求的無價之寶,在勤勉不輟的求真過程中,打開生命本來的無盡寶藏?

(轉載)

「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心中有佛」 李連杰學佛的真實原因

397919_584263598265091_2057022151_n

主持人:能談談您為什麼學佛嗎?
李連傑:其實是對生命的一種瞭解吧,我1997年的時候,34歲,因為我一路以來對宗教都有一些親切感,但是什麼原因自己找不出來。到那個時候我在考慮,突然之間自己對生命、對物質方面都有一定基本的保障了,可以不為這些一日三餐急於工作去發愁,你會看到生命說,周圍很多人有幾十億的身家,或者甚至於上百億的身家,他們都在那裡痛苦和著急,那他們在著急什麼呢?”

我也看到身邊有一些朋友為幾千塊錢在著急,幾萬、幾十萬、幾十億、幾百億,不同的人同樣在著急,那大家都在著急什麼?那我就去思考生命。我發現人們都希望,第一個,人類一開始的是什麼?是有‘情’。就是說,我們想開心,所有的人類都要開心。第二個,我們沒有安全感,我們要開心,但卻沒有安全感。

所以,人在一個小孩子時開始的就是情,他來了沒有安全感,他就哭。一哭他父母就來抱他,他覺得原來哭是有用的,原來叫爸爸媽媽就有人來保護我,原來情就是這麼產生的。可是到了我們三、四歲,四五歲的時候,以前還到了七八歲,現在的年齡可能到了三四歲,就開始,情完了就是名了。

你要上出名的幼稚園,你要考第一名,你要什麼都要第一名。所以小孩子也是,彈鋼琴要第一名,這個小提琴要第一名,所有東西都是名,原來心目中被大人灌輸的名是如此之重要了。而這個名的重要,一直跟著你到你的成長。重點中學、重點大學,大公司、有名的職務、有名的東西。

那到了一定年齡,我們走向社會了,有了名還不夠了,因為有了名沒有利。名完了最實惠的就是利,就希望有點實惠,那就追求利。那追求利了以後,創造了一段,人生中段的時候,就是30多歲的時候有利,他發現還不夠,原來要有權。有了權才更容易有利。更多的名更多的利,我要有權力。 ”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渴望這種增長,用外在的力量去保證我們內心的快樂的話,可能增長到最後人生結束,你仍然不覺得最有名、最有權、最有利。所以那時候我就思考,誰有這種答案呢?我就發現2500年前有一位人,有一位王子,他具備了我們人類心目中最理想的狀況,四樣東西。他有權力,他是王子,未來的國王,一定有權力,對吧?國家的財富都是他的,利也有,名就不用說了,國王、王子,這個名就更不用說了,這個情也不用說了。不光自己有,可能要多少個都可以,什麼都可以滿足,這個在今天的社會裡,應當是人類最滿意的狀況吧!那他還是痛苦,為什麼痛苦?原來生老病死他解決不了。他解決不了好多東西,所以他離開了,放棄了。

我們認為名、利、權、色可以保證我們的幸福、快樂、安全,他卻離開了。他苦行了六年,找到了一個真正快樂的方法。在2000多年人類歷史上,影響了很多的人。而這些人裡不一定是我們大家,簡單理解地說都不是迷信者,因為這裡頭有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包括很多物理學家、化學家。在西方我接觸過很多一起打坐的人,有醫生,有學物理的、學化學的人,他們不可能都迷信,他們一定在尋找著一個東西。”

主持人:“對。”

李連傑:那麼我就說,既然你有一個方法能夠真正快樂起來,那我就去瞭解你,我去學習。

主持人:所以從1997年開始?

李連傑:1997年以這樣的方法我開始追隨,但我越追隨越發現,我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快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所以就一路走一路走。其實到了2004年我已經很快樂了,我已經見過很多的老師,聽過不同的教誨,比如小乘、大乘、密乘,有過很多的老師,我已經很快樂了。

主持人:那時候是不是你計畫好像要放棄了?

李連傑:其實我已經策劃要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因為我又不缺名,我也不缺錢,一旦要做這個事情,還要一點點勇氣。但是我很開心,我一直希望把這種開心跟別人分享。

我很開心,其實你也可以,我也從不開心走到開心的,我怎麼跟你分享。我看到很多人臉上都寫著緊張、疲累、疲憊各種思想,我說我可不可以分享呢?其實就在那一年,2004年,你也知道我遇見海嘯。

主持人:是。

李連傑:後來我去西藏,一年當中有三次接近死亡。

主持人:“生死的邊緣是嗎?”

李連傑:“就是與死亡擦身而過,擦身而過。我覺得不要再等了,因為無常的事情,說明沒有不可能的事情。 ”

主持人:“對。”

李連傑:雖然你會武功,雖然你力量很大,但是在大自然當中生命不結束,就要呼吸。我一直說這樣,就是有一個生命,不再有這個吸的這個動作,生命就結束。沒有保證說一定80歲,一定70歲,一定30歲,其實沒有,真的有可能,所以我就覺得無所謂了。既然我死亡都已經體驗過了,我也體驗了,有急促的死亡,就到這兒了就不走了,那再過就死了,有一種慢慢的體驗死亡,在高山上缺氧。

所以我經歷了這些以後,我覺得沒有什麼再恐懼了。我就要做,想一些方法回饋社會,分享這種經驗。我不想教你任何東西,我沒有權力教什麼。就像我從來不教武術,生命我也不教,因為我不懂,不是一個好的老師,但是我願意跟大家分享 ”

小孩子聽也可以,家長聽也可以,聽了您覺得有用免費拿去。如果您覺得沒用就說‘唉,你胡說八道。’你就扔掉也可以,沒問題,我只希望大家快樂。

主持人:“大家快樂。”

李連傑:大家身體要好,身體好了,快樂了,一點點、一點點放大的時候,我們就有希望擁有一個更和諧、更快樂的人類大家庭。

發布者:Tan Lun Tek